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2025金點新秀年度最佳設計獎

「2025金點新秀設計獎」日前揭曉年度得獎名單,由來自產業、學界與設計實務專家組成的評審團,層層選拔出具備創新精神、設計實力與市場潛力的優秀作品,共頒發60件「金點新秀設計獎」、3件「循環設計特別獎」、3件「包裝設計特別獎」、52件「贊助特別獎」,以及評審團最高評價的9件「金點新秀年度最佳設計獎」,表彰展現卓越創意與實踐力的年輕設計新秀。


金點新秀設計獎頒獎典禮。
 

評審論點

綜觀今年入圍作品,工藝設計類召集人范承宗觀察,大多數作品從材料出發,展現出對媒材的高度掌握與對加工應用探索的創造力,也提醒參賽者應多重視作品照片的呈現品質,將有助於使自身創作更好地被看見。空間設計類召集人黃明威表示,今年多數作品聚焦於舊建築再利用的設計提案,能看見新世代透過設計與場域對話的創意思維。產品設計類召集人柯連田指出,入圍作品的觀點和議題多元,有不少關注同理心與使用者需求,反映學生普遍對於設計如何回應社會期待有著積極思考。

數位影像設計類召集人陳思傑則表示,從今年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強烈的個人意圖,能從中知曉學生對於所愛風格、議題或技法的堅持,亦能深刻理解創作者的熱情跟投入。傳達設計類召集人林唯哲提到,除了純粹的視覺設計,許多作品也跨足產品、行為設計,切入點相當豐富。時尚設計類召集人吳日云則表示,真正好的作品,往往需要經過內外反覆對話及梳理,才能回應當代課題與消費者感知,今年的得獎者普遍具備這樣的特質。
 
設計與實務結合的表現亦值得關注,產學合作設計類召集人楊字民認為,今年入圍作品完成度高,能兼顧市場、成本與通路等面向,提醒未來設計人才需提升跨域學習與靈活應變的能力,才有辦法應對市場及技術的快速變動。社會設計類召集人陳頤華說道,多數作品在創意、完成度與提案架構上表現成熟,顯現學生對社會議題的理解已有一定深度,鼓勵學子從個人經驗出發,建立與社會的真實連結。面對數位技術進步的浪潮,數位互動設計類召集人李明表示,作品幾乎都能緊扣「互動性」的要素,也觀察到許多結合AI應用與熱感應紙等創新媒材,顯現新銳們對新技術的掌握持續進步。
 


金點新秀年度最佳設計獎

空間設計類:文明記壇–渡難之島的場所構成體系之陳述冊
設計者」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莊茗予
透過對舊文明小島上的生活、信仰與產業的觀察,建構出一套獨特的場所構成語彙,探索島嶼文明如何在內外交織中生成其形色樣態。


 

評審講評」以琉球群島與那國島為基地,透過充滿「陌生感」的場域選擇與獨特敘事,展現出對在地文化與產業脈絡的深刻理解;並非僅將新形式套用於舊址之上,而是從產業與歷史出發,建構出融合古今、虛實與未來想像的空間語彙,讓新舊交界自然無縫。其手繪與模型呈現細緻完整,厚實的設計手稿更顯示出對基地研究的深度與邏輯思考的連貫性,不僅關注海底遺跡與當地產業的現況,更試圖以宏觀的時間尺度,提出一則關於「未來遺跡」的建築敘事,展現對時間、空間與人的省思。
 

產品設計類:SELENE–適性化探勘載具
設計者」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林瑋霖、黃薰潁
因溫室效應,長久覆蓋的凍土區域將浮現成苔原等原始地。SELENE創新的圓艙收納與吊掛設計,協助各項探勘與採集物種的過程,進而獲取更多推斷未來氣候的重要資源。


 

評審講評」作品嘗試在造型與CMF(色彩、材質、表面處理)上展現創新,並結合再生材質與培養艙概念,將植物培養與樣本採集融入結構,強化載具在極端環境中的應用性。對於氣候變遷下的未來生活場景想像,以引人入勝的敘事,搭配高水準的設計執行與製作工藝,是推測設計的精彩範例。
 

傳達設計類:綠幕:序
設計者」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陳紹齊、葉彥君、林雅萱
透過綠幕與後製隱喻,映照設計學習中的成長歷程與自我重構,探索在既定成長軌跡中跳脫框架的可能。
 


評審講評」從命題發想、概念詮釋到展場呈現,皆展現高度整合力與精準度。作品在視覺語言、用紙選擇與文字編排等細節處理上成熟到位,整體敘事與形式設計緊密扣合。面對資訊過載的時代挑戰,作品成功創造出如「鉤子」般的吸引力,使觀眾願意停留並產生情感共鳴。設計團隊更以充滿熱忱與活力的態度,自信地詮釋屬於當代年輕世代的設計語彙與個人魅力,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數位影像設計類:尋找磁石花
設計者」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賴星辰
改編自我與至親的生命經驗,融合拼貼、縫線製作數位動畫。故事描繪一名非典型孩子,渴望變得正常,因而踏上尋找磁石花之旅,藉此探討正常、異常的框架,及自我接納的歷程。



評審講評」作品不僅形式完整、情感深厚,更可感受到創作者真誠回應個人經驗的企圖,將私密記憶轉化為具有普遍共鳴的影像敘事,卻又展現出「只有他能說」的獨特視角與不可取代性。從議題選擇到媒材、技術運用,每個設計決策都彼此呼應、貫穿整體敘事,是少數從頭到尾都非常一致、幾乎沒有破口的作品。這樣的整合力與執行力,是評審特別重視的面向。
 

數位互動設計類:Fragile Signals
設計者」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曾莉榛、張愛翎、郭道申
Fragile Signals為結合音樂、影像與體感偵測的互動式投影體驗作品。觀眾藉由肢體動作感受影像與音樂的變化,體驗「網路性暴力」受害者的心境變化。


 

評審講評」面對「網路性暴力」這樣難以轉譯的敏感議題,透過影像、聲音與互動裝置構築出強烈沉浸感的數位體驗,展現優異的技術整合力與敘事掌握度。最大亮點在於技術與敘事的平衡,讓使用者自然地被情境打動,是兼具議題深度與形式創新的作品。
 

工藝設計類:實.蘊 / 實.循序
設計者」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徐子琪
作品以金屬編織呈現果實結果的過程,象徵創作者在不同生命階段中累積的體悟與成長經驗。


 

評審講評」創作者將原本擅長的鉤針編織技術,轉化應用於金屬絲材質中,藉由手工操作使單元體自然生成立體造型,無需依賴模具即能建構出穩定結構,展現極高細膩度與工藝掌控力;再透過主從清晰的造型安排與整體比例的平衡,營造強烈的視覺張力。
 

時尚設計類:重力臨界
設計者」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趙柏騫
假想在重力被強大磁力取代的情境下,重新思考服裝作為載體的形式與結構的可能性。


 

評審講評」不僅成功將立體結構的設計語言落實於穿戴實體之中,表現出高度的製作整合能力,可見產品設計與時尚設計的跨域協作成果,無論在材料選擇、比例處理或技術表現上都極具說服力。評審團看重原創觀點與個人風格的展現,這件作品選擇了大膽、鮮明的方向,是今年極具代表性的突破之作。
 

社會設計類:朋友聽我說
設計者」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張芷綾、陳藝律、卓亮涵
融合教育下,有特殊需求的學生不應被標籤化,作品引導孩童透過角色扮演與溝通練習培養社交技巧,學會尊重與接納差異,發掘自身獨特之處。


 

評審講評」設計團隊聚焦於9到12歲學童,實地進入校園進行大量測試與修正,並將兒童回饋納入設計迭代之中,真誠地回應使用者,讓設計成為溝通與教育的橋樑。
 

產學合作設計類:都是傳說
設計者」私立復興高級商工職業學校廣告設計科權子熙、俞宣存、 陳薪予、黃思叡、謝承廷、何君薇、高苓芸、莊博鈞、余凱翔
與台北市警察局松山分局合作,從現代社會常見的詐騙問題切入,結合都市傳說作為故事載體,透過三部定格動畫,以暗示手法演繹台灣常見詐騙案例,達到反詐騙宣導的目的。


 

評審講評」主題聚焦於「反詐騙」宣導,不僅選用具說服力的媒介與風格突破既有框架,更透過IP設定、出版品與細膩的視覺設計深化訊息傳達。評審肯定團隊的極高熱情與投入,尤其在繁複的羊毛氈定格動畫製作中展現出專業水準。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撰文」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