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沉浸式聲光藝術裝置《海境:回溯》

台灣科技藝術團隊何理互動(WHYIXD)與柏林聲音藝術團隊Kling Klang Klong共同創作的大型聲光藝術裝置作品《海境:回溯》(Tender Soul of Ocean: recall),作為「2025 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的焦點節目之一,2025年11月30日前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登場展出。作品以即時運算導入真實風場數據,將現場環境轉譯為動態聲場及光影,邀請觀者進入一場由氣候、聲音與光影交織而成的體驗。


《海境:回溯》作品細部照。
 

聲光共構

《海境:回溯》源自何理互動於2022年在基隆海岸的實驗計畫《海境》──一座感知海風的裝置,將真實氣候轉化為光與節奏。隨後走訪威尼斯與奧地利展出,逐步化為能記錄並回應氣候的感知器。此次回到台北,首度以室內沉浸式版本亮相,藝術團隊將觀者納入「氣候的一部分」,在此重新感受海洋的記憶與呼吸。


《海境:回溯》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展出之紀實。
 

擅長運用光影建構空間敘事的何理互動,在《海境:回溯》與Kling Klang Klong跨國合作,透過聲音、光與資料的三方對話,共同構築融合科技與自然的互動場域。光線作為觀眾最先領略的元素,能即時建構空間的流動和方向;聲音則深入感官內部,影響情緒及呼吸,使人以更內化的方式進入其中。Kling Klang Klong則指出,聲音與視覺皆源自同一組自然數據,形成緊密共振,讓空間連續且動態構,同時持續牽引、重塑。他們強調,《海境:回溯》的關鍵不在於「看起來如何」或「聽起來如何」,而是「感覺起來如何」。


《海境:回溯》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展出之紀實。
 

《海境:回溯》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展出之紀實。


創作實踐

「將自然數據轉化為數位體驗」是本次創作最核心、也最具詩意的實踐。這項轉化並非僅是技術上的複製現實,而是透過藝術家的觀察進行詮釋,將對自然的理解、記憶與情感,以數位形式重生於空間之中。藝術團隊說明,他們並非僅將風場數據或觀眾的動態資料直接轉換為視覺或聲響,而是藉由創作語彙賦予數據情感,讓觀者以一種不同於日常的方式重新與自然相遇,這樣的轉譯令藝術不再只是分析與呈現,而是進入真正的理解與共感。


德國聲音藝術家與作品合照。
 

在《海境:回溯》的展演中,空間不僅是展示的載體,更是構成的一部分,Kling Klang Klong將其視為一座由聲音構成的透明雕塑,藉由聲響的生成與布局,創造出可被觀眾「感覺」的結構。光的設計則由何理互動主導,本次以即時生成的方式與聲音同步運作,聲音並非單向配音,而是與光線在同一組資料邏輯中相互觸發回應:有些聲響由燈光的運算狀態所形成,光的擴散則反向牽動聲音的律動與空間感,而觀眾的介入亦會改變聲光反應、共同塑造風的節奏,使人成為作品生成的其中一環,彷彿走進一個具生命律動的感知場,與裝置產生真實連結。


《海境:回溯》作品細部照。
 
 

資料及圖片提供」何理互動(WHYIXD)
編輯」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