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rior
386
12位藏家 12個故事 藏家之眼 私人美學的公共對話
時值深秋,正逢台灣藝術氛圍最為濃厚的時刻,向來重視藝術與生活結合的易雅居,策劃了一場視覺盛宴,邀請12位台灣藝術收藏家精選一件私人收藏,以「Living with Art」的理念為核心,演繹藝術與日常的交會。 文心藝術基金會創辦人葉曉甄收藏,藝術家李元佳《無題》。 本次展覽由易雅居創辦人易英謨女士、張增偉先生與國際知名策展人曾文泉先生共同策劃。邀請多位收藏家參與,讓藝術品與易雅居的精品家具和諧並呈,佐以收藏者的訪談錄像,引導觀眾一探藝術品與收藏家之間的緣份,以及收藏者獨特的藝術觸動。 資深藏家相互交會 藝術品展現的不僅是視覺上的賞心悅目,同時也向觀者傳遞藝術家本人的創作理念,以及收藏者所看重的精神內涵,作品與所在環境的精神互動亦值得一觀。策展人曾文泉先生於本展首度公開德國藝術家沃爾夫岡.萊布(Wolfgang Laib)的經典作品牛奶石(Milk Stone),結合牛奶的流體印象與大理石流光溢彩的固體質地,喚起對「美」的再思與感知邊界的突破。 易雅居館藏,藝術家Anish Kapoor《Sky Mirror》,Antony Gormley《Shrive VI》。 除了在型態與概念上的衝擊,還有跨時代的藝術表現。比如,璞永建設董事長楊岳虎先生所出借的巨幅畫作《Nives》,創作者荷蘭藝術家卡雷爾.阿佩爾(Karel Appel)活躍於1950年代至2000年代,此作屬於阿佩爾的「裸體系列」之一,將身體抽象化為兼具力量與性感的形象,曾於紐約、科隆、巴塞隆納與海牙等地巡迴展出,可見在國際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楊岳虎先生此次出借,讓觀眾得以一窺戰後歐洲現代藝術精神的核心。 葡眾企業執行長曾美菁收藏,藝術家Christo & Jeanne-Claude《The Pont Neuf Wrapped》。 而針對肢體藝術,自戰後年代至現今的創作變化,對比西方鮮明外放的筆觸設色,知名電視節目製作人王偉忠先生與夫人出借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王克平之作,融合東西方雕塑語言,透過木雕立體的形象,形構身體、語言與權力之間的張力。 將目光轉向台灣當代藝術,恆成紙業董事長鄭宗杰先生持續用收藏行動支持年輕的創作者,既是藝術家創作歷程的見證,也展現了他對藝術實踐的深度參與。此次出借黃麗音(Steph Huang)的作品《櫻桃杏仁派風聖代(Cherry Bakewell Sundae)》,為少數曾同時亮相倫敦泰特與台北市立美術館的代表之作,延續藝術家對食品加工產業所折射的現代生活框架的思索,並進一步探討飲食文化中的資本與勞動系統。 馨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鄧傳馨先生,藝術家朱德群《落霞之外》。 文心藝術基金會創辦人葉曉甄女士為這場展覽提供藝術家李元佳的三件作品,可見李元佳跨越台灣、義大利與倫敦,融合東方哲思與西方現代主義的藝術風格,其中有二屬於他1957年創立「東方畫會」的時期,流露對中國書法與甲骨文的探索;另一件義大利時期的作品則轉向極簡抽象,表現出沉靜的美學張力。 易雅居Living with Art 的品牌理念 藝術品出於個人對世界的觀察,也透過藏家的理解延伸作品的存在意義,經過時間的積累,沉澱其背景故事。就像葡眾企業執行長曾美菁女士所出借的著名藝術家雙人組Christo & Jeanne-Claude相關文件作品,內含《包裹新橋(The Pont Neuf Wrapped)》和《包裹凱旋門(L’Arc de Triomphe, Wrapped)》,傳遞對空間、物質與時間的深刻探索,突破傳統公共藝術的界限,不僅豐富了本展的空間美學與思想衝擊,也讓觀眾更深入理解這些行動的歷史意義。 璞永建設董事長楊岳虎收藏,藝術家Karel Appel《Nives》。以及室內建築師楊岸收藏,藝術家林明弘《無題》。 室內建築師楊岸先生,提供台灣藝術家林明弘早期具觀念性探索的作品,證券商公會榮譽理事長賀鳴珩先生則出借了松浦浩之(Hiroyuki Matsuura)的作品;馨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鄧傳馨先生亦提供了朱德群等藝術家作品 ,他們拓展了展覽的藝術語境,呈現當代藝術多元共融的面貌,為觀眾提供更多跨文化與時代的欣賞角度。 易雅居館藏,藝術家杉本博司《Lightning Fields》。 在藏家提供的精彩呈現之外,易雅居此次亦不藏私,展出包括阿尼什.卡普爾(Anish Kapoor)的《天空之鏡(Sky Mirror)》、安東尼.戈姆雷(Antony Gormley)的《虛無VI(Shrive VI)》、伊恩.納瓦羅(Ian Navarro)的《重擔(Burden)》,以及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的《黑暗日子(Dark Days)》等當代藝術經典。這些作品並置於易雅居的生活場域之中,營造出跨越私人與公共、美學與日常的多重對話,落實「Living with Art」的策展理念,道出藝術並非少數群體的精神享受,它亦能走下嚴肅殿堂融入生活場境,觸發自身與他人的心靈共鳴。 資料及圖片提供」易雅居Yi&C. 編輯」江瑜

Interior 386
台灣科技藝術團隊何理互動(WHYIXD)與柏林聲音藝術團隊Kling Klang Klong共同創作的大型聲光藝術裝置作品《海境:回溯》(Tender Soul of Ocean: recall),作為「2025 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的焦點節目之一,2025年11月30日前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登場展出。作品以即時運算導入真實風場數據,將現場環境轉譯為動態聲場及光影,邀請觀者進入一場由氣候、聲音與光影交織而成的體驗。 《海境:回溯》作品細部照。 聲光共構 《海境:回溯》源自何理互動於2022年在基隆海岸的實驗計畫《海境》──一座感知海風的裝置,將真實氣候轉化為光與節奏。隨後走訪威尼斯與奧地利展出,逐步化為能記錄並回應氣候的感知器。此次回到台北,首度以室內沉浸式版本亮相,藝術團隊將觀者納入「氣候的一部分」,在此重新感受海洋的記憶與呼吸。 《海境:回溯》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展出之紀實。 擅長運用光影建構空間敘事的何理互動,在《海境:回溯》與Kling Klang Klong跨國合作,透過聲音、光與資料的三方對話,共同構築融合科技與自然的互動場域。光線作為觀眾最先領略的元素,能即時建構空間的流動和方向;聲音則深入感官內部,影響情緒及呼吸,使人以更內化的方式進入其中。Kling Klang Klong則指出,聲音與視覺皆源自同一組自然數據,形成緊密共振,讓空間連續且動態構,同時持續牽引、重塑。他們強調,《海境:回溯》的關鍵不在於「看起來如何」或「聽起來如何」,而是「感覺起來如何」。 《海境:回溯》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展出之紀實。 《海境:回溯》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展出之紀實。 創作實踐 「將自然數據轉化為數位體驗」是本次創作最核心、也最具詩意的實踐。這項轉化並非僅是技術上的複製現實,而是透過藝術家的觀察進行詮釋,將對自然的理解、記憶與情感,以數位形式重生於空間之中。藝術團隊說明,他們並非僅將風場數據或觀眾的動態資料直接轉換為視覺或聲響,而是藉由創作語彙賦予數據情感,讓觀者以一種不同於日常的方式重新與自然相遇,這樣的轉譯令藝術不再只是分析與呈現,而是進入真正的理解與共感。 德國聲音藝術家與作品合照。 在《海境:回溯》的展演中,空間不僅是展示的載體,更是構成的一部分,Kling Klang Klong將其視為一座由聲音構成的透明雕塑,藉由聲響的生成與布局,創造出可被觀眾「感覺」的結構。光的設計則由何理互動主導,本次以即時生成的方式與聲音同步運作,聲音並非單向配音,而是與光線在同一組資料邏輯中相互觸發回應:有些聲響由燈光的運算狀態所形成,光的擴散則反向牽動聲音的律動與空間感,而觀眾的介入亦會改變聲光反應、共同塑造風的節奏,使人成為作品生成的其中一環,彷彿走進一個具生命律動的感知場,與裝置產生真實連結。 《海境:回溯》作品細部照。 資料及圖片提供」何理互動(WHYIXD)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85
經個人對生命經驗的理解和重塑,再以美學的概念重現,「藝術品」成為一種將個人情緒和思想具象的載體,同時也是反映藝術家個人表達、與社會大眾對話的媒介。1998年,臺北市立美術館首次邀請外籍策展人策劃台北美術雙年展並更名為「台北雙年展」,經過多次展覽的舉辦過程,不斷審視、關注台灣當代藝術與社會議題重心的變化,同時也透過國際友人的參與,豐富展中的文化交流、提升台灣藝術的國際影響力,將台北納入亞洲乃至全球當代藝術的網絡。 2025台北雙年展主視覺。 第14屆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由山姆.巴塔維爾與提爾.法爾拉特(Sam Bardaouil and Till Fellrath,柏林漢堡車站國家當代藝術美術館雙館長)共同策展,彙集來自全球37個城市、72位藝術家的作品約150件,包含 34 件全新委託創作與現地製作,涵蓋繪畫、雕塑、錄像、攝影和表演等,以「思慕」作為為題,探討這項持續推動人類的內在驅力。 邱子晏,《偽飛行場》(錄像截圖),2025。 寇拉克里・阿讓諾度才,《愛在死亡之後》(錄像截圖),2025。 個體缺失和群體連結 從台灣錯綜複雜的歷史出發,策展人在策畫期間漫遊台北街頭,閱覽近年的文學和電影,以此觀察和理解台北近代變遷的風貌和居民的內心世界,自三件作品當中提取策展的靈感,並各自以當中的某一項物件為代表,延伸對於「思慕」知情的三種面向。 阿瓦羅・烏爾巴諾,《活畫》(裝置一隅),2024-25,紐約 Sculpture Center 展覽現場。圖像由藝術家及紐約 SculptureCenter,ChertLüdde(柏林),Travesia Cuatro(馬德里、墨西哥城、瓜達拉哈拉)提供。攝影:Charles Benton。 法特瑪・阿布杜哈迪,《留下的⋯⋯盡可能長存》,2025。絹印於透明網布、不鏽鋼懸吊結構、九層塔植栽,共18幅,每幅400 x 90公分。 其一是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戲夢人生》(1993)中的「尪仔」,以此象徵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獻身於技藝的一生,體現歷經殖民統治與戰後重建的堅韌。其次是陳映真短篇小說〈我的弟弟康雄〉(1960)中的「日記」,傳達一位自盡的年輕人,在信仰與絕望之間掙扎的聲音,反映一個世代身處信念與幻滅之間的困境。最後是吳明益小說《單車失竊記》(2015)中的「單車」,象徵兒子尋找失蹤父親的旅程,喚起失落、傳承和歸屬感等主題。 拉納・貝古姆,《No.1048 L網格》(局部),2020,Kate MacGarry Gallery 展覽現場。圖像由藝術家提供。攝影:Angus Mill。 尪仔代表的延續性、日記的內在世界,以及單車隱喻的追尋,三者鋪陳了本展的概念底色,交織呈現當代作品與北美館典藏作品,將近30件館藏作品分布於展場各處,令新委託創作及經典作品展開對話。 雅浸・金朝恩,《微創:侵碎之章》,2025。圖像由藝術家及François Ghebaly Gallery提供。圖像由藝術家及François Ghebaly Gallery提供。 「思慕」的多元面相 散落於北美館三層樓空間的展品,特別以紡織隔幕取代實牆的展示設計,作為展間之間的分隔,此外,精簡易讀的展牆文字便於觀者自行觀賞,提供每件作品的明確脈絡;展品彼此之間並無硬性分野,在自由且有序的動線上層層遞進、深入,讓觀者得以更自在地與其互動,同時理解雙年展的理念。 赫拉・比于塔詹,《摧毀你家,造一艘船,拯救生命》,2015。地毯印刷,尺寸依空間而定。圖像由藝術家及Green Art Gallery Dubai and EVA International–Ireland's Biennial提供。攝影:Miriam O' Connor。 一樓展區呈現探討奉獻、記憶與堅韌之間深刻連結的作品,透過不同藝術家的理解與表達方式,共同闡釋對技藝、記憶與關懷的投入,如何成為一種生存之道。地下一樓的作品聚焦於「身體」,將肢體視為見證與轉化發生的場域,該樓層宛如地下鏡像,令觀者在此深入自我內在,透過呼吸、重複與儀式逐漸將「思慕」凝聚成形。二樓展覽則將焦點轉向現代性、再現與共同歸屬等主題,追溯現代藝術脈絡,藉藝術手法重塑感知、詮釋與連結的渴望,以思慕為媒介,重構對世界的想像。 基里亞科斯・托波利迪斯,《書寫日記》,2024。壓克力顏料、油彩、照片轉印於畫布,150 x 170公分(含框153.3 x 173.3 x 4公分)。圖像由藝術家及Galerie Judin, Berlin提供。攝影:Trevor Good。 多年以來,台北雙年展努力秉持中立、不帶偏見的立場,為藝術家提供呈現作品最好的舞台,也與來自各地的策展人嘗試合作,試圖建立一個可以連結本地與國際社群的直接網絡,歡迎多元表達的藝術形式,未來的目標在於擴大對話涵蓋的可能性,讓更多角度的思想可以在此進行交流和碰撞,讓更多默默耕耘的藝術家可以被看見,同時也拓展在地對藝術的理解和視野。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編輯」江瑜

Interior 385
故宮博物院自1925年自服務皇室到轉而為民間大眾開放,歷經無數人事變遷與興亡,其意義不僅是一處觀光景點,更是以實物紀錄文化流變的重要載體,藏品以長篇銘文的青銅器、古代早期的名家書畫、善本古籍和官窯瓷器等蒐藏最具影響力,時間跨度涵蓋新石器時代至今長達8,000年。輾轉來台,歷經肇始播遷、北溝歲月、建院發展、深耕轉型四大階段,其中有75年在台灣落地生根。決意於今年舉辦三大特展,既是檢視過往一路走來看待藏品的解讀與變化,同時也是展望故宮文化未來的成長方向。 故宮百年院慶大展「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登場,書寫故宮的甲子傳承與萬年新頁。 「皕宋—故宮宋版圖書觀止」、「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及「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三大特展以文物為核心,延伸展示文物背後的歷史背景,分別聚焦於院藏宋版圖書的學術價值、北宋文人藝術的傳奇,以及故宮在台灣多年來的成長歷程,期待透過展覽內容,引導民眾看見故宮多年耕耘的過程和研究成果,深入了解文物收藏與社會大眾之間的聯繫,以此宣告與全民共享的故宮將邁向全新篇章。 故宮「甲子萬年」特展精品薈萃,匯聚〈北宋 汝窯 青瓷無紋水仙盆〉等國寶,展現故宮百年典藏的深厚底蘊。 宋代出版的黃金時代 與歷史長河相較,個體的生命跨度太過渺小,透過文字的紀錄,才得以略窺一角過往無法追溯的真相、傳承人類的智慧結晶,隨雕版印刷技術成熟,宋代社會從「寫本時代」邁入「刻本時代」。「皕宋」一名,取自晚清「中國四大藏書樓」之一、由清代金石學家陸心源所建的「皕宋樓」,呼應其豐富的善本收藏,特展內容主要呈現故宮院藏的宋刊本圖書大觀,古籍雕版印刷均是由書法名家手書,配合刻工上板雕刻,是以,每一部雕版書都是書法家和雕刻家通力協作完成的藝術品。 「皕宋」特展是故宮百年展覽史上規模最大、文物級別最高的宋版圖書特展。 「皕宋」特展一共展出98部宋版古籍,為故宮史上規模最大、文物等級最高的宋版圖書特展,其中近半數為舉世僅存的孤本,珍稀程度前所未有。故宮文物修復團隊運用宋版圖書數位影像,採傳統楮皮紙直印輸出,親手復刻宋代「蝴蝶裝」裝訂形式,製作可供翻閱的複製樣本,配合過往出現在課本上、諸如《爾雅》、《論語》、《孝經》等大眾耳熟能詳的漢學經典,讓民眾直觀體驗古人閱讀時所感受到的體感,以及精神傳承。 故宮百年院慶鉅獻「皕宋」特展。 千年前的文人聚會 相傳北宋年間,駙馬王詵曾於汴京西園舉辦一場風雅聚會,如蘇軾、黃庭堅、李公麟、米芾等人皆為座上賓,會後由李公麟繪圖、米芾書文,以此紀念這場難得的「西園雅集」,雖然這場聚會考據至今仍虛實難辨,但是仍有許多創作以此為靈感,經由後人傳頌,凝聚時人對風雅韻事的憧憬,成為歷代雅集仿效的原型。 元 趙孟頫,《西園雅集圖》。 宋 李公麟,《五馬圖》(局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特展將最廣為人知的宋代藝術家——蘇軾,做為策展核心和切入點,以文物展覽的形式重現傳說中的群星薈萃,展覽內容首先自書齋逸趣、宴飲酬酢、耆英雅聚等主題出發,隨後進一步深入以蘇軾為首,黃庭堅、李公麟、米芾等緊隨其後的作品精選,內含蘇軾的《書前赤壁賦》、黃庭堅的《自書松風閣詩》及米芾的《蜀素帖》,以及近年現世的夢幻真跡,李李公麟〈五馬圖〉,最終以這些宋代明星為基點,引領觀眾觀賞後世受其影響的書畫,如漣漪般層層蕩漾,延伸至整個東亞文化圈。 宋 蘇軾,《書次韻三舍人省上詩》。 故宮歷代典藏 來到故宮南北院聯展「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此為年度院慶壓軸大展,聚焦故宮遷台75年、立足台北外雙溪至今60年歷程,藉由「開門見山」、「相遇寰宇」、「萬象交織」與「迎向未來」等四個單元,呈現典藏體系的建立與擴充、赴外展覽與國際交流、藏品研究與詮釋的進展,以及數位典藏歷程等面向。 故宮「甲子萬年」特展,以「故宮100+」為起點,邁向百年新故宮。 故宮總策展人余佩瑾副院長指出,展覽名稱「甲子萬年」,靈感取自清乾隆年間〈洋彩萬年甲子筆筒〉,同時呼應以「時間」為主軸的策展理念,這件1744年因應甲子年到來所燒造的筆筒,亦具記年功能,上下兩層皆可轉動,讓天干與地支的組合能精確對應年份。 故宮「甲子萬年」特展,結合數位互動裝置,呈現故宮數位發展成果。 時光流轉,故宮百年典藏的深厚底蘊,其價值亦被再次重新定義,如〈北宋 汝窯 青瓷無紋水仙盆〉、〈北宋 定窯 白瓷嬰兒枕〉、《藏文寫本龍藏經》,唐人雙鉤廓填本傳世名蹟〈晉 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等珍貴國寶,以及收藏於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北魏釋迦牟尼佛坐像〉與〈絹本著色觀音曼荼羅圖〉,皆因應本展得以現身於人前,橫跨時代的隔閡,重建歷史文化與當今社會的精神聯繫。 展覽名稱「甲子萬年」,靈感源自於清乾隆年間〈洋彩萬年甲子筆筒〉,象徵著時間循環與文化延續。 故宮百年院慶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 北部院區 第一展覽館 時間:2025年10月04日至2026年01月04日 資料及圖片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 採訪」江瑜

Interior 385
在當代藝術與工藝的交匯處,臺南市美術館持續以策展建構對話橋樑。自2021年起,透過「工藝協奏曲:臺灣X金澤工藝交流展」、「逍.遙.遊當代工藝合創展」及「臺南X金澤雙城論壇」等系列活動,南美館不僅呼應台南作為工藝創作重鎮的歷史脈絡,更逐步搭起跨領域的交流網絡。今年秋季,南美館再度推進此一使命,特邀日本當代藝術重要推手秋元雄史擔任策展人,推出「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展覽,以十位日本當代女性藝術家的工藝創作,開啟一場跨越感官與哲思的深度探索。 展覽現場。 多元媒材呈現生存意義 展覽以「皮膚與內臟」為隱喻,從身體最直接的感知出發,試圖組織起自我、世界與時間的複雜關係。這不僅是感官的啟蒙,更是存在的探問。藝術家們透過玻璃、漆藝、陶藝、織品、纖維等多元媒材,創造既神秘又具象徵性的作品型態,引領觀者在觸覺與視覺的交織中,思考現代人如何面對自我與世界的連結。這種創作精神,恰如草間彌生在自傳《無限之網》中所言:「不應該受到舊道德的束縛,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展現在自由中追尋生存意義的藝術態度。 展覽室C第三子題「邂逅:與他人的共鳴」,陳列四位藝術家之作。 展覽的敘事結構巧妙借鏡動漫《葬送的芙莉蓮》中,主角於旅程中反思生命的隱喻,引導觀眾透過作品審視自身,並重新建構與他人、與「來世」的關係。從記憶的追尋到生命的律動,展覽分為四大子題,逐步展開對人類經驗的深層叩問。 從工藝感受生命流動 在「記憶與情感:過去與幻想」中,牟田陽日將傳統陶瓷圖像融入個人想像,投射出對自然的獨特觀照;小林萬里子以「生命的循環」為題,模糊人類與動植物的界線;綿結則運用原始技法,追尋一種超越時代與地域的根源之美。這些創作不僅是對過去的懷想,更是對幻想與現實之間流動狀態的捕捉。 小林萬里子作品《無盡的喜悅》。 佐佐木類作品《植物的記憶》系列。 進入「旅程:探索超越界限」,藝術家佐佐木類透過《植物的記憶》系列,記錄她與土地、旅行的對話,在採集與創作的過程中重新發現自我。而在「邂逅:與他人的共鳴」中,三嶋律惠與義大利穆拉諾島工匠合作,展現玻璃工藝在光線下的多變姿態;中田真裕透過色層堆疊留下時間軌跡,佐合道子與留守玲則分別從造形觀察與日常素材中,探問生命本質與物質特性。 三嶋律惠在燒製過程中,運用不同方式創造作品的多樣性。 佐合道子利用瓷土創作多種形態。 最終,「生與死:生命的律動與心理」回歸對生命本質的凝視。山下茜里剝除皮膚的表象,以鮮烈色彩描繪人類身體,直面「人為何物」的終極提問;宮田彩加則將帶有死亡預兆的MRI影像轉化為藝術,成為面對身體不確定時的心理回應。 展覽大廳放置山下茜里作品《渴望光明》,表現色彩鮮艷的人類身體。 展覽開幕式上,忠義國小太鼓隊與歌手林雨宣共同演繹《葬送的芙莉蓮》主題曲〈勇者〉,以鼓聲與歌聲象徵挑戰過後的旅程,與展覽主題相呼應,帶來直擊感官的震撼體驗。策展人秋元雄史與藝術家代表佐佐木類強調,展覽並非艱澀難懂,只要以自身感官細細體會,每位觀眾都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啟發。 宮田彩加作品靈感源於自身至醫院檢查的MRI核磁共振檢驗報告。 「皮膚と內臓」不僅是一場工藝展覽,更是一趟從身體感知出發,通往自我與世界深處的旅程。透過十位藝術家的創作,觀眾得以在記憶、旅程、邂逅與生死的交織中,感受生命的流動與存在的意義。 山下茜里的蠟染作品《超越肌膚》。 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 時間」2025年10月3日至2026年1月18日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展覽室A-D 詳情請見臺南市立美術館官網。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南市立美術館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85
台北當代藝術館適逢25周年,邀請知名現代藝術團隊豪華朗機工於此舉辦首次個展「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由張耿豪、張耿華、陳乂及林昆穎四名藝術家組成,歷經多次藝術活動,至今已有15年創作經驗,四人各有所長,透過討論和合作,創作內容橫跨繪畫、雕塑、音樂、錄像、文本和藝術裝置等領域的手法,以藝術語言反饋他們對社會的觀察、回應公共以及社會議題,也透過創作為不同領域之間創造新的連結。 《四合》,攝影:陳長志。 本次展出不僅是一次針對過去的審視和紀念,同時也是對未來的展望,展覽內容包括重新詮釋14件過去令觀眾印象深刻的經典作品,同時也有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合作所觸發的全新創作,以「萬物皆連結 It's all connected」為核心,提出三個主題進行遞進式的概念闡述。 《游泳》,攝影:陳長志。 開篇「連結的生命」中,為觀眾展示人與環境如何互為依存;其次「記憶的物件」,著重於時間與物質所留下的痕跡;最終收尾的「凝視的宇宙」,則以新作裝置開啟對未來的探索。期待透過沉浸式的展覽體驗,喚醒觀眾的感知,讓觀眾置身在跨媒體裝置和運算式技術所營造的語境中,重新審視自身和環境的關係,並延伸對未來世界的想像力。 《在屾》。 光與生命的串連 回顧團隊成立的最初,每一次合作、挑戰與轉變都成為養分,就像他們是由四個獨立的個體互相搭建而成,以此為起點,設置入口形象區的裝置作品《四合》,以緩慢律動的光影迎接觀者進入,彼此獨立的燈管在幽暗的環境中透過光源彼此牽引,最終在同一個框架中找到平衡,展現微妙而和諧的合作。 豪華朗機工於科教館的工作室。 《雨霾II》。 以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係,擴大到對更多人群的關懷,展出的第一站「連結的生命」透過燈管裝置模擬自然律動,呈現《游泳》和《風場II》,細長的發光體化為一片人工風林,在展場裡靜靜呼吸。從人類的角度繼續往環境的方向延伸,《在屾》、《雨霾II》和《冷凝》,透過藝術家蒐集的鋼筋廢料和海廢等廢棄物質,構築自然意象,表達山、海與氣候變遷下冰冷與柔軟的對話,喚起屬於台灣人共同的感官記憶,匯聚人類的感官和自然生態的變化,讓觀眾看到個體生命彼此之間的群體共性。 《冷凝》。 15年創作生涯的里程碑 來到第二個展區,依序審視一路走來的共創記憶,以繪畫與投影構築三個曾經的工作場域,透過觀察者的視角,邀請觀者在凝視中穿越,沉澱於豪華朗機工十五年的創作記憶,凝結成《15年工作室》這個時光的結晶。在此之後的「照顧計畫」系列,靈感源自2006年張耿豪、張耿華在當代館展出的《啄木鳥》,延續鳥與樹木互惠共生的意象,作品以影像與訪談呈現,橫跨展場三個樓梯間。 《照顧計劃 II 感知現場》。 以現在的嶄新眼光對過去的作品進行再詮釋,面對不同的場地和不同的心境,宛如在回憶的地基上構築更高的塔樓,望向更遠的風景。如2010年誕生的《日光域》,當年藉由=回收燈具重新聚合光源,作品一路迭代至今,於當代館推出全新版本《日光域XI—台北當代藝術館》。新版作品以回收平板電腦作為光的載體,映照當代人們被網路、社群與演算法環繞的處境,數位藍光宛如日光,再次引導觀眾在凝視中思索。 《風場II》。 以及始於十五年前的《天氣好不好我們都要飛》,當時的豪華朗機工與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企劃,以空白鳥圖紙邀請全台37,200位孩童描繪心中飛翔的夢想,如今這件大型集合創作再次展翅,象徵自由與勇氣不因時代而停歇,不僅令過去的記憶再次鮮活,同時也邀請觀眾加入共創,一起為小鳥繪製彩色翅膀。 《日光域XI–台北當代藝術館》。 《天氣好不好我們都要飛》。 會呼吸的宇宙場域 展覽尾聲在二樓最大的展間以《宇宙201》為敘事主題,結合《生光》、《物林》、《手識》三件相互聯動的核心作品,構築出一個會呼吸的宇宙場域,每個分開看都足以獨立閃耀的部分,於此同一片宇宙中運行。《生光》將聲音與光編織成一個可以被包覆的宇宙,邀請觀眾開啟全身的感知,跟聲音的頻率與光的震動一起呼吸;《物林》由漂流木打造而成,圍繞而彼此聯結的森林,而在林間深處,《手識》以仿生手掌作出觀眾熟悉的姿態,與《生光》的多重光場彼此互動,象徵人類的意識將人與自然、宇宙進行連結。 《很難很難》。 《宇宙201》。 這三件作品以抽象的概念為核心,共構震撼視覺的科幻場景,是豪華朗機工對「宇宙寫生」的深層思考,出於對2018年因病離世的張耿豪的思念,作品以詩意的現實幻境,使觀者意識到科技之中的溫度與靈性,生命與記憶在此延伸,化為展覽中最為深沉的心跳。 「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 時間」2025年10月04日至2026年1月11日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豪華朗機工 編輯」江瑜

Interior 385
忠泰美術館今夏首度於台灣推出芬蘭國寶級建築師大型回顧展《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衛星展區日前於在 NOKE忠泰樂生活3樓Uncanny登場,進一步延伸探討展覽核心命題「創造即生活」。展期至2025年11月30日。 《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衛星展區。©忠泰美術館 衛星展區聚焦阿爾托夫婦家具設計的實驗精神、專利技術與創新成果,並介紹其共同創立的設計品牌「Artek」。現場展出多件經典作品與設計結構物件,包括1930年代突破曲木技術極限的懸臂椅(The Cantilevered Chair)以及被譽為「圓凳之王」的60號圓凳(Stool 60)等,揭示他們如何以設計連結個人、家庭與國家文化價值,同時帶領觀者見證芬蘭現代設計跨越地域文化,延續發展近百年的雋永魅力。 衛星展區囊括了手工製品到量產家具的介紹。©忠泰美術館 家具是建築的縮影 阿爾托夫婦在建築創作中不僅關注空間形式,也透過材質與細節的實驗,賦予生活更豐富的質感和感知體驗。衛星展區呈現他們成立事務所初期、面對20世紀工業化浪潮下,家具設計的創新實踐,挑戰傳統木作技術,發展膠合板曲木工藝,突破木材彎曲極限,打造輕盈有機且具量產可能的家具。在1934至1965年間,阿爾托更以七項專利展現家具實驗技術突破,成為北歐現代家具發展的重要典範。 阿爾托發明的專利「L型支撐腳彎曲法」,有相當廣泛的應用,亦衍生出多樣變體。©忠泰美術館 對阿爾托夫婦而言,家具是建築的縮影,也是與日常最直接的對話。許多作品源於大型建築計畫,卻逐漸成為獨立經典,並透過他們於1935年創立的Artek公司推向全球,至今仍在生產並廣受喜愛。 Artek結合了「藝術」(Art)與「科技」(Technology)。©Alvar Aalto Foundation Artek的名稱源自「藝術」(Art)與「科技」(Technology)的結合,由阿爾瓦與愛諾.阿爾托及其友人在赫爾辛基創立。Artek不僅管理阿爾托家具出口、推廣優質家居產品,也在店中舉辦現代藝術展覽,成為當時前衛的室內設計藝術中心。 可堆疊式的611號椅,後由愛諾改造為兒童款(右)。©忠泰美術館 愛諾同時也擔任Artek首任藝術總監,專注於室內設計,並將阿爾托家具的設計語彙轉化為現代產品風貌,奠定品牌的設計準則與形象,並於今年迎來成立90週年。 懸臂椅(The Cantilevered Chair) 懸臂椅系列401號椅,剖面呈現局部內裏。©忠泰美術館 於1932年北歐建築論壇首度亮相,以模具塑形的彎曲木材所製成的家具框架,這種框架可同時作為椅子的扶手和椅腳,又稱為「彈性木椅」。此設計衍生多款阿爾托家具,至今仍持續生產。 阿爾瓦.阿爾托在維堡圖書館測試懸臂椅設計。©Alvar Aalto Foundation 層架支撐(Shelf Bracket) 1935至1936年間設計出環形樺木支撐層架。©Alvar Aalto Foundation 阿爾托於1935至1936年間設計環形樺木支撐,由Artek進一步發展為多款式,廣泛應用於層架、衣帽架、壁掛收納與傘架,展現結構的多功能與延展性。 環形樺木支撐層架。©忠泰美術館 60號圓凳(Stool 60) 被譽為「圓凳之王」的60號圓凳。©忠泰美術館 被譽為「圓凳之王」的60號圓凳,採用專利曲木技術打造L型支撐腳,三腳結構即使在不平表面也能保持穩固,且可堆疊收納節省空間。簡潔的木質平面易於清潔,完美展現功能主義精神;而L型支撐腳亦持續衍生出Y型、X型、V型等多樣變體,成為品牌經典的設計語彙。 被譽為「圓凳之王」的60號圓凳。©忠泰美術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85
在繁忙的生活中,總有一些片刻能讓人暫時停下腳步,一杯茶、一段靜默,或僅僅是凝視光影的移動,都足以讓心安定下來。以此為核心意象,策展人許哲瑜、郭中元與日本陶藝家大谷哲也共同策劃的《Ippuku:生活與工藝的片刻對話》日本工藝家聯展,於台中大屯郡守官舍盛大展出。 參展工藝家與策展團隊合影。 策展團隊歷經一年多的踏查與紀錄,集結11位來自日本各地的工藝家,包含陶瓷、玻璃、剪刀、金工、木工、和紙、焙茶、和菓子及花藝等作家,跨領域探討工藝與日常生活的想像與力量,並同步出版專書。 《Ippuku:生活與工藝的片刻對話》展覽現場。 工藝與生活的交會 「Ippuku/一服」在日語裡意味著忙碌中的一段小歇。策展團隊走訪日本九州、金澤、新潟、能登半島,與工藝家們對話,發現「Ippuku」並不是單純的休憩,而是創作與生活交融的一種狀態──在工藝家的日常裡,休息即創作,創作亦是休息。 《Ippuku:生活與工藝的片刻對話》展覽現場。 展覽的出發點,不是遙遠的藝術理念,而是生活本身,以「生活即創作」為主軸,這些看似日常的物件,其實蘊含工藝家最專注的創作心境。角田淳從料理與家人餐桌出發設計器皿,大谷哲也以「白」詮釋極簡瓷器的澄澈,大谷桃子將田園風景轉化為器物紋樣;京都的ハタノワタル(Hatano Wataru)讓和紙溫潤延展於空間,來自能登半島的有永浩太以口吹玻璃展現透明與堅韌,多鹿治夫鋏製作所傳承各種生活工具歷史與創新,金澤的竹俣勇壱則以金工勾勒餐具的優雅姿態,所有的精彩皆呈現於每件作品中。 《Ippuku:生活與工藝的片刻對話》展覽現場。 《Ippuku:生活與工藝的片刻對話》展覽現場。 和紙的柔光 其中,ハタノワタル(Hatano Wataru)的創作以日本傳統和紙文化為核心,但卻不侷限於傳統用途,而是將其拓展至建材與空間應用。大眾常認為紙材脆弱、遇水容易破,但他認為,和紙的本質就是「樹皮」的延續──經由多道製作程序再重生,正因如此,和紙其實是一種堅韌且充滿可能性的媒材。 ハタノワタル(Hatano Wataru)。 製紙過程。 製紙過程。 在空間應用上,和紙最動人之處在於光,等於將柔和的時間帶入其中。和紙會先吸納光線,再柔和地反射,形成一種獨特的光暈,他解釋道:「和紙讓光線變得不那麼直接,反而能將擺放於空間中的事物襯托得更漂亮。」有鑑於此,當和紙作為建材時,透過光影與材質特性的協作,不僅能營造溫潤氛圍,同時也讓物件和空間獲得了新的詮釋,既能呼應傳統文化,也能對話當代生活。 和紙運用於空間中。圖片由藝術家Hatano Wataru提供。 除了創作,ハタノワタル(Hatano Wataru)也將心力投注於傳承,他的工坊目前已有八名學徒,期許未來能以團隊方式持續運作、推廣和紙文化;他強調,和紙作為日本傳統工藝,必須在當代被延續與拓展,而非僅僅停留在過往的記憶中。 和紙運用於空間中。圖片由藝術家Hatano Wataru提供。 鏈結傳統與現代 策展人許哲瑜則回憶參訪ハタノワタル(Hatano Wataru)的工坊時,對於他從原料種植、製紙到作品完成皆一手包辦的流程印象深刻,完整掌握每一道環節。許哲瑜指出,ハタノワタル(Hatano Wataru)的價值不只在於製紙,更在於把傳統的媒材重新詮釋,運用在多元的生活層面中。「他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了平衡點」,策展人表示,隨著時代演進,越來越少人使用早期的自然材料,但ハタノワタル(Hatano Wataru)卻能在傳統技藝中注入當代對藝術的追尋,展現成熟且成功的轉譯力。他尤其欣賞和紙因光線而展現的多變表情──同一張和紙,在不同光線與天氣下皆能呈現截然不同的氛圍,這是其他建材較難達到的效果。 和紙運用於空間中。圖片由藝術家Hatano Wataru提供。 和紙藝術品。 片刻停歇的光影 《Ippuku》不只是一場工藝聯展,更像是一場關於「如何生活」的提案,邀請觀者暫時停下腳步,透過器物感受溫度。這些作品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們真正回到日常,提醒我們生活中仍可留白、能慢下來,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服」片刻。 Ippuku:生活與工藝的片刻對話 日期」2025年10月1日至2025年11月16日 地點」台中市西區林森路40號(林森40 / 台中大屯郡守官舍) 資料及圖片提供」中島GLAb、藝術家Hatano Wataru 採訪」陳映蓁

Interior 384
記得奧罕.帕慕克的《純真博物館》,故事主旨以男主角凱末爾對女主角芙頌的愛為核心,透過不斷收集她使用過的物品,以填補得而復失的遺憾;作者收集現實中對應的物件,蓋起一座真正的博物館,透過這些觸手可及的物件,就像故事中的情節落入現實。如果愛一個人,就連她遺落的菸蒂都是可愛的,只因那些菸蒂牽引過她不同時間和不同地點的情緒變化,看到那些遺落的物件,彷彿就看到通往特定回憶的鑰匙。 戴爾芬・普伊耶(Delphine Pouillé)《軀幹》,2023,無聚氨酯泡膠塗佈於無酸紙,69.1 x 54公分。 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簡稱北美館兒藝中心)近期推出的展覽「痕跡悄悄話」,就像是屬於大眾回憶的「純真博物館」,策展靈感源自於日常中不經意留下的痕跡:床單的褶痕、地上的腳印、揉成一團的紙張,或衣物上的汙漬……這些常常為人忽略的細節,無聲地訴說著生活的軌跡。 戴爾芬・普伊耶(Delphine Pouillé)《憂慮》,2023-2025,布料、發泡膠、鋼繩與金屬結構,330 x 174 x 180公分。 由館內策展人郭姿瑩策劃,邀請法國藝術家戴爾芬・普伊耶(Delphine Pouillé),以及台灣藝術家劉書妤與蕭禹琦共同參與,以「痕跡」為主軸,作品涵蓋立體、陶土、錄像與空間裝置等多元形式,另外包含兩件委託創作。邀請觀者透過藝術的角度,重新凝視生活片段,在日常細節裡尋覓那些悄然留下的印記,細品那些無聲遺留在時光中的意義。 戴爾芬・普伊耶(Delphine Pouillé)《敏捷#4》,2016-2025,布料、發泡膠、塗層、環氧樹脂、木結構與人造草皮,100 x 135 x 179公分。 個體和外在環境的對話與連結 三位藝術家透過自身的生命經驗和獨特的眼光,將抽象的回憶轉化為具體的藝術裝置,引導大小觀眾與其互動,觸發自身的情感共鳴。如法國藝術家戴爾芬・普伊耶,她的作品聚焦於肢體移動與環境互動的軌跡,利用拓印與雕塑般的造型,定格瞬間的動態。作品《軀幹》和《憂慮》皆取材自引體向上的動作,呈現身體繃緊的肌肉張力。 蕭禹琦《棉被山景》(螢幕截圖),2020,錄像,3分10秒,循環播放。 《敏捷#4》則表現身體伏倒在橫桿上,彷彿摔倒或是力竭的瞬間。她先繪製圖案、剪出模板,再以發泡膠壓製身形,透過手作過程的手部力道差異,留下獨特痕跡,形成懸浮於二維與三維之間的人形印記,凝聚時間、動作與材料的交會。 蕭禹琦《蔓延攀爬》,2025,二手衣料、布料,尺寸依空間而定。 蕭禹琦的創作則捕捉日常中易被忽略的細節為靈感,以臥房為舞台,展現作品如錄像《棉被山景》,每天為起床後凌亂的棉被拍照,串聯每天不斷變化的「棉被山」,將時間的流動轉化為可見可感的影像。 劉書妤《裊裊:或者目送一顆蘋果》,2023,瓷土、色料、釉,10 x 10 x 10公分。 《蔓延攀爬》則是邀請觀眾共同參與的限地製作,也是為回應本展覽創作的委託新作,藝術家向大眾募集舊衣,將貼合身體的布料剪開、編織,重構為自牆面垂降到地面、如同瀑布般的布料地景,不僅富有視覺衝擊,同時也將眾人的舊衣背後的回憶、生活與思緒悄然交織。 劉書妤《漫遊者:地理》,2025,台灣陶土、八里山土、砂、木作、不鏽鋼網、紗布、聲音裝置,尺寸依空間而定。 《裊裊:或者目送一顆蘋果》創作靈感源自藝術家劉書妤在外公告別式期間,注視著煙霧一縷縷消散於空氣中,感受時間和生命無聲地流逝的經驗。以蘋果象徵時間與記憶,螺旋狀的蘋果皮造型仿擬繚繞的煙,從新鮮到腐壞的過程,映照出生命的脆弱與無常,也引發觀者對告別與失落的共鳴。 「痕跡悄悄話」展場照。 《漫遊者:地理》則以陶土版畫組構出城市風景,窗戶、磚牆、路標與欄杆……將心理狀態轉化為日常景象的立體地圖。對劉書妤而言,創作是一場「漫遊」——以身體與感官重新感知熟悉的街道,並將個人記憶與地方經驗凝結於作品中,讓平凡場景成為獨特而私密的思想痕跡。 「痕跡悄悄話」觀眾創作區。 展覽的動態延伸 在藝術家的作品展陳之外,本展還有特別為觀眾設置的互動創作區域,邀請展出藝術家戴爾芬・普伊耶與劉書妤將作品概念延伸,以及特別委託藝術家廖祈羽與張暉明共同設計「時間碰碰撞撞」體驗裝置空間,透過親身體驗貫徹展覽的核心主旨,邀請觀眾實際動手參與,從中探索行為與痕跡的關係。 「痕跡悄悄話」體驗裝置空間。 「痕跡悄悄話」體驗裝置空間。 展期間舉辦多場定時導覽、團體導覽、故事日,同時也和野孩子肢體劇場、展出藝術家蕭禹琦、劉書妤合作推出「我們曾經坐在這」默劇表演、「影子的房間」夜光工作坊及「我的美術館遊記」拓印工作坊等適合不同年齡層的工作坊與演出,透過更加多元化的形式,以及更加生動的表現,探索生活中的藝術。 「痕跡悄悄話」 展期」2025年9月27日至2026年2月22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兒童藝術教育中心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編輯」江瑜

Interior 384
時值初秋,新加坡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再次迎來設計界焦點盛事。FIND-Design Fair Asia第四屆展覽於近期盛大落幕,匯聚來自22國、超過250個頂尖品牌,五座國家級展館,以及85位世界級講者,共同勾勒亞洲設計的未來藍圖。 「2025 FIND-Design Fair Asia亞洲設計展」主視覺。 作為新加坡設計周的重要環節,不僅是設計成果的展示場,更是數千名設計師、創新者與產業領袖進行深度對話、激盪創意的核心平台。從國際設計巨擘到嶄露頭角的在地創意工作者,FIND體現設計領域中全球化與本土性的共榮。 國家展館:設計文化的多元敘事 展場中,五座國家館以其獨特的文化底蘊與設計哲學,成為訪客探索世界設計脈動的窗口。 左:Fas Pendezza;右上:Il Giardino di Legno;右下:Swan。 義大利館彰顯「義大利製造」的極致工藝與創新精神,從FAS Pendezza精緻的經典遊戲桌、Il Giardino di Legno量身打造的戶外家具,到Swan永恆的軟裝家具與Composit的現代廚房與室內設計,義大利品牌持續引領卓越的全球潮流。特別的是,展館內陳列奢華皮革配件、織品、手工寢具、裝飾塗料及威尼斯玻璃等,充分展現傳統與創新並存、工藝與科技共舞的設計價值。 左上:Wasoo;左下:Mobella;右上:PDM;右下:Res。 泰國館以「Living Thai Space: The Absence of Power」為題,呈現一場融合傳統、創新與永續性的動態展演。Mobella將舒適感與國際美學融入家具設計;PDM則將泰國文化轉譯為當代設計語言。RES展現鋁製工藝的專業,WASOO則以稻稈等生物材料突破永續設計邊界。 左:Maison Craft;右上:Bendi-Bangkok;右下:Sculpture。 此外,Maison Craft與在地社區合作,發揚自然材質的工藝傳統;Sculpture展出包括聞名世界的Sexy Chair在內的未來家具;Bendi-Bangkok則以永續實踐進行實木彎曲技術的創新,共同刻劃出當代泰國設計的豐富面貌。 Knights Craft。 印尼館以「Embracing the Earth Society」為核心概念,透過九家參展商展示該國文化活力、創新實力與永續理念,聚焦於尖端材料與中小企業的成果,反映印尼在全球設計舞台上日益重要的地位。 捷克家具品牌mmcite。 展會現場亦匯集來自捷克、香港、法國、日本及中國等地的優秀品牌,形成一股強大的全球創造力浪潮。捷克館的Hunat、mmcite等品牌,香港集合CSI Floorings等團體、法國Casamance、日本Anonimo Design與Sanyei Corporation、中國的Bonas與JNJ Mosaic等,均在此齊聚,共赴設計界盛事。 捷克玻璃工藝品牌Hunat。 另外,由獲獎工作室A Life by Design設計的FIND全球高峰會會場,本身即是一件沉浸式裝置藝術,其以「設計國度」為主題,運用新加坡代表性的紅色為主調,搭配季節色彩、未來感入口,以及超過千公尺的精細布料構組而成。Anonimo Design的漸變弦線屏幕、Events Partners的座椅,以及Mill利用回收材料製成的地毯與家具,共同將新加坡推向全球設計前沿,創造既具象徵意義又充滿轉化能量的空間。 Anonimo Design。 設計靈感在一個個精心打造的展位中具體成形。義大利品牌Danilo以其藝術性牆面飾材聞名,此次展位靈感源自森林的層次生態與羅馬競技場的宏偉,引領訪客深入其設計世界。牆面藝術專家Arte則將展位構思為一座自然綠洲,有機形態、綠意點綴與設計師家具共塑出精緻而溫馨的氛圍,促進探索與交流。 左上:AID;左下:Arte;右:Deluxe Systems。 思想交鋒:全球高峰會的深度對談 為期三天的FIND全球設計峰會,匯集了來自23國、超過80位業界領袖,針對建築、酒店、地產與創新等領域議題進行演講。議題涵蓋城市韌性、人工智慧創新、具意義的奢華設計與文化認同等。 從左至右依序:Mario Cucinella Architects創辦人Mario Cucinella、Keiji Ashizawa Design創辦人Keiji Ashizawa、Ramboll的全球設計總監Hossein Rezai-Jorabi、 札哈.哈蒂建築事務所(Zaha Hadid Architects)Simon Yu總監。 重磅講者包括Mario Cucinella探討「創造性同理心」、札哈.哈蒂建築事務所的Simon Yu論述「都市轉型:建築作為變革催化劑」、Ramboll的Hossein Rezai-Jorabi分享「一個過去,多種未來,多重現在」以及Keiji Ashizawa闡釋「量體的層疊:空間與物件的整體觀」。 左:Gensler常務經理Angela Spathonis;右上:EDG Design設計總監Erin Juhl;右下:SOM副主理人Shumin Zheng。 今年高峰會亦引入關鍵女性視角,如Gensler的Angela Spathonis、SOM的Shumin Zheng及EDG Design的Erin Juhl,共同探討設計如何回應當今社會、文化與環境的挑戰。國際照明設計師協會(IALD)、亞太空間設計師協會(APSDA)及新加坡室內設計師協會(SIDS)等專業組織亦帶來專題討論,從光線在空間中的塑造,到文化遺產推動科技永續,乃至彌合設計教育與業界實踐的落差,內容十分多元豐富。為支持專業發展,所有峰會環節均提供免費的SIDAC持續專業發展積分。 新銳發聲:EMERGE @ FIND的視野拓展 由新加坡設計理事會呈現、FIND支持的EMERGE @ FIND,本屆以「設計中的對話」為主題,迎來最大規模展覽,從東南亞擴展至泛亞洲舞台。新加坡品牌SUPERMAMA創辦人Edwin Low首度擔任聯合策展人,與Suzy Annetta共同策劃。 左:SUPERMAMA創辦人Edwin Low;右:Design Anthology總編輯Suzy Annetta。 展區匯集超過75位設計師與百件作品,迎來自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及台灣的新聲音,與東南亞的知名創作者並列。其中七位設計師更獲選為年度「FIND社會先驅者」,包括韓國OK Kim、印尼Threadapeutic、菲律賓Meyte Chen等,為展區注入大膽新穎的觀點。 從左至右:韓國設計師OK Kim、印尼設計師AlvinT、菲律賓設計師Myte Chen。 FIND-Design Fair Asia的VIP買家計畫,專注於為頂尖設計、家具及燈飾品牌,與東南亞地區的優質買家進行精準商務匹配,透過客製化議程與預先安排的一對一會議,協助品牌與分銷商、設計公司、地產開發商及酒店業領袖建立深度連結,除了發掘新品,更能參與高峰會與導覽考察,掌握產業趨勢。在250個國際品牌支持下,展會成為全球品牌,向東盟及亞太地區邁進,創造顯著的商業價值。 2025 EMERGE@FIND參展作品。 資料及圖片提供」Fiera Milano、dmg events 編輯」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