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鐵博.前行」正式啟航!國家鐵道博物館第一階段開放

2025.07.30

歷經近九年的整備與修復,國家鐵道博物館於7月31日正式啟動第一階段開放。這座位於國定古蹟臺北機廠場域之上的博物館,是臺灣現存歷史最悠久且保存完整的鐵道車輛修理工廠,未來將以「全區整備、分區修復、分期開放」的模式逐步展現其獨特魅力。
 

市民大道人行道面向園區,此為澡堂完整的建築立面,中央浴池區的半圓弧屋頂,以及屋頂拋物線形天窗,展現設計巧思。

作為臺灣少見由全區國定古蹟工業遺址轉型的大型博物館,國家鐵道博物館不僅完整保存原有的鐵道紋理及場域精神,更透過古蹟建築、展覽策劃與典藏車輛的串聯,引領民眾重返記憶中的鐵道時光。第一階段開放範圍聚焦園區北側臨接市民大道的區域,包括柴電工場、總辦公室等六處修復完成的古蹟建築,並拆除工廠圍牆,強化博物館與周邊社區的互動性。
 

保存原有鐵道與古蹟建築相互串聯,引領民眾重拾記憶中的鐵道光景。


澡堂展區:氤氳時代-員工澡堂常設展

員工澡堂自1935年落成以來,一直是臺鐵職工下班前盥洗及緩減疲勞的重要設施。2000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成為臺北機廠第一座擁有古蹟身分的建築。修復後的澡堂展區分為三大展區:1930年代的建築模型、中央浴池現地展示及古蹟修復工程紀錄,完整呈現這座建築的獨特風貌。


員工澡堂是最早完成修復的場域,由藝術家廖建忠結合澡堂空間進行創作,利用擬仿蒸汽機具表達對工業文明的崇拜。
 
西側展區介紹臺灣建築由近代步入現代的歷程,探索與澡堂同期的著名案例;東側展區則闡述臺北機廠古蹟保存歷程,展示古蹟構建舊料及修復發現,見證臺灣工業文化資產的新生過程。


東側展區主要展示臺北機廠的古蹟保存歷程、古蹟構件舊料、修復工程的發現等。
 

柴電工場展區:動力.火車-柴電工場常設展

1962年啟用的柴電工場曾是維修柴油動力車輛的重要場域,如今轉型為兼具歷史意義與現代展示功能的展覽空間。展區分為「鐵道動力」、「鐵道車輛」、「古蹟歷史」及「保存修復」四大主題,其中「鐵道動力」展區特別引人入勝。


秉持古蹟修復的文物保護理念,將佔地兩千餘坪的舊柴電機廠房活化再利用,改造為博物館展覽場域。

展區巧妙呈現平日難得一見的柴電機車內部關鍵零件,結合生動的影音效果、聲光技術與專業鐵道圖面,將複雜的機械原理轉化為淺顯易懂的知識。
 

精選24輛經嚴謹考據修復的典藏車輛,完整重現柴電工場的磅礡氣勢。


總辦公室展區:移動與感動-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常設展

1887年臺灣開啟鐵路建設篇章以來,鐵道不僅是運輸動脈,更承載著每個地方獨特的故事記憶。百餘年來,鐵道見證了政權更迭、經濟起落與城鄉發展的變遷,記錄下社會的多元面貌與深刻轉變。
 

音樂展區展出以鐵道為主題的黑膠、光碟、
式卡帶等,並安排可現場聆聽鐵道音樂的裝置,包含《快車小姐》、《向前走》等膾炙人口歌曲。

本展透過層層梳理,展現鐵道如何激發文學、音樂、繪畫等各領域創作者的靈感,以不同藝術形式描繪鐵道作為生活座標的點滴。從常民視角娓娓道來鐵道與這片土地交織的故事,讓觀者看見鐵道在時光長河中留下的動人印記。


影視區展出從早期黑白劇情片到現代彩色紀錄片,橫跨時代與多元類型,呈現多部經典火車電影。

 
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特展
特展以文學、音樂、影像等作品,串聯起民眾共同的鐵道記憶。這些承載時代情感的創作,從常民視角展現鐵道與臺灣社會的緊密連結。臺灣鐵道文化不僅記錄運輸技術的百年變遷,更映照近代社會的發展軌跡,在產業轉型、城鄉風貌改變與藝術創作之間細膩穿梭。


從清代的草創、日本時代的成長、戰後的重生,到新世紀多元運具的發展,呈現大時代下人們的經驗與所思所想。

總辦公室現地展
總辦公室(舊稱事務棟)曾是臺北機廠的行政核心,自1935年啟用以來見證機廠數十年的運作歷史。修復後的一樓空間特別重現廠長室、副廠長室、會議室及出納股等關鍵空間,透過修復與改製遷廠時遺留的舊家具,將這些承載記憶的老物件轉化為展覽媒介。走進其中,彷彿時光倒流,讓人真切感受當年的工作點滴。
 

廠長室重現1960至1970年代辦公空間氛圍,透過大量原木家具與細緻裝潢,呈現當年廠長作為領導者的權威形象。


材料試驗所展:無限的火車情-臺灣鐵道攝影家古仁榮特展

鐵道攝影家古仁榮先生(1929-2018)憑藉流利的英日語能力,成為戰後臺日鐵道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


古仁榮除從事鐵道攝影,亦因寫生留下許多畫作,每逢節日自行繪製卡片及手工藝品,贈予鐵道同好們。

展覽呈現其橫跨日治時期至1990年代的珍貴鐵道影像與文獻資料,包括戒嚴時期的攝影作品、手繪速寫、研究筆記,以及與臺日鐵道同好的往來書信,完整展現他對臺灣鐵道文化的深遠影響。


挑選古仁榮在戒嚴時期的鐵道攝影作品,包括蒸汽機車、糖鐵及林業鐵路等珍貴的原鄉鐵路風景。
 

親子空間:跟著小火車一起旅行吧!

博物館特別為10歲以下孩童打造充滿想像力的鐵道樂園,將臺灣獨特的地形元素巧妙轉化為空間設計。園區內有各式火車主題遊具、積木和繪本,更將館藏特色車輛轉化為可愛的「鐵博小火車」。特別設計的兒童版「園區車輛管理地圖」,讓小朋友透過團隊合作完成任務,培養對鐵道文化的興趣。


 入口設置山海造型牆面,並展示鐵道小火車,其靈感取自
藍皮柴油車、WICKHAM38工程貴賓車、觀光號餐車、莒光號客車外觀塗裝元素。


動態乘車體驗

國家鐵道博物館精心修復歷史車輛與園區軌道,讓民眾在臺北市區體驗真實的鐵道之旅。遊客將搭乘1930年代生產的經典藍皮列車,穿梭於總辦公室與組立工場之間的軌道。這款曾在1980年代新浪潮電影中頻繁亮相的列車,以「博物館級動態運轉」的高標準完成修復,成為傳遞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


園區內設有乘車體驗,國家鐵道博物館精心修復車輛與軌道,讓民眾重返1930年代搭乘藍皮列車,來一場時光之旅。
 
國家鐵道博物館透過靜態展示與動態體驗的創新營運模式,不僅展示鐵道車輛本身,更呈現臺灣工業資產、職人技術與常民生活文化交織而成的跨世代記憶,為臺灣鐵道文化保存開啟全新篇章。


國家鐵道博物館第一階段開放

時間」2025年7月31日起(每日9:30至17:00,周一休館)
地點」臺北市信義區市民大道五段50號

 
假日限定乘車體驗服務

時間」每週六、日與國定假日(每日10:00至16:00,共 10 班次/天)
更多活動相關資訊,請見國家鐵道博物館官網社群
 
資料及圖片提供」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編輯」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