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rior
386
TOMO DESIGN東木築造|上海薩和酒店
薩和SAVHE,在雲南傈僳語境,意為「呼吸」,以此為名,期許在一呼一吸間重整自己的日常脈絡,於當代喧囂的都會中建構東方隱逸的生活哲學;設計團隊以品牌為核心,延伸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統人文精神,以設計語彙解讀品牌、提煉中式庭園的豐富元素,巧妙組織空間,全新詮釋現代酒店與東方古韻的對話。 建築外立面以黑白為主調,巧妙重構傳統影壁,形塑半虛結構,將簡潔而深邃的光影篩入室內。 一隅靜謐 酒店立於城市之中,自門口伊始,層層篩去戶外的吵雜,將來人引入薩和的脫俗語境,樓層自下而上,由一樓的待客大堂和用餐場景、至二樓的多功能廳和三樓的客房樓層,通過不同場域漸進式地展現公共享受的區域和思想空間的面貌。 影壁結合玻璃的剔透,奠定沉穩柔和的底色,和綠植自然生長的姿態共構生動畫面。 建築立面飾以現代畫手法重構傳統建築的影壁,藉模組形式打造半實半虛的遮蔽,精簡用色,入內可見僅用黑白突出空間、自然與光影的互動表現。一側影壁以斜角形成隱形的動線引導,懸浮牆體下方利用青苔與碎石渲染自然氛圍,壁上的螢幕水波粼粼,營造人工智能與自然的對話。影璧之後,序廳的規劃巧妙令柱體的本真質感與精雕文字形成鮮明對比,盡頭處安排綠植,為深沉的空間氛圍營造盎然生機。 服務台背景融合數位藝術與傳統屏風,搭配度假酒店式的接待座位,台面舉盆景的結合更增添自然氣息。 休憩區取材古典庭院的結構,置入深色木屏風,劃分不同場景。 大堂屋頂挑空處的照明設計,將樹影化為天花的點綴,裸露的結構樑以粗礪質感與細膩天花形成對比,構築空間意象。服務台背景融合數位藝術與傳統屏風,有別於都市酒店的設計慣性,坐式接待台讓旅人得以在此駐足小憩;盆景為服務台增添自然氣息,奉茶台則引導來人駐足品味香茗,種種設計優化等待的過程,同時增值住宿以外的機能,令空間視覺與知覺體驗相輔相成。 酒店大廳的視覺核心聚焦於懸浮的藝術裝置「湖心聽雨」,以長鏈串起茶盞仿擬雨珠滴落,光源自杯底滿溢而出,賦予空間在雨中品茗的意象。 多元雅趣 深入一層裡側,休憩區仿照依水而築的庭院構想,深色木屏風平衡空間的劃分與光的滲透,令座位的劃分宛如獨立的小巧涼亭;在不同隔牆設置窗口,形塑對景借景的空間關係、創造通透體感。公區的核心視覺設計一處將茶盞作為靈感,結合聲光藝術的「湖心聽雨」藝術裝置,垂下細長的鏈條,光與水在多個茶盞造型的構件錯落有致地懸掛間流淌,點點滴滴營造湖邊小雨的意象。 布藝沙發的質感為閱讀空間圈塑親切的角落,大小不一的燈具造型活潑了恬靜設色。 茶亭覆疊層坡頂的造型天花呼應整體設計的古典特質,襯托精緻茶具,渲染安定氛圍。 書吧採用開放式布局,以金屬網簾與木質書架作為含蓄的隔牆,家具與地毯的中性色調柔和了氛圍,設立小包間提供私密閱讀的空間,並善用窗口創造室內外的互動。茶吧作為銜接餐廳與大堂吧的空間節點,覆疊層坡頂的造型天花,與吧台共塑茶亭;餐廳一側與自助餐台區接壤,兩個區域由深色鏤空木折門隔斷,開合之間,打造用餐與品茶交流的兩種不同使用場景。茶室小包間提供安靜、私密的輕商務社交空間,暖色燈光烘托沉靜的氛圍,讓交流更加放鬆親切。 餐廳提供一日三餐,透過深色鏤空木折門區隔正餐和茶室,並採用方圓兩種燈具造型,強化不同情境的差異。 其他空間同樣延續酒店整體的暗色主調,同時根據不同特點進行材質與照明的微調。多功能廳由序廳及正廳構成,因應場合的變化,於序廳設置多功能櫃,正廳以明亮天花與兩側柱牆的胡桃木紋理飾面搭配金屬壁燈,強調空間結構的對稱韻律,專注於嚴謹的會議氛圍。至於薩和獨有的冥想室體驗,則以拱形天花對應鋪陳縱向深邃的空間結構,結合柔和燈光與暖色草梗肌理牆面沉澱思緒,並透過屏風、樹枝與陶瓷盆精巧搭配簡約的線條,豐富場域的自然元素。 序廳設置多功能櫃,配合不同活動彈性使用。 會議廳採工整對稱的設計語彙,配合明亮採光提升會議空間的高端商務氛圍。 幽邃舒緩 由公共場所轉向私人領域,薩和幽靜鬆弛的氛圍自走道延展,電梯廳空間以黑色為基調,巧妙融入金屬光澤,點綴低奢的細節;等待區木質長椅與氛圍燈相結合,於進入私區的過渡帶奠定沉靜而舒緩的儀式感。 冥想室是酒店的一大特色,應用拱型天花與暖色草梗肌理牆面,建構溫暖包覆的思考空間,點綴陶瓷盆景,為這份寧靜引入生機。 STUDIO房型結合東方古韻和現代幾何圖型,木質地面的跳色拼接,免去深色調的沉悶和壓抑。 客房設計旨在探索當代東方韻味,STUDIO房型將盥洗室與迷你吧台融於入口一隅,將衛浴與戶內走廊空間化繁為簡,區域機能相輔相成,精確空間使用、彼此共構景觀;PRO房型更為寬敞愜意,二進式的房間格局動靜分區,木質地面以深淺相間的寬條紋延展視覺尺度。由外而內,以深沉底色為基調,設計師在層層光影的變化間建構一座東方風物與當代藝術和諧共生的舞台,以「薩和SAVHE酒店」的存在,具象了容於鬧市之中、悠然自在的隱逸棲所。 PRO房型尺度更為寬敞,半透光的隔牆更增添輕盈視覺,搭配深色設計,平衡隱私方面的安全感。 編輯」江瑜

Interior 385
在墨西哥城鎮發展的脈絡中,鐘山(Cerro de la Campana)的街區曾是一處被遺忘的角落,數十年來,此地基礎設施匱乏,就業機會稀缺,其城市肌理逐漸破碎。如今,一項以「生活城市建築」為理念的再生計劃,正為這片土地譜寫新的篇章。 以生活城市為設計核心,構建餐廳空間,框圍出大型商業場域,為當地居民增加就業機會。 本案坐落於鐘山北坡的傳統街區,設計團隊以精妙手法回應當地需求,不以常見的大規模拆除重建,而是透過小型商業單元的串聯,構建一條連接山麓與城鎮的步行迴路,期待透過如同紐帶的蜿蜒路徑,重新鏈接起曾經斷裂的城市脈絡。 將小型商業單元串聯,並布置洄游動線連接山脈與城鎮,成為城市的生活樞紐。 依循地形的建築詩篇 整體布局以墨西哥傳統建築的庭院文化為靈感,建築群採用模組化設計,從商業空間到公共區域,皆圍繞庭院與廊道展開,不僅增進人際交流,亦自然引導人群,布劃流暢動線。設計團隊尤為注重本土材料的運用,從舊建築中保留磚塊、樑木和鐵件等材料,並巧妙融入新建築中,讓歷史記憶在現代空間中延續留存。 為順應山勢,參考傳統梯田景致,建築量體以高低錯落之姿矗立,讓建築與自然和諧共存。 順應山勢是本作一大亮點。建築量體依循等高線錯落分布,如同墨西哥傳統梯田景觀,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植被。這種設計不僅減少其對地形的破壞,更讓建築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將山下城鎮景觀自然映入眼底。 場域之間以坡道與階梯的方式相互串接,宛如山脈起伏般錯落而置,兼具機能與美感。 除了空間再造,亦重視人的參與。當地居民不僅在施工期和後續營運中獲得就業機會,更通過建造過程的參與,學習實用技能,強化社區歸屬感。這種參與式營建模式,讓建築成為凝聚社區共識的媒介,培育出堅實的社會資本。 依山而建的場域,為沒落城市帶來商機與希望,透過小單元的匯聚手法,將原本零碎的城市景觀相互整合,為此地注入鮮活生機。 全作透過商業文化軸帶的構劃,增進鄰里間的情感連繫,為墨西哥地方經濟注入活力。它證明:「當建築恰當運用本土材料、尊重地域特色,並鼓勵社區參與時,就能成為轉化社區的力量。」這座位於鐘山之麓的建築群,不僅是空間再造,更是一首關於社區重生的詩篇,溫柔編織人與空間的關係,在曾經破碎的土地上孕育新生機,開啟充滿希望的未來。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85
當百年時光凝結於一枚酥脆的榛果威化,品牌的含意不再只是舌尖上的記憶,更是一段關於家族、傳承與未來的故事。為慶祝具代表性的威化品牌問世一百週年,義大利知名餅乾品牌Loacker委由設計團隊MoDusArchitects,將其位於奧地利海因費爾斯的旗艦店進行全面改造。此空間超越零售店的普遍功能,蛻變為品牌跳動的心臟,成為連結企業與消費者的匯聚點。尤其在夏季,每日迎來超過3,5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成為文化交流與品牌體驗的重要場域。 一樓咖啡館以大膽手法構建天花結構,並置入大型不鏽鋼櫃台成為空間焦點,引人駐足欣賞,形塑優雅大氣的空間面貌。 建築師的初心:打造零售新維度 MoDusArchitects的整體規劃,涵蓋位於一樓的咖啡館與商店翻新、位於咖啡館上方的糕點工坊,以及一棟嶄新的戶外服務區與其毗鄰的座位區。設計團隊對此充滿熱情,並說道:「Loacker Galaxy是我們首次涉足零售領域的嘗試,透過富有表現力的材質運用,以及令人驚喜的尺度變化,期待將Loacker龐大的產品系列,濃縮於一個可識別且寬敞大氣的場所之中,捕捉每個人走進商店時,那如同孩子般的驚讚。」 室內主要使用木材與不鏽鋼兩種材質,細膩表現Loacker的品牌故事,同時傳遞其核心理念:溫暖的手工藝傳承及俐落的精準技術。 步入室內,大膽的巨型結構帶來視覺衝擊,各種材質歡快混合所產生的張力,為空間注入嶄新生命。室內由兩種主要材質木材與不鏽鋼交互作用,分別象徵Loacker的故事:一個扎根於義大利南提洛,並發展成全球產業的家族企業。這場材質對話同時表達一種核心理念:木材的溫潤喚起Loacker的手工藝傳承,而不鏽鋼的俐落感則反映其尖端生產設施的精準度。 展示哲學 旋轉的味覺圖騰 一樓的咖啡館與商店,以抽象的木格柵天花為主軸,形塑如威化般的紋理,不僅為場域注入暖意,與原有石材地坪的冷灰色調形成對比,亦將截然不同的場域整合,構劃一致性視野。入口處,咖啡館以雕塑般的不鏽鋼櫃台作為迎賓核心,為店內大型鋼製家具奠定基調。 木格柵天花表現威化紋理,搭配巨型不鏽鋼櫃台定調空間,形塑和諧的精緻視景。 商店區被構思為名副其實的「風味星系」,十座不鏽鋼方格展示櫃作為醒目結構,陳列豐富多樣的Loacker產品。每一座皆為超大尺度的方格展示櫃(257cm×362cm),強化空間中的選擇感與豐盛感。 不鏽鋼方格展示櫃設置在離地30公分的鋼柱上,隨著量體旋轉呈現豐富多彩的商店景象。 展示櫃安裝在離地30公分的旋轉鋼柱上,在自由轉動中,不僅倍增空間配置的可能性,更加深產品琳瑯滿目的印象。特別的是,在這片動態的「森林」後方,一座「自選混搭」展示牆引人入勝,其垂直隔間將各式甜點的多樣性與鮮豔色彩,轉為圖形化展示舞台,彷彿將整個品牌的甜蜜宇宙都濃縮於此。 商店區後方設置「自選混搭」展示牆,透過縱向分隔展現威化餅的多樣色彩,如圖畫般大面呈現。 戲劇性工坊 內外過渡 拾級而上,二樓的威化展示生產工坊邀請訪客在設計獨特的場域中,親手製作屬於自己的威化。這個空間以「膠囊」形狀塑造,與戶外服務區以及樓下咖啡館的櫃台造型相呼應。 威化生產工坊布置大型圓盤燈具,搭配黑色木作櫃與扶手圍塑場景,構築如劇場般的製作舞台。 地坪高度的變化,加上一盞超大尺寸的圓盤燈具,賦予此處一種劇場般的氛圍,而親友可站於上方俯瞰,觀看威化的製作過程。在場域劃分上,利用黑色木作櫥櫃及扶手框圍場景,並與紅色磁磚地坪形成鮮明對比,而閃亮的不鏽鋼工作台,則在對比中成為點睛之筆。 紅色磁磚地坪與黑色邊界形成鮮明對比,桌面裝飾不鏽鋼質地,在閃亮光澤中作些許點綴。 增建的玻璃門廳將咖啡區與即將完成的「榛果花園」、兒童遊樂區相互串聯。作為戶外規劃的一部分,戶外服務區扮演界線的角色,既區隔停車區與露天咖啡座,同時低調過渡室內的材質語彙與充滿玩心的雕塑形態,並巧妙將自然景觀引入,創造內外連續的流動感受。 戶外延續室內設計語彙,以木質調作為基底,妝點暗紅色澤跳脫框架,注入些許活潑氣韻。 藉由這次的全面轉型,《Loacker Galaxy》不僅重塑其形象,更創下品牌里程碑,在捕捉Loacker品牌精髓的同時,將其推向嶄新且充滿想像力的境界。無可挑剔的工藝品質,結合產品、色彩與材質之間動態的交互作用,將旗艦店轉換為不僅吸引威化愛好者,亦令設計愛好者心嚮往之的場所。在此,味覺的探索與空間體驗交織成一曲感官交響樂,引領人們漫步於百年風味所構築的銀河之中流連忘返。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83
在峇里島南部的布奇半島佩卡圖地區,一處位於兩條小巷交匯的轉角地塊上,一棟與自然相融的建築悄然矗立。在這被當地特色環繞的場域中,隨處可見供奉神明的家廟、茂密的熱帶植被、道路上方縱橫交錯的電線網絡等元素,共同構成最真切的峇里島圖景。 以俐落線條描摹建築輪廓,將量體自然融入周圍環境,在新舊融合中表現當代設計語彙。 設計團隊從這片豐饒的土地汲取靈感,以「簡約的對比美學」為核心,利用純粹大氣的幾何手法描繪輪廓,其當代建築的簡潔線條,反而突顯周邊傳統建築與自然景觀的蓬勃生命力;其精緻的宗教裝飾與蔥蘢植物,在極簡背景的襯托下更顯生動。 幾何輪廓與周邊的特色民居、交錯的電線與盎然綠意相輔相成,將純粹之姿烘托而出。 建築鮮明的幾何輪廓,透過周邊民居的繁複雕飾、靈動的電線脈絡及層疊綠意烘托出強烈存在感。藉由相輔相成的設計智慧構建有機建築,化身為令人難忘的視覺錨點。 宗教裝置勾勒出峇里島的別致風情,予人享受傳統文化與現代語彙碰撞而出的獨特魅力。 光之劇場 夜間敘事 作為建築靈魂所在的光影,設計團隊對每個構件與光線進行精妙推敲:巨大挑簷下的圓柱列陣、帶有簷口線條的肋骨立面、懸挑的標識系統、雞蛋花樹在晨光中將婆娑樹影投映而上的詩意場景。這些元素共同編織隨時間流轉的光影戲劇,讓建築在不同時段呈現多樣表情。 考量光影與結構相觸的路徑,從天地壁細心描畫空間場景,形塑豐富多樣的視野。 夜幕降臨時,照明徹底重塑空間體驗。「由外而內」的燈光布置讓建築在夜色中漸隱,僅以柔和的重點照明輕觸關鍵形態,將餐廳勾勒出溫暖光暈,無形描繪動線視野,營塑溫馨而親切的氛圍。藉由光影的層次疊加,展現設計團隊「少即是多」的理念。 為自然轉換日夜場景,照明從外而內布置,柔和光影照映而下,勾勒出絲絲暖意。 在材質與肌理的運用上,同樣展現與環境對話的智慧。粗礪的天然石材基座呼應當地民居的砌築傳統,結合光滑的現代材質則形成時代對話。立面縱向線條的節奏感,與周邊電線的空中軌跡產生呼應,透過設計語彙的轉譯,體現對場所精神的尊重。 粗礪石材呼應傳統砌築,光滑現代材質形成對話;立面線條與空中電線軌跡共譜節奏。 全作呈現形式、質感、光影與材料的和諧交響,既是周邊環境的謙遜配角,以簡潔形體襯托傳統之美;同時亦是不容忽視的主角,用當代語彙重新定義空間氣質。這種雙重性恰好證明優秀建築的包容力,不必張揚奪目,卻能透過對比與互補,讓自身與環境得到昇華。正如峇里島特有的「二元合一」哲學,建築最終實現現代與傳統、簡約與繁複、人造與自然的完美平衡。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82
「旨醞」之名,即揭示了這場鐵板料理體驗的精神本質:以時間為佐料,讓滋味與情緒經由沉澱、發酵、熟成,緩緩綻放。在這個品牌首間店面中,誠砌設計以「時光佐味,慢釀醞味」為核心理念,思考如何將抽象的時間具象化,轉譯成一種可觸、可見、可感的語言,讓來訪者從步入空間的那刻起,便如同穿越一道流動的時間之門。 接待區宛如一座舞台,以日月星辰的圖騰暗示時光流轉,引領賓客進入美饌饗宴。 走入時光之門 入口門面設計為敘事奠定了基調:牆體以版築工法現地施作,邀請日本職人以傳統技藝砌築出帶有手工溫度的磚紅廊道,層層堆疊、壓實的夯土肌理勾勒出年輪的剖面意象,令人感知時光積累的痕跡。 入口牆體利用版築工法現地施作,磚紅的夯土肌理勾勒出時光累積之韻味。 壁面所使用的負離子漆喰壁材則由日本工學院大學建築學部教授團隊開發,可長時間釋放與森林等量的負離子,身處其中彷彿走進一條會呼吸的隧道,成為饗宴的序章。 動線節奏自梯廳起便悄然轉換,連接接待區的門片飾以日月星辰的圖騰,象徵時序更迭,領位台如同舞台般,引領賓客踏入逐步精心策劃的場景。主要用餐區利用義大利珊瑚橙木皮作為整體基底,呈現如夕照斜暉般的光感溫度,也回應釀造過程中熟成的柔潤色澤。 主要用餐區以義大利珊瑚橙木皮為底色,捎來溫暖氣息。 基地坐落於高樓層,得以眺望城市景致,視野開闊。 設計師說道,不論是材質運用或是細節比例皆充滿巧思,石材的粗獷、金屬的精緻、玻璃的穿透感,在遼闊景觀和光影變化下交織出細膩的空間韻律;用餐吧檯上方的懸吊層架更是室內的一大亮點,鏤空金屬結構融合柔和弧線,在鏡面反射和流光穿透中串起萬千表情,其造型同時隱喻品牌不斷滋長、生生不息的願景。 室內選材包含金屬鐵件、石材、玻璃等異材質結合,在細膩的層次中保有和諧調性。 用餐區上方的懸吊層架利用鏤空金屬為骨架,輕盈漂浮的型態勾勒出反射流動的表情。 醞釀中綻放空間詩意 除開放的座位區,三間風格各異的包廂則展演不同時序的鋪陳。一間以「秋」為主題,天花板的弧形設計呼應穀倉意象,牆面淺木紋與藝術塗料共創的漸層視覺,呈現沉靜又富有層次的質感;「冬」包廂藉由黑金配色,詮釋深冬釀造之韻味;而最大間的包廂雖無對外窗,卻以立體雕塑及可變燈光營造流動感,形成另類的「內景」。 除了開放式的座位布局外,另配有多間包廂。 最大間的包廂利用立體雕塑和燈光變化創造光景。 以秋天為靈感的包廂,弧形天花呼應穀倉意象。 黑金配色的冬包廂。 甜點區作為用餐的終曲,選用義大利羅馬洞石為牆面材質,再搭配由CNFlower操刀的花藝布置,讓空間自然增添一抹生機。本次誠砌設計團隊亦與月河燈光設計緊密合作,透過燈光照度的調整,賦予每個場域獨立節奏和情緒;造型圓潤且具曲線感的家具型態也回應著硬體調性,在多方加成下演繹一場精彩的感官體驗。 家具選擇著重圓潤感,塑造柔和畫面。 甜點區的義大利羅馬洞石搭配花藝,替整趟用餐旅程畫下詩意句點。 《旨醞 鐵板料理》是一處被時間包裹的場域,在這裡,每次的用餐都是對時光旅程的感知,在佳餚、設計語彙和光影的堆疊間,述說等待之美與歲月的厚度。 本案針對不同區域設定對應的照明情境和亮度。 採訪」陳映蓁

Interior 382
透過紋理繁複的接待台、背牆以及開放式廚房組成引人矚目的接待區。 「唐人館」是由華人美食家林建岳博士和鄧永鏘爵士攜手創辦、源自倫敦多切斯特酒店的粵菜餐廳,以中國傳統藝術為主題,將華麗風格凝於非凡細節,品牌新成立於杜拜The Lana酒店的嶄新分店,將東方風華傳遞異鄉。 主要用餐區以綠松石藍和緗黃為主調,椅背和抱枕上的刺繡呈現中式傳統美學細節。 杜拜唐人館設計靈感取自1930年代的上海,汲取當時中式傳統與現代交匯的文化符號,結合現代杜拜的國際化、壯麗的天際線和哈里發塔景觀,借此情境與品牌歷史底蘊相互輝映,透過現代手法揉合傳統上海和杜拜元素,構築一座親友聚會和慶祝活動的理想場所。 吧台區透過金屬框塑石材,創造獨特的裝置造型,宛如一雙相對的彎月,聚焦來賓視線。 主要用餐區透過綠植為開放式座位之間營造含蓄遮蔽,維護用餐隱私。 奢華用餐體驗 杜拜唐人館以提供奢華用餐體驗為設計重心,從中融入品牌獨有的文化特色,利用雙樓層結構布署主餐廳和音樂酒吧,提供不同氛圍的用餐場景。下層大致呈現梯形空間,自色彩明豔的接待廳入內,設立走道加強出入的儀式感,左右安排樓梯間端景和廚藝展示窗,主餐廳鋪陳綠松石藍與沙金色,對應戶外天光,透過大幅玻璃門降低內外用餐區域的分野,同時輔以鏤空窗花和鏡面牆引導視線外擴,迎接屬於杜拜的高空都會景觀。 戶外用餐區結合哈利法塔的美景、桌面的石材紋理和舒適座椅,輕鬆與正式的場合皆可相宜。 上層是規整的長方形空間,除了用餐區、酒廊,還有大小包廂,提供相對更為私密的用餐場合,迎合音樂餐廳的主題,此處以酒紅設色為主調,搭配鏡面天花板、精緻壁紙和優雅的雞尾酒吧,打造舞台般絢麗的視覺效果,同時安排屏風和藝術裝飾置入,調動視線落點,讓賓客在相對開放的區域享受旋律和美食時,依然保證彼此舒適的社交距離。 透過鏡面牆搭配以1930年代上海為主題的意象壁畫,倒映萬花筒般的樓梯間畫面。 靈活的家具配置根據聚會規模大小以作調整,使空間利用更為彈性,便於平衡容納賓客的社交活動和用餐隱私,並針對不同區域特性調整照明,如下層主餐廳的挑高天花,以線燈勾勒唐人館獨有圖騰,結合功能和藝術性;上層音樂餐廳則採用強烈的雕塑感燈具造型,強化場景個性。 音樂酒吧以酒紅色鋪底,立體鏡面造型和放射狀燈光設計,打造天花的多維層次和舞台般的璀璨場景。 透光的吧台台面交織線燈的倒影,呈現複雜肌理,下方提供深色木質支撐的高腳椅,明暗相襯平衡視覺。 傳承文化深度 設計師選擇上海作為迪拜唐人館的中式印象,源於上海作為中國文化和現代化交匯點的獨特地位。上海不僅是中國的經濟中心,亦是對海外連接的窗口,歷經時代變遷,代代積累中西交融的文化結晶,恰好呼應現代杜拜所追求的國際化和奢華大氣。 華麗的水晶燈具在優雅的金色包廂中點亮奢華感受,將展示架上的玻璃杯具也化為晶瑩端景。 迪拜唐人館得益於使用多種建材,包含彩色玻璃、青銅、水磨石和精緻壁紙,強化空間的視覺吸引力、營造歷史深度的聯想,此外,布料在家具間的運用豐富賓客的觸感享受,鏡面材料則有助於開闊視覺,一如鏡面牆與壁畫共構的樓梯間,在狹長環境中建立上海舞會大廳般的場景。這些精心選材與空間結構的相輔相成,體現了傳統與現代元素的和諧對話,提升整體設計的奢華感受。 小型包廂透過空間營造親密感,配合造型圓潤的桌椅渲染用餐氛圍。 此作也解構了漢字「唐」的筆劃和造型,將其轉化為藝術裝飾風格,做為唐人館的新圖騰主題,透過不同材料的詮釋與環境搭配,形成引人注目的空間元素,從天花板、屏風和主題牆面的迷人圖案,一路蔓延至酒吧、吊燈和門把手的種種細節,透過對品牌文化的呼應串連場域,維繫設計的整體性,環環相扣的巧思回應對本案空間品質和精緻的承諾,確保賓客置身於一個沉浸式體驗中式美學的用餐情境中。 廁所地面和部分牆面採用水磨石,為如廁空間鋪陳柔和色調兼具便於維護的機能。 廁所端景以酒紅反襯明黃色的特殊圖騰,轉譯自「唐」字,呼應唐人館的文化核心。 編輯」江瑜

Interior 381
在中國山西省太原市,由漿果設計研究所操刀設計的《唐采》餐廳,以獨特的裝置藝術與流線型結構,嶄新詮釋當代飲食文化體驗。設計團隊透過金屬網、羅德漆(Rodda paint)、石材與不鏽鋼等材質的巧妙搭配,不僅提升用餐氛圍,更打破傳統空間的框架,讓食物、環境與人之間的互動更為流動而富有詩意。 以獨特裝置與線條的流動感,突破傳統設計框架,形塑嶄新的餐廳輪廓。 打破方正格局 以結構重塑空間動線 建築原為近乎正方形的空間,若按常規規劃,容易顯得呆板。然而,設計團隊以細胞結構為靈感,運用流線型的分割與圍合,讓各區域既獨立又相互連結,彷彿細胞與周圍環境互動,既能保持自身功能,又能與整體和諧共存。 餐廳入口以弧形開口引導視線穿梭,為空間創造流動感受。 入口處的設計尤為亮眼,設計師以一道極具吸引力的弧形開口,打破原有方正格局,不僅引導視線亦創造出探索趣味。藉由獨特手法賦予空間動態感,同時隱喻餐廳作為一個「有機體」,能與來訪食客產生能量與情感的交流。 懸浮於餐廳上方的藝術裝置是本作亮點,透剁多組曲線的延伸,構建富有張力的視感。 空間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懸浮於餐廳上方的流線型裝置藝術。其曲面上的切割線條,經過複雜的模擬實驗後,引多組曲線朝不同方向延伸,形成富有張力的視覺效果。這組裝置由專業團隊現場分段組裝,最大延伸長度達13公尺,輕盈卻不失骨感。 裝置採用超薄金屬網材質,因此當直曲線條相互交織時,佐以燈光照映,輝映出神秘卻又富有未來感的視覺景致。 特別的是,設計團隊選用超薄金屬網材質,讓直線與曲線交錯層疊,在燈光照映下,投射出神秘而閃爍的光影變化,為用餐環境增添一絲未來感與藝術性。為強化整體性,空間中其他區域亦採用金屬網語彙,如隔屏、燈飾等,使視覺上彼此呼應,營造出和諧而連貫的氛圍。 剛柔並濟的美學平衡 全方位的感官體驗 在材質選擇上,設計團隊刻意對比碰撞,創造出豐富層次。冷調的金屬網與不鏽鋼,搭配溫潤的羅德漆與天然石材,描繪剛硬與柔軟並存的景象,讓現代感與自然質感相互交融。牆面運用羅德漆,其特殊紋理與色澤,引光線在空間中產生微妙的漫射效果,進一步模糊場域間的邊界感,而上方懸掛的金屬網裝置卻輕盈流動,形成有趣的視覺對比。 為更加聚焦在體驗飲食文化,刻意減少場域隔閡,並以流線型動線布局座位區,為顧客增加互動交流的機會。 有別於傳統餐廳僅聚焦於「用餐」功能,本作更強調「飲食文化」的沉浸式體驗。藉由刻意減少空間中的隔閡,讓食物、器皿、環境與人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開放式廚房讓食客近距離欣賞廚師技藝,而流線型的座位安排,則促使賓客自然而然地與周圍環境對話與交流。這種設計不僅提升用餐的趣味性,亦讓飲食成為全方位的感官享受,從視覺、觸覺,甚至聽覺(金屬網隨氣流微微震動的聲響)皆被納入體驗之中。 藝術與大眾美學的平衡 漿果設計研究所向來擅長在藝術表達與大眾接受度之間取得平衡。在此作中,他們並未追求過於前衛而疏離的設計,而是透過流線、光影與材質的細膩處理,讓藝術自然融入日常。《唐采》餐廳不僅是一個用餐場所,更是一個能與人產生共鳴的有機空間,讓每一次的飲食體驗成為獨家記憶。設計團隊再次證明,好的設計能超越功能本身,成為連接人、食物與文化的橋樑,而《唐采》餐廳,無疑是這種理念的最佳體現。 以線條描摹趣味輪廓,豐富空間表情,注入盎然生機。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80
建築保留百年老宅的外形特點,與街景共構新舊時代交織的景畫。 於昆明市區內的繁華街道,有一座老宅在此靜觀百年興衰,其穩健存在和古樸氣質,與周身分分合合的悲歡故事擦肩而過。艾洛設計應業主之邀,深入觀察這座建築的特性,透過設計語言、現代化的簡約和時尚理念,與其展開一場跨時空的空間對話,期待這間以餐酒吧之姿重新煥發生機的作品,延續過往寧靜的性格底色,凝鍊人們在此歡聚的記憶。 設計中注入現代手法,入門的門檻兩側輔以木質平面和玻璃磚堆砌,營造沁涼和溫潤的質感張力。 設計依循「修舊如舊」原則,保留建築原有的四合院形式,化用正房、耳房、門廊組合,以及中間大開天井院落的固有格局,承襲雲南漢彝兩族先民共同創造、最早在昆明地區流行起來的「品牌特色」,注入新時代的互動與活力,營造自然簡樸的用餐環境。 素淨的墨黑吧台,呼應老建築陳舊的木質樑柱,在暈黃燈光下煥發溫暖氣息。 在吧台上方搭建一片傾斜天花,為方正格局增添一筆變化性,並拉高整體視覺。 古宅新意 因應南方人口密集、而雲南地形多山地,氣候多雨的諸多客觀條件,源自北方的四合院在歷史長河中經歷蛻變,厚重外牆、內建天井,這樣的民居既可節省用地,同時改善室內微氣候,考量其方正外觀,俗稱「一顆印」。以此為基礎,深色木作與規整框架為《大館daguan.餐酒吧》共築穩重的第一印象,四面開間,敦厚樸實的木作門扇大開,任天光與空氣自由流通,招攬八方來客。 保留原建築優美的雕花門窗,通過四合院結構的視野,豐富不同視角的空間層次。 穿過幽邃長廊,天井院落有座椅安然,靜待來客隨意就坐;原磚的青石板鋪墊入室的儀式感,四面的雕花窗口和門板部分搭配玻璃使用,維繫空間的通透。院落南側以素淨的墨黑色吧台為空間中心,以深色調整合不同材質的衝突,延伸木質桌面作為吧台邊框,呼應承重柱的穩固。 吊燈呈倒L造型,呼應上樑和下方的吧台,巧妙將現代燈具融入古典環境。 吧台上方設置傾斜天花,燈光描邊,配合斜頂投下的三角陰影,搭建立體的視覺結構,烘托吧台背牆低調黝黑的亮面瓷磚,暖黃燈光在置物架上的玻璃器皿間溫柔躍動,三面環繞排列桌椅,構成流暢動線,垂落吊燈標誌出每張餐桌的獨立性。 高低交錯的屋簷在轉角處相接,簷下的燈條發亮,與翩躂的雨珠奏鳴光影。 北側臨街一面於門階兩側安排外擺座椅的設計,為往來行經此處的客人提供停住、休憩的場所,增加享受環境的選項;玻璃磚的堆砌帶來沁涼剔透的現代感,對應天地壁使用的磚材,貫通整體空間的木質語彙柔和包容舊時代與新時代所採用的建材質地,維護彼此共存的和諧,同時反襯建築本身不同時期所留下的亮點。 將屋簷作為二層空間的主體,延伸設計露台式座位區,變化用餐環境。 時光迴廊 建築本身另一項突出特點,在於四個面向的建築彼此之間的高低差異,每座樓皆涵蓋兩層空間,採用兩面坡硬山式屋頂,朝向院內的坡面較長,而朝外坡面較短,不同樓層的屋簷並不相接,錯落生長的屋簷間保留光影流淌的路徑,也巧妙安排雨珠滴落的軌跡,確保室內清爽。 壁爐彌補了採光不足的角落,為空間帶來營造穩定可靠的溫暖來源。 設計師以屋簷為二層空間為設計重點,拾階而上,在東西兩側狹長的空間沿窗編布桌椅,靠向內院一側的簷下長廊形成渾然天成的觀景吧台座區,屋簷接縫細緻嵌入條燈,在暈黃光源含蓄彌補照明的同時,細膩維護建築古典的輪廓,點亮天花編列的結構和木作的溫暖。靠向街景一側設置桌椅,透過略帶工業風格的小型吊燈和頗具中式古韻的紙燈籠,營造不同座區微妙的氛圍差異, 落地燈不規則的支架型態呼應綠植和陽光,延伸室外的自然氣息,進一步向內鋪陳。 門窗為動線編列優美的空間節奏,在開合間決定視野,無形中降低內外的隔閡,令布局宛如迷宮,一扇扇相似的雕花門窗後通向不同空間;天光如水串聯滲透,描摹不同牆面肌理、木作家具和布藝沙發的輪廓,行走其中,宛如置身在一部詩意的老電影裡自在漫遊。 長型沙發卡座延展空間視覺,讓餐桌和矮櫃定義分界。 圓形紙燈宛如一輪室內的月亮,為空間帶來詩意想像。 異材質的切換、轉變與拼貼,在每個細節為感官形塑不期而遇的驚豔,素淨設色展開空白畫布,隨時準備刻畫日常的歡欣和永恆的愉悅,無論晴雨寒暑,《大館daguan.餐酒吧》都彷彿是定格在人們嚮往中的桃花源,任時光流動,自在安穩地存儲每個令人難忘的美好時刻。 窗外投入的日光突顯出牆面建材紋理,結合木質建構的樑柱框架,形塑自然質樸的氛圍。 編輯」江瑜

Interior 379
庭園的石階、水流和綠植穿插,令建築與自然和諧造景。 隱於繁華都會的美食秘境——北京Wanwea.元餐廳,為來客獻上味覺與視覺的雙重饗宴。元,於《易經》象徵萬物初始,王大泉設計師形容整體規劃過程「如勁草出罅隙」,在一片空白的初始中反覆探討打磨、歷經種種艱難,回應餐廳命名之「元」,終以仿效《山海經》之記載、暢想先民於原始天地間與自然生靈共處,同時開拓文明大道的旅程,營造一處總攬大千又洞察幽微的神仙境界。 外牆宛如徐徐展開的卷軸,鋪開白紙引人入內閱讀,牆後的綠林形塑天然鋪陳。 不刻意強調東方或西方的文化符號,穿插互構的內外庭院與建築主體重新凝聚地塊,以水流為筆,婉轉圍塑場域;引用草坪與踏階共構步道,令草木的生長建立自然而然的景致。Wanwea.元的庭院煥發出不拘於地方文脈、圓融大觀的神采,也歡迎到訪者延展自己對所見所聞的私人解讀,透過更廣闊、更具有想像餘地的圖景,承托品牌的多元性和勃勃雄心。 入口由白牆和粗糙沉穩的石壁共構,寬大的出簷形成屋蓋,在牆面接壤的縫隙,滴落雨水和光影。 圓融相映的意象 餐廳入口向上伸展凝望的牆體造型,如展開的畫卷般潔白有力,引導來人通往規整入口,倒映於如鏡清澈的水面,腳步落在堅實大地上,身側是樸茂沉雄如山巒的深色石壁,寬大出簷形成屋蓋,惟有雨和光所構成的細絲,將錯落天地間的縫隙連結。 餐廳手工吧台以約386公斤紫銅退火手工鍛打塑形而成,被光線暈染的質感宛如靜靜燃燒的火堆,點燃餐廳視覺。 餐廳由多組複合式空間層層嵌套遞進,以使用手工鍛打的紫銅塑形而成的吧台點燃室內第一道目光的落點。墨色石材和鏡面灼燒絲絲縷縷金光,臨側下沉式沙發區由流暢的弧形牆面勾勒卡座,仿效山頂的雲海環繞,天花的開孔更具日月光明的哲思。 餐廳的下沉區域由曲面弧牆環抱卡座,勾勒雲霧繚繞的動態,配合天花仿作日月的照明設計,宛如於山頂設席。 進入品酒區,由火至水的過渡形成一個平衡的能量場,酒櫃沉穩列隊向內延伸,每個建材皆內蘊五行元素,透過自然規律相輔相成,將視線引導至柔和的木牆體褶皺,幽微暖光打亮佛手狀的巨型「葉片」,宛如破土而出的植株自牆面紮根、奮力向上伸展,將此前積蓄的視覺張力一舉盛放,寧定有力的主張飽滿覆蓋天花。 品酒區自柔和的木牆向上延伸巨大的金屬葉片,透過深沉底色過渡建材相異的質感,在柔和的暖色光源中熠熠生輝。 人本詩意之奇境 細看之下,不難發現空間在虛實之間轉化的巧妙。進入娛樂區後,驟然的炫目並非規規矩矩的在每個細節營造漸進式的亮點,而是用博大的靜謐消解瑣碎、承載整體娛樂性質。光源設於地面,不鏽鋼拼貼天花宛如水面的波光粼粼,倒映當下相聚的人們和場景,冷峻理性的材料托起超然和感性,令反射真實的中立鏡面在加入與人互動的畫面後,呈現藝術的效果。 娛樂空間天花以切割為100mm×100mm的三角形不鏽鋼切片手工焊接,展現金屬質感和細膩工藝的結合。 整體設計以「容器」概念定義空間,自然為幕,核心聚焦於來人,其餘皆為映襯,但又缺一不可。設計師和業主採用質樸如喜樂、好運、吉祥.....等吉祥語為包廂命名,以天光與火焰意象為空間點題。 小宴會廳引用密簷式塔的結構層層堆疊,延伸天花,引導視線向上爬升,化解屋面低矮的局促。 天花設計與窗口結合,斜頂和傾瀉天光擴大了包廂空間尺度。 小包廂透過玻璃搭建斜頂,引入天光引導視野、小宴會廳採木質建立密簷式塔的屋面,層層堆疊通往天空的階梯;建築與天空的種種對話,在不同場景中拉高空間尺度,豐富畫面意境。大包廂連接茶室,善用落地窗的通透性質,引導自然清新的綠意與室內古樸的人文氣息交織。 空間中內蘊豐收、潔淨與生命能量潛藏於燃燒的火焰等意涵,透過牆縫間滲透的暖光和自然建材肌理,溫柔渲染場景氛圍。 大包廂連接茶室、小露台和湖面窗景,呈一方溫潤淨室,內外元素相輔相成,暗合五行的循環寓意。 由內而外,自沉靜安穩至清新明朗,以人為本一貫之,每個奇境的轉換都貼合人心之所向,驚豔感官、卻又不顯突兀或割裂,Wanwea.元餐廳,以宇宙之初鋪陳場景,引導來者於此安度一段奇異旅程。 茶室背牆鋪陳石材屏風,通過黑白灰三色點描山水意象,結合水墨韻致和枯山水之雅興,呼應落地窗外繽紛的自然風景。 資料及圖片提供」北京天作空間設計公司 編輯」江瑜

Interior 375
「夢都會‧新派徽菜」承襲自傳統徽菜遷延流變而來的品牌基因,於北京延續新的生命力。新據點位在萬壽賓館南側,設計師王大泉和品牌團隊輾轉安徽村落半個月,尋覓打動人心的錨點,期以一座碰撞疊映的空間,展現建築本身的新舊革變,融合安徽和北京之人文精神。 建築立面藏身於園林之後。 內外無界 來到夢都會,可見庭園林木與建築外立面和諧共生,出入口前橫一道矮牆,矮牆上一輪月洞,提供人們視線的切入點,於矮牆和出入口之間環繞水景和綠植,從旁側延伸一盞小亭與竹林相互輝映,在登堂入室前,即收獲了隱約含蓄的東方美感。 繞過矮牆,漫步在水上走道,水面盡頭的端景設立一座雅致小亭。 餐廳空間共有兩層,入內首見一樓的主餐廳、與隔牆結合的酒櫃和廚房,二樓則設置茶室和包廂,上下兩層之間透過天井與挑高區連繫,不僅為一樓各區進行劃定分界,也因環繞著光井布署,順勢在二樓建構洄遊動線。 小亭後襯一片竹林,細緻結構與竹子修長身姿相互呼應。 從一樓向上仰望,天花玻璃飾面映照竹林,彷彿一汪剔透靜水;相對的,從二樓迴廊向下俯瞰,一塊狹長繁茂的竹林小景從灰瓦屋簷框圍的天井中浮現,燈影在竹葉和青苔間搖曳,宛如凝縮的微型徽州。 用餐區內設置盆景,與窗外的綠植共構環境的自然元素。 在編入場域屬性時,設計師再進一步運用視域與框景的規劃,豐滿景深層次,令空間宛如攤開的竹簡,隨書寫不同章節的主題般遊走的動線,逐漸遍覽景致;室內少有完全封閉的厚牆,多採或懸浮、或鏤空型態,錯落有致的牆面安排,再因應不同建材搭配,定義各區域功能。 雕花鏤空的屏風配合挑高空間,營造多元觀看角度。 文化漫遊 設計師以優美筆法於夢都會的現代框架中描繪中式的古典美,結合傳統文化意象的聯想與實景,讓立體的景觀在行走過程裡因視角的移動而化為一幀幀平面的畫作,當人們漫步其間,主客的互動便令畫面生動起來。 U形酒櫃屆玻璃通透的質感和圓弧的曲線,在古典建築的典雅中洽到好處地嵌入一處現代端景,柔和邊界。 整體設計延續傳統建築特色,牆面以大面積的青磚與白色塗料為主,作為餐廳主要背景,為不同場域進行襯底。馬頭牆、如意門,廊柱窗欄層層隱現,木、石、紙、漆等建構材料以豐富的肌理建構起場景韻味,漫射絲絲的舊時懷想。 乳白色塗料以厚實卻不突兀的自然調性緩衝上下二層的分界線。 在廊柱與窗欄圍塑的方正格局中,布署圓形或帶有弧線的家具和牆面平衡整體視覺、建構穩定的背景畫面;細節上再運用徽州文物與京劇道具的擺設,暗喻皖京兩地經過時光醞釀、融合的文化,以婉轉姿態順應歷史綿延的時間感,安排引人入勝的動線。 青瓦屋簷下別具巧思,加入鏡面的結構倒映庭院的景象,搭配迴廊結構,建立迷幻的空間層次。 虛實共構 此作也重新解構的庭院、回廊、天井、窗扇等建築意象貫穿內外,設計手法上引水、鋪石、挑空,將山水天光一一納入空間,將自然意蘊與現代空間結合,從而消弭內外分野,在空間裡重構自然與人為的關係。 圍繞光井設計的環型動線通往不同使用區域。 自門口的庭園起始,入內遊逛沿途可見多處綠植,入座後除了餐桌妝點的小型花藝,桌椅邊也安置大型盆景,除了使人被花草環抱,也含蓄地拉開了各桌距離;此外,一樓設有山石與竹林共構的綠色長帶作為端景,與戶外的庭院遙相呼應,將自然氣息注入用餐空間。 提籃陳列櫃展示文物,暗喻徽州民情的歷史演變。 虛實共構也是此作另一特色,多面長形大窗與室內門廊建構的門框、過道對應,光影於門窗框圍的畫面之間流連,配合一樓的鏡面天花、戶外水景,兩兩相對,隨著移動視線的變化,讓人感受到虛實疊加,宛如萬花筒般的映象層次。 條形灰磚牆面在垂直方向的天花盡頭彎折,與簡素的乳白塗料牆面錯落,引入天光。 拾級而上,步入二樓,動線在狹長梯間穿行,側立面可見青磚有序陣列,兩邊牆面夾道,宛如壓縮時間和空間,直到眼前豁然開朗,提籃陳列櫃的暖黃燈光透過格柵熠熠生輝;在環遊盡頭,茶室以沉穩姿態靜待來客,是一趟以實探虛的驚喜。 樓梯間的青磚透過不同排列,在狹長空間中透入呼吸感。 用厚實的建築圍攏一場美夢,在洄遊動線的步步生景中,在高懸燈籠與傾瀉天光的照映裡,透過景物光影交替與自然四季遞嬗所共構的風景,闡述在新舊革變的更迭下,品牌對時代的回應,同時不忘融合安徽底蘊和北京人文之企圖。 採訪」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