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0.20

打開城市的未來想像 2025打開台北

今年邁入第六屆的「打開台北|OPEN HOUSE TAIPEI」,將於11月22日至23日盛大登場。作為全球建築文化盛會Open House Worldwide其中一個串聯城市,台北將與全球逾50城市同步響應,限時48小時開放百餘處平時難以接觸的空間,邀請民眾走進建築,感受城市的文化能量與時代脈動。   2025年以「Future Heritage|傳承.創生」為題,回望城市的歷史底蘊,同時塑造城市未來的樣貌;傳承與創生並非過去與未來的對立,而是每位參與者在「此刻」對生活的選擇與實踐。建築大師Louis Kahn曾言:「A building is a society of rooms.(建築的本質,是人與時間、空間的交流與對話)」,今年的活動正是這場對話的延伸──當人們穿梭於老屋與新場域之間,城市的故事也在不斷被書寫與重構。   四大主題空間串聯城市脈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將首度揭開「臺北大巨蛋」與「天津大酒店」的神秘面紗,大巨蛋推出專屬私房導覽,帶領報名民眾深入後場空間,包括重訓室、藝人休息區、球員休息室、牛棚與打擊練習區,完整體驗場果運作細節。 臺北大巨蛋   建立於70年代的天津大酒店則以「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得主之姿重新亮相,半世紀的歲月在大理石與木質紋理之間緩緩流動,過往的華麗與當代的詩意在此相遇。 天津大酒店   2025打開台北以四大主題貫穿:城市記憶、永續韌性、創意飛地與居住生成式,透過多元角度展示台北的建築價值與生活能量。   Creative|創意飛地 創意飛地是設計師與創作者的棲所與實驗基地,從夢想工地到日常轉化場域,以靈感與空間對抗遺忘與慣性,展現創意如何改變生活,並默默推動城市革新。亮點空間包括邱文傑建築師工作室、環藝工程、十彥建築事務所及永安藝文館,建築、景觀與藝術彼此對話,將構築一場跨界共生的創意聚落。 邱文傑建築師工作室 環藝工程 十彥建築事務所   Heritage|城市記憶的流向 空間不僅承載記憶,也是未來的出發點。從歷史建築老屋到生活物件的老物,從保存到轉化,思考如何安放城市記憶,並生成對未來的想像與能力。柏成設計的184 食堂將潮州街的老屋轉化為共享餐桌,讓設計滲入日常。新興市場則以公宅、旅館與市集共構的複合空間,展示「城市共生」的多重樣貌。 柏成設計184 食堂 新興市場   Sustainability|共築韌性之境 面對極端氣候,城市如何以設計回應挑戰?今年將開放多個以韌性思維為核心的場域,從公共設施到校園走廊,探索共生共存的可能。走進文山滯洪池探索地下生態工程的永續智慧,或漫步於新莊裕民國小水生走廊,近距離觀察生態復育與教育並行的實驗場域。 文山滯洪池 新莊裕民國小水生走廊   Living|居住生成式 高齡化、移民與青年流動正重塑家的定義。未來的家不僅是居住空間,更是多元文化、世代交流與生活實驗的場域,重新思考跨世代共居的多重可能樣貌。淡海輕軌及廣慈社宅展示未來居住的多重樣貌──從幾米插畫點綴的軌道藝術,到結合農園與頂樓跑道的社區共融生活,重新描繪「家的未來式」。 淡海輕軌   城市的無限可能 在這48小時內,被打開的不只是建築,更是蘊含其中的文化能量與人文溫度。「打開台北」以建築為媒介,每一次步入空間都成為與時間對話的契機,讓城市的記憶與未來的想像,在此刻交會與浮現!     打開台北 | Open House Taipei 日期」2025年11月22日至23日 活動詳請請見「打開台北 | Open House Taipei」官方網站與FB/IG粉絲專頁       資料及圖片提供」打開台北 撰文」陳映蓁

2025台灣設計展首度前進彰化

2025.10.10

台灣設計展已邁入第23年,走入台灣10個縣市,從場域活化、整合地方特色,逐步轉型到目前的設計導入城市治理,充分彰顯設計在帶動產業轉型、推動城市進步的重要角色。2025年首次移師彰化,展區橫跨彰化市、鹿港鎮及彰南(田尾鄉、田中鎮),以「彰化行」為主題,囊括隱形冠軍產業、永續設計、文化再造與產業創新等19項策展子題,號召超過700位設計師、1,640家廠商及600家在地店家共同參與,打造歷年最大規模的設計展,呼應彰化作為台灣南北交通樞紐,如同萬物流轉的行號,帶動百工百業的多元與蓬勃。展期至2025年10月26日。 2025台灣設計展主視覺。   彰化是台灣重要的產業重鎮,擁有全台密度最高的車輛零組件產業,以及水五金、自行車、紡織等多元製造業,更吸引半導體材料、綠能與電動車等國內外企業進駐,打造兼具科技創新和永續發展的產業聚落。這座城市蘊藏了三百多年的人文底蘊,從鹿港天后宮的香火鼎盛,到豐富的傳統工藝,在在見證彰化的文化深度與歷史傳承。   各展區介紹 彰化展區聚焦產業實力及設計能量,從製造創新、品牌升級到永續實踐,呈現彰化各行各業的多樣面貌與國際合作成果;鹿港展區著重陳述歷史厚度與人文精神,透過互動體驗、表演藝術與在地信仰,讓觀眾走進文化的傳承與情感連結;彰南展區則以花卉園藝與生活美學為核心,展現產業鏈協作的韌性與自然共生的日常風景。   彰化展區 A1總行-彰化行 位於彰化縣立圖書館,光癮嗜艷科技藝術、叁式策劃,內容聚焦於一座「彰化AI智庫多維模型」, 保存這塊土地的集體記憶,提供未來資源運轉串流的關鍵場域,共創與預測「彰化行」城市策略與文化樣貌的多樣性。   A2總行-是,彰化 展區位於彰化藝術館,由「光癮嗜艷科技藝術」操刀,團隊認為彰化的設計是生活淬煉出的智慧,它流動在工業產線的節奏裡,綿延於工藝的傳承中,綻放在田埂的作物間,實現於宜居的城市裡,更展現在每一個彰化人的創新與講究中。   A3製造行-八角產業學 由「中間研究室」規劃,於彰化縣立美術館一樓與三樓呈現彰化多元且精密的製造產業脈絡。製造,不只是加工生產,更是一種將理念、價值、文化、美學與生活方式,轉譯為物件的能力。彰化製造濃縮了台灣經濟發展的獨特樣態,策展團隊以「八角」作為觀看視角,提煉出八個製造精神,既是閱讀產業模式的切面,也是一種哲學性的理解方法;每一個視角,都是對製造智慧的致敬,也折射出台灣製造的能量。   「在台灣製造之前,是彰化製造。」家族代代接力、新世代接班的輪轉,共同維繫著傳承與永續。這份跨越世代的照應,形塑出彰化獨有的人情味製造浪漫。   A4升級行-設計創新擴大器 展區位於彰化縣立美術館五樓,天晴設計聚焦於突顯台灣中小企業在2023年至2025年間,透過驅動所激發的卓越成果,如同一台強大的擴大器,將企業的創意和潛力加倍放大,彰顯設計介入的影響力。 A5跨界行-厚製生活BOLD 同樣於彰化縣立美術館五樓的展區,周育潤設計工作室以「厚製生活BOLD」為主題,將視角關注台灣彰化與日本兵庫製造業,藉由九組產業與設計師、通路的跨域合作,轉化傳統技術,提出更為貼近現代生活的提案。從在地出發,重新定義產品與製程,展現製造不只是代工,更是連結創意和未來生活方式的實踐。圖為工一設計與義豐木業合作打造的神桌。   A6願景行-未來《行》 Co-Assembly、ES Design共同策劃,從彰化在地的城市場景出發,透過遊戲化的互動平台,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城市的設計者,視覺化呈現自身對於城市的願景與想像。   A7永續行-未來習武所 展區位於彰化市武德殿,築點設計認為,面對當代快速變動的環境,重新鍛鍊與世界相處的方式,已成為重要的當代課題。將展覽視為修煉場,藉由串聯循環設計和科技應用,理解如何從材料、製程到系統思維,習得面向永續的心法,探索與環境共存、共好的可能。   A8人人百貨-靈感選物店 作為彰化給台灣的風格提案,Plan b 第二計劃打開了中興莊眷村文化園區,策劃「只賣在地生活靈感」的「靈感選物店」,每一個品牌、每一段故事,都是青年對未來生活的回應。   鹿港展區 B2文化行-殿氣現場 由INCEPTION啟藝、StreetVoice街聲、究方社、林強,共同操刀位於亞太鹿港渡假村的主題展區。彰化文化從不是一條線性歷史,而是無數正在發生、彼此碰撞的現場;《殿氣現場》即是對這個現場的觀察與辯證,循著這股無形之氣,化集體記憶為聲、影、物;向過去取材,透過光影、裝置、紀錄凝煉溫度、朝未來探問,重譯與書寫彰化的未竟之境,回應彰化文化的未來可能性。   B3平安行-平安行 在彰化,平安是由集體守護的願望。平凡製作&發落文化在鹿港公會堂呈現香案供品、節慶儀式與祈福物件,引領觀者走過四時節序與生活場景,感受信仰如何在日常中流轉,凝聚這片土地綿延不絕的祝福與情感。   彰南展區 C2田尾行-溫室城堡 田尾遊客中心旁,日目視覺藝術、梧樹森林空間、文化銀行共同搭建一座以溫室為發想所打造的植物城堡,從前瞻的育種成果到創新的景觀應用,全面展現園藝的多元與可能。   C3田尾行-植物學校 文化銀行將田尾遊客中心化為學校,帶領觀者修習最在地的「田尾學」。從田園聚落與花卉產業,到原生植物教育與花藝生活體驗,並展出在地居民共同發想的藍圖。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陳映蓁

2025臺灣文博會「水風景」 打開島嶼記憶旅程

2025.08.04

2025臺灣文博會8月11日前於松山文創園區及南港展覽館登場,本屆以「水風景」為年度主題,透過展覽裝置、沉浸體驗、地方選品到串聯活動,邀請觀眾用五感探索台灣獨有的水文化。   文化部長李遠表示,攻讀生物的他,學生時期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學某個令人昏昏欲睡的夏天課堂上,老師說:「因為羊水與海洋的PH值一致,所以海洋是生命的起源」;而在這個擁有生態多樣性的海島國家,台灣也理所當然的成為「海洋之子」。今年選擇以「水風景」為主題,正好能讓大眾重新看見台灣從與水隔離的過去,到現在面對海洋及水可能帶來的災害時,台灣的勇敢、冒險、對自由的嚮往以及追求自我療癒的過程。 文化部長李遠。   年度主題論述 今年以「水風景」為主題,展示台灣川流海島萬般變化的地理特質,更強調水文化生態系統提供了非物質性的滋養能量。文化策展展間以「接海之島、有河之靈、穿霧之境、臺灣萬水」四大主題表現:從社會關係與文化資產、神靈信仰和民間傳說、生態循環與教育傳承、生命美學和藝術休閒等面向切入,呈現台灣韌性包容、海湧危闊、撫慰能量的文化生態系。 總顧問龔卓軍。   文化策展從各地水文地貌為梗概,在綜觀河流、湖泉、海洋環境場域之際,更指向水文化創意生產的特有物件,如造紙、茶酒、農漁產等;而表現於文化創意領域中,則是藉由文資、設計、與影視音等轉譯手法,創造出的獨特內容與產品。   文化策展主題概論 位於松山文創園區的戶外展區,由2025文博會的精神堡壘「水亭」開啟展覽序曲,透過農用棚架與漁繩搭建而成,懸浮在空間之間的大型編織裝置,不只呼應了年度主題,更象徵著島嶼與水共生的生命意象。此限定文化地景也將主題展區「接海之島」中「水社會」主題從室內展場延伸至戶外,引領觀者從島與地理條件與文化脈絡出發,一起探索人、水與環境間的多重關係,藉由走逛欣賞感受材質之美,同時在互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詮釋以及島嶼記憶。 2025臺灣文博會。   接海之島-台灣山海的文化生態 主題館「接海之島」以《水社會》為策展核心,從島嶼的地理條件與文化脈絡出發,展場主體為一座懸浮於空間中的大型編織裝置,由農用棚架、漁繩與海鹽構成,象徵島嶼跟水共生的生命意象,形塑一座結合感知經驗與環境記憶的流動文化地景,採開放式策展結構,鼓勵觀者與素材之間建立自由連結,生成個人化的理解路徑。 接海之島。   裝置下方則構築水平延展、光影交織的水下場域,精選24部橫跨年代的影像作品,邀集七位藝術家與攝影師參與,並呈現近40本主題書籍,涵蓋河海地景、生存經驗、信仰儀式、文化記憶與城鄉變遷等主題。透過時間、空間與觀點的交錯,引領觀者進入辯證與感知交融的閱讀狀態,進一步思索社會結構與文化記憶的流動與轉化。   有河之靈-台灣水體的精神生態 世界各洲以大洋相連,人們對「水」始終懷抱複雜的情感。羊水是人類最初的居所,海洋是萬物的起源,水,既是生命的開端,也是信仰與文化交織之處。當無形的水凝聚成形,成為變幻莫測的河流、深不見底的湖、與難以度量的海,它們自成一方與陸地隔絕的「他界」,令人畏懼其深邃,也寄予無限想像。 有河之靈。   「有河之靈」將這些關於水的記憶與信仰,融入一座抽象的台灣地景展台上。地形模擬自高山溪流至海口的地貌,觀者入場時先望見高山,繼而潛入冥河,在眾神與眾生的喧嘩中穿行,沿途經過江河、埤圳、河口,再登山溯源。於高低起伏之間,看見、聽見不同族群的水祭儀式、信仰工藝與故事傳說,也彷彿親身經歷了一段由水之靈引導的旅程。  有河之靈。 穿霧之境-台灣霧林帶的文化流動 「穿霧之境」是一段由水引領、由霧籠罩的感知旅程,引領觀者深入台灣的淺山丘陵與深林地景。 穿霧之境。 展覽從「水的初形:霧雨中的森林語言」展開,霧作為水的初形,在模糊的光影中召喚人與自然最原初的感官連結;接著進入「水的遷形:河流與土地的織網」,水化為奔流之川,記錄著族群遷徙與文化變遷的足跡;最後抵達「水的聚形:靜水中的聚落記憶」,水如明鏡,映照生活與信仰的軌跡;在霧、川、湖的三種轉化中悄然塑形,串聯起自然與文化、感知與記憶、當下與未來。 穿霧之境。   穿霧之境。 臺灣萬水-台灣文化生態的多樣性 在「臺灣萬水」地方特選館中,策展團隊評選家鄉最水、最美的地方特產與島嶼上各種水體產物,展品包括各流域灌溉農作的飲食產品、海口港邊傳藝祭典的文創商品、高山雲霧繚繞孕育的療癒小物、抑或是裝載湯水餐飲的器皿用品、巷仔內文化行旅或在地體驗活動、描繪在地風景的影視音樂人文出版品、展現台灣口氣特色的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創作等,這些多元文化選品對應水體的各關鍵字:自然或是人工、鹹水或是淡水、河川、湖泊、又或是水庫、港口,交織共融成為土地水文結構的在地風景。 臺灣萬水。   工藝選品店「日常+」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首度在文博會規劃工藝選品店「日常+」,有別於歷年展覽作法,特別嚴選70家臺灣經典工藝品牌、超過400件商品,提供茶器飲食、日常穿搭、居家擺飾等,讓工藝融入日常,成為生活裡能長久陪伴、感受的存在,散發更有質感的溫度。 日常+。     2025臺灣文博會 ✦文化策展✦ 穿霧之境:松山文創園區2號倉庫 有河之靈:松山文創園區3號倉庫 接海之島:松山文創園區4號倉庫 臺灣萬水: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 日常+: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 日期:8月2日至11日   ✦品牌商展✦ 南港展覽館1館1樓 日期:8月5日至6日(專業買家日)、8月7日至11日(一般民眾入場)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灣文博會 撰文」陳映蓁

2025臺灣文博會 展演豐沛文化創意能量

2025.07.18

2025臺灣文博會將在8月2日至11日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及南港展覽館登場,年度主題以「水風景」展現台灣川流海島特質所孕育出的文化生態系,更呈現出文化如水般,豐富多樣且深入日常的能量。   文博會自2010年起舉辦,歷經數次轉型,展會規模逐年擴大,目前已是國內重要文創商品、圖像授權展示及交易平台。2025文博會重回台北,除了松山文創園區的文化策展,品牌商展移師交通便利的南港展覽館,將創下「使用坪數、參與家數、使用攤位、國際參展」新高紀錄,整體展會參與人數預估將突破65萬人次。   從水出發的文化旅程 總顧問龔卓軍分享年度主題的策劃理念時表示,在全球面臨極端氣候的環境中,擁有1,000公里海岸線、超過全球平均值150倍的海洋生態多樣性、逾10,000個埤塘的台灣,應該是更有條件以「水風景」向世界發聲,提出解決污染和氣候變化的方案。 總顧問龔卓軍。   「水風景」將文化視為一種從土地與水域裡長出的生態系,包括從擁抱海洋跟漁撈記憶的「接海之島」;探索水與信仰之間神秘連結的「有河之靈」;再到漫步霧林、串連生態與教育的「穿霧之境」;以及匯集全台22縣市地方風土、百大文化基地及102件選品的「臺灣萬水」。 接海之島。 有河之靈。 希望藉由融合五感體驗、數位互動、沉浸式氛圍設計的規劃,運用影像、聲音、氣味和空間裝置,打造兼具感官及知性的體驗。邀請觀者一起從「水的角度」看見台灣的水生態,以及近年來出色的視覺藝術、動漫文創、文資與影視音等文化品牌內容。 穿霧之境。   文化策展區協同策展人彭雅倫及柯智豪說道,為了擴大展覽體驗面向,今年文博會期間更安排了超過50場現場表現,以及10場跨音樂、影像、策展、品牌跨界、科技文化等主題的專題講座;同時,也推薦兩條精心策劃的水路走讀活動。 臺灣萬水。   另一方面,文化策展區也首次以工藝快閃選品店「日常+」方式呈現,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邀集70家工藝品牌、超過400件的工藝精選商品登場,以永續、地方文化與實用美學為核心,從材料選擇到工藝精神,讓工藝融入生活,展現當代台灣工藝的厚度與魅力。 日常+。   除了文化策展外,每年都吸引大批觀眾參加的「品牌商展」仍是吸睛焦點,品牌商展總監汪麗琴指出,今年品牌商展主題「嗨!水域場」,以「海水浴場」為靈感,打造一個開放、熱鬧、充滿探索感的創意平台,並延伸出6大主題展,包括「療癒光波站」、「臺味浪潮站」、「永續未來場」、「躁動中萌芽」、「社畜不哭俱樂部」及「內建BUG的Z世代」等方向,切入台灣文創在生活、美學、環境等面向的多元議題。  嗨!水域場。 首次在商展區推出的「黑潮星樂園展區」,將成為34組台灣原創角色IP的大型發表會,以360度環形展區,呈現冒險故事、親子互動、次文化潮流等豐富面向,以海洋黑潮展現台灣IP面向國內外市場的企圖。  黑潮星樂園展區。 展區亦有文策院策劃的「IPOP-UP!臺咖潛力IP養成專門店」,聚焦IP商轉與授權模式,展出12組台灣原創IP,並結合文化內容策進院調查的關鍵數據,呈現IP如何一源多用、跨域發展,創造長尾效應的文化商機。  IPOP-UP!臺咖潛力IP養成專門店。   2025臺灣文博會 ✦文化策展✦ 穿霧之境:松山文創園區2號倉庫 有河之靈:松山文創園區3號倉庫 接海之島:松山文創園區4號倉庫 臺灣萬水: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 日常+: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 日期:8月2日至11日   ✦品牌商展✦ 地點:南港展覽館1館1樓 日期:8月5日至6日(專業買家日)、8月7日至11日(一般民眾入場)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灣文博會 編輯」陳映蓁

2025臺灣文博會「水風景」

2025.07.04

2025臺灣文博會即將在8月2日至11日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及南港展覽館登場,今年年度主題為「水風景」(Water Scapes),以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水為核心,呈現從高山的雲海霧林、淺山的溫泉飛瀑,到溪海潮浪所孕育出的台灣文化生態。   本屆主視覺由曾獲金曲獎與金點設計獎肯定的設計師楊士慶操刀,視覺畫面靈感來自功夫明星李小龍的名言,「水無形無相,倒入杯中,便成為杯子的形狀;倒入茶壺,便化為茶壺的模樣。水能自由流動,也能滴水穿石」,展現水能自由流動,也能定型,亦能穿石的哲學精神。 2025臺灣文博會主題「水風景」主視覺。 楊士慶以水的波紋作為設計核心,詮釋如同人與人、文化與文化的交會,每一次互動都是一次新的思想流動。視覺畫面運用多層次藍綠色調,從深邃的海洋、清澈的湖水到輕盈的水霧,營造出空間深度與文化層次感,象徵創意能量的自由生成與匯流。   台灣文化與水的共生 「水風景」則由現任臺南市美術館館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教授龔卓軍為總顧問,並由彭雅倫及柯智豪兩位協同策展人,共同梳理台灣自現代社會發展以來,人類和水之間關係的改變。以台灣歷史變遷及當代全球對水體概念轉換為出發點,聚焦台灣水文化生態系所蘊含的豐沛能量,隱喻台灣文化生態的多元韌性,展開一場以水為脈絡的創意溯源與共創之旅。   各展區以水為意象核心,緊緊依附在地的風土脈絡,透過「接海之島」、「穿霧之境」、「有河之靈」、「臺灣萬水」4大主題,進一步揭示台灣變化多端、包容、多物種與多樣態的水文化活性。   嶼山工房:接海之島 展館由嶼山工房負責策展,將搭起一座巨大的懸浮編織裝置,從台灣島嶼的地理條件與文化脈絡出發,打造島嶼記憶地景,帶領觀者走進一場沉浸式文化踏浪體驗。共精選24部跨時代的影像作品,邀集7位藝術家與攝影師共同參與,並展出近40本與水文化相關的主題書籍,打造一個沒有既定路徑的自由策展空間。 「接海之島」展區示意圖。圖片來源:文化部   偶然設計:穿霧之境 由偶然設計策展,如同將高山霧林搬進都市,展區透過森林氣味、可再利用國產木材及鋪設落葉的山徑路線,開啟觀者的五感,同時引發對山林質地的感官記憶,彷彿踏上一段從城市走向自然的尋根旅程,親身感受生態循環與文化傳承交織的篇章。 「穿霧之境」展區示意圖。圖片來源:文化部   嶼人設計工作室:有河之靈 嶼人設計工作室負責策展的展區,將呈現原住民、平埔、漢人等族群多元的神話、儀式與信仰記憶,帶領觀眾走入島嶼文化的精神傳統,讓水不僅承載日常所需,更滋養了豐富的人文信仰與故事傳說;展場同時設置水燈互動體驗。 「有河之靈」展區示意圖。圖片來源:文化部   草字頭:臺灣萬水 策展團隊草字頭精選全台各縣市推薦的文化好物,呈現台灣各地多元水域所孕育的在地風味與創意,一站式收集最具代表性的水文化精品,感受地方風土與人文創意的魅力。 「臺灣萬水」展區示意圖。圖片來源:文化部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灣文博會 編輯」陳映蓁

光的盛會 智慧照明博覽及香港國際春季燈飾展4月登場

2025.03.28

香港國際春季燈飾展及智慧照明博覽,將在2025年4月隆重登場,以「智照綠色未來」為題,香港貿易發展局 (香港貿發局)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家,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示一系列創新及環保的照明解決方案,推動智能生活和產品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雙展共匯 智慧照明博覽會+春季燈飾展 在智慧城市計劃、智慧家居趨勢等多方面外在因素的影響下,智慧照明技術的變革迅速,隨著產業發展,現今的燈飾已超越傳統照明功能,進一步做到提升居家環境品質。去年首度舉辦的智慧照明博覽會載譽歸來,作為國際平台為廣大企業提供了智能照明完整的供應鏈發展脈絡和增長機遇,包括智慧照明技術、人本照明、可持續發展照明方案等。   今年上海浦東智能照明聯合會將帶來「智能生態與物聯網供應鏈展示區」,展示多個知名品牌,包括榜威、造作智能、莱迪弗彻、順舟智能及同一方等。除此之外,還有大灣區重要照明產業基地的展館,包括由半導體產業促進會帶來的SZSA智慧照明館以及載譽歸來的中山市展團。 同期舉行的春季燈飾展,除了延續過往的精彩內容,今年配合新增的「綠色創新」的主題,焦點展區「名燈薈萃廊」匯聚約180個知名品牌,重點展示創新照明產品和技術,展示多種綠色照明及智能家居產品,回應市場對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的需求增長。 必看的展中亮點 除了展示產品,兩大燈展期間舉行的「亞洲照明會議」,大力促進照明行業適應市場革新,並通過案例研究展示ESG發展;除此之外,還有「智慧照明方案論壇」,邀請業內專家分享對照明行業最新趨勢和發展的觀察和見解,探討人性化照明技術的進步,以及智能化訂製照明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   為了體貼來賓的體驗,主辦方通過「EXHIBITION+」(展覽+) 融合展覽模式,配合「商對易」智能配對平台,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家提供穩定便利的洽商渠道,藉由「掃碼易」(Scan2Match),買家可掃描展商的專屬二維碼,收藏喜愛的展覽資訊,讓買家與賣家的溝通不受限於時地,在展覽落幕後依舊可以自由延續商貿互動。   亞洲照明會議讓行業專家分享照明行業的最新趨勢和發展,為與會者提供知識交流和拓展人脈的寶貴機會。發表新品與新趨勢之盛會,歡迎各地展商及品牌,一同匯聚香港共襄盛舉。 香港國際春季燈飾展及智慧照明博覽 時間」2025年4月6日至9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活動登記請見>>免費入場 資料及圖片提供」香港貿易發展局 編輯」江瑜

文化與時尚交織 FENDI進駐米蘭書店與書報攤

2025.02.24

品牌重量級著作《FENDI Baguette Hand in Hand》。     當時間的長河流轉至2025年,FENDI迎來品牌百年華誕,在時尚與文化交融的米蘭城,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慶典。自2月24日至3月2日,FENDI於米蘭多家書店與書報攤打造專屬角落,以紙墨書香為媒介,呈現品牌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呼應Silvia Venturini Fendi為2025-2026秋冬男女裝大秀所構築的時尚篇章。     ADI設計博物館書店展示經典設計與當代書籍。     翰墨流光 百年風華   FENDI此次進駐的書店與書報攤,不僅是販售書籍的場所,更是米蘭文化的縮影。從創立於1870年的Hoepli書店,到歷史可追溯至1775年的Libreria Bocca,這些見證時代變遷的文化地標,如今都成為FENDI百年慶典的一部份。而位於Brera設計區的Edicola Largo Treves,則將傳統書報攤轉化為創意發聲場域,與品牌精神不謀而合。     Hoepli書店是創意人士必訪的文化基地。     此外,ADI設計博物館書店與Porta Nuova、Darsena 區的EdicolaCivic書報攤,亦成為FENDI精選之地,為設計愛好者與文化探險家提供沉浸式體驗。這些場域不僅承載著知識的重量,更見證著米蘭的文化演進,在時尚與藝術的交錯中,賦予FENDI百年慶典更深遠的意涵。表明品牌藉由這場書香瀰漫的盛會,將時尚與知識緊密聯繫,引導讀者與消費者透過閱讀,感受品牌歷史與工藝的深邃厚度。     義大利最古老書店之一Libreria Bocca。     翻開工藝之書 窺探經典之魂   此次書展的焦點,無疑是品牌兩本重量級著作:《FENDI Baguette Hand in Hand》與《FENDI Peekaboo-k》。前者源起於Baguette 包款問世25週年,紀錄FENDI與40間義大利工坊攜手合作的故事,透過植鞣皮革、珊瑚鑲嵌、金銀花絲、大理石雕刻等匠心工藝,展現對傳統技藝的致敬。正如《考工記》所載:「巧者勞而知者謀」,這些能工巧匠不僅延續歷史,更賦予Baguette新的生命。     Edicola Largo Treves位於充滿活力的Brera設計區,將傳統米蘭書報攤重新構想成創意活動的空間。     《FENDI Peekaboo-k》則回溯Silvia Venturini Fendi 所創Peekaboo包款的15年演變,探討其設計理念、製作工序及風格轉變。書中收錄了80款Peekaboo經典包款,並邀請Sophie Fontanel、隈研吾(Kengo Kuma)、Chloe Bailey 與Naomi Watts等人撰文,從不同視角解析此款包袋的獨特魅力。     經過改造的Edicola Civic Darsena書報攤位於Navigil水道旁,景色優美。     此外,FENDI家族三代—— Silvia、Delfina Delettrez與Leonetta Luciano Fendi亦透過對談,揭示家族傳承與創新的交織。Peekaboo包款的設計精髓,在於其「內外皆美」的哲學,如同一本值得翻閱的書籍,每一次打開,都能發現嶄新的驚喜與故事。     書香與時尚的邂逅   此次書店進駐計畫,不僅是一次品牌與文化的對話,更展現FENDI 對於手工藝與創意的尊重。正如維吉爾(Virgil)在《埃涅阿斯紀》中所云:「書籍有其命運,隨讀者之才情而變。」FENDI以這場書香瀰漫的盛宴,為品牌百年序幕譜寫優雅篇章,讓讀者與時尚愛好者得以在字裡行間,細細品味經典與未來的交融。     Edicola Civic Portanuova書報攤舉辦各種快閃活動反映這處社區的前瞻性思維精神。     這場文化盛宴,不僅讓人們重新審視時尚與書籍的關聯,更透過紙張與墨跡,傳遞品牌深植於工藝、創新與歷史之中的獨特美學觀。在這場跨越時尚與文學的交匯點上,FENDI不僅重塑品牌的過去與未來,更為時尚愛好者與文化追尋者提供了一場觸動靈魂的閱讀體驗。     資料及圖片提供」FENDI 撰文」室內雜誌編輯部  

2025月津港燈節 光的年輪

2025.01.15

2025月津港燈節將於1月18日至2月16日,在鹽水月津港親水公園盛大開幕!今年燈節邁向第15年,特別以「光的年輪」為主題,共規劃藝術燈區、巷弄燈區、月津超新星、公19口袋公園四大展區,邀請包括日本、韓國,以及過去曾參與月津港燈節的15組藝術家團隊,共計66件精彩作品,呈現燈節如同年輪一般,從地方作為起點、扎實成長的過程,累積出站上國際舞台的能量。 2025月津港燈節主視覺。   策展論述 光,是力量,得以穿越時間與空間,描繪出我們感知的世界。2025年為月津港燈節的第15年,融入城鎮和水域空間的展場環境,以及超過300個藝術團隊的參與,讓月津港燈節從地方性的燈節躍身為國際性的城市品牌。而年輪,是時間的積累,自然界中,季節更替,太陽、月亮的陰晴圓缺,成就了「光」成長的軌跡;一年之初,我們來到這裡,細數層疊光影的同時,也回到最初開始的地方,繼續生長、綻放。   藝術燈區作品一覽 都市藝術工作室|拾光計畫 月津港的名字源自於鹽水蜿蜒河道形成的彎月狀,故得此名。團隊運用超過百個傳統的小燈籠,漂浮在水面,營造月光、星光點點的氣氛,在現代與傳統語彙中穿梭、點亮月津港。   廖栢賢|電訊幻獸-羽蛇神 馬雅人信奉的神「庫庫爾坎」(Kukulkan,即羽蛇神),傳說中羽蛇神是來自未知的國度,教導馬雅人科學、建築、農業,甚至是法律等知識。作品以長形帶有翅膀的狀態模擬外星生物從水面起飛的動態樣貌,最頂端的四對翅膀運用機械原理結構,配合月津港的風力,希望呈現翅膀揮動拍打的動態。   蕭力綺|時光機裡的植物園 創作發想以自然界生態的輪迴為主題,人的來來去去也會影響花草的生長,來參觀的人會被花草們悄悄跟著,在遊蕩的花草遇見了人也會快步跑走。   張智華|花映(指導老師 / 陳禹廷) 作品以花造型為出發,運用鐵條與LED燈條製造出一朵巨大線性結構的花朵,透過重疊和漸變來表現虛實畫面,隱喻鹽水在過去繁華與現在沒落中相互交疊的狀態;藉由水倒映出完整花的樣子,就像月津港在不同時代依水而生,在各自的文化脈絡上創造全新樣貌。   曾瑋 王瑞亨 徐子若|凝[ MIRAGE ] 月津港因氣候成為內港後不再是交通樞紐,更因淤積而衰敝。藝術家們利用三角錐作為錨定物,標示出原本海岸線的地理位置;三角錐架在輕巧穩固的鐵件上透出光,創造光的偏折,與倒置物件中冒出的水邊植物呼應,利用反差物體的並列創造奇幻行走經驗。   森岡厚次 & 京都藝術大學|又一個月圓 關於光的作品創作,從十年前的月津港水域開始,像是播下種子,多年下來逐漸茁壯成長,順著藤蔓,幾乎可以觸碰到月亮,離夢想越來越近。森岡厚次被季節性的蝴蝶-青斑蝶深深吸引,飛越台灣和日本之間海域的蝴蝶,像是每一年的約定,捎來春天的氣息。   陳泓文|光之樹影 在這個作品中,樹木不僅是自然的象徵,更是光線的載體,樹葉和枝條都被染上不同的色彩,樹影彷彿在夜空中舞動,交織成一場視覺與感官的奇幻之旅。   王振瑋|緩緩 月津港水岸因環境優化的更替後,幽靜路徑和水波中倒映的月光及水瀑逐漸被遺忘。作品以一種仿生重塑的方式,試著提醒、回顧跟重溫歷史片段,運用光,帶著大家重返光景。   王俊淵 楊閔棣|泡泡 「炁(ㄑㄧˋ)」是道家所謂的生命最根本元素,永恆不滅,以光的形式浮游於宇宙之間,若降臨在地球上,它將以泡泡的方式飄盪在地球的每個角落,或在雲間、或在水裡……。   都市藝術工作室|月亮的表情:) 河面上,倒映的下弦月漸漸沉入夜空,而新月的光芒即將悄然展開,微弱的光芒是指引亦是希望,讓我們在黑暗中依然能夠尋找到方向。   森屾創作|一抹勻月光 當月光勾勒成一道細長且勻稱的曲線,緩緩的順著橋緣而下,輕觸著水岸並順勢而上,最後幻化成鹽水月津這奇幻水域的入口,邀請大家一同感受各種光影變化所帶來的體驗。 有用主張|光核+無盡光輪 作品《光核》以光建構如核心般的球體,如種子般從天而降準備落地深根,亦如奇幻電影的場景彷彿未知的生物造訪。《無盡光輪》則轉化年輪意象與概念,結合幾何學運算以及錯視原理,以光的線條建構出無限的迴圈,象徵生命的起始,循環不息、充滿無盡能量。 禹禹藝術工作室|光聚 月津港孕育了文化的能量,構築了鹽水這塊土地的共感記憶。《光聚》中運用了竹、鐵、LED燈具建構穿透性的水面裝置,隨著不同視角而逐漸相互交錯的線條,在空間中連結在一起,不同向度各自精彩;也在光的牽引之下,再次交織於同一片水域。   全榮一|光的終點:黑洞 由承載歷史的傳統韓紙與展現當代科技的燈光共構的黑洞,以超越想像的巨大力量,將歷史與當代匯聚成一道光芒,這道光芒與河面的倒影交融,化為一體,分流同行。   凡京設計|光軌 此作品旨在以光的流動捕捉月津港的人文脈絡,就像一張相片,造訪者透過位移與作品中的光線流動產生對話。   先驗物件|花火城邦 靈感源自鹽水的蜂炮儀式,紅光四射的視覺效果彷彿是蜂炮爆發瞬間;三角形的結構承載著對於神秘學與未知科技的形體想像。試圖將傳統儀式和科幻感融合,讓觀者體驗信仰背後的神聖性。   羅禾淋|光的瞬間造就記憶的偶然 這是一件探討真實時間與虛擬時間重疊的作品。透過多維度的體驗,模糊了虛擬與現實的界限,在這個數位時代,時間不再僅是線性、無法逆轉的概念,它也可以在虛擬空間中被改寫、被重塑。   周柏慶 × 何昆瀚|像與影的呢喃 這幅作品以光源在水波紋中的碎化與重複為靈感,捕捉幾何形狀在流動中的變化與節奏。光線透過波紋的折射與疊加,生成層層堆疊的幾何輪廓;這些形狀模仿著波紋的不規則起伏,展現光影的動態隨機性。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光-輪月 透過水幕投影、雷射與聲響裝置,呈現光與影的交替以及月的變化。作品分為三個段落:新月初現、月影流轉、圓月重生,展現月相變化與港口歷史的交織;低頻的聲響設計不只作為聽覺元素,更轉化為實體的震動,讓觀眾能夠透過身體感受潮汐與月相共振、新舊交替的律動。   凡京設計|海之城   張方禹|浸漬的(   )線 這是藝術家長期持續的藝術實踐計畫,以線性延續、多重複合的光媒材,於空間中反複劃線,再塑自然地貌。月津港燈節的版本將光線量體減化至由上而下墜落的狀態,藉由光與水折射、反射的物理特性,讓聚合的光束被水面介質解構成光譜;而光線映照在如鏡子般的水面,亦可創造如無限延伸至水底,有如恆常浸漬於其間的線。   蔡宜婷|風催葉 自然之中,風與葉之間存在著細膩的互動,葉隨風而動,描摹著風的型態,在陽光、流水與微風的輝映下,與自然環境相依相融;隨著時間無限重複著生命的輪迴,詮釋著流動中的恆常。   都市藝術工作室|時光數樹 這件作品是與在地居民共同創作,透過植物學家黃嘉隆老師的導覽,從葉片到果實,從一株植物到生態,重新認識陪伴在河畔的植栽,感受自然的脈動。     資料及圖片提供」都市藝術工作室 撰文」陳映蓁

群星熠熠 2025 ART FUTURE藝術未來博覽會

2025.01.10

2025 ART FUTURE藝術未來博覽會     2025 ART FUTURE藝術未來博覽會,網羅多位藝術新星,於1/10至1/12盛大登場。大苑藝術自2019年創立以來,始終為推動亞洲藝術的創作發展而努力,除了邀請眾多海外畫廊共襄盛舉,同時也挖掘在地新生代的創作潛力。     陳可容《尋覓關愛的靈魂》(畫廊:Lili Art),取材自2023年3月六福村狒狒遭射殺事件。     已然邁入第7屆的藝術未來博覽會,與超過40多間藝廊攜手、吸引250位藝術家投入參與,不僅可以看到日韓等東亞地區的作品大放異彩,還有原住民藝術特展、東南亞新銳藝術家聯展、新媒體和新星藝術家等四大特殊展區,多元且豐富的創作主題,更彰顯了新世代創作與藝術市場的無限可能性。     辻孝文的肖像畫作(畫廊:瀨戶內藝術集體),根據人工智能提供的人物形象,手繪而成,探討科技與原創的創作關係。     Sera PARK的陶瓷作品(畫廊:Keumsan Gallery),通過動物的形象,結合擬人的表情和動作,呈現耐人尋味的童話感。     博覽會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張學孔先生特別指出:由於40歲以下藝術家相對資歷較淺,一般畫廊較少呈現或代理,而藝術未來博覽會,即是為超當代(Ultra-Contemporary)藝術家而開闢的舞台。     高野學《Last Scene-Round Dragon》(畫廊:發現藝術)圓點靈感來自藝術家的兒子病重併發高燒時的紅斑,幸而很快病癒。象徵對逆境的焦慮和恐懼,同時也代表美好事物的開始。     將藝術融於生活   展場選址於台北君悅酒店,通過藝術品的組合排列,將每個房間打造為風格各異、氛圍多變的展場,敲開一扇新門就如同打開一個新世界,創作者置身於作品之間,與場地間穿梭的工作人員合作,為來賓作現場導覽,彷彿其存在也融入藝術本身。     陳亮《一席系列  DNA》(原住民藝術家特展),以傳統月桃葉技法編織草蓆,如同藝術家自身來自紐西蘭和排灣族的血緣交織疊映。     通過展場的呈現,藝術品在空間中與家具展開互動,從入門的那一刻,琳瑯滿目的作品或懸掛、或坐臥,或寫實、或抽象,或平面、或立體,既是藝術家個人深探靈魂的性格表達,同時也和諧融入寢區、浴室、客廳等等大眾的生活場景,點亮每個平日習以為常的角落。     木白的陶藝作品(畫廊:茉莉畫廊),靈感來自大自然,使用陶土捏塑小動物的外型和故事,帶給觀者療癒心靈的感受。     來自各地的藝術表現   海外參與者以韓國藝廊為主力,除了甫於大苑藝術主辦的2024 ART KAOHSIUNG高雄藝術博覽會引起矚目的Project Iguyena與Keumsan Gallery,還有Gallery Jeon、Art Boda、Gallery We、AP Gallery、Gallery M、Gallery Michelle、Gallery Jeon、LeeSeoul Gallery等藝廊與會。     陳芃宇的畫作(畫廊:SILVER SHELL),使用義大利紙、銀箔和礦物顏料,在不同光源中會呈現變化豐富的色調層次,傳遞水草在水中波動的意象。     日本畫廊則包括GalleryRa、Silver Shell,以及於大苑藝術主辦2024 ART FORMOSA福爾摩沙藝術博覽會開創亮眼佳績的Ginza Kawauso Gallery,與瀨戶內藝術集體(Setouchi Art Collective)。     下村優介的剪紙作品(畫廊:Gallery 螺),將親手繪製的圖形裁切鏤空,懸掛在空間中,作品呈現出展翅飛翔的動態。     久保俊太郎《步兵》(畫廊:Gallery 螺)以寵物為模特的半客製化作品,繪製披甲帶刀、全副武裝的形象,帶來跳脫日常的趣味。     不同地區的藝術呈現,如拼圖般片片組成當代審美環境的不同面相,博覽會集結台灣多位得獎藝術家,包括陳亮、阮原閩與郭悅暘三位新生代原住民藝術家,以及台北美術獎得主謝佳瑜等人,在經過重重審視後,這些作品不僅反映時人看待藝術的眼光,同時囊括形形色色的公眾議題,通過對「美」的嚮往,延伸探討現代美學的定義。     李美臻《千年的幻夢》(畫廊:台北女性藝術協會),使用壓克力、油彩和蠟筆的搭配,在抽象的構圖中,凝鍊時間的質感。     東南亞藝術新星展區,由三位越南藝術家(Van Thuc CAO, Hai Hung VANG, Hoang VU)的作品組成。飽滿線條和鮮活的色調,在在傳遞東南亞藝術的生命力。     資料提供」大苑藝術 編輯」江瑜

2024台灣設計展 見證台南城市脈絡與記憶

2024.10.26

2024台灣設計展以「是台南,當是未來」為題,匯聚來自台灣各地的設計能量,點亮台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未來前瞻視野,更展現城市百業閃耀的設計創新能量。主展區包含臺南市美術館2館、西市場、香蕉倉庫;衛星展區有321巷藝術聚落、藍晒圖文創園區、愛國婦人會館等處;淺草多功能中心則規劃為設計食堂。展期至2024年11月10日止。   本次主視覺以「穿越時空的路徑」為主軸,透過城門意象,引領參觀者穿越台南的文化深度與科技實力,更體現設計作為連接產業創新與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以多元應用的角色帶領產業邁向更具競爭力的未來。   主展區內容介紹   A1南波萬 由3+2 Design Studio、一葉藍朵設計策展的《南波萬》展區,主要聚焦於台南的五大產業,包含金屬加工、機械設備、塑膠製品、汽車配件、紡織產業。透過「光」的多樣型態,展示18家企業在艱難環境中脫穎而出的成就,同時結合燈光藝術與工廠混音,營造多感官的舞台劇體驗。   無論是象徵企業憑藉智慧與創新走向國際的「世界之光」,還是生產線背後努力不懈的「幕後之光」,皆展現了台南傳統工業的成就。   A2新力 日目視覺藝術策劃的《新力》主要陳述前瞻產業以高度創新力主動掌握未來發展。 四百年前台灣以台南為門戶走入世界貿易,期間首創了印刷機構發行報紙,傳播文明的種子、紡織產業帶動經濟躍升為出口貿易導向、智慧科技支援農業生產鏈、科技產業整合能資源及串連產業鏈等,台南的企業持續研發創新,成為世界樞紐。展區將帶領觀者探索台南「新民生」、「新農業」、「新生技」與「能資源」四大前瞻領域。   A3生活超展開 展區由囍樹設計規劃,台南地方產業渴望創新、注入設計,產業愈在地、創新愈國際。 五間台南在地企業自帶資源,與日本墨田區一同「超展開」,因當代產業的聯手,跨越新舊之味,揉合成台日當代的生活面貌。共感台南400年文化力量與創新的動能,由微觀見大,也由大中入微。   A4未來城市想像 台灣設計研究院城市研究、ES design負責的《未來城市想像》,作為參與城市共創的平台,透過「我的城市模塊」視覺化的呈現民眾對於城市的願景與想像,從而進一步連結地方需求與現狀的可能。   由民眾自身行走於城市的經驗出發,深入了解城市需求與地方聲音,透過城市模塊的組合,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城市設計者,一同共創城市未來的解方,展現公民參與城市治理的可能。   A5 [無]平行 實構築學會策展、薛丞倫策展人與許智維協同策展人,揭開了建築背後不同單位—建築師、營造廠、業主之間的多重宇宙,勾勒一個看似平行卻環環相扣的實構築世界。   本展所挑選之作品各自反映了當代社會所面臨的各種議題的真實面對。可以從這些作品中看見不同單位在面對這些議題時的角度和立場,以及最終建成空間所展現的態度與回應;也積極呈現了對未來的展望,讓觀者更深入地了解建築的多面向意義,共築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A6超COOL 由同心圓製作、W春池計畫共同策劃,展區聚焦如何創造永續秘方,開啟循環鏈結。台南是全國第一個將低碳城市治理入法的縣市,作為綠能領航者,在推動產業和綠能的同時,台南亦積極向達到共生、共好及共榮的方向發展。   A7踅台南.造市場 展區安排於甫完成古蹟修建的百年建築台南西市場中,內容以「吃」和「穿」兩道常民生活軸線作為切入視角。 格式設計展策兵分兩路,飲食、時尚領域的創作者們乘著巴士於台南進行實際的田野研究與採集,跟著在地職人尋訪台南獨特的飲食風土與紡織產業,將在地特色紀錄呈現於展覽現場。從探索台南到創造台南,透過溯源到輸出的實際行動,打造一枚展期限定的虛擬台南新品牌。   A8踅se̍h西市 艸非火工作室從「留下的」找回「失去的」,再一起邁向「未來」。《吆喝門》以數位方式進化傳統市場的吆喝聲;《招牌Cyber》用最未來的賽博龐克融合古老遺留的招牌們,隱喻招牌數量與人氣的關係性;《從前有座噴水池》看見被歷史遺忘的噴水池,與地方人們合作共創,用藝術設想多元宇宙「西市場的可能性」。   A9西門布市 西門布市從淺草商圈到西門商場演變至今,歷經商業興盛與沒落。藉由城市美學計畫打開商場,形構設計與Path & Landforms以猶如手術般調修空間、活化入口及巷弄,創造夜間招牌博物館等方式,讓布市空間本身就是展館,常民生活及商業活動就是展覽,依循歷史脈絡重現西門布市興盛、沒落的歲月寶藏,並期待她再現風華。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撰文」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