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52

OCCUPIED!跟著Z世代回到Y2K的復古風潮

在混亂不安的後疫情時代下,人們對於未來感到既期待又不安,讓受科技影響甚深的Z世代(1990中後-2010前期),因此體驗到了既混亂又充滿希望的Y2K(Year 2000)復古潮流。   展覽主視覺。 本展中島GLAb與Z世代潮流平台「AFTER PARTY」合作,策畫「AFTER PARTY x GLAb:OCCUPIED !」為期3個月的主題展覽。自中島GLAb進駐台中市舊城區市定古蹟「臺灣府儒考棚」後,為打造歷史與創新兼具的空間,此次大膽嘗試與Z世代合作,期望藉著自身專業,為舊城注入新力量。 OCCUPIED!新世代潮流狂熱入侵古蹟策展。 透過橫跨20年的新舊世代交替,開啟時光之門,連結不同世代的特色品牌,「我們來自不同年代,卻也共享著同一時代。」讓流淌於時間長河中的人們,能夠相互交流。   C.PIC_作品。 這次策畫團隊敞開古蹟大門,以Z世代眼光作為媒介,邀請KINGJUN、ericoco、C.PIC_、ear-the-yen、Carol卡肉、派皿Piemiin、KIWI COOL STUFF、miii、AFTER PARTY等新生代品牌共同參展,透過他們在創作上激盪出的多種思維,堆疊融合出豐富的層次組合,開啟歷史空間的實驗風潮,展現古蹟新樣貌;另外,展覽期間亦精選許多特色品牌,提供華麗且懷舊的體驗課程。   在Carol卡肉看似可愛、歡樂的作品下,富含著人生旅途中所收穫的禮物和反思。 咖啡潮流品牌「孔雀咖啡Pick Lab」 台中新世代咖啡潮流品牌「孔雀咖啡Pick Lab」,亦是這次進駐臺灣府儒考棚的品牌之一,以重新引領老派茶坊風潮為目標,在百年建築中描繪時光輪廓,匯集新時代思維;主要以「Pick Lab(挑選實驗室)」為概念,將選物觀點延伸至研究、重組、再造等面向,重新規劃咖啡單品,不論是獨特的地塊、品種,還是處理法,皆以豆子的原始樣貌探索其特性發展,重組出新型態飲品。 孔雀咖啡在OCCUPIED展覽內展劃老派茶坊飲品創作。 同時搭配主題,推出老派茶坊80年代經典飲品芬蘭汁,以及90年代台中竄紅之魔力果凍飲,在細膩品嘗中,通過味蕾感受Y2K的再現風華。   復刻80年代經典飲品芬蘭汁 /  復刻90年代台中竄紅之魔力果凍飲。 策展團隊認為,若空間是一個情感共享的載體,那麼Y2K千禧風潮的引領,將開啟不同世代特色品牌間的連結與對話,從人與人的情感交流、再到人與空間、空間與時間相異思維的層次組合,碰撞出混合的新型態。 派皿Piemiin作品。 藉由這次展覽,期望讓人們無論身處哪個年代,都能感受到猶如重返回憶般的新穎感,找回屬於自己靈魂中的那份炙熱之心。   ericoco在「小虎day」系列作品插畫創作中,反映出許多新世代的生活腳本。 OCCUPIED! 時間」2022年12月9日至2023年3月31日 地點」臺灣府儒考棚 資料及圖片提供」中島GLAb 編輯」林靖諺  

2023月津港燈節 在「城裡的月光」傾聽月亮故事

Interior 352

「2023月津港燈節」於近日在台南鹽水嶄新登場,將帶來為期一個月的燈光展演。月津港燈節是國內首次以藝術策展概念,結合鹽水在地特色的燈節活動,在月津港親水公園、周邊水岸空間、巷弄間等展區,規劃豐富的燈光裝置,將整個鹽水裝飾得猶如一座戶外美術館。   城裡的月光 / 路徑規劃設計。 古今中外的月亮故事 本次集結超過50組國內外知名藝術家,以「城裡的月光」為主題,展出共75件作品,並規劃藝術燈區、巷弄燈區、徵件燈區、新創燈區等四大展區,以光影藝術點綴於月津港。 月意 / 有用主張。 今年的「藝術燈區」是燈節亮點,以月相概念規劃「浪漫蝕月」、「超現實藍月」、「希望能量新月」等三展區,並邀請法國聲光藝術團隊「Groupe LAPS」、「有用主張」、鹽水在地藝術團體「禹禹工作室」、「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B群」,以及知名聲光藝術家姚仲涵之「大聲光電」等團隊,分享藝術家心目中的靈感巧思,期望透過人們所熟悉的月亮故事,藉著「月」與「樂」的聲光交織,帶來國際級的聲光藝術,照亮後疫情時代。   水月銀灣 / 林書瑜。 隨著時間推移,月亮展現著月圓月缺等不同樣貌,而「浪漫蝕月」即是最柔美浪漫的月相,透過月的盈虧和朦朧光暈,表現瞬眼幻化的虛實感,伴著歌詠月亮的音符流轉,營造浪漫氛圍。 無盡光在 / 禹禹工作室。 作品《無盡光在》是由禹禹工作室所設計,竹編大型藝術裝置矗立在水岸草皮,光影透過縫隙暈染著夜空,而竹子的生硬意象,則在光的彎曲運行下顯得柔和溫暖;當走進裝置中,透過不同視角更能細細體會身體五感的延伸,形塑空間痕跡。 Giant Spider / Groupe LAPS。 「超現實藍月」是極少出現的月相,所以展區內藉由具象方式展現超現實感,以符號訴說月亮故事;為表現其虛幻感,特意將藝術裝置,避免安排得過於飽滿,多以點狀、間隙等虛感展現。 《Giant Spider》是由60多隻燈管小蜘蛛所組成,環抱著整個水月橋的巨型蜘蛛燈光雕塑,透過光影搭配德布西的《月光》曲,在循環明滅中,表現蜘蛛家族的相遇、追逐等可愛日常,打破蜘蛛的恐怖意象,展現有趣柔美的光感藝術,另外,特意設於信義路邊,是為了讓從交流道下來的人們,能感受到愜意輕鬆之感。 綁架月亮 / 王瑞亨。 《綁架月亮》在這次眾多作品中,顯得獨特且趣味感十足,藝術家王瑞亨利用捲繩器裝置和繩索,將高掛天邊的月亮綁在人們身邊,一同探討為何只是在黑暗中的一點亮光,就能照亮城市、改變潮汐,更是能發展出變身狼人、少女因月亮成為戰士等奇幻故事;特別的是,從表層可看見隱約藍光表現藍月之感。   月之召喚 / 雙建號。 「希望能量新月」代表著許多召喚的神秘力量,就如在伊斯蘭教中,其實不能有任何符號或實際意象,但卻將月亮符號當作精神指標;而在元宵節中的鹽水蜂炮活動,亦與月亮有連結,期望藉由新月力量,在最暗的時刻給予新的開始,以新希望營造正能量氛圍。 Tzolk’in Light  /  黑川互動。 本次首度拓展公18-5水域燈區,以黑川互動媒體藝術作品《Tzolk’in Light》,呈現立體視覺與聲響,並利用馬雅月曆圖形標概念,以及點、線、面展現三維空間,訴說著銀河之門開啟,月亮在無盡黑暗之中,新的光亮正蓄勢待發。   點亮月津「藝」展風華 「新創燈區」位於公2、公3等水域,以「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為策展概念,帶來《乾燥的山和水》、《休息中站》、《爆炸、折射、發散》、《消波塊與後石頭》等4件作品,表達在受限的時代,開啟現實與虛構的新視角;位於公18-2的「徵件燈區」,則以「船說-光譜邊界」為策展主題,一同探索光的多重樣貌,由大專院校學生及年輕藝術家,帶來22件水域作品及8艘「藝方舟」,展現新穎的視覺感受;在「巷弄燈區」中為迎接兔年,特別在永成戲院前,規劃《永成放映中:戲兔之夢》,巨大可愛的雕塑兔子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 她說Navis / 404 N.F。 此次結合月津港特色水域地形,搭配今年主題設計造型提燈,提供前來參觀的民眾自行組裝;在亮燈後顯現得城市剪影中,可看見台南知名古蹟和地標,以及月津八景之一的赤兔望月和鹽水煙火作點綴,匯聚所有語彙成為故事場景,訴說台南鹽水400年來的變化。 月津港燈節 時間」2023年1月14日至2月12日 亮燈」17:30至23:00 地點」台南鹽水月津港 更多資訊請瀏覽官網及臉書專頁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編輯」林靖諺

齊柏林空間 全新年度特展《覓城》

Interior 352

生活在遍佈城市安全與便利的網絡中,我們置身其中,卻也隔絕了自然,看不見災害、看不到破壞。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在《見山》、《逐岸》與《映河》之後,全新年度特展《覓城》以「城市」為題,邀請觀者跟著齊柏林的視野,改變觀看的角度與高度,俯瞰城市,也走進城市,穿梭熟悉又陌生的大街小巷,或尋覓,或探索,或漫遊…… 展場外部空間。   小說脈絡貫穿展場 齊柏林曾說過:「多年來,我都是在拍家」,在空拍影像中,在在展現出齊柏林導演對於島嶼、城市與家最深的關懷和眷戀。而城市中的所有故事,都來自於置身其中的我們於日常所累積、形塑、創造的各式故事,也因此,在此次《覓城》展覽中,特別邀請甫以長篇小說《女二》獲得第23屆台北文學獎年金首獎的作家鄧九雲為展場創作文本,故事從遇見一位等候鳥的人開始,透過鄧九雲的文字搭配展場的4個區域,傾聽候鳥的人描述其所見的城市,我們也在故事之中不自覺與這座城市對話。 齊柏林空間全新年度特展《覓城》。   漫遊展區,化身參與者 為了回應與重拾齊柏林導演無人的空拍照片中,期待觀者從中感受與觀察到的城市與家的故事。 鄧九雲為展場創作文本,故事從遇見一位等候鳥的人開始。 展覽特別分為「輕盈與隱蔽・城市的觀看」、「直覺與記憶・城市的符號」、「慾望與夢想・城市的共存」與「遠望與微觀・城市的度量」4展區,並邀請鄧九雲、張溥輝、陳敏佳與李明璁4位協同創作者,分別與齊柏林導演作品對話,開啟從未想像過觀看城市的角度與方式。 第1展區「輕盈與隱蔽・城市的觀看」。 在第1展區「輕盈與隱蔽・城市的觀看」中,鄧九雲搭配知名舞台劇演員時一修的共同聲音演繹,將文本轉化為聲音,在文字與聲音之中,遇見那位「等候鳥的人」,開始思考城市與人類之間的情感哲學。 第2展區「直覺與記憶・城市的符號」。 第2展區「直覺與記憶・城市的符號」。 進入第2展區「直覺與記憶・城市的符號」,設計師張溥輝透過視覺設計,跟著齊柏林的視角,將其作品中各式城市輪廓、線條、顏色進行重新轉繹,讓城市的色彩增添了更多想像力與趣味。 第3展區「慾望與夢想・城市的共存」。  第3展區「慾望與夢想・城市的共存」。 而在第3展區「慾望與夢想・城市的共存」中,特別邀請同為影像創作者的陳敏佳,帶著一頂紅帳篷,走進齊柏林導演曾經按下快門的城市角落,或探索、質疑、揭露,或是僅僅拍攝,什麼也不想的感受這座城市。 第4展區「遠望與微觀・城市的度量」。   第4展區「遠望與微觀・城市的度量」。 最後,第4展區「遠望與微觀・城市的度量」,由社會學家李明璁,走進齊柏林創造的「見林」遠望尺度,偶遇街巷生活微觀的「見樹」視角。近年來著迷路上觀察學的李明璁,透過自身細膩觀察視角,將紀錄的各式城市故事與溫度,與齊導的影像彼此映照,向同樣以身為度的齊柏林致敬,也提醒所有觀者用自己的雙腳與行動,重新發現城市的各種可能,成為真正的參與者,繼續前行,創造更多城市的故事。 專屬展覽專刊,完整收錄展場影像與鄧九雲創作全文本。 如同齊柏林所言:「我們希望有一個怎樣的家,便會有一個相對應的城市樣貌」,策展團隊期待以《覓城》展覽帶領觀者在每一張照片的新鮮與驚奇中,一同探訪城市的故事、感受城市的肌理,並且記得家的樣貌。 展場也陳列關於齊柏林導演的更多故事。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覓城》 日期」2022年12月28日至2023年秋季 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資料及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編輯」陳映蓁

卡斯帕爾.波恩全新個展《這不是文字》

Interior 352

卡斯帕爾.波恩個展「這不是文字」,在台北路由藝術展出9件最新創作的「文字繪畫」,以及多幅「文字速寫」作品,嘗試利用不同媒材的形式將藝術融於文字,藉由長期的研究、探索和實驗精神,把內心所感結合日常語彙繪製在「文字繪畫」中;在藝術家的細心平衡下,既不偏袒文字,也不偏袒圖像,文字跟圖像間呈現和諧的勻稱感;作品中不僅傳達藝術家的感悟,更讓人們在欣賞畫作時,能與作品產生共鳴。   展示現場。 除了文字和圖像的完美契合,在畫作中亦出現許多生活場景,像是客廳、廚房、臥室等具個人意義的空間,這些畫面不僅充滿獨特的豐富記憶,更將藝術家的細致情感體現於空間中。   卡斯帕爾.波恩文字集及作品展覽集。 富含意義的文字 在畫作中所出現的文字,有的出自藝術家過去所寫詩句,有的是創作當下即興所想,這些句子不僅和諧融入,更呼應在過程中對情感的反覆探索,每幅畫、每個句子皆有著獨有的情緒感受。有趣的是,藝術家提到其中的文字含意,並沒有看起來的那麼具體和固定,也可能與字面意思有所相悖。   《這不是文字》。 其中有幅與展覽主題同名的畫作《這不是文字》,會令人聯想起超現實主義畫家惹內.馬格利特的著名畫作《形象的叛逆》,畫面中呈現一個精心繪製的菸斗,下方標題寫著「這不是一個菸斗」,這些在圖像和文字間的意義差距,讓前來欣賞的人們,多了一層對創意的想像,兩者間的趣味互動,亦挑戰了每個人對藝術的認知。   《我們創造的自由去哪了》。 另外,同時間展出的一系列「文字速寫」,其所含的大量文字,皆源於藝術家本人的第一人稱視角,闡述關於家庭生活、家庭成員關係、個人私密情感等心情所感。這些文本透過以墨水繪製而成的空間圖像,恬靜述說在生命中的情感片段,傳遞波恩的童年記憶與感受,同時呼應展覽中的作品「文字繪畫」。 《請告訴我這從未發生》。 在本次展覽中,卡斯帕爾・波恩將文字疊加到圖像,挑戰了繪畫和文字原有的表意基礎,提供人們從記憶中找到相似情感,開展對於作品不同解釋的可能性,並從中體會藝術家在生活中細膩的詩意,描繪屬於自己的圖像記憶。   《我的焦慮讓所有門都關上了》。 《這不是文字》 時間」2022年12月23日至2023年2月17日 地點」路由藝術(台北市金山南路一段67巷5號1樓)   資料及圖片提供」路由藝術 編輯」林靖諺

藝術、建築、時尚的跨界 《無名的繆思》

Interior 351

當代藝術家江賢二剛結束台東個展,以及限時開放的「江賢二藝術園區」,便馬不停蹄地與藝術園區建築師林友寒、跨界合作的時尚設計師周裕穎投入籌備「無名的繆思INVISIBLE MUSE—江賢二+林友寒+周裕穎 跨界聯展」。 展場照。 展覽以「浪板」作為主角,源於「江賢二藝術園區」建造過程中,從舊畫室所拆除下來的鐵皮浪板外牆。陪伴了他20幾年的浪板,有著風吹日曬雨淋的自然鏽蝕,時間的痕跡令江賢二為之著迷,他撿回差一點就要被丟棄的浪板,創作出全新作品《火與冰 Perish II》(亦為此次展覽的主視覺)。另一方面,浪板更成為這次聯展的繆思,由三位不同領域的專業者進行接力創作。 三位創作者。 重新定義美的視角 為什麼選擇浪板?江賢二提到,他喜歡浪板單純的美,很簡單又有一種規律的詩意。他以半透明浪板為材,透過點墨的方式創作出如海浪、夕陽般的美麗漸層;林友寒創造觀看的視角,從仰望到俯瞰到穿越,浪板畫面如台東的山峰與海平面的結合;周裕穎則將浪板裁剪成禮服,以鐵絲縫製,試圖以「硬」媒材去呈現「柔軟」的質地。 展場照。 他們以完全不同的觀點詮釋浪板,作出美的、造型上的、精神性的回應,誠如江賢二的領會:「藝術家不只要創作美,更要發現美。」聯展名稱的「繆思」二字,是掌管藝術與科學的女神,代表激發靈感的人與事;「無名的」意指在主流之外,或許是未完成的、瑕疵的、廢棄的素材,是那些未被發掘的藝術潛能。 展場照。 本次除展出浪板新作,也有江賢二以清水模灌漿拆卸後的黑板模所創作的《金樽》系列新作、周裕穎於2021年台北時裝週與江賢二跨界合作的《旅人》系列,以及林友寒設計的「江賢二藝術園區」模型。 展場照。 藝術賦予物件新生 藝術創作、建築工地、服裝產業其實都極度「浪費」,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瑕疵的、丟棄的材料,而這些不完美、「無用的」恰恰是江賢二、林友寒、周裕穎感興趣的,是出於惜物,也是因為在他們眼中,美俯拾皆是;透過他們的「術」轉化成「藝」,給予物品第二生命。 展場照。 而這個有動有靜的活潑展場,出自於師生共同策劃:林友寒與今年才從東海大學建築系畢業的劉和宣,她的加入讓這不只是跨界合作,也是一場跨齡的平等共創,讓每一位創作者彼此交流激盪。 展場細節照。 林友寒提到,在台灣,每人每年丟掉的垃圾量約達428公斤,在這次的展場中,他巧妙融入工地使用過的鷹架、運送作品的氣泡布和棧板等包材、佈展用的釘子、切割道具後的剩材等,用藝術的角度重新詮釋,讓這些「不美的」、「浪費的」東西獲得新生。 無名的繆思INVISIBLE MUSE 日期」2022年12月22日至2023年3月11日 地點」THE 201 ART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資料及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THE 201 ART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攝影」丰宇影像 撰文」陳映蓁

獲獎名單揭曉!2022臺北美術獎 表現社會議題

Interior 351

「2022臺北美術獎」於12月9日於頒獎典禮公布獲獎名單,由黃麗音以作品《蒸蒸日上》獲得本屆首獎;吳依宣、呂易倫、林政佑、劉文琪、劉紀彤等5組作品獲得優選;吳聯吟、張程鈞、傅琬婷、鄭文豪、謝其軒等5位藝術家獲得入選認可,共計11組作品在366件作品中脫穎而出。   貴賓與參展藝術家合影。 本屆參賽作品多樣且豐富,彼此競爭非常激烈。本屆評審團由簡子傑、陳慧嶠、張晴文、劉和讓、林怡華、雷逸婷、蘇珀琪組成。評審團代表簡子傑認為,在評選過程中,該著重於形式表現的專業性,還是偏向新議題開發的思辨,是一大難題。而本次首獎得主《蒸蒸日上》則以幸運籤餅中的常見訊息,象徵經由層層誤譯,才偶然鎔鑄成一如「蒸蒸日上」混雜了認同議題與輕快形式的樣貌:在看似日常且理性的雕塑形式中,暗示各地的「市場」意象,其所涵蓋的議題層次,使得作品於眾多參賽創作中脫穎而出。   秘書長陳志銘感謝所有參賽的藝術家,所帶來的精彩創作及獨特觀點,期望透過藝術與市民的對話,在交流中增加對藝術領域的認識,同時豐富城市文化。   臺北美術獎作品  首獎  蒸蒸日上 / 黃麗音 黃麗音《蒸蒸日上》系列「你聽到⼈們說話了嗎?」。 作品以融合在地傳統及異地文化為主軸,利用市集的臨時材質和擺攤結構,結合剩量回收和現成物,產生新的排列組合,探討人類的超現實荒謬集體行為,亦從中去理解在資本主義下的勞動力和經濟情況。黃麗音藝術家亦在作品中,表現社區、歷史、經濟學、全球貿易、殖民主義等多重面向,訴說社會的不和諧和不穩定。另外,她認為一切都會消逝,所以在作品中不談及所謂的永恆。    優選獎  過度曝光 / 吳依宣 吳依宣《過度曝光》。 作品以「目光」比喻為攝影中的光,探討當代影像的氾濫現象。吳依宣認為當代的公共空間逐漸被個人事務和影像所佔據,使人們對事物的感知消逝於過度曝光中,於是他試圖重新詮釋事物,並將其還原至現場。透過在影像與實體空間中的對話,反思「影像先行」的感知經驗。   Room Service from Padded Cell / 呂易倫 呂易倫《Room Service from Padded Cell》計畫「光學失誤,從臨摹到臨床」。 主要探討在轉型正義後的社會裡,在精神狀態與被邊緣化的監禁空間中,深化集體的精神共感。透過拍攝台灣不義遺址,以及在牢房門窺看孔,鑲嵌與觀者對視的影像,思考在不正常及悲觀的狀態中,如何為特殊空間提供服務。   斜度三 / 林政佑 林政佑《斜度三》。 藝術家以曾經在斜坡上工作室舉辦的展覽為發想,依照當時的場域特性,融合影像媒體和身體感知展現3件作品;觀者透過傾斜的身體運作,一覽疊合影像的轉換和視野的推移。當展覽移至美術館,藝術家保留過往空間記憶,以斜感為基底,再現媒體與身體間的關聯。   有一種叫天使山的冷 / 劉文琪 劉文琪《有一種叫天使山的冷》。 由於藝術家的父親是一位冷氣師傅,於是藉由跟父親半虛構往返的明信片,談論高海拔雪地有關「冷」的感受經驗,以玻璃霧氣塗鴉、擬造雪景、冷氣工程圖為物證,與對話內容互為隱喻,形塑冷的多重敘事場景,以無法錨定解釋的感覺,在觀者腦海裡生成屬於各自開放性的故事結尾。   兩河之間 / 劉紀彤 劉紀彤《兩河之間》。 作品取樣於烏山頭水庫,藝術家透過勘查周圍村莊的祭祀場域、紀念銅像的方式,將事件和資訊分析共構,並藉由日本童話的象徵符號,重新認識現代化下的神話傳說,同時邀請觀眾望向水面下和風景背後的消逝,了解技術物如何改變水和人之間的關係。   《2022臺北美術獎》 時間」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2月19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3A、3B展覽室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編輯」林靖諺  

ADA新銳建築獎展覽 揭示疫情後新視界

Interior 351

台北市建築市代會與a+tec《實構築》季刊合作,於近日舉辦「第六屆ADA新銳建築獎」展覽。今年以「未來」作為概念,帶領民眾重新思考在資訊龐大、距離模糊的疫情後時代,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可能。本次展覽著重於「CONTENT X」,以未知數「X」呼應充滿假設的當代,並透過思想的碰撞與深層的對話,延伸無限可能。   展場以線性空間的使用,搭配直徑兩米八的充氣氣球移動軌跡,刻劃未來生活的科技與前衛感。 本屆策展人蘇雅玲藉由了解創作者使用的材料、媒介、技術等表現方式,利用平面設計圖、模型、實作等多元呈現方式,重現創作者們的設計核心,以及跨領域的思考經驗。   新銳創作展現未來可能  首獎  嘉義實驗木場 / 陳冠帆 陳韻愉 「嘉義實驗木場」結合代表未來的「X」,訴說實驗木場從舊日式宿舍,轉變成未來木工廠的時代更迭,透過透明模型的輕盈感,穿透的視線一覽建築在不同時代的結構原貌,從日式木桁架漸變成新的LVL集成材屋架,以Y字型結構斜撐立體空間,串連起所有剖面,猶如穿過時光長廊,展現「過去、現在、未來」的新樣貌。    特別獎  習森 / 郭恩愷 「習森」是使用台灣國產柳杉的森林風雨教室,透過柳杉呈現木構造的不同樣貌,並創造探索林業資源的學習場所。建築師特別於展場製作模型,重現位在新竹永泰林場中的施作場景。他認為「取之、用之、回歸於森林」,學習自然循環,回到建築最純粹的姿態。    佳作  珊弧。山瑚 / 王識源 盛郁庭 「珊弧。山瑚」運用機器人3D列印技術,結合透明材料與形體的線條變化,表現猶如細胞分裂的意象。彎曲的透明弧線猶如透著光澤的海底珊瑚,藉由弧線波動體會時光更迭下的的多種樣貌。   光電獸#26-你追我跑 / 姚仲涵 曾睿彬 「光電獸#26」位於基隆的虎仔山上,由於創造的尺度感與現場性無法複製、移植,因此在展出現場,製作屬於展場的作品「光電獸#35-ADA」。「光電獸#35 - ADA」為「光電獸#26」演繹,每20分鐘演出一次,與展場燈光相互搭配。   落水唷 / 范承宗 將「落水唷」縮小比例,以模型的方式垂吊於展場,展現作品拿掉帆布後,紙傘的多重結構效果,並重現製作過程中的設計構想和真實樣貌,了解其作品的創作演變。   新竹市體育館雨庇及館前廣場之增生 / 胡靖元 本作的雨庇構造來自對場館使用及建物語彙的理解延伸,外推的立面及雨庇,改善原本縱深及採光不足的大廳,使步行者通過廣場時,能夠輕鬆走上平台參與活動,並透過建築的細微改變,延續群眾的集體記憶與期望。   HEITO 1909屏東縣民公園 / 陳乃中 「HEITO 1909屏東縣民公園」是具歷史價值的廢棄建築,透過崩壞牆面、殘壁色彩紋理、水泥及掩埋下的土壤色澤,了解昔日的輝煌記憶,並以獨特的幾何地景和非典型建築設計,讓過去被遺忘的廢棄建築成為城市舞台。   黑屋裹白室 / 張哲毓 林天永 以「X」作為主軸延伸兩個核心,一是二元空間的辯證,透明層疊的短向剖面,顯現對内與外、上與下、新與舊等7種界面關係;二是街屋建築類型研究,選取12組台灣近現代街屋案例進行分析,透過相互參照及幾何構成關係,觀察台灣的街屋型態。   利澤飛灰暫存場-時間中的地理尺度行動 / 劉黃謝堯 設計團隊透過探索平原海岸的地理紋路、尺度、工業區,以及沙丘的多種質感,減去不必要的雜質,並隨環境變化順應時空流動,藉由適度留白的穿透場域,尋找各種未來的可能性。   台北植物園溫室整建工程 / 蘇子睿 「植物」作為場域主角,透過不刻意模仿自然樣貌的方式,以基地現有輪廓構築空間,並利用直線襯托植物的優雅線條;同時規劃簡單語彙突顯植物的豐富色彩。 《ADA新銳建築獎展覽》 時間」2022年12月9日至2023年1月15日 地點」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聯合餐廳展演空間 詳情請見展覽官網。   資料及圖片提供」a+tec《實構築》季刊 編輯」林靖諺

莊普個展「遠方的吸引」

Interior 351

誠品畫廊12月舉辦國家文藝獎得主莊普的個展「遠方的吸引」。莊普是台灣當代藝術的代表人物,他以低限主義的精神理念為創作實踐至今,並專注於對物質性的試驗及探索,破除既定的框架,以理性和詩性兼具的語彙建立獨特的個人風格。 此次展覽首度展出他近兩年最新創作的平面和立體作品,還有一件矗立在松山文創園區內、高達近5公尺的立體作品《三竹節》。 關懷世界與生命的創作 有感於近年人們的生活受到疫情、戰爭等事件的影響,莊普在新作中傳達內在的感受。他透過創作回應外在事件,同時展現他對世界與生命的關懷面。 「這幾年,航太發展、戰爭等發生在外太空和其他國家的事件,因為資訊傳播的方式和速度改變,只要打開手機就能看到相關資訊和影片,讓我們對距離的感受縮短,好像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一樣,很遠又很近;然而,像疫情、土石流、選舉等真正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的事情卻令人感覺遙遠,彷彿與我們無關,很近又很遠。」 畫作的詩意想像 這次展出的平面新作「遠方的吸引」系列,延續過往用一公分見方的印章、逐格蓋印出顏料和內容的標誌性手法,而其章印出的圖樣,看似像繪畫顏料滴流而下的狀態,又像戰爭砲擊四射的火花或施放的煙火,也像是電腦像素圖(pixel art)的馬賽克圖樣。 他以烏克蘭的城市為想像,為這系列作品取了敘述性的作品名稱,除了回應烏俄戰爭對世界的巨大影響,也賦予每幅畫作一個詩意的城市想像。 2021年創作的平面新作,則在原本的蓋印方章之外,加入了水墨工筆的手繪線條,雖然兩者都是機械性反覆操作的身體勞動,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興味。 由此延伸到戶外空間展出的《三竹節》,則是將火花四射的景象化為彎曲的立體線條,人們可穿梭其間,仰望觀看的同時也反思戰爭對生命及環境造成的衝擊。 更多內容請見>>>誠品畫廊 展覽資訊 展期」2022年12月3日至12月31日 地點」誠品生活松菸店 誠品畫廊(台灣110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B1)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11:00~19:00(日、一休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誠品畫廊 編輯」歐陽青昀

北美館年度展「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

Interior 350

北美館展覽「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於近日正式開幕,由北美館王俊傑、學者黃建宏共同策劃,主要聚焦在跨領域及自我啟蒙的台灣80年代,歷經3年前期研究、訪調和籌備,帶領大家探尋在當代政治社會背景下,視覺藝術、劇場、新電影、音樂、文學等各藝術領域,相互交織碰撞的文化現場,並以不同視角書寫敘事的多元可能。   展場一覽,展區「政治與禁忌」。 北美館館長暨策展人王俊傑表示:「重回台灣八〇,絕不僅僅是懷舊與回憶,而是從當代的角度回望歷史脈絡及其對我們的影響。」展覽以五個子題展開,包含「前衛與實驗」、「政治與禁忌」、「翻譯術語混種」、「在地、全球化與身分認同」以及「匯流與前進」,共計700餘件作品,從不同軸線重新梳理,紛雜且躁動的狂飆年代。伴隨展覽開幕,北美館亦在12月3、4日,舉辦國際論壇,邀請臺灣、新加坡、日本、中國、香港等1980年代跨領域學者、策展人、藝術家、作家等深入對談。   前衛與實驗 1980年代官方藝文館舍的建置,以及創作者們對機構的批判思考,展開這個時期創作的關鍵前提,本次展出館藏「陳幸婉《作品 8411》」、「賴純純《讚美詩》」、「莊普《顫動的線》」等得獎作品。另一方面,部分藝術家延展空間,如陳介人(陳界仁)展覽「息壤」,在毛胚空屋內展出裝置、繪畫、行為等複合媒材作品。同時再現林鉅、高重黎、陳界仁、王俊傑等部分作品及文獻檔案,重現實驗氛圍。   陳介人(陳界仁)展覽「息壤」,高重黎攝。 而林鉅及李銘盛則分別以《純繪畫實驗閉關九十天》、《李銘盛=藝術》等方式,將行為藝術表現於展場中。受到歐美前衛劇場影響,創作者紛紛從空間、表演方法、文本等面向進行實驗,突破傳統話劇形式,包括「蘭陵劇坊」、「河左岸劇團」等。   政治與禁忌 解嚴前後壓抑與開放並存的政治社會氛圍下,對言論自由的限制開始鬆動,如北美館「紅星事件」,藝術家李再鈐大型金屬雕塑《低限的無限》遭投書影射紅色五角星,館方經協議將原作從紅色改漆為銀色,當受到政治意識干涉藝術自由的輿論後,又將作品復原。各領域以新媒體挑戰禁忌,脫離單一的敘事方式,透過藝術表現,讓民主有更多的發聲方式。   李再鈐《低限的無限》,1983 年於北美館展出。 翻譯術與混種 在1980年代追求自由的政治氛圍下,中產階級品味的成形,使文化表現受到各種形式的「翻譯」影響。在各類新思潮及法治規範下,多元與在地文化進一步交融。展區由日本前衛舞踏表演團體「白虎社」,以及香港前衛實驗藝術團體「進念.二十面體」來台演出的相關紀錄開始,表演形式與題材,都刺激著當時台灣的實驗劇場。在視覺藝術的領域,北美館持續策劃引進「達達的世界」、「包浩斯1919-1933」等國際大展,呈現錄像、行為等多元型態,影響往後創作環境。   「白虎社」來臺演出,1986,阿部淳攝。 在地、全球化與身份認同 在與美國斷交及解嚴所造成的國際情勢下,人們透過踏訪、紀錄創作,重省政治、歷史及認同問題,並透過音樂突顯對於現實及民族認同間的各種矛盾,如「天水樂集」的作品充滿「中國」文化意象,卻又揉雜西洋搖滾、古典音樂和傳統戲曲等形式。台灣新電影浪潮則呈現不同於當時主流商業電影對於「真實」的顯影,像是《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戀戀風塵》等作品。 「電影合作社」成員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陳國富、詹宏志合照,1988,劉振祥攝。 匯流與前進 1980年代的人事物彼此環環相扣,在沒有電腦與網路的時代,報紙副刊乘載著推動思潮的重要功能,如報導文學及紀實攝影的風行,以及透過文學獎挖掘文壇新秀。由於印刷技術門檻降低、閱讀人口增加等因素,在「黨禁」下,創辦雜誌成為集會結社的替代方案,《八十年代》、《美麗島》等「黨外」雜誌,呈現蓬勃景象。而開放式的展間設計,也重塑了當代聚會所的濃厚氛圍。 解嚴前後,臺灣社會議題與報導式雜誌出版。 全展以五種各具特色的色彩及氛圍方式,呈現當代文化藝術思想,並搭配歷史背景,訴說在創作上的突破創新和文化發展。 《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 時間」2022年12月3日至2023年2月26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1A、1B展覽室 詳情請見展覽網站。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編輯」林靖諺

2022金點設計展 展現多元創意

Interior 350

「2022年金點設計展」由知名策展團隊偶然設計操刀展覽及視覺設計,呼應今年頒獎典禮主題「THUMB-STOPPING CREATIVE」,象徵著好的美學及設計,能讓人在資訊量爆炸的當代,為其思維和創意「停下手指」,進而動身思考與沉浸感受。 金點設計展正式開展。 本次展覽將此主題概念具象化,讓展場化身為沉浸體驗設計的場所,偶然設計共同發起人曾令理表示,雖然今日我們隨時可透過網路快速獲取資訊,但也往往以手指取代了親臨探索與體驗,跳躍式的瀏覽更讓人少了時間的沉澱和積累,因此期待觀者能藉由實體展出,專注欣賞得獎設計的細節及背後巧思,感受每位設計師或創作者投注的時間與心力。 弧形展桌融入展場的漣漪意象。 取「指紋」意象,隱喻設計的發散 今年參展作品百花齊放,共精選百餘件當年度金點設計獎及金點概念設計獎得獎作品,在展出方式上也特別跳脫一般參賽類別,著重作品在實體空間中的感官體驗。 錯落有致的陳設,營造具層次感的觀展體驗。   從台灣設計館03展間入口處開始,可依序看到以「顏色」、「幾何」、「材質」為特質的作品分區呈現。如在「顏色」展區陳列由透明到色彩鮮明的作品,開啟觀者對於創作從醞釀到成形的過渡感知;「幾何」區展出不同幾何形式所構建的生活美學,展現設計工藝的極致追求;「材質」區則以單一材質的作品為主,專注欣賞材料紋理和不同的質地之美。 展覽精選百餘件得獎作品,細細觀看理解設計者思維。 隨著參觀動線移動,作品也逐漸由單一特性或功能的純粹,變得更加複雜,到了台灣設計館04展間「複合疊加」一區,則精選展出功能或組構繁複的作品,呈現設計創造力多重疊加的創意成果。 「複合疊加」區精選功能或組構繁複的作品,呈現設計力疊加的成果。   展場空間設計也別具巧思,延伸自設計師楊士慶操刀的典禮主視覺,將指紋概念轉化為一道道漣漪,透過地面圖像或一系列弧形展桌陳設,從入口處向場內遞進,就如同創意想法的層層發散,也象徵設計不斷向外擴散的影響力。 空間設計取指紋意象,象徵設計的發散力。 踏入展場、站在漣漪圖像的中心時,整體意象彷彿引發效應的瞬間,代表每位觀者與展覽本身產生的互動。 「創意疊加」區的黑板牆開放觀眾用粉筆繪畫,讓回應成為空間創作的一部分。 策展團隊也在展場空間末端規劃了「創意疊加」區域,特別設置一道黑板牆,開放觀眾用粉筆繪圖,讓這些回應成為展覽創作的一部分,而黑板較難完全擦拭乾淨的特性,也讓每次創作的痕跡得以持續疊加,隨時間共同累積出豐富的創意激盪。   2022金點設計展 日期」2022年11月29日至2023年3月26日 地點」台灣設計館03、04展間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撰文」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