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83
因小見大 「耍物仔Sńg mih-á」物件劇場特展
展覽主視覺。 台語「耍(sńg)」意指玩、遊戲,「物仔(mih-á)」則意為小東西,結合解釋即是可供戲耍、遊戲的小物件,提到偶戲,人們的重點往往聚焦於仿造人形所創作的人偶,然而一齣戲劇不僅只是由「人」的對白組成,還有許多小小物件的參與,提示觀眾時間、地點與事件的等種種元素,才能將故事完整演繹。2025適逢台北偶戲館20周年,館長藉童年扮家家酒的記憶為引言,讓觀眾透過遊戲般與物件互動的方式,挖掘物件自身的特性,在觀察、擺放、排列的過程中,延伸展出敘事情節。 展場照。 展場照。 物件劇場的多元可能 「物件劇場」此一概念源於歐洲,首次在台灣舉辦主題展覽,結合偶戲館的歷史與陳列,以此為出發點,引導台灣民眾走進物件劇場的世界。看似如偶劇般,同樣是透過物件演繹故事,但又不同於將物體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引導觀眾的注意力回到物件本身,結合觀眾的觀察與想像力,串連自己在物件上發現的蛛絲馬跡、觸發自身的情感記憶,意會劇作者想表達的內涵。 德國柏林當代物件劇團「復古未來主義Retrofuturisten」,《Million Mils》演出劇照。圖片來源©Retrofuturisten 匯聚國內外創作者,包含來自法國、比利時、德國、美國、西班牙、捷克等八個國家重要的物件劇場劇團參與展出,不僅有幾名歐洲物件劇場的早期先驅、當代中堅份子,還有台灣的代表性劇團。如被定義為「物件劇場的先行者」,來自匈牙利,長居義大利的表演藝術家、導演與劇作家,尤拉・莫爾納Gyula Molnár / Giulio Molnár。其經典之作《Small Suicides》由三段獨立短劇組成,全程無語言、無角色,卻以最簡潔的物件和動作,精準傳遞了深刻的孤寂。 TAMTAM物件劇場(TAMTAM Objektentheater),《鏽釘與其他英雄》,以撿拾物為主角的詩意劇場作品。 克里斯蒂安・卡里尼翁(Christian Carrignon)與凱蒂・德維爾(Katy Deville)夫婦於1979年所成立的法國廚房劇團,將影視語言應用於劇場,取用平日觸手可及的物件,如蔬果和餐具,強調與觀眾共享製作過程,調整藝術濾鏡所造成的距離,調度來自日常的創作材料,呈現一種親密的敘事形式,探問個人與社會的連結。 中央車站劇團(Cie Gare Centrale),創作強調物件本身即為舞台主角。透過別墅模型、新婚人偶和玩具跑車等物件陳列,組成故事情節。 此外,在台灣擁有豐富物件演出經驗的飛人集社劇團,與當代物件創作的囝仔人劇團亦一同參與展出,特別邀請高重黎藝術家參與展覽,呼應「物件」承繼來自20世紀視覺藝術「現成物(ready-made)」概念;自杜象(Marcel Duchamp)首次將日常物件轉化為藝術作品,延伸至普普藝術(Pop Art)、貧窮藝術(arte povera)、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等藝術形式,改變物件只是工具的思維,進一步用於傳遞概念、結構與意義,透過來自不同時期和不同國家的創作在本展中呈現的樣貌,清晰映照出物件劇場的演變與發展。 尤拉・莫爾納(Gyula Molnár / Giulio Molnár) ,《Small Suicides》,創作於1980年代,是物件劇場發展中的經典之作。 物件、道具、工具,本身即是積累人群長期使用並不斷優化的結果,自造型、材質,使用目的與使用過程所留下的痕跡,自誕生之初就與環境互動不斷,即便自身無法開口講述,物件主體即是一段無言訴說的故事。物件劇場著重透過普通的物品作為角色,以劇場手法突出物件的本質,在故事的推進中,促使觀眾觀看物件的方式產生新的視角和理解。 飛人集社劇團,持續以「小而專精」的策略,深耕偶戲與物件劇場,透過策展、群聚、跨界交流,成為推動台灣當代偶戲與物件表演發展的重要推手。 笨手劇團(La Compagnie les Maladroits),透過「拾撿、組合與拼裝」開創創作風格,並強調「遊戲精神」作為持續創作的方法論。 隨時更新的展陳內容 步入展覽空間,就像踏入一本劇作者的創作筆記,每個角落的展品都是一個劇團的精心呈現,透過物件、影片和臨時的文字註解,拼貼出創作的過程和表演片段。 奧利戈爾與微觀劇場 (Oligor y Microscopía ),出於對小而脆弱的物件知喜愛,揉合視覺藝術,重構記憶畫面,以物件與文獻共構獨特劇場。 在近11個月的展期中,結合展覽內容策劃了一系列讓觀眾與創作者可以共同參與的公眾活動,搭配台北偶戲館首創「Taipei Puppet Fest」8月表演節目與多元創作延伸,包含表演、工作坊、新書發表等,不僅延伸展覽物件的敘事,同時也在劇團表演期間,增減展間呈現的物件,讓觀眾一同沉浸式感受劇團活動的過程中變化的思路、觀看一場表演自設計到登台的過程。 達法劇團(Dafa Theater),以物見與肢體劇場,推出包容多元文化的實驗性創作,在現場作品中,透過玩具士兵的童趣意味傳遞對戰爭的反思。 本展旨在探尋「物件劇場」各種可能的面貌與發展脈絡,而是回到創作現場,從創作者與其使用媒材之間的關係出發,探索物件如何成為情感與敘事的核心。對於台灣的民眾,這是一種全新的概念,不僅止於一次性的娛樂,同時也在輕鬆的氛圍中,解構觀眾看待物品的慣性,從平淡無奇的日常中,挖掘全新的驚喜。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北偶戲館 採訪」江瑜
Interior 383
來自英國的「光之雕塑家」安東尼.麥考爾(Anthony McCall),以「固體光」(Solid Light)藝術裝置聞名國際,被譽為跨越當代藝術與實驗電影的先驅,首度在台個展日前揭幕,內容涵蓋9件精彩作品、18件檔案文件,以及素描、攝影與錄像作品,展覽重點正是其近年備受國際肯定的「固體光」系列,完整呈現麥考爾從平面到立體、從二維到三維,乃至從電影到裝置的創作脈絡。 「光之雕塑家」安東尼・麥考爾首度在台個展,聚焦呈現麥考爾固體光系列代表作。 解構電影與雕塑 實驗電影自名稱回溯,「實驗」一詞就概括了整個領域的顯著特徵:例如非常規的敘事順序,故意的失焦、快速的剪輯,與畫面不同步的音軌等等,透過這些實驗性的拍攝手法,促使觀眾更加主動去思考觀看體驗,挑戰主流審美、探討電影的娛樂性和藝術性。作為一名實驗電影人,麥考爾自70年代就開始嘗試變化創作形式,受拍攝過程所啟發,他發覺經過攝影的框架與解讀,使作品呈現和觀眾所接收到的內容再一次出現了變化,以此延伸思考:是否能有一種創作方法,可以消解鏡頭語言的過渡,讓觀眾直觀地走進他所建構的作品畫面? 麥考爾固體光系列作品打破電影、雕塑與裝置的界線,在黑暗中帶領觀眾穿梭於光線、空間與時間之間,探索存在與感知的邊界,並與作品互動、融為一體。 展中必看的亮點之一《描述一個圓錐之線》(Line Describing a Cone),便是他在1973年搬遷至紐約定居、並投入「固體光」系列的首件作品,被視為當代藝術與實驗電影領域的重要里程碑,藝術家本人稱之為「第一部存在於真實三維空間中的電影」,捨棄主觀敘事,牽引觀眾與之互動。結合現代科技,此作以16厘米攝影機拍攝,一開始觀者會看見螢幕上呈現一個白點,緊接著以光為筆,描畫點、線、面,隨時間推進,延伸繪出完整的圓形線條,在螢幕與投影機之間的空間內,透過光束形塑立體的圓錐,打破抽象與具體的觀念。 探索光與時間的互動 展覽重點聚焦於橫向投影、結合聲音與空間感知的藝術裝置,在展場幽暗的環境中,利用投影光束和煙霧,呈現光的形體和可以觸摸的質地。除了《描述一個圓錐之線》(Line Describing a Cone),亦呈現2000年後創作的3件橫向固體光系列作品,以及垂直投影之作,讓觀眾走入光中、融入作品的動態。同時,麥考爾的素描、攝影、手稿、錄像等作品,則自多維角度呈現其創作理念的不同面向。 《離去(靜默兩分鐘)》(Leaving (With Two-Minute Silence))。當觀眾置身於黑暗空間中,在煙霧的輔助下,眼前的三維形體將更加清晰浮現,彷彿一座由光構成的雕塑。 若問藝術家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麥考爾表示,他會採用Circle與Loop為其分類。Circle是結構型的循環,透過首尾相連的敘事,如《面對面I》(Face to Face 1, 2013)讓光等速重複的移動路徑,重點是讓觀眾自由穿梭在光牆間,自行決定體驗的始終;與之相對,Loop則有絕對的開始,此類項目以作品《離去(靜默兩分鐘)》(Leaving (With Two-Minute Silence)為代表,探索投影變化的節奏。在走進展場前,藝術家也提醒觀眾,不妨先看向投影機再轉身,自探索光錐所形塑的大型空間結構,再轉向研究螢幕上揭示的線描圖形,以便更加全面地將整體畫面收入視野。 視覺的革新體驗 綜觀安東尼.麥考爾的創作歷程,他橫跨繪畫、雕塑和攝影的領域,結合科技手法給予觀眾心靈上的觸動,不斷拓展藝術的邊界,這樣的挑戰精神不僅限於對外,也同樣對自身發起。一如展中的垂直投影作品《天光》(Sky Light),相較於其他作品橫向投影呼應電影播放的水平性,麥考爾轉而利用垂直投影,展現出另一種雕塑性的特質,此作以投射在基座上的方式呈現,結合雷聲與雨聲,營造出閃爍迷離的微型景觀與生態,彷彿獨立演出的自然劇場。 垂直投影《天光》(Sky Light)模型,以投射在基座上的方式,展現固體光的雕塑性,結合雷聲與雨聲,營造出閃爍迷離的微型景觀與生態。 黑格爾曾說:「身在純粹的光明,就如處於純粹的黑暗中一樣,什麼也看不見。」麥考爾無意將自己的作品限定在某個標籤中,透過創作不斷探索固有思維的邊界。在他創作的世界裡,「固體光」因應所在環境與觀眾的肢體語言相互對話,交織生命的動態,光的推進與退卻,不僅是物理現象,也象徵著人與人之間的際遇與流動,每一刻的珍貴,既是因為當下的獨一無二,也因為它銜接著下一刻嶄新的未知。 資料及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採訪」江瑜
Interior 383
許家維,《沉沒的聲音》(影像截圖),混合實境、聲納裝置、六頻道錄像裝置,2025。混合實境版本體驗長度50分鐘,錄像裝置版本片長14分30秒。 藝術來源於生活,透過藝術創作所反映的型態不僅限於作者的個人狀態和情懷,同時也在不同展演形式中紀錄其誕生的時代背景,以供觀者欣賞深思。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秉持推動台灣當代藝術的保存、研究、發展和推動的宗旨,建立藝術與社會大眾多元交流的管道,回應數位時代,啟動全新平台——「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 TFAM Net.Open」。 許家維,《沉沒的聲音》(影像截圖),混合實境、聲納裝置、六頻道錄像裝置,2025。混合實境版本體驗長度50分鐘,錄像裝置版本片長14分30秒。 於夏秋之際,本計畫前後推出線下與線上兩檔展覽:「沉沒的聲音」(The Sound of Sinking)與「消失的反動」(Vanishing Acts),經由虛擬載體,以記憶畫面和人工重構的記錄為探討主題,聚焦「消失與挖掘」的概念,面對數位時代資訊流動與記憶重構的解讀,期待與數位科技結合、拓展展覽的場域和定義,打破不同社群的壁壘,促進跨領域創作和藝術發展的多元可能性。 許家維,《沉沒的聲音》(影像截圖),混合實境、聲納裝置、六頻道錄像裝置,2025。混合實境版本體驗長度50分鐘,錄像裝置版本片長14分30秒。 線下展覽:「沉沒的聲音」(The Sound of Sinking) 「沉沒的聲音」取材澎湖周邊海域的沉船為創作靈感,對比軍事防護巡洋船艦的「廣丙艦」,以及二戰時期被日本政府徵用為運輸船的「滿星丸」與「山藤丸」等不同時期和不同區域的沉船研究,並與國立清華大學水下考古學暨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合作,藉由水下拍攝與聲音採集技術,重構虛實交錯的歷史現場。 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水下考古資料場景照,20世紀初銅製圓形窗框,出土自山藤丸沉船的船艙圓窗構件。 藝術家許家維醞釀三年,於首展中梳理三件沉船水下考古文物及研究資料,如1930年代出土自滿星丸,印有山下汽船商標之青花瓷;19世紀末出土自廣丙艦沉船的子彈;20世紀初出土自山藤丸沉船的船艙圓窗構件。邀請觀眾進入一場多人連線的MR混合實境,將文字與圖片資訊化為親身體驗,展開橫跨時空的視覺與聲響航程。 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場景照。 除了配合展覽空間敘事節奏,可見影像裝置播放包含潛水員定期監看「山藤丸」的水下作業過程、澎湖耆老葉成仁即興吟唱褒歌〈討海歌〉的演出,以及表演者潛入海中演奏自製螺旋槳樂器等等片段,天花不定時閃爍的聲納水箱,以及香港作曲家許德彰協作編制的實驗聲響環繞,讓觀眾化身為5位虛擬角色,如清朝水師、二戰日本海軍軍官、兩個早期潛水員、清代傳說生物海和尚,搭乘虛擬船艦穿梭於三艘沉船的故事背景。 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場景照。 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音效裝置。 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Vanishing Acts) 緊接其後的展覽由墨西哥籍策展人、數位藝術與文化研究者多琳.理奧斯(Doreen A. Ríos)策劃,邀請費德里科・佩雷斯・維洛羅(Federico Pérez Villoro)、徐容、安娜・里德勒(Anna Ridler)與奧莉亞・黎亞莉娜(Olia Lialina)等四組國內外藝術家,推出全新委託創作。透過數位平台,展示當代藝術如何介入資訊流動、社群關係與歷史意識,透過作品拋出提問:「我們能否在由策略性不穩定、崩解與抽離所開啟的灰色地帶中,找到與科技共處的另一種關係?」 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策展人納多琳.理奧斯(Doreen A. Ríos)開幕致詞(線上影像截圖)。 策展人多琳.理奧斯長期關注當代藝術中的科技技術不服從、戰術媒體和新物質性,針對AI、5G、物聯網⋯⋯等科技技術的快速發展對社會的影響,通過虛擬媒介所建構的人際關係,同樣影響了人類對情感的認知、催生新的美學,藝術的存在,於此既是賞心悅目的作品,同時也是回應時代的鏡子,引導觀眾一同探討人與技術之間的關係,反思網路媒介中「物質、記憶、幽靈、脆弱性」等問題意識。 放眼藝術未來發展 北美館副館長蔣雨芳表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 TFAM Net.Open』所持續實驗與推動的,不僅是展示形式的創新,而是透過實驗性創作,思考數位趨勢如何生成觀念、重構關係與形塑公共性,拓展觀眾對藝術、網路與時空關係的想像,進一步回應文化機構於數位轉型時代可發揮的影響力。」 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場景照。 藉由線下與線上、挖掘沉船的歷史,以及欣賞數位藝術展陳,挑戰對於藝術的認知和慣性,觸發五感與作品的互動,更進一步滲透觀眾的思維,探索真實與虛無的邊界,在快速變動且逐步改變的數位環境中,重新思考文化存續對當代社會的定義與價值。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主視覺。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主視覺。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編輯」江瑜
Interior 382
「2025香港室內設計周」於6月19日在香港西九文化區正式揭幕。本屆重點活動之一為「Urban Reflection展覽」,匯集十組香港知名室內設計師與家具製造商的合作作品,早前於義大利米蘭設計展廣受好評,如今載譽歸來,向當地觀眾展示香港設計的獨特魅力。 「Urban Reflection展覽」現場。 十組作品展現香港城市精神 「Urban Reflection 展覽」以香港獨特的城市景觀為靈感,探索高密度生活與摩天大樓交織下的光影互動,參展作品涵蓋家具與燈飾,不僅反映都市活力,更體現設計師對文化傳承與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時代椅子》Gud Gud Studio / Stepan Angus Gudev。 參展設計組合包括:凝態建築設計有限公司與瑆源設計有限公司聯手打造的《四葉・合聚》;Bean Buro與達藝家具有限公司的《Stoneflow Sofa》;Studio RYTE與Ricardo Lighting Co. Ltd合作的《柔竹燈》;P A L Design Group與西德寶富麗(遠東)有限公司創作的《蛋形搖椅》;Gud Gud Studio與弦制作(國際)有限公司帶來的《時代椅子》;一持工作室與radd合作的《乙巳》。 《Moon Series》Craft of Both / Christina Standaloft, Jay Jordan。 Craft of Both與MADE聯名的《Moon Series》;林子康設計有限公司與廿一由八的作品《O.N.N.O. COFFEE TABLE & O.N.N.O. DESK》;瑆珀設計有限公司(瑆集團)與健林牆紙的《It's Caffeine》;Bill's Design Limited與 CycleCore Limited的《叮叮》。這些作品不僅融合中西文化元素,更運用再生紗線、回收電車玻璃等環保材質,展現香港設計師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 《It's Caffeine》瑆珀設計有限公司(瑆集團)/ 梁家耀 莫詩韻。 除大型展覽的盛會,亦在M+博物館大台階舉行的設計論壇,邀集參展設計師分享創作理念與米蘭參展經驗。論壇深入探討香港室內設計如何透過國際合作,呈現獨特的都市文化特色,並促進業界交流與創新思維。「2025香港室內設計周」透過「Urban Reflection 展覽」,不僅展示設計師的創意與工藝,更向世界證明香港作為國際設計樞紐的地位。 資料及圖片提供」香港室內設計協會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82
2025年盛夏,倫敦肯辛頓花園迎來一場跨越文化與時空的建築對話。孟加拉建築師Marina Tabassum以獨特的建築語言,為蛇形藝廊展亭(Serpentine Pavilion)二十五週年創作了《時光膠囊》,這不僅是一座臨時建築,更是一封寫給未來的立體書信,邀請人們在光影流轉間思考永恆與瞬息間的關係。 建築師精心布局,使展亭的南北軸線與南館遙相呼應,構成完美的視覺對位。 Marina Tabassum的設計哲學始終圍繞「切題的建築」展開,擅長將現代建築設計,巧妙融入當地文化。今年利用木材構組四個獨立拱門,描摹出膠囊狀的展亭外觀;外部覆上半透明立面,使陽光如細紗般濾入,在內部空間織就斑駁的光影錦緞。這種對自然光的運用,靈感源自南亞傳統婚禮中的「Shamiana」帳篷,那些由竹結構與織品構成的臨時建築,見證了相聚的喜悅時刻。Marina Tabassum將集體記憶移植至倫敦公園,讓展亭成為容納多元文化的當代「Shamiana」。 動態空間中的知識共構 展亭的南北向延伸軸線與蛇形藝廊南館精確對位,中央環抱一棵半成熟的銀杏樹,其源自侏羅紀時期的活化石樹種,既象徵著時間的韌性,亦隱喻建築師對氣候變遷的思考。隨著展期從夏入秋,銀杏葉片將由翠綠漸變為燦金,為建築增添第四維度的時間層次。展亭結束使命後,這棵見證過無數對話的樹木將被移植回公園,完成一場自然與人文的交錯循環。 展亭中央的銀杏古樹,隨季節變換葉色,以生命韻律為建築增添時光維度。 有別於傳統展亭的靜態形式,Marina Tabassum引入可動態調整的膠囊結構,使空間能隨使用需求轉換配置,在流動間呼應座談、表演等活動,「空間應當成為促進人類交流的催化劑。」另外,展亭內置書架精心選藏關於孟加拉文化、文學與生態的書籍,隱含知識分享所帶來的永續價值。 動態膠囊結構突破傳統展亭框架,讓空間隨活動需求靈活變形,成為人際互動的催化劑。 建築師構想展亭未來遷離後,可轉為向公眾開放的社區圖書館,使這座《時光膠囊》成為真正穿越時空的文化載體。這座展亭延續了歷屆作品的實驗精神,尤其呼應2006年荷蘭建築師Rem Koolhaas的《OMA》環狀展亭,以流動結構展現鮮明的動態特質,此外亦透過銀杏樹與大地的連結,展現Marina Tabassum對人與環境關係的深刻思考,完美體現「實驗不應有止境」的核心理念。 展亭書架精選孟加拉文化典籍,未來將轉化為社區圖書館,讓時光膠囊實現跨世代對話。 《時光膠囊》是2025年夏季倫敦最富活力的文化樞紐,包含「公園之夜(Serpentine Park Nights)」系列演出、詩歌朗誦、家庭工作坊等多元活動。值得關注的是《The Shape of a Circle in the Mind of a Fish》新書發表會,該著作探討超人類意識與生態哲學,恰與展亭的環境關懷形成思想共振,另外亦安排策展人導覽,帶領觀眾深入解讀展亭設計與歷史脈絡。Marina Tabassum特別創作的限量版畫作於開幕週發行,藝術品如同展亭本身,凝結建築師對時間、光影與空間關係的思考。 建築作為社會實踐的延伸 這位2024年《時代》百大影響力人物始終將建築視為社會變革的媒介。Marina Tabassum所創立的非營利組織F.A.C.E專注氣候調適議題,在孟加拉地區推廣可移動模組化住宅「Khudi Bari」。這種社會責任感體現在展亭設計中,從本地採購的木材到可移植的銀杏樹,每個細節都訴說著對永續發展的堅持。 以木構工藝打造四座獨立拱門,勾勒出膠囊般的展亭輪廓。 作為首位完全以木材構築蛇形展亭的建築師,Marina Tabassum突破了材料運用的傳統框架。技術顧問AECOM總監Jon Leach坦言,這個「工程獨特」的作品為團隊帶來意想不到的豐碩收穫。 半透立面篩落斑駁天光,靈感源自南亞「Shamiana」喜帳,以光影織就空間的溫度。 而負責建造的Stage One團隊更讚譽其「強烈的造型結合動態元素」,創造了展亭史上又一里程碑。當陽光穿過木結構,在展亭地面繪製出瞬息萬變的光影圖騰,訪客將切身感受「建築感官與精神的連繫」。這座位於肯辛頓花園的《時光膠囊》,既是建築師獻給倫敦的夏日情書,也是留給未來世代的文化遺產,期待透過設計連結彼此,並在變動時代中尋找恆常價值。 Marina Tabassum Architects(MTA) / Marina Tabassum Marina Tabassum 是國際知名的孟加拉建築師與教育家,以其融合當代設計與地方文化、氣候及歷史的建築理念著稱。她於1995年畢業於孟加拉工程技術大學,並在2009 年創立個人事務所Marina Tabassum Architects(MTA)之前,曾與Kashef Chowdhury共同創辦URBANA建築事務所,參與設計孟加拉獨立紀念碑等國家級項目。現為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教授,曾任教於耶魯大學、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等多所頂尖學府,且獲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她的作品屢獲國際獎項,包括2016年阿卡汗建築獎、英國The Soane Medal及法國建築學院金獎等,並於2024年入選《時代》雜誌「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除了建築實踐,Marina Tabassum積極推動社會公益,主持非營利組織F.A.C.E,為邊緣社群建造模組化住宅(Khudi Bari),並領導公平貿易組織Prokritee,支持孟加拉女性手工藝者。她的作品巡展於慕尼黑、里斯本等地,持續影響全球建築思潮。 資料及圖片提供」Serpentine Pavilion 撰文」林靖諺
Interior 382
勤美術館2025夏季展《Net & String Taichung》由來自奧地利維也納、活躍於概念藝術與空間實驗領域的設計團體 Numen / For Use首度來台展出,以全球巡迴經典〈Net〉與〈String〉系列全新版本,量身打造勤美場域限定的裝置創作,帶來一場體感與結構交織的當代藝術實驗。本次展覽以兩件裝置作品《Net Taichung》與《String Taichung》連動呈現,是團隊迄今最大規模的空間裝置嘗試,參與者可實際穿越、攀爬、匍匐於作品之中,讓身體不再是旁觀的工具,而是觸發空間變化的關鍵。 勤美術館2025夏季展《Net & String Taichung》主視覺。©勤美術館 重拾純粹而好奇的童心 Numen / For Use成立於1998年,由斯帆.瓊克(Sven Jonke)、克里斯托夫.卡茲勒(Christoph Katzler)和尼古拉.拉德利科維奇(Nikola Radeljković)三位工業設計師共同創立,以極簡主義出發再加入實驗與創意,長年致力於探討觀眾、身體、材料與空間之間的詩性關係,並模糊建築、雕塑與舞台之間的界線。團隊的共同創辦人、也是本次策展人卡茲勒對場域與建築結構有敏銳的知覺,延伸勤美術館的建築視覺語言,打造出有彈性、有回應性的空間體驗。 奧地利藝術團隊Numen / For Use。©Numen / For Use,攝影:Aurélie Cenno 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何承育說明,勤美術館成立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家打開想像、用不同角度看事情,期待這檔展覽可以從材料實驗、身體參與到空間互動,打開觀者全新的感官邊界。畢卡索曾言:「我能用很短的時間就畫的像一位大師,卻要用一生去學習畫的像一個兒童」,他認為,這件作品就像一件巨大的包裹,未打開前無法預期其中的內容,但當作品完成、觀眾走入時,即可深刻體驗如孩童般的興奮感,從認識自己的肢體動作、在網中遊走、甚至躺下休息,都是一種與空間重新建立關係的過程。 《Net Taichung》作品外觀。©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懸浮之網 觸發感知 策展人卡茲勒分享,此次特意讓兩件作品融合成一個連續的感官旅程,得先開啟兩扇門才得以進入其中,考量氣體、氣壓等條件,門片為技術上必須存在的物件,Numen / For Use賦予其更深層的意象,開啟便就如同進入未知的世界,讓觀者在過渡空間轉換心境。先在以兩層繩網構築出懸浮平台的《Net Taichung》裡解放身體;再於《String Taichung》中沉浸視覺,透過解構和重組日常素材,創造全新意義。 觀眾穿梭於《Net Taichung》層層堆疊的空間,成為作品的一部份。©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要將這麼大型的裝置帶入精準限制的美術館中絕非易事,從外觀看,充氣體彷彿白色浮動有機物般,《Net Taichung》的創作靈感來自勤美術館入口的線條,是個自撐式、可進入的社會雕塑,以充氣裝置呈現的網,是《Net》系列在結構與外觀上的進化版,透過充氣,提供表面足夠張力,進而拉緊內側連接的網織結構,無需其他外力支撐,形成一個柔軟的型態,隨觀眾移動而變化,外膜同時具有攝影學裡「柔光箱」的擴散效果。 三層網狀結構在數個節點交織,產生類似電腦建模的3D線框模型的變形效果,看似數位生成物,但其實整個過程是奠基於團隊對於空間的親身體驗和思考,透過實際的模型不斷實驗和精進,最終才成就這個虛擬感強烈卻又非常具體的作品。 作品《String Taichung》,體驗虛實間的雙重情境。©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String Taichung》的靈感則源自勤美術館屋頂的斜線格柵,平行輪廓的反覆出現,正好啟發了編織繩線的三維線性空間。藝術家某次參與充氣結構工作坊,當時,有個作品原型是常被用來展示Logo或廣告的立方體充氣物,其特別之處並非在於外觀,而是內部,那裡面是由密集筆直的繩索所構成的空間,使人聯想到極簡藝術,這種偶然的美感是實用物件的隱藏之美。因此,《String》可以視為「現成物」(objet trouvé)藝術,亦即將現成品加以改造,在藝術脈絡下重新架構,使其脫離原有功能,變身為沉浸式空間裝置。 《String Taichung》利用線條打造立體且沉浸式的極簡藝術。攝影:顏嘉蒂 策展人進一步說明,2023年9月開始團隊即與勤美術館展開合作的前期溝通,也於奧地利多次技術模擬,歷經形體測試、材質拉力調整、視覺範圍校正等步驟,才得以精準安裝於美術館的挑空區與室內樓層之中。不僅巧妙延伸館體獨特的建築語言,以極具彈性與張力的構造形式呼應建築結構,更轉譯為觀者可親身介入的空間體驗,進一步形塑出具回應性的感知場域。 資料及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82
作為「台灣四大名泉」之一,與北投、礁溪、關子嶺等並列的台東知本,其名源自卑南語Katratripulr(卡大地布部落;有團結、在一起之意),對性格強悍且向心力強的卑南族人而言,哺育其祖先成長茁壯的知本溪,在部落文化裡不僅是天然劃分的地界,更是生活和文化場域。 峇岦嵐偲.旮札涅灆,《似水的記憶》,2025年,樹皮、竹片、鐵、LED燈,500 × 500 × 300 cm。 隨時代變遷,這片山林與泉水交會的土地之美更加廣為人知,舉辦光祭,不僅是藝術展演,同時也是推動知本山林文化與自然風貌進行一次深層連結。本屆光祭以《沐光泉》為主題,邀請來自台灣與國際各地的藝術家匯聚於此,以光與水的共舞為媒材、注入個人對在地元素的詮釋,偕同地景打造燈光藝術裝置,邀請民眾一同踏入知本走訪光雕秀、參與手作體驗,品嚐在地美食,欣賞以夏夜溫泉為舞台所展演的夢幻光影。 米類.瑪法琉,《落憶》,2025年,竹枝、鐵件、LED燈,尺寸依實際現況而定。 今年光祭分為三大展區:「泉湧」、「光現」、「永續」,取材溫泉自地脈湧現的流動型態,帶領觀眾由淺入深地踏入知本特有的敘事語境、再從來自地底的水元素和地面天光接觸的變化,欣賞感官與光的交會;之後帶入人與自然的互動,一邊回顧在地社區記憶、一邊展望永續未來。展中呈現12件大型裝置作品,不僅是讓人欣賞藝術家的巧思和台灣與國際的連結,同時也通過這些對在地景觀的重新解讀,讓觀者在對美的驚嘆中,同時也透過在光祭中所經歷的人、事、時、地、物,對知本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點亮在地文化 《沐光泉》作品分布在知本溪畔與勇男橋,在夏季的日夜相互輝映,這些藝術裝置的佇立,不僅是透過意象與在地精神互動,同時也是形塑一個個吸睛的地標,讓民眾在欣賞藝術品的過程中,透過腳步的移動加深對知本環境的印象。如每日在勇男橋上演的光雕秀《光湧.界》,藝術家胡縉祥、郭彥宏及韓承燁揉合水的自然流動與數位粒子的光影,借橋為載體,以投影與雷射技術創造出一座「穿越感知」的時空之門,讓觀者站於橋下,沐浴在瀑流之中,透過數位編織的空間,與自然進行對話。 路瓦.里維拉,《沐光耀》,2025年,布料、PVC、LED燈,1000 × 250 × 350 cm。 來自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藝術家米類.瑪法琉,其作《落憶》以線性時光為軸,描繪創作場地範圍內的萬物生長動態,結合圖騰投影創造抽象的詩性記憶,以空間的自然風貌回應時間變遷,邀請世代族人的步履與當代觀者的身體記憶彼此交會聚合。而同樣是部落記憶,水也是排灣族人重要的生命循環媒介,出生時用水標記家裡的味道,死亡時會用水為死者送行,峇岦嵐偲.旮札涅灆秉持排灣族對水的理解,透過《似水的記憶》,傳遞生命的連結。 李蕢至,《氣鏡之門》,2025年,竹子、鋼筋、LED燈具、噴霧機,1500 × 1100 × 600 cm。 巴西藝術家大岩奧斯卡的《光之橋》以光為媒介,更進一步將「連結」的概念具象—通過在知本溪上建造一座「光之橋」,讓這個超越功能性的結構在視覺上橫跨遼闊的距離,串聯思想、物質,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性。與這個開闊的作品相對,日本藝術家吉井宏的《野豬寶寶爬上來了》取材山豬與知本山林間共處的趣味故事,將視覺聚焦於泡在溫泉裡的野豬寶寶形象,彷彿在邀請他人一同享受溫泉,以療癒筆法描繪自然與人親密共融的趣味意象。 詹維欣,《地脈》,2025年,鐵件、LED燈具,480 × 60 × 380 cm。 感知在地歷史深度 在欣賞夏夜燦爛的地景藝術與溫泉之餘,活動也特別設置「回溫・知本」微型展,透過老照片與居民口述的過往,宛如回到古老部落,圍著營火傾聽長者的故事;回顧知本從部落秘境逐步轉化為觀光溫泉勝地的過程,遊玩的體驗只是讓人淺嚐一口知本現在的美好,了解背後的歷史,才會體味到這份美好此前經歷多少人的努力、奠基了此刻的難得。光祭的體驗不僅是給予感官上的滿足,同時善用活動安排沉澱情感的後韻,以此深化觀眾對在地的理解,透過美好記憶,牽起造訪者與知本之間的連繫。 微型展《回溫.知本》展場照。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東縣政府 編輯」江瑜
Interior 382
對於自身長居的環境,人們往往最熟悉又最陌生,熟悉每天應對的疲勞、陌生在地本身的美好,尤其生活在當代的人們,習於將大部分注意力投入手機裡無限的虛擬世界,更容易忽略身邊觸手可及的場景。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秉持自身生命經驗與對自然環境的觀察,組織建築、公益和技術專項等各領域人才,橫跨裝置、繪畫、雕塑與攝影等多樣媒材進行創作,藉由作品觸動觀眾的知覺、進一步轉向對環境的思考。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展覽場景照。 臺北市立美術館於今夏所推出的「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攜手「奧拉弗・埃利亞松工作室(Studio Olafur Eliasson,SOE)」,回顧其30年的藝術生涯,展出17件代表性作品,聚焦於身體感知、參與協作、生態與非人類視角等重要主題,以觀者自身的感知為出發點,突出對認知的重塑,透過沉浸式的藝術體驗,展開一場難忘旅程。 家鄉的啟蒙 埃利亞松生於1967年,在冰島與丹麥成長,自然環境啟蒙了他最初對「美」的認知,因此延伸至人類之於環境、氣候、空間、感知經驗等多重面向的思考,自丹麥皇家美術學院畢業後,在柏林開創辦公室並潛心於創作,其作以挑戰感官、強調與環境共創享譽國際。 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 如2003年曾代表丹麥參加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同年於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展出的《天氣計畫》,透過黃色燈光及鏡面創造人工太陽般的光感,探索氣候變遷的議題。2008年《紐約瀑布》(The New York City Waterfalls),在曼哈頓與布魯克林沿岸建造了四座大型人工瀑布;2014至2018年將格陵蘭冰川的碎冰分別帶至哥本哈根市中心、巴黎和倫敦的《觀冰》(Ice Watch),見證冰川的融化消逝。 《循環扇》,1997。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典藏。© 1997奧拉弗・埃利亞松。 埃利亞松通過學者和科學的觀測,取材自然環境,在美術館進行藝術化的呈現,透過知識的分析和現代科技模擬,將發生在城市之外的自然生態重新帶回現代人的視野,或還原、或放大,比對現代社會追求更高效的人工環境,在情感與思維方面重構人類與環境議題的距離。 詩意感知 本次展出作品,透過氣流、水和光影等生活中少有人主動意識或感知的存在為切入點,將這些細微元素透過藝術手法嶄新詮釋,帶來令人驚嘆的效果。一如懸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大廳上空、垂落自轉的《循環扇》(1997),是本展的第一印象,因其位於展場入口之外,初時可能還不能意會到這是一件作品,別具一番遊戲趣味。 《被活動定義的物體(當時)》,2009。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 提供。© 2009 奧拉弗・埃利亞松。 最受矚目的作品當數1993年《美》。此作為奧拉弗・埃利亞松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位於一片黑暗當中,唯有一道光束和水霧共舞,將視線聚焦於透過自然反射營造跳動的虹彩。當觀者移動或靠近影響水霧的波動,隨著視角變化,每個人觀看到的色彩、形狀也會形成差異,讓觀者與作品共同形塑自身與藝術品的感知經驗,展示美的多重樣貌以及不同可能性。 《單色房間》,1997。Angsuvarnsiri 收藏。© 1997 奧拉弗・埃利亞松。 《被活動定義的物體(當時)》以投影和水流聲響,利用視覺殘留現象,透過頻閃燈規律性的閃爍,使噴泉水流看似凝固在空中,挑戰觀者對於「眼見為憑」和現實的認知;《單色房間》為巡迴展中空間最為寬廣的一站,不同於其他展間,這裡展示的重點在於抽離其他色彩訊息形成灰階對比,限制眼睛感知的色覺範圍,讓空間中僅剩明暗對比,以此促進身在展間中的觀眾重新思考視覺經驗的本質和可塑性。 《環星共振器》,2018。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8 奧拉弗・埃利亞松。 最後則是近代作品,2024年的《冰河的最後七天》。此作按大小依序列出七個青銅雕塑,造型取材自埃利亞松與團隊在冰島鑽石沙灘上發現的冰塊碎片,透過數位掃描保留冰塊融化前的形狀,展示消融的過程。每塊青銅雕塑旁分別搭配一顆透明玻璃球,隨冰塊消融、玻璃球由小變大,具象融化後的水量,提醒所有人全球升溫加速的冰川消退。 探索未知的驚喜 埃利亞松表示:「這場展覽是很多『旅程』的組成,從柏林工作室出發來到台北,是一段旅程;觀眾從家中移動展場中亦是一段旅程,從這些期望、體驗到回應,都是一段新的旅程。在旅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變化,人們習慣了一切如常,依循日常的規律,讓我們感到安心,一切都無須改變。但旅程是充滿意外、不可預期的,如果能夠接受這些,會有機會擁抱更多不同。」 《美》,1993。洛杉磯當代藝術館典藏。© 1993 奧拉弗・埃利亞松。 在各國間穿梭辦展,來自北國的埃利亞松為世界呈獻他對家鄉的理解,同時也吸收各地給他留下的印象,化為養分和橋樑,建構他與世界各地的對話。本展名為「你的好奇旅程」,因為整個展覽都是動態的、經過與觀眾的互動才能完整,將觀眾設置為展覽的主角,以踏入展場為起點,因對陌生的場景感到好奇、衍生前進的動力,通過不同思想和觀察角度的對比,一點點揭開慣性的面紗,看清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與外在環境的聯繫,讓每一次意外都是驚喜,直到完成整個探索的過程。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展覽主視覺。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 時間」2025年6月21日至9月21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一樓1A、1B展覽室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撰文」江瑜
Interior 381
Bluerider ART台北.敦化新館於6月7日正式開幕,標誌著藍騎士藝術空間從台北仁愛、敦仁雙館擴展至敦化商圈,邁向第二個十年的國際化新里程。開幕首展《浴火雁行:悍圖社 — 台灣美術史的生命書寫》以台灣當代藝術團體「悍圖社」為核心,呈現13位成員逾50件作品,展現其從本土巷弄文化到國際舞台的藝術軌跡。同年10月16日,此展將移師至Bluerider ART倫敦.梅費爾館,深化台灣藝術的全球對話。 新館開幕之際,以台灣當代藝術悍圖社為主軸,隱喻浴火雁行般的新開始,以及捍衛圖像般對藝術價值的堅持。 Bluerider ART過去十年以「巷弄文化」為根基,致力於發掘台灣當代藝術的獨特語彙。隨著新館的成立,其定位轉向「國際城市交流」,透過台北與倫敦雙城展覽,串連東西藝術視野。開幕展《浴火雁行》不僅是空間擴張的象徵,更呼應悍圖社成軍近三十年來「悍衛圖像」的精神,強調藝術如何從本土歷史中淬煉出普世價值。 秉持巷弄文化,Bluerider ART總是低調隱於小巷中,並精心安排每一場大氣而內斂的展覽。 悍圖社:台灣美術史的集體記憶 成立於1998年的悍圖社,最初由楊茂林、吳天章、陸先銘等8位藝術家發起,後擴增至13位成員。他們經歷台灣威權統治、解嚴與全球化浪潮,以藝術回應社會轉型中的身份認同與文化衝突。展名「浴火雁行」寓意深刻,「浴火」象徵成員在經濟掛帥的年代堅持創作,如同歷劫重生;「雁行」則體現其兄弟情誼與集體力量,如同雁群相互扶持,在台灣美術史上留下鮮明印記。 畫作透過視線的堆疊陳列,將不同風格一攬眼底,左:吳天章 《千鈞一髮》,右:李民中《距離》。 展覽涵蓋繪畫、裝置、複合媒材等多元創作,每位藝術家皆以獨特視角書寫台灣故事:楊茂林以台灣原生動植物為題,刻畫人與土地的共生情感;吳天章透過台客美學的華麗荒誕,批判社會現實;陸先銘筆下的老樹隱喻自然與都市的拉鋸;郭維國以童話寓言暗喻國際政治局勢;連建興的魔幻寫實山林,融合夢境與土地記憶;涂維政則重組科技零件,反思工業化遺跡。其他成員如李民中、楊仁明、賴新龍等,亦透過抽象線條、夢幻場景或市場文化轉化,展現台灣藝術的辛辣與包容。 展間淨白敞亮,將每個作品完美烘托而出,光影隨展示立面錯落相映,豐富整體觀感。 悍圖社的創作脈絡,映照台灣近代史的文化變遷。從日治時期現代化啟蒙、戒嚴時期的壓抑,到解嚴後的身份探索,藝術家們以「反叛」與「自嘲」為武器,將政治隱喻轉化為美學實踐。例如1990年代後,他們從街頭抗爭轉向內省,透過黑色幽默解構權威,並在全球化浪潮中重新定義「本土性」。策展團隊指出,這種「平和中帶辛辣」的特質,正是台灣當代藝術的魅力所在。 最左側:楊仁明《想法和說法--來來回回的》,以抽象線條表現台灣藝術所蘊含的多樣情懷。 本土文化的國際對話 《浴火雁行》將於10月登陸Bluerider ART倫敦.梅費爾館,成為台灣藝術進軍歐洲的重要節點。展覽不僅呈現悍圖社的創作演變,更突顯台灣如何以「非西方中心」的視角,參與當代藝術論述。例如常陵以戲謔手法回應地緣政治,或陳擎耀透過自畫像諷刺造神文化,皆引發國際觀眾對亞洲政治美學的共鳴。 悍圖社藝術家。 悍圖社的創作,如同一部台灣社會的視覺編年史。從戒嚴時期的壓抑到解嚴後的狂飆,再到全球化下的自我定位,以藝術抵抗遺忘,將個人傷痕轉化為集體記憶。Bluerider ART透過此展,不僅致敬這群「逆風前行」的藝術家,更預告台灣當代藝術將在國際舞台持續發光。正如展覽所述:「歷史仍在飛行,他們仍在創造,一股新辣潮已來!」 浴火雁行:悍圖社 — 台灣美術史的生命書寫 時間」2025年6月7日至8月31日 地點」Bluerider ART 台北.敦化(新館),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1樓。 資料及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81
由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精選的81件重要藏品,於今夏遠渡重洋,首次嘗試海外大規模展出,攜手國立故宮博物院共同規劃,內含雷諾瓦、塞尚、梵谷、高更等等38位大師真跡,透過五大主題:「身體姿態」、「肖像與人物」、「徜徉自然」、「從城市到鄉村」以及「水岸風光」,向大眾展現印象派、後印象派至早期現代主義的多樣面貌。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主視覺。 橫跨百年的藝術盛事 故宮與大都會博物館的合作由來已久,可追溯至1961年,院藏精品遠赴大都會博物館展出,1996年更舉辦「中華瑰寶展」巡迴全美四大城市。今年適逢故宮100週年院慶,為優化整體環境,延續「新故宮計畫」的推動進程,北部院區的圖書文獻大樓(第二展覽館)竣工時間巧合地與布展時間相互貼合,也因此隨本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在台登陸而正式啟用。 國立故宮博物院 蕭宗煌院長致詞。 五大展區的設計,通過聚焦大師們的繪畫主題,更便於對照大師們不同的表現手法,以及當時的社會樣貌。「身體姿態」梳理1860年代起,藝術家們對人體的詮釋,以及說明鉛筆、顏料等不同媒材與技法在肢體動態的表現,如高更《大溪地的出浴女子》,土黃、深綠等飽和的色塊與女子色澤濃豔的衣物對照,以及粗獷的構圖,帶來熱帶島嶼的溫暖氣息。 展覽學術顧問曾少千教授介紹「布豐莊園附近的樹木與房舍」畫作。 「肖像與人物」呈現18世紀末工業化後,藝術從國家資助轉向更開放的大眾市場,肖像畫登上舞台。如雷諾瓦《彈鋼琴的兩位少女》,畫面中的兩位主角,透過優雅舉止、衣著和背景,流露新崛起的中產階級對女性教養的期待,也展示了印象派精巧細膩的面相。而隨政治與工業革命的推進以及城市發展,藝術家這時將視野轉向祖國的風光,「徜徉自然」帶來法國風景,一如塞尚《布豐莊園附近的樹木與房舍》,不僅是對家鄉的深情流露,也暗喻藝術家與家人的情感糾結。 保羅‧高更,《大溪地的出浴女子》,1892年Image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從城市到鄉村」展現藝術家的人生軌跡,漫遊之處皆是風景,透過藝術家獨有的細膩感性和標誌性技法,重現在時人眼中普通的日常。就像秀拉《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習作,透過「點畫」技法,描繪巴黎附近的「大碗島」,人物悠閒地在草地上度過午後,色彩層次與明暗變化,反映作者對光之美學的深刻理解。「水岸風光」,則對應1911工業化帶動鐵路運輸,人們有更多機會前往海灘、漁村、港口等各地,藝術家更是自海的開闊、與海港往來的人潮,汲取豐富靈感,一如波納爾《聖特羅佩舊港一景》,柔和色調宛如曝曬在海邊燦爛的白光下。 奧古斯特‧雷諾瓦_彈鋼琴的兩位少女_1882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_Auguste Renoir_Two Young Girls at the Piano。 自19世紀到20世紀,印象派的起源與發展同樣歷經近百年的醞釀與熟成,畫家離開畫室,改變自己觀察世界的角度以及構圖的思維,描繪的對象也自宗教、神話和宮廷,延伸至民間百態和自然環境,對於色調和線條的解讀也逐漸走出學院派所規範的框架,以越發自信的筆觸去發展自身的個性。 自收藏者角度布展 印象派素來為台灣所熟悉,但印象派的誕生與發展歷史並非一帆風順,緣起19世紀中葉的法國,一場通過「匿名藝術家合作協會」的名義所舉辦的畫展,展中作品多與主流審美背道而馳,包括其名「印象」都是源於評論家的批評。它的存在標誌出新銳藝術家對學院派與官方沙龍壟斷當代藝術價值話語權的反動與叛逆,而它延續至今的存在則反映了收藏家極具前瞻性的眼光。 保羅‧塞尚,《布豐莊園附近的樹木與房舍》,1885–86年Image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本次展覽中,多項作品源自雷曼家族於1969年於大都會博物館的捐贈,於20世紀初,雷曼家族自各國收購的藝術品和捐贈數量,甚至促使大都會設立「雷曼廳」以供專門展示,被譽為「美國最非凡的私人收藏」。在印象派仍被視為前衛藝術的年代,是什麼打動了鍾情於藝術的雷曼家族?跨過一家三代的收藏者,透過本展的呈現,可觀之處不僅在於時代篩選過的藝術之美及藝術史的流變,也是不同收藏者對藝術的理解與詮釋,邀請現代的藝術愛好者,一同探討美的定義和價值。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第二展覽館一樓特展廳(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時間」2025年6月14日至10月12日 資料及圖片提供」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時藝多媒體 採訪」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