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老樹下的呼吸之屋 耒宿

如北京這樣熱鬧的大城市,在大眾印象中總是與高樓林立和積極開發等詞彙相連,卻漸漸忽略了,原來城市周邊仍保有樸實寧靜的鄉村風景。《耒宿》正是一座位於北京平谷區郊外的民宿,身在此處,周邊放眼便是典型的北方平原聚落,可見新舊房舍錯落,紅磚與鋼板交織出一種時代轉換的肌理,無聲向來往的人們默默展示時代變遷所遺留的鑿痕。
 

透過實牆與建築外部相隔,餐廳磚牆順應空間設置長向窗口,與內側朝向庭院的大幅落地窗相對,使採光與空氣得以流通。
 
 
「耒」,源於古代農具,象徵著人與田土的親近;而其字形中藏著「三木」,恰如這座房子的三位老前輩:兩棵柿子樹、一棵核桃樹,它們是業主父親童年的記憶,是家族歲月的根,也是本案設計的起點和敘事核心。
 

參考周圍民居型態打造建築外型,採用舊磚砌築立面,融入在地氣質。
 
 

與老樹共築的記憶
 
整體格局由兩座天井定義,宛若空間的呼吸洞孔。前段天井與庭院結合,當中有兩棵老樹錯落而立,枝影隨風搖曳,這裡不僅是光與風的入口,更是社交與休閒的重點場所,庭院旁即是體量規整修長的客餐廳,裡外之間以落地窗相隔,賓客可選擇在院中烤肉、或在室內圍聚於長桌共餐,陽光照亮眾人共聚的場景,在木質餐桌上暈染溫暖紋理與人情氣味。
 

影視廳旁側的排水溝種滿一排青翠綠竹,讓主建築與鄰棟之間的狹窄邊角化為一幅文雅景畫。
 
 
自客廳往後探去,穿越光影交錯的廊道,第二座天井就此進入視野。此處只保留一棵老樹,以其為軸心,周圍圍繞著一間唯一設置於一樓的客臥、客用衛浴、娛樂間與影音室等等相對獨立的空間,屬性更偏向私密的生活領域,卻仍透過天井的開口與外界保持聯繫。樓梯位於建築內部深處,由於空間前後的牆面都採用玻璃取代,反而成為視覺亮點,這座佇於室內的光井,串構成垂直動線,引導視線向上,並將動線延伸至二樓的休憩區域。
 

庭院的樹木自樹根延展至樹冠,串起不同房間的窗口視野,不僅維繫全作設計的整體感,同時也是聚焦住客彼此互動的重點空間。
 
 
二樓維持整體通透的設計原則,配合簾幕平衡開闊視野和個人隱私,每間臥室面向庭院的一側皆採用落地窗取代實牆,讓陽光灑入,使四季之景映入室內。連通臥室的走道懸浮於一樓大廳上方,隔著鐵件扶手向下看望,樓層之間的視線得以貫穿。上方傾斜的木質天花與橫樑交錯,呈現樸實卻富節奏的空間秩序,透過材質語彙傳遞質樸氣息與溫暖韻味。
 

套房結合床頭櫃與階梯,透過置物櫃將第二張床的位置墊高,確保多人使用時也能維護個體起居隱私。
 
 

木構的詩意與理性
 
此作運用木質肌理的溫潤與呼吸感,讓賓客在穿梭空間動線時,能隨著腳步移動欣賞到木構的多樣造型,既與庭院的綠植彼此呼應,也和石板、鐵件等質材相互對比。設計團隊同時考量實際使用的安全性,特別針對二樓設計了透明玻璃板,以避免幼兒在錯層之間跌落的風險,同時維持上下光線的流動。部分牆體開設圓形窗洞,既彌補光照的死角,也為整體空間注入一絲趣味與輕盈,夜幕降臨時,柔和燈光隱於結構與夾縫之間,讓牆面與天光成為空間主角,展現出自然素雅的寧靜氣質。
 

二樓走道的金屬扶手與木作房樑共構秩序,突出建材冷暖的質感對比。
 
 
面向外側的牆體多由舊磚砌築,保留村落原有的質地與記憶,屋頂覆以灰色瀝青瓦,延伸至二層牆面,整體如一座漂浮於圍牆之上的「灰色之屋」,低調地融入在地環境,同時獨具辨識度。室內隔牆以建築與室內一體化的方式構成,減少二次裝修,讓空間輪廓更加純粹,正如業主所言:「這是一座會呼吸的房子。」本案令其引以為傲的地方不在於以宏大形象壓迫土地,而是在呼吸與光影之間謙和的相融環境,讓建築與自然達到平衡。
 

空間內的木質紋理與窗外的樹冠對話,透過樹蔭篩落的光影,讓置身室內的使用者宛如身處林間小路。
 
 

從村落深處萌芽
 
當城市的旅人步入此地,在空間裡外穿行時,能感受樹葉與土壤的氣味和天光流動,體會業主期待分享的悠然情致。作為一間民宿,《耒宿》並非單純的商業空間,而是一個社區活力的載體,同時也是一個促進交流的平台,遊客與村民相遇、對話,為鄉間的日常營造新的話題與人際關係,邀請城市旅人進入鄉村的節奏,於庭院喝茶、在樹影中散步,讓城市與鄉村在此產生新的交集。
 

穿插錯落的空間體塊構成光影和空間流通的路徑,圍合中央的老樹,強調全案的精神核心。
 
 
這樣的更新並非推倒重來,而是透過設計與時間的對話,讓傳統格局在當代語境下重生。《耒宿》對外擷取針對周遭建築變化的觀察與相應,對內則以兩座天井串起自然與人心,核心是三棵老樹所喚起的世代記憶。以謙和姿態回應土地,延續了傳統院落的格局,透過當代木構語彙重新書寫;它承載了個人記憶,又開放給公共生活,不張揚、不矯飾,而是以一種自然的姿態,喚醒人們對「生活本真」的想像。
 

資料及圖片提供」建築營設計工作室 
編輯」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