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rior
385
2025 TID Award 用設計自信 拓展國際視野(下)
理事長的話—寫在TID頒獎典禮之後 自2007年創辦以來,TID台灣室內設計大獎已經走過18個年頭。年輕時第一次領到獎的悸動,並不是加冕或被肯定的喜悅,而是心中明白:我可以繼續走這條路。也因此,我很清楚這是屬於設計師的榮耀舞台,是設計人心中的聖殿。 跟著前輩和趙哥(趙璽)學習 6 年,自己戰戰兢兢經營 2 年。我很開心看到這個舞台、這場典禮、這束聚光燈,能打在每一位上台領獎的設計師身上。這一刻正是我們想實現的目標——讓設計師被大眾看見,讓社會更加尊重這個專業。這是我努力提升室內設計師社會地位的初衷。 許多人以為「上台得獎」就是一切,但當我看著台下數百位設計師時,腦海裡浮現的卻是另一個場景:工地的粉塵與噪音、石灰和水泥的氣味、收音機播放的廣告聲、被泥灰磨破的圖紙邊角。設計師穿梭其中,蹲在地上與工班討論細節,搬運材料、協助施工,全身灰頭土臉是日常。出了差錯被罵首當其衝,現場工人疏忽也要立刻糾正。台灣的設計師,跟著工地團隊上山下海,親身經歷水深火熱。 這,才是設計師的日常 每一個案子的完成,往往凝聚數十甚至上百人的努力。設計師面對業主、工班、管委會、鄰居,總是第一個到現場、最後一個離開。不是因為我們是超人,而是因為我們必須盡全力,讓作品落地、讓夢想成真。 最讓我感動的是,年輕設計師不是為了舞台而來,而是為了挑戰自己的極限。就算疲憊,也要做出更好的作品;就算今天獲得掌聲,或今天沒有得獎,明天依然回到天昏地暗的工地,繼續做一個好設計師。這就是我在大家身上看到的氣魄與決心。 年復一年,當舞台燈光熄滅、布幕降下,我依然對台灣一代代前仆後繼的室內設計師充滿敬意。你們是讓台灣室內設計持續進步、被世界看見的關鍵,也是所有後進的榜樣。做一個好設計師,就是不斷挑戰限制、突破框架,才能創造更好的作品,推動社會進步。 這,就是 TID 的意義 它不只是讓設計師登上舞台,更是幫助每一位設計師在專業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並持續引領台灣設計往前走。 最後,感謝咫想團隊,每年在有限的資源下創造無限可能(也先預告,預算依然有限、可能還要再「無限」)。感謝張基義院長為設計界挹注實質的支持,給我們最溫暖的後盾。感謝趙哥,我永遠的導師,引領我們一路走到今天。感謝秘書處忍受與包容我,完成每一個挑戰。感謝理監事們,在我心中你們永遠是舞台上的明星。因為有你們的熱情與專業,台灣才充滿希望。其他關心與支持我們的朋友與前輩,也一併致上最深的謝意。 撰文」CSID理事長林彥穎

Interior 385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再次迎來室內設計界的年度盛事—第十八屆台灣室內設計大獎(Taiwan Interior Design Award, TID Award)頒獎典禮,現場齊聚台灣頂尖設計師、產學代表與來自亞太各國的貴賓,共同見證台灣設計產業的重要時刻,本屆TID大獎頒發了9個金獎、2個新銳設計師獎及評審團特別獎,充分展現台灣室內設計的多元與深度。 恰逢Asia-Pacific Space Designers Association (APSDA) 亞太空間設計師協會 GA 會員大會於台灣舉行,由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理事長林彥穎接任下一屆APSDA主席。林彥穎理事長表示:「能在台灣接下APSDA主席的重任,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未來我們將持續推動台灣設計與國際接軌,讓世界看到台灣設計的價值與力量。」這不僅象徵台灣設計產業向國際邁出關鍵一步,也展現CSID在亞太設計領域的專業影響力與領導地位。許多國際友人因此親臨現場,與台灣設計圈一同慶賀,豐富典禮的國際視野。 今年評審團特別獎授予Morpho-Design形構設計的「三重商工機械工廠改造」。評審團盛讚其打破傳統高職機械科「黑手」刻板印象,透過場域再造,在作品中昇華學生作業的意義,透過教學場地潛移默化地影響,培養兼具技術與品格的專才,讓人看見設計產業的文化傳承。 新銳設計師獎則花落平原集設計的「覓境.祕境」和艾洛設計的「山頂有風」,前者以細膩空間分配與自然光引入,打造舒適且高效的小宅居所;後者則以光影與形體的對話,呈現雕塑感與靜謐感並存的個人工作空間,成為創意與專注的容器。 秉持對於設計力量的信念,為社群之間創造連結,進一步改善大眾生活環境,2025 TID頒獎典禮不僅是榮耀的舞台,更是台灣設計邁向國際的重要里程碑,宣告台灣設計能量與國際交流的無限可能。 (獲獎名單依據TID Award及CSID官網公布為準) TID 評審特別獎 三重商工 機械工廠改造 Morpho- Design 形構設計 / 方俊能 方俊傑 江佶洋 設計理念源於對職人工藝精神的尊重與重現,僅以數控技術獨立完成的入口雕塑裝置,傳遞數位加工技藝的藝術精神,將原車洗床教室轉型為自動化數控教室,兼具考場功能。中軸對稱的燈架將天花一分為二,行走於如運輸帶的光廊下,空中漂浮燈架劃分領域,也兼顧照明;手臂作業區上方挑空,引入大量自然光,側邊廊道化身藝廊,提升學生作品藝術價值。設計整合多元機能與抽象精神,讓空間精神帶動學生心靈,提升學子為所學技藝的自豪感與對未來創作的想像力。 新銳設計師獎 覓境.祕境 平原集設計 / 柯明恩 本案為短向採光,透過軟裝元素替代隔牆,配合拼貼與重疊手法,劃分場域,使光線能夠深入家中的每個場景。於轉折與收放之處,透過大小空間自然對比,形塑日常的輕與重,在尺度的變化中,置入漸變的風景,在每個場域嵌入以黑色的家具,為空間的連貫與自明性注腳,隱喻著連續空間中的公私有別,拼貼以不同的材質語彙,描繪生活情境的有機時序。 新銳設計師獎 山頂有風 艾洛設計 / 楊雪婉 「山頂有風」攝影藝術空間,坐落於大理洱海畔,在蒼山與洱海的交匯間,「AURORA DESIGN」團隊承襲地域文化脈絡,以簡約、純粹的設計語言,打造兼具藝術展覽、文化沙龍及創意工作坊功能的沉浸式空間。設計師尊重原建築結構,一方面以白色石磚外立面呼應洱海雲影,頎長開窗引風光入室,延續自然意境,模糊建築與環境的界限。另一方面在拍攝區與工作區大量運用自然採光,應用泥土、軟木、石材等自然材質,與在地環境相互呼應。 品牌傳達類品牌設計 金獎 金水361. META Space 康爾富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 鄭遠揚 以空間作為溝通的載體,重新詮釋台電予人的印象,運用台電退役材料,將台電舊建物改造成具有展覽、咖啡、商店等功能的複合式體驗空間,遵循設計團隊走訪全台台電場域所見的專業景象,打造空間細節和使用方向。內含結合退役礙子與石英石技術開發的再生建材,以及其他台電退役材料再生的多樣性:如運用台電再生家具打造咖啡廳座位區、可以走進去的變電箱改裝裝置等,結合藝術裝置與實際使用,和山海環景的地理條件,表達台電與在地的連結。 商業空間類/零售空間 金獎 accessory 初向設計 / 曾國峰 王子昀 以品牌理念為設計核心,傳遞讓客人在配戴品牌飾品的同時觸發即刻假期的聯想,從而放鬆身心感受,期待在熙來攘往的商圈中,創造一個安穩的場所。半透的布幕圍塑場域,並開口讓內外產生有趣的窺看關係,透由行走路徑的體驗使空間與時間產生置換與抽離,空間中的道具以萬物皆平衡才存在為概念製作,宛如匠人的工作室,展現安定與寧靜的場景氛圍。 商業空間類/餐飲空間 金獎 無微 十幸制作 / 蔡昀修 趙玗 林宛蓁 陳炫積 案件位於高雄鳳山黃埔新村的咖啡店,為台灣最早期眷村。設計以「克制」為主要策略,保留建築原有的框架與居住格局,同時回應現今場域,將品牌精神與商業需求巧妙融入其中。入口處的霓虹燈裝置描繪了動態的「時間軌跡」,保留原有隔間及材質調性,將設計重心聚焦於家具。桌椅造型的靈感源由屋頂木桁架結構,也回應空間的多樣需求,透過不同的座椅高度和形式串連新與舊的對話,希望整體設計在歷史與滿足功能之間達成和諧。 政府單位整合設計 金獎 小芳堂 乙乙設計事業有限公司 / 吳聿 陳彥儒 簡琳儒 鐘啓彰 芳和實中隨教育模式創新陸續改造,唯獨歷史49年的穿堂遲未升級。隨現代化教育模式的變革,校園已成社區一部分,打造友善多元環境勢在必行。改造方向由外而內,首先移除原門扇,模糊校園與城市邊界,其次改造旋轉樓梯區凝聚空間核心,結合展示、公告與休憩功能,促進學生互動交流,最後於樓梯下植入以回收橡膠面材,連結綠地與廣場。透過介於遊樂場與藝術裝置之間的互動場景,回應芳和實中勇於探索與挑戰的勇氣。 公共空間/文化空間 金獎 醉語與光影的共舞-雲上美術館 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 / 邵唯晏 呂孟樺 這棟位於大型生態園區的雲上美術館原為酒廠的儲酒廠,特意保留四個既存的鋼製儲酒槽,承載企業精神和歷史故事。偌大建築以清水混凝土為主體結構,僅頂部凸出於屋頂花園外,室內透過牆面與天花上道道裂隙般的開口,串連天光流動的途徑;室外則在館外水池的反射照拂下,每塊混凝土結構都猶如一朵朵漂浮水面的祥雲,創造了實與虛之間的視覺情境轉換。採光和地景藝術的功能,回應了新舊對話、建築融合地景的設計策略。 居住空間/單層住宅 金獎 新的旅程 瑋奕國際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 方信原 洪于茹 鄭乃慈 如何延續這座居所歷經50年光陰的獨特印記,是案件規劃的重點,經過分析過往的生活模式,定調主線規劃、動線規劃及場域界定、機能設定要素。原被視為缺陷的T字樑,透過十字形框架形塑斜面天花板,增加空間高度及層次。表面輔以回收檜木轉譯情感表達,大弧形牆面的規劃,使得空間的視覺延伸最大化,對稱結構與單一色系不同材質的協調運用,平衡整體調性,重啟生活與空間相伴的下一段旅程。 居住空間/複層住宅 金獎 觀樾天湖.靜嶼 朴悅設計 / 郭子偉 以專案獨特的湖景資源為核心,摒棄傳統豪宅的符號化表達,通過空間敘事與功能革新,結合「物理容器」與「精神載體」。空間規劃聚焦「療癒」與「交互」雙重維度:設計客廳與茶室等不同氛圍的家庭聚場,平衡熱鬧與私密;同時以藝術化手法重構社交場景,打造獨立動線確保多代生活互不干擾。設計細節強調「隱性奢華」,頂級材質配合智慧化系統的無聲嵌入,共同服務于居者的精神共鳴與生活質感回應對自然、藝術與身份的深層訴求。 居住空間/微型住宅 金獎 隨寓 德沃空間設計有限公司 / 蔡松霈 位於美術館蛋黃區的14坪公寓,承載著從事美學設計工作的業主對心靈棲居的渴望。設計師打破傳統隔間的框架,採用連續的圓弧線條,將各功能區自然串聯,營造光影通透、動線流暢的居住體驗。牆面與柱體以溫潤米色礦物塗料覆蓋,輔以木質、金屬及織品的搭配,在剛柔之間展現深邃質感。開放式環繞動線打破封閉格局,讓動線的每個環節都能體現自在韻味。在流動與留白中,塑造出一個既舒適又充滿詩意的居所,讓人徹底「隨寓而安」。 居住空間/獨棟住宅 金獎 大家的森林 查少峪建築空間研究室 / 查少峪 曾郁涵 日本有一句諺語「屋根の下」(under one roof),寓意將多元相異的事物匯聚於一處,而本案正是這句諺語的具象化,建築主體採用日本檜木,呈現充滿木質香氣的住家空間。主體結構使用清水模承重牆和檜木製CLT屋頂板,清水模的冷冽整齊性和木材的溫暖交織出空間的對比性質。隨著建築內部空間單元的變化,轉45度的曲面大屋頂會與正交系統的空間產生多元雙斜屋頂型態,隨光影移動,演繹生動豐富的日常面貌。 資料及圖片提供」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本屆獲獎各大事務所 採訪」江瑜

Interior 381
「2025金點新秀設計獎」日前揭曉年度得獎名單,由來自產業、學界與設計實務專家組成的評審團,層層選拔出具備創新精神、設計實力與市場潛力的優秀作品,共頒發60件「金點新秀設計獎」、3件「循環設計特別獎」、3件「包裝設計特別獎」、52件「贊助特別獎」,以及評審團最高評價的9件「金點新秀年度最佳設計獎」,表彰展現卓越創意與實踐力的年輕設計新秀。 金點新秀設計獎頒獎典禮。 評審論點 綜觀今年入圍作品,工藝設計類召集人范承宗觀察,大多數作品從材料出發,展現出對媒材的高度掌握與對加工應用探索的創造力,也提醒參賽者應多重視作品照片的呈現品質,將有助於使自身創作更好地被看見。空間設計類召集人黃明威表示,今年多數作品聚焦於舊建築再利用的設計提案,能看見新世代透過設計與場域對話的創意思維。產品設計類召集人柯連田指出,入圍作品的觀點和議題多元,有不少關注同理心與使用者需求,反映學生普遍對於設計如何回應社會期待有著積極思考。 數位影像設計類召集人陳思傑則表示,從今年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強烈的個人意圖,能從中知曉學生對於所愛風格、議題或技法的堅持,亦能深刻理解創作者的熱情跟投入。傳達設計類召集人林唯哲提到,除了純粹的視覺設計,許多作品也跨足產品、行為設計,切入點相當豐富。時尚設計類召集人吳日云則表示,真正好的作品,往往需要經過內外反覆對話及梳理,才能回應當代課題與消費者感知,今年的得獎者普遍具備這樣的特質。 設計與實務結合的表現亦值得關注,產學合作設計類召集人楊字民認為,今年入圍作品完成度高,能兼顧市場、成本與通路等面向,提醒未來設計人才需提升跨域學習與靈活應變的能力,才有辦法應對市場及技術的快速變動。社會設計類召集人陳頤華說道,多數作品在創意、完成度與提案架構上表現成熟,顯現學生對社會議題的理解已有一定深度,鼓勵學子從個人經驗出發,建立與社會的真實連結。面對數位技術進步的浪潮,數位互動設計類召集人李明表示,作品幾乎都能緊扣「互動性」的要素,也觀察到許多結合AI應用與熱感應紙等創新媒材,顯現新銳們對新技術的掌握持續進步。 金點新秀年度最佳設計獎 空間設計類:文明記壇–渡難之島的場所構成體系之陳述冊 設計者」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莊茗予 透過對舊文明小島上的生活、信仰與產業的觀察,建構出一套獨特的場所構成語彙,探索島嶼文明如何在內外交織中生成其形色樣態。 評審講評」以琉球群島與那國島為基地,透過充滿「陌生感」的場域選擇與獨特敘事,展現出對在地文化與產業脈絡的深刻理解;並非僅將新形式套用於舊址之上,而是從產業與歷史出發,建構出融合古今、虛實與未來想像的空間語彙,讓新舊交界自然無縫。其手繪與模型呈現細緻完整,厚實的設計手稿更顯示出對基地研究的深度與邏輯思考的連貫性,不僅關注海底遺跡與當地產業的現況,更試圖以宏觀的時間尺度,提出一則關於「未來遺跡」的建築敘事,展現對時間、空間與人的省思。 產品設計類:SELENE–適性化探勘載具 設計者」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林瑋霖、黃薰潁 因溫室效應,長久覆蓋的凍土區域將浮現成苔原等原始地。SELENE創新的圓艙收納與吊掛設計,協助各項探勘與採集物種的過程,進而獲取更多推斷未來氣候的重要資源。 評審講評」作品嘗試在造型與CMF(色彩、材質、表面處理)上展現創新,並結合再生材質與培養艙概念,將植物培養與樣本採集融入結構,強化載具在極端環境中的應用性。對於氣候變遷下的未來生活場景想像,以引人入勝的敘事,搭配高水準的設計執行與製作工藝,是推測設計的精彩範例。 傳達設計類:綠幕:序 設計者」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陳紹齊、葉彥君、林雅萱 透過綠幕與後製隱喻,映照設計學習中的成長歷程與自我重構,探索在既定成長軌跡中跳脫框架的可能。 評審講評」從命題發想、概念詮釋到展場呈現,皆展現高度整合力與精準度。作品在視覺語言、用紙選擇與文字編排等細節處理上成熟到位,整體敘事與形式設計緊密扣合。面對資訊過載的時代挑戰,作品成功創造出如「鉤子」般的吸引力,使觀眾願意停留並產生情感共鳴。設計團隊更以充滿熱忱與活力的態度,自信地詮釋屬於當代年輕世代的設計語彙與個人魅力,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數位影像設計類:尋找磁石花 設計者」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賴星辰 改編自我與至親的生命經驗,融合拼貼、縫線製作數位動畫。故事描繪一名非典型孩子,渴望變得正常,因而踏上尋找磁石花之旅,藉此探討正常、異常的框架,及自我接納的歷程。 評審講評」作品不僅形式完整、情感深厚,更可感受到創作者真誠回應個人經驗的企圖,將私密記憶轉化為具有普遍共鳴的影像敘事,卻又展現出「只有他能說」的獨特視角與不可取代性。從議題選擇到媒材、技術運用,每個設計決策都彼此呼應、貫穿整體敘事,是少數從頭到尾都非常一致、幾乎沒有破口的作品。這樣的整合力與執行力,是評審特別重視的面向。 數位互動設計類:Fragile Signals 設計者」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曾莉榛、張愛翎、郭道申 Fragile Signals為結合音樂、影像與體感偵測的互動式投影體驗作品。觀眾藉由肢體動作感受影像與音樂的變化,體驗「網路性暴力」受害者的心境變化。 評審講評」面對「網路性暴力」這樣難以轉譯的敏感議題,透過影像、聲音與互動裝置構築出強烈沉浸感的數位體驗,展現優異的技術整合力與敘事掌握度。最大亮點在於技術與敘事的平衡,讓使用者自然地被情境打動,是兼具議題深度與形式創新的作品。 工藝設計類:實.蘊 / 實.循序 設計者」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徐子琪 作品以金屬編織呈現果實結果的過程,象徵創作者在不同生命階段中累積的體悟與成長經驗。 評審講評」創作者將原本擅長的鉤針編織技術,轉化應用於金屬絲材質中,藉由手工操作使單元體自然生成立體造型,無需依賴模具即能建構出穩定結構,展現極高細膩度與工藝掌控力;再透過主從清晰的造型安排與整體比例的平衡,營造強烈的視覺張力。 時尚設計類:重力臨界 設計者」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趙柏騫 假想在重力被強大磁力取代的情境下,重新思考服裝作為載體的形式與結構的可能性。 評審講評」不僅成功將立體結構的設計語言落實於穿戴實體之中,表現出高度的製作整合能力,可見產品設計與時尚設計的跨域協作成果,無論在材料選擇、比例處理或技術表現上都極具說服力。評審團看重原創觀點與個人風格的展現,這件作品選擇了大膽、鮮明的方向,是今年極具代表性的突破之作。 社會設計類:朋友聽我說 設計者」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張芷綾、陳藝律、卓亮涵 融合教育下,有特殊需求的學生不應被標籤化,作品引導孩童透過角色扮演與溝通練習培養社交技巧,學會尊重與接納差異,發掘自身獨特之處。 評審講評」設計團隊聚焦於9到12歲學童,實地進入校園進行大量測試與修正,並將兒童回饋納入設計迭代之中,真誠地回應使用者,讓設計成為溝通與教育的橋樑。 產學合作設計類:都是傳說 設計者」私立復興高級商工職業學校廣告設計科權子熙、俞宣存、 陳薪予、黃思叡、謝承廷、何君薇、高苓芸、莊博鈞、余凱翔 與台北市警察局松山分局合作,從現代社會常見的詐騙問題切入,結合都市傳說作為故事載體,透過三部定格動畫,以暗示手法演繹台灣常見詐騙案例,達到反詐騙宣導的目的。 評審講評」主題聚焦於「反詐騙」宣導,不僅選用具說服力的媒介與風格突破既有框架,更透過IP設定、出版品與細膩的視覺設計深化訊息傳達。評審肯定團隊的極高熱情與投入,尤其在繁複的羊毛氈定格動畫製作中展現出專業水準。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76
來自義大利的百年頂級手工家具品牌POLTRONA FRAU,從1912年開始,秉其專利研究創新的皮革、精湛的手工藝以及義式美學,獨步全球的品質延續至今,深受各地消費者的喜愛,通過Poltrona Frau Taiwan總經理Soonber的從中牽線,在台灣生根發展。 2025亞太區國際設計大賽。 POLTRONA FRAU的產品不僅完整涵蓋家居所需,甚至跨足到辦公室領域,同時積極與不同領域的頂尖廠牌合作,典型案例如其皮件的專利,就被運用在最頂尖的法拉利車款中。POLTRONA FRAU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承襲百年歷史,也幾乎完全融入現代義大利人的生活,在義大利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這個品牌活躍的身影。 POLTRONA FRAU CEO - Nicola Coropulis與Vanity Fair的半成品剖面圖。 記者會嘉賓合照。從左至右,按順序分別是Poltrona Frau Taiwan總經理 Soonber、POLTRONA FRAU 的CEO - Nicola Coropulis、POLTRONA FRAU亞太區副總裁Federico Muzio以及2015年度冠軍設計師陸希傑。 與POLTRONA FRAU共創經典 目前POLTRONA FRAU的產品已行銷至全國一百二十個國家,超過四成業績來自亞洲市場,從在亞洲的沒沒無聞走到今天的廣為人知,一切起源於台灣成為POLTRONA FRAU在亞洲立足的起點。 2015 FRAU AWARD台灣設計大賽首獎作品《Ming's Heart》。 2015 FRAU AWARD台灣設計大賽首獎設計師,陸希傑。 十年前,台灣舉辦了2015 FRAU AWARD這個國際設計競賽,由陸希傑先生拔得頭籌,其作品豔驚四座,並透過POLTRONA FRAU在全世界量產銷售。十年後的POLTRONA FRAU再度重啟這個概念,並擴大規模,廣納台灣、日本、韓國、香港、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越南、澳洲與紐西蘭等12個地區。 本屆競賽評審之一,AB Concept。 本屆競賽評審之一,Foster+Partners。 本屆「亞太區國際設計大賽」主題訂為「遇╱下一世紀,經典之作」(Meet the next timeless classic),邀請亞太設計師認識POLTRONA FRAU品牌工藝精神,並以皮革為主材質,設計一張凝聚POLTRONA FRAU百年歷史、手工技藝與品牌靈魂的扶手椅。期待通過不同文化背景及設計思維,與POLTRONA FRAU高超工藝技術相互碰撞,共創下一個經典之作,繼續引領全球設計風格的潮流。 本屆競賽評審之一,Kengo Kuma隈研吾。 本屆競賽評審之一,Roberto Lazzeroni。 評審團匯集重量級國際設計大師,包括義大利設計大師Roberto Lazzeroni、香港建築事務所AB Concept創辦人、義大利設計師Michele De Lucchi、英國建築事務所Foster+Partners、日本建築師隈研吾Kengo Kuma等人。歷時一年,依據嚴謹的國際標準,分為初選、複選與決選三階段進行,國際評審團將從眾多傑出作品中,遴選三件入圍決選之作,經歷兩年時間打造冠軍作品實體,並量產發行,於2027年問世。 本屆競賽評審之一,Michele De Lucchi。 POLTRONA FRAU CEO - Nicola Coropulis如此表示:去年POLTRONA FRAU在台灣歡慶二十周年,憶起2015年的盛況,因而興起再次舉辦的念頭,並決議擴大進行,希望從中挖掘下一個傳世之作,也希望亞太的設計菁英能通過POLTRONA FRAU這個平台,向世界展現他們的才華與創意。 CAPITONNÉE拉扣,承襲17世紀的特殊手工塑型技法將皮革重複摺疊,再以麻線和皮釦固定,全憑工匠以經驗和手感拉出菱格形狀。 突出品牌工藝的設計思維 2015年的冠軍作品「明心見性」,結合東方語彙和西方工藝,一鳴驚人,許多歐美藏家爭相收購,為了提攜後進和鼓勵更多設計人的參與,設計師陸希傑先生也於記者發布會現場分享了自身當年競圖的經驗和心得。 Chester系列上的皮革打摺工法,搭配使用的尖錐型工具,由工匠一摺一摺手工呈現鸚鵡螺狀的皮革立體紋路。 TACK釘扣,以完整皮革包覆固定而成的精緻皮釘,常用於裝飾扶手椅或沙發邊框。 面對POLTRONA FRAU提出的「當東方遇到西方」核心主旨,設計師將切入點聚焦於問題根本,回應POLTRONA FRAU令人印象深刻的皮件,努力思考如何透過皮件元素和東方美學做結合。 馬鬃草,需以手工進行分束及塑形的天然纖維。具有獨特的自體調節功能,可因應不同的溫溼度氣候,用作沙發的填充物。 自「明心見性」的線條,隱約可見一個「明」字的方塊結構。整體發想起源於中國明代椅(Ming Chair),結合扶手椅和明代椅的幾何框架,而包覆在結構外的皮層概念則引用東方摺紙,經過精心計算與測試後,確保最後呈現的角度能讓椅子兼具實用性和舒適性。 黃麻束帶,用於固定經典款系列的襯墊、為坐墊和背靠的舒適度提供穩固支撐。 陸希傑先生表示,倘若沒有POLTRONA FRAU,這樣的設計就不可能落實,回顧當年在製作過程間與POLTRONA FRAU往來討論的書信,因為他們在皮件上精心鑽研的工藝,才能呈現這些精彩的設計細節。 BICONICAL SPRING雙錐形彈簧,強化鋼絲製成的捲型彈簧,用於增加經典款系列沙發座椅、背靠及扶手部份的彈性。 POLTRONA FRAU對於工藝的堅持,自創立歷史上第一款沙發的原型——「Vanity Fair」開始,便持續為民眾帶來感動人心的作品。因為科技的發達,即便身處異國,人與人之間已然建立足以無視物理障礙的互動平台,理應促成更多文化與技術上的交流,本屆競賽自台灣出發、向整個亞洲前進,相信一定能激盪出更多設計上的火花,創造足以定義當代的經典之作。 使用陳年山毛櫸實木製作而成的支撐結構,用於沙發、扶手椅及座椅。 更多參賽詳情與報名方式,請參考亞太區國際設計大賽活動官網:PFTAIWAN 資訊及圖片提供」POLTRONA FRAU 編輯」江瑜

Interior 375
「台灣光環境獎」於11月22日舉行頒獎典禮,秉持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建構「光與文化藝術平台」的理念,在照明專家周鍊的召集下,領李乾朗、夏鑄九、郭中端、薛琴、吳瑪悧、官政能、楊澤、張光民等跨領域專家共組評審團,徵選年度最具代表性的光影之作。 就設計概念、環境功能、永續發展、創意表現4項標準,本屆得獎者涵蓋「見城之道」、「祝山車站改建工程」、「指南宮竹柏參道光環境」、「誠品生活新店裕隆城」等4件作品;「新竹市茄苳國小風雨球場」,更是獨占鰲頭,榮獲本屆評審團特別獎。 評審團主席周鍊表示,今年參賽作品類型多元,使用者年齡範圍廣泛,從設計到施工過程,都因變數增加而提升難度,甚至催生出往年未見的空間類型,可見台灣光環境歷年之進步。近年由於公部門積極的投入,與設計團隊攜手達成緊密合作,大幅拓寬光環境改造的空間,期待未來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入光環境的經營,以此造福大眾。 2024台灣光環境獎 得獎作品 見城之道 / 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偶得設計有限公司 作品介紹」 高雄「見城之道」呼應舊城城牆原有位置的路徑,以現代工法打造一條新的空中廊道,重新串接舊城門,縫合今昔時空。空橋的燈光鋪陳夜間城垛的意象,點亮遺跡,重現舊城牆的人文地景;步道採低照度、連續性的燈光配置,不斷延伸的光點隨步道蜿蜒起伏,引領遊客以身體重新感知城市的脈動。 評語」 本作品運用高架步道整合地貌、融合風水,重現古蹟城牆的歷史風華,照明與建築設計皆以低擾動為原則,讓市民以舒適怡然的視野行走於空中馬道,體驗城市的今昔面貌,透過光和構造物的引導,促使人與環境之間衍生不同於以往的和諧互動。 得獎感言」 光環境的營造不只仰賴於設計者,主管、業主、執行和設計單位,甚至是使用單位,各項環節的配合缺一不可,可以說作品的呈現即是一個多面向的成果。我參加過很多屆光環境獎,也有幸站上這個舞台,據我所知,其實台灣有很多優秀的光環境,可能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沒有參賽、或者沒有得獎,造成遺珠之憾。自設獎之初、至今七年間,有許多很好的作品與設計單位逐漸活躍起來,希望這樣的改變能持續下去。 祝山車站改建工程 / 許育嘉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微槓桿有限公司 作品介紹」 作為全台海拔最高的車站,其環境與氣候種種條件都讓建構過程備受挑戰,建築融入鄒族文化,因應周圍紅檜森林、棲息鳥類等動植物,落實永續經營理念。站體以低於2700K暖光降低對環境的干擾,為深夜來往的遊客與即將進站的列車沉澱心情、鋪墊嶄新的曙光,營造充滿儀式感的旅程。 評語」 車站歷時十二年的改建,以低度的生物擾動,兼顧旅客安全的智慧生態照明,落實友善環境的理想,以守護台灣美景的初心,保留既有逾400歲紅檜,為減碳設置雨水回收系統,順應地貌、以「α」造型光帶曲線帶領旅客迎接第一道曙光,是感動人心的用心之作。 得獎感言」 前往祝山觀日,就好比朝聖的過程,從黑夜轉換到光明、空間從壓迫到紓解,本案特色在於山間環境,尤其林鐵保育署多年以來都致力於高山的生態保存和林業經營,本案從規劃到完工,總共經歷十二年,因業主嚴謹的生態審核,促使我們採用新的照明,滿足愛護環境的前提。(許育嘉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光環境獎激勵了我持續專注在精進照明的控制、光學變焦的科技,展現精準的控光、降低光害,同時達到節能減碳,期待未來我們能為友善光環境與生態保護盡一份更多貢獻的心力。(微槓桿有限公司) 指南宮竹柏參道光環境 / 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作品介紹」 全長近1公里的「指南宮竹柏參道」,建於日治時期,沿線可見石燈籠、石獅、涼亭等舊有建築風貌,以及百年竹柏、香楠等天然林木,兼具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文化意涵,通過重新規劃,竹柏參道煥然一新,流露出優雅且古色古香的歷史風情。 燈光設計以小型LED燈,重新點亮39座石燈籠,汰換一般制式的白光路燈,以融入環境的有機造型燈桿,改以防眩、低色溫的暖黃光,營造燭光頒的溫度,同時維護夜間生態。 評語」 本作品尊重歷史、文化和環境,用心修復承載歷史和信仰的參拜古道,透過燈光襯托古徑的幽謐,以低色溫、低尺度的光源,環抱自然林木的美好;竹柏山林為古老石階帶來生生不息,綿延的光則指引人們前行,延續文化的脈動與傳承。 得獎感言」 非常榮幸能再次站在這裡,我們的團隊七年來跟著台灣光環境獎一同成長茁壯,感謝基金會、周老師,與所有的委員們,一直以來都努力的把「光環境」三個字,變成台灣具有人文層次、文化深度的美的代名詞,也讓更多公部門認識與了解光環境的重要性與可能性。相信光的力量、相信下一個十年,我們再一起點亮更多美好。 誠品生活新店裕隆城 / 有珖設計 作品介紹」 延續立體微型城市的空間設計理念,藉不同區域的建材互襯,建構整體的豐富層次,以光代筆,描繪空間內的人文氣息。從低樓層的紅磚區到最上層的圖書館殿堂,營造紅磚區的黃昏光感、商場區域 4000k的暖白光,到最後30米挑高天井的自然光灑落,透過燈具的韻律表現,連結不同區域的使用過渡,使對稱設計的商場空間更為生動。 評語」 本作品的光以人文為基底,隨著建築空間和材質的轉換,創造了調性一致、卻蘊含豐富表情的光感,溫暖中帶有精神;營造非典型商場的人文氛圍,塑造嶄新的空間體驗,也展現企業獨特的文化風格。 得獎感言」 作為市井小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空間,其潛移默化的影響力絕對不容小覷,因此需要照明設計的參與。謝謝業主誠品生活、室內設計團隊三石建築、現場施工的團隊,在時間壓力和預算限制之下,因為各位的鼎力支持,才能共同成就這個非典型的人文書香商場。 感謝主辦單位每年舉辦評選活動和頒獎典禮的用心,我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今後也會持續踏實努力,希望能為台灣的光環境帶來更多貢獻,讓光在最恰當的地方展現最優雅的姿態。 評審團特別獎 新竹市茄苳國小風雨球場 / 林柏陽建築師事務所 曜弘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作品介紹」 「新竹市茄苳風雨球場」位於校園北側山窩處,緊鄰繁茂樹林,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建築師運用鋼構及中空PC板,整合自然光和人工光源的運用,打造出有別於傳統封閉式的體育場。 通透的空間策略,使體育場保持通風且採光明亮,使學童即使在室內上課,仍可保持與外在自然環境的連結。伴隨夜晚來臨,空間氛圍則搖身一變,由內而外的自體透光,如同一座在樹林間漂浮的光盒子,展現出有別於白天的空間樣貌和光影體驗。 評語」 本作發明了獨特的建築與地景關係,讓戶外自然景觀和建築物充分融入彼此,創造通透敞亮的運動空間。半透明立面的設計,容許光線隨時間季節而變化,日出日落,宛如與天地同作息,場上人的動靜與當下的光影,營造詩意對話,是難得一見、白天和夜晚同樣出色的光環境作品,因此頒發評審團特別獎給予肯定。 得獎感言」 本案因位處校園最深處,不僅要處理建築,景觀、施工動線和水土保持都需納入考量,有很多環節都在挑戰設計的初衷,感謝所有夥伴的共同努力。 基於學校的性質,使用時間多是白天,設計時特別注重山坡地形和整體陽光的表現,結合環境、樹影與建築,讓燈具低調融入場域,到傍晚才考慮燈光向外透露的效果,將其營造為山凹處的光盒子,減少校園死角,藉光突顯整體設計的理性思維和質感。(林柏楊建築師事務所) 感謝主辦單位和評審團與建築師,我們一直都是幕後工作者,因建築師的報名,讓我們有機會參與此次頒獎典禮,希望我們能針對台灣的光環境做出更多貢獻。(曜弘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資料及圖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編輯」江瑜

Interior 375
via.作品《世界自然基金會斯科特訪客中心》。 第32屆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頒獎晚宴於2024年11月19日圓滿結束,在超過200位來賓的見證下,頒發12項設計組別的金、銀、銅、優異獎及評審之選,以及品牌組別獎。 1sec.Left Design Studio作品《快樂‧迴旋》。 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APIDA, Asia Pacific Interior Design Awards)創立以來,香港室內設計協會(HKIDA)秉持表揚傑出的室內設計專案和設計初衷,致力提高亞太區業內的專業水準和操守,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室內設計師聚首,慶祝這個年度盛典。香港室內設計協會會長潘鴻彬指出:「在2024年度的亞太室內設計大獎中,大會收到來自各個地區的參賽作品,當中包括香港、中國大陸、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墨西哥等地區。APIDA 毫無疑問地引領著室內設計流行的發展與趨勢。」 芒果建築設計有限公司作品《中國美術學院時尚設計學院常設展示廳》。 摯中設計事務所作品《逐光》。 綜觀本屆獲獎作品,可以見到空間設計觸及到社會各個層面,擴及居家、商業、環境研究等議題,讓大眾不僅看見設計的美學,更真切地感受到設計的力量。(得獎名單請參考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網站:https://www.apida.hk/) 杭州諦森設計有限公司作品《太和薈》。 設計集人作品《香港山頂別墅》。 用餐空間 金獎」 % Arabica 雅加達 PIK Drive-Thru 設計」no.10, 乃村工藝社 銀獎」禾日 設計」Metagram 銅獎」Monkey MaMa 餐廳 設計」芒果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酒店空間 金獎」NOT A HOTEL FUKUOKA 設計」A.N.D., NOMURA Co., Ltd. + axonometric + NKS2 architects 金獎」安漠酒店 設計」ECO-ID ARCHITECTS PTE. LTD. 銀獎」聖特羅佩莊園酒店 設計」浙江埃菲爾裝飾設計有限公司 銅獎」泰安泰山麗芮飯店 設計」ADD加設計 設施及展覽空間 金獎」中國美術學院時尚設計學院常設展示廳 設計」芒果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銀獎」拓必拓企業展廳 設計」廣州共生形態設計 銅獎」龍湖集團 · 西安未來之瞳雲河頌會所 設計」大森設計 休閒及娛樂空間 金獎」太和薈 設計」杭州諦森設計有限公司 銀獎」棲庭SPA 設計」廣州共生形態設計 銅獎」小院 設計」瑞兆明明(北京)室內設計諮詢有限公司 居住空間 金獎」香港山頂別墅 設計」設計集人 銀獎」T宅 設計」譚立予設計師事務所 銅獎」圓舞曲 設計」劉捷設計事務所 公共機構空間 金獎」世界自然基金會斯科特訪客中心 設計」via. 銀獎」水晶盒子 設計」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銅獎」越秀N+聚所 設計」廣州共生形態設計 樣板空間 金獎」時代中國 · 時代雲來85樣板間 設計」廣州共生形態設計 銀獎」時代中國 · 時代雲來105樣板間 設計」廣州共生形態設計 銅獎」金地禦湖頌別墅 設計」深圳市意巢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購物空間 金獎」SND深圳概念店 設計」萬社設計 金獎」Perfect Diary Flagship Store 設計」SAMURAI 銀獎」超驗之形 設計」南京登勝空間設計有限公司 銅獎」AMADA GLOBAL INNOVATION CENTER 設計」乃村工藝社 工作空間 金獎」逐光 設計」摯中設計事務所 銀獎」抖音集團上海園區 設計」穆氏建築設計 銅獎」結構的敘事 設計」熹維室內設計 小型居住空間 金獎」快樂‧迴旋 設計」1sec.Left Design Studio 銀獎」日伴 設計」天沐設計事業有限公司 銅獎」Undulating Compact Home 設計」Adrian Chan Design and Research Office 資料及圖片提供」香港室內設計協會 編輯」江瑜

Interior 373
2024年第17屆台灣室內設計大獎(Taiwan Interior Design Award, TID Award)於10月底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舉行頒獎典禮,特別將得獎者座席設置於舞臺中央,不同以往的視角參與典禮,打破觀眾席單一視角,呼籲今年的主題「翻轉視野,打開視界」,為大家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體現了TID Award不斷突破自我的用心。 本屆評審團主席趙璽帶領數十位評審,歷時將近一個月,從近千件參賽作品中選出102件參賽作品,除了秉持TID Award一貫的精神,開創、鼓勵、相互觀摩,本次競賽評審標準更納入永續再生設計、社會通用設計、創新技術設計以及全齡設計等具有時代意義的重要議題,希望藉此鼓勵優秀的室內設計師們繼續探索、實踐對社會更有影響力的設計。 TID Award一共涵蓋十大主題和類別,分別是居住空間、商業空間、工作空間、公共空間、展覽空間、臨時建築與裝置、空間家具、空間裝飾藝術、品牌傳達、政府單位整合設計類。 金獎作品共計11組,包含「山谷之家」、「私。美術館」、「葭園主題概念空間」、「喜瑪拉雅設計辦公室」、「氤氳時代 - 鐵道博物館 臺北機廠員工澡堂常設展」、「SHEERIN協銳岩板2023廣州設計周展廳」、「光棚計畫 - 彰化縣湖東國小韻律教室改造(學美美學4.0)」、「自然之棲」、「大群動物醫院」、「禾光之屋」、「銹Jazz Club」。 新銳設計師獎則由「饅頭實驗所」系嶼設計設計師黃崇文獲頒;而壓軸頒發的最大獎——評審團特別獎,由「煌奇石業廠區改造設計」草原市務所的黃順奇、黃薔囊括。 決審評審胡朝聖有感而發,室內設計師的工作看似是各行其是,其實密不可分,文化是來自生活的總和,藏在建築內部的室內設計,如同一個城市裡看不見的思想集結,從室內走到室外的都市規劃,乃至於整個國家美學的呈現,都是從最細微的地方開始。種種藝術文化的呈現,都是生活印記的再現,透過設計作品可以見到台灣、乃至亞洲各地的設計者如何將對生活的觀察,轉化成文化符號,用自己的創意品味和美學建構屬於這個時代的室內設計美學。 針對現場與本次典禮的結合,建築師林家如點出在得獎的喜悅之外,設計者們更應該著重於自身的作品如何在使用中不斷改變、再進化、再定義,如此體現空間設計者的責任和愉悅的來源,透過投入使用的作品,他們得以傳達自身的理念,同時推進台灣的設計能量更進步,觸發更多設計者透過作品改變世界,改善大家生活的空間。 談到TID Award 的展望,CSID 林彥穎理事長指出,回顧17 年過往的累積與堅持,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站在發展台灣室內設計歷史的起點,始終希望以推廣優秀室內設計作品、讓社會更重視設計產業等目標為主體,藉由鼓勵優秀作品以東方文化與台灣觀點的設計思考與全世界交流。十幾年來的過程中一起經歷了疫情等災難,卻也不能動搖TID Award 的初衷。 今年翻轉了舞臺,象徵觀點與設計想法都有更大的角度與包容。同時也堅定的相信,設計會帶給人們更好的生活。 (獲獎名單依據TID Award 及CSID 官網公佈為準) TID評審特別獎 煌奇石業廠區改造設計 草原市務所 / 黃順奇、黃薔 《煌奇石業廠區改造設計》藉由新設展示間與廠房局部改造,結合工廠與地圖互動概念,通過整理閒置倉庫過渡由外入廠的緩衝帶,延續工廠金屬建材與通透的玻璃與石材,展現新型展示空間和技術場合相互依存的可能性,不同材質的外牆展示工廠的產線流程,也重新調整各處大門的質感,藉由精緻細節帶來不同情緒渲染。展示間提供工人的日常須知和工廠地圖細節。 新銳設計師獎 饅頭實驗所 系嶼設計有限公司 / 黃崇文 此案為饅頭製造與零售空間,有別於傳統製造,致力於口味和造型上創新。本案以實驗室的概念為發想,運用大面鍍鈦金屬表現簡潔俐落的實驗氛圍,搭配水泥塗料呈現的自然抹面,揉塑麵團般的肌理感。整體採用低飽和度的灰階色調,含蓄襯托商品的色彩繽紛。以販售中島為空間中心,結合圓潤外型和塗料、嵌入方型鍍鈦檯面,回應饅頭製造工具與饅頭的互動。 金獎 山谷之家 合風蒼飛設計|張育睿建築師事務所 / 張育睿、林毅軒、林裳嫻 對應周遭環境,將長向街屋解構成五棟錯綜的建築,利用量體的橫豎參差創造縫隙,讓自然介入,形成順應風向和日照的建築型態,將山谷意象結合台灣傳統合院,生活場域往後方推移,降低冷風和潮濕帶來的負影響,通過退縮、挖除等等手法形塑高低差,在平視、仰式與俯視之間創造建築和自然的新關係。 金獎 私。美術館 寬玠設計 / 陸威年、林詠瑄 藏身在巷弄間,宛如一座私釀低調的美術館,氣質內斂,引天光和流雲遠山點綴窗口,文藝薰陶廊道端景,層層遞進生活的軌跡。敞開玻璃門,木質溫潤的鋪陳漫入會客空間,交織人文情感和山野自然的美麗。 全室控制得當的色域裡,僅一方植滿綠意的窗景成為焦點,透過一隅自然框景點亮整體氛圍,藉微微一線幽光及綠意帶來舒適。石材牆面紋理呼應天邊流雲,再一次強調人文與自然的互動。 金獎 葭園主題概念空間 杭州山地土壤室內設計 / 董甜甜 取用葭園品牌中的「園」字意象,以傳統園林發想,將整體空間以「外園、入園、遊園、留園」為層層遞進的序幕展開敘事。感知到現代建築與土地的衝突和覆蓋,設想人工建造和有機自然的和諧生機,思考生活化景觀是山地土壤為項目尋找的突破口,對「日常生活地景」進行提取從而獲得空間型態。 金獎 喜瑪拉雅設計辦公室 廈門喜瑪拉雅設計裝修有限公司 / 胡若愚 以三維空間形塑日常為切入點,將概念具象化於空間架構。三向的杆件搭接作為空間設計主體語言,通過家具、燈具以及標示等等不同型態在空間裡轉譯,組成多維度的信息引導。 以暗色鋪陳主色調,使用繁複的材料和工藝,在細節處向客戶展示多元素材的使用和變化,維持整體上的簡潔。 金獎 氤氳時代 - 鐵道博物館 臺北機廠員工澡堂常設展 本埠設計 / 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B+P Architects / 蔡嘉豪 在舊有建築的殼下,重新規劃一條動線、置入一個清透的盒子,構成新的觀看角度,通過展品引導來客與古建築的對話,展場於焉形成。藉由展示規劃回應澡堂建築的格局,將建築本身從背景化為展覽物件之一。概念以「輕」、「透」以及「隱約」出發,陳設造型與空間格局透過線條與弧度相互呼應,呈現修復與浴場生活,氤氳雲霧也將現今的展場與過往的日常融為一體。 金獎 SHEERIN協銳岩板2023廣州設計周展廳 加減建築設計(廣州)有限公司 / 趙煒昊、胡彥、曾喆 此案為2023年的廣州設計展廳,通過人造建材模擬再現開採自然石礦的空間氛圍,突顯人工與自然的互動對照,設計的目的不僅止於完美重現場景、行為與空間的因果關係,更著重強調展場構築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可能,是一場關於可持續展會搭建的探討。 金獎 光棚計畫 - 彰化縣湖東國小韻律教室改造( 學美美學4.0) 永哲製作︱YUNGCHEI.plus Architects / 張哲毓、林天永、黃冠語 校方希望這間教室成為練舞室、美術作品發表空間、社會律動教室以及小型集會場所等等多功能應用空間。設計師打開教室與集會穿堂之間的介面,使兩個場域可聯可斷。 「光棚」的空間系統以「線性光帶、點狀照明、網狀面板、展示及投影系統」四大面向切入,整合空調、消防與機電設備,構成水平帶狀的天花板秩序,界定動靜場合的使用領域,創造內外空間連續性,讓教室不被單一機能束縛。 金獎 自然之棲 今古鳳凰設計機構 / 葉暉 將空間尺度橫縱向延展,使家居排列更顯休閒,室內安置的雕塑作品與綠色植物牆相互映襯,透過自然光的引入,搭配原木色調家具,和自然取得巧妙聯繫。空間規劃打破一定的思維邊界,以簡約線條材質勾勒場景,襯托大自然呈現的四季變化,室內聲色交織,白色空間布幕與金屬漆層櫃背景形成舞臺互動,旨在為人們提供一個放鬆心靈的空間。 金獎 大群動物醫院 覺知造所 / 胡廷璋、鍾雨潤、趙雨儂 急診醫療與其他專科的差別在於症狀突發且不能拖延處理,設計師將外場空間視為手術搶救行為第一線的延伸,以入院即入手術室為概念,簡化報到流程。通過空間色調和建材選擇,從細節處一一配合醫療行為所需,提升醫療空間質感,並為空間帶來新意,整體天地壁採用抗菌抗酸鹼材質,去除空間中無機能性的裝飾與設計,簡化繁忙院區的日常。 金獎 禾光之屋 曉房子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 許晃銘 探討街屋設計的變化性,以彈性開放和弱界定組建整體空間,設置半穿透的牆面創造空間層次,重開原有天井,通過採光串聯上下樓層,藉由室外的視聽變化豐富室內空間。配合住家使用模型形成陽台、玄關等空間,將街道和入口的關係形塑為半封閉狀態,利用彈性開闔為二、三樓創造不同的空間使用模式,活化露臺使用。 金獎 銹 Jazz Club RMA共和都市 / 黃永才 20年前瀏陽河廢棄的淨水設施透過設計師的奇思妙想,聯繫廢墟材料與生機,轉化為嶄新的銹 Jazz Club。鏡面延展空間縱深,大理石、皮藝水泥質地與燈結合,向下索取空間,原本的水箱、水罐改造為餐廳、辦公室、VIP空間,整個空間渾然一體,大幅降低分割感,無聲傳遞「工業不再是需要掩飾的傷口,而是塑造新美學的基礎」的設計理念。 資料及圖片提供」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本屆獲獎各大事務所 採訪」江瑜

Interior 372
由台北市都市更新處主辦的「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日前於南港瓶蓋工廠舉行頒獎典禮,宣布「評審團大獎」3件最具代表性作品、10件傑出作品「BEST 10」及1件「整建維護特別獎」,推廣老屋活化的魅力及改造後的新想像。 主視覺。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表示,建築乘載使用者、場所本身的回憶,老屋不僅保存了城市歷史及文化,更顯現其包容與開放性;本屆老屋新生委會員主席李清志則提到,獎項推動至今感受到城市的改變,老建築的保存不僅關注於硬體空間,更應該注入新生命、多元的經營手法,讓老舊街區綻放過去的榮耀。 評審團大獎名單 今年獲得評審團大獎表揚的3件作品,分別在不同向度具有突破性及社會影響力。作品背後的價值跟故事更可讓人感受老屋帶來的感動,同時充分體現老屋新生的無限可能。 AKA café AKA在日語是赤色的赤—「紅磚」及「紅瓦」是多數人對大稻埕的第一印象。AKA不僅是一間咖啡廳,也是酒吧、香道、花道、茶道的體驗空間。老屋曾是富商郭烏隆的豪宅,AKA團隊希望能夠重現以前的繁華景象,將百年前發生於這座宅邸內的故事以更精緻隆重的形式呈現。 市定古蹟北一女中光復樓-一座流動的博物館 北一女中光復樓建築特色為平面曲尺形,外觀簡潔線條強調水平線特徵,屬於台灣早期現代主義風格建築,於1933年竣工。這座三層鋼筋混凝土建築至今仍用作教室、行政及教師辦公室,是台灣校園古蹟中難得由校友會自主啟動古蹟修復再利用計畫的研究。 設計團隊「何黛雯林雅萍建築師事務所」以古蹟調查研究知識系統、古蹟修復設計整備工程呈現教育推廣的共伴共創,期待喚回更多參與者、校園師生與校友們的生活記憶與情感。 玉成戲院錄音室 玉成戲院1978年開幕,因2001年納莉颱風造成了大淹水,戲院損失慘重而長期歇業荒廢。來自美國的錄音與混音師Andy Baker一直在尋找合適空間打造自己的錄音室,廢棄的玉成戲院完美符合他心目中理想錄音室的樣貌;2016年起即展開了自行改建戲院為錄音室的浩大工程。 新生的玉成戲院錄音室保留了舊戲院的售票口、古董放映機和佈告欄,錄音室也以戲院原有的金廳和銀廳命名;歷史空間再利用更賦予了錄音室獨特的空間形式與音場效果。 BEST 10名單 BEATA 「BEATA」一詞是拉丁文「最快樂幸福的人」之意,隱藏在山坡上的校內食堂,是陽明交通大學師生們的補給站,空間使用多年已略顯老舊、動線規劃不符需求,校方希望此處能多元化延伸,並與校園周遭紋理及動線串連。 設計團隊「許志維建築師事務所」透過縝密的開窗比例,讓風景跟大樹成為空間襯景,並於三樓規劃「人良閣」,配置設備齊全的共享廚房以及可供各式講演活動的人文講堂。 boven雜誌圖書館 boven雜誌圖書館收藏眾多創意與設計美學相關的外文雜誌,期待打造一個激發靈感的場所。基地位於台北市東區地下室,是無對外窗的密閉室內空間,建築師引用陶淵明「桃花源記」概念,藉由製造一個又一個「懸念」,透過動線引導進入場域的過程,刻意讓入館者的視野先縮小,經過轉折後再放大視野,就像走進桃花源,讓人不自覺驚呼原來裡面別有洞天。 老布莊的共生 原先的訂製西服公司搬遷,改由戶外裝備品牌進駐,經營管理單位Kawas第一家實體店落腳於迪化街的老布莊,早年布市的繁華盛況顯現在室內裝修材料上,華麗的大理石從地板延伸至牆面,退縮無落柱的騎樓則提供了進出貨的臨時動線。設計團隊「力口建築」盡量保留地坪與牆面石材,實木架以最小構件輕觸固定於牆上,石材背景交疊展示牆成為新舊融合立面,並將舊布尺轉化為入口門把。 杉遍野.隨野家 「隨野家 . 生活」為關渡平原農業區的友善放牧養雞場,設計團隊「曲墨建築師事務所」在實地體驗農場的務農生活後,在設計上以同樣的友善與永續自然態度做出回應:利用台灣疏伐木柳杉的末段為主材,將其應用於食農教育空間的改造上,且杉木切割後的餘料細分能製作成不同尺度的小家具,最後剩餘的小碎木便成了農場土地最佳的天然乾燥墊料,整根杉木末段均無一絲浪費的永續應用。 也應用總監郭恩愷多年來所建立的可逆式工法,採螺絲與螺栓鎖固打造一處自然農場,其可恢復性與可擴充性的設計,只要將這些樹材固定的螺絲退去,便可恢復到杉木狀態。 河神的丸子 原典創思團隊以展覽選物空間,承接多元的創意發揮,社群串連的多樣性,期盼打造一個貼近社區需求的公民客廳。這座60年老屋曾是台北市府員工宿舍,歷經歲月變遷閒置多年未使用。團隊接手後秉持著「修舊如舊,卻帶新意」理念,在結構加固的基礎上,保留了原有的兩層樓前庭後院、大樹、磁磚、磨石子樓梯、浴缸、木窗等特色元素。改造過程則以布置和簡單裝修的方式,導入創意主題和特色觀點,賦予老屋新生。 沿岸3.0 設計團隊「沿岸有限公司」承租了擁有許多故事與居民生活痕跡記憶的雙層空間,打造成自身辦工場域。攜手擅長運用原始材料的「一日一土建築空間計畫」,透過實木、金屬、水泥等材料構建內部,亦使用金屬、青磚等元素搭配訂製鐵件收納櫃。門口的大片金屬落地窗設計,讓白天陽光灑落反光的倒影意外成為自然屏障,空間充滿低調、溫暖、剛硬、明亮等豐富感受。 城市舞台 「城市舞台」是台北市藝文活動及劇場驗出的重要場所,設計團隊「莫國箴建築師事務所」期待透過建築設計方式抓住、留下並再現經典的黃金歲月。整修標的分為「城市舞台」及「藝文大樓」兩棟建築物,除劇場演出設備整體更新外,設計者更在意的是建築物外觀在都市環境中的自明性。以簡潔幾何造型的矩形量體凸出於原建築外觀,並以格狀金屬板/擴張網拼貼紋路呈現舞台的「走位」概念,將內部劇場空間立體化轉譯至建物外牆,改變視覺焦點,成為八德路/敦化北路體育園區中的文化新亮點。 昭和浪漫洗濯屋 「昭和浪漫洗濯屋」作為霜淇淋專賣店,店名結合建物前身洗衣店「洗濯屋」用途。建物為面寬窄身的房子,設計團隊在改裝期間深感老屋魅力,於是在狹長空間中隔出小小的座位區,一樓呈現戰後蓬勃發展的昭和時代氛圍;二樓情境則設定為戰前的昭和時期。 森³ sunsun-museum 基地是常見的老公寓民宅,經由打開立面,向室內迎入公園的綠,重新梳整空間的內外關係,作為老屋新生的第一步。森³ sunsun-museum思索如何藉由設計帶來更多維度的啟發,讓城市人們重新產生對於生活的嚮往,遂透過實體空間的營運,試圖匯聚視覺、空間、時尚、選品、展策等跨領域能量,在繁忙城市中打造「設計 x 藝術 x 美學」新場域。 萬座曉劇場 萬座曉劇場原為台北製糖所B棟倉庫,為日治時期的蔗糖製造工廠,後由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命名以「萬」代表萬華,「座」即取自日本「劇場」之意,更象徵糖廍從日治時期至今的歷史意義,其中「萬座」更是許下未來萬人入座之劇場發展目標,期待萬座曉劇場成為台灣表演藝術的門戶。 整建維護特別獎 重生(恩寓公寓 電梯增建及外牆整新) 建築物由屋主長輩自行興建,第二及第三代家庭成員決議進行整建維護,除延長建築物的生命週期,也及早因應未來老年化生活的準備。除了新增電梯,也增加外牆拉皮與部分的結構補強等項目,電梯外牆部分選用深棕色的德國皮紋氧化鋁合金板,輔以開窗,無論白天黑夜都成為該社區地標之一,同時建物整體選用淺色系塗料,使電梯外觀成為重點,並於西側新增開窗,使樓梯間重獲採光。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64
居住空間金獎 新加坡私宅/如恩設計研究室 從四合院汲取靈感,使建築成為連接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紐帶。設計團隊試圖透過空間形式的表達來探索共同居住和集體記憶的概念。 原址鬱鬱蔥蔥的植被沿著緣線形成自然的綠化帶,這一景致在設計中被保留了下來;新建的兩層住宅圍繞著中庭的紀念花園而展開,連接所有的公共空間,而花園作為先母的紀念場所,佔據了露天庭院。 休閒及娛樂空間金獎 武商夢時代摩爾影城/壹正企劃有限公司 電影故事通常開始於都市。此案的設計主題便是「城市」,設計靈感來自於城市的鳥瞰圖,並將城市動感具象化。 大廳地面、牆身、座椅、吧台均用天然石材打造,為控製成本和重量,天花板是拍攝福建水頭石材紋路後轉印至金屬板製成,城市道路交叉後形成的地塊,則藉由空間中的幾何量體呈現,而獨立個體又形成新的面域。 購物空間金獎 物象之外/譚慧明設計事務所 這是位於商場內的藝術漆銷售空間,在固定的行為路徑裡透過巧妙的空間設計引導觀者的身體行為與情緒感知,結合藝術塗料的多樣性,遞進產品的植入,客人在行走中了解產品並建立品牌印象,以達到更好地滿足商家展示展品和銷售產品的目的。 設計美學上以中國園林為靈感,取遊園意象,咫尺空間裡轉譯當代審美哲思,以此探討人與空間感知的關係。 樣板空間金獎 重構山居/研質共設 在山城重慶,山居始終是深入城市靈髓的自然生活理想。 設計以自然為主題,以開闊的視野將綠意與山脈融入室內空間,保障居住私密性的同時,突破內外界限,嵌入木製品家具,厚重感的物件以原木色為主調配合自然,使得天光、雨水、溫度與清新空氣都變得可觀、可感,戶外庭院也成為家庭場景的自然延伸。 小型居住空間金獎 開放的自由/古月空間設計工作室 其實,空間沒有定式,生活也沒有。 在注重體驗感的當下,空間與空間的邊界已變得逐漸模糊,因此設計團隊打破原本零散的空間布局,採用弱化邊界的設計,但又透過地面、櫃體等形式形成軟分隔,以既開放又獨立的手法來呈現整個空間,打破了傳統邊界帶來的束縛,追求視覺效果上的通透感,使空間視覺上有一種開放的自由感受。 工作空間金獎 老鼎豐北京/如恩設計研究室 如恩設計受邀為創立於1911年的中國老字糕點品牌老鼎豐設計總部辦公室及概念旗艦店。 此案的設計靈感來自老鼎豐的傳統中式糕點,如同形態各異的糕點在模具中成型一般,原磚砌外牆雕塑了澆築於其內的混凝土結構,而內部大小不一的開口與留白,則構成了零售空間、展示空間以及辦公區域。 學生組金獎 嬋娧/Hong Kong Design Institute - Chi Wing Chan 此案旨在透過瑜伽和冥想來解決香港日益普遍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寧靜的地方提供一個溫馨、安靜的環境。 在設計元素上,融合了瑜伽中的力量和柔韌性;左翼的直線代表瑜伽的力量,稜角象徵穩定和力量;右翼的曲線和圓形則代表瑜伽的靈活性,象徵著敏捷和適應性。這兩種風格的融合代表了瑜伽中陰陽的平衡,帶來身心的和諧氛圍。 資料及圖片提供」香港室內設計協會HKIDA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64
第31屆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APIDA)從2023年4月開始徵件,評審團在歷經數個多月的評選與討論後,於12月14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頒獎典禮、公佈獲獎名單,表揚和鼓勵傑出的室內設計作品以及設計師。 主辦單位香港室內設計協會 (HKIDA)表示,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APIDA)已邁入第31屆,自創辦以來一直備受業界高度的認可,不僅是許多年輕設計師以及頂尖室內設計品牌的指標,更已成為著名的室內設計大獎之一;期望透過獎項表揚傑出的室內設計作品和設計師,同時希望提高業界的專業水準和操守。 本屆除了延續過往11個不同空間類別的獎項,還特別新增了新銳設計公司獎,希望藉此鼓勵新的設計團隊與年輕一輩的設計師,包含用餐空間、酒店空間、設施及展覽空間、公共機構空間、休閒及娛樂空間、居住空間、小型居住空間、樣板空間、購物空間、工作空間以及學生作品。 香港室內設計協會會長潘鴻彬說道,本屆共收到超過600件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作品,包括香港、中國大陸、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 馬來西亞、印尼、墨西哥等地區。從投稿作品的多元性可以看出,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APIDA)已經成為室內設計流行發展與趨勢的重要指標。典禮當天頒發的最後一個金獎是由PONE普利策設計公司的「火把社區」獲得,「火把社區」是為城市外來建設者和他們的孩子設計的避風港,協助他們融入城市的一件公益項目。此項目讓我們不單看見設計的美學,更真切地感受到設計帶來的力量。 作為指標性的室內設計大獎,協會表示,今後依然會秉持著目標、繼續不懈地推動室內設計的流行發展與趨勢,期待日後能與大眾一同再次見證觸動人心的設計項目誕生。(得獎名單請參考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網站:https://www.apida.hk/) 新銳設計公司金獎 一持工作室 「始源–如我們所念,呈現–如我們所創。」2018年,由陳思安和李雪雯在香港成立,「一如.持之」是設計團隊秉持的精神,「源.創」則是設計理念的核心。不採用標準化的公式,而是為每一個作品孕育具感染力的設計形態,為每位客戶帶來多方面的新價值。 因為深信,每個專案都應有其始源的塑造性。設計方案不僅源自於對其策略性和視覺藝術思維的考量及思考,也延續到最終用戶的切身感受與品評,來凝聚下一個更成功的計畫。 用餐空間金獎 海東生 · 和牛火鍋/西安殷朝偉空間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此案位於山西省太原市,一座歷史悠久的北方城市之中,設計團隊感知,即使城市發展的進程勢如破竹,但對於在地人來說,關於故鄉、黃土、窯洞的記憶,依然深深的根植在血脈裡。 所以,他們大膽的選擇暖紅色,旨在強調「存在感」;在灰色建築下,透過亮色的體塊,呈現出在北方大地上空間作為「個體」屹立出的鮮活生命力。 設施及展覽空間金獎 曲江藝術博物館擴建/如恩設計研究室 曲江藝術博物館位於西安大唐不夜城––大雁塔的南側。 業主希望在博物館的東入口處建造新的標誌性建築,擴建項目以「城市紀念建築」為設計概念,設計團隊為了盡可能減少對原建築的影響與干預,仔細斟酌擴建部分的體量和細節;不僅實現了博物館擴建所需的文化與商業功能,也成為了城市肌理與社會歷史的具象縮影。 公共機構空間金獎 火把社區/PONE普利策設計 火把社區是位於廣州番禺的一個公益服務中心。設計初衷是為異鄉的城市建設者建立公共生活的方式,讓城市外來建設者和他們的孩子在城市獲得有尊嚴、有溫度、有力量的生活。 設計團隊保留青磚、瓦片、斜屋頂原始建築,再加入玻璃盒內置木框架的新元素,透過新舊結合,讓新建築和舊建築之間形成對話,成為讓情感共融的場所。 酒店空間金獎 深圳南頭古城有熊酒店/如恩設計研究室 設計團隊將位於南頭古城的一棟居民住宅,改造成為共有十一間客房的精品酒店。 設計師試圖將日常生活的景象融入於設計,人、物件和他們所處的環境,都是此次設計的靈感來源;為了延續城中村的市井煙火,設計團隊對原建築進行切割,將外部景象引入的同時,也在內部創造出全新的公共空間。 資料及圖片提供」香港室內設計協會HKIDA 編輯」歐陽青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