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美術館2025夏季展《Net & String Taichung》由來自奧地利維也納、活躍於概念藝術與空間實驗領域的設計團體 Numen / For Use首度來台展出,以全球巡迴經典〈Net〉與〈String〉系列全新版本,量身打造勤美場域限定的裝置創作,帶來一場體感與結構交織的當代藝術實驗。本次展覽以兩件裝置作品《Net Taichung》與《String Taichung》連動呈現,是團隊迄今最大規模的空間裝置嘗試,參與者可實際穿越、攀爬、匍匐於作品之中,讓身體不再是旁觀的工具,而是觸發空間變化的關鍵。
勤美術館2025夏季展《Net & String Taichung》主視覺。©勤美術館
重拾純粹而好奇的童心
Numen / For Use成立於1998年,由斯帆.瓊克(Sven Jonke)、克里斯托夫.卡茲勒(Christoph Katzler)和尼古拉.拉德利科維奇(Nikola Radeljković)三位工業設計師共同創立,以極簡主義出發再加入實驗與創意,長年致力於探討觀眾、身體、材料與空間之間的詩性關係,並模糊建築、雕塑與舞台之間的界線。團隊的共同創辦人、也是本次策展人卡茲勒對場域與建築結構有敏銳的知覺,延伸勤美術館的建築視覺語言,打造出有彈性、有回應性的空間體驗。
奧地利藝術團隊Numen / For Use。©Numen / For Use,攝影:Aurélie Cenno
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何承育說明,勤美術館成立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家打開想像、用不同角度看事情,期待這檔展覽可以從材料實驗、身體參與到空間互動,打開觀者全新的感官邊界。畢卡索曾言:「我能用很短的時間就畫的像一位大師,卻要用一生去學習畫的像一個兒童」,他認為,這件作品就像一件巨大的包裹,未打開前無法預期其中的內容,但當作品完成、觀眾走入時,即可深刻體驗如孩童般的興奮感,從認識自己的肢體動作、在網中遊走、甚至躺下休息,都是一種與空間重新建立關係的過程。
《Net Taichung》作品外觀。©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懸浮之網 觸發感知
策展人卡茲勒分享,此次特意讓兩件作品融合成一個連續的感官旅程,得先開啟兩扇門才得以進入其中,考量氣體、氣壓等條件,門片為技術上必須存在的物件,Numen / For Use賦予其更深層的意象,開啟便就如同進入未知的世界,讓觀者在過渡空間轉換心境。先在以兩層繩網構築出懸浮平台的《Net Taichung》裡解放身體;再於《String Taichung》中沉浸視覺,透過解構和重組日常素材,創造全新意義。
觀眾穿梭於《Net Taichung》層層堆疊的空間,成為作品的一部份。©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要將這麼大型的裝置帶入精準限制的美術館中絕非易事,從外觀看,充氣體彷彿白色浮動有機物般,《Net Taichung》的創作靈感來自勤美術館入口的線條,是個自撐式、可進入的社會雕塑,以充氣裝置呈現的網,是《Net》系列在結構與外觀上的進化版,透過充氣,提供表面足夠張力,進而拉緊內側連接的網織結構,無需其他外力支撐,形成一個柔軟的型態,隨觀眾移動而變化,外膜同時具有攝影學裡「柔光箱」的擴散效果。
三層網狀結構在數個節點交織,產生類似電腦建模的3D線框模型的變形效果,看似數位生成物,但其實整個過程是奠基於團隊對於空間的親身體驗和思考,透過實際的模型不斷實驗和精進,最終才成就這個虛擬感強烈卻又非常具體的作品。
作品《String Taichung》,體驗虛實間的雙重情境。©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String Taichung》的靈感則源自勤美術館屋頂的斜線格柵,平行輪廓的反覆出現,正好啟發了編織繩線的三維線性空間。藝術家某次參與充氣結構工作坊,當時,有個作品原型是常被用來展示Logo或廣告的立方體充氣物,其特別之處並非在於外觀,而是內部,那裡面是由密集筆直的繩索所構成的空間,使人聯想到極簡藝術,這種偶然的美感是實用物件的隱藏之美。因此,《String》可以視為「現成物」(objet trouvé)藝術,亦即將現成品加以改造,在藝術脈絡下重新架構,使其脫離原有功能,變身為沉浸式空間裝置。
《String Taichung》利用線條打造立體且沉浸式的極簡藝術。攝影:顏嘉蒂
策展人進一步說明,2023年9月開始團隊即與勤美術館展開合作的前期溝通,也於奧地利多次技術模擬,歷經形體測試、材質拉力調整、視覺範圍校正等步驟,才得以精準安裝於美術館的挑空區與室內樓層之中。不僅巧妙延伸館體獨特的建築語言,以極具彈性與張力的構造形式呼應建築結構,更轉譯為觀者可親身介入的空間體驗,進一步形塑出具回應性的感知場域。
資料及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撰文」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