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9
國徽、郵票、紙鈔、機構標誌,以及書籍、公路標誌、布拉格地鐵導引系統、產品包裝與電影海報,這些日常可見的符號與視覺語言,都是形塑捷克國家身份的重要構成。這些設計是如何誕生的?又是由誰創作的?
台灣設計館2025年10月12日前推出《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Identity: The Story of Czech Graphic Design)展覽,由捷克平面設計領域具代表性的策展人Filip Blažek與Linda Kudrnovská共同策劃,觀眾將可透過原作和複製品,認識捷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並深入理解背後的設計背景、歷史與意涵。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
以平面設計道出集體記憶與時代精神
平面設計伴隨人們一生,但鮮有人了解其背後的故事。捷克的平面設計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知名人物包含Art Nouveau 新藝術運動藝術家阿爾豐斯.慕夏(Alfons Maria Mucha, 1860-1939)、藝術家卡雷爾.泰吉(Karel Teige, 1900-1951)、字體暨平面設計師茲德內克.齊格勒(Zdeněk Ziegler, 1932-2023)等,每位藝術家與設計師的作品都足以成書立傳。
展覽現場照。
對捷克(含捷克斯洛伐克)而言,20世紀初以來的平面設計歷程,始終與時局緊密相連,從爭取建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與極權統治,到由社會主義計畫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設計不僅反映社會氛圍,更在自由受限時成為文化抵抗的媒介。
展覽現場照。
為了系統性地梳理捷克的平面設計發展脈絡,捷克Musea Kampa博物館啟動《識別》(IDENTITY)計畫,以展覽、出版、紀錄片與影集等形式,梳理該國平面設計自19世紀末至今逾百年的演變。《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Identity: The Story of Czech Graphic Design)為該專案的一環,透過展覽中的展件,如經典海報、書籍設計、標誌系統等視覺語言,得以理解捷克平面設計的發展脈絡,亦可窺見平面設計如何承載集體記憶、映照時代精神。
展覽現場照。
設計肩負的意義
捷克的文化面貌不僅來自音樂、文學和電影,平面設計也是構成民族身份與認同的因子。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副代表 Martina Rubešková 形容捷克平面設計史是一則與時代抗衡的故事:「在自由被壓抑的年代,設計是創意的出口,也是抵抗的象徵。」她希望透過本展,讓觀眾領略設計如何跨越語言,搭建起傳達與溝通、促進彼此理解的橋樑;捷克中心臺北主任Markéta Lipold Záhumenská則認為,可以看見捷克設計對於自身身份認同的表述,猶如一堂跨越國界的風格課,搭建文化對話的平台,讓觀眾深入理解捷克設計的細節。
展覽現場照。
展覽現場照。
策展人Filip Blažek分享,此展結合展覽、影集、紀錄片與出版物,洽詢許多機構、歷經募款等過程與多人支持,才得以完整呈現捷克平面設計的脈絡,對他而言,這次展覽有一個鮮明且貫穿的敘事主軸:自由與民主,這樣的追尋也一直反映在捷克的平面設計中。
展覽現場照。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
日期」2025年10月12日前
地點」台灣設計館02展間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