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廳弧牆以溫柔線條框塑大幅落地窗滲透的採光,搭配低飽和度設色,營造沉靜氛圍。
骨董為人珍視、美酒的馥郁醉人、歷史值得尊敬,歲月流逝無損於這些事物的光彩,反因時光篩去當中的雜質而越發顯其貴重,古老、陳舊,這些詞彙放在以它們為主語的語句中不僅無關批判,更是一種當之無愧的稱讚,隨時間的積累奠定其深遠內涵,正如我們對自身、對居宅的期盼。
柚木書架陳列屋主的藏品和書籍,為米白牆面增添藝文點綴。
本案的屋主是一對年輕夫妻,偏愛更加成熟、甚至有年代感的氛圍。年輕和流行審美皆是階段性的概念,舒適和溫暖的家卻是無關年齡和時代的永恆嚮往,設計團隊以木質語彙為設計中的關鍵字,為業主營造一處未來能攜手共同棲居於安穩的港灣,隨時間流逝漸漸打磨出生活溫潤的質地,在有限空間中承托無限的情緒價值。
通過木作家具和地坪串聯客餐廳,蒂芬尼藍鋪陳廚房主色,以顯眼但不突兀的姿態點亮空間。
承接溫暖時光
整體空間規整,由公共區域向私有區域層層遞進,讓公區開闊明朗、私區安穩寧靜。自出口入內可見由廚房、餐廳和客廳組成的公共區域,透過塊體堆砌曲折動線,兩次轉角漸層強化入內的儀式感,同時維繫空間的流動和出入隱私。走進包覆性更強的待客區域,一側設置書房,另一側安排次臥;深入主要幹道至底,按順序分別編布主衛浴、洗手間和主臥。
廚房入口地坪採用黑白棋盤格紋和餐廳做區隔,鋪陳簡約不失格調的底色。
長餐桌與雕花木椅為日常用餐畫面營造古典韻味,西廚櫃的變種大理石紋理延續了自然語彙,細膩紋理暗喻歲月流動的痕跡,於開放式設計的餐廳與客廳之間設置弧形拱門為含蓄分界,和窗口形成疊映層次,將視線步步引入客廳,加深餐廳與客廳之間的連貫性。
廚櫃的變種大理石紋理,對話木石自然生長的時光暗喻。
客廳的存在聚焦整體空間的情感核心,經落地窗引入燦爛光源,打亮柔和米白與溫厚深棕共構的空間主色,布藝沙發的舒適與包容、黑色單人沙發的穩重,以飽滿造型與弧牆的婉轉線條相互呼應,環繞茶几圈塑包容的互動場景,自然光透過窗口垂落的薄紗、於柔白牆面漫擴,懸掛於中央的手工玻璃吊燈,層疊造型與剔透質感倒映於茶几的玻璃桌面,皆浸潤在溫潤的光環境中。
餐廳吊燈的分層造型柔化了木質家具的堅硬線條,營造空間的節奏感。
豐富居家情緒
中心空間串起私人區域不同房間的出入動線,通過截短客廳與私區之間的隔牆、拓寬走廊畫面,順勢歸納方正的次臥空間。第一個轉角的牆面不只具有連接功能,同時也承擔視覺引導,置入柚木邊櫃和掛畫,配合天花與牆面線板裝飾,框塑古典油畫般雅致的端景。
透過建築塊體的穿插層疊,造成視覺錯位,維繫私人區域出入隱私。
次臥牆面藉線板一分為二,下半部鋪陳低飽和的牛油果色,自入口處一路延伸至寢區,同柚木床板與床頭櫃的木質調共構穩定的色彩重心,以柔白被褥回應上半牆面保留的米白原色,平衡整體視覺輕重,並承接雙開門外透入紗簾的溫暖陽光。床頭兩側的黑色壁燈與頂部的球形吊燈因應天光的變化彌補室內照明,同時為空間點綴立體的雕塑感。
線板將牆壁和天花形塑為古典畫框,搭配木櫃和掛畫營造的端景,建構視覺層次。
書房置於次臥對面,作為男主人讀書和工作的場域,通過貫穿本案設計的木質拼貼的地面維持整體一致性,但在色彩比例方面相對擴大更多面積的白色使用,與其他場域的設計做出區分。藉由書架與書桌椅定義此處色彩與功能的對比,黑色落地燈從側面傾斜,深藍的沙發塊體營造知性的存在感,點亮閱讀和思考的空間。
次臥雙開門外結合薄紗窗簾,將天然光源引入室內。
協調之美
走廊底端左右由次衛浴和洗衣間夾道,面向一扇典雅的雙開門,大理石與深木紋櫃體的搭配在門後迎接屋主的歸來,黃銅水龍頭在自然材質間點綴少許金屬,增添低奢氣息。牆面懸鏡拉伸空間感,倒映框景層次,兩側中古壁燈加強出入的儀式性,巧妙平衡機能與裝飾。
次臥低飽和的牛油果色牆面,勾勒出鬆弛與復古的居住氛圍。
主衛浴用材以大理石為主,通過自然紋理與黃銅材質的淋浴設備建構和諧對話,磨砂玻璃門隔而不斷,維繫隱私和光源的通透,柚木百葉簾篩落外界細碎光影,為空間注入溫暖與寧靜,營造私密且舒適的沐浴氛圍。
書房同樣是以木質調與白色做主,但是比例上擴大白色範圍,呈現清爽且承接活絡思維的明亮空間。
主臥寢區鋪墊大幅柚木色調,雙層床板塑造視覺的立體感,與黃銅壁燈的精緻相呼應,柔和點亮細節。衣帽間作為主臥的延伸,木質衣櫃實現了優雅的收納功能,無把手設計的線條流暢簡潔,窗邊的小椅子與手工編織復古地毯相輔相成,打造精巧且實用的停留角落。
主臥入口牆面大鏡子拉伸空間感,中古壁燈氣質復古,共構優雅和實用的平衡。
綜觀全作,柚木材質貫穿整體空間,融入材質與工藝上的呼應,如櫃體簡潔的垂直分割設計,在提供儲物功能的同時以沉穩質感含蓄定義空間;地面輔助場域的分界或延續,維繫整體鋪陳的底色。空間既獨立又通透,以復古與包容的力量,安然回應時光變化、記憶日常點滴。
主臥以深色木質配合柔白色調,引人沉澱心情,並透過黃銅壁燈,為古樸素雅的空間點綴精緻細節。
資料及圖片提供」ANG 3 STUDIO
編輯」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