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春日的午後,我走進iF Design設計獎的典禮現場時,空氣中瀰漫著某種近乎神聖的興奮感。舞台燈光下,一件件獲獎作品輪番上場:感測科技、AI演算法、智慧互動界面,這些過去存在於想像中的場景,如今就在眼前。我一邊聆聽著講者談論「Human Digitality」這個新詞,想起多年前一位前輩設計師曾對我說:「室內設計的核心,是人的感受。」這句話曾讓我深信不疑。但今日,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不再僅憑「感受」決勝的時代。
iF Design設計獎頒獎典禮現場外。
科技發展從來不是緩慢漸進的,它是爆發式的。我們曾習慣翻閱《Lonely Planet》找餐廳,今天卻已改看社群平台的推薦。當內容掌控權轉向使用者,每一個人都可能是發聲者、創作者,甚至是設計者。這些變化清晰的揭示:我們身處的不只是某項技術的升級,而是整個產業底層邏輯的改寫。
iF Design設計獎頒獎典禮現場。
重新定義「設計價值」的時刻
今年的iF Design趨勢報告裡,提到一個詞:「Smart Co-Creation」(智慧共創)。意思是,在AI與雲端科技的幫助下,設計師與非設計師之間的界線正變得模糊。簡言之,未來的業主不再只是需求的提出者,更可能是設計過程的參與者。在「業主」也能生成設計的時代,業主在詢問設計公司之前,可能已經用Midjourney和Interior AI生成了數十張渲染圖,具象化心怡風格甚至奇思妙想,對設計師明確指出方向。業主的角色不再是安靜地等待提案,更能自己撰寫劇本、設定選角,交由設計師將一切現實化。這難免令人擔心:設計師的角色是否鬆動?在這樣的焦慮中,我卻樂觀地抱持著正向的看法:這正是重新定義「設計價值」的時刻。
AI雖然能快速生成圖片,但它無法真正地「感受」,不會知道居住者是否有敏感體質,無法分辨老家具存在的意義。AI能提供的是模組與風格,但設計師可給予的是業主對生活的詮釋,每項選擇背後盛載的情感與意義。所以,當今設計師真正的挑戰不是與AI競技,而是從美感的主導者,轉變成為人與空間的翻譯者與引導者。
設計不忘聆聽未來
設計變快了,該慢下來的是思考。即時渲染工具讓設計草圖從等待變成快速生成,因為畫面似真,業主判斷的速度也變得迅速且直白,明確地回饋喜歡或不喜歡,這讓設計流程變得高壓與快節奏。然而,這是好事嗎?我認為,雖然在技術輔助下能讓創意快速生成,但並非所有的創意都該追求速度,AI能幫助我們節省時間,但生活的質地仍需依靠人心去細膩感受、沉澱。身處在效率至上的時代,我們更該珍視慢下來的自由,那是一種性靈上的奢侈。
每個產業真正的分水嶺,從來都是觀念而非年齡。年輕設計師與資深設計師面對AI的態度或許令人意外。有資深前輩積極學用Midjourney生成燈光氛圍圖片,也有20 出頭的新進設計師,堅持全手繪、不運用電腦。使用AI的差異,不在年齡,而是心態。善用AI團隊作為輔助工具,以生成模型協助配置格局與動線,讓空間不只美,還能夠根據實際需求變得靈活。
一位有自信的設計者,非但不會害怕被科技搶走主導權,反而會把科技拉進工作流程的一部分,提升工作品質。科技是筆,設計者是握筆人。AI工具對於年輕世代的設計師是一場新的啟程,對於已有成就的設計前輩,它是一個沉思與轉身的契機。iF Design設計趨勢報告裡的Playfulness,告訴我們設計要有遊戲感,要允許實驗與快樂。它提醒我們:面對科技的巨浪,我們不必太嚴肅,也不必過度焦慮。好設計,本來就不該束縛在特定的象牙塔裡,它是一場關於「誰更願意聆聽未來」的探索。AI只是一支筆,它不會毀掉設計,而執筆的人終究是你。
後記:
全球大都會,我大概都去過了。平心而論,大家耳熟能詳的城市如:紐約、倫敦、香港都很精彩,但是它們的精彩向是青睞「贏家」的。海明威曾說:「如果你是巴黎人,那麼你是幸運的。」 大家多半記得大文豪形容巴黎是「流動的盛宴」。但是卻鮮少注意到,他也說過:「如果真的生在巴黎,那麼但願你是幸運的。」這段話,仔細想是有點驚悚的:如果你不是幸運的贏家,那麼在巴黎的生活,或許可能陰暗居多。
但是柏林卻截然不同,它沒有巴黎那種令人屏息的景致。它有的時候,會讓你想到春天傍晚那片開滿小白花的山坡,你相約好友坐在草原上,開心的野餐看風景,先坐在小山坡Chill一下,太陽下山之後,一起去喝德國larger啤酒的平實與滿足。
我到柏林之前,就知道自己很喜歡這座城市。真的相處之後,覺得比當初想得還要更喜歡。柏林的美好,並非高高在上,雖然厚重的近代歷史,不自覺會滲入這座城市,但是柏林本身並不嚴肅,反而處處散發著自由不羈的氣味,它的美好,是平等地屬於所有人的。萍水相逢的當地人對我說:「這裡很棒,希望大家有空都可以來玩喔。」 這是專屬於柏林的謙遜與開放。
如果每本雜誌都有一座城市作為靈魂標誌的話,那麼我希望《室內interior》如Berlin:不喧嘩且有底蘊!
圖片提供」iF International Forum Design GmbH、ANNE FREITAG PHOTOGRAGHY、Marlena Waldthausen
撰文」潘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