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8.4
2025臺灣文博會「水風景」 打開島嶼記憶旅程
2025臺灣文博會8月11日前於松山文創園區及南港展覽館登場,本屆以「水風景」為年度主題,透過展覽裝置、沉浸體驗、地方選品到串聯活動,邀請觀眾用五感探索台灣獨有的水文化。 文化部長李遠表示,攻讀生物的他,學生時期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學某個令人昏昏欲睡的夏天課堂上,老師說:「因為羊水與海洋的PH值一致,所以海洋是生命的起源」;而在這個擁有生態多樣性的海島國家,台灣也理所當然的成為「海洋之子」。今年選擇以「水風景」為主題,正好能讓大眾重新看見台灣從與水隔離的過去,到現在面對海洋及水可能帶來的災害時,台灣的勇敢、冒險、對自由的嚮往以及追求自我療癒的過程。 文化部長李遠。 年度主題論述 今年以「水風景」為主題,展示台灣川流海島萬般變化的地理特質,更強調水文化生態系統提供了非物質性的滋養能量。文化策展展間以「接海之島、有河之靈、穿霧之境、臺灣萬水」四大主題表現:從社會關係與文化資產、神靈信仰和民間傳說、生態循環與教育傳承、生命美學和藝術休閒等面向切入,呈現台灣韌性包容、海湧危闊、撫慰能量的文化生態系。 總顧問龔卓軍。 文化策展從各地水文地貌為梗概,在綜觀河流、湖泉、海洋環境場域之際,更指向水文化創意生產的特有物件,如造紙、茶酒、農漁產等;而表現於文化創意領域中,則是藉由文資、設計、與影視音等轉譯手法,創造出的獨特內容與產品。 文化策展主題概論 位於松山文創園區的戶外展區,由2025文博會的精神堡壘「水亭」開啟展覽序曲,透過農用棚架與漁繩搭建而成,懸浮在空間之間的大型編織裝置,不只呼應了年度主題,更象徵著島嶼與水共生的生命意象。此限定文化地景也將主題展區「接海之島」中「水社會」主題從室內展場延伸至戶外,引領觀者從島與地理條件與文化脈絡出發,一起探索人、水與環境間的多重關係,藉由走逛欣賞感受材質之美,同時在互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詮釋以及島嶼記憶。 2025臺灣文博會。 接海之島-台灣山海的文化生態 主題館「接海之島」以《水社會》為策展核心,從島嶼的地理條件與文化脈絡出發,展場主體為一座懸浮於空間中的大型編織裝置,由農用棚架、漁繩與海鹽構成,象徵島嶼跟水共生的生命意象,形塑一座結合感知經驗與環境記憶的流動文化地景,採開放式策展結構,鼓勵觀者與素材之間建立自由連結,生成個人化的理解路徑。 接海之島。 裝置下方則構築水平延展、光影交織的水下場域,精選24部橫跨年代的影像作品,邀集七位藝術家與攝影師參與,並呈現近40本主題書籍,涵蓋河海地景、生存經驗、信仰儀式、文化記憶與城鄉變遷等主題。透過時間、空間與觀點的交錯,引領觀者進入辯證與感知交融的閱讀狀態,進一步思索社會結構與文化記憶的流動與轉化。 有河之靈-台灣水體的精神生態 世界各洲以大洋相連,人們對「水」始終懷抱複雜的情感。羊水是人類最初的居所,海洋是萬物的起源,水,既是生命的開端,也是信仰與文化交織之處。當無形的水凝聚成形,成為變幻莫測的河流、深不見底的湖、與難以度量的海,它們自成一方與陸地隔絕的「他界」,令人畏懼其深邃,也寄予無限想像。 有河之靈。 「有河之靈」將這些關於水的記憶與信仰,融入一座抽象的台灣地景展台上。地形模擬自高山溪流至海口的地貌,觀者入場時先望見高山,繼而潛入冥河,在眾神與眾生的喧嘩中穿行,沿途經過江河、埤圳、河口,再登山溯源。於高低起伏之間,看見、聽見不同族群的水祭儀式、信仰工藝與故事傳說,也彷彿親身經歷了一段由水之靈引導的旅程。 有河之靈。 穿霧之境-台灣霧林帶的文化流動 「穿霧之境」是一段由水引領、由霧籠罩的感知旅程,引領觀者深入台灣的淺山丘陵與深林地景。 穿霧之境。 展覽從「水的初形:霧雨中的森林語言」展開,霧作為水的初形,在模糊的光影中召喚人與自然最原初的感官連結;接著進入「水的遷形:河流與土地的織網」,水化為奔流之川,記錄著族群遷徙與文化變遷的足跡;最後抵達「水的聚形:靜水中的聚落記憶」,水如明鏡,映照生活與信仰的軌跡;在霧、川、湖的三種轉化中悄然塑形,串聯起自然與文化、感知與記憶、當下與未來。 穿霧之境。 穿霧之境。 臺灣萬水-台灣文化生態的多樣性 在「臺灣萬水」地方特選館中,策展團隊評選家鄉最水、最美的地方特產與島嶼上各種水體產物,展品包括各流域灌溉農作的飲食產品、海口港邊傳藝祭典的文創商品、高山雲霧繚繞孕育的療癒小物、抑或是裝載湯水餐飲的器皿用品、巷仔內文化行旅或在地體驗活動、描繪在地風景的影視音樂人文出版品、展現台灣口氣特色的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創作等,這些多元文化選品對應水體的各關鍵字:自然或是人工、鹹水或是淡水、河川、湖泊、又或是水庫、港口,交織共融成為土地水文結構的在地風景。 臺灣萬水。 工藝選品店「日常+」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首度在文博會規劃工藝選品店「日常+」,有別於歷年展覽作法,特別嚴選70家臺灣經典工藝品牌、超過400件商品,提供茶器飲食、日常穿搭、居家擺飾等,讓工藝融入日常,成為生活裡能長久陪伴、感受的存在,散發更有質感的溫度。 日常+。 2025臺灣文博會 ✦文化策展✦ 穿霧之境:松山文創園區2號倉庫 有河之靈:松山文創園區3號倉庫 接海之島:松山文創園區4號倉庫 臺灣萬水: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 日常+: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 日期:8月2日至11日 ✦品牌商展✦ 南港展覽館1館1樓 日期:8月5日至6日(專業買家日)、8月7日至11日(一般民眾入場)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灣文博會 撰文」陳映蓁
2025.07.30
歷經近九年的整備與修復,國家鐵道博物館於7月31日正式啟動第一階段開放。這座位於國定古蹟臺北機廠場域之上的博物館,是臺灣現存歷史最悠久且保存完整的鐵道車輛修理工廠,未來將以「全區整備、分區修復、分期開放」的模式逐步展現其獨特魅力。 市民大道人行道面向園區,此為澡堂完整的建築立面,中央浴池區的半圓弧屋頂,以及屋頂拋物線形天窗,展現設計巧思。 作為臺灣少見由全區國定古蹟工業遺址轉型的大型博物館,國家鐵道博物館不僅完整保存原有的鐵道紋理及場域精神,更透過古蹟建築、展覽策劃與典藏車輛的串聯,引領民眾重返記憶中的鐵道時光。第一階段開放範圍聚焦園區北側臨接市民大道的區域,包括柴電工場、總辦公室等六處修復完成的古蹟建築,並拆除工廠圍牆,強化博物館與周邊社區的互動性。 保存原有鐵道與古蹟建築相互串聯,引領民眾重拾記憶中的鐵道光景。 澡堂展區:氤氳時代-員工澡堂常設展 員工澡堂自1935年落成以來,一直是臺鐵職工下班前盥洗及緩減疲勞的重要設施。2000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成為臺北機廠第一座擁有古蹟身分的建築。修復後的澡堂展區分為三大展區:1930年代的建築模型、中央浴池現地展示及古蹟修復工程紀錄,完整呈現這座建築的獨特風貌。 員工澡堂是最早完成修復的場域,由藝術家廖建忠結合澡堂空間進行創作,利用擬仿蒸汽機具表達對工業文明的崇拜。 西側展區介紹臺灣建築由近代步入現代的歷程,探索與澡堂同期的著名案例;東側展區則闡述臺北機廠古蹟保存歷程,展示古蹟構建舊料及修復發現,見證臺灣工業文化資產的新生過程。 東側展區主要展示臺北機廠的古蹟保存歷程、古蹟構件舊料、修復工程的發現等。 柴電工場展區:動力.火車-柴電工場常設展 1962年啟用的柴電工場曾是維修柴油動力車輛的重要場域,如今轉型為兼具歷史意義與現代展示功能的展覽空間。展區分為「鐵道動力」、「鐵道車輛」、「古蹟歷史」及「保存修復」四大主題,其中「鐵道動力」展區特別引人入勝。 秉持古蹟修復的文物保護理念,將佔地兩千餘坪的舊柴電機廠房活化再利用,改造為博物館展覽場域。 展區巧妙呈現平日難得一見的柴電機車內部關鍵零件,結合生動的影音效果、聲光技術與專業鐵道圖面,將複雜的機械原理轉化為淺顯易懂的知識。 精選24輛經嚴謹考據修復的典藏車輛,完整重現柴電工場的磅礡氣勢。 總辦公室展區:移動與感動-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常設展 1887年臺灣開啟鐵路建設篇章以來,鐵道不僅是運輸動脈,更承載著每個地方獨特的故事記憶。百餘年來,鐵道見證了政權更迭、經濟起落與城鄉發展的變遷,記錄下社會的多元面貌與深刻轉變。 音樂展區展出以鐵道為主題的黑膠、光碟、匣式卡帶等,並安排可現場聆聽鐵道音樂的裝置,包含《快車小姐》、《向前走》等膾炙人口歌曲。 本展透過層層梳理,展現鐵道如何激發文學、音樂、繪畫等各領域創作者的靈感,以不同藝術形式描繪鐵道作為生活座標的點滴。從常民視角娓娓道來鐵道與這片土地交織的故事,讓觀者看見鐵道在時光長河中留下的動人印記。 影視區展出從早期黑白劇情片到現代彩色紀錄片,橫跨時代與多元類型,呈現多部經典火車電影。 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特展 特展以文學、音樂、影像等作品,串聯起民眾共同的鐵道記憶。這些承載時代情感的創作,從常民視角展現鐵道與臺灣社會的緊密連結。臺灣鐵道文化不僅記錄運輸技術的百年變遷,更映照近代社會的發展軌跡,在產業轉型、城鄉風貌改變與藝術創作之間細膩穿梭。 從清代的草創、日本時代的成長、戰後的重生,到新世紀多元運具的發展,呈現大時代下人們的經驗與所思所想。 總辦公室現地展 總辦公室(舊稱事務棟)曾是臺北機廠的行政核心,自1935年啟用以來見證機廠數十年的運作歷史。修復後的一樓空間特別重現廠長室、副廠長室、會議室及出納股等關鍵空間,透過修復與改製遷廠時遺留的舊家具,將這些承載記憶的老物件轉化為展覽媒介。走進其中,彷彿時光倒流,讓人真切感受當年的工作點滴。 廠長室重現1960至1970年代辦公空間氛圍,透過大量原木家具與細緻裝潢,呈現當年廠長作為領導者的權威形象。 材料試驗所展:無限的火車情-臺灣鐵道攝影家古仁榮特展 鐵道攝影家古仁榮先生(1929-2018)憑藉流利的英日語能力,成為戰後臺日鐵道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 古仁榮除從事鐵道攝影,亦因寫生留下許多畫作,每逢節日自行繪製卡片及手工藝品,贈予鐵道同好們。 展覽呈現其橫跨日治時期至1990年代的珍貴鐵道影像與文獻資料,包括戒嚴時期的攝影作品、手繪速寫、研究筆記,以及與臺日鐵道同好的往來書信,完整展現他對臺灣鐵道文化的深遠影響。 挑選古仁榮在戒嚴時期的鐵道攝影作品,包括蒸汽機車、糖鐵及林業鐵路等珍貴的原鄉鐵路風景。 親子空間:跟著小火車一起旅行吧! 博物館特別為10歲以下孩童打造充滿想像力的鐵道樂園,將臺灣獨特的地形元素巧妙轉化為空間設計。園區內有各式火車主題遊具、積木和繪本,更將館藏特色車輛轉化為可愛的「鐵博小火車」。特別設計的兒童版「園區車輛管理地圖」,讓小朋友透過團隊合作完成任務,培養對鐵道文化的興趣。 入口設置山海造型牆面,並展示鐵道小火車,其靈感取自藍皮柴油車、WICKHAM38工程貴賓車、觀光號餐車、莒光號客車外觀塗裝元素。 動態乘車體驗 國家鐵道博物館精心修復歷史車輛與園區軌道,讓民眾在臺北市區體驗真實的鐵道之旅。遊客將搭乘1930年代生產的經典藍皮列車,穿梭於總辦公室與組立工場之間的軌道。這款曾在1980年代新浪潮電影中頻繁亮相的列車,以「博物館級動態運轉」的高標準完成修復,成為傳遞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 園區內設有乘車體驗,國家鐵道博物館精心修復車輛與軌道,讓民眾重返1930年代搭乘藍皮列車,來一場時光之旅。 國家鐵道博物館透過靜態展示與動態體驗的創新營運模式,不僅展示鐵道車輛本身,更呈現臺灣工業資產、職人技術與常民生活文化交織而成的跨世代記憶,為臺灣鐵道文化保存開啟全新篇章。 國家鐵道博物館第一階段開放 時間」2025年7月31日起(每日9:30至17:00,周一休館) 地點」臺北市信義區市民大道五段50號 假日限定乘車體驗服務 時間」每週六、日與國定假日(每日10:00至16:00,共 10 班次/天) 更多活動相關資訊,請見國家鐵道博物館官網及社群。 資料及圖片提供」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編輯」林靖諺
2025.07.18
2025臺灣文博會將在8月2日至11日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及南港展覽館登場,年度主題以「水風景」展現台灣川流海島特質所孕育出的文化生態系,更呈現出文化如水般,豐富多樣且深入日常的能量。 文博會自2010年起舉辦,歷經數次轉型,展會規模逐年擴大,目前已是國內重要文創商品、圖像授權展示及交易平台。2025文博會重回台北,除了松山文創園區的文化策展,品牌商展移師交通便利的南港展覽館,將創下「使用坪數、參與家數、使用攤位、國際參展」新高紀錄,整體展會參與人數預估將突破65萬人次。 從水出發的文化旅程 總顧問龔卓軍分享年度主題的策劃理念時表示,在全球面臨極端氣候的環境中,擁有1,000公里海岸線、超過全球平均值150倍的海洋生態多樣性、逾10,000個埤塘的台灣,應該是更有條件以「水風景」向世界發聲,提出解決污染和氣候變化的方案。 總顧問龔卓軍。 「水風景」將文化視為一種從土地與水域裡長出的生態系,包括從擁抱海洋跟漁撈記憶的「接海之島」;探索水與信仰之間神秘連結的「有河之靈」;再到漫步霧林、串連生態與教育的「穿霧之境」;以及匯集全台22縣市地方風土、百大文化基地及102件選品的「臺灣萬水」。 接海之島。 有河之靈。 希望藉由融合五感體驗、數位互動、沉浸式氛圍設計的規劃,運用影像、聲音、氣味和空間裝置,打造兼具感官及知性的體驗。邀請觀者一起從「水的角度」看見台灣的水生態,以及近年來出色的視覺藝術、動漫文創、文資與影視音等文化品牌內容。 穿霧之境。 文化策展區協同策展人彭雅倫及柯智豪說道,為了擴大展覽體驗面向,今年文博會期間更安排了超過50場現場表現,以及10場跨音樂、影像、策展、品牌跨界、科技文化等主題的專題講座;同時,也推薦兩條精心策劃的水路走讀活動。 臺灣萬水。 另一方面,文化策展區也首次以工藝快閃選品店「日常+」方式呈現,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邀集70家工藝品牌、超過400件的工藝精選商品登場,以永續、地方文化與實用美學為核心,從材料選擇到工藝精神,讓工藝融入生活,展現當代台灣工藝的厚度與魅力。 日常+。 除了文化策展外,每年都吸引大批觀眾參加的「品牌商展」仍是吸睛焦點,品牌商展總監汪麗琴指出,今年品牌商展主題「嗨!水域場」,以「海水浴場」為靈感,打造一個開放、熱鬧、充滿探索感的創意平台,並延伸出6大主題展,包括「療癒光波站」、「臺味浪潮站」、「永續未來場」、「躁動中萌芽」、「社畜不哭俱樂部」及「內建BUG的Z世代」等方向,切入台灣文創在生活、美學、環境等面向的多元議題。 嗨!水域場。 首次在商展區推出的「黑潮星樂園展區」,將成為34組台灣原創角色IP的大型發表會,以360度環形展區,呈現冒險故事、親子互動、次文化潮流等豐富面向,以海洋黑潮展現台灣IP面向國內外市場的企圖。 黑潮星樂園展區。 展區亦有文策院策劃的「IPOP-UP!臺咖潛力IP養成專門店」,聚焦IP商轉與授權模式,展出12組台灣原創IP,並結合文化內容策進院調查的關鍵數據,呈現IP如何一源多用、跨域發展,創造長尾效應的文化商機。 IPOP-UP!臺咖潛力IP養成專門店。 2025臺灣文博會 ✦文化策展✦ 穿霧之境:松山文創園區2號倉庫 有河之靈:松山文創園區3號倉庫 接海之島:松山文創園區4號倉庫 臺灣萬水: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 日常+: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 日期:8月2日至11日 ✦品牌商展✦ 地點:南港展覽館1館1樓 日期:8月5日至6日(專業買家日)、8月7日至11日(一般民眾入場)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灣文博會 編輯」陳映蓁
2025.07.14
國際奢華生活風格品牌「壹酒店1Hotels」,宣布旗下最新據點「墨爾本壹酒店1 HOTEL Melbourne」盛大開幕。這間以自然為靈感設計的奢華飯店,為壹酒店進軍澳洲市場的首站,坐落於墨爾本市中心精華地段,展現品牌對永續理念與設計美學的堅持,將為當地頂級旅宿市場注入全新活力。 Crane酒吧與酒廊。 基地選址於煥然一新的北碼頭區(Northbank),坐擁長達220公尺的雅拉河(Yarra River)河岸景觀,地理位置優越。整體建築設計融合親生物設計理念,不僅呼應墨爾本深厚的歷史底蘊,更展現對永續未來的積極承諾,實踐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精神。酒店核心建築之一為經修復重現的歷史地標「5 號貨棚」,這是墨爾本航運黃金時期遺留下來、極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築,亦是當地最後一座受保護的貨棚建物。整體空間設計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社群凝聚與創意激發,並提供豐富多元的體驗,為旅客打造全方位沉浸式的生活風格體驗。 Crane酒吧與酒廊。 以地景織就空間語彙 整體設計理念彰顯品牌「自然至上」以及對親生物設計的堅持,設計團隊從維多利亞州壯麗的自然景觀汲取靈感,包括大洋路沿岸崎嶇的海岸斷崖、丹唐農山脈(Dandenong Ranges)濃密的森林冠層等原始風貌,轉化為飯店空間中的設計語彙,創造出令人驚豔的視覺與感官體驗。 墨爾本壹酒店,游泳池。 在這座城市綠洲中,自然不再只是逃離都市的出口,更是一扇通往城市靈魂的入口。飯店巧妙模糊了人工與自然的界線,營造充滿在地意象與沉浸感的空間氛圍,讓每位旅客都能感受到與自然環境的深度連結。 墨爾本壹酒店的豐厚底蘊來自其本身所坐落的地段──擁有超過150年歷史的海員碼頭(Seafarers Wharf),設計核心聚焦於被列為歷史保護建築的「5 號貨棚」,在修復過程中,團隊悉心保留並整理超過2,000件原始結構元件,包括藍石鋪路磚、鋼桁架、木製門扇與窗框等,經標記後全數重現於建築之中,完整保存了風貌。 保留並整理超過2,000件原始結構元件,標記後全數重現於建築之中。 賓客踏入挑高寬敞的大廳時,以工業副產品劈裂面花崗岩砌成的岩壁將吸引目光,呼應維多利亞州獨特的海岸地質景觀。酒店內廣泛使用回收木材,總面積超過 4,500平方公尺,展現對永續的實際承諾。接待櫃台選用墨爾本地鐵隧道工程中回收的榆木餘料製作,細節處處呈現在地精神;休息區中,一座退役鐵路橋被巧妙改造為氣勢磅礡的樓梯,成為空間亮點。招牌餐廳「From Here by Mike」中,貨棚原有的支撐梁被重新利用,打造出極具視覺衝擊的入口門廊。全館種植超過7,000株植物,將維多利亞州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移植到室內空間,深化壹酒店堅持的親生物設計理念。 墨爾本壹酒店,招牌餐廳From Here by Mike。 酒店配有277間舒適客房,部分牆面採用來自維多利亞州及新南威爾士州廢棄鐵路枕木鋪設,極具質感;客房號碼牌則以回收木板製成,這些木材來自飯店所在地碼頭修復時所打撈出的原始水下樁基,表面帶有獨特的船蛆蝕痕,並以特殊工藝保留並點綴苔蘚,展現自然風貌。此外,客房配備智慧恆溫器與節能開關,並採用環保無害材料,展現飯店致力於減少對環境負擔的生態設計精髓。 墨爾本壹酒店,城市套房。 資料及圖片提供」墨爾本壹酒店 編輯」陳映蓁
2025.07.04
2025臺灣文博會即將在8月2日至11日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及南港展覽館登場,今年年度主題為「水風景」(Water Scapes),以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水為核心,呈現從高山的雲海霧林、淺山的溫泉飛瀑,到溪海潮浪所孕育出的台灣文化生態。 本屆主視覺由曾獲金曲獎與金點設計獎肯定的設計師楊士慶操刀,視覺畫面靈感來自功夫明星李小龍的名言,「水無形無相,倒入杯中,便成為杯子的形狀;倒入茶壺,便化為茶壺的模樣。水能自由流動,也能滴水穿石」,展現水能自由流動,也能定型,亦能穿石的哲學精神。 2025臺灣文博會主題「水風景」主視覺。 楊士慶以水的波紋作為設計核心,詮釋如同人與人、文化與文化的交會,每一次互動都是一次新的思想流動。視覺畫面運用多層次藍綠色調,從深邃的海洋、清澈的湖水到輕盈的水霧,營造出空間深度與文化層次感,象徵創意能量的自由生成與匯流。 台灣文化與水的共生 「水風景」則由現任臺南市美術館館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教授龔卓軍為總顧問,並由彭雅倫及柯智豪兩位協同策展人,共同梳理台灣自現代社會發展以來,人類和水之間關係的改變。以台灣歷史變遷及當代全球對水體概念轉換為出發點,聚焦台灣水文化生態系所蘊含的豐沛能量,隱喻台灣文化生態的多元韌性,展開一場以水為脈絡的創意溯源與共創之旅。 各展區以水為意象核心,緊緊依附在地的風土脈絡,透過「接海之島」、「穿霧之境」、「有河之靈」、「臺灣萬水」4大主題,進一步揭示台灣變化多端、包容、多物種與多樣態的水文化活性。 嶼山工房:接海之島 展館由嶼山工房負責策展,將搭起一座巨大的懸浮編織裝置,從台灣島嶼的地理條件與文化脈絡出發,打造島嶼記憶地景,帶領觀者走進一場沉浸式文化踏浪體驗。共精選24部跨時代的影像作品,邀集7位藝術家與攝影師共同參與,並展出近40本與水文化相關的主題書籍,打造一個沒有既定路徑的自由策展空間。 「接海之島」展區示意圖。圖片來源:文化部 偶然設計:穿霧之境 由偶然設計策展,如同將高山霧林搬進都市,展區透過森林氣味、可再利用國產木材及鋪設落葉的山徑路線,開啟觀者的五感,同時引發對山林質地的感官記憶,彷彿踏上一段從城市走向自然的尋根旅程,親身感受生態循環與文化傳承交織的篇章。 「穿霧之境」展區示意圖。圖片來源:文化部 嶼人設計工作室:有河之靈 嶼人設計工作室負責策展的展區,將呈現原住民、平埔、漢人等族群多元的神話、儀式與信仰記憶,帶領觀眾走入島嶼文化的精神傳統,讓水不僅承載日常所需,更滋養了豐富的人文信仰與故事傳說;展場同時設置水燈互動體驗。 「有河之靈」展區示意圖。圖片來源:文化部 草字頭:臺灣萬水 策展團隊草字頭精選全台各縣市推薦的文化好物,呈現台灣各地多元水域所孕育的在地風味與創意,一站式收集最具代表性的水文化精品,感受地方風土與人文創意的魅力。 「臺灣萬水」展區示意圖。圖片來源:文化部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灣文博會 編輯」陳映蓁
2025.06.24
2025好感空間展即將於2025年7月3日至6日於大臺南會展中心舉辦,開辦三年來致力於嘗試有別於過往傳統建材展的框架,從生活及風格的角度解構材料與日常關係,將「好感」化為真行動,引導大家走進設計師、代理商製造業、材料商的世界,試著理解每個層面的期待和難題。今年透過六大展區、影響力講堂、知名台南小吃,以及富有藝術性的VIP Room,以更活潑、多元與創新的視角詮釋貼近日常生活的展覽風格,讓觀者多方探索,勾勒屬於自己的好感理想生活。 2025好感空間展主視覺。 跨界設計的對話 「好感空間展」由佶士達展覽吳郁雯、吳思賢擔綱策展人,繼前兩年登場的講題主題,以材料為語言,說出好感空間不同表情的特色,廣受設計圈關注。 好感空間展策展人:吳郁雯、吳思賢。 今年更與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合作影響力講堂,關注「根源、非典型、韌性以及未來」,綠色實踐、數位製造、永續環境等議題已勢在必行,因此,本次史無前例的集結了22位建築、室內設計、工業設計和跨領域的專家講座,策展團隊相信,一個好的展覽,除了悉心選品、擘劃美好生活的願景之外,更必須結合知識性講座,帶給人們對於創新與未來的憧憬。 影響力講堂。 今年,整體展覽規劃更持續升級,好感空間展的目標,不僅是成為大眾與空間專業者重要的材料索引與選品建議,更是專業廠商與材料商的關鍵合作平台。展區共分為六大面向: 展區1:循環未來|永續創新材料區 永續儼然已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議題,本區匯集各種因應環保概念、創新技術而生的品牌,可以看見新型態的永續再生材,也能看見材料使用的更多可能。像是「山恩實業」、「久恩實業」與「苔裏」聯袂打造的展區,利用展中展思維在偌大展區建構一處如同公園酒吧的展間,展示品牌產品與技術,同時提供觀展者們一處歇腳的場域。 山恩。 MOSSLEE苔裏。 展區2:共創實驗|台灣設計製造區 本區旨在陳述台灣以強大的產業設計與製造整合力,強勢帶動品牌發展的脈絡。源自於台灣設計的工藝精神,引領傳產跟創新雙向奔赴,將文化及生活風格結合,完美體現品牌價值。曾榮獲金點設計獎、義大利RoPlastic Prize、A'Design Award、德國BraunPrize、iF Design Award、Red Dot Design Award、美國IDEA等獎項的工業設計師許向罕也將首次在台灣展出今年於米蘭設計週的作品。 JHStudio階曲設計。 向罕設計。 展區3:材料共語|空間媒材實踐區 邀集並收錄市場上廣泛應用與最受歡迎的成熟媒材,例如面材、板材、布飾,呈現當季最新的花色和應用手法,讓空間設計溝通從材料開始展開。美耐板製造開發領導品牌「LAVI樂維」亦將與「重本書店」主理人——平面設計師葉忠宜聯名打造展場限定的書店 × 咖啡空間。 Lavi樂維。 BOLON波龍藝術。 展區4:永恆工藝|國際設計家具區 區域策展人Design Mania麥克雞塊與mmm Milly集結歐亞14家代理商,展出國際頂級設計與經典家具,讓看展訪客透過近年討論度最高的MBTI 16型人格來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家具。今年亦展開另一個劃時代的雙邊合作,TSJ Art Restoration攜手台南保時捷中心,重磅推出VIP Room,展開一場多視角感受探索之旅。 丰巢Dialogo Chair。 日晏家居。 展區5:選物指南 | 生活靈感提案區 綠色植栽、Outdoor生活風格和充滿溫度的居住空間深受當代社群媒體矚目,在此展區可以看見「酉」精心布置的綠色廊帶、在「日本閣品」感受Glamping的魅力,也可以親自體驗「千歲水泥」與「Black Design」嘗試消弭室內與戶外界線的企圖。 酉5PM。 日本閣品。 展區6:給力後援 | 設計實作整合區 好的設計必須有好的執行團隊才能落實,本區跨領域集結工程後援團隊,讓設計力與工程力在此交會,匯聚成最完整的產業鏈。藉由展覽陳述工程細節,同時以最透明的手法呈現最新穎的工法與施工可能,讓看展者深刻理解。 功宇工程行。 2025好感空間展 日期」2025年7月3日至6日 地點」大臺南會展中心 資料及圖片提供」好感空間展 編輯」陳映蓁
2025.06.17
太平國小博物館自2022年啟動籌備,歷時三年,日前正式迎來開館典禮,並將於2025年7月3日正式對外開放,這一天,恰為台灣第一位雕刻家黃土水130歲誕辰,也將成為這座博物館的生日。這座延續黃土水精神所打造的校園藝術生態博物館,以「聽得見讀書聲、聞得見稻穗香、看得見大稻埕歷史、能親近黃土水傑作《少女》胸像」為使命,深植於百年校園日常與在地文化記憶之中。 坐落於校園中的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延續百年的心意 黃土水生於1895年7月3日,1907年轉入太平國小前身「大稻埕公學校」就讀,1915年自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後返母校任教半年,隨後赴東京美術學校深造;1920年,他以大理石雕刻《少女》胸像作為畢業創作,並將此作品贈與母校,種下今日太平國小博物館的種子。《少女》胸像承載著藝術家對故鄉的情感與理想,百年來靜靜守護著校園,2020年出借北師美術館進行修復並參展,社會反應熱烈,也促成關於保存與展示的公共討論。 北師美術館創辦人林曼麗認為,《少女》胸像「就地保存」不僅回應黃土水贈作母校的初衷,更象徵太平國小師生代代守護的情感,也符合學校與校友會的期望,唯須建立具備「專業性」、「公共性」、「教育性」的博物館機制,並解決永續經營的挑戰。校友駱錦明以個人名義與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率先捐助,陳君毅、許義榮、莊素珠、鄭文雄等多位校友與家屬相繼捐資,支持博物館籌建。 校園中的藝境 這座博物館深植校園生活,亦延續地方文化脈絡,沿著小徑走入,映入眼簾的是由學生每日照料的田園,「綠色稻波」正呼應黃土水〈出生於臺灣〉一文中對故鄉風土的讚頌。 黃土水專室。攝影」黃宏錡 黃土水專室。攝影」黃宏錡 稻波倒映於舊蒸飯室改建而成的「黃土水專室」落地窗上,這棟一樓平房即為《少女》胸像的常設展間,建築設計由田中央工作群+黃聲遠操刀,展室牆面採圓潤泥牆設計,營造如「土角厝」般質感,室內設有相思木打造的學習平台,自然光從玉蘭花樹梢灑落,映照胸像細膩的造形與紋理,展現黃土水對藝術的執著與對生命的凝視;專室門前的幽香,則來自紀念其遺孀廖秋桂所設置的桂花花台。 相思木學習平台與《少女》胸像相望。攝影」黃宏錡 展室牆面採圓潤泥牆設計。攝影」黃宏錡 窗戶引入外部景致和採光,同時亦倒映著《少女》胸像。攝影」黃宏錡 步出專室,可見一小方仿三合院「埕」的戶外工坊,重現黃土水雕刻大理石的工作場景,與之相連的「特展室」則活化了行政廊道空間。太平國小博物館開館特展主題為「黃土水與孩子們」,串聯三個子題:「黃土水身邊的孩子們」、「黃土水創作的孩子們」,以及「《少女》胸像與太平國小的百年情誼」,爬梳藝術家創作生涯中「孩子」的多重面貌。 特展室。攝影」黃宏錡 特展室。攝影」黃宏錡 黃土水與夫人在東京生活時與姪兒們共同起居,展覽亦首度公開四姪黃清雲(歸化日本後改名幸田好正)後代寄藏的珍貴史料。黃土水早年以兒童為主題創作多件作品,包括初次入選帝展的《蕃童》(1920年)、獻給皇太子的《三歲童子》(1923年)等,雖已佚失但皆為其雕刻生涯的重要篇章。目前存世之兒童主題作品僅《少女》胸像、《男嬰頭像》(1918年)與《水牛群像》(1930年)三件;其中遺世巨作《水牛群像》常設北市中山堂,《男嬰頭像》則特別出借本展,誌慶開館。 《少女》胸像(左)、《男嬰》頭像(右)於黃土水專室。攝影」黃宏錡 展覽透過珍貴作品與文獻梳理,引導觀者能親炙黃土水對童稚神韻的描寫功力,也透露其寄寓純真的創作思維,也首次系統回顧《少女》胸像在太平國小的百年保存歷程,訴說其自1920年代進入校園以來,歷經沉潛、修復、再現,最終催生校園藝術生態博物館的百年情誼。 窗戶引入外部景致和採光,同時亦倒映出《少女》胸像的姿態。攝影」黃宏錡 太平國小博物館是一座與校園共呼吸、與師生共成長、與生態共生長、承繼黃土水精神,並與在地共創未來的博物館。採線上預約制、免費參觀,即日起可透過官方網站線上預約。 太平國小博物館開館大展「黃土水與孩子們」 日期」2025年7月3日至2026年1月31日 地點」太平國小博物館(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39號) 開放時間」週二、週四、週六(國定假日休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 編輯」陳映蓁
2025.06.06
2025年,丹麥瓷器品牌「皇家哥本哈根(Royal Copenhagen)」迎來創立250週年,這不僅是一個里程碑,更是一場關於工藝、設計與文化記憶的跨時代對話。品牌自18世紀以手繪藍色唐草圖騰為起點,歷經時代與美學演進,成為丹麥生活美學的象徵,創造出無數經典、深植人心的作品。 250週年主視覺。 代代相傳的工藝之道 創立以來,皇家哥本哈根以三道象徵丹麥水道(厄勒海峽、大貝爾特海峽、小貝爾特海峽)的波浪紋與皇室皇冠為印記,成為其標誌語彙。而品牌的工藝技術更需由多工匠協作,從設計草圖、雕刻模具、繪製圖紋、燒製上釉,每一件瓷器需數位匠人分工完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自18世紀延續至今的「鈷鋅矽酸鹽」藍色顏料,來自挪威藍色工廠,色澤深邃、穩定耐燒。無論是筆觸、光影或紋樣轉折,持續以細膩手工與對細節的執著詮釋「不變的美」。 皇家哥本哈根今年迎來品牌創立250週年之里程碑。 畫師繪製。 250週年限定作品 品牌創意總監Jasper Toron Nielsen表示:「皇家哥本哈根的魅力在於它如何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游刃有餘。這份來自工藝、歷史與文化的力量,正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為慶祝品牌成立250週年,皇家哥本哈根推出數款別具意義的紀念作品,展演品牌在色彩、工藝與藝術上的非凡底蘊。 全花邊24K金紫紅唐草系列 此系列源自19世紀末的皇家檔案作品,稀有的「紫紅」色調,靈感來自古羅馬帝國貴族專用的螺貝染料,象徵高貴與力量。 紫紅唐草製作過程。 畫師需使用1880年代延續至今的獨門顏料配方,帶金邊的紫紅色全花邊使用釉上彩技術繪製,這需要比釉下彩瓷器花費更多的時間、額外的燒製以及更高的繪畫技巧。圖案鮮豔而生動,每一筆畫都清晰可見,並由五位最資深畫師親手製作,每件作品皆為絕無僅有的工藝珍品。 台灣限定|丹麥之花台灣百岳特訂款 皇家哥本哈根推出史上首款以台灣為主題的「丹麥之花」特別訂製系列,名為〈百岳群峰;繁花似錦〉。 以「台灣百岳」為靈感的《丹麥之花》特別訂製系列,僅於2025年販售,台灣限量發行。 本系列靈感來自台灣壯麗山巒與稀有高山植物,選取玉山、阿里山、雪山、中央山脈四大名山,對應原生花卉入瓷,打造獨一無二的自然與文化融合之作:玉山金絲桃(Hypericum nagasawai)象徵堅韌與生命力;台灣山櫻花(Prunus campanulata)意喻短暫的美與新生;雪山三色堇(Viola tsugitakaensis)罕見高山珍寶,蘊含精緻中的力量;阿里山龍膽(Gentiana arisanensis)以深藍色喚起智慧與寧靜。 丹麥之花台灣百岳系列 阿里山山櫻花。 此系列由丹麥總部主導設計,結合皇家哥本哈根創意總監Jasper Toron Nielsen與畫師團隊構思,每件作品皆手繪並特別選用「薰衣草紫」作為邊框配色,反映台灣山嵐間的神秘景觀,也突顯花卉的多彩。僅於2025年販售,台灣限量發行,讓這份來自北歐的美學,在島嶼的山巒與花卉中,找到全新的文化對話。 丹麥之花台灣百岳系列 中央山脈龍膽。 空間如浪 記憶如歌 延續「STILL MAKING WAVES」的品牌精神,本次250週年的台灣展覽扣緊「Echoes of Pacific Waves」為策展主軸,與策展團隊無氏製作攜手合作,藉由空間轉譯品牌的歷史與當代精神。 迎賓長廊。 依據「波浪」概念設計,從入口的迎賓浪潮、延伸至品牌經典長廊、再至丹麥之花的工藝詩篇與藝術家Klara Lilja的藝術對話,最終延伸至「台灣限定展區」帶領觀者穿越歷史經典與當代創作。 ZoneA:藍色唐草時光走廊。 ZoneB:丹麥之花系列。 ZoneC:皇家哥本哈根 × Klara Lilja藝術計畫。 為呼應百岳系列的在地意涵,「台灣限定展區」以「百岳群峰;繁花似錦」為靈感,將台灣山林的自然意象轉化為五感體驗。特別邀請攝影師陳敏佳以手工印像技法捕捉山景的靜謐、花藝團隊 Ku Flower Studio透過微地景形式鋪陳島嶼呼吸節奏、香氛品牌Eyecandle則創作專屬香氛,以高山漂流木的黃檜為基底,藉嗅覺書寫山林記憶。 ZoneD:全球台灣獨家——百岳高山特有種系列。 這樣的設計語彙不僅重構觀展邏輯,也打破瓷器被框限於展示櫃中的角色,邀請觀觀者隨步伐穿越工藝時光,與器物共享時間、氣味與情緒,在島嶼的當代感知中,交織出技藝及情感的流動──這是一份獻給時光與土地的深情致敬。 ZoneD:全球台灣獨家——百岳高山特有種系列。 資料及圖片提供」皇家哥本哈根 撰文」陳映蓁
2025.05.09
埃斯特別墅(Villa d'Este)的隱密瑰寶「戴安娜石窟」(Grotta di Diana),歷經近半個世紀的封園和為期兩年的修整工作,於2025年5月6日正式回歸大眾視野,重現其文藝復興時期的神話魅力。 「戴安娜石窟」所在的埃斯特別墅,素有「千泉宮」美譽。 適逢品牌百年華誕,FENDI自1925年由Edoardo和Adele Fendi於羅馬創立以來,便與藝術和文化結下不解之緣,除了持續在時尚領域深耕,也積極投身於義大利文化遺產的保存與修復工作。繼資助羅馬特萊維噴泉與四噴泉建築群後,此次與蒂沃利的哈德良別墅(Autonomous Institute Villa Adriana) 攜手協助戴安娜石窟的修復計劃,深入解構埃斯特別墅的文化意涵。 承先啟後的文化記憶 前身為修道院的埃斯特別墅建於1563年,屬於費拉拉的望族、埃斯特家族的伊波利托二世.德.埃斯特紅衣主教。據傳,每在教皇競選中敗選一次,他便將花園擴建地更為華麗,埃斯特別墅的華美不僅匯聚當代建築的代表性工藝,同時也蘊含主教難以忘懷的羅馬夢。 在涼廊中鋪設的米色和棕色方形陶磚。 建築師保羅.卡蘭德里諾(Paolo Calandrino)深受古希臘羅馬藝術薰陶,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理想融入其中,使埃斯特別墅不僅注重光影對比、水影結合,構景均衡,更在園中每條小徑或林蔭道間打造大大小小無數精美噴泉,因而獲得「千泉宮」的美譽。 馬賽克拼貼使用多元素材,結合自然和人工造物,體現豐富的色彩層次變化。 本計畫修復的重點戴安娜石窟,是當中的寧芙神廟,這類建築起源於依附泉水或溪流而生的天然洞窟,後期演變為結合溪流與噴泉等自然環境特色與雕塑的花園,既是神廟,也被視為休閒之地。身處此處的觀景台,近可欣賞完整的別墅風景,遠可眺望索拉泰山到蒂沃利四周的山巒,而整片景色的核心即是永恆之城—羅馬。 建築藝術結晶 戴安娜石窟整體空間呈十字形,中央區域採十字形拱頂,周邊編列手持提籃的大型女神像柱,飾以岩石背景和噴泉的大型壁龕,穹頂中央是一隻白鷹,象徵埃斯特家族的徽章與尊榮,入口壁龕中安放兩尊亞馬遜女戰士雕塑,較小的天然噴泉供奉智慧女神密涅瓦,而較大的天然噴泉則獻給月與狩獵女神戴安娜。 現場共有十一幅具象場景裝飾,其中一幅佚失,目前僅存初步草圖,另一幅目前仍在辨識階段。剩下的九幅則保存完整,內容清晰可辨,皆取材自奧維德的詩作。 天地壁幾乎全數由貝殼、玻璃釉、半寶石、石材碎片和礦物結晶等豐富素材所鋪陳的馬賽克覆蓋,穹頂以海神特里同和海仙女涅瑞伊得斯為主題場景,牆面裝飾主題則多化用奧維德的《變形記》典故,混合材料的拼貼加強了色調的層次變化與流動感,在描繪海洋意象的浪潮時尤其生動。自主體延伸出的三條通道,中間通道通往前廳,內含兩個壁龕及圓桶形拱頂;左側通道展示了兩座淺浮雕,盡頭同中央區域,以壁龕收尾;右側通道透過圓桶形拱頂,配合兩側裝飾的大型淺浮雕,通向面朝羅馬的觀景涼廊。 石窟穹頂以希臘神話中的海神特里同和海仙女涅瑞伊得斯為主題,拼貼生動的場景。 從宏觀到細節,無一處不精美,但也因此,這座石窟不止歷經自然風化的侵蝕,也承受人為破壞。一尊尊獨立的雕像有多處殘缺、底層的灰泥層裸露、金屬結構氧化,馬賽克和玻璃鑲嵌飾面同樣顯現劣化跡象,陶瓷地板則因關園前長年開放參觀而有明顯磨損……在百般無奈之下,戴安娜石窟自1980年代起便對公眾關閉,陷入漫長沉寂。 奇觀與沉思之所 戴安娜石窟修復工程始於2023年秋季,目的不僅止於修復,更要加強原始結構,著重穩固各處細節,最重要的修復工程之一是在俯瞰羅馬的涼廊處安裝玻璃護牆,保護石窟免受強風吹襲,數百年來的風蝕正是造成石窟中最脆弱的材料出現劣化的主因之一。修復工作的另一項重點是提升照明系統,透過光影變化,讓人看見古今建築隨時間演變的成果,重新賦予石窟作為「奇觀與沉思之所」的本質,開啟一場跨世代的對話。 修復後重現於大眾眼前的戴安娜石窟,不僅為世人保留過去的回憶、維護歷史的見證,同時也是對未來的投資,確保這座珍貴的古蹟能繼續傳承下去,讓更多人見證其壯美風采。 資料及圖片提供」FENDI 撰文」江瑜
2025.05.05
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主辦之第12屆「X-site計畫」2025年7月13日前於北美館戶外廣場正式開展。2025 X-site計畫聚焦永續發展,鼓勵團隊從創作主題至製作工法納入綠色減碳規劃,實踐循環思維的永續行動,為廣場注入兼具創新與環境意識的能量。 本屆首獎團隊「表層工作室」以《毛孔城市-佔領計畫》為題,從都市熱島效應出發,打造融合藝術與地景的實驗場域,思索氣候變遷對城市與人類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主視覺。北美館提供。 面對都市熱島效應逐年加劇,高溫以悄無聲息的方式滲入日常,由高偉恩與譚宇宏於2024年組成的「表層工作室」,嘗試在建築與環境之間尋求可親性的邊界,團隊跨足建築藝術、工業設計、城市議題及永續環保等領域,以建築地景的手法回應熱島議題,提出調節公共空間與環境的溫度差異,重新定義現代人與城市之間的互動關係。 「表層工作室」團隊合影,(左)譚宇宏、(右)高偉恩。北美館提供。 微氣候中的身體想像 《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將「佔領」拆解為三個層次:鋪面質變、毛孔介入及微氣候。以人體基本的散熱機制擬態於地表,藉由大範圍的擴張網隱喻表層皮膚,再佈滿142座象徵性的「毛孔」裝置,透過噴霧模擬人體流汗散熱的過程,為灼熱地表釋放蓄積熱能。從實體裝置到無形的水霧、空氣和光影,營造出具有「呼吸感」的微氣候場域,水霧輕觸肌膚,微涼感隨即擴散,緩解熱氣滯留並改變廣場溫度,喚醒觀眾對城市熱環境的感知與共存關係的反思。 透過鋪面、物件佔領整個廣場,打開新的場域體驗。表層工作室及北美館提供。 噴霧裝置佔領北美館廣場示意圖。表層工作室及北美館提供。 外觀圖。北美館提供。 本次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改利用小型物件構成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空間經驗;亦嘗試改變廣場地面材質,選用輕質通透的擴張網及耐重堅固的骨料等常用建材,以非破壞性的組裝方式,鋪設兼具韌性與支撐力的地表結構。 外觀圖。北美館提供。 擴張網細節圖。北美館提供。 行走於上能感受到地坪彈性起伏的變化,亦可透過擴張網的孔洞隱約感知廣場地表紋理和質地;與此同時,設計上則盡量保持材料原有的尺寸與形貌,降低裁切及耗材浪費,提升循環利用的機會,賦予展後持續使用的可能性。 回收鋁鑄造噴霧裝置細節圖。表層工作室及北美館提供。 團隊將低耗能跟減碳納入製程考量,噴霧裝置採用工業與消費者回收鋁材,轉化為兼具照明功能的街道家具,並以模組化的形式,運用3D列印模具鑄造,降低成本之餘也提升量產彈性。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亦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成為他案的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元件,甚至可以被重新回收製作為鋁錠原料,轉化為其他物件。以此方式減少耗材對於環境的負荷,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構建友善環境的循環關係。 噴霧細節圖。北美館提供。 日間場景圖。北美館提供。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編輯」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