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81
漿果設計研究所|唐采
在中國山西省太原市,由漿果設計研究所操刀設計的《唐采》餐廳,以獨特的裝置藝術與流線型結構,嶄新詮釋當代飲食文化體驗。設計團隊透過金屬網、羅德漆(Rodda paint)、石材與不鏽鋼等材質的巧妙搭配,不僅提升用餐氛圍,更打破傳統空間的框架,讓食物、環境與人之間的互動更為流動而富有詩意。 以獨特裝置與線條的流動感,突破傳統設計框架,形塑嶄新的餐廳輪廓。 打破方正格局 以結構重塑空間動線 建築原為近乎正方形的空間,若按常規規劃,容易顯得呆板。然而,設計團隊以細胞結構為靈感,運用流線型的分割與圍合,讓各區域既獨立又相互連結,彷彿細胞與周圍環境互動,既能保持自身功能,又能與整體和諧共存。 餐廳入口以弧形開口引導視線穿梭,為空間創造流動感受。 入口處的設計尤為亮眼,設計師以一道極具吸引力的弧形開口,打破原有方正格局,不僅引導視線亦創造出探索趣味。藉由獨特手法賦予空間動態感,同時隱喻餐廳作為一個「有機體」,能與來訪食客產生能量與情感的交流。 懸浮於餐廳上方的藝術裝置是本作亮點,透剁多組曲線的延伸,構建富有張力的視感。 空間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懸浮於餐廳上方的流線型裝置藝術。其曲面上的切割線條,經過複雜的模擬實驗後,引多組曲線朝不同方向延伸,形成富有張力的視覺效果。這組裝置由專業團隊現場分段組裝,最大延伸長度達13公尺,輕盈卻不失骨感。 裝置採用超薄金屬網材質,因此當直曲線條相互交織時,佐以燈光照映,輝映出神秘卻又富有未來感的視覺景致。 特別的是,設計團隊選用超薄金屬網材質,讓直線與曲線交錯層疊,在燈光照映下,投射出神秘而閃爍的光影變化,為用餐環境增添一絲未來感與藝術性。為強化整體性,空間中其他區域亦採用金屬網語彙,如隔屏、燈飾等,使視覺上彼此呼應,營造出和諧而連貫的氛圍。 剛柔並濟的美學平衡 全方位的感官體驗 在材質選擇上,設計團隊刻意對比碰撞,創造出豐富層次。冷調的金屬網與不鏽鋼,搭配溫潤的羅德漆與天然石材,描繪剛硬與柔軟並存的景象,讓現代感與自然質感相互交融。牆面運用羅德漆,其特殊紋理與色澤,引光線在空間中產生微妙的漫射效果,進一步模糊場域間的邊界感,而上方懸掛的金屬網裝置卻輕盈流動,形成有趣的視覺對比。 為更加聚焦在體驗飲食文化,刻意減少場域隔閡,並以流線型動線布局座位區,為顧客增加互動交流的機會。 有別於傳統餐廳僅聚焦於「用餐」功能,本作更強調「飲食文化」的沉浸式體驗。藉由刻意減少空間中的隔閡,讓食物、器皿、環境與人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開放式廚房讓食客近距離欣賞廚師技藝,而流線型的座位安排,則促使賓客自然而然地與周圍環境對話與交流。這種設計不僅提升用餐的趣味性,亦讓飲食成為全方位的感官享受,從視覺、觸覺,甚至聽覺(金屬網隨氣流微微震動的聲響)皆被納入體驗之中。 藝術與大眾美學的平衡 漿果設計研究所向來擅長在藝術表達與大眾接受度之間取得平衡。在此作中,他們並未追求過於前衛而疏離的設計,而是透過流線、光影與材質的細膩處理,讓藝術自然融入日常。《唐采》餐廳不僅是一個用餐場所,更是一個能與人產生共鳴的有機空間,讓每一次的飲食體驗成為獨家記憶。設計團隊再次證明,好的設計能超越功能本身,成為連接人、食物與文化的橋樑,而《唐采》餐廳,無疑是這種理念的最佳體現。 以線條描摹趣味輪廓,豐富空間表情,注入盎然生機。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81
《中山之心》接待中心坐落於台北市鬧區中山北路上,呂世民設計師提到,基地是一個極其狹長的街屋格局,採光僅來自入口的單面光源,場地的先天條件和尺度十分受限,較難全面展現出展示與接待的效果。 重塑場域架構 有鑑於此,設計團隊從理性出發,首先針對外立面進行重新界定,將原本較為侷促的鐵捲門和階梯位置外加一層新的框架,藉此包覆整併,打造一個視覺統一的外觀。 基地坐落於台北市鬧區中山北路上,透過立面的重整,營塑俐落一致的形象,化解原始的凌亂感。 此外,室內則因階梯結構導致平面不正,團隊遂於入口處構築一道弧形牆體,以達修飾畸零空間的效果,同時順暢引導動線,並將接待櫃檯做出轉向,營造兼具獨立與開放的接待區;曲線語彙的運用不僅柔化視覺感受,亦形塑出幾個口袋式的微型空間,使細長格局產生節奏以及停留的可能。 室內刻意構建一道弧形牆體,引導動線之餘,也收整階梯帶來的畸零空間,成為具隱蔽性的接待區。 弧形語彙替室內捎來一抹流動感受;燈具的陳設亦緊扣設計主軸。 入口處的弧形量體轉折搭配柔光燈具與模型展示,營造迎賓氛圍。 由於自然光線的匱乏,設計師轉而利用人工光源勾勒光感層次。呂世民解釋道,他們在空間的節點處以光膜牆,刻意截斷視線的穿透,從門外向內望入,宛如一盞燈籠佇立其中,微光暈染、溫柔牽引。這盞「燈」象徵的不只是空間亮點,更是設計核心「歸心」的具象表現——回到家的那盞燈,意喻著溫暖等待和情感歸屬。 光膜牆設立於空間節點,宛如一盞燈籠,暗示著返家的「歸心」。 光膜牆截斷狹長景深,讓細長格局產生更多停留可能。 機能整合與編排 室內結構相對單純,設計師選擇運用展覽邏輯重新組織動線和展示機能,空間劃分為兩個洽談區,以及建材、設備展示區,如何讓有限坪數發揮最大效能,成為團隊思索的要點。 內部空間劃分為兩個洽談區,以及建材、設備展示區。 注重收納機能,洽談區的長椅下方皆為抽屜,滿足銷售需求。 呂世民認為,深沉的場域背景捎來穩定內斂的氣場,他將主要建材跟設備於牆面一字排開的陳列,再透過局部光源的提亮聚焦視線,突顯用材細節,也加深賞屋者印象。 藉由明暗有序的光源布局,讓建材、設備展示成為視覺焦點。 另一方面,考量銷售實務需求,大量收納機能亦被巧妙整合在設計中,多組抽屜依據業主與銷售人員的使用邏輯安排,將海報、說明資料等收納分門別類,便利取用,使接待流程更為流暢。 設計語彙的文化脈絡 《中山之心》作為建案名稱,除了是地名的指涉,更是一段記憶的濃縮。中山北路於日據時代作為通往日本神社的通道,極為神聖,路面與景觀皆經過完善維護,設計團隊欲保留道路曾經乘載的歷史軌跡,便於本作的細節處使用木格柵元素,以此演繹日式情懷;而光膜牆所營造出的燈籠意象,亦深化了溫暖心意,這些設計細節既是文化的延續,也是空間情感的載體。 木格柵的運用暗示著基地所在地的日式情懷,細膩提點更為深層的韻味。 最終,《中山之心》成為一處「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接待中心,在先天條件不利的情況下,相即設計團隊透過縝密的分析與深層的情感投射,打造兼具功能、溫度與敘事性的空間。不僅是展示建案的場域,更像是一盞燈,靜靜佇立於城市一隅,迎接每一位尋家之人。 深色空間基調穩定沉著,優化賞屋體驗。 採訪」陳映蓁
Interior 381
在現代醫療環境中,空間設計不再僅是功能性配置,更成為療癒體驗的重要環節。設計團隊透過與業主進行深度對話,從結構限制到風格定調,打造出融合中日風格、兼顧美學與醫療需求的獨特空間,體現專業與創意的巧妙平衡。 店門口忠於建築原始結構及限制,以木格柵點綴些許日式風韻。 巧妙運用四周牆面,將收納櫃體與之相合,融為一體,形塑和諧視景。 由於建築是由兩間打通而成,考量整體建築結構,設計師面臨諸多挑戰。兩側地面存在20公分的高低差,為解決此問題,設計師以斜坡銜接並墊高底座,滿足自然完整的和諧視景。設計師坦言:「所有收納都必須在既有條件下規劃」,因而將櫃體巧妙融入牆面,甚至為犬醫師設計專屬櫃檯空間。 掛號櫃台一隅,設計師專為「犬醫師」設有專屬區域,舒緩就診者的心緒,注入絲絲暖意。 消防法規更帶來考驗,設計師將防火門嵌入牆體,與立面塗料融為一體,取代造價高昂的防火玻璃,展現「限制即靈感」的設計智慧,並在場域之間設置電動推門,在開合間轉換使用場景;天花的圓弧造型既符合規範,亦弱化壓迫感,延續空間的流動美感。 前往診療間的路徑,是將兩戶串連的通道,為解決20公分的高低落差,設計緩坡柔和視野;天花裝飾圓弧語彙,弱化壓迫感,延續空間的流動性。 中日混搭的空間詩學 業主明確要求「中式帶日式」的風格定位,設計師以多重隱喻回應。格柵屏風取材傳統建築語彙,而湖水般的圈圈波紋呼應品牌Logo意象,同時隱喻牙齒雕琢的醫療本質。診療間視覺牆則採用麻繩材質手工拼貼Logo圖形,避開文字直述,以抽象意境傳遞診所理念。 空間中置入品牌標誌,以蜿蜒線條細膩描繪水面波光,含蓄訴說整體風格底蘊。 特別的是,各場域數字標示採用設計師自創的象形文字,「將甲骨文與現代線條結合,形成獨特記憶點」。這種幽默的設計語言,緩解了醫療空間的緊張感,正如診所引入「狗醫師」陪伴患者的巧思,設計師笑稱:「看著狗狗,牙痛好像就不那麼明顯了。」 懸掛於各場域外的標示門牌藏有巧思,以自創文字增加記憶,為空間增添活潑趣味。 醫療動線的人性化考量 空間規劃緊扣治療流程,從掛號區、X光室、諮詢室,再到診療間的動線經過反覆驗證,特別強調「隱私分區」,將諮詢室設於隱蔽角落,並採用雙層隔音建材,形塑隱密感;手術室配備獨立恢復區,可調光的照明系統能根據治療階段切換冷白光與暖黃光,同時亦可根據情境,彈性布置攝影區使用。 為讓醫療空間兼具實用與美感,候診區沙發精挑細選,地坪亦可量使用者習慣選材。 「醫療空間設計最忌華而不實」,設計師指出諸多調整,手術室牆面捨棄實木改用抗菌貼皮,候診區沙發因尺寸限制調整擺放,甚至考量「地板太滑」重新選材。這些細節體現團隊在美學追求與實用性間的權衡。 診療間面向窗外綠意,為引入充足採光,同時保障患者隱私,設計師後續採用玻璃貼達到極佳效果。 面對L型建築的採光條件,團隊大膽運用特殊塗料,經多次調色選定帶褐紅調的大地色系,與窗外綠意形成視覺對話。診療間採用透光不透明的玻璃貼,取代傳統窗簾,讓光線如濾鏡般柔和滲入,同時亦為患者保有隱私,圍塑安心的就診氛圍。 診療間牆面有著小巧思,以麻繩手工捶打出品牌標誌,與候診區視覺強相呼應,使空間處處充滿細節。 在材質選擇上尤見其巧思,壓克力仿木紋消毒門、手工捶打的麻繩主牆、呼應石紋的立體塗料,在觸感與視覺上層次豐富。設計師特別提及一盞意外發現的藝術燈具:「它的詼諧造型,若在別處可能突兀,卻奇妙地融入這個混搭空間」。業主對風格的堅持與設計師的專業引導,成就了這處「不像牙醫診所的療癒空間」。 位於圖片左側,立面置入藝術燈具,光影從上下照映而出,富有質感而不顯突兀。 從動線規劃到一盞燈光的色溫選擇,這間診所的每個細節都訴說著設計如何重塑醫療體驗。正如設計師所言:「當患者推門瞬間感受到寧靜,就是空間成功治癒人心的開始」,這不僅是牙科診所的設計案例,更是創造價值的跨領域對話。 採訪」林靖諺
Interior 380
客廳弧牆以溫柔線條框塑大幅落地窗滲透的採光,搭配低飽和度設色,營造沉靜氛圍。 骨董為人珍視、美酒的馥郁醉人、歷史值得尊敬,歲月流逝無損於這些事物的光彩,反因時光篩去當中的雜質而越發顯其貴重,古老、陳舊,這些詞彙放在以它們為主語的語句中不僅無關批判,更是一種當之無愧的稱讚,隨時間的積累奠定其深遠內涵,正如我們對自身、對居宅的期盼。 柚木書架陳列屋主的藏品和書籍,為米白牆面增添藝文點綴。 本案的屋主是一對年輕夫妻,偏愛更加成熟、甚至有年代感的氛圍。年輕和流行審美皆是階段性的概念,舒適和溫暖的家卻是無關年齡和時代的永恆嚮往,設計團隊以木質語彙為設計中的關鍵字,為業主營造一處未來能攜手共同棲居於安穩的港灣,隨時間流逝漸漸打磨出生活溫潤的質地,在有限空間中承托無限的情緒價值。 通過木作家具和地坪串聯客餐廳,蒂芬尼藍鋪陳廚房主色,以顯眼但不突兀的姿態點亮空間。 承接溫暖時光 整體空間規整,由公共區域向私有區域層層遞進,讓公區開闊明朗、私區安穩寧靜。自出口入內可見由廚房、餐廳和客廳組成的公共區域,透過塊體堆砌曲折動線,兩次轉角漸層強化入內的儀式感,同時維繫空間的流動和出入隱私。走進包覆性更強的待客區域,一側設置書房,另一側安排次臥;深入主要幹道至底,按順序分別編布主衛浴、洗手間和主臥。 廚房入口地坪採用黑白棋盤格紋和餐廳做區隔,鋪陳簡約不失格調的底色。 長餐桌與雕花木椅為日常用餐畫面營造古典韻味,西廚櫃的變種大理石紋理延續了自然語彙,細膩紋理暗喻歲月流動的痕跡,於開放式設計的餐廳與客廳之間設置弧形拱門為含蓄分界,和窗口形成疊映層次,將視線步步引入客廳,加深餐廳與客廳之間的連貫性。 廚櫃的變種大理石紋理,對話木石自然生長的時光暗喻。 客廳的存在聚焦整體空間的情感核心,經落地窗引入燦爛光源,打亮柔和米白與溫厚深棕共構的空間主色,布藝沙發的舒適與包容、黑色單人沙發的穩重,以飽滿造型與弧牆的婉轉線條相互呼應,環繞茶几圈塑包容的互動場景,自然光透過窗口垂落的薄紗、於柔白牆面漫擴,懸掛於中央的手工玻璃吊燈,層疊造型與剔透質感倒映於茶几的玻璃桌面,皆浸潤在溫潤的光環境中。 餐廳吊燈的分層造型柔化了木質家具的堅硬線條,營造空間的節奏感。 豐富居家情緒 中心空間串起私人區域不同房間的出入動線,通過截短客廳與私區之間的隔牆、拓寬走廊畫面,順勢歸納方正的次臥空間。第一個轉角的牆面不只具有連接功能,同時也承擔視覺引導,置入柚木邊櫃和掛畫,配合天花與牆面線板裝飾,框塑古典油畫般雅致的端景。 透過建築塊體的穿插層疊,造成視覺錯位,維繫私人區域出入隱私。 次臥牆面藉線板一分為二,下半部鋪陳低飽和的牛油果色,自入口處一路延伸至寢區,同柚木床板與床頭櫃的木質調共構穩定的色彩重心,以柔白被褥回應上半牆面保留的米白原色,平衡整體視覺輕重,並承接雙開門外透入紗簾的溫暖陽光。床頭兩側的黑色壁燈與頂部的球形吊燈因應天光的變化彌補室內照明,同時為空間點綴立體的雕塑感。 線板將牆壁和天花形塑為古典畫框,搭配木櫃和掛畫營造的端景,建構視覺層次。 書房置於次臥對面,作為男主人讀書和工作的場域,通過貫穿本案設計的木質拼貼的地面維持整體一致性,但在色彩比例方面相對擴大更多面積的白色使用,與其他場域的設計做出區分。藉由書架與書桌椅定義此處色彩與功能的對比,黑色落地燈從側面傾斜,深藍的沙發塊體營造知性的存在感,點亮閱讀和思考的空間。 次臥雙開門外結合薄紗窗簾,將天然光源引入室內。 協調之美 走廊底端左右由次衛浴和洗衣間夾道,面向一扇典雅的雙開門,大理石與深木紋櫃體的搭配在門後迎接屋主的歸來,黃銅水龍頭在自然材質間點綴少許金屬,增添低奢氣息。牆面懸鏡拉伸空間感,倒映框景層次,兩側中古壁燈加強出入的儀式性,巧妙平衡機能與裝飾。 次臥低飽和的牛油果色牆面,勾勒出鬆弛與復古的居住氛圍。 主衛浴用材以大理石為主,通過自然紋理與黃銅材質的淋浴設備建構和諧對話,磨砂玻璃門隔而不斷,維繫隱私和光源的通透,柚木百葉簾篩落外界細碎光影,為空間注入溫暖與寧靜,營造私密且舒適的沐浴氛圍。 書房同樣是以木質調與白色做主,但是比例上擴大白色範圍,呈現清爽且承接活絡思維的明亮空間。 主臥寢區鋪墊大幅柚木色調,雙層床板塑造視覺的立體感,與黃銅壁燈的精緻相呼應,柔和點亮細節。衣帽間作為主臥的延伸,木質衣櫃實現了優雅的收納功能,無把手設計的線條流暢簡潔,窗邊的小椅子與手工編織復古地毯相輔相成,打造精巧且實用的停留角落。 主臥入口牆面大鏡子拉伸空間感,中古壁燈氣質復古,共構優雅和實用的平衡。 綜觀全作,柚木材質貫穿整體空間,融入材質與工藝上的呼應,如櫃體簡潔的垂直分割設計,在提供儲物功能的同時以沉穩質感含蓄定義空間;地面輔助場域的分界或延續,維繫整體鋪陳的底色。空間既獨立又通透,以復古與包容的力量,安然回應時光變化、記憶日常點滴。 主臥以深色木質配合柔白色調,引人沉澱心情,並透過黃銅壁燈,為古樸素雅的空間點綴精緻細節。 資料及圖片提供」ANG 3 STUDIO 編輯」江瑜
Interior 380
建築保留百年老宅的外形特點,與街景共構新舊時代交織的景畫。 於昆明市區內的繁華街道,有一座老宅在此靜觀百年興衰,其穩健存在和古樸氣質,與周身分分合合的悲歡故事擦肩而過。艾洛設計應業主之邀,深入觀察這座建築的特性,透過設計語言、現代化的簡約和時尚理念,與其展開一場跨時空的空間對話,期待這間以餐酒吧之姿重新煥發生機的作品,延續過往寧靜的性格底色,凝鍊人們在此歡聚的記憶。 設計中注入現代手法,入門的門檻兩側輔以木質平面和玻璃磚堆砌,營造沁涼和溫潤的質感張力。 設計依循「修舊如舊」原則,保留建築原有的四合院形式,化用正房、耳房、門廊組合,以及中間大開天井院落的固有格局,承襲雲南漢彝兩族先民共同創造、最早在昆明地區流行起來的「品牌特色」,注入新時代的互動與活力,營造自然簡樸的用餐環境。 素淨的墨黑吧台,呼應老建築陳舊的木質樑柱,在暈黃燈光下煥發溫暖氣息。 在吧台上方搭建一片傾斜天花,為方正格局增添一筆變化性,並拉高整體視覺。 古宅新意 因應南方人口密集、而雲南地形多山地,氣候多雨的諸多客觀條件,源自北方的四合院在歷史長河中經歷蛻變,厚重外牆、內建天井,這樣的民居既可節省用地,同時改善室內微氣候,考量其方正外觀,俗稱「一顆印」。以此為基礎,深色木作與規整框架為《大館daguan.餐酒吧》共築穩重的第一印象,四面開間,敦厚樸實的木作門扇大開,任天光與空氣自由流通,招攬八方來客。 保留原建築優美的雕花門窗,通過四合院結構的視野,豐富不同視角的空間層次。 穿過幽邃長廊,天井院落有座椅安然,靜待來客隨意就坐;原磚的青石板鋪墊入室的儀式感,四面的雕花窗口和門板部分搭配玻璃使用,維繫空間的通透。院落南側以素淨的墨黑色吧台為空間中心,以深色調整合不同材質的衝突,延伸木質桌面作為吧台邊框,呼應承重柱的穩固。 吊燈呈倒L造型,呼應上樑和下方的吧台,巧妙將現代燈具融入古典環境。 吧台上方設置傾斜天花,燈光描邊,配合斜頂投下的三角陰影,搭建立體的視覺結構,烘托吧台背牆低調黝黑的亮面瓷磚,暖黃燈光在置物架上的玻璃器皿間溫柔躍動,三面環繞排列桌椅,構成流暢動線,垂落吊燈標誌出每張餐桌的獨立性。 高低交錯的屋簷在轉角處相接,簷下的燈條發亮,與翩躂的雨珠奏鳴光影。 北側臨街一面於門階兩側安排外擺座椅的設計,為往來行經此處的客人提供停住、休憩的場所,增加享受環境的選項;玻璃磚的堆砌帶來沁涼剔透的現代感,對應天地壁使用的磚材,貫通整體空間的木質語彙柔和包容舊時代與新時代所採用的建材質地,維護彼此共存的和諧,同時反襯建築本身不同時期所留下的亮點。 將屋簷作為二層空間的主體,延伸設計露台式座位區,變化用餐環境。 時光迴廊 建築本身另一項突出特點,在於四個面向的建築彼此之間的高低差異,每座樓皆涵蓋兩層空間,採用兩面坡硬山式屋頂,朝向院內的坡面較長,而朝外坡面較短,不同樓層的屋簷並不相接,錯落生長的屋簷間保留光影流淌的路徑,也巧妙安排雨珠滴落的軌跡,確保室內清爽。 壁爐彌補了採光不足的角落,為空間帶來營造穩定可靠的溫暖來源。 設計師以屋簷為二層空間為設計重點,拾階而上,在東西兩側狹長的空間沿窗編布桌椅,靠向內院一側的簷下長廊形成渾然天成的觀景吧台座區,屋簷接縫細緻嵌入條燈,在暈黃光源含蓄彌補照明的同時,細膩維護建築古典的輪廓,點亮天花編列的結構和木作的溫暖。靠向街景一側設置桌椅,透過略帶工業風格的小型吊燈和頗具中式古韻的紙燈籠,營造不同座區微妙的氛圍差異, 落地燈不規則的支架型態呼應綠植和陽光,延伸室外的自然氣息,進一步向內鋪陳。 門窗為動線編列優美的空間節奏,在開合間決定視野,無形中降低內外的隔閡,令布局宛如迷宮,一扇扇相似的雕花門窗後通向不同空間;天光如水串聯滲透,描摹不同牆面肌理、木作家具和布藝沙發的輪廓,行走其中,宛如置身在一部詩意的老電影裡自在漫遊。 長型沙發卡座延展空間視覺,讓餐桌和矮櫃定義分界。 圓形紙燈宛如一輪室內的月亮,為空間帶來詩意想像。 異材質的切換、轉變與拼貼,在每個細節為感官形塑不期而遇的驚豔,素淨設色展開空白畫布,隨時準備刻畫日常的歡欣和永恆的愉悅,無論晴雨寒暑,《大館daguan.餐酒吧》都彷彿是定格在人們嚮往中的桃花源,任時光流動,自在安穩地存儲每個令人難忘的美好時刻。 窗外投入的日光突顯出牆面建材紋理,結合木質建構的樑柱框架,形塑自然質樸的氛圍。 資料及圖片提供」AURORA艾洛設計 編輯」江瑜
Interior 380
「一個專為貓狗、主人急診所量身打造的寵物友善空間,有別一般寵物診所,這次為SAA設計的不僅僅是一個空間,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達。」SAA(Society for Abandoned Animals Limited)是香港保護遺棄動物協會,其所專設的動物診所,內部設有手術室及隔離病房,並協助推行「免費為車場及貨艙動物進行絕育的手術計畫」,以有效減少流浪動物的數目,為無家可歸的小動物們,提供保護及救助服務。 門面採用玻璃帷幕,將光線輕鬆引入室內,予人敞亮舒適之感。 本案位於香港元朗的嶄新街區,鄰街而設的優勢位置,給予業主極佳的便利性。設計團隊大多是愛寵人士,因緣際會下,在貓的義工活動中接受到設計邀請,因此,一個專為動物打造的友善新空間由此展開,期待將其情感注入其中,圍塑充滿關懷溫暖的場域。 以「樂園」為靈感,鋪陳亮色調為基底,注入有趣圖形語彙,營塑溫馨氛圍。 設計前期,設計團隊與業主進行深入討論,從診所規格、運作流程、區域劃分等面向,了解其需求。基於診所標準,以「樂園」為靈感,加入有趣和諧的色彩、圖形、友好的材質等應用在空間中,希望為毛孩子們及隨行主人創造溫馨的家庭式空間。 貼心分區 尊重天性 診所入口,映入眼簾的是簡潔的品牌標誌,規劃溫暖舒適的公共區域,並布置戶外等候區,為寵物與主人提供休憩空間,有效隔離診間氣息,避免動物因嗅覺刺激而產生不安情緒。 通透的落地窗賦予室內充足光線,以淺草木綠及奶油白為基調,營造安心放鬆的情境。 設計師認為,光線和趣味感是空間不可或缺的元素,通透的落地窗捎來充足陽光,舒緩步入診間時的緊張感。為營塑輕鬆愉悅的氛圍,整體選用淺草木綠及奶油白,藉自然細膩的色彩,描繪春天般的清爽韻味,彷彿置身於公園般悠然自如,其沉靜和諧的綠色,更賦予空間充盈的安全感。 考量貓狗的天性不同,劃分獨立等候區,創造和諧的溫馨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傳統診所多將寵物安置於同一候診空間,然而貓犬天性各異,因此設計團隊以接待區為界,分設獨立等候區,並劃出界線圍塑場域,豐富候診期間的趣味體驗;其中,在圍繞等候區的立面上,特別設置俏皮可愛的圓形門洞,為毛孩們增添愉悅體驗;流浪貓狗區亦設有特殊路口,防止與其他寵物接觸傳染。 根據貓狗的活動習慣,柔化銳角設置防撞面,並選用防抓且易清潔的材質。 從寵物友好出發,為柔化具壓迫感的銳角,採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柔和圓角以及防撞凸面,修飾銜接處的僵硬感。另外,顧及動物習慣,軟裝採用防抓防水的耐用面料,地板與牆面則鋪設易於清潔材料,減少寵物毛髮、皮屑與污漬的積累。 以功能作為設計主軸,細心劃分使用場域,布置適合各類寵物的診間,形塑舒適自在的空間。 設計團隊認為,動物對空間是有感知的,對於寵物診所來說,一方面需體現專業度與理性,給予充足關愛。整體以功能與空間為主軸,精細劃分貓狗就診區,規劃符合大狗、細狗等體型的治療台、手術室、病房位置等機能,並細心量測彼此距離,避免貓因狗吠聲而受到驚嚇影響治療。 療癒而清晰的視覺指引 在標誌及導式系統方面,設計師結合「簡潔、專業、治癒、輕鬆」等元素,利用俐落線條、無襯線字體,以及趣味十足的圖形,為人們提供清晰直觀的視野,營造專業而輕鬆的導向系統。對於每個細節,設計團隊皆細膩雕琢,像是門片注入爪印圖形增加趣味,傳遞兼具實用與活潑的治癒感,不僅淺顯易懂,更提升其使用便捷性。 門片裝飾爪印造型,為診療過程增添活潑趣味氣氛。 在當代疏離的社會氛圍中,毛孩已然成為情感依託的重要成員。「寵物友善」不僅體現文明社會的雅量,更是一種溫暖的生活實踐,無論是生活場景、社區氛圍、商業空間與城市規劃,皆是動物療癒人們心靈的理想。峻佳設計匠心獨運,透過細膩巧思,構築兼容並蓄、溫潤友善的診療環境,使人寵和諧共處,將對生命的珍視,化作春風細雨滋養每次相遇。 俐落簡單的標示,為顧客提供清晰明瞭的動線視野。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79
庭園的石階、水流和綠植穿插,令建築與自然和諧造景。 隱於繁華都會的美食秘境——北京Wanwea.元餐廳,為來客獻上味覺與視覺的雙重饗宴。元,於《易經》象徵萬物初始,王大泉設計師形容整體規劃過程「如勁草出罅隙」,在一片空白的初始中反覆探討打磨、歷經種種艱難,回應餐廳命名之「元」,終以仿效《山海經》之記載、暢想先民於原始天地間與自然生靈共處,同時開拓文明大道的旅程,營造一處總攬大千又洞察幽微的神仙境界。 外牆宛如徐徐展開的卷軸,鋪開白紙引人入內閱讀,牆後的綠林形塑天然鋪陳。 不刻意強調東方或西方的文化符號,穿插互構的內外庭院與建築主體重新凝聚地塊,以水流為筆,婉轉圍塑場域;引用草坪與踏階共構步道,令草木的生長建立自然而然的景致。Wanwea.元的庭院煥發出不拘於地方文脈、圓融大觀的神采,也歡迎到訪者延展自己對所見所聞的私人解讀,透過更廣闊、更具有想像餘地的圖景,承托品牌的多元性和勃勃雄心。 入口由白牆和粗糙沉穩的石壁共構,寬大的出簷形成屋蓋,在牆面接壤的縫隙,滴落雨水和光影。 圓融相映的意象 餐廳入口向上伸展凝望的牆體造型,如展開的畫卷般潔白有力,引導來人通往規整入口,倒映於如鏡清澈的水面,腳步落在堅實大地上,身側是樸茂沉雄如山巒的深色石壁,寬大出簷形成屋蓋,惟有雨和光所構成的細絲,將錯落天地間的縫隙連結。 餐廳手工吧台以約386公斤紫銅退火手工鍛打塑形而成,被光線暈染的質感宛如靜靜燃燒的火堆,點燃餐廳視覺。 餐廳由多組複合式空間層層嵌套遞進,以使用手工鍛打的紫銅塑形而成的吧台點燃室內第一道目光的落點。墨色石材和鏡面灼燒絲絲縷縷金光,臨側下沉式沙發區由流暢的弧形牆面勾勒卡座,仿效山頂的雲海環繞,天花的開孔更具日月光明的哲思。 餐廳的下沉區域由曲面弧牆環抱卡座,勾勒雲霧繚繞的動態,配合天花仿作日月的照明設計,宛如於山頂設席。 進入品酒區,由火至水的過渡形成一個平衡的能量場,酒櫃沉穩列隊向內延伸,每個建材皆內蘊五行元素,透過自然規律相輔相成,將視線引導至柔和的木牆體褶皺,幽微暖光打亮佛手狀的巨型「葉片」,宛如破土而出的植株自牆面紮根、奮力向上伸展,將此前積蓄的視覺張力一舉盛放,寧定有力的主張飽滿覆蓋天花。 品酒區自柔和的木牆向上延伸巨大的金屬葉片,透過深沉底色過渡建材相異的質感,在柔和的暖色光源中熠熠生輝。 人本詩意之奇境 細看之下,不難發現空間在虛實之間轉化的巧妙。進入娛樂區後,驟然的炫目並非規規矩矩的在每個細節營造漸進式的亮點,而是用博大的靜謐消解瑣碎、承載整體娛樂性質。光源設於地面,不鏽鋼拼貼天花宛如水面的波光粼粼,倒映當下相聚的人們和場景,冷峻理性的材料托起超然和感性,令反射真實的中立鏡面在加入與人互動的畫面後,呈現藝術的效果。 娛樂空間天花以切割為100mm×100mm的三角形不鏽鋼切片手工焊接,展現金屬質感和細膩工藝的結合。 整體設計以「容器」概念定義空間,自然為幕,核心聚焦於來人,其餘皆為映襯,但又缺一不可。設計師和業主採用質樸如喜樂、好運、吉祥.....等吉祥語為包廂命名,以天光與火焰意象為空間點題。 小宴會廳引用密簷式塔的結構層層堆疊,延伸天花,引導視線向上爬升,化解屋面低矮的局促。 天花設計與窗口結合,斜頂和傾瀉天光擴大了包廂空間尺度。 小包廂透過玻璃搭建斜頂,引入天光引導視野、小宴會廳採木質建立密簷式塔的屋面,層層堆疊通往天空的階梯;建築與天空的種種對話,在不同場景中拉高空間尺度,豐富畫面意境。大包廂連接茶室,善用落地窗的通透性質,引導自然清新的綠意與室內古樸的人文氣息交織。 空間中內蘊豐收、潔淨與生命能量潛藏於燃燒的火焰等意涵,透過牆縫間滲透的暖光和自然建材肌理,溫柔渲染場景氛圍。 大包廂連接茶室、小露台和湖面窗景,呈一方溫潤淨室,內外元素相輔相成,暗合五行的循環寓意。 由內而外,自沉靜安穩至清新明朗,以人為本一貫之,每個奇境的轉換都貼合人心之所向,驚豔感官、卻又不顯突兀或割裂,Wanwea.元餐廳,以宇宙之初鋪陳場景,引導來者於此安度一段奇異旅程。 茶室背牆鋪陳石材屏風,通過黑白灰三色點描山水意象,結合水墨韻致和枯山水之雅興,呼應落地窗外繽紛的自然風景。 資料及圖片提供」北京天作空間設計公司 編輯」江瑜
Interior 379
北眺浩瀚海原,南倚蒼翠山巒,海天開闊湛出粼粼波光,山色蔥蘢孕育寧靜意蘊,坐落於北九州市門司區,歷史悠久的幼兒園改造《MJK Kindergarten》,可容納240名孩童,雖地處住宅街區,卻坐擁得天獨厚的景觀,成為都市中難得的自然饋贈。 《MJK Kindergarten》背靠群山、蔥鬱環繞,雖處於住宅區卻充滿綠意。 設計團隊從「環境啟蒙」的角度出發,將建築化為連接天地的橋樑,讓孩子們每日沉浸在風霜雨露中,完成最珍貴的生命教育。 戶外遊憩區隨著天然的綠谷地形起伏,藉其天然坡度構建豐富多元的嬉戲場所。 基於本土地形影響,園內庭院有著三公尺的高度差,因此設計團隊大膽突破,捨棄傳統的平整手法,而是保留當地綠谷所延伸而來的天然坡度,構築層疊錯落的生態遊戲場,充沛的樹木植被,讓孩子們學習與之共生,在追逐嬉戲間,自然理解地勢變化與生態循環,同時庭院邊界栽種樹植,當枝椏輕柔伸向建築,形成隨季節變化的天然遮簾,模糊內外界線。 一樓保育室以L型布局,通透的玻璃門將自然景致盡納眼底,感受時序轉換的細節。 建築以L型布局環抱庭院,其保育室皆設於一樓,並採用雙向開合玻璃門,將天然秀景引入室內,細膩感受時序轉換的每刻變化。迴廊環繞,連接保育室與庭院,其構思取法日本傳統「緣側」之妙,廊道不僅導引日常步履向外延伸,更使孩童得以體察天時流轉,雨季時簷滴琤琮,微風穿廊而過,四時消息皆可細味。一椽一瓦,皆是自然之教具;方寸建築,儼然節氣之靈樞。 保留始園內的蒼穹樹木,如守護神般矗立於中庭。 為留存自開園以來守護著幼兒園的樹木,在建築內規劃中庭,對面則布置全開窗景,讓室外樹冠彷彿伸入室內,在用餐之餘享受隨四季而變的樹木枝椏的舞動,為日常場景增添靈動趣味。藉由保留現有綠樹,培養孩子對環境的理解與尊重,從而珍視永續對自然的重要性。 用餐區可將玻璃門完全敞開,讓自然綠意流轉向內延伸。 設計師表示,近年來幼兒設施趨於重視安全性及舒適感,然而在這所幼兒園中,卻更加著重於培養孩童的自主獨立性,透過打造自由活動的環境,讓孩子們與自然建立密切關係,既潤澤其性靈,亦促進自主的幼兒教育。 幼兒衛生間,周圍以玻璃門框圍場景,顯得通透開闊,並設置木質隔間,保障基本隱私,同時捎來溫潤氣息。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79
「時間曼漫流轉,生活徐徐展開」,共生製作的新作《曼漫徐徐》描繪的正是此一令人憧憬的日常光景,作為單身女性的獨享宅邸,設計不再只是形式的堆砌,更回應著生活節奏與情感需求。 《曼漫徐徐》作為單身女性的獨享天地,以放鬆舒適的調性構築,色彩應用中性卻也不失變化。 設計師說明,考量業主工作壓力大,在空間調性的營造上便以舒適、放鬆為核心;另一方面,得益於基地優越的條件,長向開窗引入大量採光,使室內擁有絕佳的通透感,光線如流水般蔓延至每個角落,散發出從容不迫的氣息。 玄關。置物櫃不到頂的設計確保了空氣和光線的流動。 光影流轉 模糊界線 空間布局採用開放式設計,打破傳統實牆的封閉感,原有的公私分界改以五片可完全敞開的活動折門劃分,使光影、空氣與視線自然流動,形成一種連動的感官經驗,亦提升室內的自由度及彈性。而客餐廳與廚房之間則以弧形語彙串接,緩解材質變化所帶來的突兀,形成柔和過渡的動線,讓穿梭過程不僅體現動態,也兼顧心境的細緻轉換。 利用多片活動式折門劃分公私領域的界線,提升空間的彈性,並兼顧隱私。 如前述所提,開窗帶來的充沛光線進一步突顯了家宅的清亮特質,這樣的特性也深受業主與設計團隊喜愛,然而,在享受日光的同時,對隱私的需求也不容忽視,有鑑於此,公區特別選擇高丹數的紗簾,布料輕盈卻能有效遮蔽外部視線,同時保留日光穿透的柔光效果,讓透澈及私密兩者達到理想平衡。 弧形天花板收整了基地結構,長向開窗的充足採光在紗簾的過篩下柔和灑入室內。 書房設計兼具彈性和實用性,平時作為業主的工作環境,必要時亦可藉由收納床架轉化為臨時客臥,提供長輩來訪時的休憩使用,彰顯設計的體貼思維。 深色門片後的書房除可作為業主的工作場所,也身兼長輩造訪時的休憩空間。 色彩材質共創溫潤底蘊 色彩鋪陳同樣由視覺層次出發,上層天花板選擇純粹的白色系,強化自然光的漫射;視線焦點所及的牆面則以大地色系塗料鋪陳,與深色木地板相呼應,交織出內斂安定的氣息,為空間注入沉著而穩定的基調。 蛇紋石中島吧檯因光源的投射更添情境,適合業主一人小酌、靜思或是與三五好友共聚。 中島島台更是視覺亮點,採用來自台灣花蓮的綠色蛇紋石,設計靈感源於業主對「以現代手法詮釋過往風華」的風格喜好,蛇紋石常見於台灣早期的建材,具有一份深厚的文化情感,設計團隊遂將其作為量體結構,並搭配後方紅色鐵件及磁磚,構築一方獨具性格的小天地,在這裡可以獨自小酌放鬆,也適合邀請三五好友共聚,動靜皆宜。 綠色石材和紅色鐵件、磁磚共創活潑視感。 整體利用大地色塗料鋪陳,彷彿被溫柔包覆般,舒心愜意。 燈光計畫上則細膩地劃分為兩種模式,其一為滿足日常所設的嵌燈和間接照明,確保畫面的敞亮舒心;另一則聚焦於氛圍渲染,利用溫煦朦朧的情境光源形塑適合靜思或微醺相聚的片刻,讓光線不再只是照明,更是情感的延伸。 弧形過道銜接公區與內廚,形塑心境上的過渡,也消弭材質差異的突兀感。 居所不僅承載著日常點滴,更是一座與自我對話的空間,每一處都是時間與心境的交融,大地色的溫柔包覆、光影的悠然流動,成為安然棲居的靈動襯底,居住者得以安放身心、從容擁抱自我,譜寫平靜愜意的詩篇。 業主喜愛當代復古的韻味,特意垂吊野口勇經典的和紙燈,帶出洗鍊懷舊之感。 主臥室一隅。 圖片提供」共生製作 採訪」陳映蓁
Interior 378
隨著時代更迭,人們對於生活的態度更加明確,不再埋頭苦幹的工作成為社會趨勢,美感與品味的追求逐漸突顯,收藏藝術品與精品成為流行,為藝術家提供更為豐富且寬廣的舞台。對於佳士得來說,為給予顧客全方位的體驗服務,將體驗空間與辦公空間相結合,期待實現快速有效的客戶服務。 空間設置具活動牆體,在移動間依據展覽內容變換場景,賦予敞亮視野。 同時,作為全新總部,除了是工作場所,亦是靈感與創意所匯聚之地,寬敞與彈性的格局規劃,不僅讓身處其中的顧客與員工感到肆意自在,更以優雅的框景襯托每件作品的獨特魅力,以最優美之姿讓觀者沉浸其中,感受生活與藝術的完美交融。 需求形構 空間演繹法 經過對業主需求的深刻理解,設計團隊透過精心布局,構建出靈活彈性的多元藝術場域,無論是精巧的小型物件,抑或是震撼的大型裝置,皆能在展示場域中完整呈現。 在8樓設立埃斯肯納齊藝術圖書珍藏,是供藏家和員工參考的珍貴資源寶庫。 圖書館體現著名中國藝術及亞洲藝術商朱塞佩‧埃斯肯納齊的獨特視野,他的十九及二十世紀西方藝術珍藏更在全球首屈一指。 藏書多達1,200冊,包括大量印象派和經典前衛藝術著作、所有重要作品全集,彰顯佳士得對卓越品質的追求和淵博的專業知識。 整體格局匠心獨運,不僅需兼顧策展和運營功能,亦專注於提升與客戶間的連結,因此將接待區、藝廊及拍賣廳等公共領域分布於六樓、七樓;八樓則設有休息區、私人觀賞區、全新藝術圖書館等專屬空間,提供顧客在休憩之餘,亦能盡情品味藝術之美;九樓布置為員工辦公專區,便於接洽與就近處理相關事務。 樓梯間鋪陳純白與暖木色調相互交織,裝飾弧形語彙柔和表情。 場域間以樓梯縱向相連,從六樓至八樓內部設有一座特色樓梯貫穿其中,樓梯間的弧形白色牆上,裝設發光的玻璃櫥窗,引視線聚焦在小型珍品的展示。位於八樓和九樓的員工區域,融合了佳士得的「One Team」理念,布劃開放式辦公空間。 為實現藝術、辦公與商業的空間需求,辦公區以「廣場(piazzas)」作為中心向外展開各類機能。 分工各異卻相鄰的小組圍繞「廣場(piazzas)」展開,廣場內設有會議室、電話亭,以及休閒、用餐、工作等共享設施,藉此不僅促進團隊間的交流合作,亦布置專屬休息區及母嬰室,進一步保障其健康與舒適感。 以玻璃帷幕布置大面窗景,為員工營造舒適放鬆的辦公環境。 展場變奏曲 佳士得不同於典型的展覽形式,一年需舉辦十多場類型多元的展覽活動,因此「靈活多變」是本作設計主軸。設計團隊以創新手法翻轉空間,利用一系列大型電動牆體,輕鬆轉換六樓、七樓藝廊布局。安裝在地坪上的電動牆體,部分寬度超過14米,放置在場域兩端,並設置軌道便於移動,業主可依展示需求將空間劃分為小型藝廊,塑造敞亮視景。同時,設計團隊在天花懸掛手動牆體,與地面垂直交錯運行,依據不同場景需求,輕巧實現多種空間配置。 六至七樓的展場空間,設置大型電動牆體賦予彈性機能,縮短展期更替的時間成本。 位於七樓的藝廊延續六樓語彙,設置多塊大型電動牆體,搭配可隨意收合的多功能影音系統,包含大型可收藏活動式LED螢幕、懸掛於天花板的下拉式攝像頭,以及多排舞台燈光吊杆,在這可容納250位賓客的展廳中,讓藝術輕鬆投映其上,構築最先進的直播拍賣場所。藉由可隨意轉換使用場景的靈活配置,不僅明顯減低布置展覽在材料上的浪費,更通過減少搭建和拆除臨時牆體,縮短展覽更替的時間成本,同時滿足客戶的五感體驗。 懸掛於天花的下拉式鏡頭,以及多排舞台燈光吊杆提供業主先進的展場設備,讓藝術與商業空間完美相融。 值得一提的是,設計團隊除了在布局上的精妙規劃,亦著重在永續發展面向,透過置入活動牆體系統,不僅大幅減少建築廢料的產生,更廣泛應用可回收的鋁材、天然木材、石材等材料,充分體現其對環保與耐久性的重視,此外引入自動照明與智能建築控制系統,更有效提升整體的能源效率。全作突破傳統展場設計,以靈活且具前瞻性的創新模式深入每個細節,在無縫轉換間樹立全新的藝術標準。 資料及圖片提供」COLLECTIVE建築設計事務所 編輯」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