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2
2025。07
沐|魔術盒
全案聚焦於空間、光線與自然的互動,藉由一座靈活的魔術盒體重塑住宅脈絡,在景觀跟機能之間譜寫最理想的轉譯方式。
382
2025。07
沐|魔術盒
全案聚焦於空間、光線與自然的互動,藉由一座靈活的魔術盒體重塑住宅脈絡,在景觀跟機能之間譜寫最理想的轉譯方式。
382
2025。07
森沁
以匠心織就生活詩篇,平衡風水美學與機能,打造溫潤現代的居家港灣。
382
2025。07
緩序
全案透過格局重整、圓潤弧線與光氛鋪陳,編織出兼具理性與溫度的生活場景。
382
2025。07
歲月靜好
以乳白色調搭配木質的溫潤,承接日夜變遷的風景,隨著歲月流逝的脈動,感受空間自由斷連的呼吸節奏。
NEWS
聚焦川流海島的文化生態韌性與活力
2025臺灣文博會即將在8月2日至11日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及南港展覽館登場,今年年度主題為「水風景」(Water Scapes),以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水為核心,呈現從高山的雲海霧林、淺山的溫泉飛瀑,到溪海潮浪所孕育出的台灣文化生態。 本屆主視覺由曾獲金曲獎與金點設計獎肯定的設計師楊士慶操刀,視覺畫面靈感來自功夫明星李小龍的名言,「水無形無相,倒入杯中,便成為杯子的形狀;倒入茶壺,便化為茶壺的模樣。水能自由流動,也能滴水穿石」,展現水能自由流動,也能定型,亦能穿石的哲學精神。 2025臺灣文博會主題「水風景」主視覺。 楊士慶以水的波紋作為設計核心,詮釋如同人與人、文化與文化的交會,每一次互動都是一次新的思想流動。視覺畫面運用多層次藍綠色調,從深邃的海洋、清澈的湖水到輕盈的水霧,營造出空間深度與文化層次感,象徵創意能量的自由生成與匯流。 台灣文化與水的共生 「水風景」則由現任臺南市美術館館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教授龔卓軍為總顧問,並由彭雅倫及柯智豪兩位協同策展人,共同梳理台灣自現代社會發展以來,人類和水之間關係的改變。以台灣歷史變遷及當代全球對水體概念轉換為出發點,聚焦台灣水文化生態系所蘊含的豐沛能量,隱喻台灣文化生態的多元韌性,展開一場以水為脈絡的創意溯源與共創之旅。 各展區以水為意象核心,緊緊依附在地的風土脈絡,透過「接海之島」、「穿霧之境」、「有河之靈」、「臺灣萬水」4大主題,進一步揭示台灣變化多端、包容、多物種與多樣態的水文化活性。 嶼山工房:接海之島 展館由嶼山工房負責策展,將搭起一座巨大的懸浮編織裝置,從台灣島嶼的地理條件與文化脈絡出發,打造島嶼記憶地景,帶領觀者走進一場沉浸式文化踏浪體驗。共精選24部跨時代的影像作品,邀集7位藝術家與攝影師共同參與,並展出近40本與水文化相關的主題書籍,打造一個沒有既定路徑的自由策展空間。 「接海之島」展區示意圖。圖片來源:文化部 偶然設計:穿霧之境 由偶然設計策展,如同將高山霧林搬進都市,展區透過森林氣味、可再利用國產木材及鋪設落葉的山徑路線,開啟觀者的五感,同時引發對山林質地的感官記憶,彷彿踏上一段從城市走向自然的尋根旅程,親身感受生態循環與文化傳承交織的篇章。 「穿霧之境」展區示意圖。圖片來源:文化部 嶼人設計工作室:有河之靈 嶼人設計工作室負責策展的展區,將呈現原住民、平埔、漢人等族群多元的神話、儀式與信仰記憶,帶領觀眾走入島嶼文化的精神傳統,讓水不僅承載日常所需,更滋養了豐富的人文信仰與故事傳說;展場同時設置水燈互動體驗。 「有河之靈」展區示意圖。圖片來源:文化部 草字頭:臺灣萬水 策展團隊草字頭精選全台各縣市推薦的文化好物,呈現台灣各地多元水域所孕育的在地風味與創意,一站式收集最具代表性的水文化精品,感受地方風土與人文創意的魅力。 「臺灣萬水」展區示意圖。圖片來源:文化部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灣文博會 編輯」陳映蓁
將「好感」化為真實行動
2025好感空間展即將於2025年7月3日至6日於大臺南會展中心舉辦,開辦三年來致力於嘗試有別於過往傳統建材展的框架,從生活及風格的角度解構材料與日常關係,將「好感」化為真行動,引導大家走進設計師、代理商製造業、材料商的世界,試著理解每個層面的期待和難題。今年透過六大展區、影響力講堂、知名台南小吃,以及富有藝術性的VIP Room,以更活潑、多元與創新的視角詮釋貼近日常生活的展覽風格,讓觀者多方探索,勾勒屬於自己的好感理想生活。 2025好感空間展主視覺。 跨界設計的對話 「好感空間展」由佶士達展覽吳郁雯、吳思賢擔綱策展人,繼前兩年登場的講題主題,以材料為語言,說出好感空間不同表情的特色,廣受設計圈關注。 好感空間展策展人:吳郁雯、吳思賢。 今年更與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合作影響力講堂,關注「根源、非典型、韌性以及未來」,綠色實踐、數位製造、永續環境等議題已勢在必行,因此,本次史無前例的集結了22位建築、室內設計、工業設計和跨領域的專家講座,策展團隊相信,一個好的展覽,除了悉心選品、擘劃美好生活的願景之外,更必須結合知識性講座,帶給人們對於創新與未來的憧憬。 影響力講堂。 今年,整體展覽規劃更持續升級,好感空間展的目標,不僅是成為大眾與空間專業者重要的材料索引與選品建議,更是專業廠商與材料商的關鍵合作平台。展區共分為六大面向: 展區1:循環未來|永續創新材料區 永續儼然已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議題,本區匯集各種因應環保概念、創新技術而生的品牌,可以看見新型態的永續再生材,也能看見材料使用的更多可能。像是「山恩實業」、「久恩實業」與「苔裏」聯袂打造的展區,利用展中展思維在偌大展區建構一處如同公園酒吧的展間,展示品牌產品與技術,同時提供觀展者們一處歇腳的場域。 山恩。 MOSSLEE苔裏。 展區2:共創實驗|台灣設計製造區 本區旨在陳述台灣以強大的產業設計與製造整合力,強勢帶動品牌發展的脈絡。源自於台灣設計的工藝精神,引領傳產跟創新雙向奔赴,將文化及生活風格結合,完美體現品牌價值。曾榮獲金點設計獎、義大利RoPlastic Prize、A'Design Award、德國BraunPrize、iF Design Award、Red Dot Design Award、美國IDEA等獎項的工業設計師許向罕也將首次在台灣展出今年於米蘭設計週的作品。 JHStudio階曲設計。 向罕設計。 展區3:材料共語|空間媒材實踐區 邀集並收錄市場上廣泛應用與最受歡迎的成熟媒材,例如面材、板材、布飾,呈現當季最新的花色和應用手法,讓空間設計溝通從材料開始展開。美耐板製造開發領導品牌「LAVI樂維」亦將與「重本書店」主理人——平面設計師葉忠宜聯名打造展場限定的書店 × 咖啡空間。 Lavi樂維。 BOLON波龍藝術。 展區4:永恆工藝|國際設計家具區 區域策展人Design Mania麥克雞塊與mmm Milly集結歐亞14家代理商,展出國際頂級設計與經典家具,讓看展訪客透過近年討論度最高的MBTI 16型人格來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家具。今年亦展開另一個劃時代的雙邊合作,TSJ Art Restoration攜手台南保時捷中心,重磅推出VIP Room,展開一場多視角感受探索之旅。 丰巢Dialogo Chair。 日晏家居。 展區5:選物指南 | 生活靈感提案區 綠色植栽、Outdoor生活風格和充滿溫度的居住空間深受當代社群媒體矚目,在此展區可以看見「酉」精心布置的綠色廊帶、在「日本閣品」感受Glamping的魅力,也可以親自體驗「千歲水泥」與「Black Design」嘗試消弭室內與戶外界線的企圖。 酉5PM。 日本閣品。 展區6:給力後援 | 設計實作整合區 好的設計必須有好的執行團隊才能落實,本區跨領域集結工程後援團隊,讓設計力與工程力在此交會,匯聚成最完整的產業鏈。藉由展覽陳述工程細節,同時以最透明的手法呈現最新穎的工法與施工可能,讓看展者深刻理解。 功宇工程行。 2025好感空間展 日期」2025年7月3日至6日 地點」大臺南會展中心 資料及圖片提供」好感空間展 編輯」陳映蓁
開館大展「黃土水與孩子們」
太平國小博物館自2022年啟動籌備,歷時三年,日前正式迎來開館典禮,並將於2025年7月3日正式對外開放,這一天,恰為台灣第一位雕刻家黃土水130歲誕辰,也將成為這座博物館的生日。這座延續黃土水精神所打造的校園藝術生態博物館,以「聽得見讀書聲、聞得見稻穗香、看得見大稻埕歷史、能親近黃土水傑作《少女》胸像」為使命,深植於百年校園日常與在地文化記憶之中。 坐落於校園中的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延續百年的心意 黃土水生於1895年7月3日,1907年轉入太平國小前身「大稻埕公學校」就讀,1915年自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後返母校任教半年,隨後赴東京美術學校深造;1920年,他以大理石雕刻《少女》胸像作為畢業創作,並將此作品贈與母校,種下今日太平國小博物館的種子。《少女》胸像承載著藝術家對故鄉的情感與理想,百年來靜靜守護著校園,2020年出借北師美術館進行修復並參展,社會反應熱烈,也促成關於保存與展示的公共討論。 北師美術館創辦人林曼麗認為,《少女》胸像「就地保存」不僅回應黃土水贈作母校的初衷,更象徵太平國小師生代代守護的情感,也符合學校與校友會的期望,唯須建立具備「專業性」、「公共性」、「教育性」的博物館機制,並解決永續經營的挑戰。校友駱錦明以個人名義與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率先捐助,陳君毅、許義榮、莊素珠、鄭文雄等多位校友與家屬相繼捐資,支持博物館籌建。 校園中的藝境 這座博物館深植校園生活,亦延續地方文化脈絡,沿著小徑走入,映入眼簾的是由學生每日照料的田園,「綠色稻波」正呼應黃土水〈出生於臺灣〉一文中對故鄉風土的讚頌。 黃土水專室。攝影」黃宏錡 黃土水專室。攝影」黃宏錡 稻波倒映於舊蒸飯室改建而成的「黃土水專室」落地窗上,這棟一樓平房即為《少女》胸像的常設展間,建築設計由田中央工作群+黃聲遠操刀,展室牆面採圓潤泥牆設計,營造如「土角厝」般質感,室內設有相思木打造的學習平台,自然光從玉蘭花樹梢灑落,映照胸像細膩的造形與紋理,展現黃土水對藝術的執著與對生命的凝視;專室門前的幽香,則來自紀念其遺孀廖秋桂所設置的桂花花台。 相思木學習平台與《少女》胸像相望。攝影」黃宏錡 展室牆面採圓潤泥牆設計。攝影」黃宏錡 窗戶引入外部景致和採光,同時亦倒映著《少女》胸像。攝影」黃宏錡 步出專室,可見一小方仿三合院「埕」的戶外工坊,重現黃土水雕刻大理石的工作場景,與之相連的「特展室」則活化了行政廊道空間。太平國小博物館開館特展主題為「黃土水與孩子們」,串聯三個子題:「黃土水身邊的孩子們」、「黃土水創作的孩子們」,以及「《少女》胸像與太平國小的百年情誼」,爬梳藝術家創作生涯中「孩子」的多重面貌。 特展室。攝影」黃宏錡 特展室。攝影」黃宏錡 黃土水與夫人在東京生活時與姪兒們共同起居,展覽亦首度公開四姪黃清雲(歸化日本後改名幸田好正)後代寄藏的珍貴史料。黃土水早年以兒童為主題創作多件作品,包括初次入選帝展的《蕃童》(1920年)、獻給皇太子的《三歲童子》(1923年)等,雖已佚失但皆為其雕刻生涯的重要篇章。目前存世之兒童主題作品僅《少女》胸像、《男嬰頭像》(1918年)與《水牛群像》(1930年)三件;其中遺世巨作《水牛群像》常設北市中山堂,《男嬰頭像》則特別出借本展,誌慶開館。 《少女》胸像(左)、《男嬰》頭像(右)於黃土水專室。攝影」黃宏錡 展覽透過珍貴作品與文獻梳理,引導觀者能親炙黃土水對童稚神韻的描寫功力,也透露其寄寓純真的創作思維,也首次系統回顧《少女》胸像在太平國小的百年保存歷程,訴說其自1920年代進入校園以來,歷經沉潛、修復、再現,最終催生校園藝術生態博物館的百年情誼。 窗戶引入外部景致和採光,同時亦倒映出《少女》胸像的姿態。攝影」黃宏錡 太平國小博物館是一座與校園共呼吸、與師生共成長、與生態共生長、承繼黃土水精神,並與在地共創未來的博物館。採線上預約制、免費參觀,即日起可透過官方網站線上預約。 太平國小博物館開館大展「黃土水與孩子們」 日期」2025年7月3日至2026年1月31日 地點」太平國小博物館(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39號) 開放時間」週二、週四、週六(國定假日休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 編輯」陳映蓁
在島嶼山嵐中 重繪丹麥瓷藝的當代回聲
2025年,丹麥瓷器品牌「皇家哥本哈根(Royal Copenhagen)」迎來創立250週年,這不僅是一個里程碑,更是一場關於工藝、設計與文化記憶的跨時代對話。品牌自18世紀以手繪藍色唐草圖騰為起點,歷經時代與美學演進,成為丹麥生活美學的象徵,創造出無數經典、深植人心的作品。 250週年主視覺。 代代相傳的工藝之道 創立以來,皇家哥本哈根以三道象徵丹麥水道(厄勒海峽、大貝爾特海峽、小貝爾特海峽)的波浪紋與皇室皇冠為印記,成為其標誌語彙。而品牌的工藝技術更需由多工匠協作,從設計草圖、雕刻模具、繪製圖紋、燒製上釉,每一件瓷器需數位匠人分工完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自18世紀延續至今的「鈷鋅矽酸鹽」藍色顏料,來自挪威藍色工廠,色澤深邃、穩定耐燒。無論是筆觸、光影或紋樣轉折,持續以細膩手工與對細節的執著詮釋「不變的美」。 皇家哥本哈根今年迎來品牌創立250週年之里程碑。 畫師繪製。 250週年限定作品 品牌創意總監Jasper Toron Nielsen表示:「皇家哥本哈根的魅力在於它如何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游刃有餘。這份來自工藝、歷史與文化的力量,正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為慶祝品牌成立250週年,皇家哥本哈根推出數款別具意義的紀念作品,展演品牌在色彩、工藝與藝術上的非凡底蘊。 全花邊24K金紫紅唐草系列 此系列源自19世紀末的皇家檔案作品,稀有的「紫紅」色調,靈感來自古羅馬帝國貴族專用的螺貝染料,象徵高貴與力量。 紫紅唐草製作過程。 畫師需使用1880年代延續至今的獨門顏料配方,帶金邊的紫紅色全花邊使用釉上彩技術繪製,這需要比釉下彩瓷器花費更多的時間、額外的燒製以及更高的繪畫技巧。圖案鮮豔而生動,每一筆畫都清晰可見,並由五位最資深畫師親手製作,每件作品皆為絕無僅有的工藝珍品。 台灣限定|丹麥之花台灣百岳特訂款 皇家哥本哈根推出史上首款以台灣為主題的「丹麥之花」特別訂製系列,名為〈百岳群峰;繁花似錦〉。 以「台灣百岳」為靈感的《丹麥之花》特別訂製系列,僅於2025年販售,台灣限量發行。 本系列靈感來自台灣壯麗山巒與稀有高山植物,選取玉山、阿里山、雪山、中央山脈四大名山,對應原生花卉入瓷,打造獨一無二的自然與文化融合之作:玉山金絲桃(Hypericum nagasawai)象徵堅韌與生命力;台灣山櫻花(Prunus campanulata)意喻短暫的美與新生;雪山三色堇(Viola tsugitakaensis)罕見高山珍寶,蘊含精緻中的力量;阿里山龍膽(Gentiana arisanensis)以深藍色喚起智慧與寧靜。 丹麥之花台灣百岳系列 阿里山山櫻花。 此系列由丹麥總部主導設計,結合皇家哥本哈根創意總監Jasper Toron Nielsen與畫師團隊構思,每件作品皆手繪並特別選用「薰衣草紫」作為邊框配色,反映台灣山嵐間的神秘景觀,也突顯花卉的多彩。僅於2025年販售,台灣限量發行,讓這份來自北歐的美學,在島嶼的山巒與花卉中,找到全新的文化對話。 丹麥之花台灣百岳系列 中央山脈龍膽。 空間如浪 記憶如歌 延續「STILL MAKING WAVES」的品牌精神,本次250週年的台灣展覽扣緊「Echoes of Pacific Waves」為策展主軸,與策展團隊無氏製作攜手合作,藉由空間轉譯品牌的歷史與當代精神。 迎賓長廊。 依據「波浪」概念設計,從入口的迎賓浪潮、延伸至品牌經典長廊、再至丹麥之花的工藝詩篇與藝術家Klara Lilja的藝術對話,最終延伸至「台灣限定展區」帶領觀者穿越歷史經典與當代創作。 ZoneA:藍色唐草時光走廊。 ZoneB:丹麥之花系列。 ZoneC:皇家哥本哈根 × Klara Lilja藝術計畫。 為呼應百岳系列的在地意涵,「台灣限定展區」以「百岳群峰;繁花似錦」為靈感,將台灣山林的自然意象轉化為五感體驗。特別邀請攝影師陳敏佳以手工印像技法捕捉山景的靜謐、花藝團隊 Ku Flower Studio透過微地景形式鋪陳島嶼呼吸節奏、香氛品牌Eyecandle則創作專屬香氛,以高山漂流木的黃檜為基底,藉嗅覺書寫山林記憶。 ZoneD:全球台灣獨家——百岳高山特有種系列。 這樣的設計語彙不僅重構觀展邏輯,也打破瓷器被框限於展示櫃中的角色,邀請觀觀者隨步伐穿越工藝時光,與器物共享時間、氣味與情緒,在島嶼的當代感知中,交織出技藝及情感的流動──這是一份獻給時光與土地的深情致敬。 ZoneD:全球台灣獨家——百岳高山特有種系列。 資料及圖片提供」皇家哥本哈根 撰文」陳映蓁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珍寶
埃斯特別墅(Villa d'Este)的隱密瑰寶「戴安娜石窟」(Grotta di Diana),歷經近半個世紀的封園和為期兩年的修整工作,於2025年5月6日正式回歸大眾視野,重現其文藝復興時期的神話魅力。 「戴安娜石窟」所在的埃斯特別墅,素有「千泉宮」美譽。 適逢品牌百年華誕,FENDI自1925年由Edoardo和Adele Fendi於羅馬創立以來,便與藝術和文化結下不解之緣,除了持續在時尚領域深耕,也積極投身於義大利文化遺產的保存與修復工作。繼資助羅馬特萊維噴泉與四噴泉建築群後,此次與蒂沃利的哈德良別墅(Autonomous Institute Villa Adriana) 攜手協助戴安娜石窟的修復計劃,深入解構埃斯特別墅的文化意涵。 承先啟後的文化記憶 前身為修道院的埃斯特別墅建於1563年,屬於費拉拉的望族、埃斯特家族的伊波利托二世.德.埃斯特紅衣主教。據傳,每在教皇競選中敗選一次,他便將花園擴建地更為華麗,埃斯特別墅的華美不僅匯聚當代建築的代表性工藝,同時也蘊含主教難以忘懷的羅馬夢。 在涼廊中鋪設的米色和棕色方形陶磚。 建築師保羅.卡蘭德里諾(Paolo Calandrino)深受古希臘羅馬藝術薰陶,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理想融入其中,使埃斯特別墅不僅注重光影對比、水影結合,構景均衡,更在園中每條小徑或林蔭道間打造大大小小無數精美噴泉,因而獲得「千泉宮」的美譽。 馬賽克拼貼使用多元素材,結合自然和人工造物,體現豐富的色彩層次變化。 本計畫修復的重點戴安娜石窟,是當中的寧芙神廟,這類建築起源於依附泉水或溪流而生的天然洞窟,後期演變為結合溪流與噴泉等自然環境特色與雕塑的花園,既是神廟,也被視為休閒之地。身處此處的觀景台,近可欣賞完整的別墅風景,遠可眺望索拉泰山到蒂沃利四周的山巒,而整片景色的核心即是永恆之城—羅馬。 建築藝術結晶 戴安娜石窟整體空間呈十字形,中央區域採十字形拱頂,周邊編列手持提籃的大型女神像柱,飾以岩石背景和噴泉的大型壁龕,穹頂中央是一隻白鷹,象徵埃斯特家族的徽章與尊榮,入口壁龕中安放兩尊亞馬遜女戰士雕塑,較小的天然噴泉供奉智慧女神密涅瓦,而較大的天然噴泉則獻給月與狩獵女神戴安娜。 現場共有十一幅具象場景裝飾,其中一幅佚失,目前僅存初步草圖,另一幅目前仍在辨識階段。剩下的九幅則保存完整,內容清晰可辨,皆取材自奧維德的詩作。 天地壁幾乎全數由貝殼、玻璃釉、半寶石、石材碎片和礦物結晶等豐富素材所鋪陳的馬賽克覆蓋,穹頂以海神特里同和海仙女涅瑞伊得斯為主題場景,牆面裝飾主題則多化用奧維德的《變形記》典故,混合材料的拼貼加強了色調的層次變化與流動感,在描繪海洋意象的浪潮時尤其生動。自主體延伸出的三條通道,中間通道通往前廳,內含兩個壁龕及圓桶形拱頂;左側通道展示了兩座淺浮雕,盡頭同中央區域,以壁龕收尾;右側通道透過圓桶形拱頂,配合兩側裝飾的大型淺浮雕,通向面朝羅馬的觀景涼廊。 石窟穹頂以希臘神話中的海神特里同和海仙女涅瑞伊得斯為主題,拼貼生動的場景。 從宏觀到細節,無一處不精美,但也因此,這座石窟不止歷經自然風化的侵蝕,也承受人為破壞。一尊尊獨立的雕像有多處殘缺、底層的灰泥層裸露、金屬結構氧化,馬賽克和玻璃鑲嵌飾面同樣顯現劣化跡象,陶瓷地板則因關園前長年開放參觀而有明顯磨損……在百般無奈之下,戴安娜石窟自1980年代起便對公眾關閉,陷入漫長沉寂。 奇觀與沉思之所 戴安娜石窟修復工程始於2023年秋季,目的不僅止於修復,更要加強原始結構,著重穩固各處細節,最重要的修復工程之一是在俯瞰羅馬的涼廊處安裝玻璃護牆,保護石窟免受強風吹襲,數百年來的風蝕正是造成石窟中最脆弱的材料出現劣化的主因之一。修復工作的另一項重點是提升照明系統,透過光影變化,讓人看見古今建築隨時間演變的成果,重新賦予石窟作為「奇觀與沉思之所」的本質,開啟一場跨世代的對話。 修復後重現於大眾眼前的戴安娜石窟,不僅為世人保留過去的回憶、維護歷史的見證,同時也是對未來的投資,確保這座珍貴的古蹟能繼續傳承下去,讓更多人見證其壯美風采。 資料及圖片提供」FENDI 撰文」江瑜
打造一座會呼吸的微型氣候地景
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主辦之第12屆「X-site計畫」2025年7月13日前於北美館戶外廣場正式開展。2025 X-site計畫聚焦永續發展,鼓勵團隊從創作主題至製作工法納入綠色減碳規劃,實踐循環思維的永續行動,為廣場注入兼具創新與環境意識的能量。 本屆首獎團隊「表層工作室」以《毛孔城市-佔領計畫》為題,從都市熱島效應出發,打造融合藝術與地景的實驗場域,思索氣候變遷對城市與人類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主視覺。北美館提供。 面對都市熱島效應逐年加劇,高溫以悄無聲息的方式滲入日常,由高偉恩與譚宇宏於2024年組成的「表層工作室」,嘗試在建築與環境之間尋求可親性的邊界,團隊跨足建築藝術、工業設計、城市議題及永續環保等領域,以建築地景的手法回應熱島議題,提出調節公共空間與環境的溫度差異,重新定義現代人與城市之間的互動關係。 「表層工作室」團隊合影,(左)譚宇宏、(右)高偉恩。北美館提供。 微氣候中的身體想像 《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將「佔領」拆解為三個層次:鋪面質變、毛孔介入及微氣候。以人體基本的散熱機制擬態於地表,藉由大範圍的擴張網隱喻表層皮膚,再佈滿142座象徵性的「毛孔」裝置,透過噴霧模擬人體流汗散熱的過程,為灼熱地表釋放蓄積熱能。從實體裝置到無形的水霧、空氣和光影,營造出具有「呼吸感」的微氣候場域,水霧輕觸肌膚,微涼感隨即擴散,緩解熱氣滯留並改變廣場溫度,喚醒觀眾對城市熱環境的感知與共存關係的反思。 透過鋪面、物件佔領整個廣場,打開新的場域體驗。表層工作室及北美館提供。 噴霧裝置佔領北美館廣場示意圖。表層工作室及北美館提供。 外觀圖。北美館提供。 本次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改利用小型物件構成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空間經驗;亦嘗試改變廣場地面材質,選用輕質通透的擴張網及耐重堅固的骨料等常用建材,以非破壞性的組裝方式,鋪設兼具韌性與支撐力的地表結構。 外觀圖。北美館提供。 擴張網細節圖。北美館提供。 行走於上能感受到地坪彈性起伏的變化,亦可透過擴張網的孔洞隱約感知廣場地表紋理和質地;與此同時,設計上則盡量保持材料原有的尺寸與形貌,降低裁切及耗材浪費,提升循環利用的機會,賦予展後持續使用的可能性。 回收鋁鑄造噴霧裝置細節圖。表層工作室及北美館提供。 團隊將低耗能跟減碳納入製程考量,噴霧裝置採用工業與消費者回收鋁材,轉化為兼具照明功能的街道家具,並以模組化的形式,運用3D列印模具鑄造,降低成本之餘也提升量產彈性。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亦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成為他案的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元件,甚至可以被重新回收製作為鋁錠原料,轉化為其他物件。以此方式減少耗材對於環境的負荷,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構建友善環境的循環關係。 噴霧細節圖。北美館提供。 日間場景圖。北美館提供。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編輯」陳映蓁
2025觀察の樹家具展
日本家具品牌「觀察の樹」睽違一年回到台灣,2025年5月11日前於大稻埕新芳春茶行舉辦《觀察の樹家具展——傢俱,家庭的一份子》展覽,品牌創辦人暨藝術總監黑坂昌彥先生日前亦親自來台,首度發表觀察の樹成立以來的第一張桌子設計作品——「Kino Oval輕親桌」。 2025觀察の樹家具展。 這是繼「Kino Stool」、「SASAERU」、「UPRIGHT」等作品之後,持續拓展家具類型與使用場景的重要展出,也象徵著品牌家族的日益壯大與生活關係的再延伸。 Kino Oval輕親桌 人與人的輕柔連結 「像剛出爐蓬鬆的麵包,連結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正是Kino Oval希望創造的畫面,一張桌子,讓彼此相視不壓迫,交流不急促。觀察の樹首次推出桌子作品,「Kino Oval」是一張從「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出發,重新定義空間關係的設計之作,融合橢圓與三角曲線的桌面造型,讓使用者之間既不過於靠近,但又能自在對話、自然交流,如同親密的朋友般輕巧又親近,因此命名為「輕親桌」。 2025觀察の樹家具展。 Kino Oval輕親桌。 黑坂昌彥說明,設計靈感來自台灣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半圓桌,「那時我在朋友家玄關看到一張半圓桌,擺放在靠牆一角,一點也不突兀,反而帶來一種溫柔的存在感。」他回憶道,「我一直想設計一張能自然融入台灣生活的小桌,讓人與人之間能舒服地相遇、相視。」 Kino Oval模型。 Kino Oval模型&設計圖。 這張桌子由黑坂昌彥歷經多年構思與修正,去年年底開始與藤森工坊設計師石井翔(Sho Ishii)共同反覆討論後誕生。「我們不執著於圓形或幾何,而是從使用情境出發,思考一個人使用時的自在感,也考慮多人共處時的距離美學。」黑坂昌彥分享。 從左至右依序為:藤森工坊設計師石井翔、代表藤森陽子&觀察之樹創辦人黑坂昌彥與庄司佳代。 Kino Oval的桌腳採組裝式設計,搬運輕巧、收納便利,特別適合小家庭或親子共用的小空間;圓弧桌面則如剛出爐的麵包,蓬鬆可親,傳遞著家的氣味與情感,讓這張「輕親桌」成為空間中最自然的情感交會點。 Kino Oval採方便拆卸收納的設計。 用心觀察每個生活細節 觀察の樹的每一件作品皆源於對生活的深度觀察,以及對於家庭關係的理解。黑坂昌彥表示,他一直思索有沒有一種家具,不用特別使用它,也能安靜地存在家中,讓人感到放鬆,感受到「家的氣味」。 2025觀察の樹家具展。 2025觀察の樹家具展。 自2018年於台灣發表「Kino Stool」以來,觀察の樹持續拓展家具系列與應用場景,涵蓋孩童、成人與長者,實踐「全齡設計」的初衷,從小孩到長輩,都能在生活裡被理解、被照顧。 2025觀察の樹家具展。 資料及圖片提供」觀察の樹 編輯」陳映蓁
當代藝術雅居
被Travel + Leisure雜誌美國版評選為2023及2024年度世界旅行獎全球最佳酒店品牌殊榮的嘉佩樂酒店集團,版圖正式擴展至台北,臺北嘉佩樂酒店於2025年4月正式揭幕,基地坐落於台北市最美的林蔭大道敦化北路上,完全詮釋城市活力、現代優雅和永恆經典之美學。 臺北嘉佩樂酒店外觀。周遭綠意環繞。 酒店共有86間客房和套房,俯瞰壯麗天際線,盆地群山美景盡收眼底,更可觀賞台北101大樓。作為所有嘉佩樂酒店的核心,標誌性的「The Living Room嘉佩樂客廳」將由嘉佩樂文旅官精心策劃專屬遊程,讓賓客沉浸於台北的建築、美食和藝術景象,與當地文化真實連結,打造非凡的體驗之旅。 交融文化底蘊的雋永之作 臺北嘉佩樂酒店的建築由操刀東京六本木知名地標的日本地產開發商「森大廈」擔任規劃設計總顧問,室內則由著名設計師André Fu匠心呈現,以「當代藝術雅居」為靈感,將訂製奢華與文化傳承巧妙融合;擁有豐富國際設計經驗的他,將酒店塑造為一位品味非凡的旅者宅邸,並融入旅途中珍藏的景致和回憶,整體空間脈絡如同一場視覺藝術之旅,從大廳到客房層層展開。 酒店入口。有鑑於基地為長型空間,設計師賦予長廊多種不同風貌。 André Fu分享:「設計靈感來自於我漫遊台北後的個人見解,敦化北路的綠意環繞令酒店彷彿靜謐的避世之地,與城市喧囂形成鮮明對比。長型基地其實在設計過程中挑戰重重,但各方投入了非常多的時間及精力,最終得以將我腦海中的想像化作現實,這是我覺得最感動的環節。我希望嘉佩樂酒店能成為台北人的全新生活據點,能在這裡與朋友相聚、休憩;也期許嘉佩樂酒店成為旅人感受台北獨特風貌的中繼站。」 貫穿上下樓層的圓拱階梯。 手工打造的雅致細節與精心挑選的訂製家具營造出寧靜典雅的氛圍,每處空間都融合了沉靜內觀思考,以及活力文化探索的雙重屬性,呈現André Fu在空間設計中的細膩考量。 品牌極具象徵性的「嘉佩樂客廳」,文旅官將替旅客精心策劃遊程。 卓越客房。床頭板包覆礦藍色佩斯利紋羊毛面料。 豪華套房。大面落地窗引入充沛採光;開放式布局創造流暢動線。 匠心的五感體驗 臺北嘉佩樂酒店同時擁有五間風格獨具的餐飲空間,分別是位於一樓的「焰28」,傳承經典火烤工藝,佳餚在Preciosa水晶吊燈的柔和光輝下更顯美味;「鵲羽軒大廳酒吧」以法國藝術家Elsa Jeandedieu創作的台灣藍鵲壁畫為背景,將法式下午茶融入富有在地文化特色的藝術空間,打造視覺味覺俱佳的奢享;「Atelier Plume點心坊」以大理石馬賽克紋搭配窗外綠意,構築一座高雅的都市咖啡館;在壯觀陶土紅瓦天花板下,「榕居」透過現代手法演繹傳統粵菜精髓,與窗外兩株見證時光的百年古榕相互呼應;位於二樓的日式無菜單料理「Mizue」則以「留白之美」為主軸,融合傳統日式旅館的設計美學,藉由障子窗框引入自然光線,創造宛如冥想般的幽靜環境。 榕居中餐廳。 而嘉佩樂水療中心靈感源自於星辰璀璨光暈,致力於實現身心靈的完全自由與放鬆,空間設計旨在突顯恬淡自若的氣息,拱形天花板靈感汲取自神聖的建築形式,描繪一種平和的心境。 水療中心。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嘉佩樂酒店 撰文」陳映蓁
南非傳奇建築師肖恩.基拉操刀
杜拜卓美亞港灣酒店已於2025年3月中正式開幕。酒店位於知名的豪華海灘的核心位置,由知名建築師肖恩.基拉(Shaun Killa)設計,以「前衛的超級遊艇美學」為靈感,優雅精緻。 卓美亞港灣酒店(Jumeirah Marsa Al Arab)外觀照。 其他室內設計元素則汲取了頂級遊艇的壯麗之感,並融入日出與日落前後黃金時刻的色調,透過大理石裝飾表面、有機木材、柔和邊緣的座椅、手工絲綢地毯、手工吹製水晶燈和富有質感的織物等細節呈現質感。 卓美亞港灣酒店(Jumeirah Marsa Al Arab)外觀照。 卓美亞港灣酒店擁有386間典雅的客房和套房、82套服務式住宅和擁有82個遊艇停泊位的超級遊艇碼頭,另外設有沉浸式水療中心和一系列精心策劃的餐飲體驗,以及坐落在有如叢林般綠意盎然的自然景觀中的四個迷人泳池和一個室內泳池。 游泳池。 無與倫比的住宿環境 客房的設計靈感來自義大利傳奇的Riva麗娃遊艇,整體散發1960年代的特別風韻,室內裝飾時尚,坐擁寬闊露台,旅客在房內即可盡享壯麗海景。 海景房。 衛浴空間。 套房的設計則從超級遊艇高雅的格調發想,採用醒目、動感的線條和充滿活力的內飾,營造令人過目難忘的空間視覺;下榻於此的住客可專享私人的liana泳池俱樂部,包括其中的池畔小屋和僻靜海灘。同時,亦設有私人管家滿足客人的個性化需求,以溫馨的訂製服務重新書寫奢華與舒適的定義。 卓美亞港灣酒店套房。 明珠套房。 卓美亞港灣酒店的餐飲服務同樣豐富多元,例如與國際知名甜品大師 Pierre Hermé合作,在大廳酒吧供應法式維也納酥點系列點心、提供亞洲風味的新潮流餐廳 Madame Li、 以碼頭為背景的地中海風味餐館Mirabelle、希臘地中海風格的餐廳Iliana,設有泳池俱樂部、私人海灘和屋頂酒吧、以威尼斯高級餐廳與酒吧為靈感的Rialto等。 與國際知名甜品大師Pierre Hermé合作。 提供亞洲風味的新潮流餐廳Madame Li。 以碼頭為背景的地中海風味餐館Mirabvelle。 以北義大利風味為特色的Rialto。 而Talise水療中心氣氛寧靜,量身訂製的體驗和護理療程皆經專業設計,期待協助客人恢復身體平衡和提升健康水平,盡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Talise泰麗絲水療中心 旋轉樓梯。 Talise泰麗絲水療中心。 卓美亞港灣酒店在設計和營運過程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採用雙水系統 (TSE)進行灌溉,並與頂尖的氣象站控制灌溉系統相連,優化用水情況;策略性的平台設計減少太陽輻射熱,使制冷能耗降低多達40%;另外,亦利用膨脹珍珠岩提高灌溉效率,更採用精心打造的景觀設計,進一步降低能源需求。 資料及圖片提供」卓美亞港灣酒店 編輯」陳映蓁
經典義大利品牌家具
Baxter旗艦店空間照。 通過家具,可以定義一個空間,進而探索生活的美學。誕生於1970年代的義大利家具品牌Baxter以經典皮革工藝為品牌核心,承襲自布裡安紮(Brianza)的精湛工藝與米蘭的設計創意,在世界各地留下鮮明的義式印記。 Baxter旗艦店空間照。 作為台灣Baxter的獨家代理商,與其多年合作的卡西納空間美學(H.N.LIN Design Center),和Baxter聯手打造全新旗艦店。一系列經典與新作的陳列,巧妙搭配細緻的皮革、石材,色彩紋理和空間,讓來賓沉浸式感受極致奢華和創新交織的設計語彙,邀請台灣的消費者深入體驗品牌精髓。 Baxter旗艦店空間照。 用空間立體品牌形象 Baxter全新旗艦店以大地米色調為基底,搭配設計燈飾,精選多款品牌知名的經典家具款式,當中標誌性的Chester Moon系列沙發更是屢次現身於國際時尚雜誌與品牌廣告。在這個突破傳統設計的展間,Baxter的精采發揮並不僅限於沙發,而是以此為核心,向周邊輻射至桌椅、地毯以及燈具。 Baxter旗艦店空間照。 嚴選自北歐山區的頂級全粒面皮革,由義大利傳統制革大師以天然染料加工,呈現卓越的透氣性、彈性與歲月淬鍊的獨特紋理。現場展示架提供皮革樣品,多樣化的豐富色彩與質感,與石材、木材和金屬等,種種元素相互輝映,讓來賓隨心取用搭配,參考現場家具所展現的Baxter皮革可塑性,為消費者打造如同高級訂製服般獨一無二的居家空間。 Baxter旗艦店空間照。 Baxter旗艦店空間照。 亮點作品 Christophe Delcourt 2024系列 Christophe Delcourt 2024系列的設計師,Christophe Delcourt。 Juliette模組化沙發 由法國設計師Christophe Delcourt操刀的Baxter Christophe Delcourt 2024系列,結合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手法,勾勒流暢線條,賦予作品立體的雕塑感和飽滿張力。雙面軟皮搭配低靠背設計,搭配皆可獨立的座椅、躺椅、腳蹬等元素,促進靈活變化使用,同時展現Baxter皮革的細膩肌理。 Juliette模組化沙發。 Lana系列茶几與邊桌 Lana系列採用不規則的檯面和底座,打造不同高度與尺寸的茶几與邊桌,突顯每一塊石材的獨特,以輕盈的流線造型與堅實穩固的材質達成平衡,融合人文設計的精妙和石紋渾然天成的優美。 Lana系列茶几與邊桌。 Baxter的燈光美學與經典設計 Googie燈具 Draga & Aurel 設計的Googie燈具每一組皆根據模組化設計,能因應空間主人的個性進行自由排列組合。燈罩選用白色蛋白石甲基丙烯酸酯,緞面黃銅包覆邊角點綴,略帶起伏的表面和燈罩輪廓,暈開豐富的光影層次,生動整體畫面。 Draga & Aurel設計的Googie燈具。 Wave照明系列 設計師Federico Peri打造了一系列LED燈具,造型設計取材自西藏橋樑,可隨使用需求選擇懸空或安置於地面,燈體由鋁製管材構成,外覆精緻皮革,內部則嵌有刻面玻璃與內建散光器,以充沛而柔和的光源延展視覺。 Wave照明系列。 Nuvola燈具 Nuvola原意為「雲朵」,同為Draga & Aurel出品設計。燈體選用白色玻璃纖維,透過輕盈的材質和細膩的米白紋理、不規則的柔和外型,勾勒內蘊日光的浮雲意象,點亮無憂自在的光景和看客的想像力,將空間化為詩意的夢境。 Nuvola燈具。 Lagos餐桌 由 Baxter P獨家設計的Lagos餐桌選用Polar White花崗岩建構不規則的桌面,圓柱形桌腿則採用古董鐵,透過簡約而穩重的造型,保留天然材料的原始質感,天然礦石與金屬的嵌合對比,展現材質本質與設計細節的相輔相成。 Lagos餐桌。 Baxter Chester Moon系列沙發與扶手椅 設計師Paola Navone重新詮釋經典Chesterfield風格,將高度複雜的製作工藝融入現代設計語彙,以柔和且圓潤的線條,描摹精緻的絎縫皮革、全覆式軟墊設計和搭扣細節,延續傳統的細膩考究,營造新古典風格。 Chester Moon系列沙發。 Milano沙發系列 同樣出自Paola Navone的設計,暱稱「雲朵沙發」的Milano沙發兼顧設計美學與雅致觸感,其柔軟包覆的設計,妥貼盛放使用者疲倦的身心,讓人心生深陷於雲朵之中的聯想,是備受喜愛的經典之作。 Milano沙發。 資料及圖片提供」卡希納家飾空間美學館、Baxter 編輯」江瑜
生活
居家 GuideBook
法國建築師Pierre-Yves Rochon 打造Villa Héritage,融合傳統、創新與奢華美學。Courtesy Salone del Mobile. Milano and photo credits: PYR 第63屆米蘭國際家具展(Salone del Mobile. Milano)於4月8日至13日盛大舉行。今年展會主題聚焦「人與設計」,包括Euroluce 國際照明展回歸,同時舉辦首屆歐洲國際照明論壇,培育新秀設計的SaloneSatellite則舉行25週年特展。並邀請劇場及視覺藝術家Robert Wilson、曾獲得奧斯卡的義大利名導Paolo Sorrentino打造裝置藝術。 第63屆米蘭國際家具展宣傳主題視覺:為人而設計(Thought for Humans)。 Courtesy Salone del Mobile. Milano and photo credits: Bill Durgin 第63屆米蘭國際家具展宣傳主題視覺:為人而設計(Thought for Humans)。 Courtesy Salone del Mobile. Milano and photo credits: Bill Durgin 第63屆米蘭國際家具展宣傳主題視覺:為人而設計(Thought for Humans)。 Courtesy Salone del Mobile. Milano and photo credits: Bill Durgin 擅長解構人體姿態的紐約攝影師Bill Durgin則為展會宣傳計畫掌鏡,以「為人而思考」(Thought for Humans)為主題,透過人體與木材、金屬、織品、塑料、光的直觀互動,探究人與材料間的連結。透過攝影鏡頭聚焦設計的本質,每一件產品的表現形式來自於為人而造、由人而造,以設計回應人的需求、經驗與價值觀。 瑞典家具集團Furninova四十年來堅持歐洲本地原廠製作,堅守高品質工藝單椅沙發。瑞典知名人體工學椅品牌Conform成立於1978年,擁有多款休閒單椅,單椅內建護脊專利結構,採北歐經典曲木工藝,完美承托背部,提供放鬆無壓的舒適度。可訂製頂級家具布料或頂級天然皮革,完整體現斯堪地那維亞美學與工藝的結合。(Rokinii羅奇尼歐洲進口家具) Kristalia Pala圓桌餐桌擁有獨特形狀的桌腳,設計靈感來自船舵葉片,提供堅固支撐,視覺上也顯得輕盈流暢。桌板除了MDF烤漆、Fenix-NTM、天然木質等,另提供手工塗覆的Argilla 專利陶質塗層,呈現自然泥土的色彩和質感。除了固定桌款,延伸桌款採隱藏式延伸,讓使用者輕鬆調整桌面長度,延伸後仍保留圓融感,以和諧視覺無縫融入空間。(JYT Design 居雅堂) 撰文」黃詩茹 資料及圖片提供」各大廠商
居家 GuideBook
今年的米蘭國際家具展選擇透過攝影的視覺形式,展現人類與物質如何因對話而結合。尤其攝影作為跨越文化的共通語言,讓觀看者被圖像中的情境吸引,理解設計與人類的深刻連結,以及設計如何無所不在地影響生活。 劇場藝術家Robert Wilson以藝術裝置Mother打造戲劇性的沉浸體驗Courtesy Salone del Mobile. Milano and photo credits: Archivio Change Performing Arts. Bill Durgin的攝影也像是一幅拼貼畫,透過鏡框中的二維情境,將人體與空間並置。在他的鏡頭中,身體就像是具有建築質地與空間性雕塑品。他也分享自身創作的靈感來源,甚少來自於向外追尋,更多的是生活中的不期而遇,例如在美術館中欣賞一件雕塑藝術,或在街上漫步時瞥見的人體姿態與動態,而這樣的日常觀察也是許多家具設計誕生的靈光。 DS-888 Collina 的亮點是創新的椅背,全新開發的專利功能,讓靠背可以往水平或垂直方向靈活移動。明確展現超越傳統家具嚴格界限的活潑,以及充滿活力的生活方式,美學上也優雅地重新定義內部和外部空間,及形式和功能之間的界限。重新定義模組化設計的極限,實現以多功能性、人體工學和精緻美學脫穎而出的座椅景觀。(瑞歐典藏傢飾) 比利時藝術家Jacques Vanroose擅長研究人體的移動形態,也深受芭蕾舞啟發,其雕塑作品高雅優美,充滿動態和情感。青銅雕塑作品Continuity 以脫蠟鑄造方式製成,象徵愛侶間不斷進化的動能,作品的不對稱性、兩人間帶有距離的構圖,詮釋一段穩定關係需要付出極大心力才能持久並維持平衡。Gardeco 的每件限量款商品都有編號和簽名。(JYT Design居雅堂) Formafantasma為Flos設計的SuperWire系列,以純粹精緻的工藝重新定義照明設計的未來。六角形玻璃面板構築的燈具,以拋光鋁合金精準連結,結構輕盈又不失穩定性。Flos研發的專屬LED光源,超薄、靈活,可延展至一公尺,光線在結構間均勻流動,展現如雕塑般的立體層次。Flos SuperWire 採可拆卸更換的光源設計,符合環境永續,體現高端設計應有的細緻考量。(潤舍・生活家居) 透明輕盈的Isos桌子,設計師Piero Lissoni將桌腳對準桌面的犄角處,以35度角切割桌腳,猶如一支鉛筆挺直竪立,再以圓潤的桌面線條增添柔和雅致,既舒緩視覺衝擊,又突顯靜態張力和建築質感。提供不同尺寸的圓形、橢圓形和矩形桌面,有全實木、黑雲石、大理石、白色卡拉拉等材質選擇,為場域增添溫暖和自然氣息。(栢悅國際) 奧地利著名家具製造商Wittmann推出Kubus限量版沙發,慶祝Josef Hoffmann的經典作品「KUBUS」問世115周年。由一塊塊精準的正方形組成,幾何構圖的設計語彙,風格輕鬆、設計永恆。選用最優質的皮革縫製而成,特別版共有Basalt、Umber和Jade三種獨家皮革顏色。限量發行115件,每件都有獨家編號。(D&L丹意信實集團) 撰文」黃詩茹 資料及圖片提供」各大廠商
居家 GuideBook
第63屆米蘭國際家具展(Salone del Mobile. Milano)風光落幕,今年吸引近2,000家廠商參展,超過36萬人入場參觀。除了邀請Robert Wilson、Paolo Sorrentino、Pierre-Yves Rochon等人打造大型裝置藝術。還有兩年一度的Euroluce國際照明展、SaloneSatellite 25週年特展、Workplace3.0、S.Project等精彩展覽。 Workplace 3.0展示面向未來的工作空間。Salone del Mobile.Milano 2025 ©Andrea Mariani 作為設計趨勢指南針,2025年米蘭國際家具展的展會以「人與設計」為主題,揭示居家設計持續探索美學、功能、創新之間的平衡。從意義中探究形式,將永續思維融入設計思考,透過流暢曲線、大地色系、模組化的多功能解決方案與各種實驗性概念,優雅梳理生活與環境感知的可能性,擁抱感性與情境,讓設計因人而生。 Bomma首款以碎片玻璃製成的Fragments,將彩色玻璃廢料回收轉化為新材料,幻化成一顆顆寶石,實踐永續概念。由玻璃大師精心手工切割成具有機性與設計感的玻璃晶體。黑、白灰、精緻的火鶴薄荷三個特殊色系,可單盞吊掛或多盞組合搭配;全新Fragment Line大器優雅的有機色調,為空間引發優美靜雅的迷人氣質。(Light Plus) Ringo系列是一盞大型吊燈或吸頂燈,強調材質,而非形式。Marset設計總監Joan Gaspar以透明聚碳酸酯創造光學反射,呈現宛如由玻璃製成,像極冰塊的有機質地。完美解決大量體的重量與厚重感,同時提供均勻的大面積照明,加上不同尺寸與色溫選擇,非常適合運用在公共空間。而其透明特性的設計呈現,可以多層次的安裝形式,輕鬆地融入空間。(Light Plus) MARTA如一座座靜靜佇立的親切小島,木質與織物自然交融,展現柔軟清晰的質感。以簡約愉悅的造型與環抱式線條,摒棄銳角與剛硬,傳遞自由、舒適與自發的生活節奏。全系列皆可量身訂製。透過這個系列,Gregory Beson訴說如何用情感與記憶形塑生活空間,向人與人之間溫暖情感連結致意。(易雅居) 撰文」黃詩茹 資料及圖片提供」各大廠商
居家 GuideBook
如同當代建築強調放大空間尺度、連續性的開放空間、以流動性消弭視覺障礙,創造和諧的居住體感。今年展會中隨處可見流動線條、造型豐滿、觸感蓬鬆的家具設計,包括橢圓元素的模組沙發、宛若擁抱的扶手椅背、球體照明,顯示人們強烈渴望舒適、溫暖的感官體驗。 BD Barcelona Design展示。Salone del Mobile.Milano 2025 ©Alessandro Russotti 這一波家具設計不僅強調流動曲線,更突顯當代雕塑的標誌性,以大膽、飽滿的造型結合舒適感,並與板材、牆面完美融合,以連續性的視覺格局擴大空間感知。當家具稜角變得更加柔和、邊緣消融,柔軟與清晰的完美平衡創造出倍感溫馨與寧靜的空間氛圍。 Lorelei是 Giorgetti與 Maserati的聯名之作。融合家居材料與高端工藝,將汽車座椅的包覆感巧妙轉化為日常家具的語彙。以流動曲線勾勒整體造型,動感與精緻並存。簡約的純白色調帶來舒適安心的氛圍,在優雅中傳遞細膩的生活品味。(易雅居) Striche在威尼斯方言中意為線條或條紋。由穆拉諾(Murano)熔融玻璃製成的茶几,桌面經過塑形、上色、圖案設計、質地處理等四道澆鑄工序,展現其與眾不同的糖果質感美學。Striche讓玻璃變得令人垂涎,展現軟糖般的鮮亮與吸引力,是為空間增添光彩與個性的理想選擇。(築意名品家飾) 設計師Antony Cecca推出重磅力作Valzer餐桌,以雕塑語彙詮釋優雅動態。桌腳靈感取自雙人舞者交織共舞的瞬間,透過先進CNC技術與高光漆工藝精密打造,搭配超白玻璃桌面,細膩展現科技與美學的完美交融。搭配同系列邊櫃與陳列櫃,呈現Natuzzi一貫的義式優雅與現代格調。(華泓國際) Nevis Chair由曾參與香港半島酒店設計,同時也是當代室內建築和家具設計大師的Orlando Diaz-Azcuy設計。靈感源自20世紀中設計的率性與爵士風情,以流暢線條與包覆感十足的造型打造猶如懷抱般的舒適座椅,邀請人們沉浸片刻,享受悠然時光。(Baker-McGuire貝克傢俱) Ginette 是誕生自Romeo Sozzi 想像的無憂安樂椅,輕盈中帶著俏皮與喜悅,細語關於魅力的故事。橡木打造的扶手擁有柔和曲線與幾何結構,環抱著彷彿懸浮於空氣中的柔軟坐墊,擁有輕盈現代的美學風格。無論是客廳、玄關或一隅溫馨的對話角落,都能成為空間中令人喜愛的存在。(易雅居) Natuzzi 與 Marcantonio 四度攜手,催生出兼具視覺張力與詩意美學的Fiore扶手椅。以自然為靈感,巧妙融合有機意象與當代機能,完美詮釋設計與生活的和諧交會。椅身如花瓣的柔美曲線,線條如藤蔓蜿蜒伸展,溫柔包覆使用者,彷彿隨空間自然生長,成為環境的一部分,展現空間設計的新層次與詩意氛圍。(華泓國際) 撰文」黃詩茹 資料及圖片提供」各大廠商
居家 GuideBook
色彩引領設計師探索生活、科技與自然間的關係,展會期間,永恆的優雅白色仍位居最明亮優雅的主導位置,以現代風格重新體現新古典主義。並延伸出一系列溫暖的中性調色板,包括奶油色、摩卡色、赤陶色、淡褐色、竹青綠、苔癬綠等。 SaloneSatellite 25 週年特展。Salone del Mobile.Milano ©Ludovica Mangini 清新現代的自然色系躍上家具飾面,是包容的、懷舊的,為數位時代注入活力與居家氣息。尤其當永續設計不再只是流行概念,設計師們嘗試以更精緻而微妙的方式喚起人們對自然的渴望,透過大地色彩緩和日常節奏,讓風格美學與環境關懷融為一體,體現舒適與功能。 LEOPOLD扶手椅以光滑的木質框架包覆奢華的包裹式坐墊,增強了其雕塑般的外觀。將先進的工業技術應用於具有內在手工美感的設計,實現結構和柔軟度的完美平衡,帶來卓越的舒適感,有白色、苔蘚綠色等選擇。(弘第HOME DELUXE) 瑞典集團Furninova於展會中呈獻Catena Dusk沙發。擁有優雅經典又不失休閒的外型,兼具多樣造型變化,享受寬敞坐 面與舒適無比的坐感。每塊模組沙發都能獨立擺放,隨時調整風格多樣的沙發區。(羅奇尼歐洲進口家具) ClassiCon為Eileen Gray前衛地毯系列再次開發新素材。除了純羊毛手工製成的設計,更推出尼泊爾野生蕁麻製成的素食版本。這種天然材質具有一種特殊美感,原始有機,略帶彩虹色效果的色彩結合絲綢般的光澤。以全新質地再現Eileen Gray私人收藏的抽象畫地毯,為大眾展示新媒材的工藝之美。 專為戶外設計的 Kristalia AluAlu 沙發系列,結合優雅外型與實用性能,兼具永續、舒適與時尚。框架由 100%可回收鋁材製成,輕量堅固且耐候,結構經過特殊設計,易於組裝、拆卸、搬運和收納。坐墊面料選用抗UV、抗褪色、防水的Sunbrella®布料,長時間置於戶外仍能保持美觀與功能性。(居雅堂 JYT Design) Shiro 為日文的「白色」,在日本哲學中象徵空虛、榮耀、純潔和平靜。非多彩的白,代表充滿空無的潛力,一種蘊含能量的低調表達。這款戶外燈描繪了建築與自然間的對話,其理性精緻的結構透過立方體排列的金屬板條過濾光線,呈現柔和、平移的照明效果,以寧靜氛圍平衡居住空間和自然世界。(Light Plus) 撰文」黃詩茹 資料及圖片提供」各大廠商
居家 GuideBook
隨著生活方式和多功能空間的需求,今年展會中,模組化思維依然盛行。從沙發、咖啡桌、床組、層架到照明,運用更加靈活的模組化設計提供美觀實用的智慧解決方案。同時隨使用者需求持續進化,提供客製化服務或與智慧科技結合,提升家具互動性與適應性,增加空間的靈活與效率。 Ritzwell結合日式工藝與義大利美感。Salone del Mobile.Milano 2025©Ruggiero Scardigno 尤其年輕世代對模組化、可調整的設計擁有高度興趣,他們期待隨生活與空間變化而調整的家具,追求個人化與功能性的結合,例如可融入小空間、同時滿足居家與辦公需求的家具。另外,模組化設計也與永續概念結合,從材質、製程工藝、組合與拆卸方式、回收,盡可能延長產品生命週期,展現對循環經濟的重視。 張力、透明度、平衡是Alterna系列的三大核心。結構化的框架延伸出方形截面的棱柱形燈罩,骨架的剛性將平面轉化為立體,塑造出形體。覆蓋於結構外,半透明的攝影濾光遮罩片使光線質地更精緻柔和。模組化設計可單獨吊掛或複數懸浮,在垂直或水平方向自由延伸,延展擴張空間的裝置構圖。(Light Plus) Lagoon 模組化沙發從航海中汲取靈感,保留帆船的優雅氣質。其板條柚木底座體現經典的航海工藝,受船舶索具啟發的繩索編織靠背則增添了航海氣息。固定和可移動的雙重緩衝系統增強沙發的舒適度,在支撐和戶外生活的放鬆之間達到完美平衡。(弘第HOME DELUXE) Rolf Benz的KAIA模組沙發,提供輕鬆躺臥的選擇,只需向前輕輕滑動座椅,或將椅背平穩向下放置,便瞬間轉化為舒適的摩登臥榻。讓客廳變身簡易臥室,適合現代人多元的社交需求與空間限制,成為熱愛社交者的理想之選。無與倫比的頂級皮革和精湛車縫工藝,讓使用者享受極致的躺臥舒適感。(D&L丹意信實集團) B&B Italia推出Tufty-Time 20,慶祝Patricia Urquiola的經典設計問世20週年。全新版本保留Tufty-Time的模組化設計、包覆感十足的舒適性及靈活的組合方式。由14個模組組成,重新設計襯墊和座椅高度,全新加入的弧形模組可打造出多功能、流暢的曲線組合,讓空間規劃更有機靈活。結構更新採用可完全拆卸的永續廢棄處理方式。(栢悅國際) 丹麥Sketch的Sequel沙發,布料採100%可回收材料製成,提供多種模組化選項,適應各種居住空間需求。以中等尺寸的簡約設計創造出具永恆美感,不被潮流束縛的沙發。無論何種空間風格,Sequel沙發都能輕鬆融入,結合完美和自由,為居家營造獨特韻味。(夏馬城市生活) Sebastian Herkner打造的Beletage模組沙發是典型的Wittmann作品:比例和諧、細節謹慎和設計精細。看似漂浮的金屬框架以輕盈的呈現方式支撐大量軟墊,賦予獨特輪廓。擁有多功能性和寬敞舒適的尺寸,柔和的輪廓曲線和幾何元素可組合成多種配置方式。(D&L丹意信實集團) 撰文」黃詩茹 資料及圖片提供」各大廠商
居家 GuideBook
Euroluce國際照明展再度證明了「光」在室內設計的關鍵作用。以創新的材質、技術提出照明的多元解決方案。向傳統與經典致敬,同時在工藝中探究新生命,尋找凝聚情感的裝飾語彙。 Euroluce國際照明展,點亮光的迷人詩意。Salone del Mobile.Milano 2025 ©Diego Ravier 打破設計、功能主義和藝術界限的照明設計成為脫穎而出的趨勢。燈具既是照明工具,也是藝術裝置,突破平面或立面的陳設思維,甚至可運用特殊材料自由型塑形體。以輕盈精緻的淺色系創造柔和明亮的視覺氛圍;或重新詮釋深色調,將之轉化為對比工具,創造活潑的視覺深度。 Poliform的ARTHUR LAMP是技術含量極高的作品,其設計純粹以功能性為主導。這款經典閱讀燈採用時尚設計,透過簡潔線條實現絕對的形式清晰度。輕巧低調,是沙發和扶手椅的完美伴侶,可在最需要的地方提供聚焦的燈光。(弘第HOME DELUXE) Muuto Strand系列燈罩由噴塗的 Cocoon材料製成,淺色陰影像織品和紙張般半透明,但更堅固耐用,並具有無縫製造和結構化表面的魅力。外形柔和且富有趣味,雕塑般的設計搭載隱藏式光源,讓一體成形的結構散發均勻光線,呈現複雜迷人的質感,如雲朵般輕盈夢幻,為空間增添獨特的光影氛圍。(居雅堂 JYT Design) Saint-Louis最新水晶燈具系列Folia,以小巧的掌間燈具點亮生活儀式感。繼與設計師Noé Duchaufour-Lawrance合作的Folia系列便攜燈大獲成功後,Saint-Louis新推出白色木質特別版,並再度展示三款拉絲金屬Folia迷你便攜燈,盈盈可握,盡顯精緻。可無線移動、隨心調光的檯燈系列,讓光影藝術自由點綴生活空間。(栢悅國際) Tom Dixon的BELL無線桌燈,將懷舊汽車美學轉化為現代生活中的光影裝置。靈感取自1960年代鍍鉻保險桿,其流線金屬燈體以拋光壓製鋼打造,映照出周圍空間的色彩與輪廓,隨角度變化呈現出豐富視覺層次。具備9小時續航、可攜式設計、搭載節能LED光源,是照明,更是細緻自信的設計。(潤舍・生活家居) 丹麥百年燈飾Louis Poulsen Panthella 160是全球首盞由知名燈具公司設計的無線充電可攜式輕巧桌燈。以融入USB充電電池的設計延續Panthella 的流線造型。溫潤的圓頂燈罩搭配纖細燈桿,營造絕妙的視覺平衡。典雅的桌燈宛如平衡的藝術品,創造出溫柔擴散與漫延的光源。Panthella 160 Portable V3無線檯燈共16種顏色,2025春夏推出苔蘚綠和勃根地紅新色。(居雅堂JYT Design) Lee Broom與西班牙陶瓷品牌LLADRÓ合作設計的Cascade系列。以傳統紙燈籠為靈感,挑戰陶瓷特性,並從傳統工藝技法中注入Lee Broom的靈魂。如幾何形階梯式小瀑布的燈款,創造出顛覆傳統媒材的視覺意象,展現媒材的特性與氣質,也帶來別具風格的當代優雅。(Light Plus) 撰文」黃詩茹 資料及圖片提供」各大廠商
楠弘集團第一手趨勢分享
在這個資訊爆炸、情勢丕變的時代,紛擾與不確定性衝擊人們的日常,不過,向內探索、尋求寧靜和真實的渴望同時悄然而生,這股力量默默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深刻重塑對於「家」的定義與期望;而獨具私密性的衛浴空間,更需要重新審視內心需求。國際色彩趨勢平台Pantone發表2025年度代表色為「Mocha Mousse摩卡慕絲」,更彰顯了人們期待低調平衡的心境。 2025年德國法蘭克福ISH衛浴大展以「Solution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永續未來的解決方案」為題,會中能看見各大國際精品衛浴品牌因應能源、水資源短缺所付諸實際行動的智慧創新科技,節能、節水、回收循環再利用等,都是趨勢關鍵字。過去,設計講究「Form Follows Function形隨機能而生」包浩斯哲學,現在則更需要「Form Follows Emotion形隨情感而生」的設計,以感官閱讀紋理,引現Quiet Luxury靜奢主義的生活美學。 2025居家衛浴趨勢無論於永續實踐、智能整合、風格表達、色彩紋理或光影營造,皆由內而外且有意識地體現全球價值觀的轉變,讓衛浴空間不再只是過渡場域,而是重拾內心平和,全然回歸自我的沉靜綠洲。歐陸頂級廚衛居家品牌代理商楠弘集團特別飛抵歐洲現場,為大家帶回第一手觀察。 趨勢一:輕奢有型 風格共鳴 推薦:Villeroy & Boch-Skyla 現代生活哲學崇尚自我表達,衛浴空間也成為展現個人風格與態度的重要場域。Villeroy & Boch推出全新系列Skyla,以「現代、時尚、個性化」為核心,注入一股簡約摩登的迷人氣息,創造風格鮮明且一致的居家美學。 Skyla外型融合極簡、有機造形與非對稱元素,輪廓線條清晰、弧線柔和有致,相互輝映成和諧美感。為因應多元情境需求,產品具有豐富的規格選擇,浴櫃的表面處理擁有八種現代色彩,從經典的亮/霧白和黑色系、自然柔和的嫩綠色、與北歐橡木等木紋選擇,勾勒繽紛優雅氣息;抽屜提供實用的單抽與雙抽設計選擇,並可於80和100公分面盆加選開放式層架。此系列馬桶搭載TwistClean強淨漩冲全新沖水技術,兼顧節能與潔淨雙重享受。 推薦:KEUCO-Edition 11 ART 由德國設計師Dominik Tesseraux(Tesseraux + Partner)操刀,KEUCO Edition 11Art秉持「tone-on-tone」同色調搭配原則,強調色彩、材質與表面質感的全然一致性,透過細膩線條、極簡結構與沉靜色彩,營造兼具美學與鬆弛感的「衛浴寓所」情境。 Edition 11 Art系列運用琺瑯鈦鋼材質,打造出僅4mm的超薄面盆邊緣,與底座浴櫃無縫銜接,呈現一體成型的極簡洗鍊感。更以色彩整合衛浴美學,提供絲綢白、沙漠卡其、曼哈頓銀、緞光藍與煙燻灰等五種低調時尚的色彩,當色彩延伸至面盆、浴櫃乃至牆面,其與材質所形成的視覺連貫性,可減少過度刺激,完美詮釋「和諧一致」的語彙,在同色異材質的巧妙組合下,展現的紋理豐富帶有層次,更將其設計哲思演繹得淋漓盡致。 趨勢二:循環永續 回收新意 推薦:GROHE-Everstream 水循環淋浴系統 面對氣候變遷和資源短缺的嚴峻挑戰,「節能環保」與「永續生活」已成為居家設計不可或缺的核心理念。尤其在水資源方面,根據全球廚衛領導品牌GROHE在今年衛浴大展上分享的數據,歐洲已有20%的土地與30%的人口受到水資源短缺的嚴重影響,且此趨勢預計持續加劇。 為此,GROHE推出Everstream水循環淋浴系統,此循環用水概念旨在提供高品質的淋浴體驗,同時減少純淨水源與能源的消耗。當使用者完成洗浴清潔後即可切換模式,將無化學洗劑的排水收集並注入一個系統迴路中,經過衛生處理後將水維持在一定的理想水溫,使其能重複使用。 推薦:GROHE-Rapido Heat Recovery 熱能回收系統 家庭淋浴在熱水耗能佔有相當大的比例,GROHE與荷蘭新創公司Hamwells攜手合作,共同研發Rapido Heat Recovery熱能回收系統,其運作原理是從排水處回收用水,在不混合新舊水源的前提下,利用回收用水的餘溫預熱即將進入系統的冷水,有效達成節能減碳的效果。 此概念堪稱劃時代的創新設計,其嵌入牆面的隱藏式設計,不僅維持了衛浴空間的牆面平整與潔淨感,更能靈活搭配手持、頭頂花灑等多樣出水裝置,讓使用者在實踐環保的同時,也能兼顧空間美學與舒適享受。 趨勢三:色彩絮語 寧心之境 推薦:Villeroy & Boch-Artis 德國色彩專家Gesa Hansen為Villeroy & Boch Artis系列帶來全新色彩詮釋,她提到「漆黑暗影的層次能幫助人們隔絕外界刺激,並賦予庇護感。」有鑑於此,此次推出的四款霧面色彩中,「深邃黑」與「夜幕藍」有意識地回應了人們對安全感的深層需求,而「暖杏色」與「藍綠色」則點綴著對未來的期盼與希望。 此為Artis系列首次推出內外色彩一致的單色檯面盆,採用高穩定性的專利材質TitanCeram鈦瓷製成,所有面盆均提供圓形、橢圓形、方形與長方形四種造型,並可與品牌旗下的Finion和Antao系列衛浴家具完美搭配。 推薦:Glass Design x Sieger Design-OTO Glass Design攜手德國設計團隊sieger design打造Glamorous Tuning轉把設計美學支線OTO系列。OTO轉把採用手工吹製的穆拉諾玻璃材質,鑲嵌高品質的精緻黃銅配件,透明感中閃耀著璀璨的金屬光澤;提供煙燻灰與琥珀金兩款色系,展現沉穩又不失奢華的細節與美感。 推薦:Glass Design-DAME 由設計師Vincenzo Missanelli為Glass Design獨家打造的DAME系列,其立柱盆設計宛如登上時尚伸展台,以自由流暢的姿態展現柔美曲線。2025年,此系列迎來「Mocha Mousse摩卡慕絲」新色調,不僅呼應Pantone年度色彩趨勢,更突顯溫潤迷人的設計線條。 趨勢四:簡而不凡 沐浴蘊靜 推薦:Villeroy & Boch-Vea 德國工業設計師Christian Haas從當代設計俐落的線條與高級香水瓶的機械結構中汲取靈感,打造首款結合Villeroy & Boch工藝與Ideal Standard技術的龍頭系列Vea。龍頭主體細緻的切面處理展現超高工藝水準、控制旋鈕則採陶瓷鑲嵌表面,彷若寶石般雋永。 首次搭載ViPush一鍵式操作設計,出水控制只需輕按龍頭旋鈕,旋轉控制旋鈕則可輕鬆調節水溫,體現純粹優雅的質感。Vea系列提供黑、白、鉻色三款經典色系。 趨勢五:感受光影 閱讀紋理 推薦:Glass Design-VENEZIA Glass Design全新VENEZIA面盆,造型外觀彷若貝殼紋理般的優雅曲線,質材採用承襲義大利Murano穆拉諾島傳承千年的手工吹製玻璃,以美麗與優雅聞名的穆拉諾玻璃是匠師代代相傳的傳統工藝,除了體現千年玻璃工藝的傳承與現代設計的融合,其優雅的造型與玻璃內層細膩的金箔紋理交相輝映,更散發出奢華而靜謐的光影變幻。顏色提供「透明金粉」、「煙燻金粉」與「灰藍金粉」三款獨特飾面選擇,並搭配同色系的黃銅底座與排水配件,彰顯整體視覺層次與風格一致性。 推薦:falper-Opus 義大利品牌falper攜手設計師Massimo Castagna,於此次米蘭展推出全新衛浴系列Opus,採用實心玻璃磚結合不鏽鋼結構打造檯面設計,每一塊玻璃磚皆經過手工模具壓製與精準封層,輕透的質地與波光紋理令人著迷。檯面可獨立安置於胡桃木木質底座,亦可嵌入壁龕式空間,創造漂浮輕盈的幾何線條,與深色木紋相互輝映。 趨勢六:專屬限量 訂製奢華 推薦:Dornbracht-Atelier 適逢75週年,Dornbracht以「Inspiring your vision靈感實現願景」全新主張,致敬品牌開創的勇氣與熱情,並特別獻上Dornbracht Atelier奢華訂製工坊服務。Atelier源自法文,意旨藝術家或設計工匠的創作工作坊,訂製服務的推出得以實現最大的創作自由,秉持「只有一件,也能量身訂製」,Dornbracht邀請客戶一同探索獨特多元的裝飾材質、表面處理、風格造型與規格尺寸,為自己打造一款絕無僅有、展現自我主張的龍頭設計,高度詮釋客製化對於和諧比例、精湛工藝、細膩精準的極致追求,以及對藝術創作的啟發。 資料及圖片提供」楠弘集團 編輯」陳映蓁
蘊藏故事的場域美學 頂奢生活的態度宣言 Baker-McGuire 貝克傢俱
百年白宮御用品牌 Baker-McGuire 貝克傢俱,以不凡選材與精湛工藝打造經典傳承,成為品味名流、知名設計師與頂奢飯店集團的愛用首選。攜手Thomas Pheasant、Barbara Barry、Orlando Diaz-Azcuy、Paola Navone等國際知名設計師,連結過去和現在的優雅光影,映照動人的空間故事。 作為傢俱美學與風格空間的整合服務專家,Baker-McGuire 貝克傢俱日前進駐「遠雄泱玥接待中心」,與遠雄房地產攜手策畫一系列展覽,透過傢俱傢飾精裝書選品等為空間注入當代美學,構築對理想生活的新想望、心嚮往。而在台北指標區天母的「久年松芮接待中心 」期間展示的Thomas Pheasant 系列,更透過設計語彙探索的理想家居藍圖,打造充滿幸福溫度的生活光景。 遠雄泱玥接待中心。圖片提供/遠雄泱玥 水岸藝居美學 城市旅行POP UP期間限定策展 有故事的空間,不只是佈局和擺設,更是藝術與設計的完美融合。Baker-McGuire 貝克傢俱聯手全球頂級精裝書品牌 ASSOULINE,於北市科指標建案「遠雄泱玥接待中心」策劃「城市策展-TRAVEL FROM HOME」,打造一場跨界美學盛宴,揭示頂奢生活的態度宣言。 當家居、文化、生活交織,破框聯手,跨界無界。ASSOULINE 的精裝書籍、香氛蠟燭、家飾融入 Baker-McGuire 貝克傢俱的當代家具,以城市和旅行的美好記憶妝點居家,融匯全球文化視野呼應無界水岸奢居。 左- Baker-McGuire貝克傢俱於「遠雄泱玥接待中心」期間限定策展。 右-「城市旅行」生活選品以世界文化靈感打造居家城市風景。 以書本探索世界,世界之都盡為收藏。ASSOULINE 構思國際城市主題,傳遞多樣生活風格,書本不只是裝飾,更是對話與共感的起點。《New York Chic》精選現代建築與藝術能量交織的都會風景、《Tokyo Chic》以靜謐留白展現東方極簡與寧靜之美、《Tuscany Marvel》帶領讀者走進托斯卡納這片靈感之地、《Kyoto Serenity》讓人在京都慢下腳步,感受不張揚卻深刻的古都美學。 ASSOULINE以香味閱讀城市,沉浸美好的日常儀式感。 再現天母靜謐人文 描繪理想生活想像 當空間注入情感與記憶,居家便成為譜寫故事的所在。Baker-McGuire 貝克傢俱以家具與軟裝交織而成的風格語彙,拼貼出關於生活的美好想像,將「久年松芮接待中心」化身為理想生活的預演場域,讓家成為個人風格的延伸。 呼應曲面的建築語彙,Baker-McGuire 貝克傢俱精選 Thomas Pheasant 設計的 Nami Sofa 和 Nami Lounge Chair。以日語「波浪」為名的沙發和休閒椅,靈感來自設計師的京都之旅,流暢曲線宛若水的律動,也像寧靜街區裡微風輕拂樹梢的律動。讓訪客沉浸於東方柔韻,感受時間緩緩流動的舒適感。 與之相襯的 Drum Cocktail Table,極簡的沉穩造型蘊含細緻設計,大理石桌面為空間增添輕奢質感。停下腳步,就像走進天母街角的歐式咖啡館,咖啡香伴隨書香,享受片刻的寧靜時光,任令人微笑的細節點亮生活品味。 左- Drum Cocktail Table 的大理石桌面為空間增添沉穩奢華。右- Baker-McGuire 貝克傢俱為空間注入雅緻當代美學,襯托天母的質感生活。 圖片提供/九號設計集團 三大核心專業服務 提供全球頂奢家居解決方案 做為一站式頂級生活美學專家,Baker-McGuire 貝克傢俱台中直營旗艦店以「Baker-McGuire 貝克傢俱旗艦設計中心|亞太總部」的全新定位面向亞太市場。並提供三大核心專業服務──家具美學與空間整合規劃、跨境與規模專案整合、售後服務與保障,為亞太區設計師、經銷夥伴與品味人士打造專業服務體驗,實現獨一無二的家居美學。 VERONESE gallery 藝術攝影打開通往世界的藝術窗景。 為滿足亞太區設計師、經銷夥伴與品味人士的多元需求,整合旗下品牌 Baker-McGuire 當代家具、ASSOULINE 精裝書籍、VERONESE gallery 藝術攝影、Baker Living 設計選物。從材質選擇、線條勾勒到色彩搭配,精心考量每一個細節,完美呈現個人風格。從概念發想到實作落地,以整合服務打造兼具美觀與機能的理想空間。 Baker Living 設計選物為生活增添視覺與心靈愉悅。 資料及圖片提供」Baker-McGuire 貝克傢俱 撰文」黃詩茹
曲線與光影的材質詩學 威盛亞
走進玄關,一面優雅弧牆勾勒出家的樣貌。多元材質的線面交織,在和諧旋律中點綴令人會心一笑的驚喜,天花板的流線照明宛如一抹溫暖微笑,映照一家四口的理想生活。捌拓制作選用威盛亞裝飾材為空間注入大氣質感、創造視覺焦點、突顯個人風格。 靜謐弧度 串聯家的溫柔 從玄關延伸到電視背牆,一氣呵成的卡拉卡塔雲石成為公共區域的主角。捌拓制作總監唐丞凱提到,「如果是天然石材,選擇花紋就很看感覺,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威盛亞的卡拉卡塔雲石紋路很簡約,又能呈現石材大氣的質感,一般人也很好入手」。 紋樣自然簡約的卡拉卡塔雲石鋪陳電視背牆。圖片提供/捌拓制作 由於業主希望天花板能有特別設計,但案場本身有較多樑柱,因此設計上選擇以弧形天花板包覆大樑,再以軌道燈修飾,將線條延伸到玄關,與白色弧牆呼應。弧牆的踢腳和天花銜接處皆以威盛亞的玫瑰金金屬板裝飾,低調奢華,將弧牆襯托得更為立體。 石材與金屬的搭配,為素白淨雅的空間凝聚焦點。唐丞凱觀察,近年大眾偏愛奶油色等淡雅色調,「其實現場沒有想的那麼簡單,如果細節、銜接沒有做好或缺乏一些低調的點綴,乾淨的質感是呈現不出來的」。 以弧形天花修飾梁柱,賦予空間流動視覺。圖片提供/捌拓制作 點金之筆 光影餘韻 金屬板是襯托商空質感的常見選項,要如何運用在居家空間,又不過於突兀是一門學問。唐丞凱選擇將威盛亞的玫瑰金金屬板運用在電視牆和神桌旁的展示櫃,分別呈現不同的視覺效果。 造型燈飾也以金屬材質與流線造型相呼應。圖片提供/捌拓制作 電視牆的展示櫃以卡拉卡塔雲石為背景,搭配古銅色的鐵件鍍鈦層板,再以金屬板點綴牆面弧度。神桌旁的展示櫃也以華麗的玫瑰金與素雅的神桌形成對比,「仔細看會發現這兩個展示櫃的玫瑰金是不一樣的效果」。 可彎折的輕薄金屬板滿足櫃體的弧度設計。圖片提供/捌拓制作 由於神桌旁的畸零空間存在柱體,選擇威盛亞金屬板更能實現特殊造型,「因為這裡不能打磨,必須請木工用金屬板直接凹出弧形,其實滿挑戰的,但最後效果很好」。大面積的玫瑰金,搭配間接照明,隨弧度映照光影流動,和諧融入神桌的沉靜氛圍。 玫瑰金金屬板襯托現代造型的神桌,於素樸中妝點精緻。圖片提供/捌拓制作 冷冽金屬的風格節奏 金屬板可以是妝點空間的配角,也可以是為空間定調的主角。在另一個案場中,捌拓制作選用威盛亞的碳鋼拉絲金屬板,搭配水泥、鐵件,以黑白灰的色調呼應業主偏愛的工業風與街頭藝術。 金屬板搭配竹節鋼筋呈現粗獷工業風格。圖片提供/捌拓制作 冷冽的碳鋼拉絲金屬板從牆面延伸到DJ台,搭配軌道燈的間接照明,呈現拉絲碳鋼的細膩紋理。一旁搭配黑色竹節鋼筋組構的展示層架,「我們刻意打掉這面牆,呈現『破牆』的感覺,再搭配閘門,平常可以自由開闔出入」。 以碳鋼拉絲金屬板打造時尚DJ台。圖片提供/捌拓制作 金屬板的分割比例也是影響視覺美感的關鍵,因此設計時先根據業主身高,確認可流暢操作DJ台的高度,定位出水平線條,「牆面寬度設定成六等分,再以AA柱呈現垂直線條,整個牆面就有一體感,再設置層板讓業主陳列收藏」。 碳鋼拉絲金屬板應用於茶水吧台的伸縮餐桌。圖片提供/捌拓制作 以選擇成就可能 每一個理想空間都是無數選擇的結果。唐丞凱說,尋找金屬板時,比較過很多不同產品,「威盛亞的光澤度是我最滿意的,而且我們希望板材越薄越好,比較能滿足案場需要的特殊造型」。他笑說,其實業主看到樣品也會猶豫,擔心金屬板太搶眼,「其實金屬板用在彎曲表面,再搭配照明,會有自然的光影折射,和平面的視覺效果完全不同」。 以材質細節點綴襯托純淨的空間質感。圖片提供/捌拓制作 在風格快速演替的時代,材質是否容易更換也是業主的考量之一。「雖然業主有能力選擇真正的石材,但他考慮到過幾年可能會想改變裝潢風格,所以選用威盛亞的產品既能滿足對石材的喜好,未來如果更換,他也覺得是符合成本效益」。 唐丞凱也分享,當工期緊湊時,紋樣擬真又方便裁切、黏貼的裝飾板材往往就脫穎而出。「有經驗的工班只要試過一次這樣的產品,就知道用什麼機器裁切能讓金屬板的收邊裁得好看,其他案場就能很快上手」。將3D圖的設計完美實現,為業主成就理想的居家風景。 淡雅色調與豐富材質交織出多層次的設計質感。圖片提供/捌拓制作 資料提供」威盛亞 撰文」黃詩茹
影音
《攝影師之家》揉合居所、攝影棚與藝廊,映照夢想與光影交織的人生新章。
更多內容請見」 【敘研設計|陳建廷 許純瑜 / 攝影師之家】
室內名人堂
/ 峻佳設計
峻佳設計 / 陳峻佳,峻佳設計公司創始人。
峻佳設計/ 思度中國於香港、廣州、深圳設有分公司,是集商業策畫、空間設計、品牌設計與整合傳播等全流程為一體的跨界創新商業設計公司,近年來專注於大型複合體驗空間項目打造,擅長跨界創新商業設計、複合業態規劃整合,以及多維疊加場景風格塑造,成功塑造多個創新品牌,被譽為商業「新物種」。能為客戶提供品牌形象包裝及空間設計等整體性設計服務,曾服務多家大型知名地產商、文化空間運營商、連鎖商業品牌、教育品牌等;在商業、教育、養老、辦公、地產、文化、公共服務空間領域皆有代表案例。
室內名人堂
/ 萬社設計Various Associates
萬社設計作為一間建築和室內設計工作室,致力於地方及全球性設計研究專案。
工作室成立於2017年,擁有國際頂尖背景的設計師團隊,其專業範圍涵蓋建築空間、室內設計、材料研究、平面和交互設計等,致力於高端及實驗性項目的設計與研究,從空間功能出發,通過對材料的研究,挑戰常規,關注細節與品質,為每個專案打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同時,作為一處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合作平臺,萬社希望能夠結合創意與技術,探索過去、現在與未來,突破創作界限。
室內名人堂
/ CCD香港鄭中設計事務所
CCD香港鄭中設計事務所創始人、董事長。
鄭忠曾擔任「CTBUH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首屆室內設計評委會主席」、「Frame Awards酒店設計類別」評委。以「東意西境」的設計理念享譽國際酒店室內設計領域,帶領CCD從創立至今已獲得室內設計界逾百項頂級國際大獎,是首個囊括全系列酒店設計大獎的華人設計公司。
室內名人堂
/ 近境制作|遠域生活
近境制作設計總監。Andrew Martin國際室內設計大獎得主。義大利A'Design鉑金獎得主。
生於亞洲,近境的設計源自於對生活的熱情,強調自然、清晰的原始設計,象徵年輕與活力,代表未來空間的發展方向,近境認為,最好的設計便是創造未來。
室內名人堂
/ 建築營設計工作室
中央美院建築學院副教授。建築營設計工作室主持設計師。
主要作品包括曲廊院、水岸佛堂、唐山有機農場等,致力於讓空間成為人、自然、社會交流的媒介,創作宜居生活。作品曾獲邀參加哈佛中國當代建築展、韓國光州設計雙年展等。曾獲選為美國《建築實錄》全球十佳設計先鋒、香港《透視》40 UNDER40建築師。
室內名人堂
/ 瑋奕國際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成立於2003年,設計師方信原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及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大元聯合建築暨設計事務所及李肇勳室內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常透過城市旅遊的方式,進行城市人文的觀察及研究。事務所致力於將低度設計運用於各項規劃,並探討人們在低度的空間裡,各層面所產生的影響。
於設計上持續以現代主義、宋代美學及侘寂文化為架構而成的低度設計為主軸,將文化、藝術、環保等相關元素,整合運用於生活及空間的設計中。作品曾獲台灣TID獎、香港APIDA獎、中國IAI獎、英國WAF INSIDE Awards、德國iF設計獎、德國紅點設計獎、德國German Design Award、義大利A’DESIGN Award肯定。
室內名人堂
/ 石坊空間設計研究|事務所
英國倫敦藝術大學 · 空間設計學系。英國北倫敦大學 · 建築設計研究所。台北實踐大學 · 設計學院講師。2002創辦石坊空間設計研究迄今。
郭宗翰擅長運用優美的線性語彙及豐腴的異性材質營造出精緻純粹、優雅大器的哲性空間,並賦予空間獨具生命力之氛圍。郭宗翰認為設計是簡化出空間裡最關鍵的元素,而不是將所有細節都植入空間,強調設計既是生活經驗的延伸,也是欣賞美學的態度,藉由人文厚度的植入,構建空間生活的哲學,創造人們對空間美學的無限想像。
室內名人堂
/ 何侯設計
何侯設計奉行以設計思維來主導建築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及家具設計的原則。主持人何以立及侯貞夙在美國波士頓及紐約分別取得美國建築師執照並累積了15年及 8年的工作經驗後,在1997年於台北成立何侯設計。在近20年的執業中獲得許多認可及獎項。
何侯設計自認是業主夢想之督導者,在傾 聽、評鑑、分析後提出解決方案;每一個方 案均是整合功能及美學之結果。深信設計 是生活的全部而非局部;設計是精密思維 的表象而不是一種流行;設計的生命始於 開始使用後而非完工時。
室內名人堂
/ 城市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出生藝術世家。
因為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培養出陳連武扎實的文化底蘊,加上深厚的建築背景、歐美新潮設計的養成,是國際極少數能同时囊括全球四大設計獎(德國iF設計獎、德國red dot紅點設計大獎、日本G-mark Good Design Award、美國 IDEA傑出工業設計獎)的台灣知名室內設計師。
室內名人堂
/ 開物設計
自2007年創立以來,開物設計以靈活的文化符碼,營造出空間的價值與深度,成功為客戶提供創新策略與商業模式,整合空間特質以開展出競爭優勢。
設計團隊以跨領域的團隊組合,打造不設限的空間型態,並為住宅、娛樂空間、辦公空間、公共空間和商業空間設計出創新而精湛的新氣象,進而延伸出家具設計、燈具設計、產品設計和平面設計的全面性規劃,全面提升空間設計的完整與價值。
室內名人堂
/ 沈志忠聯合設計|建構線設計
沈志忠1998年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雀爾喜學院,返台後陸續創辦建構線設計有限公司與沈志忠聯合設計有限公司,並擔任負責人與設計總監職務。其設計理念是透過建構的「線性張力」探索空間本質,挖掘空間與空間相互的恆定關係。
執業以降,國內外獲獎無數,歷年來囊括涵蓋亞洲及歐美等指標性設計金獎獎項, 如:英國London Design Award、 加拿大Best of Canada Design Award、義大利A' Design Award、 台灣TID Award四屆金獎等,2017年受邀成為義大利 知名設計大獎A' Design Award的評審委員,同時受邀出席兩岸演講邀請,不勝枚舉。
室內名人堂
/ 好室設計
HAO Design好室設計創辦人。喜愛感受空間的故事性與材料的真實細節,以高雄為起點,開始在世界各地拓展空間可能性,讓使用者在美好的體驗中增進與空間的對話與互動,進而堆疊出空間專屬的故事與獨特的個性。
好室設計理念:「美好生活,於室於心」,空間不論奢華或簡約,最終還是以「生活」為本,你的日常才是空間載體的核心價值,設計團隊相信,梳理好生活習慣,風格才經得起生活考驗,當你與空間多了對話、發展出專屬的個性,會看到彼此有更好的互動方式。重要得獎紀錄包括iF Design Award、 TID Award、好好住營造家獎、香港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等。
室內名人堂
/ 邱德光設計
邱德光從事設計行業至今已逾40年,以其深厚的美學素養,將裝飾元素結合當代設計,開創新裝飾主義NEO ART DECO東方美學風格。作為邱德光設計、德光居家居品牌的創辦人,始終推陳出新,以延綿不斷的「時代風格」影響了一代代設計師。他揉合華麗、藝術及時尚元素,形塑當代東方美學與時尚多元的生活形態,對消費者的洞察力讓邱德光被譽為「豪宅風向標」。 知名作品有NAGA上院、星河灣,到北京萬科.如園、保利.和光塵樾、蘇州綠城.江南里、仁恆.棠北天漣墅、武漢華僑城.原岸。
邱德光憑藉敏銳的營銷思維和創作態度,以鮮明的空間筆法樹立特色。
室內名人堂
/ 覺知造所室內裝修有限公司
覺知造所主持人。胡廷璋認為空間應能使人更容易進入當下感受與存在,而非成為阻礙。
作品善於將美感融入生活,減化與日常需求無關的線條與設計,盡可能的讓空間回歸到人與人間最純粹型態。重要得獎記錄為德國iF 金質獎、台灣TID 金獎、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等。 設計工作僅為其日常中一個面向。除此之外,他亦是日本裏千家茶道講師與唎酒師,短暫兼職任於劇場表演,研修居合道,並透過書寫分享設計工作以外的角度與觀點。
室內名人堂
/ 台灣Next Design Studio / 呈境室內裝修設計
台灣Next Design Studio / 呈境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台灣大葉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台灣室內設計專技協會 (TnAID) 第11屆理事長。2022德國iF Design Award評審委員。2021台北市政府都發局台北老屋新生大獎評審委員。
袁世賢認為,設計沒有停止的時候,設計必須不斷的開始,在不斷的開始中找尋各種可能性。空間的呈現也非絕對有固定的型式,可能不斷被創造,空間不斷被展現。讓生活、空間、生命更為美好及充滿意想不到的驚喜。
室內名人堂
/ 中怡設計事業有限公司
沈中怡(美國紐約州註冊建築師)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在紐約期間先後任職於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 (SOM)及Polshek Partnership Architects LLP,2002年返台成立中怡設計事業有限公司,並先後任教於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淡江大學建築系及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亦擔任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熱衷於設計美學的推展。
作品曾多次獲得國際獎項肯定,如iF Design Award、TID Award、WAF Award Finalist等。
室內名人堂
/ 本埠設計|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B+P Architects
本埠設計|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B+P Architects創辦人。
致力於以不同材料及空間,透過構築與活動想像的生活場所的可能。作品透過空間的建構過程,思索建築與生活的狀態,並關注材料構築與環境,同時探索城市建築具有時間、場所意義的生活樣態與空間架構,並探索氛圍特性;作品涵蓋公共與私人之建築、室內與策展,包含展場空間、住宅、商場、學校、車站、學校、水族館等,透過大小尺度的探討,更關注新舊併置的建築可能。
室內名人堂
/ 合風蒼飛設計工作室
東海建築研究所畢業,現為合風蒼飛設計有限公司主理人與張育睿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專職建築、室內與景觀設計。
擅長運用自然印象與元素營造簡樸之美,重視概念演化、空間感與多樣性設 計,為業主與使用者創造空間價值。在自然的詩性與設計的實驗性間追求平 衡,創造讓人與自然對話的建築。曾獲德國紅點設計大獎The Best of the Best、連續四年日本Good Design Award、德國iF 設計大獎、金點獎年度 最佳設計及台灣室內設計大獎TID 金獎等。
室內名人堂
/ 創研空間設計有限公司
紐約Pratt Institute室內設計碩士、丹麥DIS建築及設計課程研究、紐約Gene Kaufman Architect P.C. 設計師、香港商穆氏設計規劃有限公司設計師,2005 年於台北成立創研空間設計。
創研,為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左腦與右腦的並用,有生活的實用,有心靈的感觸, 用心思考、熱情創造,希望用設計團隊對空間的看法與詮釋,提供給客戶不同的空間體驗與感受。從潛藏於基地與人物的時空背景理出脈絡,去詮釋、表述設計的獨特與專屬。不僅是美學感官的外顯訴求, 更強調符合本質文化的內在精神,蘊含著對於當下生活浪潮的反思。重要得獎紀錄如:德國國家設計獎、紅點設計獎、義大利 A'Design Award、香港APIDA 大獎、日本Good Design Award。
室內名人堂
/ 水相設計
成立於2008年的水相設計跨足室內與建築領域,秉持設計應如「水」的初衷,純淨、有機又多變,本質上保持其原有的簡潔性,意念上展現無框架的可能性。致力關注於空間的故事脈絡及時間光線,創造一個具有情感沉澱及訊息想像的空間。
作品曾獲國家金點設計獎、德國iF設計獎、A’Design Award Silver Award、Interior Design Best of Year、APIDA亞太室內設計大獎、IIDA國際室內設計協會亞太設計獎、現代國際裝飾傳媒-年度辦公空間大獎肯定。
室內名人堂
/ 周正峰設計工作室
「周正峰設計工作室」主持人。 周正峰致力於追求簡單深刻的事物,希望透過明晰的概念及淨簡的空間,帶給人心境的安定與寬廣。
「周正峰設計工作室」成立於2013年,作品屢獲中、外設計媒體收錄,曾獲2018英國WIN Award住宅類獎、2020義大利A’ Design Award室內空間及展覽設計類獎、2021 Golden Pin Design Award金點設計獎住宅空間類、2017 / 2020 / 2021(金獎) TID台灣室內設計大獎單層住宅類,及2021美國 Architizer A+ Award公寓住宅類獎票選優勝。
室內名人堂
/ 森境設計
森境設計主持人 1999年創立王俊宏室內設計,2012年成立森境設計。
王俊宏堅持設計源自於生活的態度,不僅追求藝術形式表現、講究極致工藝,更透過客觀視角,化解空間難題,集眾人之力,朝美學境界與獨創性前進,讓設計從拔尖之「木」,匯頂級之「材」,創極上之「森」。持續追求設計、工藝、藝術與生活的進化,讓空間設計,不只是設計。
室內名人堂
/ 齊物設計事業有限公司
齊物設計事業有限公司創辦人。
2004年成立齊物設計事業有限公司,公司中文名為「齊物」,意取莊子之《齊物論》中萬物等量齊觀的精神;而英文 archinexus,則泛指所有與建築和設計相關的事業。總監甘泰來致力於發展創意空間設計,令公司除了以空間設計為核心業務,亦積極發展 相關設計領域之服務與產品,本著開放精神朝多角化經營,以期在創 意產業開創更多的可能性。
室內名人堂
/ 雲邑室內設計
2000年成立雲邑室內設計公司。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理事。中原大學及逢甲大學兼任講師。
李中霖作品以藝術思維著稱,擅長運用對比特色與媒材變用創造空間特色,曾獲德國iF設計獎、德國紅點獎、德國ICON獎、美國IDA獎、日本JCD 獎、日本GOOD DESIGN獎、英國FX獎、韓國K-DESIGN獎、義大利A’DESIGN獎、台灣TID獎、亞洲設計獎、香港APIDA獎、上海金外灘獎等肯定。
室內名人堂
/ Wutopia Lab
建築師,美食家,專欄作者 1972年生於中國上海 現居於上海 Wutopia Lab的主持建築師,聯合創始人。
Wutopia Lab以複雜系統這種新的思維範式為基礎,以上海性和生活性為介入設計的原點,以建築為工具,從而推動建築學和社會學進步的建築實踐實驗工作室。團隊致力於全面設計,設計理念重視對人的研究,致力於連結城市生活中的不同方面,致力於詮釋城市人的生活方式。面對每一個專案,Wutopia Lab均希望呈現出創新的建築策略,思維及形式。
室內名人堂
/ 如恩設計研究室(Neri&Hu)
郭錫恩和胡如珊共同創立了如恩設計研究室(Neri&Hu),一家立足於中國上海,在英國倫敦設有辦公室的多元化建築設計公司,提供國際化的建築、室內、整體規劃、平面以及產品設計服務。如恩設計研究室贏得了眾多媒體關注,亦在各式權威設計大獎中屢獲殊榮。
2018年榮獲義大利The PLAN Award建築設計大獎年度總冠軍。2017年被EDIDA國際設計大獎評選為年度設計師。2015年獲巴黎家居裝飾博覽會評選為亞洲年度設計師。2014年英國牆紙雜誌《Wallpaper*》評選為年度設計師。2013年入選美國《室內設計》名人堂。
室內名人堂
/ 如莫空間設計(上海)有限公司
如莫空間設計(上海)有限公司 / Marine Bois 張睿 張韜 創辦人
RooMoo Design Studio由張韜、張睿和Marine Bois建立,並由一群熱愛設計的多文化背景團隊組成,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和國際化的視野讓團隊更願意嘗試和探索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的臨界點。團隊不僅關注材料、空間品質、細節以及整體設計,同時也把家具、裝置以及插畫等相關設計衍生納入到工作範圍內,打破原有空間設計秩序,用團隊自己的方式建立與外界的連接。
室內名人堂
/ 今品空間計畫有限公司 / 楊岸設計事務所
今品空間計畫有限公司 / 楊岸設計事務所主持人。東海大學建築系畢業,美國 University of Colorado室內設計碩士。
楊岸曾任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兼任助理教授暨研究所副敎授。尤擅以藝術視角客製化空間設計,作品並具美學與溫度,機能體貼細微,讓空間全方位照顧使用者的身心靈感受。
室內名人堂
/ 李瑋珉建築師事務所x上海越界
李瑋珉理性與感性並重,他善於垂直整合與跨域統籌,同時也具備熱愛文學與創作的感性敏銳。
面對時代轉變,李瑋珉始終保持積極樂觀帶領團隊前進、嘗試各種可能,迄今事務所已在台北、上海、北京、紐約設立據點,與歐、美、日各國團隊合作項目。他時常遊走各大城市,透過敏銳感知汲取靈感,並梳理成簡潔的語彙意象,將之融入設計概念裡,透過多元融合與嚴謹的建築設計思維,讓作品有國際化的現代感。
室內名人堂
/ 太一國際設計
曾任奧地利195711建築研究室合夥設計師,1991年擔任實踐大學創立室內空間設計系擔任系主任。1999年創立太一設計,在住宅與商業空間設計以現代洗練美學樹立特色,同時亦善於規劃各類文化藝術空間,並策劃多項國際設計展。
姚政仲除了設計成績斐然,影響力亦遍及設計、創意產業,曾任亞太空間設計師聯合會台北年會執行長,國際室內建築/室內設計師聯盟理事,台灣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同時,他也媒合產官學界,積極提升室內設計產業、促進交流,在2007年創辦TID Award台灣室內設計大獎,2018年創辦台灣光環境獎。曾任台灣室內設計大獎評審主席,2012至2018年連續多屆擔任德國紅點設計獎的國際評審。
室內名人堂
/ 十月設計公司
東京設計者學院建築系畢業,曾任安藤忠雄建築事務所設計師。在日本學習與工作的經歷,涵養了陳瑞憲的設計思考具有嚴謹、秩序、精煉、寧靜、善於覺察無形而細膩之美等特色,作品富有耐人尋味的空靈美感。
與誠品書店長達15餘年的合作,陳瑞憲將自身對建築與美學的體認揉入空間,為每座誠品書店建造各異風景,讓愛書人在空間遊走裡沉浸於知識殿堂的詩意與渲染力。濃厚的文化底蘊是陳瑞憲作品的鮮明標誌,他博取東西文化精髓,以現代視角轉譯古典元素,凝煉出更加輕盈現代的視覺語言,空間輪廓簡潔而現代,但其中的韻味、美學又隱約連接了古典。
室內名人堂
/ 大牆演繹設計暨胡碩峯建築工作室
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與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
胡碩峯擅長以現代極簡刻劃大器空間,以低斂、秩序、淨簡與機能性作為經緯開拓無限可能,作品縱橫頂級住宅與知名品牌商空。同時,他喜愛旅行、文學、音樂、電影,將廣博養份融入設計思考裡,本身亦是一位著作豐碩的建築師,豐厚的文化涵養映現於設計之中,作品除了精煉大器,亦深具人文溫度。
室內名人堂
/ PANORAMA Design Group 泛納設計集團
為不同商業空間種類創造獨特和敘事性體驗的香港知名設計師。
長期以來他專注於大型的酒店,餐飲,娛樂,零售,別墅及樣板房等複合空間設計。獎項:包括德國iF設計獎和紅點設計獎,美國IIDA全球卓越設計獎以及IDA設計獎,日本JCD設計大賞100強,APIDA亞太室內設計獎等。多次被邀請為國際論壇及研討會作主講嘉賓,現更將其設計專業發展到設計教育範例,2016年和2017年分別為香港APIDAAP室內設計獎和日本JCD設計獎持有國際評委。
室內名人堂
/ tonychi studio
季裕棠為享譽國際的飯店空間設計師,同時也是紐約tonychi studio創辦人。
季裕棠得獎經歷豐碩。30年來,他以謙虛並親身實踐的態度對待每一件作品,憑藉著卓越而全面的洞察力,快速地翻轉了全球飯店設計的樣貌,合作夥伴不乏許多國際知名旅館品牌與集團,如倫敦瑰麗酒店、香港瑰麗酒店、日內瓦洲際酒店、上海柏悅酒店、Andaz Tokyo,及興建中的紐約 Carlyle Hotel等。其作品特色發揮了建築空間與地域的無形魅力,融匯當地文化與社會特色,互相對照及影響,創造出令人難忘的獨特空間體驗。
室內名人堂
/ 寸-DESIGN
CUN寸DESIGN寸品牌創始人。2015 中國設計星全國總冠軍。中國設計星執行導師。中裝協陳設藝術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
崔樹設計思維勇於打破守舊常規,納入建築語彙,空間強調使用上的自由、靈動,不附庸於特定流行趨勢,且與使用者特質相互參照。曾獲得中國金堂獎、Andrew Martin大獎、美國IIDA 全球卓越設計大獎、40 UNDER 40 中國設計傑出青年、紅點設計獎、iF設計獎、全球Architizer A+ 設計獎、義大利A'Design 獎、台灣TID Award等多項殊榮。
室內名人堂
/ 陸希傑設計事業有限公司CJ STUDIO
1965年出生於臺北,1989年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1993年取得英國AA建築聯盟碩士學位。
在英國期間曾於Raoul Bunschoten 事務所擔任設計師,而後回國成立CJ STUDIO,從事建築及室內設計、家具設計、產品設計等相關研究開發,曾任教於實踐設計學院空間設計系、銘傳大學空間設計系、臺北科技大學、東海大學建築系、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並榮獲國內外重要設計首獎。
室內名人堂
/ 壹正企劃
2004年共同成立壹正企劃。
16年裡,壹正企劃共獲得660個國際室內設計獎項,包括德國iF設計獎、德國紅點設計獎、美國IIDA獎、Interior Design Magazine–Best of Year Awards、義大利A’Design Award、日本JCD Design Award。2012年壹正企劃成為Andrew Martin The International Interior Design Awards -年度國際室內設計師獎的唯一獲獎者,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設計公司,壹正企劃現已連續第15年入圍該獎項的決賽。
室內名人堂
/ 梁志天設計集團
梁志天設計集團(SLD)創始人。國際著名建築、室內及產品設計師。梁志天擁有超過 40 年的設計經驗,他以現代設計風格見稱,善於將饒富亞洲文化及藝術元素融入其作品中。
梁志天對設計和SLD集團的發展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和哲學。自 1987年創業以來, 憑藉嶄新的思維和具前瞻性的國際視野, 突破傳統框架及地域界限,開啟了植根於中國,放眼於世界的多元發展步伐,把 SLD 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室內設計企業。 「設計 無界限」是集團的核心理念,相信設計擁有打破界限的力量。梁志天與他的團隊一直堅守著以人為本的宗旨,透過不 同領域的跨界合作與互動,不斷地探索和思考設計的本義和使命,致力以無界的設 計,創造出更多可能性。
室內名人堂
/ PAL Design Group
P A L Design Group 創辦人及首席設計師。
設計項目以國際酒店及大型會所為主,擅長融合東西方文化的精華。作品獲得多達百多項國際獎項,其中最高榮耀是獲得世界權威的國際室內設計師聯盟頒發IFI卓越設計大獎的「全球最佳室內設計」大獎。曾獲國際室內設計師聯盟頒發IFI卓越設計大獎的「全球最佳室內設計」大獎、中國及香港十大傑出設計師、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