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台灣四大名泉」之一,與北投、礁溪、關子嶺等並列的台東知本,其名源自卑南語Katratripulr(卡大地布部落;有團結、在一起之意),對性格強悍且向心力強的卑南族人而言,哺育其祖先成長茁壯的知本溪,在部落文化裡不僅是天然劃分的地界,更是生活和文化場域。
峇岦嵐偲.旮札涅灆,《似水的記憶》,2025年,樹皮、竹片、鐵、LED燈,500 × 500 × 300 cm。
隨時代變遷,這片山林與泉水交會的土地之美更加廣為人知,舉辦光祭,不僅是藝術展演,同時也是推動知本山林文化與自然風貌進行一次深層連結。本屆光祭以《沐光泉》為主題,邀請來自台灣與國際各地的藝術家匯聚於此,以光與水的共舞為媒材、注入個人對在地元素的詮釋,偕同地景打造燈光藝術裝置,邀請民眾一同踏入知本走訪光雕秀、參與手作體驗,品嚐在地美食,欣賞以夏夜溫泉為舞台所展演的夢幻光影。
米類.瑪法琉,《落憶》,2025年,竹枝、鐵件、LED燈,尺寸依實際現況而定。
今年光祭分為三大展區:「泉湧」、「光現」、「永續」,取材溫泉自地脈湧現的流動型態,帶領觀眾由淺入深地踏入知本特有的敘事語境、再從來自地底的水元素和地面天光接觸的變化,欣賞感官與光的交會;之後帶入人與自然的互動,一邊回顧在地社區記憶、一邊展望永續未來。展中呈現12件大型裝置作品,不僅是讓人欣賞藝術家的巧思和台灣與國際的連結,同時也通過這些對在地景觀的重新解讀,讓觀者在對美的驚嘆中,同時也透過在光祭中所經歷的人、事、時、地、物,對知本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點亮在地文化
《沐光泉》作品分布在知本溪畔與勇男橋,在夏季的日夜相互輝映,這些藝術裝置的佇立,不僅是透過意象與在地精神互動,同時也是形塑一個個吸睛的地標,讓民眾在欣賞藝術品的過程中,透過腳步的移動加深對知本環境的印象。如每日在勇男橋上演的光雕秀《光湧.界》,藝術家胡縉祥、郭彥宏及韓承燁揉合水的自然流動與數位粒子的光影,借橋為載體,以投影與雷射技術創造出一座「穿越感知」的時空之門,讓觀者站於橋下,沐浴在瀑流之中,透過數位編織的空間,與自然進行對話。
路瓦.里維拉,《沐光耀》,2025年,布料、PVC、LED燈,1000 × 250 × 350 cm。
來自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藝術家米類.瑪法琉,其作《落憶》以線性時光為軸,描繪創作場地範圍內的萬物生長動態,結合圖騰投影創造抽象的詩性記憶,以空間的自然風貌回應時間變遷,邀請世代族人的步履與當代觀者的身體記憶彼此交會聚合。而同樣是部落記憶,水也是排灣族人重要的生命循環媒介,出生時用水標記家裡的味道,死亡時會用水為死者送行,峇岦嵐偲.旮札涅灆秉持排灣族對水的理解,透過《似水的記憶》,傳遞生命的連結。
李蕢至,《氣鏡之門》,2025年,竹子、鋼筋、LED燈具、噴霧機,1500 × 1100 × 600 cm。
巴西藝術家大岩奧斯卡的《光之橋》以光為媒介,更進一步將「連結」的概念具象—通過在知本溪上建造一座「光之橋」,讓這個超越功能性的結構在視覺上橫跨遼闊的距離,串聯思想、物質,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性。與這個開闊的作品相對,日本藝術家吉井宏的《野豬寶寶爬上來了》取材山豬與知本山林間共處的趣味故事,將視覺聚焦於泡在溫泉裡的野豬寶寶形象,彷彿在邀請他人一同享受溫泉,以療癒筆法描繪自然與人親密共融的趣味意象。
詹維欣,《地脈》,2025年,鐵件、LED燈具,480 × 60 × 380 cm。
感知在地歷史深度
在欣賞夏夜燦爛的地景藝術與溫泉之餘,活動也特別設置「回溫・知本」微型展,透過老照片與居民口述的過往,宛如回到古老部落,圍著營火傾聽長者的故事;回顧知本從部落秘境逐步轉化為觀光溫泉勝地的過程,遊玩的體驗只是讓人淺嚐一口知本現在的美好,了解背後的歷史,才會體味到這份美好此前經歷多少人的努力、奠基了此刻的難得。光祭的體驗不僅是給予感官上的滿足,同時善用活動安排沉澱情感的後韻,以此深化觀眾對在地的理解,透過美好記憶,牽起造訪者與知本之間的連繫。
微型展《回溫.知本》展場照。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東縣政府
編輯」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