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45
《Hello Ouchhh:AI數據藝術展》台灣獨家作品公開
在台灣民眾引頸期盼下,全球最頂尖的藝術團隊 Ouchhh 終於在 2022 年在台展出濃縮10年來的精華「Hello Ouchhh >_< AI 數據藝術展」,6 月 25 日在華山文創園區紅磚區正式開幕!主辦單位時藝多媒體表示,本次展覽集結 Ouchhh 團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 3 件作品使用台灣相關數據,包含音樂、海洋、空氣等,透過 AI 人工智慧的重新演算,創造出台灣版獨家專屬影像。 海洋數據展出現場。 展覽更推出夜間專場體驗活動:「星光微醺體驗套票」及「霓虹燈字體驗套票」,讓廣大觀眾能有更多不同的體驗方式去感受 AI 藝術創作,今夏將為大家帶來一場科技與藝術全感官體驗的沉浸式饗宴! >_< 頂尖 AI 數據藝術團隊「Ouchhh」 來自土耳其,曾獲得多項國際大獎的 AI 藝術團隊 Ouchhh 由工程師、學者、創意編碼師、媒體藝術家、動態圖形設計師及其他各領域人才所組成,擅長透過電腦數據來進行創作的創意單位,橫跨繪畫、建築、雕塑、科學、音樂等各種領域,並以 AI 人工智慧、數據雕塑、公共藝術和沉浸式體驗等不同手法來呈現極具視覺衝擊的藝術創作。 詩意的AI。 「這就是我們要吸引大家來一窺究竟的潘朵拉盒子」,致力於運用 AI 技術,在藝術與媒體的所有維度上做最前衛的探索,團隊名稱「Ouchhh」同樣具有未知、引發探索的意味,以所有數位原民(電腦/網路世代)都能理解、念出、甚至感受到「Ouchhh !」的「>_<」符號,希望引起民眾的興趣—Ouchhh……到底是什麼呢? 至今創作約 60 件公開展演的藝術作品,曾與 Google、NASA、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等知名機構及組織合作,足跡遍布世界各洲,也曾在 2020 年台北「白晝之夜」中參與展出「數據巨石碑(DataMonolith)」裝置藝術並獲得廣大迴響,今年首次在台灣舉辦大型特展,透過人工智慧不受限於物理框架的特質。展場中處處可見 Ouchhh 的存在,展板簡介上以 QA 形式,帶領觀眾貼近創作者的心理和作品背後精神。 艾娃V2。 十年精彩回顧 展出台灣專屬數據作品 本次展覽以 Ouchhh 創立至今十週年回顧為主軸規劃四大場館,介紹 Ouchhh 團隊以及最具代表性的 8 件精彩沉浸式數據藝術大作:數據之門(Data Gate)、詩意的AI(Poetic AI)、光之拱門(Arch of Light)、AI梵谷(AI Van Gogh)、艾娃V2(AVA V2)、海洋數據(Ocean Data)、超弦理論(Say Superstrings)、大地之母(Mother Earth)。 Ouchhh 的作品資訊大多來自然或人類歷史中具深遠影響的訊息,如展場一開始的「數據之門」便是全球首創以 NASA 克卜勒任務中太空望遠鏡所收集到的數據為基礎,利用機器學習構想所成就的藝術作品。「Ouchhh」團隊取得神經網路辨識系外行星的結果,並對這些數據進行視覺化和程式化處理,透過沉浸式數據雕塑的形式展現,將整個宇宙裝進一個立方體。 數據之門。 「詩意的 AI」則以文學為題,透過 AI 人工智慧對 2000 多萬行的文本進行學習,這些文本都是由曾經改變世界命運的知名科學家們所撰寫的理論、文章和書籍,內容涵蓋光、物理、時空等不同領域,將抽象的數據轉換成具象的視覺藝術品,打造出一個結合詩意和科學意識的超現實空間。 而巨型的半圓球體裝置「艾娃V2」,與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合作,作品靈感來自「巴克敏斯特・富勒」經典的圓頂結構和粒子物理學。此件裝置藝術是一場跨銀河系的探索,帶領觀眾發掘並認識事物的結構和性質,讓觀賞者得以窺探這個星際的未來! 「詩意的AI」展出現場。 其中特別挑選「海洋數據」、「超弦理論」、「大地之母」3 件作品,以台灣相關數據重新演算生成,打造台灣版專屬數據藝術作品。「海洋數據」以台灣周遭海洋相關資訊演算創作,讓觀眾在觀展同時,也可以感受親臨大海中的沉浸感受。「超弦理論」則特別邀請「TPSO 台北愛樂交響樂團」以 3 首台灣經典民謠「望春風」、「丟丟銅仔」、「雨夜花」重新譜曲,並採集演奏者演奏時不斷變化的腦電波數據,生成組曲專屬視覺影像,在此展區中不僅可以用耳朵聆聽澎湃激昂的美妙樂曲,更可以透過雙眼欣賞樂曲的視覺化樣貌。 最後「大地之母」與台灣日常息息相關,使用了台灣不同的環境資料庫,包含空氣品質、二氧化碳傳輸與城市交通數據進行演算,展區特別以寧靜的茶園梯田景致呈現,邀請觀眾身歷融合自然、科技與藝術的茶藝盛典之中。 海洋數據展出現場。 本次展出,參與教育贊助的廣達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徐繪珈表示,台灣現階段已經可以成熟培養出無數軟、硬體、通訊及設計等科技人才,但常常少了點「以人為本」的思考,以致讓我們的科技思維發展頻頻出現侷限。這次時藝舉辦的 AI 展,有很好的跨領域整合思考,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能把好的觀念帶進台灣教育現場,就是廣達文教基金會樂意參與推廣的原因。 《Hello Ouchhh:AI數據藝術展》 日期」2022 年 6 月 25 日至 9 月 18 日 地點」華山 1914 文創產業園區紅磚區(台北市八德路一段 1 號) 時藝活動官網:https://reurl.cc/VDa6A6 資料及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編輯」林慧慈
Interior 345
《爾雅‧釋器》有言:「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登」便是燈的古字,瓦豆原意旨盛裝燭火、燃油的器皿。而以最原初的「燈」命名,從台北大稻埕發跡的燈光設計工作室「瓦豆 WEDO Lighting Design」,將開業 15 年的心路歷程及作品整理成展覽,即日起至 7 月 24 日舉辦《瓦豆謂之登》展覽與快閃小店,在展覽中一層一層揭開瓦豆的燈光創作歷程。 展覽現場照。攝影:西城.李政道 光的起始 一如展覽名稱探尋「燈」字的初始,展覽自瓦豆的創立談起,介紹總監江佶洋如何將阿公留下的日治時期齒科診所,重整成兼具現代感的工作室,空間中至今仍懸掛著「巧藝妙術」的匾額,是當年病人對於阿公醫術的讚美,也是瓦豆團隊對自身專業的期許,「燈也是一樣,不僅要有藝術美感,更要具有良好專業的技術。」 瓦豆相信,燈光不僅是照明的工具,更需滿足人們在不同時段的身心需求,透過今年甫完成的光環境作品《南華微光》,將屏東縣高樹鄉的廢棄小學改造為地景公園,燈光向下打亮,兼顧夜間行走安全,同時保留高樹鄉乾淨的星空美景。 現場展出江佶洋燈具改造作品及個人收藏。編輯自攝。 江佶洋曾從事 20 多年的劇場實務工作,合作過涵蓋舞蹈、戲劇及戲曲等多種作品,他認為:「劇場是一個集合藝術的殿堂,我們需要從劇本、角色、情境的分析出發,讓所有的創意與演出可以像交響樂一樣流暢融合,燈光的角色也是,創造幻象之餘,我們要清楚主客關係,一切都要恰如其分。」由於過去在劇場的歷練,造就瓦豆團隊在日後的空間照明與光環境規劃上能呈現獨具的風格和特質,除了提供機能性的照明需求,也兼顧脈絡、故事與環境上的整體協調感。 將劇場燈光的經驗化入作品,在去年文博會大受好評的花蓮館《據說考古隊》展場中,江佶洋打造一道來自太陽故鄉的光芒所感動,藉由光影塑造出戲劇性和感受性,彷彿只要跟著這道光,循著大理石碎片、七星潭卵石與阿美族神話,轉瞬間就能進入平行的花蓮時空當中。 現場展出江佶洋燈具改造作品及個人收藏。編輯自攝。 盛載故事的光 在曾獲得 2021 台灣光環境獎肯定的《銀座聚場》中,瓦豆選擇以更溫暖、包容、尊重與雋永的發光方式來融入社區,並對於「燈/光」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光如何延續百年商場的故事?燈光可以在文化中擔任什麼角色? 除了對美學的追尋,瓦豆在過去這幾年不斷思考著如何拉近燈光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連結,我們的生活裡需要什麼樣的光?面對資源耗竭的時代,燈光設計師有什麼樣的使命與社會責任?展覽論述最終以「再造燈具」(Upcycled Lighting)總結,展出瓦豆近兩年在不同計畫中延伸出來的燈具作品,將一些經典老燈修復或將意想不到的物件結合新的照明科技化為獨一無二的主題燈具。在江佶洋眼中,傳統漁人捕魚用的玻璃海球、雜貨店充滿台灣風情的透明玻璃杯,或是阿公診所遺留下的漱口盆,稍加改造後都可以成為美麗且實用的燈具,繼續陪伴你我生活。 左:玻璃海球再造燈具(瓦豆 WEDO Lighting DesignXMETA Design)/右上:舊旅社燈具,現使用於高雄銀座聚場中。/右下:由台灣代工的舊歐風燈具,象徵台灣加工出口導向時代的歷史。編輯自攝。 「燈光設計是個很難具體展出的事,但我們有很多想和大眾分享與交流的想法!還是試著做成一個展覽吧!」,本次展覽是瓦豆重新梳理核心精神與設計思考後的成果展現,除了介紹精選的瓦豆作品外,展場內亦設置「再造及維修工作站」,江佶洋會於此努力修理、改造阿公留下來的傳統手術燈。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蒞臨《瓦豆謂之登》展覽,了解燈光創作的可能性,亦可將家中壞掉的老燈具、或任何具有發光可能的回憶物品帶來展覽,一同思索如何將其修復、繼續陪伴使用者的生活。 《瓦豆謂之登》 日期」2022 年 5 月 27 日至 7 月 24 日 時間」平日 10:30-17:30 假日12:00-17:00 地址」迪化街一段 46 巷 32 號(大稻埕遊客中心及萊爾富巷子轉入) 資料及圖片提供」瓦豆 WEDO Lighting Design 宣傳照片提供 」發現故事 攝影」西城.李政道、劉秝緁 撰文」林慧慈
Interior 345
誠品畫廊繼展出曲家瑞、洪藝真、徐佳寧藝術家一連串的個展後,於6月4日至6月25日推出全新展覽「近,墨」,展出李安成、賴志盛、謝素梅等人的精選作品。「近,墨」嘗試從媒材角度出發,探討藝術家對於「墨」的解讀與詮釋,藝術家用當代自身的生活經驗,創作出屬於自己的繪畫,也讓大眾跳脫對於水墨的認知。 李安成 李安成的水墨作品,意不在仿古或跟古典對話,而是直觀他身處的自然,將自身的所見所感所悟,提煉轉化為介於具象與抽象之間的意象。李安成,1959年出生於雲林縣,在他的畫中,可以看到許多描繪雲林農村的稻田、竹林、溪流、雲霧等自然風景。 他曾說:「我原知道自己是藝術家。我的工具是筆、水、墨、紙」;他以獨特的黑白墨暈技法,鋪展出氤氳飄渺的天地,讓人聯想雲林平原的廣袤田野、基隆山海的濕潤景色,也有陽明山、新店與淡水地區豐富多變的季節感,想起日月更迭裡山的感覺,反應了更多他心境、心緒、或者心性上階段性的變化。 賴志盛 1971年出生於台北的賴志盛,其創作以裝置及雕塑等多種媒介探索了張力、日常生活及個人經驗。賴志盛的作品則是一種與領會有關的觀念性創作實踐,提供大眾對身處世界的一種觀看的視野,一種臨場的實際知覺與直接體驗,反覆的交錯著生活現實與美感經驗,使大眾得以產生熟悉卻當下的新感受。 賴志盛在作品《一》這樣自述:「如果要畫畫,這就是我的畫」,白紙下緣一抹黑線對賴志盛而言就是單純的視覺之美,沒有過多的修飾,僅僅將濃郁的墨穩穩地定調他的作品。 謝素梅 出生於盧森堡的謝素梅,本身是一位大提琴手,音樂自然地成為她作品中的重要元素。觀看謝素梅的作品,往往像是參加一場獨自一人的無聲派對,自喧囂的現實生活中抽離,獲得片刻的自我沉澱,同時讓靜默的回憶和私密的感受、思緒從淺意識中悄悄浮現,在觀賞作品的此時此刻得以呼吸。在《痛苦的不諧和音程》(2009~2010)的作品中,某種程度上是藝術家對於自我角色的認定過程,畫面中象徵著音符的黑色墨跡,失去了線譜的定位,這些本該具有意義的符號卻漂浮於不知名的平面之中,曖昧而不知所措,卻又具體存在而難以忽略。 在藝術創作裡,大量的黑往往能帶出神秘面紗,並給人沈穩低調的感受。當作品的色彩回歸到單一色調,更能引導我們去細看畫面的細節與思考寓意。邀請大家更貼近地欣賞與「墨」的距離,遊走在純粹的作品色調中,一起書寫自己的感官體驗。更多內容請見>>誠品畫廊 展覽資訊 展期」2022年6月4日至6月25日 地點」誠品生活松菸店 誠品畫廊(台灣110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B1)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11:00~19:00(日、一休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誠品畫廊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45
年度話題大展《挑戰—安藤忠雄展》(TADAO ANDO:ENDEAVORS),自2017年由東京出發,歷經巴黎、米蘭、上海、北京,於2022年抵達世界巡迴最終站-台北,2022年9月13日前於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登場。 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個人照。©Kazumi Kurigami 本展由忠泰美術館引進,聯手忠雄建築展實行委員會共同主辦,並邀請龍國英旅日建築師擔任策展顧問,以四大主題:「空間的原型」、「城市的挑戰」、「景觀的創造」、「與歷史對話」劃分,展出超過300件展品。 展區入口。©忠泰美術館 涵括安藤忠雄自學時期的環遊世界旅行速寫、捕捉靈光乍現的設計手稿、創意凝聚的建築模型、留下永恆瞬間的眾多影片與攝影作品,以及經典建築空間「光之教堂」1:1復刻再現,期許觀者得以在受疫情隔絕、只能透過數位網路接觸世界的現狀下,有機會親身感受國際級建築大師充滿挑戰的傳奇人生。 大量展示安藤忠雄攝影作品與建築繪圖、模型。©忠泰美術館 深入剖析建築巨擎的建築哲學 安藤忠雄把《挑戰—安藤忠雄展》作為迎戰「建築」的半世紀奮鬥紀錄,他表示:「展覽五年巡迴過五個城市,最終站落腳在『對話之地』的台灣,也是極具意義的巧合,希望本次展覽能成為大家重新思考建築原點的機會。」本次展區劃分為四大主題,從建築師早期作品到近期進行中的計畫,深入剖析安藤的建築哲學。 空間的原型 展出安藤忠雄設計手稿、建築模型等,圖中作品為六甲的集合住宅。©忠泰美術館 彙集安藤忠雄從1969年到90年代中期職業生涯前半段的作品。站在建築第一線的他,無論是早期住宅作品磨練而來的光、幾何學等幾個根源性的主題,到暗藏日本傳統空間概念—「間」的城市建築手法,再到呼應場域脈絡建立新的關係、匠心獨具的地域主義建築,始終如一的設計理念貫穿在「住吉的長屋—東宅」、「水之教堂」、「六甲的集合住宅」等作品之中,可從中找到他延續至今的思想本質。 「光之教堂」等比例復刻作品。©忠泰美術館 此外,本區更展出「光之教堂」1:1等比例復刻作品,此建築以獨特空間量體和由光線演繹的美感備受崇敬,安藤忠雄更自喻為自我思想層面上的重大挑戰。 光之教堂以獨特空間量體和光線美感,因而備受崇敬。©忠泰美術館 城市的挑戰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使用等邊三角形量體,上下錯位交疊進行空間設計。©忠泰美術館 自從安藤忠雄以「城市遊擊隊」自居從事建築活動以來,眾多前衛的作品為建築界帶來了衝擊。70年代起,建築師透過小型住宅與商業建築,從「草根」開始向城市下戰帖;而在90年代中期之後,安藤忠雄參與許多規模更大、更多元且具公眾性的計畫,如台中的「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中國的「上海保利大劇院」、日本東京的「21_21 DESIGN SIGHT」等。 上海保利大劇院是一座包含歌劇院在內的複合文化設施,利用虛與實、立方體與圓管狀的相互交錯,表現出內在空間。©忠泰美術館 此區亦展示安藤忠雄早期提出將故鄉大阪中之島作為一個大文化圈的「中之島計畫II」,他提議要最大限度地活用中之島的地理、文化潛力,保留地上原有的歷史景觀和綠意盎然的城市公園氛圍,將所有的新設施設至於地下來形成「基地多層化」,安藤忠雄在紙上構繪出的美好城市想像,同時也是他永不放棄的夢想。 「中之島計畫II—都市蛋空間」是中之島公會堂(1918年)改造計畫的提案,建築外觀維持原樣,但在內部插入一個由薄殼結構包裹的卵形大廳,代表新舊之間的對立共存。©忠泰美術館 景觀的創造 「直島計畫」中「地中美術館」、「倍樂生之家 美術館」等作品如同生物繁衍般擴張,讓建築成為真正活著的場所。©忠泰美術館 與「城市的挑戰」展區相對應,「景觀的創造」是一個涵蓋多重價值的概念,延伸至該地景與場域所留存下來的集體記憶。無論是「真駒內瀧野陵園 頭大佛」、「沃斯堡現代美術館」,安藤忠雄皆在用心讀取風景的內涵後,利用獨創的建築手法突顯其特性,並賦予場域新的價值。而長達30年的「直島計畫」,更是這一建築手法最為廣泛的實踐;在這項宏偉計畫中,「地中美術館」、「倍樂生之家 美術館」等作品如同生物繁衍般擴張,而透過自然與風土、人類與藝術持續對話和累積所孕育的永續發展動能,讓建築成為真正活著的場所,這座無名小島也躍為全球知名的藝術聖地。 與歷史對話 海關大樓(皮諾私人美術館)完全還原成15世紀當年的樣貌,僅在中央插入一個由清水混凝土牆框起的空間。©忠泰美術館 另一方面,安藤忠雄將自己的作品視為一種脈絡,強調自身存在僅是建築歷史的一部分。本區呈現了他以修復歷史建築為主題的計畫,安藤忠雄向刻劃在歷史建築中的時間致敬,竭盡心力地將時光作為記憶留存,並嘗試在內部構築全新的當代空間,激發新舊之間的對話。此區展示他與法國企業家-弗朗索瓦.皮諾合作的「海關大樓(皮諾私人美術館)」與2021年方才竣工的「證券交易所(皮諾私人美術館)」,建築師將建築本身所蘊含的由古及今、連接時間的力量提煉而出,其思考軌跡與修復的漫長過程都將在展覽中鉅細靡遺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證券交易所(皮諾私人美術館)曾經是一座穀物交易所,安藤忠雄將其改建成美術館。©忠泰美術館 對於安藤忠雄來說,每個建築計畫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與挑戰,如何透過建築誘發對話並與人們靈魂產生連結,正是他終身追索的目標。透過這個展覽,觀眾也可以重新思考安藤忠雄提出的叩問:「何為建築?建築是為誰、為什麼而創造?」 以展覽帶動城市文化發展 作為台灣首座聚焦「未來」與「城市」議題的美術館,忠泰美術館路續推出多檔探討大時代下建築潮流議題的展覽,今夏的《挑戰—安藤忠雄展》,更是國際規模的大展,希望透過本展引領觀者一同見證這位建築大師勇於面對生命中各項挑戰的精彩歷程,同時也希冀乘載著這個精神,扮演城市未來發展領航員般的角色,將具備國際視野的展覽活動與知識內容呈現給社會大眾,開啟建築教育交流、觸發眾人對建築發展可能性的思考,並帶動城市文化整體發展。 《挑戰—安藤忠雄展》主辦與協辦單位代表合影。©忠泰美術館 展覽的限定周邊包括以安藤忠雄建築手稿、攝影作品為設計的帆布袋、海報、明信片與資料夾,以及彙集本展緣起、建築師寄語、各區精選作品介紹的展覽手冊等;此外,更將邀請安藤忠雄於線上開講,與台灣民眾相見交流,活動辦法即將公布,詳情請鎖定忠泰美術館官網。 限定周邊商品。©忠泰美術館 《挑戰—安藤忠雄展》 日期」2022年6月3日至9月13日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 資料及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45
時序入夏,各校設計系所畢業展也熱烈展開,縱然今年由於疫情升溫,不少實體展覽如新一代設計展、大學校內外展皆取消,但「松山文創學園祭」今年仍克服重重困難如期舉辦,提供辛苦備展的學生們一個展現四年心血的舞台。 自「扶植原創」的初心出發,松山文創學園祭從 2012 年第一屆開始已舉辦十年,共 94 所學校、127 個校系,超過 500 檔畢業展、2000 件以上畢業作品參與。前兩年受疫情影響,2020 學園祭取消、2021 年僅開展 10 天即進入三級警戒而停止,睽違許久,本屆推出六大主題畢業展:「藝術與時尚週」、「廣告與大眾傳播週」、「空間與室內設計週」、「都市與景觀設計週」、「文化創意設計週」與「建築與城市設計週」,自 5 月 6 日起至 6 月 14 日,為期 40 天輪番呈獻。 本屆學園祭於製菸工廠南、北向、2-4號倉庫及2樓多功能展演廳展出。 以參展學生及觀眾的健康為優先考量,主辦單位除了定時並加強清潔消毒,六週展區空間也各自獨立,依期程分週展出,並隨著中央防疫政策滾動式修正。此外,今年特別與線上展覽平台ARTOGO合作,所有學生作品皆可免費上架展出,還能以優惠價製作線上虛擬展間,並策展「ARTOGOLD 典藏金賞」,使學生創意設計作品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及疫情影響,呈現於更多大眾眼前。 呼應疫情時代,本屆學園祭以「MOVE ON/OFF」為主題,表達當代許多決定都如同「開關」,隨時等待著切換的可能,其中大學畢業更是個重要的儀式和決策斷點,從現階段的身分「MOVE OFF」,要開始承擔自己策動未來的責任,也期許畢業生們繼續往下一個階段「MOVE ON」。主視覺設計扣合展覽主軸,以動態的開關比喻著學生們所做出每個決定的瞬間,都會影響著自身未來的發展與可能性,並置入參考點、錨線等設計系學生們在操作軟體時常見的元素,不停修正與調整的迴圈也呼應了設計過程中的反覆狀態。 2022松山文創學園祭主視覺,以「MOVE ON/OFF」為主題。 後疫情時代的新議題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已兩年餘,生活與防疫逐漸邁入正常化,但仍可見疫情帶來的影響,小至人們作息、習慣改變,大至整體環境、產業所受衝擊。畢業生或許是對疫情時代感悟最深的一群,不僅新一代設計展連續第二年停辦實體展,反覆的停課及遠距教學亦影響了過往的籌備、策展節奏。 松山文創園區總監陳玉秀即觀察到,近年不少畢業展作品以「疫情」作為靈感發想,自不同切入點剖析後疫情時代下的生活,如參展校系「淡江大學大傳系」便有學生以「疫情下的日常」為主題,探討城鄉差距議題,由於疫情突顯出偏鄉在醫療資源和遠距教學設備上的不足,藉由影片的方式呈現偏鄉弱勢困境,讓外界關注,引發共鳴。 空間與室內設計週,展覽現場照。 而疫情對於生活的影響,反映在空間設計系所的作品上更顯重要,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的李東明系主任亦分享,近年的學生畢業作品較過往更加關注健康議題,會考量到後疫情時代下的特殊空間規劃與需求,例如獨立的隔離空間、通風及採光對於身心狀態的影響等過去非主流的議題,一併納入設計思考中。 此外,由於實體展覽機會減少,學生更需要探索、發揮線上展覽優勢,如何在未有面對面解說、無模型輔助的狀態下使觀展者了解作品主軸及重點,成為現在及未來學生畢業製作時須考量的課題之一,除了解說文字或圖示應清晰易懂,亦有學生透過3D動畫影片分解空間結構、布局,帶領觀眾進入作品內部,理解作者用心之處。 空間與室內設計週,展覽現場照。 「這兩年的孩子真的很不容易」李東明系主任談到,由於疫情,許多業界實習、參觀機會被迫取消,過往每年都有的出國交換、交流課程也都暫緩,但並非全然壞事,李主任鼓勵學生應該運用多出來的時間沉澱、吸收學業外的新知,並記得疫情給予的啟示,「我們必須要以更寬廣的心態去面對未來的生活,不要侷限在特定範圍之中,我覺得這個是更重要的。」 陳玉秀總監亦勉勵學生善加運用疫情時刻所學的經驗,「雖然疫情阻斷生活、學習節奏,隨時都需要根據疫情情況滾動式修正,但這也是培養學生抗壓性和解決問題的時刻。」她認為,疫情時所面臨各種突發狀況,必須立即修正、靈活調整,一如設計的過程,希望學生能將此段經驗其運用於日後設計職涯之中,激發出更獨特的創意靈感。 空間與室內設計週,展覽現場照。 室內設計週展出系所 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學系《未末流年 Inception》 「未末」二字字型相似,但意義完全不同,「未」字代表未來,上短下長,帶有來日方長,希望無限之感;「末」字代表時間處於最後的、結尾的部分。「未末」之間,正是現在。「流」則有流動的意思;「流年」形容時間上的變遷,形容時間一去不復返。「未末流年」意指大學四年期間一溜煙就結束,但我們的未來,希望無限、川流不息,只要能把握當下每一個現在,每一年都有獨特的進程與事物在等著我們。 疫情下的布展心得 隨著疫情的延燒,畢業展也被迫停辦了兩年,雖然展覽前夕隨著確診人數增加,同學們對畢業展的堅定也逐漸動搖,但對能展現出四年所學的渴望,促使我們排除萬難、化危機為轉機,最後依靠同學間的互助、師長作堅實的後盾,及園區提供學生展現創意及想法的舞台,讓《未末流年》畢業展能從平面規劃躍上現實,在佈展期間透過傳承且環保的展架,一步一步搭建起敘述多元議題的畢業製作與展區規劃,切實我們想把握當下,並且大放異彩的初衷。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0°HORIZON》 行走之間,透過故事打開與設計者間的橋樑,一點點的認識與好奇,引導觀展者思考設計者腦海中的建構過程。而每件作品的創作性,也將於觀展者的面前呈現這個時代下,我們所面臨及感受的環境。0°是起點亦是終點。黎明與薄暮代表日與夜的相接連。透過薄紗一層層半透明的朦朧感,如剛起步的徬徨。場景的轉換,有蜿蜒、有曲折、有意料之外的事物發生。觀展者所感受的,不只是學生時期精彩故事,更是我們對未來的想像與期待。 疫情下的布展心得 這次畢展過程中,隨著時間越來越靠近,疫情也一天比一天嚴重,大家每天都議論紛紛,想著會不會像去年一樣在前幾天臨時取消。學校校方、老師、家長、學生之間,一直有反對聲、支持聲,但這些聲音依舊無法阻擋想參展同學的意願。來到了松菸的展覽場地,大家的心情都非常的興奮、感動,看著自己辛苦努力的作品被展出,讓來到這參觀的來賓、家人、朋友,送上滿滿的祝福,這大概是每位同學辛苦了四年最重要的一個禮物,很感謝松菸給予每位畢業生一個這麼好的展覽場地,讓我們可以展示自己的成果。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熱感 / sense》 你對設計熱情的溫度有幾度?當水升溫到超臨界狀態時,便將會預測不到水的形態,在這次的畢業展中,大家對設計的熱情已經達到最高峰的境界,此刻我們要把設計的溫度也達到「超臨界」狀態,使畢業設計如同水,有著千變萬化的可能。熱情98°C的臨界點,只剩兩度將沸騰,這兩度代表由「我們」和「導師」共同創作,使對於設計的熱情達到100°C沸點。 疫情下的布展心得 在這次畢展中,疫情一直是我們最擔心的問題,前兩屆都有因疫情停辦的經驗,讓我們更加認真看待防疫相關的問題。無論是在場地配置規劃、與主辦單位及廠商的技術協調上,都有了更多需要留意的細節,過程中也讓我們累積了許多特別經驗。在嚴格的防疫標準下,我們盡力做到最好,讓來看展的民眾能夠放心且用心的投入在我們的創作之中。也許是因為前兩年都停辦的關係,今年人潮似乎又更多了。在這場集合了三屆室設系畢業生希冀的展覽下,多了許多學長姐回來看展,也算是彌補他們沒辦成畢業展的缺憾吧。 正修科技大學建築及室內設計系《洄界-你與界限的迂迴途徑》 我們身處於無限框架下的世界,常用著既有的框架去看待世界、理解事物。將這「身處於世界之中,無形於視野的框架」帶入海報,講述著我們透過無形、有形框架,不斷的向外、向內嘗試與學習,試圖將設計的窗框內挖空。將海報張貼於任何生活之中可透光之牆面,使生活環境於框內繼續發生,使平面設計持續與環境互動。我們期望,設計融於生活,並用環境發生互動,在框架下我們用著破除框架的思考邏輯,繼續凝視這充滿框架的世界。 疫情下的布展心得 疫情帶給我們很多新的體驗,我們得到很多前人沒得到的經驗,從討論、統計、到決定前來北部怖展,雖然過程很煎熬,但還是抱著熱血冒風險參展,更重要的是,疫情帶來的重重考驗使每個人都在刻苦的情況中學習更多,如:今年比往年更少學生北上,但展出作品數量幾乎不減,所以每個人的工作量都比往年大。諸如此類的逆境都讓我們更茁壯,疫情只是我們人生的過渡期,不管在什麼樣的逆境,相信我們都可以逐一突破! 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學系《21GB》 依賴著內心的靈感和指引前進,當這一切都回歸於現實時卻難以傳達。 設計者的自省是永無休止的,不斷地在腦內思考和實踐的過程,這種難以形容的轉換和永無休止的追尋也化作與現實接軌的契機。 疫情下的布展心得 最近疫情升溫,使得我們同學之間對於辦展覽有支持與反對的聲音,經過協調之後依然堅持繼續展覽,展覽過程中不忘提醒大家防疫。在這次辦展過程中,看見同學們同心協力完成展場,非常的感動!也很感謝松菸主辦單位在技術、規則會議用心與我們討論,讓此展覽能順利進行與成功,也因為學園祭的關係,讓我們有機會在北部展覽之外,也提供很好的場地給予我們規劃和使用,藉由這次活動讓我們辛苦努力的作品,用最好的方式呈現給每位參觀民眾,雖然過程艱辛,但也給予我們很棒的回憶。 資料及圖片提供」松山文創園區、各展出系所 撰文」林慧慈
Interior 344
繼 2005 年「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的時尚生涯」、2010 年「幻羽舞影-高堤耶與蕭畢諾(Jean-Paul Gaultier)舞台服裝展」後,台北市立美術館暌違12 年再度與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簡稱 V&A)合作,呈現其策劃的英國知名時尚設計師瑪莉官(Mary Quant)回顧展。藉由回顧瑪莉官職業生涯及其 1955 年至 1975 年間的代表作品,反映出 60、70 年代自由奔放的時代精神。展覽涵蓋超過 120 件服飾、時尚玩偶、化妝品、照片及時尚雜誌等原件,更展出其 14 歲時於素描本上手繪的洋裝, 完整呈現瑪莉官如何創造並定義往後數個世代的時尚風格。 瑪莉官與其丈夫兼商業夥伴亞歷山大.普倫凱特.格林,1960年。Courtesy of Terence Pepper Collection. ©John Cowa n Archive 展覽以「時尚革命者」定名,強調瑪莉官對於時尚及 1960、70 年代流行文化精神的重要影響,曾公開表示「時尚的要義在於為每個人提供潮服」,她不僅翻轉時尚的定義、挑戰巴黎高級訂製服的主導地位,也為戰後的女性確立新定位。 1950 年代女性開始大量投入職場彌補勞動力缺口,瑪莉官為各式職業女性設計適合工作、方便活動的剪裁,其作品中更時常將男性服裝元素、布料納入女性服飾中;她自身也以代言大使之姿穿著自己的設計,並趁勢運用當時消費與媒體的爆炸性增長,帶動了迷你裙、褲襪、背心裙等風潮,成為當時的創意領航者以及全球職業女性的楷模。 英國模特兒、歌手及演員崔姬穿著背心和短褲套裝,1966年。©Photograph Terence Donovan, courtesy Terence Donovan Archive. The Sunday Times, 23 October 1966 展場設計 展出生涯 20 年精華 展覽設計以 V&A 的規劃為基礎,因應空間及各博物館屬性些微調整、發想,在北美館,展覽入口便設計成瑪莉官 1955 年開立於倫敦國王街的第一間實驗性服飾店「芭札爾Bazaar」的立面,邀請觀眾一同進入奔放的 1960 年代,搖滾樂、舞蹈、咖啡廳等文化興起,戰後年輕世代期望擺脫戰前的拘謹束縛,發展出自由、狂放不羈的時代精神,英國倫敦成為當時世界時尚流行之都,有「搖擺倫敦」之稱。 展覽入口模仿瑪莉官第一間實驗性服飾店「芭札爾Bazaar」的店面。 第一區主要介紹品牌的誕生,展出其早期創作,展現時尚如何從端莊賢淑的名媛訂製服飾進入後期更大膽、方便活動的設計,她常化用如領帶、西裝布料等過往男性專屬的服飾語彙,誇大演繹成輕鬆有趣的女裝,藉由時尚反諷階級與性別規則,並且由於年輕女性開始擁有自己的工作及收入,儘管要價不菲,仍舊風靡了自貴族、菁英至一般職場女性等各個階級。 第二展區則是品牌快速上升時期,瑪莉官進一步解放女性身體元素,除了男裝外,也翻轉了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復古元素、並首度嘗試將 PVC 材質運用至服裝上,使其作品皆具有創新、顛覆的元素,受到英國媒體追捧,成為時尚新星。 1963-67「激進派」品牌線。 而隨著旅遊運輸革新帶來的蓬勃國際交流以及大眾傳媒的普及,瑪莉官的設計服飾也迅速風靡世界各地。第三區呈現她從英國開始,征服歐陸、並橫跨大西洋向美國時尚產業推廣其設計的時期。同時亦學習美國品牌量產的技術及商業模式,發展較平價的「激進派(Ginger group)」品牌線,以美國運動服飾單品為參考,採用「深紫」、「橙紅」和「灰褐」等少見色系提供無限混搭可能性,以有趣、前衛且較低價位的衣著改變時尚走向。 摩登風尚的終極 瑪莉官對於時尚的眼光也不僅侷限於服裝,她擴大品牌版圖,開始多角化經營,像是開發各式穿搭配件如顏色特異的褲襪、塑膠模製鞋、PVC 材質的包包等,以至於和玩具產業攜手創造黛西娃娃及迷你版瑪莉官服飾、家居飾品設計,以及經過多年研究後推出的美妝產品系列。利用高明的市場策略和高能見度的包裝設計,使瑪莉官成為最早也是最多元的生活風格品牌之一。 黛西娃娃身著迷你版瑪莉官服飾。 流行文化的發展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經過 1950 年代的戰後復甦期,1960 年代經濟高度發展,音樂、時尚、藝術等各文化領域皆蓬勃發展,但進入 1970 年後半,經濟開始停滯,失業率及物價通膨逐年攀升,社會充滿不確定性。 到了 70 年代末,瑪莉官將品牌重心移往日本,逐漸淡出歐洲時尚精品圈,但對於許多歐洲女性而言,瑪莉官的時裝仍是她們少女歲月裡色彩最鮮明、狂熱奔放的一塊,V&A 在規劃英國首展時,便透過舉辦社群媒體活動,公開徵求瑪莉官時裝的影像記憶與個人故事,獲得眾多女性的響應,展覽中許多服飾、配件與照片,即是她們慨然捐贈或出借的珍藏。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北美館展出現場。 身處一個爭取兩性平權之風勢不可擋的年代,瑪莉官以俐落不羈的迷你裙與長褲等,賦予女性果敢、獨立的自我風格;並以其投身工作、勇於冒險的行事作風,以身作則地實踐她對女性角色的理想與抱負。 瑪莉官與其商業夥伴預見視覺品牌及市場行銷在未來將佔有的優勢,在設計和零售上破舊立新、匠心獨具的眼光及作法,至今仍深刻影響著倫敦在設計與傳播領域中創新時尚教育的不敗聲譽,對於塑造英國今日在全球的時尚地位功不可沒;而她將時尚視為傳達新態度、想法與改變的管道,致力於創造兼顧平價與精緻,且令人穿起來感到快樂、自主、無所拘束的服飾,以此扭轉既定規則並探試各種性別角色和認同,更從而預示到未來世代享有的機會與自由。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北美館展出現場。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 | 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世界巡迴展 日期」2022 年 5 月 28 日至 8 月 28 日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地下樓D、E、F展覽室 資料與圖片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 撰文」林慧慈
Interior 344
你是否曾經想過,生活中使用後的水,都到哪裡去了呢? 其實這些水,都跟著污水下水道進入處理廠,經過多重處理程序後,再生、放流、循環,並回歸生活,如此往復,便是全台76座公共污水處理廠終日不懈的任務。 為了讓大眾更加理解水、污水與日常之間的緊密連結,台灣首座污水處理廠的美學策展「NEXT WATER science gallery 流動的科學,不思議的水」於桃園文青水園水資源回收中心盛大展開。 以文青水園建築的「莫比斯環」循環概念,由阿蕉繪製的展覽視覺,透過設計開啟對於污水處理的認知。 期待透過美學導入,在一座運行中的「活著的工廠」裡,轉譯理性的污水處理專業,拉近與民眾的距離。 打開門,走進未見過的污水處理廠 透過美學導入,讓污水處理的專業形象,與民眾更為親近且容易理解。 本計畫由桃園市水務局委託許哲瑜、郭中元擔任展覽策展人,在不影響污水處理廠維運、也不刻意轉化污水處理廠原本面貌的前提下,運用廠區現地,搭配多媒體、燈光、動畫與可體驗的污水處理裝置,以全年齡民眾為客群,也特別針對小朋友設計展覽遊程,希望不只是一處展覽,也能是一座充滿共感體驗的公民教育基地。 透過美學導入,讓污水處理的專業形象,與民眾更為親近且容易理解。 用設計,打造一場有趣的工廠體驗 展場整體以Science Gallery為概念,在廠區隨處可見的長廊中,透過燈光的變化、多媒體互動展演及動畫的資訊展演,讓污水處理廠予人的生硬、理性、過度專業等印象,演繹出不同的樣貌。 在不影響廠區運作的前提,利用燈光、動畫與多媒體等方式,打造在「活著的工廠」中的觀展體驗。 透過設計,將台灣水知識版圖、水與日常關係、污水處理過程,以簡單易讀的方式呈現,再藉由豐富的燈光布局,令人彷彿置身於科幻世界,直接感受、理解廠區內各式大型機具在污水處理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不影響廠區運作的前提,利用燈光、動畫與多媒體等方式,打造在「活著的工廠」中的觀展體驗。 亦邀請了知名插畫家「阿蕉」,以廠內隨處可見的各色水管為靈感,打造三座展覽專屬領航員,從中引領動線,觀者得以感受廠區魅力;同時,因應水科學的教育必須,展場也以「科普基地」為設計主軸,讓小朋友也能自在遊逛,甚至在最後還能親手做實驗,了解污水淨化的科學原理。 在不影響廠區運作的前提,利用燈光、動畫與多媒體等方式,打造在「活著的工廠」中的觀展體驗。 期望開啟大眾對水資源議題的認同和參與 策展團隊期待透過這個全台首座污水處理廠的美學策展,呼應文青水園取用「莫比斯環」循環不息概念的建築外觀,創造多元且完整的環境教育基地以及市民生活空間。 取用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污泥,燒製為盆器置入植物,搭配水處理後可澆灌的再生放流水,作為展覽實驗性紀念物。 有鑑於展場為營運中的污水處理廠,為維護觀展品質跟安全,本展採預約報名制,自6月6日起每周一、三、五下午2點、3點各2場次,每場次限額30人,即日起開放網站預約。 特別規劃展覽手冊及學習單,希望透過展覽,建立民眾與公共建設間的相互理解。 Next Water science gallery 流動的科學,不思議的水 日期」2022年12月31日前,每周一、三、五下午2點、3點各2場次 地點」文青水園水資源回收中心(桃園市龜山區文青路383號) 預約」請至官網 資料及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44
這兩年最大的感觸,應該是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而在居家生活中,器皿則乘載了每個人投入生活的樣態,中島GLAb策展人許哲瑜、郭中元特別邀請日本陶藝家大谷哲也(Tetsuya Otani)的作品跨海來台,策劃《返白。一器一皿》大谷哲也個展,以回歸日常,實踐生活美學為概念,在台中維摩舍展出。 展覽現場。 大谷哲也的器皿造型簡約,歸依生活的本質,予人靜謐感受,所有的創作皆以「當下生活中想要使用的器皿」為初衷,讓器皿緊密貼合著日常,成為純粹踏實的存在。「我創作的靈感來自於日常生活之中,如果我的日常沒有整頓好,勢必將會影響我的創作。假設我的早午餐都是去便利商店購買,那麼創作出來的作品魅力,想必也會減半吧?!」大谷哲也曾如此說道。 展覽現場。 從作品中透析創作者的理性與感性 「好好在生活中」也是大谷哲也對於學徒的要求。在創作之前,好好整頓生活,也因如此,觀者能從白磁系列創作中,發現陶藝家同時保有理性和感性的世界觀,雖然沒有多餘設計、沒有上亮面釉,純粹的質白無華,讓作品能夠自然而然且不著痕跡地融入生活之中,同時維持著系列的一致性,體現他理性的一面。 展覽現場。 作品皆由轆轤手工拉製而成,在不間斷旋轉的轉盤上,找到垂直中心的軸線進行施力,將陶土塑造而出,以轆轤作為創作方式,則為感性的展現。如同大谷哲也日日反覆的生活,轆轤早已成為他身體的一部分,就像音樂家與樂器合而為一一樣。 創作中的大谷哲也。 大谷哲也在每一次的創作中,只要腦中浮現任何畫面,他便能不假思索地像呼吸般自然的做出它的形狀,對他而言,創作並不是「在工作」,而是「看起來像在工作的樣子」,做自己喜歡的事,他認為非常幸福。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讓器皿進入你我生活 雖然因為疫情關係,大谷哲也無法親自來到台灣參與展出,不過,他也為這次展覽留下了話語:「希望大家可以將本次展覽的所有創作,作為一個整體視角,而非特定觀看某個物件,綜觀來察覺整體氛圍與呈現。在這個視角之下,我展現了我的世界觀,以及我想傳遞的美學意識。另外,我所創作的作品,皆是從日常生活中獲得靈感而誕生的器皿,如果您將作品帶回家中,希望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們。」 展覽現場。 透過特寫,感受作品細膩與璞真。 同時,本展也特別邀請食物設計師陳小曼一同創作攝影企劃,傳達日常生活器皿的實用之美。 《返白。一器一皿》 日期」2022年5月6日至6月5日 開放時間」平日13:00-18:00、假日09:00-18:00(周一、周二休館) 地點」維摩舍(台中市大里區永隆路153號B1&3F) 資料及圖片提供」中島GLAb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44
眾所期待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將於 5 月 20 日至 22 日於台北世貿中心一館正式回歸!本屆台北當代延續對本地貢獻的使命,積極面向台灣藝術市場,同時也前瞻時局變化,開拓創新、實踐跨域,與 62 間精選的國際頂尖畫廊,共同思考在旅行限制下的展示方法,將來自 200 位藝術家、1000 件世界最傑出的當代藝術作品,帶到台灣觀眾面前。 2020 台北當代展場照。 台北當代因應近年線上線下、虛實整合的探索等趨勢,迎向未來並持續轉化,與此同時,並不自限於藝博會的體裁,而是作為一個平台去思考、回應新時代的迫切議題。台北當代聯合創辦人與聯合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frew)認為:「因應全球局勢的轉變,本屆展會打開許多嶄新面向和思考,亞洲的藝術市場正在重新調整步伐,而台灣正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三大展區帶來 62 間國際藝廊 儘管新冠疫情未歇,本屆展會的國際畫廊參展比例仍超過 6 成,而畫廊的代理陣容,更可見到國際化與本地化雙向互融的趨勢:國際畫廊代理台灣藝術家,如香港馬凌畫廊及法國 LIUSA WANG 畫廊;或本地畫廊代理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如亞洲藝術中心及 DOPENESS ART LAB 等。足見台北當代的成立與經營,推動並見證了以亞洲為中心的前瞻策略逐漸成形,成為助益畫廊與藝術家雙向成長的國際平台。 Thao Nguyen Phan〈 First Rain〉。圖片提供:Galerie Zink 來自全球的 62 間參展畫廊將分別於三大展區展覽。當代網域(Galleries)呈獻具國際規模的頂級畫廊,為有深厚收藏實力的本地藏家,提供藝術市場的藍籌股作品。新生維度(Edge)聚焦 7 間新興畫廊及與亞洲文化脈絡連結的藝術作品,帶來新穎的前端視野,包括首度參展的 BANGKOK CITYCITY GALLERY、Gallery COMMON、Galerie Julien Cadet、333 畫廊等。 微型單元(Solo)則主打展示年輕藝術家或中生代藝術家個展,完整且深入了解其創作內涵與風格,共有 16 間畫廊,包含專營攝影作品的絕版影像館,將帶來陳榮輝首次於台灣展出的攝影作品;Carl Kostyál 畫廊帶來 Felix Treadwell 特為本屆展會創作的全新系列畫作;Woaw Gallery 展出 Charlie Roberts 具超現實神秘氛圍的當代生活創作等等。 Mak2〈Pandemic Love 4〉© Mak2,圖片提供:de Sarthe 整合虛實潮流 提供完整參與體驗 因應市場與時局,台北當代此次挾著近兩年深化整合線上線下展會的經驗而來,同時呈現實體展會無可取代的優勢與數位藝術交易的熱潮。全新規劃的線上單元「藝動區塊」(Launch Stage)NFT專區,回應方興未艾的數位藝術收藏風潮及市場需求,將與三大國際知名 NFT 平台:Feral File、Art Blocks、Outland,以及新興的本地平台 SOYL 合作,展示單一藝術家在該領域最具獨特性的計畫,包括生成式、互動式藝術,形式實驗與批判性論述等。 本屆亦延續 2020 年創設的「Taipei Connections」數位平台計畫,著重跨國、跨領域、跨文化的連結與交匯,替品味卓越的藏家廣泛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當代藝術,希望在實體展會回歸的同時,更融合數位平台不受地理限制的優勢,實現更多元而周到的收藏服務。 Kazuhito Kawai〈未來日記〉。圖片由 Kazuhito Kawai 及 KOTARO NUKAGA 提供。 攜手各領域領袖 場內外共襄精彩藝術計畫 在展會現場方面,公共藝術展區「實境計畫」(Node)挑戰空間限制,展示藝術家的大型作品,今年將由双方藝廊、TKG+與御書房藝廊,分別帶來徐瑞憲、邱承宏、郝經芳與王令杰,共 3 組藝術家令人驚艷的裝置藝術大作。「台北開放平台」(Taipei Platform)由台北當代的合作夥伴共同策劃,包括:走路草農藝團、花開、SOYL 所有、朋丁、鳳嬌催化室等,於展會期間陸續舉辦 11 場工作坊,包括實驗性的表演活動以及讀者互動等項目。 「點閱沙龍」(Salon)計畫則由各家參展畫廊推出價格低於 8,000 美元的精選推薦作品,觀眾可一次瀏覽不同輩份、地區、媒材的當代藝術傑作,期待以親切的收藏價格及展出形式,吸引、培育更多年輕及新進藏家。 (左)Mariko Mori〈Divine Stone V〉,圖片提供:SCAI The Bathhouse 攝影:Nobutada Omote. (右)安塞姆 · 雷爾〈無題〉,圖片提供: SPURS 畫廊。 除展會現場活動外,台北當代長期推廣的「藝術解密」(Decoding)計畫,由台北當代聯合總監岳鴻飛(Robin Peckham)擔任主要講者,續為超過 50 間全台菁英企業與文化機構提供獨家藝術收藏課程,包括金馬賓館、遠雄建設、台灣室內設計專技協會等,展會也將延續此股知識動能,吸引全新客層與新世代藏家走進當代藝術收藏的領域。 此外,每年台北重點之一的「思想串流論壇」(Ideas Forum),本屆以「知識作為逃生出口(Escape into Understanding)」為題,攜手文學、音樂、哲學與各界權威,如小說家紀大偉、《Wild Blue Media》作者Melody Jue、藝術家Ashley Bickerton、鄭淑麗、鐵木爾.斯琴(Timur Si-Qin)等,交織探討藝術、生態、人文等多元領域議題。詳細場次資訊將於 5 月上旬公布於官網。 2020 台北當代展場照。 主辦單位表示,觀眾與參展者的健康與安全是會展的優先考量,因此,今年台北當代將實施分流入場與限量票券,早鳥門票優惠最後倒數,只到 5 月 15 日,購票請至官網或 ACCUPASS 活動通。活動詳情請見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官網。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編輯」林慧慈
Interior 344
近年,全球因極端氣候變遷的影響,使得永續議題日益受到重視;人們開始認識循環經濟、響應理念,並投入產業供應鏈,企圖為地球及未來生活的環境帶來改變。 台灣設計研究院(TDRI)於2018年開始,以《你在圈內嗎?》為題發起展覽,鏈結消費者、設計師、製造商三方,開啟大眾從基礎環保概念進入循環經濟與循環設計的契機;2020年,《下十年》則以一年中人類將地球可再生資源用盡的「地球超載日」出發,講述在循環設計的思維下如何確保資源與消耗間的平衡。 2022年,由經濟部工業局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進行策展的《the SPIRAL 轉不轉 — 循環設計展》,是歷年來展期最長、循環設計案例及展品最多的循環展。總共邀集67家廠商、245項展品參展,包含國內35家廠商、163項展品,國際有來自泰國、德國、日本、丹麥,共計32家廠商、82項展品參展。 以《the SPIRAL》為靈感,意指物質、能量、意識等在時間軸上不斷地轉動、前進並延伸,以此規劃四大展區。 展區1:「SPOT 看見現況」 透過「大聲光電」—藝術家姚仲涵、曾睿彬所帶來的沉浸式藝術展演。參觀者會被塵霧包圍,感受當前環境惡化的現況;更以作品《倒數時光》不斷跳動倒數的時、分、秒顯現出「2030」沉沒倒數與「crisis」字樣。希望透過聲光體驗激起參觀者的危機感,反思解決環境問題的急迫性與重要性。 展區2:「ECHO提出作為」 推出循環設計產物,模擬人們熟悉的生活與辦公空間到戶外市集空間,讓參觀者實際感受身處循環商品下的情境,了解循環生活呈現的精緻與美好;同時號召民眾能以消費展開行動,進而讓所有循環力同時運轉起來,達到越在地越國際,越轉動越循環的使命與願景。 展區3:「ECHO開拓可能」 藉由埃森哲5種循環商業模型(Five Circular Business Models by Accenture)整合廠商、「疫情特區」與「設計師專區」,透過展示呈現設計的創新流程、設計戰略等未來設計,讓商業端與設計端能有媒合轉動的循環化機會。 展場帶來臺灣設計師與地方產業、學術機構共同研發從廢料再製的新材質以及運用在多元的生活型消費產品,宣導循環設計另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方向—以租代買,循環設計不僅改變使用者的認知與行為,使用產品服務系統來增加的服務價值也是另一種永續發展機制。 疫情專區展出包含小智研發的MAC Ward快速模組化防疫醫院計畫、芒菓丹的廢晶圓板再生防疫隔板等,也代表藉由設計的創新介入已鏈結台灣各領域跨產業鏈,為循環經濟創造更多循環化機會。 展區4:「360°鏈結國際」 串聯丹麥、德國、日本、泰國等政府及民間組織,從解決國際環境議題發展至相對應國際政策與民間組織提供的對策辦法。 以彩天科技提供最新元宇宙的透明屏幕帶來台灣美好的海陸空影像,以及「循環共享餐桌計畫」的主廚推薦和名人分享菜單;策展團隊還以「循環菜單」統合臺灣在地循環設計產物,來與國際夥伴對話交流,展現越在地越國際,越轉動越循環的精神及樣貌。 落實循環理念 展區選用「洛陽紙櫃」的循環製品「蜂巢紙」建構輕隔間與展牆、展台到桌椅物件等,「鳳嬌催化室」把不可能再造的製紙淤泥化為可能的「泥不老紙」印刷,不僅減少展場施作的資源耗費,輕量模組化的特性也大幅降低運送之中的碳排放,落實從展場本身、每個尺度的選擇都體現循環。 資料及圖片提供」 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歐陽青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