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化繁為簡、比例精準為設計理念,追求「簡單卻不單調」,王大閎被視為台灣現代建築的引路人。結合華人傳統元素與現代主義,他見證了台灣50、60年代建築文化的重要發展,也經手眾多台灣的重要建築。

《挑剔的美:王大閎家具設計經典復刻24選》
如今人們對他的興趣從公共設計轉了方向,聚焦王大閎親自設計的三棟私宅建國南路自宅(1953)、虹廬(1964)、弘英別墅(1979),期待從中閱讀他對建築美學的思考,以及對理想生活的定義。
“服裝是我們身體的外殼;建築是我們生活的外殼。我們依照自己身體的外型來設計衣服;我們根據自己生活的內容來設計房屋。”–王大閎
在賞析過建築外型與住宅設計的結構之後,為了更加深入解構王大閎的創作版圖,長年研究王大閎的建築學者徐明松與黃瑋庭將目光聚焦於他對家具的創意;以完美主義、挑剔眼光著稱的王大閎,對家具的要求不惜時間與成本,也要一一親自校準每一件家具的尺寸和設計,藉此完善室內空間的分寸。

王大閎獨照。徐明松提供,鄒昌銘攝影。
基於王大閎親手設計的家具大多已毀損或不知去向,如今僅存零星舊照與久遠記憶,製作過程涉及木作、鐵工、漆藝與織品等多項工藝,且並未留下原件的設計圖紙。兩位學者結合歷史文獻、舊照考證、家屬訪談與3D建模實作,以務實態度抽絲剝繭,還原其工法與建築語彙,完成《挑剔的美:王大閎家具設計經典復刻24選》。

重建的建國南路自宅,客廳一景。白儀芳攝影。
王大閎強調建築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橋樑,須兼具精神性與生活性,並將此精神延伸至三棟自宅的家具,種種細節與建築相互呼應,構築完整的生活美學。本書以建國南路自宅(1953)、虹廬(1964)、弘英別墅(1979)三棟住宅為核心,收錄各空間由王大閎設計的代表性家具,包括貝殼茶几、太師椅、八角餐桌、金箔矮櫃、紅黑白沙發、花瓶章魚腳立燈、雙面屏風等共24件。

虹廬舊照,月門望向起居室。王守正提供,朗靜山攝影。
以此為定錨,追溯其設計脈絡,並通過近三十年的設計比較與分析,探問王大閎對理想生活的想像和審美標準,期以研究團隊復刻與重造的過程,明晰這些家具的結構和年代背景,梳理出一套理解王大閎的方法脈絡。
資料及圖片提供」木馬文化
編輯」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