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再次迎來室內設計界的年度盛事—第十八屆台灣室內設計大獎(Taiwan Interior Design Award, TID Award)頒獎典禮,現場齊聚台灣頂尖設計師、產學代表與來自亞太各國的貴賓,共同見證台灣設計產業的重要時刻,本屆TID大獎頒發了9個金獎、2個新銳設計師獎及評審團特別獎,充分展現台灣室內設計的多元與深度。
.jpg)
恰逢Asia-Pacific Space Designers Association (APSDA) 亞太空間設計師協會 GA 會員大會於台灣舉行,由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理事長林彥穎接任下一屆APSDA主席。林彥穎理事長表示:「能在台灣接下APSDA主席的重任,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未來我們將持續推動台灣設計與國際接軌,讓世界看到台灣設計的價值與力量。」這不僅象徵台灣設計產業向國際邁出關鍵一步,也展現CSID在亞太設計領域的專業影響力與領導地位。許多國際友人因此親臨現場,與台灣設計圈一同慶賀,豐富典禮的國際視野。
今年評審團特別獎授予Morpho-Design形構設計的「三重商工機械工廠改造」。評審團盛讚其打破傳統高職機械科「黑手」刻板印象,透過場域再造,在作品中昇華學生作業的意義,透過教學場地潛移默化地影響,培養兼具技術與品格的專才,讓人看見設計產業的文化傳承。
新銳設計師獎則花落平原集設計的「覓境.祕境」和艾洛設計的「山頂有風」,前者以細膩空間分配與自然光引入,打造舒適且高效的小宅居所;後者則以光影與形體的對話,呈現雕塑感與靜謐感並存的個人工作空間,成為創意與專注的容器。
秉持對於設計力量的信念,為社群之間創造連結,進一步改善大眾生活環境,2025 TID頒獎典禮不僅是榮耀的舞台,更是台灣設計邁向國際的重要里程碑,宣告台灣設計能量與國際交流的無限可能。
(獲獎名單依據TID Award及CSID官網公布為準)
TID 評審特別獎
三重商工 機械工廠改造
Morpho- Design 形構設計 / 方俊能 方俊傑 江佶洋

設計理念源於對職人工藝精神的尊重與重現,僅以數控技術獨立完成的入口雕塑裝置,傳遞數位加工技藝的藝術精神,將原車洗床教室轉型為自動化數控教室,兼具考場功能。中軸對稱的燈架將天花一分為二,行走於如運輸帶的光廊下,空中漂浮燈架劃分領域,也兼顧照明;手臂作業區上方挑空,引入大量自然光,側邊廊道化身藝廊,提升學生作品藝術價值。設計整合多元機能與抽象精神,讓空間精神帶動學生心靈,提升學子為所學技藝的自豪感與對未來創作的想像力。

新銳設計師獎
覓境.祕境
平原集設計 / 柯明恩

本案為短向採光,透過軟裝元素替代隔牆,配合拼貼與重疊手法,劃分場域,使光線能夠深入家中的每個場景。於轉折與收放之處,透過大小空間自然對比,形塑日常的輕與重,在尺度的變化中,置入漸變的風景,在每個場域嵌入以黑色的家具,為空間的連貫與自明性注腳,隱喻著連續空間中的公私有別,拼貼以不同的材質語彙,描繪生活情境的有機時序。

新銳設計師獎
山頂有風
艾洛設計 / 楊雪婉

「山頂有風」攝影藝術空間,坐落於大理洱海畔,在蒼山與洱海的交匯間,「AURORA DESIGN」團隊承襲地域文化脈絡,以簡約、純粹的設計語言,打造兼具藝術展覽、文化沙龍及創意工作坊功能的沉浸式空間。設計師尊重原建築結構,一方面以白色石磚外立面呼應洱海雲影,頎長開窗引風光入室,延續自然意境,模糊建築與環境的界限。另一方面在拍攝區與工作區大量運用自然採光,應用泥土、軟木、石材等自然材質,與在地環境相互呼應。

品牌傳達類品牌設計 金獎
金水361. META Space
康爾富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 鄭遠揚

以空間作為溝通的載體,重新詮釋台電予人的印象,運用台電退役材料,將台電舊建物改造成具有展覽、咖啡、商店等功能的複合式體驗空間,遵循設計團隊走訪全台台電場域所見的專業景象,打造空間細節和使用方向。內含結合退役礙子與石英石技術開發的再生建材,以及其他台電退役材料再生的多樣性:如運用台電再生家具打造咖啡廳座位區、可以走進去的變電箱改裝裝置等,結合藝術裝置與實際使用,和山海環景的地理條件,表達台電與在地的連結。

商業空間類/零售空間 金獎
accessory
初向設計 / 曾國峰 王子昀

以品牌理念為設計核心,傳遞讓客人在配戴品牌飾品的同時觸發即刻假期的聯想,從而放鬆身心感受,期待在熙來攘往的商圈中,創造一個安穩的場所。半透的布幕圍塑場域,並開口讓內外產生有趣的窺看關係,透由行走路徑的體驗使空間與時間產生置換與抽離,空間中的道具以萬物皆平衡才存在為概念製作,宛如匠人的工作室,展現安定與寧靜的場景氛圍。

商業空間類/餐飲空間 金獎
無微
十幸制作 / 蔡昀修 趙玗 林宛蓁 陳炫積

案件位於高雄鳳山黃埔新村的咖啡店,為台灣最早期眷村。設計以「克制」為主要策略,保留建築原有的框架與居住格局,同時回應現今場域,將品牌精神與商業需求巧妙融入其中。入口處的霓虹燈裝置描繪了動態的「時間軌跡」,保留原有隔間及材質調性,將設計重心聚焦於家具。桌椅造型的靈感源由屋頂木桁架結構,也回應空間的多樣需求,透過不同的座椅高度和形式串連新與舊的對話,希望整體設計在歷史與滿足功能之間達成和諧。

政府單位整合設計 金獎
小芳堂
乙乙設計事業有限公司 / 吳聿 陳彥儒 簡琳儒 鐘啓彰

芳和實中隨教育模式創新陸續改造,唯獨歷史49年的穿堂遲未升級。隨現代化教育模式的變革,校園已成社區一部分,打造友善多元環境勢在必行。改造方向由外而內,首先移除原門扇,模糊校園與城市邊界,其次改造旋轉樓梯區凝聚空間核心,結合展示、公告與休憩功能,促進學生互動交流,最後於樓梯下植入以回收橡膠面材,連結綠地與廣場。透過介於遊樂場與藝術裝置之間的互動場景,回應芳和實中勇於探索與挑戰的勇氣。

公共空間/文化空間 金獎
醉語與光影的共舞-雲上美術館
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 / 邵唯晏 呂孟樺

這棟位於大型生態園區的雲上美術館原為酒廠的儲酒廠,特意保留四個既存的鋼製儲酒槽,承載企業精神和歷史故事。偌大建築以清水混凝土為主體結構,僅頂部凸出於屋頂花園外,室內透過牆面與天花上道道裂隙般的開口,串連天光流動的途徑;室外則在館外水池的反射照拂下,每塊混凝土結構都猶如一朵朵漂浮水面的祥雲,創造了實與虛之間的視覺情境轉換。採光和地景藝術的功能,回應了新舊對話、建築融合地景的設計策略。

居住空間/單層住宅 金獎
新的旅程
瑋奕國際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 方信原 洪于茹 鄭乃慈

如何延續這座居所歷經50年光陰的獨特印記,是案件規劃的重點,經過分析過往的生活模式,定調主線規劃、動線規劃及場域界定、機能設定要素。原被視為缺陷的T字樑,透過十字形框架形塑斜面天花板,增加空間高度及層次。表面輔以回收檜木轉譯情感表達,大弧形牆面的規劃,使得空間的視覺延伸最大化,對稱結構與單一色系不同材質的協調運用,平衡整體調性,重啟生活與空間相伴的下一段旅程。

居住空間/複層住宅 金獎
觀樾天湖.靜嶼
朴悅設計 / 郭子偉

以專案獨特的湖景資源為核心,摒棄傳統豪宅的符號化表達,通過空間敘事與功能革新,結合「物理容器」與「精神載體」。空間規劃聚焦「療癒」與「交互」雙重維度:設計客廳與茶室等不同氛圍的家庭聚場,平衡熱鬧與私密;同時以藝術化手法重構社交場景,打造獨立動線確保多代生活互不干擾。設計細節強調「隱性奢華」,頂級材質配合智慧化系統的無聲嵌入,共同服務于居者的精神共鳴與生活質感回應對自然、藝術與身份的深層訴求。

居住空間/微型住宅 金獎
隨寓
德沃空間設計有限公司 / 蔡松霈

位於美術館蛋黃區的14坪公寓,承載著從事美學設計工作的業主對心靈棲居的渴望。設計師打破傳統隔間的框架,採用連續的圓弧線條,將各功能區自然串聯,營造光影通透、動線流暢的居住體驗。牆面與柱體以溫潤米色礦物塗料覆蓋,輔以木質、金屬及織品的搭配,在剛柔之間展現深邃質感。開放式環繞動線打破封閉格局,讓動線的每個環節都能體現自在韻味。在流動與留白中,塑造出一個既舒適又充滿詩意的居所,讓人徹底「隨寓而安」。

居住空間/獨棟住宅 金獎
大家的森林
查少峪建築空間研究室 / 查少峪 曾郁涵

日本有一句諺語「屋根の下」(under one roof),寓意將多元相異的事物匯聚於一處,而本案正是這句諺語的具象化,建築主體採用日本檜木,呈現充滿木質香氣的住家空間。主體結構使用清水模承重牆和檜木製CLT屋頂板,清水模的冷冽整齊性和木材的溫暖交織出空間的對比性質。隨著建築內部空間單元的變化,轉45度的曲面大屋頂會與正交系統的空間產生多元雙斜屋頂型態,隨光影移動,演繹生動豐富的日常面貌。

資料及圖片提供」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本屆獲獎各大事務所
採訪」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