雜誌

Interior 381

敘研設計|陳建廷 許純瑜 / 攝影師之家

一段築夢的旅程

  • 設 計 者」敘研設計 / 陳建廷 許純瑜

  • 參 與 者」郭嘉貽

  • 攝 影 者」Hey!Cheese

  • 空間性質」住宅

  • 坐落位置」台灣

  • 主要材料」天然木皮、天然石材、藝術塗料、海島型實木地板、地暖系統、電控玻璃

  • 面 積」70坪

  • 敘研設計主持人/荷蘭貝拉赫建築學院碩士

  • 致力於以設計串聯空間與環境的關係,讓生活需求得以被具體而安穩地承載。他視設計為一種融合理性結構與感性直覺的實踐,從材質、光線到動線鋪陳,皆著重於空間本質的回應與自然姿態的呈現。

  • 他所領導的敘研設計,長期聚焦於住宅與複合空間的轉譯實踐,強調從生活邏輯出發,轉化為富有層次、使用周全、同時蘊含恆久美感的空間場景;擅長透過光影流動與細節節奏,喚醒人與空間之間的深層共鳴。

  • 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設計獎項肯定,展現出兼具國際視野與在地溫度的設計語言。

《攝影師之家》坐落於群山環抱的陽明山,遠眺觀音山的層層綠意,這座宅邸承載著業主對於夢想的想像與實踐,揉合了居住、攝影棚與藝廊等三重功能,是一場關於光影和藝術的沉浸式體驗。


基地坐落於群山環繞的山區,作為業主的退休宅,期待在這裡開展他的攝影夢想。
 

光影之間 生活即景

陳建廷設計師表示,業主預定退休後,生活重心從忙碌的職涯轉向攝影專業的探尋,攝影創作成為他日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為了讓住家成為親友聚會時溫暖自在的場所,因此空間機能上面必須融入更多的機能配置,以符合攝影與日常社交的自然轉換。


玄關。透過不同肌理的大理石地坪轉譯心境與場域之間的變化。
 

這棟宅邸是築夢的起點,設計團隊順應地勢及天光,打造出呼應自然節奏的堡壘;建築本身為斜屋頂結構,整體設計主軸圍繞著「光影流動」,將天然的挑高與傾斜線條轉化為空間語彙,主要的公共區域和攝影棚則被巧妙地安排於開窗視野最佳、光線最充足的一側,空間長度拉出約七米,精準回應拍照所需的景深與散景距離,而「無影牆」的規劃有助於提升拍攝質感,亦可兼做展示作品之用。


無影牆是全案的重點區塊,利用特殊塗料消弭地坪和牆面的分界,同時精準計算最為恰當的拍攝距離,藉此創造優秀的散景效果。


設計師進一步分享,為方便業主更換相片,特別於無影牆的矽酸鈣板牆面嵌入鍍鋅鋼板,並塗刷耐刮且高硬度的特殊塗料,牆體立面彷彿無縫般,且具有磁吸效果,操作方式直覺順暢,得以隨心變換攝影作品;此牆也身兼投影背景,服務影音視聽需求。


為滿足業主展示、更換攝影作品的需求,特別利用鍍鋅鋼板賦予無影牆磁吸性,讓住宅兼具藝廊之用。


全作的設計精髓,在於空間的多重使用跟轉換,公區不僅是生活的舞台,也是一個容納觀景與取景的容器。沙發後方的量體則結合了儲藏室、衛浴空間和書房等機能,放置於窗邊的浴缸滿足居者泡澡望景的願望,另一方面,浴缸亦為拍攝構圖的重點場景,該如何維繫場域間的開放性,同時顧及衛浴環境的私密性,成為設計團隊思索的布局切入點,最終,遂利用電控玻璃作為彈性介質,在實用及創作間自由切換,替室內增添一抹具詩意的戲劇張力。
 



浴缸除了作為居者私密的放鬆空間,更同時身兼拍照取景功能。電控玻璃的運用令場景轉換更具自由度。


而上方的夾層空間除作為書房使用,同時提供業主由高處俯拍的視角,利用玻璃隔斷維繫安全及視線穿透,讓取景角度更為靈活;挑高區的比例也經過縝密推敲,確保人在移動或站立的體感皆舒適不壓迫。


書房。亦可作為俯拍之角度,豐富取景視角。
 

材質鋪陳 情境引導

餐廚空間因應宴客需求特別強化,透過建物結構既有的高低段差,自然框塑出交流密切的獨立場所,活動書架的運用無形中界定邊線,亦隱匿地轉化了入門動線,豐富入口處的景觀。


活動書櫃無形間定義出空間邊界。


斜屋頂結構使樓高逐漸降低,順勢圍塑出餐廚空間,營造出相對獨立卻不封閉的情境。


連結私領域的過道則被定義為別有洞天的品酒區,這樣的安排讓動線昇華為充滿品味的角落,其設計調性也與空間整體的藝術性格相互映襯。


將鏈結兩個房間的過道轉化為品酒區,突顯空間的多重使用性。
 

本案使用多元材質銜接地坪,包括大理石、木地板、磁磚與榻榻米,在視覺及觸感上引導住宅情境,彷彿交錯流轉的旋律,隨著不同區域悄悄牽引著使用者的情緒,在移動之間感受豐富情境氛圍。臥房部分則與現代俐落的公共空間做出強烈反差,以溫潤木質調描繪日式靜謐氣息,營造安定的睡寢環境。


主臥室。以溫暖木質語彙構築,貼合業主鍾情的日式情調。
 

設計師感性地說道,這場設計過程歷時近兩年,是一段陪伴「築夢」的過程,業主辛勤工作數十載,開始收穫人生另一階段的禮物,《攝影師之家》正是他們和業主共同想像、共同實踐的結晶,嘗試在居住與創作之間探尋恰到好處的平衡,讓生活和藝術交織,讓空間成為映照心靈、實現夢想的所在。


建物既有的斜屋頂結構描繪出流動光影,烘托出內斂且富層次的氛圍。


採訪」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