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86

ES Arquitectos |FD15

在都市的脈動中,《FD15》宅邸宛若一處隱逸綠洲,重新詮釋人與自然共生的居住哲學。這座住宅實體呈現光影、材質與空間的融合,將日常昇華為沉浸式的感官體驗。設計師以低斂而永恆的筆觸,勾勒出既能凝聚情感、又能安頓身心的庇護所,讓屋主於喧囂中尋得一方寧靜與優雅。   敞開空間引自然語彙向內蔓延,將內外景致流暢銜接,讓生活機能相互串聯、延展。 與自然的無界融合 從設計初始,設計師便以「內外交融」為核心理念。建築透過大面積的滑動窗櫺,將庭園景致悄然引入室內,溫柔消弭居所與自然的界線。光線如流水般穿透空間,配合對流通風的設計,賦予住宅勃勃生機,勾勒隨時間流轉的光影韻律。 以木質調、石材及金屬相互搭襯,在冷冽與溫暖之間取得平衡,形塑和諧居景。 材質的選用進一步強化氛圍,透過將溫潤木質、沉穩石材與俐落金屬相互交織,傳承傳統工藝溫度,同時展現當代設計的簡練精神。藉由對材質的細膩琢磨,讓住宅在歲月流轉中始終保有內斂的優雅。 戶外露台天花利用木製格柵點作點綴,當陽光輕灑而下,倒映出層次疊影,予人放鬆愜意之感。 步入公共區域,開放式格局將客廳、餐廳與半戶外露台串聯一體,形成流暢的生活動線。覆蓋露台的木製格柵,不僅是結構的點綴,更成為光影的濾鏡;隨著日晷偏移,光線透過格柵灑落,在地坪與立面投射出層次豐富的陰影變化,為靜謐空間注入動態意境。家具軟裝以簡潔線條與中性色調為主,注重舒適與功能的平衡,不著痕跡地引導屋主回歸內心平靜。夜間,間接照明輕柔點亮建築細節與材質肌理,在光影交錯中呈現低調而充滿情感的空間視野。 全室主要選用中性色調作鋪陳,細膩襯托家具軟裝的俐落線條輪廓,舒暢身心,兼具功能與感性詩意。 廚房延續公領域風格,以純粹質地為基底,形塑乾淨簡約的日常視野,同時注入木質調的溫潤增添溫馨感。   私密沉靜 優雅日常 拾級而上,二樓私領域延續整體沉靜基調,以細膩細節營塑專屬於屋主的寧謐境界。主浴採用極簡風格,運用間接光源與天然材質的結合,讓實用機能與美學體驗合而為一。石材的冷峻與木質的溫潤在此對話,描繪令人放鬆的沐浴感受,彷彿將日常感官轉化為療癒的儀式感。每一處轉角、每一道光影,經過精心考量,塑造兼具隱密感與舒適度的休憩環境,讓屋主在獨處時光中感受細緻呵護。 主浴採極簡設計,透過間接光源與天然材質,完美結合實用與美學。石材與木質的對話,圍塑令人放鬆的療癒時光。 《FD15》不僅是建築載體,更是能被深刻感知的生活場域。設計師透過對自然語彙的尊重、對光影變化的捕捉,以及對材質紋理的講究,構築兼具功能與詩意的居住體驗。在這裡,空間與居者互動、共鳴超越日常的居住需求,形塑融合自然與光線的舒適棲所,讓每次歸家皆能沉澱心緒、感到放鬆。   透過異材質的和諧相搭,以及對光線與紋理細節的掌控,以俐落手法滿足功能性與視覺美感,純粹而精緻。 編輯」林靖諺

直序設計|知竹序光

Interior 385

在都會生活中,小坪數住宅已成常態,如何在有限的方寸之地,創造既符合生活機能,又兼具美學與空間感的居所,成為設計師與居住者的共同課題。位於潤泰信義的室內小宅,正是一個精彩的範例。在這僅11坪的小宅空間,設計師跳脫傳統思維,透過格局重塑、機能整合與設計語彙的巧妙運用,將原本顯得侷促的兩房小宅,轉化為一個流動、開闊且充滿細節的溫馨居所。 為妥善利用空間,將原有兩房格局重整為一房一廳,形成一個流暢的洄遊動線,並鋪設異材地坪,自然劃分場域。   以門為引 串聯流動 過往,「門」在空間中被視為場域劃分的元素,然而在此案中,設計師卻賦予全新定義:「門」可以是「連結、拉緊」空間的關鍵。因此,設計上主要選用口袋門,當門片開啟時,能完全隱於牆體之中,消弭空間界線,讓視線與動線得以穿透延伸,不僅解決小空間容易產生的封閉感,更巧妙將私領域與公領域融為一體,形塑遠大於實際坪數的空間感。 以口袋門模糊場預界線,讓公私領域自然相融,並設計半高牆體與軌道、五金結合,塑造兼具美感與機能的頂天量體。 設計師坦言,曾考慮將臥室後方牆體設計為半高形式,但為容納口袋門的軌道與五金,最終回歸做頂天實牆,兼顧美觀與機能。隨即提到,原始格局為標準兩房,顯得過於狹小,需面臨收納嚴重不足的窘境。因此,設計師經審慎評估後,果斷將兩房打通,改為一房一廳的配置,釋放空間潛力。 透過整體布局的重新梳理,挪出空間設置餐櫃與電器櫃,並結合石材桌面,提供工作、用餐等機能。 格局變動後,設計師重新梳理布局。首先,將部分空間挪出,設置小而完整的備餐櫃與電器櫃,滿足現代人對於輕食區的渴望。接著,利用另一側空間,規劃小型獨立更衣室,徹底解決收納難題。更衣室的存在,彷彿是額外獲得的禮物,不僅予臥室使用,亦界定餐桌區域,實現一處多用的巧妙構思。   利用口袋門的滑動特性,彈性規劃小型更衣室,不僅界定場域,同時滿足收納需求。 光影流轉 材質生輝 整體風格以材質與光影的搭襯為基底,譜寫和諧而富有層次的樂章。因應業主偏好深色且耐用的需求,選擇特殊的綠色石材作為書桌兼餐桌的桌面,其沉穩色澤與獨特紋理,成為視覺焦點。特別的是,桌子不僅整合工作與用餐機能,更與備餐櫃緊密結合,強化空間整體性。   鐵件自床頭自然延伸做閱讀燈,在燈光照映下,與格柵相互輝映,同時串聯整體視線。 牆面鋪上特殊塗料,勾勒樸質而現代的基底。燈光設計尤為精彩,選擇造型獨特的Flows燈具,並在空間中穿插運用鐵件元素。例如自床頭延伸而出的鐵件,巧妙轉化為閱讀燈,並與公共區域的格柵及燈光相呼應。這些鐵件線條不僅是照明功能,更是串連整體的視覺導線,經過精密計算,確保口袋門在開合時能流暢無阻。   裝設窗簾收整零碎窗景,並於牆面鋪上特殊塗料,平整立面視野的同時,塗料的細膩紋理亦為空間注入精緻質感。 為形塑簡潔立面,設計師利用窗簾將零散窗戶整合,消除瑣碎感。地坪則透過材質轉換,在廚房鋪設地磚,與室內其他場域無聲區隔,既便於清理,亦暗示機能屬性的轉變。 臥室安排於空間內側,給予睡眠的安定感;利用口袋門靈活轉換場景,延伸視線、敞開空間視野。   關於空間配置的邏輯,設計師認為空間配置應以「安定性」為原則。將需要寧靜的臥室安排於動線末端,遠離入口與主要走道,確保休息時不受干擾;而公共區域如客廳、餐廳則安排於動線前端,順應來客與日常的流動。這種以人為本的思考,遠比單純追求採光來得更為細膩與實用。   床背頂天實牆框塑穩定感,佐以木質、鐵件等異材交錯,豐富視覺層次,隨著光影輕柔落下,圍塑溫柔愜意的休憩場景。 在這僅11坪的小宅,透過設計師的巧妙布置,展現「少即是多」的真諦。《知竹序光》不再只是一個遮風避雨的容器,而是經過精心擘劃,能夠容納生活所有想像,並在細節中處處體現關懷的暖心之所。   採訪」林靖諺

二三國際有限公司 |鞣沙大地

Interior 384

參考的價值在於將想像化為現實的形貌,室內設計隨屋主習慣而量身訂製,亦是將生活具象化的手法,而樣品屋即是依業主需求,將對家的美好想像投射其上,讓每位訪客踏入其中,感受充滿自然的親切日常。位在北投區的《鞣沙大地》正是其中縮影,業主期望打造能吸引中高年齡層、適合三代同堂的居住空間。本案不僅需在有限坪數內規劃三房格局,更需結合周圍基隆河與外雙溪景致,塑造開闊而放鬆的視景,描畫如度假飯店般的舒適與奢華。 以電影《沙丘》作為靈感,主要鋪陳大地色調,將自然的遼闊注入空間,形塑平靜、舒適的視覺效果。 設計團隊以「自然秘境」為主軸,靈感源自電影《沙丘》的遼闊及新加坡機場的自然元素,因此空間以大地色系作為基調,透過石材、木地板、繃布與鐵件等材質,從視覺到觸覺傳遞溫潤而真實的感受。業主希望延續建案公設的飯店風格,本次設計重點在於塑造豪華卻放鬆的居家環境,卸下疲憊、沉浸自然。   電視牆利用線條的切割及輕盈的鐵件布置,弱化量體的沉重感。 開放與連貫 放大空間感 為實現空間感最大化,設計團隊規劃開放式格局,將牆體與櫃體結合,以櫃體界定場域,模糊隔間界線。這種「互相借用」的手法,透過脫開、懸空、反射與延伸等設計,使空間相互串聯並放大。 大地色天花從玄關向內延伸至後方主臥,塑造流暢的連續性視野。 其中,動線與視覺的連貫性尤為關鍵,例如玄關的大地色天花向內延伸;客廳、次臥及主臥均採用實木地板,形塑流暢的延展視覺。全室採無障礙地坪設計移除門檻,不僅迎合年長者需求,亦符合現代飯店的設計趨勢。這種細膩的規劃,讓空間在美觀之餘,更兼具實用與安全性。 以櫃體代替牆體劃分空間,模糊場域界線,以脫開、懸空等設計手法,放大空間視野。 引導視覺的藝術之旅 玄關作為空間的起點,設計團隊運用茶鏡放大視感、注入暖韻,同時提供充足的穿鞋椅空間,滿足機能所需。地坪選用松柏石材,一路延伸至端景,引導視覺動線至特別訂製的畫作。這幅畫作融合稻麥、柵紋等元素,與空間材質相呼應。天花板以弧度修飾高低層次感,使視線更為延伸,營塑流動的空間感。 玄關地坪鋪設松柏石材向餐廳延伸,引導視線望向端景畫作,其稻麥元素與空間材質相呼應。   玄關廊道裝設茶鏡,藉其反射延伸視覺、放大整體視感,天花注入弧形語彙弱化高低落差,構建流動的空間感受。 公領域延續自然與飯店風格,電視牆表面以切割及鐵件弱化量體感,實木地板搭配廊道繃布牆面,順著天花弧形一路向後延至主臥背牆,整體以大地色系為基調,形塑溫潤一致的視覺效果。餐廳椅背特別挑選帶有自然弧感的款式,將柔和線條融入空間,從細節處體現設計的用心。 主臥延續整體空間調性,並結合從公領域延展而入的實木地坪,為休憩場所點綴溫潤。 廊道牆面鋪陳繃布,沿著天花弧形延伸至主臥背牆,形塑一致性的視覺感受。 寧靜與活力的平衡 長輩房以浪漫與寧靜為主軸,鋪陳紫紅色調勾勒沉穩而不失優雅的氛圍。考量到長者對環境潮濕的在意,背牆特別選用具吸濕功能的硅藻土磚牆,兼具實用與美觀,透過色彩減少反射,營塑適合休憩的沉靜韻味。 長輩房以沉穩淡雅的色調勾勒低調寧靜之感,裝飾紫紅色作點綴,細膩描繪浪漫情調,同時背牆選用硅藻土的環保材質,以其吸水功能達到防潮效果。 多功能房則設定為小孩房,以活潑色調作鋪陳,描繪輕鬆活力的生活場景。透過櫃體與前方客廳、書房及次臥的設計元素相呼應,形成連續視野。另外,多功能房以無門的開放式設計,保留未來加裝門片或不透光玻璃的彈性。   多功能房定調為小孩房,以較為活潑的色彩作為基底,暈染出輕盈的活力感受。 設計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在空間感與隱私性之間取得平衡。團隊借鑒教堂的寧靜感,為居者提供沉澱心緒場所,透過色調的傳達與視覺的延伸,而非直接複製教堂風格。本作不僅是一個展示空間,更是對未來家的美好想像,讓每位到訪者都能感受到自然與飯店感所結合的獨特魅力。   多功能房特別不加設門片,保持空間開放,為未來保留可塑性。 採訪」林靖諺

Dionne Arquitectos|El León

Interior 382

在當代建築修復與改造中,如何平衡歷史保護與現代功能始終是一項充滿挑戰的課題。這座十八世紀的工業建築《El León》,經過精心修復與空間再造,不僅成功保留其歷史底蘊,更被賦予符合當代生活需求的全新生命。建築自2004年啟動第一階段改造,歷經嚴謹的修復過程,構築一座承載工業記憶的現代美學空間。   從十八世紀即存在的工業建築,經過設計團隊的巧手,將新舊語彙和諧相融。 歷史肌理的保存與再詮釋 修復工程的核心在於對原始建築語言的尊重與延續。設計團隊以最小干預為原則,仔細修復磚石牆體、木質樑柱及鐵藝構件,完整保留建築所蘊含的工業特質。原有結構框架成為空間敘事的基底,而細節處的修復工藝,如斑駁牆面的局部加固、鏽蝕金屬件的復原處理,則讓歲月痕跡成為獨特的裝飾語言。   調整原有窗框比例,將壯闊景致自然引入,形塑通透的空間視野。 值得一提的是,建築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係。設計團隊通過調整原有窗景比例與布局,描畫一系列的「取景框」,將周圍的蒼翠山林與天光雲影引入室內,不僅強化空間的通透感,更讓建築與自然持續對話,讓屋主處於室內時,亦能感知戶外的四季更迭。 保留原始磚牆細膩勾畫時間痕跡,與具現代感材質與軟裝並置,予人彷若置身於時空界線之中,趣味性十足。 改造的精彩之處在於其對「時間性」的巧妙處理。設計並未刻意掩飾不同時代的痕跡,而是讓歷史與現代元素並置、對話。例如,粗獷的原始磚牆與極簡的現代家具形成質感對比。   天花大面鋪陳木質調,從中庭延至室內,塑造空間的連續性,並運用溫潤木質緩和工業的冷冽感。 材料的選擇同樣體現這一理念。石材、木材與鐵件等傳統建材呼應建築的工業過往,而混凝土、鋼構等現代材料的搭配則賦予空間當代氣質。天花設計尤為出彩,在維持原有輪廓的基礎上,巧妙運用木質元素大膽鋪陳,從中庭的簡潔視野,延伸至室內以裸露天花造型潤飾,勾勒懷舊工業韻味,營造一致性的空間視野,其溫潤木質柔化工業的冷硬質感,二者相得益彰、完美融合。   傳統建材如石材、木材與鐵件,呼應建築的工業歷史;而混凝土、鋼構等現代材質的運用,則為空間注入當代韻致。 新建築的功能規劃並未割裂與歷史的連繫,反而通過設計將在地的田園生活轉化為空間體驗的一部分。開放式的公共區域鼓勵交流互動,而私領域則靈巧布局,劃出獨立的隱密空間,既滿足現代生活的多元需求,亦延續傳統建築中「共享與獨處並存」的設計智慧。 動線布局靈感取自墨西哥傳統莊園,規劃中庭與迴廊將場域串聯,清晰劃分公私領域的開放與獨立性。 設計靈感部分源自墨西哥傳統莊園的布局邏輯,通過中庭、迴廊等布置演繹現代韻致,營造出既開放又圍合的流暢動線,不僅強化建築的地域認同,更讓使用者在日常中自然感知歷史與當下的交織。   整體主要採用純粹材質,從木材的暖調及石材的冷調中構築和諧視景,簡約中帶有豐富質感細節。 全作完美演繹時空對話的建築哲學,讓歷史痕跡與當代設計展開優雅共舞。工業遺存的厚重質感與現代生活的輕盈美學和諧相融,譜寫獨特詩篇。設計團隊以創新手法賦予老建築持續演進的生命力,使記憶自然融入當代生活。這不僅是物質上的保存,更是一場延續建築靈魂的再生故事,在時光流轉中不斷煥發新生。 大面窗景將綠意框圍,如一幅景畫般沁人心脾,自然元素從外延續至室內,將內外相連,無論置身何處皆可感受自然風光。   編輯」林靖諺

ANG 3 STUDIO|流年映居

Interior 380

客廳弧牆以溫柔線條框塑大幅落地窗滲透的採光,搭配低飽和度設色,營造沉靜氛圍。 骨董為人珍視、美酒的馥郁醉人、歷史值得尊敬,歲月流逝無損於這些事物的光彩,反因時光篩去當中的雜質而越發顯其貴重,古老、陳舊,這些詞彙放在以它們為主語的語句中不僅無關批判,更是一種當之無愧的稱讚,隨時間的積累奠定其深遠內涵,正如我們對自身、對居宅的期盼。     柚木書架陳列屋主的藏品和書籍,為米白牆面增添藝文點綴。 本案的屋主是一對年輕夫妻,偏愛更加成熟、甚至有年代感的氛圍。年輕和流行審美皆是階段性的概念,舒適和溫暖的家卻是無關年齡和時代的永恆嚮往,設計團隊以木質語彙為設計中的關鍵字,為業主營造一處未來能攜手共同棲居於安穩的港灣,隨時間流逝漸漸打磨出生活溫潤的質地,在有限空間中承托無限的情緒價值。     通過木作家具和地坪串聯客餐廳,蒂芬尼藍鋪陳廚房主色,以顯眼但不突兀的姿態點亮空間。     承接溫暖時光   整體空間規整,由公共區域向私有區域層層遞進,讓公區開闊明朗、私區安穩寧靜。自出口入內可見由廚房、餐廳和客廳組成的公共區域,透過塊體堆砌曲折動線,兩次轉角漸層強化入內的儀式感,同時維繫空間的流動和出入隱私。走進包覆性更強的待客區域,一側設置書房,另一側安排次臥;深入主要幹道至底,按順序分別編布主衛浴、洗手間和主臥。     廚房入口地坪採用黑白棋盤格紋和餐廳做區隔,鋪陳簡約不失格調的底色。   長餐桌與雕花木椅為日常用餐畫面營造古典韻味,西廚櫃的變種大理石紋理延續了自然語彙,細膩紋理暗喻歲月流動的痕跡,於開放式設計的餐廳與客廳之間設置弧形拱門為含蓄分界,和窗口形成疊映層次,將視線步步引入客廳,加深餐廳與客廳之間的連貫性。     廚櫃的變種大理石紋理,對話木石自然生長的時光暗喻。   客廳的存在聚焦整體空間的情感核心,經落地窗引入燦爛光源,打亮柔和米白與溫厚深棕共構的空間主色,布藝沙發的舒適與包容、黑色單人沙發的穩重,以飽滿造型與弧牆的婉轉線條相互呼應,環繞茶几圈塑包容的互動場景,自然光透過窗口垂落的薄紗、於柔白牆面漫擴,懸掛於中央的手工玻璃吊燈,層疊造型與剔透質感倒映於茶几的玻璃桌面,皆浸潤在溫潤的光環境中。     餐廳吊燈的分層造型柔化了木質家具的堅硬線條,營造空間的節奏感。     豐富居家情緒   中心空間串起私人區域不同房間的出入動線,通過截短客廳與私區之間的隔牆、拓寬走廊畫面,順勢歸納方正的次臥空間。第一個轉角的牆面不只具有連接功能,同時也承擔視覺引導,置入柚木邊櫃和掛畫,配合天花與牆面線板裝飾,框塑古典油畫般雅致的端景。     透過建築塊體的穿插層疊,造成視覺錯位,維繫私人區域出入隱私。   次臥牆面藉線板一分為二,下半部鋪陳低飽和的牛油果色,自入口處一路延伸至寢區,同柚木床板與床頭櫃的木質調共構穩定的色彩重心,以柔白被褥回應上半牆面保留的米白原色,平衡整體視覺輕重,並承接雙開門外透入紗簾的溫暖陽光。床頭兩側的黑色壁燈與頂部的球形吊燈因應天光的變化彌補室內照明,同時為空間點綴立體的雕塑感。     線板將牆壁和天花形塑為古典畫框,搭配木櫃和掛畫營造的端景,建構視覺層次。   書房置於次臥對面,作為男主人讀書和工作的場域,通過貫穿本案設計的木質拼貼的地面維持整體一致性,但在色彩比例方面相對擴大更多面積的白色使用,與其他場域的設計做出區分。藉由書架與書桌椅定義此處色彩與功能的對比,黑色落地燈從側面傾斜,深藍的沙發塊體營造知性的存在感,點亮閱讀和思考的空間。     次臥雙開門外結合薄紗窗簾,將天然光源引入室內。     協調之美   走廊底端左右由次衛浴和洗衣間夾道,面向一扇典雅的雙開門,大理石與深木紋櫃體的搭配在門後迎接屋主的歸來,黃銅水龍頭在自然材質間點綴少許金屬,增添低奢氣息。牆面懸鏡拉伸空間感,倒映框景層次,兩側中古壁燈加強出入的儀式性,巧妙平衡機能與裝飾。     次臥低飽和的牛油果色牆面,勾勒出鬆弛與復古的居住氛圍。   主衛浴用材以大理石為主,通過自然紋理與黃銅材質的淋浴設備建構和諧對話,磨砂玻璃門隔而不斷,維繫隱私和光源的通透,柚木百葉簾篩落外界細碎光影,為空間注入溫暖與寧靜,營造私密且舒適的沐浴氛圍。     書房同樣是以木質調與白色做主,但是比例上擴大白色範圍,呈現清爽且承接活絡思維的明亮空間。   主臥寢區鋪墊大幅柚木色調,雙層床板塑造視覺的立體感,與黃銅壁燈的精緻相呼應,柔和點亮細節。衣帽間作為主臥的延伸,木質衣櫃實現了優雅的收納功能,無把手設計的線條流暢簡潔,窗邊的小椅子與手工編織復古地毯相輔相成,打造精巧且實用的停留角落。   主臥入口牆面大鏡子拉伸空間感,中古壁燈氣質復古,共構優雅和實用的平衡。   綜觀全作,柚木材質貫穿整體空間,融入材質與工藝上的呼應,如櫃體簡潔的垂直分割設計,在提供儲物功能的同時以沉穩質感含蓄定義空間;地面輔助場域的分界或延續,維繫整體鋪陳的底色。空間既獨立又通透,以復古與包容的力量,安然回應時光變化、記憶日常點滴。     主臥以深色木質配合柔白色調,引人沉澱心情,並透過黃銅壁燈,為古樸素雅的空間點綴精緻細節。 編輯」江瑜

共生製作|曼漫徐徐

Interior 379

「時間曼漫流轉,生活徐徐展開」,共生製作的新作《曼漫徐徐》描繪的正是此一令人憧憬的日常光景,作為單身女性的獨享宅邸,設計不再只是形式的堆砌,更回應著生活節奏與情感需求。 《曼漫徐徐》作為單身女性的獨享天地,以放鬆舒適的調性構築,色彩應用中性卻也不失變化。 設計師說明,考量業主工作壓力大,在空間調性的營造上便以舒適、放鬆為核心;另一方面,得益於基地優越的條件,長向開窗引入大量採光,使室內擁有絕佳的通透感,光線如流水般蔓延至每個角落,散發出從容不迫的氣息。 玄關。置物櫃不到頂的設計確保了空氣和光線的流動。 光影流轉 模糊界線 空間布局採用開放式設計,打破傳統實牆的封閉感,原有的公私分界改以五片可完全敞開的活動折門劃分,使光影、空氣與視線自然流動,形成一種連動的感官經驗,亦提升室內的自由度及彈性。而客餐廳與廚房之間則以弧形語彙串接,緩解材質變化所帶來的突兀,形成柔和過渡的動線,讓穿梭過程不僅體現動態,也兼顧心境的細緻轉換。 利用多片活動式折門劃分公私領域的界線,提升空間的彈性,並兼顧隱私。   如前述所提,開窗帶來的充沛光線進一步突顯了家宅的清亮特質,這樣的特性也深受業主與設計團隊喜愛,然而,在享受日光的同時,對隱私的需求也不容忽視,有鑑於此,公區特別選擇高丹數的紗簾,布料輕盈卻能有效遮蔽外部視線,同時保留日光穿透的柔光效果,讓透澈及私密兩者達到理想平衡。 弧形天花板收整了基地結構,長向開窗的充足採光在紗簾的過篩下柔和灑入室內。   書房設計兼具彈性和實用性,平時作為業主的工作環境,必要時亦可藉由收納床架轉化為臨時客臥,提供長輩來訪時的休憩使用,彰顯設計的體貼思維。   深色門片後的書房除可作為業主的工作場所,也身兼長輩造訪時的休憩空間。 色彩材質共創溫潤底蘊 色彩鋪陳同樣由視覺層次出發,上層天花板選擇純粹的白色系,強化自然光的漫射;視線焦點所及的牆面則以大地色系塗料鋪陳,與深色木地板相呼應,交織出內斂安定的氣息,為空間注入沉著而穩定的基調。 蛇紋石中島吧檯因光源的投射更添情境,適合業主一人小酌、靜思或是與三五好友共聚。 中島島台更是視覺亮點,採用來自台灣花蓮的綠色蛇紋石,設計靈感源於業主對「以現代手法詮釋過往風華」的風格喜好,蛇紋石常見於台灣早期的建材,具有一份深厚的文化情感,設計團隊遂將其作為量體結構,並搭配後方紅色鐵件及磁磚,構築一方獨具性格的小天地,在這裡可以獨自小酌放鬆,也適合邀請三五好友共聚,動靜皆宜。 綠色石材和紅色鐵件、磁磚共創活潑視感。   整體利用大地色塗料鋪陳,彷彿被溫柔包覆般,舒心愜意。 燈光計畫上則細膩地劃分為兩種模式,其一為滿足日常所設的嵌燈和間接照明,確保畫面的敞亮舒心;另一則聚焦於氛圍渲染,利用溫煦朦朧的情境光源形塑適合靜思或微醺相聚的片刻,讓光線不再只是照明,更是情感的延伸。 弧形過道銜接公區與內廚,形塑心境上的過渡,也消弭材質差異的突兀感。   居所不僅承載著日常點滴,更是一座與自我對話的空間,每一處都是時間與心境的交融,大地色的溫柔包覆、光影的悠然流動,成為安然棲居的靈動襯底,居住者得以安放身心、從容擁抱自我,譜寫平靜愜意的詩篇。 業主喜愛當代復古的韻味,特意垂吊野口勇經典的和紙燈,帶出洗鍊懷舊之感。 主臥室一隅。   圖片提供」共生製作 採訪」陳映蓁

理絲設計|弦懸 Crescen

Interior 378

夜幕低垂,月亮沿著曲面彎成如微笑般的一抹弦月,如靜如景灑下清冽光輝,彷若披上一層薄紗,隨著自然的節奏呼吸,讓生命力緩緩流動,蘊藏無盡柔和與生氣。《弦懸|Crescen》是位在新重劃區的集合式住宅,屋主在事業發生轉變之際,決以為家人創造一方新天地,此外對於原生活圈有著深刻情感,因此對新屋抱有萬分寄望。 以灰階色調為基底,營造低調簡約的居家視景。  夫妻倆育有一女,成員組成相對單純,由於有著豐富的租屋經歷,通過不斷梳理生活習慣與喜好,對所期待的居住型態與輪廓有著清晰理解。屋主一家個性鮮明,男屋主重視觀影體驗,對影音設備的規格要求嚴格;女屋主經常斷捨離,偏好純淨簡約,加上兩人喜愛露營、騎車等,有著大型收納與簡約居景的需求。   天花裝飾弧線作修飾,細膩包裹照明及影音設備,形塑乾淨整齊的視野。   理性的「簡」 感性的「情」 為順應生活需求,整體風格以藝術家Mark Rothko的作品為靈感,選用中性色調為基底,部分軟裝以橘紅色調點綴感性,不利用過多材質,勾勒出淡然清雅的靜謐感,搭配曲面畫出一條彎如弦月的拋物線,與另一端點流暢相連,表現「冷靜」的簡約視景,同時充滿深刻意涵與強烈情感,布置適合冥想的恬靜空間。   玄關施作櫃體兼做立面,滿足屋主一家的收納機能。 基於本案在購入時已是成屋,在格局上盡量降低變動性,玄關置入一組櫃體做牆面,兼具鞋櫃、餐櫃、儲藏室、腳踏車等收納機能;為完善規劃寬敞的廚房,設計師將牆面拆除改設玻璃推拉門作阻隔,引光線穿梭自如,布置更為彈性的居家動線;介於公共浴室與小孩房之間的立面,以內縮手法包覆櫃體,不僅敞開公領域亦保有收納功能。   為妥善利用寬敞的廚房,設置玻璃推拉門做場域界線,塑造穿透性的明亮視野。 線與面的流動 玄關地坪鋪設色彩鮮明的窯變磚,藉其自然紋理隱蔽灰塵,立面則覆上純黑鑿面石材作搭襯,以一致性色彩鋪覆大型音響設備,利用弧線修飾表情,在灰階色調中形成對比,呈現場域的遞進節奏,同時利用線條的形態變化營塑流動感,將大量收納隱於無形,弱化常見櫃體產生的沉重視感。   玄關地坪以弧線描摹出弦月意象,與深色石材牆面相呼應,形成簡約的視覺層次。 天花曲線以火紅主燈為起點,向客廳延展成一條美麗弧形,將彼此相互串聯。 公領域動線開放而流動,天花曲線自用餐區延展而出,以火紅的碎片主燈為起點彎成一條美麗弧形,巧妙隱藏嵌入式音響,串聯一家三口的生活軌跡。 臥室延續整體風格,以素雅純淨的色調為主軸,搭配穠纖合度的家具,勾勒些許暖意。 甫入私領域,臥室延續公區純粹風格,以素雅清冷的色彩為底,擺設鮮豔而不張揚的家具軟裝,暖化中性色調帶來冷冽感,呼應設計主軸弦與弧,構築安寧舒適的就寢環境。另外,得益於良好的採光優勢,設置透光度極佳的窗紗,天花以弧線隱藏間接燈條,配以各區造型燈具,在夜幕降臨時營造戲劇效果。  盡量簡化材質種類,並利用線條雕琢細節,描畫舒適而不顯單調的生活景致。 全作主要採用塗料、窯變磚、天然鑿面大理石、金屬鐵件、線性線板、系統板等材質豐富視覺,地坪則鋪設三種質地,以不同的收邊方式作界線,刻劃出齊整而富有層次的視野,理性描繪輕盈框架,注入強烈情緒色彩作輔助,塑造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居所。 腳踏車收納櫃以滑門作阻隔,透過門片的開合,不僅平整視野亦擁有欣賞功能。 另一方面,在整體收納上,兩間臥室皆在牆邊設有凹線,並利用線性造型縱向劃分隱匿櫃體,其中在腳踏車收納空間,經設計師的精妙規劃,設置滑門做場域界線,在開合間形塑轉換視覺場景。 資料及圖片提供」理絲設計 編輯」林靖諺  

新澄設計|深邃軌跡

Interior 377

這是一座尺度充裕的透天別墅,周圍鄰近綠帶公園,清幽宜居。奠基於屋主對未來居所的深切期待,期望打造生活氛圍與實用機能兼具的環境,從中述說時間雕琢過的溫度和故事。新澄設計團隊從這份期待中找到了靈感,將「沉穩深邃」、「靜謐私密」視為主軸,擘劃了五房三廳四衛的多層次空間格局,每一個生活場景皆經過細膩鋪陳;整體設計以灰黑色為基調,營造宛如劇場感的空間張力,散發內斂沉穩的氣質。 電視牆的鏤空錯落營造了量體的律動感;線性光源則清晰地定義空間界線。   細節與質感的細膩交織 設計師透過材質的對話和光影的流動,描繪空間的詩意靈魂,這棟透天別墅不僅只是作為棲身之地,更是一座能與時間溫柔共鳴的生活容器。步入一樓公領域,牆面大面積覆以灰階藝術塗料,創造連貫性之餘,手工鏝抹的肌理更暈染出深層韻味;地坪則採人字拼木地板賦予溫潤質感,同時亦無形牽引入室動線,讓移步之間充滿流暢的節奏感。 全案大量運用深色調材質,創造連貫性,並擷取各材質的紋理特性突顯暗色空間的表情。   客廳電視牆以錯落鏤空的設計語彙刻劃大型量體的幾何律動,天花及立面處的線性光源細膩描摹出場域輪廓,柔和卻精準地定義了空間邊界;沙發背牆則利用線性格柵襯托,簡練俐落,將現代美學的純粹性融入日常。 人字拼木地板提升了室內的溫潤度;沙發背牆的線性格柵簡潔有序。   俐落整合餐廚空間 餐廚區域的設計則是著重於功能性的陳述,灰色素面牆上鑲嵌著三盞造型燈,如點睛之筆般精心雕琢空間的脈動。立面整合開放式廚房、電器櫃和備餐區,充足的收納安排隱藏於簡潔的線條之間,流露出極簡而不簡單的實用美學。 灰牆鑲嵌著三盞造型燈,強化了空間的立體度和藝術性。 妥善安排了電器櫃、收納等機能,確保畫面的乾淨明快。 中央配置的大尺度中島結合餐桌,不僅是機能核心,更成為一家人圍聚共享美味的情感樞紐。客餐廳之間的銜接處,設計師巧妙地規劃了一座摺疊門mini bar,作為流轉的媒介,同時身兼串聯起客廳、餐廳和廚房的角色,象徵了生活動線的和諧,令居者自然感受家宅的秩序脈絡。 中島和餐桌結合成中央量體,成為家人交流情感、享受美食的樞紐。   廚房強調功能性,摺疊門後規劃了水槽及飲用水吧檯。 柔化邊界 拓展使用可能 拾階而上,主臥室呈現出剛柔並濟的個性,局部運用與公區相同的鏤空元素,藉此產生視覺的延續性;具穿透感的格柵拉門輕巧劃分了休憩與睡寢機能,一方面維繫空間流動性,又無形引導自然光深入角落。床頭背牆以紋理鮮明的粗獷石材打底,替靜謐主臥注入一抹深邃原始的意蘊。 主臥室。以活動式格柵拉門維繫視覺尺度和場景轉化的彈性。   床頭背牆的粗獷石材替恬靜的臥房帶來一股原始的張力。 主臥衛浴則以開放式格局重塑視野,架高地坪精確界定場域屬性,穿透式屏風帶來若隱若現的曖昧氛圍,使私密和開放有了微妙的平衡。設計師更嘗試賦予空間多元的使用可能,特地於起居室與衛浴間融入mini bar作為中介,扣合屋主追尋的生活願景--在住宅中植入趣味性和儀式感,讓住宅不再僅只是機能的堆疊,更是繁忙日常中停駐、沉澱的空間,成為一種慢活哲學的實踐。 起居室及主臥衛浴之間特別布局了mini bar,讓空間不再僵化,而是擁有趣味感。   將原先封閉的主浴做了大幅度的調整,讓採光得以深入主臥室。 資料及圖片提供」新澄設計 撰文」陳映蓁

KENTA HIRAYAMA ARCHITECT & ASSOCIATES|House in Hakusan

Interior 376

隨著時過境遷,人們在流淌的時間長河中前行,細膩感受著每一分、每一秒的變幻。而位於日本東京《House in Hakusan》,是擁有50年屋齡的舊有建築,隱身於一片綠意中,乍看之下並不起眼,然而,當仔細探尋便能發現其所承載的神秘故事。 藉由極佳的採光面為小空間增添暢然新意,而不顯得壓迫沉悶。 本案位於繁榮的市中心,儘管坪數不大,卻有著極佳採光,且得益於對面的大型植物園,為周圍景色增添生機,設計師表示,雖空間小巧仍十分有潛力打造多樣的居住環境。   輕巧而精煉的施作 由於建築老舊,設計師選擇拆除所有陳舊家具軟裝,並自然裸露原有混凝土結構,以精鍊手法呈現其原始感,與嶄新質地融洽相合,透過巧妙對比布置美麗的和諧視感。 主要以推拉門及家具劃分空間,減少容易阻擋視線的牆面,形塑闊然暢快感。 在動線安排上,主要以家具軟裝及推拉門做場域界線,盡可能減少阻擋視線的牆面設置,以拓展空間的舒暢感與視景,勾勒出輕盈姿態,同時簡化建造過程,予人俐落的節奏脈絡。 考量屋主一家習慣,以經常活動區域為主軸,規劃廚房作為場域中心,滿足日常生活機能。 整體布局考量屋主夫妻與一對兒女的生活習慣,以廚房作為場域中心向四周延伸規劃,布置圍繞廚房而生的居家機能。當站於檯面周圍時,可清楚看見餐廳、書桌區以及臥室等區域,家人間的行動一目了然,不僅便於照顧彼此,更能加深互動與交流,增進情感間的建立與連結。 在廚房後方開拓一條前往客廳的通道,善用每個畸零角。 此外,為避免廚房後方形成死角,設計師特別布劃了一條通往客廳的走道,形塑流暢的回字型動線,引視線自在穿梭,放大整體視野,構築敞開舒適的小坪數居家環境。   對比與共存 全作為呼應建築原有格調與周圍環境,主要選用紋理細緻的櫻桃木,藉其溫柔觸感勾勒愜意溫馨之感,與50年前所建置的粗糙混凝土形成對比,襯托出鮮明差異與感受。 長型書桌與廚房檯面皆以櫸木作鋪陳,與戶外自然景色相呼應。 另外,為與窗外可見的櫸樹森林相互映襯,空間中的長型書桌與廚房吧檯皆以櫸木為主材料,值得一提的是,廚房吧檯是將回收的舊材料融入其中所製成,實踐環保與永續理念。 在介於客廳與廚房之間的立面設置鏡面,透過反射擴大整體視野。 介於廚房與客廳間的立面,設計師為強化整體視覺深度,設置了一面鏡子,透過反射放大視覺,同時將戶外綠意引入室內,看似低調卻發揮出極大功效。 整體以原有混凝土結構為基底,注入嶄新材料作疊加,塑造和諧舒適的居家景致。   在經過設計師的巧手下,精妙地融合了現代語彙,為原有場域注入嶄新生命,不僅保留舊有韻味,亦賦予了豐富層次與可能性,整體宛如被施下了魔法般,不禁引人去揭開神祕面紗、一探究竟。   資料及圖片提供」KENTA HIRAYAMA ARCHITECT & ASSOCIATES 編輯」林靖諺

一一建築|Lines and Arcs

Interior 375

簡單純粹的日常,往往是一種反璞歸真、享受當下的生活方式,晨曦柔光穿透窗簾傾瀉而下,徐徐微風拂來一絲清新,每到黃昏時分,天邊雲彩染上暖意,坐在沙發品著熱茶,以自然放鬆的姿態,等待著夜幕降臨,看似樸實無華的日常,卻令人褪下一身疲憊,遠離複雜喧囂,在平凡中尋找滿足與平靜。 主要選用可移動式家具軟裝,並規劃開放式廚房,布置彈性的空間動線,因應多樣機能。   《Lines and Arcs》坐落於台中新落成大樓中,周邊有著美式賣場、捷運站等機能,生活十分便利完善。屋主是對企業家夫婦,為人務實敦厚,嚮往簡樸的生活模式,因此希望在工作之餘,擁有單純且富有情調的放鬆居所。雖屋主夫妻崇尚自然簡約,但每到假期兒孫齊聚一堂,期望空間能容納十人以上,因此設計團隊規劃彈性的場域機能,以對應不同的使用場景。 玄關置入大面穿衣鏡,滿足屋主習慣,同時延伸視覺,賦予空間明亮之感。 簡單幾何 俐落淨朗 整體布局透過不同材質的天花與地坪,前後劃分出公私領域,規劃簡潔明快的空間動線。作為空間第一印象的玄關,以明亮齊整為主軸開啟對家的想像,兩側設置鞋櫃、抽屜式穿鞋椅及展示台,搭配位於另一側的穿衣鏡,不僅外出前可作裝扮,亦延伸整體視野。 公領域著重規劃天花,以白色穹頂勾勒優雅,裝飾木皮包裹樑柱柔化沉重感。 步入公共區域,優雅大氣的白色穹頂,引光影自然過渡,搭配木皮天花包裹大樑柔化壓迫感,並在低天花利用黑色帶狀整合燈具與空調,引導視線向上延展,予人開闊之感。藉異材質的堆疊,形塑純粹視景,注入金屬元素作點綴,從色彩與質感上相呼應,為場域增添精緻細節。 藉由結合鍍鈦不鏽鋼板、木皮、透光石物等多種語彙,增加豐富層次。   由於女屋主十分喜愛下廚,設計團隊期待給予舒適的烹飪環境,因此規劃開放式廚房,與起居空間連成一線,並以深色為底聚焦視線,勾勒出沉穩氣息;藉由石皮的大面鋪陳帶出高雅感,隨著太陽升起,溫潤暖意暈染而出,配置人工照明創造豐富層次。為滿足多樣使用場景,客廳與用餐區置入可伸縮餐桌、配合身高調整客製沙發、中島吧台等功能,便於隨時轉換居住情境。   透過鋪設異材質天花與地坪,模糊場域界線,連繫彼此互動感,增加凝聚力。 延續與融合 穿過廊道,客浴設置隱形門降低存在感,塑造整齊視野,內部鋪設透著金屬光澤的壁磚,與電視牆鍍鈦板相襯,賦予住宅整體性。對面客房兼具工作室機能,鋪設木地板柔和踩踏觸感,捎來放鬆愜意韻致。另一間帶有東方風韻的客房,床頭經過精心設計,上半部塗上白色烤漆,下半部則選用棕色木皮,裝飾古銅鍍鈦邊條,向上拉伸營塑沉靜安穩氛圍。 主臥陳列整面衣櫃,並延續公領域語彙,形塑空間連續性。   主臥延續整體語彙,門邊陳列三座大衣櫃,主浴則隱於床後開放式衣櫃,以灰白色調為基底,洗臉台兼具化妝功用,由古銅鍍鈦、深棕木櫃、白色人造石組成;沐浴區牆面裝設壁龕,得益其角窗格局白日光線十分充足,當夜幕降臨點亮燈光呈現溫暖意蘊。   敞開床頭開放式衣櫃,主浴隱於其中,櫃體結合木質、人造石及古銅鍍鈦,塑造和諧視景。 全作以灰白色作為主調,立面與櫃體刻意採用馬來漆、木皮、鍍鈦鋼板、透光石物等暖色異材,透過簡單造型,營造自然札實的溫潤宅邸。特別的是,天花利用不同材質與色調,降低視覺壓迫感,呈現獨特的視覺亮點。   採訪」林靖諺 資料及圖片提供」一一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