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0.9

綠意流動的文化森林 臺中綠美圖

位於台中水湳經貿園區的「臺中綠美圖」,是全台首座同時結合市立美術館與市立圖書館的複合場館。由2010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SANAA事務所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操刀設計,歷時逾十年完成,即將於2025年10月28日至11月16日展開試營運,並於12月13日正式開館。 臺中綠美圖建築外觀遠景。   綠美圖以中央公園為綠意基底,融合美術館的藝術能量與圖書館的知識場域,展現台中推動「藝術、閱讀與自然共生」的城市願景,這座文化新地標以開放、透明、流動為設計核心,成為與自然共生的文化森林。 綠美圖外觀帷幕。   輕盈量體 綠美圖場館樓地板面積約58,000平方公尺,由八個量體組成,彼此獨立卻又相互串聯,SANAA將龐大的建築拆解為契合環境尺度的方塊,並以銀白鋁製擴張網覆蓋,宛如一層輕盈薄紗,映照中央公園的綠意與天光。建築量體抬高形成層次多變的遮蔭廣場,引入自然風、採光及綠線,多入口的設計讓人們得以在城市、公園及建築間自由穿梭,體驗無邊界的文化場域。 遮蔭廣場。   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兩位建築師期望綠美圖能成為一座回應台灣氣候的建築,設計理念強調「開放與融合」, 走入大廳,映入眼簾的是兩座圓形玻璃屋,一座為綠美圖的服務台,另一座則為通往地下公共空間的樓梯,為綠美圖中「融合空間」之一,象徵知識與藝術的相遇交流。大廳上方的連通橋連結了圖書館及美術館,亦提供觀看建築的多元視角,開館後可由高處角度欣賞藝術家林明弘創作的《再製》作品;大廳中央的不鏽鋼水池則是設計團隊多年心血,以曲面不鏽鋼板打造,水面反射戶外倒影,水景釋放的霧氣與濕氣有助於降低體感溫度,營造舒適的「微氣候」。 綠美圖大廳。不鏽鋼水池映射外在景致。   流動序曲 挑高27公尺垂直連通六層樓的美術館大廳,為全台美術館中最高的展示空間,觀者可領略垂直開展的張力,開館後將展出韓國藝術家梁慧圭(Haegue Yang)為此空間量身打造大型創作《流動奉獻-樹蔭三合》,作品呼應台韓兩地共同存在的「聖樹文化」,象徵自然與社群的精神連結。迴旋的斜坡作為觀展動線,引導觀者自在探索,通透的玻璃帷幕使作品與環境得以產生對話;五間展廳分布於各樓層,挑高及採光方式各異,能靈活因應不同需求進行布展。 以玻璃帷幕包覆的美術館大廳一樓。   美術館A展廳。 另一側的圖書館則呈現不同氛圍,挑高7公尺的大廳開闊明亮,並配置自助借書機、圖書消毒機等讀者服務設施。整體家具設計以曲線型態為主,且多為金屬材質,創造室內的有機性並增添視覺層次;別具巧思的花形書架與花形椅由SANAA事務所精心設計,並設有結合冷氣迴風口的「迴風書架」,運用空氣循環原理促進室內通風,兼具實用、美觀與舒適性。 圖書館七樓閱覽區。   融合共享 銜接兩館的「文化之森」是一座半戶外屋頂花園,是重要的共融空間(fusion space),利用擴張網構築獨立空間,但因材料具穿透性,讓綠美圖連綿延伸至中央公園;屋頂以相同擴張網材料自然垂降成布幔,增添文化之森的柔和感。環形天橋除了作為鏈結兩館的動線外,無方向感的正圓幾何更形塑自由探索的感受,在行走之間沉浸於獨特節奏中,讓綠美圖成為串聯城市、自然與人文的文化語境。 文化之森。     SANAA事務所 ©SANAA事務所 SANAA事務所由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於1995年共同創立。其早期代表作為金澤21世紀美術館(2004),以如同公園般的開放空間融入城市,深受當地居民與遊客喜愛,其他重要作品包含:美國紐約當代藝術新美術館(2007)、瑞士勞力士學習中心(2009)、法國羅浮宮朗斯分館(2012)、法國巴黎薩馬利丹百貨(2021)、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音樂學院大樓(2024)、日本香川縣立新體育館(2025)等。   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曾榮獲多項國際建築獎項,包含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 (2010)、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2004)、日本建築學會獎(2006)、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建築部門(2022)、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RIBA)金獎(2025)等。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 攝影」YHLAA李易暹 撰文」陳映蓁

安藤忠雄新作!「直島新美術館」5月開幕

2025.02.11

以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聞名的直島,近期即將迎來國際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於此的第十件作品-直島新美術館,將於2025年5月31日正式開幕,並於4月11日10點起(日本時間,台灣時間9點)開放線上購票。   建築與自然的巧妙融合 「直島新美術館」是第一個以城鎮命名的美術館,由三木あき子(Miki Akiko)擔任館長。直島作為與藝術共生的島嶼,與豐島和犬島的一系列藝術博物館和設施而聞名;安藤忠雄從1992年開業的「倍樂生之家美術館」開始,已經在直島從事博物館項目超過30年,包含諸多為人熟知的建築作品如「地中美術館」、「李禹煥美術館」、「山谷畫廊」等;「直島新美術館」作為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的第十件作品,期待能把遍布島上的這些設施有機串聯,透過與在地居民合作,讓博物館成為樞紐角色,發揮振興地區的功用,並強調藝術、建築、自然和社區的和諧。 直島新美術館外觀。屋頂造型順應地形開展,印證安藤忠雄「與自然共生」之理念。Rendered image of Naoshima New Museum of Art. © 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直島新美術館坐落於直島本村區附近的山丘上,屋頂順著山丘稜線展開,充分運用直島的自然景觀,外觀採用黑色灰泥形塑燒杉般的粗獷感受,搭配上堆疊的卵石牆,與本村地區的周圍風光相互映襯,將遊客體驗與直島歷史與人們生活聯繫起來。 建築共三層樓,室內以安藤忠雄擅長的清水模呈現。Rendered image of Naoshima New Museum of Art. © 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走入室內,美術館擁有兩層地下空間及地上一層共三層建築,自然光從頂部天窗撒入階梯區域,並向下漫射至地下樓層;樓梯兩側設有四個展覽空間,地面層的北側則規劃了咖啡廳及戶外場地,可一睹豐島的風景跟來往漁船,盡享瀨戶內海的特色景致。 頂部天窗引入自然採光,沿著階梯漫灑至地下空間。Rendered image of Naoshima New Museum of Art. © 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咖啡廳,可眺望瀨戶內海特色風光。Rendered image of Naoshima New Museum of Art. © 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匯集亞洲精彩作品 而直島新美術館的Logo則由日本知名書籍設計師祖父江慎(Shin Sobue)操刀,他同時也為直島地標地中美術館和豐島美術館設計了Logo。 由祖父江慎設計的美術館Logo。   有別於倍樂生之家美術館和地中美術館主要展示西方當代著名藝術家的作品,直島新美術館預計收藏並展出亞洲地區藝術家與藝術團體的重要作品;除了常設展外,亦會規劃特展,讓造訪者每次都能有新的發現。   開幕紀念展將呈現包含會田誠(Aida Makoto)、菲律賓藝術家Martha Atienza、中國爆破藝術家蔡國強(Cai Guo-Qiang)、日本藝術團體Chim↑Pom from Smappa!Group、印尼藝術家赫利.多諾(Heri Dono)、印尼藝術團體indieguerillas、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印度藝術家N.S. Harsha、泰國藝術家Sanitas Pradittasnee、下道基行(Shitamichi Motoyuki)+ジェフリー・リム(Jeffrey Lim)、韓國南韓藝術家徐道獲(Do Ho Suh)以及泰國藝術家Pannaphan Yodmanee等12組藝術家或團體作品。除了特展外,還將舉辦一系列公眾活動,例如講座或工作坊,傳遞關於當代社會的多元視角、表達多種觀點,藉此促進人們的交流和連結,並提供更全面的藝術體驗,讓美術館得以與自然跟社區產生更深刻的共鳴。   直島新美術館 地址」香川縣香川郡直島町3299-73     資料及圖片提供」直島新美術館 編譯」陳映蓁

勤美術館 隈研吾領軍設計

2024.11.04

興建六年、累積上百張概念草圖,以410坪的曲線屋頂構成,集日本建築概念和台灣施工技術的新一代「勤美術館」將於2024年12月開幕。全新展館委由國際級建築大師隈研吾領軍設計,賦予勤美術館如「掀開大地」的建築意象,陳述經營定位:「一處融合綠意、創意、靈感,能啟發想像力的新興藝術之境」。場館落成後,不僅寫下隈研吾為台灣興建第一座美術館的新里程,也以台灣少見的地景式建築完整了「勤美草悟」生活圈的願景。 隈研吾深刻知曉勤美術館與街區的緊密連結,決定延續此特質,讓建築完美涵蓋環境、自然與藝術。©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勤美術館2012年由閒置小學改造為臨時性美術館,結合戶外公共展區,成功打破過去展覽僅能存在於殿堂級場館的距離感;2019年更挑戰將常見的施工基地打造成「工家美術館」,讓工地成為自在生活、交流、學習體驗的文化現場。經過了2012年至2019年的淬鍊,積累成新一代勤美術館的發展底氣,未來亦將以這座國際級地景美術館作為長期據點,實踐新的永續創意生活模式。 新一代勤美術館富含視覺動感與穿透性,綠屋頂與周圍的草悟道綠意相襯。©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隱身於自然之後 成為人與環境的媒介 新一代場館在隈研吾建築團隊的設計加乘下,承襲了勤美術館過去特質,與街區關係更是超展開,構思了整體地景與環境尺度。考量「勤美草悟」生活圈近萬坪的基地裡,坐擁酒店、住宅、商場、教堂等特色建築,美術館設施占地約6%,因此決定賦予場館猶如「掀開大地」般薄而輕透的視覺外觀,並以圖騰─唐草為設計靈感,透過繁而多變的捲曲弧線運用,由外而內,圈起建築及四周彎曲林徑、戲水池等互動動線,讓勤美術館成為存在高樓大廈與草悟道森林之間的城市綠洲,和諧地融入街區、自然與藝術。 空間主要由木質格柵及岩板牆構建,高低起伏的手法模擬自然地貌。©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建築採鋼構型式,相較傳統鋼筋混凝土工法更加柔韌輕盈,同時也能減少碳排,410坪廣闊的綠屋頂以穩定的門型結構基礎發展,再慢慢拉出曲面弧度,由無數小三角鋼板串接成一個又一個點,從粒子堆疊成立體化的線與面,形塑如山丘般高低起伏、自然流暢的扭轉角度。另一方面,為了與草悟道綠景呼應,隈研吾團隊也運用了將近1,282根形狀各異的木紋格柵與建築結合,加深勤美術館溫暖的氣質,並以大面積落地窗帶出空間穿透性,使內外地景視覺更加延伸開闊。 延續外觀型態,室內更加專注於人跟空間的互動關係。©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下沉綠屋頂和土地銜接處的處理,建築弧度尾端並非突兀內收,而是順暢地被轉化為階梯,讓屋簷自然成為地景的一部分,消弭鋼材轉折的衝突感;而綠屋頂上也建置了水源循環系統,供植物永續生長維護使用,未來人們也能實際踏上駐足,欣賞不一樣的城市生態風景。種種設計細節都讓勤美術館視覺毫不張揚,自然隱身於環境及大量綠意之中。 行走於美術館猶如身處山林般,律動感十足。©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材質構築山林地景 相較室外著重建築與環境的連結,室內設計則更關注人跟空間的互動關係。內部延續與美術館外觀一致的律動起伏,有趣的是隈研吾團隊運用木質格柵及岩板牆、地面高低起伏等手法,模擬大自然景象,與建築天花板的舞動樑呼應,為室內行走帶來彷彿於山林冒險的律動感。未來觀賞作品時,除專注眼前作品外,也能順著地勢抬高視覺效果,延展觀展視野,享受建築引領的立體層次。 木格柵豐厚了光影變化,強化視覺層次。©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穿過迴旋接待台,行經空橋畫廊、旋轉樓梯、地下展廳,唐草的設計線條在水平和垂直間牽引出視覺新意,遊走的同時也能關注隈研吾團隊刻意流露的建材處理,一片片銳利線條邊角有著細膩的斜切收尾,層層疊加、深淺有度,讓空間質地更加溫潤;建築裡環繞的木質格柵也會隨著晝夜更迭,反射不同光影流動,為參觀體驗帶來豐富想像。12月13日開始,隨著公共設施進駐及首檔展覽開幕、文化教育推廣等活動舉辦,將正式點亮這座想像力啟發之境,喚醒場館多重運用機能性,引領人們走進更深入的藝術探索。 美術館室內環境照。©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資料及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編輯」陳映蓁

穿梭綠林的半透明建築《翠屏花障》

2024.07.24

Wutopia Lab設計的新作《翠屏花障》正式開放。此項目是位於無錫渤公島公園內的公共空間,設計靈感源自《漢宮春曉圖》裡描繪的古典園林畫面,其中一座涼亭建築與圍牆以竹構或木構搭建而成,只有建築骨架,不見屋頂或實牆,用爬藤植物覆蓋圍牆和屋頂,融合了自然與人造。 花殿作為長廊的入口。    半透明的花殿建築。  半透明的花殿建築。 Wutopia Lab將此一畫面轉譯至當代環境,讓《翠屏花障》作為新式涼亭,隱隱扣合古典園林之景。 1.2公里的路徑上形成不同的牆頂組合。 1.2公里的路徑上形成不同的牆頂組合。   基地原本是一座1.2公里長、爬滿紫藤和薔薇的鋼制花架,因年久失修有安全疑慮需要重建。Wutopia Lab 以羽毛狀的樹葉為原型,在1.2公里的路徑上形成不同的牆頂組合,或開或合,或獨立或交疊甚至消失,改變了原本花架走廊的單調。   日後植物將爬滿廊架,將它變成一座綠色建築。     圍塑長廊的鋼架以圓鋼作為龍骨,鏤空葉面採用網鋼便於植物攀爬。白色鋼網讓光線得以透入,使廊內感受顯得明淨,在光照下朦朧的葉片質地創造了霧一般的視覺效果,這條路徑線條彎曲仿若舞龍,因而命名為《翠屏花障》。   用白色鋼網片層層疊疊地圍合成一個向中心集中的無頂建築。 在光照下朦朧的葉片質地創造了霧一般的視覺效果。   Wutopia Lab再設計一座花殿作為長廊的入口,同樣用白色鋼網片層層疊疊地圍合成一個向中心集中的無頂建築,像是一座半透明殿宇,也像是渤公島公園重新修繕開放後的美麗加冕。   入口花殿夜景。 入口花殿夜景。   落成後的白色透明的《翠屏花障》與花殿是第一階段。下一階段植物將爬滿廊架,將其變成一個綠色建築。   廊道夜景。   廊道夜景。 第三個階段則是未來花開後,各色爬藤植物相繼綻放,將白色長廊融入自然中,傳達Wutopia Lab將以當代的材料和形式轉譯傳統的新成果。   〈翠屏花障〉夜景。   資料及圖片提供」Wutopia Lab 編輯」Sumile

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山本理顯操刀 桃園兒童美術館正式開館

2024.04.08

位在桃園中壢青埔特區的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下簡稱兒美館)已於4月3日起正式開館試營運,是首座以多元藝術為主題的兒童美術館;大膽創新的「藝術山丘」造型,由甫榮獲2024年度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和台灣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規劃,共有四個樓層,一、二樓為展覽廳及國際演講廳、三樓為兒童藝術圖書空間及工作坊、四樓為觀景平台。 兒美館外觀。攝影:范文芳   兒美館比鄰景觀自然優美的青塘園,體現「遊樂化展館、景觀化建築」的設計理念,外觀以三角造型為主要結構、白色基底搭配大面積玻璃引入自然採光,將戶外自然景色融入兒童美術館,打造出富特色的山丘美術館,形成水景、綠意及藝術地景,讓建物與街廓協調融合。 兒美館緊鄰青塘園,以極富特色的山丘型態打造。攝影:范文芳   兒美館與「市立美術館」(預計於2026年完工)相互對望,兩者之間利用空中廊道相連,山本理顯建築師提到建築特色,表示:「兩者皆為山丘狀的斜屋頂型態,彷彿City Gate(城市門戶)般,歡迎著來訪桃園的人們,能盡覽這兩座具代表性,同時讓市民們以引為傲的建築。」 兒美館與對面的市立美術館將身兼City Gate(城市門戶)角色。攝影:室內interior 兒美館大廳。攝影:范文芳 走進展間一起探險未來 開幕首展「探險未來!」特別邀請插畫家鄒駿昇設計主視覺,展區分別位於青埔與八德兒美館,以城市紋理探索為基底,策劃四個主題「容器城市」、「地圖城市」、「城市自然」、「移居城市」,共計有12件作品和充滿挑戰的任務,多項前導活動均與在地學童和社區參與共創。 開幕首展「探險未來!」。主視覺由鄒駿昇設計。攝影:室內interior 此次參展藝術家包括REACH、李文政、邱杰森、段存真、鄧文貞、三明治工、劉文琪、蔡坤霖、王秀茹、Alie Tamapima金陳怡蒨、簡子倫、盧建銘,邀請大小朋友捲起袖子,仔細觀察,盡情感受和思考,發揮勇氣及創造力,在美術館裡進行一場冒險! REACH〈CITY MAP〉。攝影:透島影業   二樓展區「地圖城市」。攝影:范文芳 邱杰森〈時光圖景〉。攝影:透島影業 此外,四樓空間同步設有國際藝術特展「長出一扇門的石頭」,邀請知名澳洲科技藝術團隊ENESS,從兒童視角出發,結合露臺戶外空間場域,量身打造全新的互動式裝置藝術作品,觀者透過敘事、影像、互動等元素,享受一場結合遊戲與互動、充滿創意想像與智慧的體驗。 澳洲科技藝術團隊ENESS「長出一扇門的石頭」互動裝置藝術。攝影:凹焦   三樓的兒童藝術圖書空間收藏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繪本供民眾在館內閱讀,4月19日起至6月30日更將舉辦「我們的房子:2024世界閱讀日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開館主題書展」,精選30本以建築為主題的優秀繪本,帶觀眾漫遊建築奇境,感受建築與繪本的美好。 段存真〈城市軌跡〉。攝影:范文芳 劉文琪〈我們在森林裡緩緩相遇〉。攝影:透島影業   兒美館於開館試營運期間(2024年9月1日前)免費入場,部分展覽體驗需事先預約,各項開館相關活動訊息,請密切關注桃園市立美術館官網。   蔡坤霖〈三山三水〉。攝影:范文芳  桃園兒童美術館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高鐵南路二段90號 開館時間」週三至週一09:30-17:00(週二休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桃園兒童美術館 編輯」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