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行旅|虹夕諾雅 富士|Hoshinoya Fuji-403

撰文及圖片提供」王俊宏

無論計畫旅遊與否,閒暇之餘瀏覽旅店的網站,算是忙裡偷閒的一種調劑,星野集團旗下的度假村品牌《虹夕諾雅Hoshinoya》系列,每一處都有它獨特的魅力,僅僅透過網路上的幾張照片,即可瞬間牽動起自己旅行的渴望與嚮往,試探性的點擊「查詢空房」後,畫面中竟跳出了空房,於是手刀下訂,一趟說走就走的富士山之旅,於倉促之中挾帶著一點任性的旅程,就此即興疊加急性地展開了。 雖是臨時動議,但心中仍期待此行能一覽富士山全貌,無奈氣候實在難測,幸得滴雨未下,唯獨持續多雲的緣故,因此路程上一直無緣相逢,直至到達河口湖旁的小咖啡店,接手一杯外帶冰美式轉頭回望時,發覺山巒稜線在雲霧中忽隱忽現,雲層移動迅速且有消散之勢,此時興奮感直接拉滿並加速來到了「虹夕諾雅 富士」。   接待:拉開門扉 與山邂逅   有別於一般旅宿的迎賓大堂接待,取而代之的是一棟高約六米,目測佔地約15坪(45㎡)的黑色微型建築物,像極了登山前的登記處。服務人員辦理登記時,伴隨著一個極重要且冗長的入住需知說明,然而自己已急不可耐,因此所有的體驗活動皆無提前預訂,至今仍留下一個未來還能補救的遺憾。   緊接著,搭乘小型接駁車駛入一段歷時5分鐘的崎嶇山路後抵達住宿區。當將鑰匙插入403號樓棟的鋁框玻璃門,再推開第二道淺木色木質拉門,滿滿當當的富士山全貌,隨著拉門的平移,眼前襲來震撼,讓心中悸動瞬間堆疊至最高點,此時全然忘了隨行的兩件行李,仍佇立在門外等候救援。     設計:以簡約為框 以富士為畫   設計由星野集團御用日本建築師東利惠操刀,以木紋清水模統一建築群體的外立面,每一個樓棟皆為單一房型的立方塊體,透過序列式的組合排列及前後的錯置,令每一個室內空間既擁有富士山景致,亦確保了每一戶的獨立隱私。關於室內空間,個人認為是一種刻意簡化的設計手法,將裝飾降至最低限度,引入住者將專注度停留於外景;天花板設計由入口低處,朝窗景高處向外延伸至陽台,這種由低至高的斜天花設計,其唯一目的即是將富士山景完美引入。     飲食:舌尖上的富士山   虹夕諾雅系列的旅宿皆有各自主題,個人對於在地飲食文化的探索亦是好奇十分,因此無論是哪一家的預訂選單上,勢必伴隨著餐食的勾選。此次富士是以「Glamping」豪華露營為主,自己一度認為會是以野炊模式進行,然而單日卻僅有四組能預定,因此晚餐仍於餐廳進行,並以套餐形式為主。其中一道以炭火燒烤的鹿肉是首次嘗鮮,肉質細緻軟嫩,咀嚼後其香氣仍於齒間盤桓,再佐以當地甲州產出的紅酒,風味更顯相得益彰!   隔日早餐則是由服務人員「背著」餐點至屋內觀景露台,入門後伴隨著一句親切問好,緊接著攤開餐巾進行鋪設,於5分鐘內設定好用餐模式後離開,與富士山對坐相望的用餐體驗,的確令人難忘!     體驗:在富士山前 專心地發個呆   入住後,大多數時間會讓人不自覺地「呆」在戶外,個人認為是設計師的陽謀,無論是順著山區小徑徒步至最頂端的圖書館咖啡廳,或是躺平在屋外大露台上的沙發,拿起Snowpack露營鋼杯,一口咖啡的啜飲,純天然地附加上一絲愜意,此時只想專心地發個呆。   即將踏上返程的當日,收拾細軟後順手拿起度假村地圖時才發覺,為數眾多的體驗活動之中,有個晨間6:50划行獨木舟的行程,令自己雀躍不已,卻終究為時已晚。當初入住時那段冗長的說明,本該耐心地細細聽完,如今只能期待未來再次啟程,重新拾回遺落的缺憾。

Interior386

敘思集|夜航:在黑暗中找尋秩序

撰文及圖片提供」許純瑜

船駛出港口以後,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了。   深夜啟航,身著雨衣、赤腳立於船艉,解纜後將纜繩收束整齊;從花蓮港前往宜蘭烏石港的航行訓練,就在這場細雨裡展開。沿岸燈火與港口的輪廓逐漸遠去,黑暗中,陸地上的熟悉事物化作遙遠星球上的微光,不知不覺間,彷彿進入另一個時空 ──眼前是一片廣闊無垠、波濤起伏的海面。   海浪拍擊船舷,船身時而高聳迎上波峰,時而沉入波谷。身體隨浪形被輕微拋起,接著又被地心引力重重拉回;上下左右的搖動如呼吸般延續,促使人調整身心狀態去順應大海的節奏。心中湧起探索未知、渴望不斷拓展的雀躍,也對那深不可測的海洋力量心生敬畏,在自由與動盪之間,不禁思索:為什麼自己會站在這裡?又是什麼引領著我來到這無邊之境?   遠方深不見底的黑,海與天幾乎融為一體。我們在沒有任何實體參照物的夜裡前進,只能依靠羅經與電子航儀作為唯一的依託。凌晨一點,輪到我當值掌舵。風自右舷吹來,我轉舵回應,卻發現船身反應略有遲滯──一個不慎便偏離航向,只能再度修正,船長低聲叮囑:「浪起、風轉、潮動,船都會偏移。」提醒我:即使有儀器輔助,航海者仍須保有對自然的敏銳。   夜色深沉,幾乎什麼也看不清。船長教我練習觀察海象:用耳朵分辨浪聲與風勢的差異,用皮膚感受氣流的溫差與濕度。每一次轉舵,都在感官與儀器間尋找平衡。雷達螢幕顯示遠處有夜捕的漁船,得隨時觀察、待靠近時,判斷航向進行避讓;但也得留心,是否存在儀器偵測不到或數據誤判的狀況。   穩健的航行,不在於固守方向,也不是機械化依循,而是能於變化中即時調整,在不確定中維持平穩。科技能輔助航程,卻取代不了人的覺知;計畫可作為指南,卻不應成為束縛,唯有看清自身的侷限、理解認知的邊界,航行者才能開拓新的可能。方向或許明確,但通往目的地的航道,從來不只一條。   天幕鋪展出滿天星辰。古老的水手曾依星而行,如今雖有電子導航,仍然對於浩瀚星群,感到屏息驚嘆。星光是宇宙深處傳來的古老回聲,告訴我們方向不僅存在於儀器,也藏於人的心識之中。   當東方的海平線漸漸亮起,晨曦自雲層間照耀第一道光時,夜航的緊繃終於釋放。晨光映照海面,歷經黑夜與浪潮之後,內在的秩序被重新校準,也領悟了「順天應人」的意義──尊順自然,謙卑面對未知,於變動中從容以對。  

Interior386

知曰|離開熟悉 就是旅行

撰文及圖片提供」康智凱

每一次出發旅行,總有一些小小瞬間的連結喚醒著我們:行李箱的滾輪聲、護照翻頁的氣息、飛機窗外逐漸縮小的城市輪廓等等。這些畫面之所以令人著迷,不只是未知的目的地,有時候往往只是因為,我們正在離開熟悉的一切……。   前一陣子受朋友的邀請,參觀剛翻修完成的老宅,屋主是一位料理愛好者,他在中島上擺放了一只手工復古銅鍋,邀請我們品嘗他最擅長的法式馬賽魚湯,老宅中最吸引我的不是嶄新的設計,而是整個空間裡瀰漫著海鮮的香甜與茴香夾雜著月桂葉的氣息,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味道有時不只是舌尖上的溫度,它常常也是點綴空間的靈魂,這位老友讓我們在每一口湯裡,重新回到了若遠似近的那年,有點陌生卻又充滿熟悉的南法之旅。   設計,本質上是一種溫柔的離開。有些時候,當你離開習慣的座位,辦公桌上的風景變成了巷口轉角的咖啡香氣;當你把餐廳的吊燈換成溫潤的手工紙燈,晚餐桌上的氛圍,因為泛黃的光影而流轉到了京都鴨川旁的町屋;當廚房的牆面換上義大利藍的亮釉窯變條磚,搭配胡桃木的料理台,烤箱裡散發著剛出爐的佛卡夏麵包的香氣,陳年油醋裡點綴些許橄欖的芬芳,空間與味覺便一同漂流到那個夏日的托斯卡尼。「一個人只要離開熟悉的地方,就是旅行!」這句話,不只描述了跨越傳統邊界的遠行,也映照著我們每天所居住的空間。家,是我們最熟悉的港口,也是最平凡的日常,但當我們用新的眼光看待它,它也能帶我們踏上一段內心的行旅。   法國小說家Marcel Proust曾經說過:“The real voyage of discovery consists not in seeking new landscapes, but in having new eyes.”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的風景,而在於擁有一雙新的眼睛。旅行並不只是一場地理上的遷徙,而是一種視角的更新。當我們嘗試改變空間或日常習慣,哪怕只是把書桌移向窗邊,或在臥室的牆角換上一盞新的立燈,生活也會因此展開意想不到的新風景。而旅行的本質,從來不是距離,而是視野的轉換。臥室裡柔和的淺色牆面,讓每個清晨都像是輕柔的黎明;餐桌上盛著剛出爐的可頌,搭配一杯手沖咖啡,也能瞬間讓清晨化身巴黎的早晨。當我們願意重新編排光線、氣味與動線,空間就不再只是固定的居所,而是一張永不過期的旅行票券。   離開熟悉的地方,不一定需要護照,有時候,只是一條通往辦公室不同的道路、一張嶄新的餐桌、一面重新粉刷的牆,或者一道精心設計與安排的餐點,就足以讓我們在日常裡,離開熟悉,悄悄展開一場心靈的旅行。  

Interior385

知用相應 │ 天外天

撰文及圖片提供」王俊宏

小學三年級後的學齡時期,當時的自己沉溺於漫畫人物描繪及模仿,課堂之餘,常態性的協助同學臨摹卡通人物,再疊加上美術老師及班導的認同,自此在一名小學生的身份之外,同時斜槓了另一角色「學藝股長」,這份職責從未中斷,直至小學六年級時《驪歌》奏起,老師與同學們一起哼唱著「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畢業歌曲後才閉幕卸任。任職期間,舉凡教室內部的公布欄、作文佳作牆,美術作品區及班上的各類海報製作,皆出於本人之手,主題仍是圍繞著同學們喜愛的漫畫人物所設定,於同儕之間亦是備受肯定。   經由美術老師的推薦,國中透過甄試順勢進入了美術班就讀,開始探索一個嶄新且未知的領域,不再是單純的布告欄製作,取而代之的是素描、水彩、絹印與國畫,伴隨著自己征戰數年的三十六色彩色筆,早已難以招架老師所賦予的作業,遂而潛心研習師長所傳授中西美術的技法。另一方面對於漫畫的癡迷仍是絲毫未減,彼時日籍漫畫橫掃了整個市場,在此之中,鄭問《阿鼻劍》以一種創新水墨形式的漫畫風格橫空出世,從封面直至內頁,雖然只有黑白兩色,但每一頁的畫面皆如同電影分鏡般充滿了視覺張力,每一小格的變化都令我流連忘返,至今仍依稀記得自己的國英數課本,只要是課文留白處,皆是手繪模仿鄭問筆下的角色,藉由反覆的效仿,亦加速了手繪技巧的熟成。   畫畫一事對於當時的自己看來總覺得是小菜一碟,校內外的繪畫競賽獎項取得形成一種常態,尤其在經歷過台北市甄試比賽藉此保送高中後,再度加深了這個無知的想法,並度過了一個毫無聯考壓力的暑期假期,殊不知,自己一直身處於一口深井之內且仰望著天空,天真的認為這就是世界的全貌,坐井觀天的原型形容的就是自己。   直到進入了一所各路高手薈萃的美術學校,方才將自己從深井之中撈出,接二連三的震撼教育將自己敲醒,至今猶記一份製作費時近一個月的基礎造型海報作業,尺寸為對開(約莫半片門片大小),老師邀請自己上講台發表並帶上美工刀,接續說道:「海報的內容先不講,我看到紙張裱褙的邊框有皺折,用刀子將海報劃破,然後自己丟到垃圾桶,別弄髒我的手。」本以為是接受表揚,最終僅能以尷尬的下台一鞠躬收場。   以往自豪的繪畫類別作業,與同學一同交付於黑板之上,才真切地感受到「有比較才有傷害」的創痛,透過一件件的作業,不斷反覆衝擊自己的內心,從小學時期開始包裹起一層層讚美的糖衣,在此時徹底的消融崩解。   順遂的曾經,以為童年視野的一方天地即是極限,其實僅是成長的起點,雖是挫敗累累,自己仍覺幸運,在16歲時,就能被重捶擊打,提醒著世界的壯闊及無垠,層層疊映著無數個天外有天,將自己不及半瓶的殘水倒空,持續不斷將自己格式化,才能自我迭代更新,隨時能再次載入新知,容納嶄新的自己!

Interior384

設計見問 │ 金魚撈奧義

撰文及圖片提供」郭宗翰

從之前專欄書寫的《金魚缸外的金魚》到《金魚.三問》,以至於此篇《金魚撈奧義》命名的短文集,我嘗試有別以往專欄的方式呈現,為這一系列金魚為主題的散文譜寫三部曲。偏愛以金魚為題,係因喜愛短篇小說《小王子》,其中的細節原由,或許未來有機會,會在專欄其他篇章另作解釋。     阿Q的超人披風   在過往的電影中,「雅賊」往往是富有且極具品味的,如電影《Entrapment 將計就計》中的史恩.康納萊,或《縱橫四海》裡的張國榮,都堪稱經典;但相反的,抄襲大師名畫的畫匠,在電影角色裡卻是落魄的,常常身處採光極差的半地下室,夜以繼日的複製著梵谷、達利等大師的畫作;我以前常納悶,為何導演們會如此呈現角色人設,或許就如同我在《設計的世界觀》文中所提,好的電影會有合理的世界觀設定,足以說服觀眾的邏輯。   《Entrapment將計就計》與《縱橫四海》兩部電影,無論劇情張力、運鏡美學,以及市場票房都表現不俗,即使現今再回味,內容流暢完整的起承轉合,也是賞心悅目的佳作。再思考,為何導演或編劇們總愛以潦倒人設去呈現那些專職抄襲的畫匠;或許正是因為導演與編劇自身,也是以原創為傲,將創作視為使命的一員,他們同樣厭惡以抄襲原創為己用,進而謀得利益的人;卻相對寬容著,能鑑別真假,具有品味,可能是為了欣賞、崇拜而私竊原作,將作品視若珍寶的雅賊。   魯迅的《阿Q正傳》堪稱是他筆下最典型的諷刺角色,書中藉著卑微人物阿Q被侮辱、被出賣,道盡世間眾生的真實面貌——欺善怕惡、假仁假義、犬儒性格……等,反映出病態社會的悲哀與無奈。在《阿Q正傳》中,他諷刺的寫到:「阿Q近來雖然比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慣的閑人們見面還是膽怯……」。   雖說東方世界的阿Q與西方世界的超人都是創作者虛擬的角色,他們就像分立在南北兩端,遙相映照;東方社會也有具備超人品性的人群,西方社會也一樣充斥著有阿Q精神的人們。姑且不論哪個更好,或哪個更荒謬,我個人認為能比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更為諷刺的,無非就是披著超人披風的阿Q莫屬了。人心易變,昨非今是,就好比大眾曾以爲背離常理的事,如今卻可能有著全然不同的再解讀。     金魚撈奧義   如前言所述,基於某些原因,我素來喜愛金魚。從小,只要有機會到夜市或是有熱鬧市集,總會去探看撈金魚的攤子。兒時經常吵著長輩要些零錢,興高采烈地坐在小板凳上專注撈金魚,隨著年歲增長,如今的我更傾向靜立在一旁,默默觀賞那些男女老少熱衷於撈金魚的全神貫注,還有池中魚兒的矯健姿態。   前段時間,我正看著幾個在池邊撈金魚的孩子,雖然認真,但總是一隻也撈不起來,或許是失敗的次數多了,孩子的臉龐從興奮逐漸轉變成失望,現場氣氛低迷,老闆突然拿起一支紙網加入其中,眼看他輕鬆且快速的將一隻隻小金魚撈起,放入浮在池面上的小塑膠盆裡,靈巧又快速,叫人不禁懷疑他手持的紙網究竟是不是紙質做的。   彷彿有心電感應一般,老闆也感覺到孩子們的疑慮,於是反手將紙撈拿出水面,手指輕戳,紙面頓時破爛成糰,紙漿也因為吸飽水份,隨著重量沉入池中。老闆用驕傲與充滿自信的眼神掃視金魚攤子,一番成功示範,倒也讓參與的孩童再生信心,紛紛效仿老闆剛剛示範的手法再次投入撈魚,或許是因為出發點純粹,那景象在我眼中甚是可愛。   即便如此,孩子們的紙撈仍然是支支破裂、一無所獲。這時,挑起兩位年長男士的挑戰心,他們模仿老闆示範的手勢,開始撈起金魚,還未看到成果,老闆便從旁出聲指點:「只學手勢是沒用的,力道與角度才是重點,每隻金魚大小重量不同,紙網拉出水面的角度、力度、巧勁都需要視情況調整。」   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我彷彿看見日本動漫裡,主角或隱世高人舉重若輕地使出招式,以瀟灑之姿展示功力,闡述其道理簡明卻難以練就的深厚奧義,一切看似輕鬆實則不易破解。正如生活中,即便是眾人以為平凡無奇的實務技能,倘若有意追求其卓越,當中都內蘊學問技巧,如同撈金魚遊戲般,一味埋怨紙網脆弱導致愈加急燥,或是悉心研究如何讓力與物平衡,進而冷靜下手,將有截然不同的收穫。   「金魚撈奧義」也使我體悟到,就像設計工作與文字創作,若你我如金魚攤參與的小童,只想快速卻不知所以模仿老闆的手勢,或許初時架勢漂亮,但終究與理想效果有著數步之遙,若不靜心深究高手與自身的差異,願意紮實練功、持續深耕,或許瞬時頹傾、原地踏步及難以續航的後果就在不遠處。

Interior384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光,而是一種心境。」──安藤忠雄(Tadao Ando)。   盛夏午後,來到大阪參觀《安藤忠雄:青春》大型建築回顧展。展場入口處,一顆近三公尺高的青蘋果雕塑矗立於草地中央,青翠的綠意充盈著旺盛的生命力。安藤忠雄以青蘋果作為展覽的核心意象,認為建築與人類皆應保有「永遠的青春」,擁有不斷挑戰、持續成長的精神力量,也代表著他以建築作為精神載體的強韌意念。 整場展覽以時間軸為主線,搭配主題式空間設計,引領觀者穿梭於安藤忠雄的作品脈絡與創作思維,每一件作品皆有模型、草圖、手稿與影像紀錄輔助呈現,讓觀者從設計構思到落實,全方位了解其背後所承載的思考邏輯與社會實踐。   建築即挑戰 對安藤忠雄而言,「挑戰」始終是建築創作的核心,他不受形式侷限,從狹小住宅到地景美術館,無論預算或條件多麼嚴苛,皆以建築的思考回應自然、歷史與社會。他在作品中不斷打破空間界線,重新定義建築的可能性,從《住吉的長屋》到《地中美術館》,這些激發思考與感知的建築場域,體現他持續挑戰既有框架的精神。 與自然對話 展覽的主題空間中,讓我駐留最多時間的,是展場內以1:1實體重建的《水之教堂》(Church on the Water)。安藤忠雄以經典的清水混凝土牆體,與大面積玻璃開窗共同構築出一種「內與外」交融的感官經驗,使自然風景成為空間的主角。 展中重現的版本運用光與影的模擬技術及音效裝置,還原了北海道原址的環境氛圍,展現動人的季節風景,觀者步入其中,眼前映入的是以水池為前景、遠方森林為背景的自然畫面,一種近乎儀式感的寧靜氛圍迅速籠罩。在這個重建版本中,透過時間的流動和自然產生對話,使建築空間成為觸動感官與心靈的媒介,讓人沉浸式參與其中,與自我對話。瞬間將我帶回之前造訪水之教堂的情景,彷彿自身也成為整體場景的一部分,四季在此流轉,構築出豐富又深邃的經驗。   在駐足觀展過程中,展場忽然響起一陣低語與騷動──原來是安藤忠雄本人悄然現身展覽現場。他腳步沉穩,眼神依舊銳利,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走入自己的展場,為他的建築著作一一簽名。他的出現為展覽帶來一種難以言說的厚度與真實感,這位建築界的傳奇人物,在面對癌症與重大手術之後,依然堅持不懈熱愛工作,正如他曾自述:「我不怕死亡,但我害怕失去挑戰的勇氣。」此時此刻,他有如一位「青春」的實踐者,仍然以身作則,走在創造與挑戰的道路上。   展場出口再次遇見那顆青蘋果,它是建築師面對世界時的轉譯,在建築創作中的自我期許:「即使是八十歲,我仍然相信青春是一種心的力量,只要還能夠創造、挑戰,那麼人就還沒有老去。」若青春是持續對於世界保有好奇、思辨與回應的能力,那麼這位從早期的職業拳擊選手、自學建築到成為全球景仰的建築師,必然始終處於心境上的青春之中,對未來保有熱切的眼光與不懼挑戰的勇氣。

Interior384

敘思集|無相.以香悟道

撰文及圖片提供」許純瑜

端坐於一雅致香室,見案桌上羅列小香爐、香盒等珍稀精巧的器物,讓人好奇注視。香席起始即是賞器環節,展示物件工藝、主人的文化修養及其品格,桌面陳列講究高低疏密有致,隱顯進退得宜,和周圍環境渾然一體、交相呼應,呈現形神兼備的雅境。 香室內燈光明暖柔潤,三至五位賓客入席就坐,仿若一席靜謐的詩會。香主人以溫雅之聲,引見今日香品——海南沉香、紅土沉香、綠棋楠、紫棋楠、白棋楠等。香席宛如雅膳上菜,層層遞進,既有順序亦見層次,令人滿懷期待。 隨後,香主人手持香爐以香箸於香灰中挖一小孔,掬入略燒通紅之炭,覆以細灰,使之只露微溫,並將香爐靠近鼻腔感受輕埋於香灰之中的燃炭溫度,在上面放置銀葉或雲母薄片,再置香木於其上。讓香木與炭熱保持輕微距離,隨著時間推移,香韻逐漸醞釀:初品如晨霧清露,清冽沁心;中段香氣緩緩蓄積,帶有木質、花果之雅;最終呈現餘韻深邃的尾香,層次豐富,如同詩句的節奏般回味悠長。 賓客依序將香爐托於掌中,細嗅香氣:初聞細辨香質的純淨,繼而專注於氣韻中蘊藏的山林、木質、花香之意;尾聲時,香氣於鼻腔與心念間駐留,最終在餘香中體悟淨心契道之理。此時以書法書寫當下心境於香簿裡;有人吟詠詩句,透過文墨與香思的交織,精神交流。 整個品香過程,從香材、火候、香器、空間布局到時序安排皆出於精心講究,體現隱逸含蓄的宋代文人美學。香氣悄然而生卻不顯張揚,帶來感官與心靈的深度饗宴,與眾人共享豐饒而澄明的清雅樂趣。   香息流轉,一抹餘韻仍在心間蕩漾。文人於香席中得其所悟:於燃盡中持香於心,於放下中習得豁然。香無定味,如水無常形。透過一縷無相之香,引領我們臨在當下,於無常中見恆光,於空性裡得自在,天地澄然,如心初靜。

Interior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