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83
公設設計是一種高度協調的行為,它介於私領域與城市界面之間,既需回應基地條件與建築結構,也需考量自然光景與居者行為,將多重需求編織為一致性的空間語言。本案正是相即設計團隊從「學習」走向「成熟」的里程碑,每一處皆凝聚著縝密的思考與對日常場景的深入理解。
利用退縮手法揭示動線,提升入口的辨識度。
設計實踐的出發點
回顧設計初衷,呂世民說道,團隊從最基本的「自明性」開始著手,基地本身受結構柱侷限,進出動線明顯被切分為兩塊,使得入口辨識性不足;有鑑於此,遂重新安排比例分割,迴車道立面與雨遮更以圓弧造型延伸,營造包覆與安定的第一印象,大門部分亦刻意向內退縮,形成左右兩個對稱的口袋空間,一方面突顯入口識別,另一方面也為視覺焦點創造聚合條件,這種藉由形體退讓所產生空間留白,進一步呼應設計者所強調的直觀性,也讓門面在虛實之間有了呼吸的餘裕。
因入口退縮,左右兩側產生了對稱的口袋空間,聚焦視線之餘也確保大廳的留白。
進入室內後,為創造最大坪效與景深感,並有效整合逃生門、管道間以及社區信箱區,設計師利用一面大型牆體收整這些必須存在的機能,使整體畫面乾淨俐落;這道牆下方更特別保留穿透性,再輔以壁爐意象作為情緒介質,形塑從公區逐步轉入私領域的溫暖過渡。另外,也將櫃台轉向布局,周全關照大廳各面向,兩側窗景則帶來充分採光,明亮的淺色系和細緻的質材肌理共同構築輕盈通透的空間樣態。
大面牆體收整了樑柱、管道間及信箱等機能,下方的壁爐和穿透材質則維繫了畫面的流動感。
接待櫃檯的位置得以環視整個大廳;後方的石牆則降低可能的反光。
談及本案的最大挑戰,呂世民認為,建物內部的樑柱系統是設計上難以忽略的限制,尤其是面對中庭景觀窗的橫樑更成為阻斷視線的障礙,思考再三後,他們選擇反其道而行,與其遮掩,不如轉化為空間特色──於是,刻意在窗景處新增兩支立柱,以框塑手法劃分為三個觀景畫面,並藉由上方格柵消弭橫樑存在,同時導引光線的漫射。這種結構和自然交織的設計手法重塑了空間秩序,亦重新定義了人與景的觀看關係。
鏈結中庭的窗景因被橫樑貫穿,設計師刻意增設兩支立柱、劃分為三個觀景窗,上方的格柵元素則弱化結構的份量,同時賦予光線更多變的表情。
整合於牆後的信箱區,高度皆經詳密計算。
動與靜的對話
沿著廊道進入公設內部,是一靜一動的雙重配置:一側為整合會議、影音需求的多功能室,另一側則為結合娛樂和運動機能的健身房,兩個行為完全不同的空間透過光膜天花板相互串聯並延展,讓場域雖有分隔卻仍具整體性,內外界線不再截然分明,而是以一種和諧流動的節奏串起社區的日常情境。由於此區塊鄰近中庭,進出動線亦延續入口「內退」的語彙,這樣的設計策略讓與戶外相接的立面得以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光和景致,同時也維繫了動靜之間的平衡。
基地後方的多功能室,提供會議、影音等使用。
光膜天花板串起動靜場域,連貫且氣勢十足。
整體而言,本作回應的不僅是建案配套,更是一種生活儀式的開場。相即設計利用簡約純粹的筆觸描繪空間感知,光線、材質、顏色和行為的交疊,展現出細節的細膩層次,以清晰的邏輯貫穿全案,賦予《遠傳UNI公設》大氣開闊的尺度。
娛樂室規劃了撞球等動態活動,玻璃立面讓室內外有了良好的連結。
採訪」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