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藝術與工藝的交匯處,臺南市美術館持續以策展建構對話橋樑。自2021年起,透過「工藝協奏曲:臺灣X金澤工藝交流展」、「逍.遙.遊當代工藝合創展」及「臺南X金澤雙城論壇」等系列活動,南美館不僅呼應台南作為工藝創作重鎮的歷史脈絡,更逐步搭起跨領域的交流網絡。今年秋季,南美館再度推進此一使命,特邀日本當代藝術重要推手秋元雄史擔任策展人,推出「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展覽,以十位日本當代女性藝術家的工藝創作,開啟一場跨越感官與哲思的深度探索。
.jpg)
展覽現場。
多元媒材呈現生存意義
展覽以「皮膚與內臟」為隱喻,從身體最直接的感知出發,試圖組織起自我、世界與時間的複雜關係。這不僅是感官的啟蒙,更是存在的探問。藝術家們透過玻璃、漆藝、陶藝、織品、纖維等多元媒材,創造既神秘又具象徵性的作品型態,引領觀者在觸覺與視覺的交織中,思考現代人如何面對自我與世界的連結。這種創作精神,恰如草間彌生在自傳《無限之網》中所言:「不應該受到舊道德的束縛,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展現在自由中追尋生存意義的藝術態度。
.jpg)
展覽室C第三子題「邂逅:與他人的共鳴」,陳列四位藝術家之作。
展覽的敘事結構巧妙借鏡動漫《葬送的芙莉蓮》中,主角於旅程中反思生命的隱喻,引導觀眾透過作品審視自身,並重新建構與他人、與「來世」的關係。從記憶的追尋到生命的律動,展覽分為四大子題,逐步展開對人類經驗的深層叩問。
從工藝感受生命流動
在「記憶與情感:過去與幻想」中,牟田陽日將傳統陶瓷圖像融入個人想像,投射出對自然的獨特觀照;小林萬里子以「生命的循環」為題,模糊人類與動植物的界線;綿結則運用原始技法,追尋一種超越時代與地域的根源之美。這些創作不僅是對過去的懷想,更是對幻想與現實之間流動狀態的捕捉。
.jpg)
小林萬里子作品《無盡的喜悅》。
.jpg)
佐佐木類作品《植物的記憶》系列。
進入「旅程:探索超越界限」,藝術家佐佐木類透過《植物的記憶》系列,記錄她與土地、旅行的對話,在採集與創作的過程中重新發現自我。而在「邂逅:與他人的共鳴」中,三嶋律惠與義大利穆拉諾島工匠合作,展現玻璃工藝在光線下的多變姿態;中田真裕透過色層堆疊留下時間軌跡,佐合道子與留守玲則分別從造形觀察與日常素材中,探問生命本質與物質特性。
.jpg)
三嶋律惠在燒製過程中,運用不同方式創造作品的多樣性。
.jpg)
佐合道子利用瓷土創作多種形態。
最終,「生與死:生命的律動與心理」回歸對生命本質的凝視。山下茜里剝除皮膚的表象,以鮮烈色彩描繪人類身體,直面「人為何物」的終極提問;宮田彩加則將帶有死亡預兆的MRI影像轉化為藝術,成為面對身體不確定時的心理回應。
.jpg)
展覽大廳放置山下茜里作品《渴望光明》,表現色彩鮮艷的人類身體。
展覽開幕式上,忠義國小太鼓隊與歌手林雨宣共同演繹《葬送的芙莉蓮》主題曲〈勇者〉,以鼓聲與歌聲象徵挑戰過後的旅程,與展覽主題相呼應,帶來直擊感官的震撼體驗。策展人秋元雄史與藝術家代表佐佐木類強調,展覽並非艱澀難懂,只要以自身感官細細體會,每位觀眾都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啟發。
.jpg)
宮田彩加作品靈感源於自身至醫院檢查的MRI核磁共振檢驗報告。
「皮膚と內臓」不僅是一場工藝展覽,更是一趟從身體感知出發,通往自我與世界深處的旅程。透過十位藝術家的創作,觀眾得以在記憶、旅程、邂逅與生死的交織中,感受生命的流動與存在的意義。
.jpg)
山下茜里的蠟染作品《超越肌膚》。
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
時間」2025年10月3日至2026年1月18日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展覽室A-D
詳情請見臺南市立美術館官網。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南市立美術館
編輯」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