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65
行舍空間事務所《生活尺度》質材塑造的律動之所
板橋作為新北市的都市重鎮,近年規劃許多重劃區與新的住宅建案,為吸引人口並打造嶄新的生活圈。其中,台北遠東通訊園區是遠東集團推動開發的產業發展園區,目標是建立資訊通訊科技的研發創新平臺,並結合環境永續與科技研發。 室內空間延續現代基調並結合人文氣息,選用深色與灰階色調鋪陳氛圍,再用木質增添溫潤感。 佔地24公頃的台北遠東通訊園區以環境永續為開發主軸,雖然鄰近捷運站、交通便利,卻擁有滿佈綠意的生態景觀,成為新北市重磅的重劃區之一。而《生活尺度》就是一間位於台北遠東通訊園區內的住宅。 玄關結合收納機能,布置了櫃體,將儲物空間最大化,滿足屋主的使用需求。 曾勇傑設計師說道,因基地鄰近科技園區,建案瞄準高端客群,希望打造優質、舒適的生活圈,所以建築也以現代大器的風格為設定。而為了呼應環境特色與屋主對於居家場域的想像,室內空間延續現代基調並結合人文氣息,選用深色與灰階色調鋪陳氛圍,再用木質增添溫潤感。 客廁,用燈光點綴,帶出氛圍。 回應生活需求的佈局 屋主為一對夫妻,空間規劃以兩人生活為重心,所以設計師將原本的三房改為兩房格局,將一間臥室打掉後重新調動臥室佈局,放大主臥與客臥的空間尺度並增添場域機能;客廳也隨隔間的變動,增加了縱深與面積。 從玄關轉折後即進入公共空間。 玄關結合收納機能,布置了櫃體,將儲物空間最大化,滿足屋主的使用需求。轉折後即進入餐廳,曾勇傑設計師提及,因屋主有提出對於夜間餐食情境的想像,所以除了內裡的料理廚房,他還延伸出餐邊櫃與酒櫃,讓餐廳也能作為輕食區,提升使用機能同時營造出用餐氛圍。 從地板、立面至天花板,將木皮、石材、礦物塗料等藉由俐落線條、幾何交錯與轉折技法豐富空間語彙。 雖然建案本身沒有規劃前陽台的設計,但因基地的開窗位置良好,加上大面積開窗,不僅可以更好的引入採光,也讓園區景觀一覽無遺;而臨窗的客廳在格局的調整下也更顯方正與大氣。 搭配燈光細節,增添視覺層次。 私區共規劃兩間臥房,而移除的空間則融入主臥與次臥,讓主臥室多了獨立的更衣空間,次臥也加大了尺度,更顯寬敞。設計師在次臥的窗邊設置了臥榻,增添休憩空間的變化,賦予臥房更加多元的機能。 餐廳配置餐邊櫃與酒櫃,讓場域也能作為輕食區,提升使用機能同時營造出用餐氛圍。 材質塑造律動,燈光營造氛圍 曾勇傑設計師表示,為了讓深色調的空間不顯得過於冰冷,他透過質材的轉換,讓大面積的量體多了律動的變化,從地板、立面至天花板,將木皮、石材、礦物塗料等藉由俐落線條、幾何交錯與轉折技法,搭配燈光細節,增添視覺層次、豐富空間語彙。 主臥室,規劃獨立的更衣空間。 不僅如此,燈飾照明也是此案的重點之一。從玄關的趣味燈飾、餐廳的現代感吊燈、璧面的間接燈帶到臥室的氛圍壁燈,以機能作為優先考量,並兼顧日間、夜間至睡眠時光的各式情境,用燈光轉換空間氛圍,提升場域體驗與日常生活的儀式感。 臥榻,窗邊設置臥榻,增添休憩空間的變化,賦予臥房更加多元的機能。 行舍空間事務所/曾勇傑 參與者」簡家仁 攝影者」崴米鍶空間攝影 空間性質」住宅 坐落位置」台灣 主要材料」染色天然木皮、烤漆、石材、皮革、繃布 面積」30坪 設計團隊專注於儀式感的核心精神,追求高質量的設計與多元性的創作思維。對於空間投入情感,深刻探討人與場域關係的連結性,透過不斷創新的思考架構實現各種對於空間的體驗想像,在理性與感性之中萃取空間中最平衡的美感。 資料及圖片提供」行舍空間事務所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65
在喧鬧的城市中,靜謐巷弄彼此交錯穿插,與繁鬧街景形成和諧景畫,周圍交通與機能極為完善。其中,一棟神秘而低調的私人會所悄然隱身於此,墨黑色的建築外觀低奢而內斂,軒昂大氣的石材自然鋪覆、溫潤木皮細膩點綴,與業主謙虛的性格相呼應,彰顯其獨到的生活見解與品味。由於業主是位企業家,考量工作性質與型態,期望擁有一處放鬆愜意的交流場所,且能保障其隱私,因而在此作中,設計師多選用純樸材質作鋪陳,引領賓客放緩白日匆忙的工作節奏,在植栽的妝點下,回歸自然、與之共舞,打造恣意舒暢的悠然場所。 墨黑色外牆以石材與木皮夠構組而成,盡顯內斂而大氣之感。 《卿會所》秉持以客為尊的待客之道,期望賓客在此可洗去滿身疲憊,沉浸於精緻美好的餐飲與娛樂體驗,搭配業主所喜愛的自然與古物元素,汲取自珍稀樹瘤的木製大門、樓梯間的板岩磚、木皮、洞石磚、鐵平石亂片牆等天然建材,相互編織孕育豐饒肌理,構築豐厚的雅致巧韻,共譜蘊藏生機的活力樂章。 木製大門特別選用樹瘤自然拼貼,以其天然紋理描繪當代雅韻。 為構畫充滿自然氣韻的社交場景,通往室內的木製大門採用樹瘤隨意拼貼,從設計師角度重新詮釋,展現當代韻味;前方踏階邊緣保留其不規則的原始特性,描繪彷若踩踏於石塊上的虛實意象。另外,室內多選用耐陰植栽,並設置通風管、調整燈光,給予良好的生長環境。整體布局共分為兩層,一樓為用餐空間、二樓則提供娛樂場所,在動線規劃上,透過牆與牆的交錯,構建間與間的獨立性,設計師更悉心布劃門口位置,令賓客在用餐區與娛樂室間能肆意穿梭,同時享有隱私感。 精心布置場域間的出入口位置,提供賓客便利與隱私性。 從餐點拉近彼此距離 一樓入口處,設計師規劃接待玄關,細膩遮擋視線賦予空間隱密感,並安排中央廚房提供各類菜式,滿足多元喜好。 大包廂設置萬象軌道門,便於根據使用情境轉換場景,其與立面同質地特性,和諧融於空間。 小包廂:用餐空間中皆設有電磁爐滿足多樣需求,其特殊的桌角造型則細膩包裹管線,賦予極佳空間視感。 一樓用餐區安排大小包廂,其中大包廂特別設置萬向軌道門,使業主可根據使用情境轉換場景,敞開時,與立面同材的三道門片隱匿於牆上,關閉時,則可立於中央劃出兩個獨立區域,貼切而精準地框架出服務畫面。 燒肉推車可隨意移動極為便利,透過現場展示烹飪,拉近與賓客的距離,其低調外觀用作邊櫃亦十分合適。 特別的是,除了正式餐點,亦在包廂中置入燒肉推車及火鍋用電磁爐,為菜色增添亮點,同時透過現場展現烹飪過程,拉近互動距離、增加賓客的參與感。燒肉推車平時可置於樓梯間或角落做邊櫃,而上方風管則可依使用需求拉伸;推車內部為不鏽鋼,其外層鋪上耐熱木皮,整體色彩質地與空間和諧相融而不顯突兀,提供了溫暖的對話場域。 備餐台背牆鋪上綠色馬賽克磚,提升細節彰顯整體精緻感。 另外,一旁備餐台背牆鋪設彷似蛇蚊石般的綠色馬賽克磚,藉其半反射質地提升精緻細節,營塑柔和的視覺氛圍。為平整視野,設計師將天花做低以包覆管線,並調降光源使視線聚焦在餐點與服務上,令人舒緩心境、愜意交流。 降低天花包覆管線、平整視野,調整光源以引導視線亮點。 主次之分 四面異材牆 步上通往二樓的樓梯間,石材牆面周身環繞,點綴植栽增添綠意。不同於一樓的溫暖調性,二樓以深色系為主,烘托出沉穩、恬適的休閒氛圍;地坪採鋪設黑色石紋磁磚,中央則拼貼木紋磚形塑如地毯般的平滑感,將人與空間相繫、聚集。 樓梯間面以石材鋪陳,佐以綠植作點綴,增添滿室自然綠意。 第一面牆作為空間主視覺,以鐵平石亂片將戶外之意引入室內。 值得一提的是,圍塑空間的四面牆,設計師注入巧思,以不同質地裝飾牆面,期望在極簡純樸與現代風格之間作拉扯:第一面牆為備餐台背牆,作為易受注目之端景,設計師以常用於圍牆的鐵平石亂片構組而成,嘗試將戶外感引入室內,增加視覺亮點;作為面積占比最大的沙發背牆,則鋪上暖色調洞石,樸實中顯其自然之韻;第三面牆注入現代語彙,裝設藍色窗簾遮擋大面窗景,勾勒些許神秘氣息;第四面電視牆,以黑色調作為基底,襯托絢爛的電視畫面,引賓客視線聚焦其上。 第二面牆為沙發背牆,由於占空間面積廣大,以暖調洞石作鋪陳,勾勒些許溫柔氣息。 四面牆利用不同質地增添層次;裝設窗簾提供良好的吸引效果,天花木格柵造型柔和空間表情。 設計師表示,雖四面牆皆採用不同材質,卻蘊含了主次感,反而為空間帶來豐富層次。另外,由於二樓為KTV室,因此在天花裝設了隔音板、抗震器,及吸音板,並捏和周圍木皮、石材、窗簾等材質,達到極佳的聲音效果,其表面的木格柵造型,更為空間添入了些許暖意。 二樓KTV室置入訂製桌燈,從上而下照映出和煦光影,中央以木條裝飾豐富了視覺畫面。 全作主要採用間接照明烘托氛圍,透過燈光大小的調整,適應不同的使用情景。此外,家具軟裝、畫作等元素亦是此次設計亮點,考量職業型態與需求,以量身訂製的方式,給予業主最合適的搭配,並結合古物、老件等喜好,構築融合現代與復古的休閒空間。 全室主要以間接照明圍塑用餐氛圍。 卿會所 設 計 者」伴境空間設計 / 黃家憶 林承翰 參 與 者」葉致廷 攝 影 者」狐色攝影工作室 空間性質」商業空間 坐落位置」台灣 主要材料」樹瘤木、軟木、石紋磚、鐵平石亂片、特殊塗料 面 積」 63坪 伴境空間設計 / 黃家憶 林承翰 伴境,「伴」意味著夥伴,「境」則描繪空間與環境,伴境以空間使用者為軸心,透過完整地傾聽與理解,向外圈劃出人與環境深刻連結的和諧場域。 資料及圖片提供」伴境空間設計 採訪」林靖諺
Interior 365
隨著時代的改變,家除了是人們生活的場域,也逐漸成為許多人的工作場景,在家辦公是部分大眾的工作模式之一,所以不管是獨立的書房抑或是適合工作的環境,都成為現代居家空間重要的設計環節。 為空間注入如洞穴般沈穩、寧靜的氣息。 《峰巖翩翩》是一間座落在新北板橋的新成屋,屋主是一位男性,因有長時間在家辦公的需求,為此簡嘉儀設計師希望為空間注入如洞穴般沈穩、寧靜的氣息。 入口玄關,用深色的刷銅飾板開啟空間基調。 為了回應屋主對於空間的使用需求,設計師重新調整了原始格局,將兩間衛浴合併後,重新劃分成一間浴室以及一個儲藏間,廚房則打掉隔間牆體改為開放式設計,藉由通透的視覺放大公領域的空間感受。 展示層架,鐵件與玻璃直橫交錯出層架結構,透過異材質拼接豐富立面語彙。 異材拼接,曲弧流動 於入口玄關處規劃了整面的收納櫃體,用深色的刷銅飾板開啟空間基調。但因為空間較為狹長,所以為了不讓視覺顯得過於單調,設計師於另一側的壁面挖鑿了一個不規則的幾何凹洞,不僅可以作為置放物品的檯面,搭配燈飾點綴也為出入增添儀式感。 藉由通透的視覺放大公領域的空間感受。 櫃體後方則延伸出俐落的展示層架,水平面選用輕薄的鐵件,垂直面用透光的玻璃,直橫交錯出層架結構,透過異材質拼接豐富立面語彙。下方則搭配曲面造型收尾,藉圓弧線條帶出流動視覺,同時也弱化上方樑柱的存在感。 打破餐廚場域的隔閡後,也讓空間有了更多的變化與使用情境。 而原本的封閉式廚房在被設計師打開後,不僅讓公共空間更顯寬闊,打破餐廚場域的隔閡後,也讓空間有了更多的變化與使用情境。選用深色廚具搭配中島設計,滿足屋主對於用餐、品飲時光的想像。 深色廚具搭配中島設計,滿足屋主對於用餐、品飲時光的想像。 暖灰調裡的石紋肌理 客廳與臥室之間,利用電視主牆區隔出獨立的書房。書房空間雖然看似開放,但設計師透過牆面造型圍塑出包覆感,讓屋主擁有一方靜謐的小天地;後方牆面規劃兼具收納與展示機能的層架,並用與客廳反向的曲面造型,透過直橫對比讓空間相互呼應。 書房,透過牆面造型圍塑出包覆感。 臥室雖然延續整體調性,用質樸的質材與色彩,營造舒心的休憩氛圍;但為了讓視覺更顯豐富,設計師在床鋪與衣櫃中間,用梳妝台帶出一框景造型,當打開房門可以發現,視線從臥室、書房一路穿透至客廳,讓動線與視線在一層一層、一境一境中,產生層次、饒富趣味。 書房,層架的曲面造型與客廳直橫對比,讓空間相互呼應。 簡嘉儀設計師提及,此案除了有部分比較大的樑柱之外,為了配合屋主的身高,所有設計皆是為他量身打造,像是書桌、中島、洗手檯面等的高度設定比一般高出許多。 讓動線與視線在一層一層、一境一境中,產生層次、饒富趣味。 不僅如此,心思細膩的屋主也非常注重每個材料的選用與質地,所以除了以暖灰色的塗料為基底,全作以石材為核心,從大面積的電視主牆、廚房中島,小範圍的展示櫃、梳妝台面,透過同一塊大理石材串起場域之間的關係。 臥室,用梳妝台帶出一框景造型。 《峰巖翩翩》以石材作為暖灰調裡的軸心,在粗獷的塗料基底裡,用紮實的石紋肌理沈穩空間氣息;直橫交錯的冷冽場域,藉圓潤的曲面弧形,平衡剛柔之間的差距,為屋主演繹出一片踏實的生活場景。 臥室,延續整體調性,用質樸的質材與色彩,營造舒心的休憩氛圍。 和和設計有限公司 /簡嘉儀 與人和,始氣和。和和設計有限公司,擁有創意與執行力同時到位的設計團隊,以人為本,以空間為盡善美之地,傾聽居主者內在聲音,涵納於生活空間,以提升好感度的居室體驗,是和和設計不斷致力的設計服務。 空間是一種源於靈感的直覺,誠實表述之總體呈現。物件經過如針工般繁複的冶煉,滲化機能並舒適於室內,團隊形容的「感覺」,在於精準演算過程中,引出藏匿於每個人心中,對於美感需求的喚發。讓置身於空間的人,更能感知各維度的奧妙旋律,設計便如有拋出的線圈,絲絲編繫出,每一位客戶專屬的軸線與一方天地。 資料及圖片提供」和和設計 採訪」歐陽青昀
Interior 365
現代人重視家庭情誼交流,如何打造適合家人相聚、收納歡笑回憶的場所,成為設計者需思索的議題。若樸空間美學新作《蘊》,為非典型的三代同堂住宅空間。何謂「非典型」?意指三代成員居住於同個社區但不同樓層,日常生活獨立、不互相干擾,卻也能共享天倫之樂。 作為三代家庭成員相聚的空間,本案十分重視公共空間的開闊。 設計師提到,本案為長輩二人的住所,不過,年幼的孫子孫女時常來訪,希冀提供安全、寬敞且舒適的環境陪伴他們成長,有鑑於此,設計團隊重塑平面格局,清晰劃分公私領域軸線,讓客餐廳完整串連,最大程度地釋放公共空間,也讓臥室保有絕佳的隱私性,構建宜居環境。 玄關。燈具與光暈型態貼近屋主一家人的宗教信仰形象,令人感到平靜。 純粹畫面襯托情感主軸 設計師進一步說道,由於主要居住者為長輩,十分注重無障礙方面的需求,盡量減少高低落差的產生,放大走道和浴室面積,並增設扶手等輔助設備;考量到孫子女們的居家安全,公區多以圓潤弧角為主,而天花板的圓弧造型在收整樑柱存在感之餘,也帶來柔和感受。 玄關與通往臥室的廊道選用地磚,兩側則為主要收納機能。 全案的風格色調較為沉穩,材質則講究精緻大器的質感,大板磚的天然紋理成為空間亮點,牆面局部所使用的珪藻土捎來質樸韻味,其調節濕氣的特色十分適合潮濕的地域氣候,大板磚與珪藻土的互相搭配不僅創造了異材質結合的變化,也細膩堆砌出視覺層次。 基地自然採光條件良好;天花板的圓弧造型消弭樑柱的存在,也維繫了畫面完整度。 電視牆的珪藻土與壁面的大板磚碰撞出異材質結合的張力。 另一方面,相異材質的運用亦無形突顯了場域的機能差異,例如玄關及通往臥室廊道兩側作為主要的收納空間,磁磚地坪顧及了清潔的便利性,而公共區域及睡眠區域則鋪設手刮木地板,強化溫暖氣息;衛浴空間的天花板更是貼附了經特殊處理的台灣檜木,讓木頭香氣療癒一整天的身心疲累。 地坪的材質差異無形之間突顯了空間分界,而桌角等可能產生銳角之處皆以導圓手法呈現,確保居家安全。 彈性對應家庭場景 由於三代成員經常聚集於此談心用餐,業主特別提出需規劃中島,以及一座可容納6至8人的餐桌,考量實際使用需求,設計師將中島和餐桌相互緊鄰,彈性增添備餐與用餐餘裕。 中島緊鄰餐桌,彈性因應用餐人數的變化。 大面落地窗引入了良好充足的自然採光,人造光源的布局著重於氛圍營造,客廳四周以LED燈條形塑輕盈視感,也與餐桌軌道燈產生了點線面的呼應;嵌燈的運用則提供了均勻且柔和的照明效果,讓居住者在舒心環境享受美好片刻。 以嵌燈、LED燈條與軌道燈為主要光源布局,注重氛圍營造。 全案未見花俏語彙,而是將居住者的生活習慣視為首要,透過簡約又不失精緻感的設計手法構築大器宅邸,讓情感成為空間最具厚度的靈魂,讓一家人共同創造更多幸福時光。 主臥室。色彩溫潤。 更衣室與浴室之間利用具穿透感的玻璃作為隔斷,隔而不絕。 主臥衛浴重視無障礙需求,增設扶手等設備。天花板特地貼附了天然檜木。 《蘊》 設 計 者」若樸空間美學 / 易冠均 參 與 者」林映蓉 攝 影 者」隨寓工作室 Suiyu studio 主要材料」天然大理石、大板磚、木皮、鐵件、手刮木地板、珪藻土、檜木、烤漆 面 積」42坪 若樸空間美學 將人文與內涵流暢的注入空間之中,使專業設計展現最佳演出方式;設計團隊堅持設計應該是由意象與多樣元素歷練多方後的移轉,形塑徜徉、沉浸的具象與感受。空間,不只是空間,是美學、哲學與品味的融合,而後,低調的蘊發……。 圖片提供」若樸空間美學 採訪」陳映蓁
Interior 364
在數千年前,雲南地區就開始建設種植與經營茶葉相關的產業,茶馬古道與建水茶盞的故事在響亮的叫賣聲與永動不竭的車輪中流傳,茶文化隨時代更迭,不斷蛻變不一樣的形貌,唯一不變的是這份對茶和情感記憶的嚮往。 門面以玻璃和布幔圍攏的牆面形成半遮半掩的視覺效果,引人深入。 作為「新型茶飲空間」的代表,AURORA DESIGN設計團隊將不同於傳統的「情感設計」運用於《業曉曉茶空間》中。 曲折的走道營造層層遞進的神秘感。 設計師於滇南文化中截取了「茶馬古道」的情感意向,以此概念為基底、現代設計語言為輔助,建構耐人尋味的靜謐氛圍。門面鋪展大片透明潔淨的落地玻璃窗,以大小不同的圓形切割空間,由此而形成錯落婉轉的流動路徑,引導人群進入不同展區。 意象解構「茶馬古道」 入口吧台處的主材質上,質樸的大地色如古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茶馬古道」是中國在航運普及前的另一個連接中國到亞歐各國的運輸網絡,在歷史上的地位並不亞於「絲綢之路」。從唐代到明清,由雲南運到北京、西藏和其他東南亞國家,過程曲折。 木質壁龕放置茶罐,但並不擺滿,既是展示也是裝飾。 《業曉曉茶空間》中仿照「茶馬古道」在歷史上蜿蜒的形象,建構不規則的走道;白色的簾幔、地面,藉由暖色燈光帶來溫暖的聯想。 入口吧台彷彿木屑和乾草堆積,加上實木的桌面,帶來樸拙親切的印象。 展示區將不同的意向化為實體的呈現,簾幔與木質壁龕,硬軟相接,整個空間在虛實的張力中達到平衡的美感。 墊高區塊成為空間聚焦的視覺點。 空間的中心築起高臺,弧形的牆面以遞進的規律層層留出空白,溫暖的布幔如瀑布傾瀉而下,以實心牆面或玻璃牆面錯落視線的落點,營造出更加豐富的情景體驗。沿著步梯上行,進入弧形內部,寬闊的茶歇空間,因為環抱柔和的空間形態,營造舒緩溫馨的情境。 沿著圓形的核心展示空間,可以從不同角度欣賞內部錯落的層次。 簡單的草木與貼切的小品設置,搭配開闊的遠景,渲染自然的山水意向,雲、景、山、水,與身在其中品茗的人,使自然和人文交互賦予新的意義。 吧台邊的牆面上切割出長方形的展示台,宛如水濂幕間突生一處洞穴。 實體空間的流動意象 在整個茶空間中,設計師挑選了「布幔」作為整個設計的主角,用輕柔的布幔圍攏堅實的建材,使整體傳達的情緒更趨近更加柔和舒展。 展示的茶葉以玻璃罩遮蓋,就像小巧的群山。 「布」作為空間的傳達介質,以其流水般柔軟的特質和形態消彌空間內的邊界感,使被人為切割的不同主題空間能以自然的力量和諧地連接。 休憩空間以布幔遮蔽出入口,提供隱私性之餘,也不會實際阻隔空間的連貫。 關於小品及裝飾的選取,設計師同樣遵循「自然形態」的情感解構,多以單叢的植物或形態舒展的盆景搭配,使用留白的藝術手法烘托空間中的恬靜氛圍。從自然山水中提煉意向形態,實木的桌椅,外型流動不規則的石材,彼此補充映射,呼應設計中對於「情緒感知」的表達。 以「布幔」為主題的設計豐富了建築內的建材型態。 大面積溫暖的色調鋪成,從純白,乳白,米白到深棕,藉由婉轉的線條和形似山水的布幔和木質建材,統一整個空間的情緒,大小、深淺、軟硬、虛實,種種對應,使其寧靜而不死板、流動卻不喧鬧。 以空間設計傳遞精煉的茶文化 AURORA DESIGN對於「茶」的空間表達,以本土文化為基底,將情緒印記具體化,使用設計手法重現人文理解的自然形態,構建空間的格局基調。 不規則的石材椅提供柔軟的視覺質感。 柔軟的介質和對於自然的形態化表達,在空間中投射「情緒感知」,關注自然與人,情感和內心,以視覺、情感和遐想,闡述情與景的極致融洽。 留白的藝術手法在空間內隨處可見,「不填滿」的空間更加強了整體沈靜的氛圍。 「茶馬古道」橫過寬闊的時空背景,自多樣角度被代代轉述,設計師吸收其文化核心的本質,在業曉曉茶空間內反饋其理解,展開這段被濃縮的盛大旅程,理解茶的來源、融入茶的文化。 資料及圖片提供」AURORA DESIGN 艾洛設計 撰文」江瑜
Interior 364
結合人類過去在雪地求生的經驗和現在趨向商業化的娛樂功能,倉41的外部輪廓與色調予人鮮明的第一印象。 2022北京冬奧後,伴隨大眾對冬季運動熱情大幅提升,滑雪聖地——崇禮,也浮現於大眾視野,曾經的小縣城被賦予嶄新的地域標籤、湧入大量嶄新的活力,商業思維與在地文化之間碰撞出嶄新的火花。 以不加矯飾的石板、大片鋁合外殼和鐵皮牆面組成工業化的門面風格。 有賴資深滑雪玩家們的大膽與熱情,一家兼具專業與創意的特色咖酒基地在此萌芽,受邀參與策略設計的打造,JUMGO建立了「北緯41度雪場酒倉」的概念,並為其命名《倉41》。 鮮明的紅色外觀,在雪地裡突顯出這座「雪場庇護所」。 吸收在地的文化養料,好的品牌理應融入當地環境,與其共榮生長。《倉41》的黃金運營時段與雪季密不可分,以「極地科考站」為靈感而建立的「雪場庇護所」概念,也一躍成為了雪白世界當中最為矚目的存在。 以多處反差建立空間層次 綜觀歷史,人類在南極建立科考基地的經驗還不到一百二十年,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這些位於南極的建築首要考慮的是實用性,外觀設計和舒適度等等需求往往在設計過程中被推後或索性忽略不計。 與牆面和窗下堆積的殘雪相對,玻璃窗內的氛圍柔和溫暖。 這也不難理解,畢竟在這個地球上最寒冷且一年三百天天刮著八級大風的地方,活下去才是第一目標。 然而,在《倉41》的功能規劃中,設計師並不打算將極地環境嚴苛的要求照單全收,大片金屬外牆看似冷酷,但在倉門之後,內部刻意逆向營造的暖意即撲面而來,外剛內柔的反差為來客送上一份意料之外的驚喜。 舒適溫暖的室內空間,在雪地環境裡予人安心感。 通過空間規劃,採光面與背光面完全區隔,分別服務於白天CAFE及夜晚BAR的形態,在有限空間內以牆面和光線安排做到巧妙的分工切割。 採用暖色燈光的咖啡廳與以米白為顏色主調的設計搭配,令人放下強硬冷淡的心防。單人座與多人座用走道區隔開來,維持禮貌的分界。 小而精,是新生品牌的破圈利器,在《倉41》,不同的使用時段與不同的情緒變化都能尋到一處獨立空間,得到妥善收納。 靠窗的單人座加上坐墊,增加柔軟的堆疊,特殊設計的椅背帶有鮮紅的安全帶,與倉41的外部設計遙相呼應。 咖啡廳天花板和牆面、桌椅採用類似的原木材質,給予樸素輕盈的質感。 在寒冷中萌芽的生命力 「神說:『地上要長出青草、結種子的蔬菜和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在地上的果子都包著核!』事就這樣成了。於是,地上長出了青草和結種子的蔬菜,各從其類;又長出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神看這是好的。」(創一11-12《新譯本》)。 從咖啡廳至酒吧之間的過道連接自採光面走向建築內部的暗面,以大片玻璃牆面和暖光舒緩過渡的過程,隔著玻璃,牆後的種子庫更是帶來照明以外的趣味。 保存種子,目的在於確保每當人們處於極端環境下,為了求生仍能耕種可持續發展並且多樣性的農作物。多樣性的農作物對人類的未來存續至關重要,而種子銀行可以保存大量農作物的野生近緣種,以保護物種多樣性和搶救野生作物資源。 不同植株在人工照明下姿態各異的生長。 通過獨立藝術家為《倉41》量身打造的「種子庫」系列裝置,在人工帶來的光與熱中,繽紛綠意以其不同階段各有特色的生長姿態,跨越區域和節氣的藩籬,參與冬季的崇禮,帶來盎然生機。 種子庫與培養基為空間增添生機。 與其搭配、為《倉41》獨立開發的家具在設計師的悉心安排下成為看客安放自身的「培養基」,植物與避寒的人群一同在此地溫暖的氛圍中舒展身心。 以玻璃罩和生長燈組合建立的培養基提供看客植物不同階段的狀態。 初具規模的雪地理想藍圖 《倉41》的建立,不僅僅只是一群理想追隨者的「生意」,更是為雪圈量身打造的「理想庇護所」。 崇禮距離北京260公里,不到三小時的車程,集中大量大型雪場,在興延高速新路段完工後,北京至崇禮驅車僅僅一小時,在京張高鐵通車後,從北京北站乘坐高鐵到太舞小鎮門口則僅需五十分鐘。 與咖啡廳活潑的氛圍相對,酒吧以不透光的深色調主掌大局。 此地雪期長達五個月,從每年十月底的初雪至隔年三月底春雪,可說溫度適宜,其中的萬龍滑雪場更是能開到翌年的四月底,這五個月中十二月至隔年二月為雪季巔峰期,滑雪的整體價格、人流量也會隨著雪季整體水漲船高。 圓潤的座椅和帶有弧度的天花板帶來包覆性的安全感。 不難發現,《倉41》的一切僅僅只是一個弘大計劃的起點,從最開始的小小理想到呈現後的快速出圈, 「倉」初具潛質,這個依託滑雪聖地而生的品牌,已經將其野心擴散至下一個坐標。 暖色調的畫作與低調的燈光,在帶有隔簾的座椅間,營造出宛如在小屋客廳裡閒坐的溫暖。 資料及圖片提供」JUMGO漿果創意 撰文」江瑜
Interior 364
「歷史是現在與過去無止盡的對話。」漫步在淡江校園中,滿目淨白的建築群矗立其中,彰顯著淡江大學所蘊含的樸實精神,白色有著純潔磊落、坦白無私之意。淡江校史館位於極其幽靜隱密的花叢中,1961年學校創辦人擇此處興建一棟白色別墅樓房作為在校宿舍,並考量來賓與校友聚會等機能,在周圍廣植花卉、構建涼亭豐富視景,因此雖位於校園邊陲,其與外側道路有著三層樓高的落差優勢,可擁攬縱日山河的海天綠景。 改造前,建築因久未整理而顯得些許黯淡。 然而,時過境遷,久未整理的建築逐漸消失於眾人眼中,許多學生緩步經過卻未曾停留,對於不明確的地標滿是疑問,各種猜疑在學生間口耳相傳,周圍人跡罕至,逐漸被綠意花叢淹沒其中。 為控制活動人流,校方決定進行修整,透過新舊結合賦予空間新樣態。 由於校園東側為教學區,西側以運動設施為主,整體呈現東高西低的地理環境,因此校方希望增添新語彙,平衡活動人流。為作改善,2019年校友會與董事會決議聚焦已年久失修的西側建築進行修整,設計師結合原有機能,將一樓改為校史館,二樓則規劃為創辦人紀念館,透過不同角度記錄校園故事,同時考量友善校園,在缺口處添入電梯,打造無障礙方盒空間。 在建築外牆鋪覆不鏽鋼鏡面,藉其反射倒映周圍景致,圍塑靜謐的盎然綠意。 校園早期建築多半是中西合璧,因此外觀延續「白色」作為基調,構畫寧靜之景,並保留建物女兒牆磚色,書寫老校友們的內心憶景,讓懷念在空間中迴盪不已。另外,原本因花叢而盡失色彩的綠意,設計師以巧妙手法將缺轉優,同時考量建築前方的邊坡,以及日照反射影響,在增添的新構造上披覆不鏽鋼鏡面,以內斂之姿承載盎然生機,與綠草如茵相互映襯。 作為入口端點的接待區,由外向內看如一道白牆,不以鮮明色彩強調校徽,而是藉光描繪其輪廓。 過去與未來 譜寫空間故事 整體動線依循展示內容的分類與排序布置,將一樓主入口位移至建物邊陲處(原車庫位置),並在立面鋪設不鏽鋼鏡面,延伸至原本顯得低矮的車庫,於其上描刻校訓文字「剛毅樸實」,透過質地反射倒映綠景、圍塑半戶外路徑,作為空間敘事的開場,佐以另側蕨類植栽勾勒豐富層次。 不鏽鋼鏡面延至入口處,放大空間視野,藉質地反射豐富層次,構築半戶外路徑作空間敘事開場。 保留原有地磚勾勒些許古意,並以白色調作為基底,搭配反光膜襯托文字,形塑純粹的輕盈之姿。 「歷史不斷被書寫,需為未來預留可塑性。」一樓作為校史展示,設計師保留地坪面磚反映歷史面貌,而空間則以白色作底,於其上貼覆反光膜襯托文字,彷似外牆亮光晴雨漆,透過光線的曲折營造文字漂浮般的輕盈感;二樓空間紀錄著創辦人生平,以灰色馬來漆作鋪陳,透過色彩差異,傳遞交織著過往與未來的寓意。 樓梯作為場域界線,區分一、二樓機能屬性,並在尾端設置曲面引導動線。 二樓展示創辦人生平紀錄,主要以灰色馬來漆鋪設空間,營塑愜意淨朗的氛圍。 沿著導覽節奏緩步徐行,順暢的動線予人輕快之感,悠久歷史則如長城般綿延不絕、和煦悠揚,在動線尾聲,設計師以型隨機能的手法,布置挑高梯廳作疊加,穿過一連串高度侷限及閱讀場景的積澱,嘗試突破既定視野,解放空間高度,結合其表面所覆不鏽鋼鏡面質地,將獨屬校園的大面窗景納入眼底,無形中相互融合,構建清雅而勾人心弦的質感韻味,與校訓「剛毅樸實」作呼應。設計師表示,當天氣晴朗時,隨著陽光輕灑而下,戶外的藍天綠蔭與方盒連成一片,將時間與空間緊密相繫、對映。 在動線尾聲,以傾斜天花的手法挑高梯廳,放大空間感受,搭配不鏽鋼鏡面的照映將戶外清新納入室內。 不同的敘事角度 設計師除依線性時間軸作規劃,構築時光荏苒意境,亦將空間比擬為書,與人物一同譜寫歷史風韻,將場域配置與動線相揉合,並延至天花、切入使用者閱讀視角,以傾斜方式形塑高低差,將展示牆高度掀至極致,包覆照明、空調、消防等設備,洗鍊空間輪廓,藉適當留白放大畫面,描畫清晰純粹的空間表情;另一方面以導覽者角度,將導讀的停留想像為頁籤,向上揚的圓弧曲面天花則暗示轉折節點,滿足內聚、停留、解說、討論等功能,烘托出舒暢而溫馨的氛圍感受。 陽光從外灑入,光影隨造型變幻,形塑豐富的多樣視感。 採光方面,由於外牆以修復與保留為主,因此未刻意更動開窗位置,不同於常見由外而內的引光,而是以電梯方盒的型態,從內向外推演,引日光肆意穿梭,隨造型變幻光影,感受在過渡間的鮮明變化。 廊道牆面記錄著創辦人的生平,如在凝固的空間中,穿插著動態時間感。 全作經過設計師的巧妙設計呈現嶄新面貌,不同於過去的定位不明確,周圍綠景依然低調襯托建築,不同的是,其純白之景引人駐足,如等待著被揭開神秘面紗驚艷眾人,如今,更是成為畢業生們拍攝學士服的選景之一,透過感受、知覺、經驗等元素妝點空間,使人愜意地沉浸其中,進行一場不可言喻的無止盡對話。 梯廳大面開窗引入充足光線,佐以透亮質地與外景相互輝映,賦予敞亮而層次多樣的空間感受。 映紀 設 計 者」大器聯合設計 / 鐘啓彰 攝 影 者」丰宇影像 / 趙宇晨 空間性質」公共空間 坐落位置」台灣 主要材料」耐候樹酯塗料 / 鏡面不鏽鋼 大器聯合設計 / 鐘啓彰 曾任職於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及大硯國際建築事務所。認為室內設計目的應超脫裝飾與傳統裝潢的認知,追求低限與收斂的設計思考。每一項目皆因使用者目的及環境背景不同產生差異進而使空間具備個性與自身的表情。以匯集多年業界陶冶累積的設計經驗和專業涵養,擅長梳理故事敘事與作品的契合度,並從業主真切的需求出發,注重空間體驗使作品具備細膩情感與靈氣。 資料及圖片提供」大器聯合設計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64
江子翠重劃區因鄰近江子翠捷運站站,具有高鐵、台鐵、客運以及捷運雙線五鐵共構的交通優勢,加上附近即是板橋最為熱鬧的文化路大道,過橋即可進入台北市區,所以除了擁有地域關係的板橋在地客,也成為許多新興購屋族的首選地區。 空間呈現現代俐落且予人明亮舒適的感受。 《霓白皚宅》即是一間位於江子翠重劃區的住宅,屋主當初就是看準此區規劃完善的交通、商業與生活機能,還有休閒活動以及公園綠地。為了不辜負地理優勢,屋主選擇購入高樓層,將水岸景觀盡收眼底。 高樓層不僅擁有水岸景觀,採光也很充足。 居住成員為一對夫妻與兩個兒女。設計總監說道,屋主為金融產業背景,多年來早已習慣汲汲營營的生活步調,所以希望家中的風格是現代俐落且予人明亮舒適的感受。 選用柔和色調帶出空間的輕盈感,用偏暖調的象牙白,讓淨白的視覺之中多了份溫潤觸感。 為了回應屋主對於家的嚮往,設計團隊選用柔和色調帶出空間的輕盈感,用偏暖調的象牙白,讓淨白的視覺之中多了份溫潤觸感;揉合了溫度的白色,不再是靜默無語的色彩,而是用溫暖的語彙堆疊出輕盈的質感。 儲藏室,滿足屋主的收納需求。 將機能藏於無形 電視牆從窗邊一路延伸至入口玄關,結合了電視、機櫃、收納、展示以及一座鋼琴。這龐大的量體不單是公共空間的視覺主體,更滿足了屋主一家人的生活場景、收納需求與休閒嗜好。 電視牆從窗邊一路延伸至入口玄關,結合了電視、機櫃、收納、展示以及一座鋼琴。 為了讓這面櫃體不顯得過於沈重,設計團隊利用脫開營造出懸浮感,底座搭配灰色的大理石材增添層次,鑿空的空間則置入石製層板作為展示櫃,在線條的切割與燈光的輔襯之下,讓整體更顯輕盈與柔和。 餐廚空間,是家人平時相聚的重要場域。 這面牆作為場域中表情最為豐富的立面,設計師藉由脫開、懸浮、切割等手法,在比例劃分的結構裡,除了弱化龐大量體,還將機能藏於無形,並滿足對於設計美學的追求。 廚房,半開放式的設計讓公共空間更顯寬敞。 廚房透過玻璃結合鍍鈦收邊的拉門與人造石中島吧檯,為餐廚場域創造出多種隔間變化。平時輕食料理或簡單用餐時,可以敞開拉門讓公共空間更顯開闊與寬敞;需要大火快炒時,則可以闔上拉門阻隔油煙。 廚房,玻璃結合鍍鈦收邊的拉門讓屋主可依使用需求變換空間。 用設計勾勒自我天地 私區一共規劃了三間臥室。主臥室延續公區予人的溫潤調性,沒有過多繁複的設計或是過於搶眼的色彩,用淡雅的色調營造靜謐且舒心的休憩氛圍。床尾的櫃體則呼應電視牆的設計,利用線條分割將機能藏於無形,讓視覺更顯乾淨與利落。 主臥室,用淡雅的色調營造靜謐且舒心的休憩氛圍。 主臥室,櫃體利用線條分割將機能藏於無形,讓視覺更顯乾淨與利落。 而在國外求學的孩子對於臥室空間的設計都非常有想法,所以設計總監將他們對於空間的想像與喜愛的色彩,透過設計具體呈現出來。女孩房以淡粉色為基調,床底選用粉色燈帶呼應床頭壁面的霓虹燈飾,展現美式少女的夢幻氛圍。 女孩房,以淡粉色為基調。 女孩房,床底選用粉色燈帶呼應床頭壁面的霓虹燈飾,展現美式少女的夢幻氛圍。 男孩房則以藍色為基底,除了在燈飾中置入幽幽的藍光,書桌牆面的烤漆玻璃也帶有淡淡的藍調,讓藍不會過於沈重,而是優雅的點綴著空間。 男孩房,以藍色為基底。 男孩房,在燈飾中置入幽幽的藍光,書桌牆面的烤漆玻璃也帶有淡淡的藍調。 設計總監認為,家應該是每個人最放鬆、自在且感到舒適的境地,所以他希望讓家回歸於最原始、最簡單的樣貌;在《霓白皚宅》中他摒棄複雜的材質、繽紛的色彩,透過線條與塊體的穿鑿交錯,找到機能與美學的平衡。 二三國際有限公司 / 張佑綸 温奕謙 陳俊翰 馬焌容 是一群對生活充滿熱情與想法,並在業界擁有十餘年設計經驗的專業設計團隊。「生活為主、風格為輔!第一,永遠留給客戶!」是團隊共同的信念!全心打造機能與美學趨近完美、平衡的空間作品。團隊可以被信任與受託負,總是能夠將客戶對於家的夢想與想像帶到真實的世界。 資料及圖片提供」二三國際有限公司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64
杭州亞運台灣選手的亮眼表現、台灣大賽重回天母棒球場的座無虛席、台北大巨蛋啟用的熱門開幕戰、台北馬拉松疫後參賽盛況等諸多賽事,足可見運動瘋迷全台,民眾的熱忱與喜愛,彰顯著對運動環境的重視與標準持續提高。為回應大眾需求,在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的指導下,台灣設計研究院自2022年起,開啟與台北市政府體育局的合作,進行台北體育館的品牌與入口空間再設計,無論是空間或數位意象體驗,其改造成果皆廣受好評。 台北田徑場入口,空間導入設計、美感體驗與智慧永續,優化整體使用感受。 今年的台北體育園區改造,主要聚焦在優化民眾運動體驗,以及智慧化場域的基礎建置,樹立「結合設計導入、美感體驗與智慧永續」的典範,期待以最佳運動場館的姿態,迎接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盛事。 從建築到城市生活 台北田徑場是台北體育園區佔地最廣的場館,周邊300公尺的暖身場,擁有世界田徑總會WA(World Athletics)一級跑道認證,可容納2萬名觀眾,在國際上是極具規模的田徑場。然而,位於市中心熱點的優勢,卻因土地被高度使用,使場館被台北社教館、松山運動中心、台北體育館、台北小巨蛋等大量建築所包圍,遮蔽了原本開闊景觀與鮮明地景,弱化了整體形象與功能,宛若一顆隱藏在松山區的藍色寶石般失了光彩。 改造前定位不明瞭,場地廣闊的優勢被遮擋,視覺上略顯黯淡。 為讓台北田徑場的定位更清晰,首要任務是提升場館的功能服務,以與周邊社群相互交流、發展,因此台灣設計研究院與台北市體育局合作,攜手沛肯品牌視覺、彡苗空間實驗、大予創意、台達電子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部等團隊,一同重整場域機能,制定空間設計與整體指標規範,共創獨一無二的運動基地。 統一使用材料及色彩語彙,賦予空間整齊明亮的視覺感受。 台北田徑場建造初期被賦予諸多機能,後因2009年聽奧重建啟用,政府決定僅著重舉辦專業運動賽事,並於平日開放予市民使用。因此,設計團隊歸納出「練跑」與「國際級田徑跑道」的特色,並分析諸多運動場館視覺案例,從「型」與「象」的概念中取得平衡,以「松山區隱藏的寶石」與「市民能量的場域」為主軸,延伸台北田徑場的六角輪廓,形塑匯聚能量般的類寶石符號,並應用在不同場域的視覺形象系統、文字圖標,及各區指示標誌,塑造一致性視景,改善入口繁多、佔地廣大的雜亂感,具備園區聯外的完美門面。 以「台北田徑場」的六角框架為靈感,描畫類寶石符號,傳遞匯聚能量的意象。 讓設計優化使用體驗 由於台北田徑場的經營模式在國際上少見,不僅要面臨設施環境維護的困難,亦要考量各族群在使用上的需求。為找出優化方向,設計團隊透過近半個月的觀察,鎖定使用頻率高的市民機能,透過深度訪談與研究,根據人流熱點、場內旅程圖、使用不便處(場館資訊即時性、開閉館時間、賽事活動查找)、使用規範與周邊功能等面向,制定設計方案。 從田徑場ABCD入口聯外道路空間改善著手,運用智慧照明優化夜間光環境。 在綜合考量下,以人流大的四個入口節點為序幕,重整門面與必要功能,並加設數位面板建構資訊界面,藉藍芽感測技術,滿足便利性與互動感。而整體景觀則著重改造夜間美感照明,運用台達電智慧調光與科技,提供安全舒適的光源環境。 透過使用者研究,規劃民眾所需內容,開啟與數位的對話交流。 整合不同資訊流與設備裝置,將科技適宜且有感的導入。 另一方面,原先場館缺乏室內迎賓空間與形象接待大廳,因此設計團隊將原選手入口,轉換為呈現台北田徑場歷史沿革、場館資訊、重點賽事介紹、傑出運動員推廣空間等展示區,以加深眾人對場館的印象。希望透過巧妙的翻新手法,為場館帶來嶄新面貌,賦予民眾更多元的別樣體驗。 敞開大廳構築民眾記憶,同時設置推廣選手與活動數位內容的版面。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64
夜幕降臨、星月交輝,忙碌的上班族踏著輕快的步伐,在燈火闌珊的都市街道中來往穿梭,相談甚歡的人們、嚴肅疲憊的耳語,在繁雜的腳步聲中,或攜手、或獨身地尋找著放鬆據點,而位於東區的一間神祕酒吧悠然而至,不僅乘載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更可從中細品看似日常而絢爛的人生故事,提供一處悠閒愜意的消遣場所。 幽靜的光從窗景細膩穿透,營造神秘氣氛,引路人好奇駐足。 保留建築原有牆面,搭配燈光從下往上倒映出斑駁紋理,構畫老屋憶景。 The Midnight Club是間結合了懷舊與新潮的午夜酒吧,由於建築屋齡近40年,因此設計師決定保留原有斑駁感,嘗試從中注入嶄新語彙,構築極具老屋特色的流行新店。為滿足業主喜好,此作以工業風為主軸,將斑駁交錯的樑柱自然裸露,其牆面因侵蝕而留有的斑斑裂痕,如塗上一抹時間焦痕,訴說著一則又一則故事,呈現空間所蘊含的舊時景致。另外,為讓新元素與舊場景和諧相融,主要選用黑鐵、木絲水泥板、水泥地等材質,以其易銹蝕、稍微磨損的特點,隨時間流逝表現最原始的自然風貌。 空間色彩主要以深色調鋪陳,搭配暖黃光影營造午夜氛圍。 星月相映 與夜共舞 遵循空間脈絡,入口門片以黑鐵件構畫框景,佐以網狀玻璃營塑工業感。緩步而入,為更加突顯舊牆所富有的紋理質感,透過光影照映出牆面龜裂細紋,並添入現代語彙,勾勒舊物翻新之姿。整體布局主要分為動靜兩區,動區一樓藉隱約透出的燈光,倒映出交錯人影,構建熱鬧的神祕之景,引人駐足觀望。 入口門片由網狀玻璃與黑鐵件構組而成,勾勒出些許工業氣息。 作為空間亮點的吧台,酒櫃背牆以原有樑柱為中心,左側鋪設黑鐵顯其斑剝花紋,與右側舊牆相呼應,特別的是,為使新語彙與之相融,施作過程中,設計師將左側鐵件牆留置兩至三星期,經氧化後再塗上保護漆,呈現更加自然的磨損感,描繪一致性視景。 具色彩感的酒櫃牆以中央樑柱為中心,左牆鋪設黑鐵與右牆原始面和諧相融。 為契合店名「The Midnight Club」,在吧台上方裝飾以紗窗構組而成的星雲,以其柔軟性形塑輪廓,搭配吊燈營造午夜氛圍,並藉金屬網透出的隱隱光點,描畫彷若星空般的景象,讓人們無論身處何時,當沉浸在昏暗神秘的情境中,皆如接近午夜般地悠然閒適,打造不受外界影響、別有洞天的放鬆場所。 以紗窗的柔軟性質描繪星雲輪廓,佐以圓形燈飾呈現漫天夜空感。 動靜皆宜 由於業主在客源的定義上較廣泛,因此除了布置恬然小酌的悠閒場景,在二樓亦安排了寧靜柔和的餐酒館氛圍,透過舊牆的保留,表現其細膩裂紋以突顯懷舊風韻,並減少在裝修上的施作,圍塑素雅的視覺效果,同時滿足投影幕牆需求,藉間接光映烘托舊有場景,勾勒些許潮流韻致。 純粹素淨的二樓圍塑寧靜氛圍,細心規劃燈光引導視線;細看水泥地坪可見舊時留下痕跡。 另一方面,看似簡約大方的工業風中,設計師注入了許多巧思,為呼應主題午夜感,主要照明皆由下向上暈染,如夜晚的城市街景,漆黑暮色襯托著點點光景;為改善狹長格局所造成的擁擠感,設計師規劃燈光路徑,引導整體視線、放大空間感受。 樓梯第一階利用玻璃磚增添亮度作提醒之用,並保留玻璃裂紋與空間相呼應。 在機能上,考量顧客安全,樓梯第一階利用玻璃磚,搭配燈光顯其瑩透感,如發光體般提醒著酒酣耳熱的人們,兼具美感與功能性,設計師表示,起初因擔心具現代感的質地與空間不符,所以特別採用看似陳舊且留有磨損痕跡的玻璃磚,展現舊物故景。 為改善狹長格局的擁擠感,細心規劃照明路徑,放大整體視覺效果。 全作將空間設計與環境融合、形為一體,軟裝也與之配合以深色為主調,讓整體視覺聚焦在唯一彩色面吧台區,讓顧客進入場域,即能感受老屋的醇厚與流行的新潮所交織而成的午夜景致。 The Midnight Club平面圖。 The Midnight Club 設 計 者」隱作設計 / 鄭安志 廖圃陞 攝 影 者」Dayform Studio 空間性質」酒吧 主要材料」黑鐵、大理石、木絲水泥板 面 積」一樓:20坪、二樓:20坪 隱作設計 / 鄭安志 隱作設計創辦人經過台灣及上海多年豐富的行業經驗,積累了廣泛的空間設計項目,包括酒店、辦公室、住宅、餐廳、展覽室和醫療設施,才於2019年成立於台灣,這就是為什麼團隊對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點的需求和問題擁有獨特的洞察力。團隊認為設計應該是生活中問題的答案以及使用者需求的轉譯,擅長從用理性的思維從空間中的問題找到答案,用感性的對話理解使用者最貼切的需求,回歸使用者需求及空間問題的整合,規劃出最貼近使用者需求的空間。 資料及圖片提供」隱作設計 採訪」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