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58

未來東方 當代江南美學生活館

當東方傳統文化與當代美學的不羈產生碰撞,舊文脈裡躍動的氣韻,催生出未來時尚的東方寫意。從俠隱主題酒店到具音樂風采的展示空間,峻佳設計不只訴說空間故事,更強調元素轉譯與情緒的體驗塑造,創作靈感來自古老東方與現代都市風景,在相互交錯中編織文化色彩,隨著時代連結東方與世界。 根據無錫風情,打造兼具傳統東方文化與現代語彙的空間。 此次峻佳設計以獨特的審美角度,描繪東方文化脈絡,以當代手法呈現傳統經典之美,傳遞香港設計師眼中的未來東方。《悅印風華》位在水韻江南發源地-「無錫」,以軟硬裝的結合,打造兼具江南韻味的當代生活美學。  和諧搭配軟硬裝,塑造具江南韻味的當代生活美學。 運用中國傳統語彙 體現江南之美 「江南雨,古巷韻綢繆。油紙傘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濕清眸。幽夢一帘收。」江南二字即包含了無限詩意。生活在文化多元的香港,設計師以「江南」為主軸,利用竹編、油紙傘、陶瓷等具中國特色語彙,在寫意手法與天然、現代材質的渲染下,展現符合當代風格的江南韻味與意境,不斷融合舒展、滲透生長。 以竹編、油紙傘、陶瓷等中國元素表現具現代風格的江南意境。  設計師以江南富有的「竹子」作為視覺亮點,大量的木紋鋁條鋪陳地坪,並延伸至天花,包覆整體空間。材質的易彎曲性與穩定性豐富視覺,流線造型與弧型打破層高落差、拉高視野,層疊的線條形成天然曲徑,營造綿延不絕的「竹林深處」意象。由竹編構築而成的立面,突破傳統手工藝的創造,其亭亭身影,豐富空間、營造自然的優雅樣態。 利用竹編工藝重塑青花瓷瓶外型,訴說滿載祈願的天燈意象。 在東方,天燈有著承載滿心浪漫的寓意,因此保留孔明燈飄於空中的視覺印象,利用傳統竹編工藝重塑青花瓷瓶的外型,映射過去與現在的時光意境,期望傳承這份獨有精緻。 藝術廊道在陽光照映下唯美而舒暢。 穿過前廳內側玻璃門,藝術廊道如自然秘境般展開,空間線條與充滿江南韻味的燈光裝置描繪出唯美景致,透明燈體仿照瓷瓶的外型弧度,內藏似錦繁華,油紙畫傘的形韻在上遮蔽,簡單卻富有層次,為空間染上純粹的東方色彩。   透明燈體仿照瓷瓶,以油紙傘狀覆蓋,豐富空間層次。 形塑江南自然之景 穿越藝術廊道進入書吧,眼前是別有一番風味的江南景致,從花、草、木等線條為發想,將人們引入江南叢林中。咖啡吧台以大面創意手繪做綠植背景,置身其中彷若進入世外桃源,伴著婆娑樹影夢回江南。 咖啡吧台以大面創意手繪做綠植背景。 從立面延伸至天花的幾何線條縱橫交錯,如林間樹蔭剛柔並濟,圍塑靜謐氛圍;透過裝飾流線與弧度予人柔和、流暢之感,點綴溫潤色彩,如穿行於林間小徑中,顯得意趣悠然,放慢腳步感受心境的舒緩。   以木條縱橫交錯裝飾,表現如步入林蔭般自在。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設計師從煙雨畫舫中汲取靈感,以開合、滲透和交疊手法體現江南的「富、雅、韻」,運用竹編、紙傘、青花瓷等春日畫舫語彙,重現江南韻律感與當代藝術之美。 結合東西方美學展現國際姿態。 玉石色彩點綴於室,木質的幾何線條展現南洋特有風情,加上座椅的絲絨質感,平添英式復古情調;透過材質的疊加,兼具簡約與功能性,呈現雅致意境,表現設計師對當代東方美學的國際演繹。細看燈光裝置,以油紙傘外型懸掛,搭配青花矮凳如同一位舞者優雅佇立,透過婉約而小巧的元素,增添靈動與柔美的江南意境。   健身房。 游泳池。 流暢優雅的樓梯貫穿空間,成為運動休閒等場域的動線中心。健身房、游泳池、瑜珈室、兒童空間及老年休憩區延續東方視覺,聚焦真實生活體驗,聚集人群、體現永續服務。室內設計依托流線型建築,結合業主需求,以江南傳統民居前廳後堂布局動線。藝術長廊連結前廳與功能空間,以借景、對景、隔景、分景等方式,塑造一致卻豐富的視覺感受。藉流動性貫穿全室,打造曲徑通幽、錯落有致的空間體驗。  規劃流暢動線打造錯落有致的空間體驗。 悅印風華 設 計 者」峻佳設計 / 陳峻佳 Derek Ng, Yang 李振堂 參 與 者」歐金輝 林娟 譚明峰 林振銘 邵帥 黄梓豪 岑鳳婷 李建偉 軟裝設計」沈琳晨 蔣慧珊 羅輝 周穎 攝 影 者」歐金輝 王恒 坐落位置」中國 面     積」511.25坪   峻佳設計 峻佳設計/思度中國於香港、廣州、深圳設有分公司,是集商業策畫、空間設計、品牌設計與整合傳播等全流程為一體的跨界創新商業設計公司,近年來專注於大型複合體驗空間項目打造,擅長跨界創新商業設計、複合業態規劃整合,以及多維疊加場景風格塑造,成功塑造多個創新品牌,被譽為商業「新物種」。能為客戶提供品牌形象包裝及空間設計等整體性設計服務,曾服務多家大型知名地產商、文化空間運營商、連鎖商業品牌、教育品牌等;在商業、教育、養老、辦公、地產、文化、公共服務空間領域皆有代表案例。 資料及圖片提供」峻佳設計 編輯」林靖諺

《童童之原》曲線畫出夢想居所

Interior 358

你想像的家是什麼模樣?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夢想中的空間,然而在機能與使用等現實面的考量之下,人們往往會選擇捨棄美感設計,來滿足日常生活的需求。而《童童之原》就是屋主為了完成夢想之屋而購入的空間。 《童童之原》位於繁華熱鬧的台北市中心,是一間挑高3.6米、室內僅有7坪的小建案。 《童童之原》位於繁華熱鬧的台北市中心,是一間挑高3.6米、室內僅有7坪的小建案。起初屋主就是為了置產而購入,並希望能作為與親朋好友聚會的休閒娛樂空間,所以比起一般傳統的住宅設計,在布局規劃上更具彈性與變化。 作為聚會的休閒娛樂空間,布局規劃上更具彈性與變化。 簡嘉儀設計師說道,屋主在初次洽談時,就帶著自己用樂高組建的平面的設計與她討論。然而,屋主原本的規劃會讓空間變得十分侷促,同時影響了動線的流暢;為此,她在與屋主溝通討論後,將平面做了大幅度的調整。 夾層置於入口的上方,讓原本被樓面切割的窗景得以完整保留下來,並讓採光能更好地進入室內。 簡嘉儀設計師將原本位於電視牆的廚房移至入口處,先釋放了客廳的橫向尺度;再將位於客廳的夾層移動到入口的上方,拓寬了縱向的尺度,讓原本被樓面切割的窗景得以完整保留下來,並讓採光能更好地進入室內。 廚房移至入口處,釋放客廳的橫向尺度。 在僅有7坪的空間中,如何滿足屋主的需求並放大空間感受,是設計師在規劃時的首要目標。所以比起傳統方正的格局規劃,她選擇用一條弧形曲線貫穿全作,並盡量乾淨視覺,塑造一處潔白的洞穴。 潔白的米色,使視覺更加乾淨、簡單,用無雜質的色彩消弭空間予人的侷促以及沈重氛圍。 曲線的開端從一張橢圓的餐桌開始,一路延伸至蜿蜒的樓梯;隨著梯面一階階向上盤旋,經過一個彎折,再蔓延至天花板的造型,最後收攏於一個凹面雛形,就這樣形成一處靜謐的洞穴之地。 曲線的開端從一張橢圓的餐桌開始,一路延伸至蜿蜒的樓梯。 而色調則挑選最潔白的米色,使視覺更加乾淨、簡單,用無雜質的色彩消弭空間予人的侷促以及沈重氛圍;搭配淺色木皮和帶有師傅手刷溫度的塗料質地,為空間注入溫潤氣息。 曲面樓梯,和緩了冷冽氣息。 雖然此處作為娛樂休閒宅,但屋主仍希望有簡單的休憩機能,所以設計師將夾層規劃為休憩空間,雖然高度上無法使人站立,但她利用弧面設計弱化天花板的壓迫氣息,同時將冷氣設備隱藏於無形。 隨著梯面一階階向上盤旋。 為滿足屋主的收納與收藏展示需求,設計師規劃了大量的收納空間,從入口處的鞋櫃、沙發背牆的矮櫃、夾層靠牆處也設置了櫃體;電視牆則搭配鐵件層板塑造展示牆面。 夾層規劃休憩空間。 簡嘉儀設計師用流暢的線條打破冷冽的空間秩序;用穿透的視線讓動線顯得更為自在無束,即使空間微小,卻依然用設計滿足了屋主的使用需求,用美完成了屋主的想像。 曲線收攏於天花板的凹面雛形,就這樣形成一處靜謐的洞穴之地。 最後,在天花板中的曲凹洞穴裡加入了燈帶,希望用柔美的光暈恣意籠罩空間,打造屋主夢想中的一處小天地。 在天花板中的曲凹洞穴裡加入了燈帶,希望用柔美的光暈恣意籠罩空間。 和和設計有限公司 /簡嘉儀 與人和,始氣和。和和設計有限公司,擁有創意與執行力同時到位的設計團隊,以人為本,以空間為盡善美之地,傾聽居主者內在聲音,涵納於生活空間,以提升好感度的居室體驗,是和和設計不斷致力的設計服務。 空間是一種源於靈感的直覺,誠實表述之總體呈現。物件經過如針工般繁複的冶煉,滲化機能並舒適於室內,團隊形容的「感覺」,在於精準演算過程中,引出藏匿於每個人心中,對於美感需求的喚發。讓置身於空間的人,更能感知各維度的奧妙旋律,設計便如有拋出的線圈,絲絲編繫出,每一位客戶專屬的軸線與一方天地。 資料及圖片提供」和和設計 採訪」歐陽青昀

擦亮璞石光芒 大向設計《璞蘊》整形外科

Interior 358

何謂「美」,相信每個人心裡的定義不一。現在的醫美,已非一味追求靈動大眼、瓜子臉尖下巴這種既定樣板,而是尊重每個人對美的認知,透過專業與美感的協調介入,創造獨特性,展現屬於個人的亮麗光彩!   玉石在經過打磨前,也是顆不起眼的石頭,對本作的業主而言,她相信每顆璞石都有散發光芒的時刻,不以華麗排場為噱頭,而是以純粹的用心面對每位上門諮詢的就診者,於是,「璞蘊整形外科」因此誕生,並由資歷豐富的大向設計負責操刀空間內部細節。 設計團隊捨棄繁複華麗的元素,以樸實溫暖的手法打造醫美空間門面。入口的線燈則創造簡潔質感。 宋昌志設計師表示,過往常見氣派豪奢、雍容華貴的醫美空間,現今也逐漸轉型。《璞蘊》一案,意在探索曖隱於內、含蘊於底的本質之美,看似低調的空間,實則隱含精心遵循規則的衡量、執著而不張揚的尺度拿捏,並以完整的平面布局與動線規劃,兼顧醫療專業和美學體驗等面向,緊扣「以人為本」的設計主軸,打造一座通往美好的境地。   理性訴求:機能空間與動線編布 執行醫美空間最首要的任務即為合理鋪排機能性,設計團隊剖析空間和設備等需求,將醫病動線視為最優先考量,形塑具效率的路線,同時亦需思索服務流程的順暢性,使醫謢人員與患者分流互不干擾。 接待櫃檯檯面的綠色紋理呼應璞玉意象,象徵所有的美好都需經過細心雕琢。   以入口為中心,長型基地被劃分為左右兩側,右側主要提供手術室與恢復室使用,利用電動門管控門禁,確保足夠的醫療安全與隱私;左側則依序為櫃台、等待區、初步諮詢室、診療室、攝影室等機能,藉此滿足診所的服務項目。 量體、片牆、玻璃門板的錯置,讓空間既彈性又私密。動線部分則與業主進行詳盡的討論,針對醫病機能規劃出合理順暢的路線。 而員工休息室則安排在相對容易支援的區塊,透過暗門串連每個服務場域,空間的排序和動線規劃皆與業主進行了詳細推演,從患者和醫療人員的雙重視角出發,擘劃友善且便利的就診體驗。 本作精心編排量體、軸線等尺度,嚴謹且具序列感,將璞玉之美隱於細節中。 由於基地坐落於商辦大樓中,毛耤樑設計師也特別提到,商辦大樓最大的限制在於,廁所通常僅位於室內的某一角落,但診療空間卻有大量用水的需求,因此管線是需要處理的一個難題。有鑑於此,他們以架高地坪的方式解決排水問題,讓管線延續至需要的場域,讓機能與工程細節得以兩全。 諮詢室以散光膜兼顧隱私和採光的需求。 另一方面,本案的開窗數量不算多,為了適度引入自然採光,諮詢室使用了「散光膜」,將窗戶視為框景,維護隱私之餘亦可維持暈染出柔和的光線,強化洽談時的舒適感受。 所有的造型皆不過於浮誇,而是低調不張揚的創造空間層次。   材料運用:恰如其分的平衡 量體和軸線是《璞蘊》中兩大重要元素,軸線清晰地架構出空間脈絡,而量體的脫開堆疊,以及弧度的切削雕琢,在在提點出溫潤細節。設計師以片牆界定出四個等候區,藉由量體、片牆、玻璃門板的錯置隔間,提供自由卻私密的動線,也可隨情境、機能的轉換,靈活調整場域串連。 設計師利用片牆界定出四個不同情境和功能的等候區,就診者不會彼此影響,確保隱私性。   全作選用近乎同色的木皮與漆料,模糊天地壁的邊界,避免使用過多反射、冰冷及高調的語彙,而是以擁有自然肌理的材料構築,讓室內表情協調融合;同時,材質也需便於清潔維護,以減輕診所日常運營的繁瑣事宜。設計師進一步解釋道,他們化身匠人,透過純粹的選材,和對空間比例的熟稔操作,刻鑿獨屬韻味,強調《璞蘊》的含蓄樸實之美。 全作選擇近乎同色的木皮和漆料,模糊天地壁邊界,同時也強化了溫暖氛圍。 談及色彩想法,設計師分享,溫潤柔和是他們欲呈現的韻味,故以偏粉色系的特殊漆替空間打底,而淺色木皮的些微紅口則隱隱帶來了溫暖氛圍。櫃檯檯面以薄片磚替代石材,塑造輕盈視感,綠色紋理就好似玉石般,隱喻精緻的璞玉也需經細心雕琢,扣合醫美診所核心概念。 選擇具木紋肌理的石塑地板,方便清潔維護。   燈光計畫:無形勾勒場域轉折 全案的燈光計畫分別以線燈、間接光和投射光三種策略執行,入口處的燈帶突顯了俐落線性感,室內多以投射光源布局,布光方式同樣遵守空間軸線的走向,並刻意與休憩區錯開,營塑放鬆氣息;櫃體亦安排了照明,以多變的光影型態帶動空間層次。 室內的點光源亦遵循空間的軸線脈絡,讓整體畫面更為俐落且具秩序感。   此區是最為安靜的一區,除可提供休憩使用外,也能作為較為靜態的醫療空間。弧形天花跟反射光源暈染出一片寧靜。 而手術室在未使用時以間接光跟投射光為主要表現手法,當動刀時則啟動平板燈及頭燈,以均亮的白色燈光讓醫師精準判斷。此外,刀房亦有諸多法規與使用上的細節需一併考量,設計上必須與設備廠商進行密切討論,以提供就診者最佳環境。 手術室同樣以溫暖的木質調形塑,消弭冰冷感受。必須格外注意設備、燈光等需求。   大向設計認為,美的堆疊、細節的積累,之於身體,之於空間,相仿且一致。《璞蘊》所蘊含的美,即使僅是一瞥,也能回韻許久。   平面圖。 璞蘊 設 計 者」大向設計 / 宋昌志 毛耤樑 曾祥坤 攝 影 者」崴米鍶攝影美學 品牌規劃」pierrt 空間性質」醫美診所 坐落位置」台灣 主要材料」礦物塗料、木皮、薄片磁磚、超耐磨地板 面積」90坪   大向設計 大方無隅-在量體之外,探索空間的各種變化;在軸線之間,創造人與環境的更多可能。 /大向/無形-將建築概念引入室內,沉穩豐富場域面向;讓想像溢出框架,大相廣闊涵蘊質樸。 大向設計成立於2020年,主要設計師由左至右為:曾祥坤、宋昌志、毛耤樑   資料及圖片提供」大向設計 採訪」陳映蓁

《閱居》書香瀰漫 翻轉格局

Interior 358

「家」是洗滌心靈的放鬆所在,更是疲憊時的避風港,沒有固定形式的居所,隨著屋主喜好而變動,獨特的個性色彩,別有一番風情。此次由向室制作操刀的《閱居》格局十分特別,由於屋主喜愛閱讀且擁有許多藏書,起初即表示不需要「客廳」機能,而是期望能規劃寬敞書房。 玄關設置鞋櫃與置物平台,滿足生活便利性。 因此設計師將三房兩廳的格局重新規劃,捨棄傳統的L型沙發,在場域中心放置經典的卡希納書桌,其多邊角特性縈繞著獨特氣息,線條間的流動輕柔瀰漫於空間。   空間中央放置卡希納書桌,多邊角特性與空間和諧搭襯。 模糊界線 串連空間 設計師表示,如今資訊接收的方式多元,在科技爆炸的時代下,「接收」是必然趨勢嗎?閱讀與沉靜氛圍是屋主的生活態度,「舒緩心靈」成為此次設計重點。整體以中性色調為基底,特殊塗料牆面的手工質感,與海島型實木地坪和諧相融,簡約且十分耐用,營造溫潤的居家氛圍。   適當留白賦予未來可塑性。 根據屋主喜好,除了有大面書桌,更設置承載了文化與心靈的木皮書牆,取代電視牆加深親友間的情感聯繫,亦裝設鐵件支撐以承重大量書籍。 40公分厚牆塑造穩重感,同時穿鑿凹洞弱化量體壓迫感。 另一方面,規劃40公分厚的灰面背牆,拉伸視覺深度、豐富細節美感,表面礦物塗料表現純粹的自然質感,裝飾棕黑實木線條突顯其俐落感,連通天花的磁吸式軌道延續力道,當燈光柔美映照,勾勒出溫暖氣息。特別的是,設計師在牆面穿鑿凹洞,不僅柔化量體所帶來的沉重感,U型書架亦滿足收納功能,創造美感與機能兼具的居家環境,寧靜而富有禪意。為突破坪數限制,透過規劃流暢、彈性的動線,模糊場域間的界線,強化區域串連性,適當地鬆弛與留白,凝聚空間氛圍。   書房牆面懸掛立體畫,豐富空間層次。 書桌後方牆面懸掛著的石膏畫,由設計師親手所畫,作為入厝禮贈予屋主,在簡淨的牆面細膩點綴,雅白材質如流水盈盈波動,其立體造型隨著光影變幻,豐富了空間層次。   主臥與更衣室間棕黑色量體收整衛浴機能,和諧而不突兀。 簡潔有力 舒心放鬆 主臥以米、黑色鋪陳於室,床頭暖黃光影營造溫潤氛圍,房內簡單配備床鋪、床頭櫃與一張卡希納單椅,減少零碎裝飾、降低外界雜訊,打造安穩而俐落的休憩之所。為考量風水弱化樑柱,設計師敞開空間,將床鋪前移避開橫樑,並在床後規劃兼具更衣功能的儲藏室,增加生活的便利性。 考量風水避開橫樑,床鋪前移、規劃更衣與儲物空間。 設計師提及:「室內設計的有趣之處,除了人文風格的塑造,亦要克服工程與設計面向。」透過現代手法修飾風水問題,並根據現有條件,打造獨特的個人風格。位於更衣室與主臥間的黑色量體,整合廁所、衣帽間、玄關等機能,和諧串連整體空間。 規劃間接照明與嵌燈,柔和場域氛圍。  考量屋主工作需求,除了設置磁吸式軌道引導視線,亦置入嵌燈及間接光,提升空間色彩與質感,四散光影暖人心緒,柔化辦公時的嚴肅氣氛,慵懶且具人文品味,打造恬靜而柔美的溫馨居所。   閱居 設 計 者」向室制作 / 施向澤 攝 影 者」呂仲凱 坐落位置」台灣 主要材料」海島型實木地板、義大利灰泥塗料 面    積」34.8坪   資料及圖片提供」向室制作 採訪」林靖諺

Booking.com繽客城市園區 重視身心健康的辦公據點

Interior 358

Booking.com繽客主園區建築由UNStudio設計。 荷蘭旅遊平台Booking.com繽客與Bouwfonds房地產開發公司於2015年拍定在建造阿姆斯特丹市中心新園區,交由UNStudio負責統籌規劃。Booking.com繽客城市園區在日前揭幕,讓集團十餘年來分散城市各地的6,500名員工能聚集在同棟建築裡辦公。 結合阿姆斯特丹在地特色  這項計劃由UNStudio主導園區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首席室內建築顧問HofmanDujardin提供室內總體設計。自新冠疫情以來,大眾的生活與辦公模式已有大幅變化,UNStudio思索如何創造適宜當代的辦公環境,實現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之願景,諸多評估下,將辦公室和28個休閒空間組成一座可以同時兼顧工作和休憩等多樣功能的園區。 運用玻璃元素降低建築量體的邊界感,使其柔和地映射河面和天空。 UNStudio創辦人Ben van Berkel表示:「希望建築的總體概念能反映出阿姆斯特丹在地風格和Booking.com繽客創業以來就扎根此地的背景,因此建築設計結合了港口內涵與工業歷史,運用玻璃元素降低建築量體的邊界感,使其柔和地映射閃閃發光的河面與天空,室內規劃也希望展現阿姆斯特丹中央街區生機勃勃的活力。」  建築設計結合了港口內涵與工業歷史。 滿足辦公和社交的多功能園區  這座6.5萬平方米園區的建築和室內設計以「連接」為核心,期望打造一座健康、永續、具有包容性的新建築,不僅融合大眾需求,亦促進員工、訪客、居民以及所有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Oosterdokseiland活動範圍內的人們相遇和互動。 挑空中庭是園區的大廣場。 建築設計基於活力街區概念,重視使用者的身心健康,讓室內中庭挑空九個樓層創造出開闊的公共廣場,四周環繞各種配套設施、咖啡館和餐廳,這些功能共同構成了園區的社交活動空間。園區內將人們放鬆享受的場所濃縮成28個休息空間,散布在園區的各個區域供員工使用,並以不同功能區劃多個獨立的主題空間,包含服務站、餐廳、休閒運動設施以及附有茶水間的休息區。 空間規劃重視促進交流,沿著動線周邊配套功能區域相互交錯。 辦公樓層則採取靈活、雅致的設計,規劃各種辦公室與會議廳以及多樣化的座席規劃。這些豐富的配套設施,讓員工能在同一棟樓裡滿足日常活動的多種機能所需,減少交通往返時間,實現互動交流與高效辦公目的。 園區設置了各種配套功能,成為休憩聚點。 重視節能與體感舒適  這座園區的建築設計方面,透過在所有樓層(包括屋頂)設置樓梯、連橋和廊道,鼓勵員工多走動,甚至將緊急逃生梯也加融入此一概念。樓梯扶手與面朝中庭的圍欄採用強化玻璃,提升室內採光穿梭與人們的視線交流。 樓梯扶手與面朝中庭的圍欄採用玻璃,確保採光穿梭。 整座建築不僅光照充裕,完善的人工照明規劃與低眩光考量,輔以散布於各樓層的常綠植栽,在在提升了視覺舒適度。此外,園區採用地坪風口與隱身於格柵天花板的空調系統,促進室內氣流循環,予人清新空氣與舒適的體感溫度,不僅有效節能並獲得BREEAM英國建築性能評估系統優秀設計之肯定。 交織的動線促進人員互動,並且為重疊的社交區域創造雙層空間。 資料及圖片提供」UNStudio 編輯」江瑜  

味覺與視覺的自然之味 《十口月.究食方》

Interior 358

日本的懷石料理是一種極為精緻和講究的料理藝術,也是旅客造訪日本時喜愛體驗的環節。懷石料理所呈現的型態存在著美學及其含意,並深刻反映了日本文化和哲學中「形」之概念,例如:圓形代表天、方形代表地、三角形代表火。   而《十口月.究食方》為坐落在彰化市、提供精緻無菜單日料餐廳,新澄設計團隊負責操刀室內空間,設計師利用上述所提的幾種符號,將其分配在各個空間的角落,利用裝飾意象來隱喻日本飲食道的靈魂。 基地坐落於街角的老舊透天建築,設計團隊必須針對建築現況、限制進行全盤思考,以期創造出符合懷石料理調性的空間。   室內布局聚焦於樹景 基地為街角的老舊社區透天建築,除了外觀簡陋外,還需通盤思考舊建築在採光與結構上的設計不良,以及如何迴避對街巷口雜亂不堪的城市景致等,化解先天的缺陷及限制成為本案必須優先思考的課題。 談及業主於開業前對餐廳的需求與期待,設計師表示,由於業主對懷石料理有極高的追求,他希望能創造出一個讓客人全新體驗懷石料理精神的空間,讓食客在用餐之餘,對大地和食材的感恩之情也能油然而生。有鑑於此,於緊湊的平面中將服務空間細緻分布在各樓層,並藉由挑空內景的設計手法,讓每個區域皆能欣賞中央的樹景,體驗隨季節而變化的氛圍。 一樓作為過渡地帶,透過傳統的日式造景工法,小碎石和枯木彰顯了自然感受。   一樓土間作為室內外的過渡地帶,是進入屋內的轉換區,主要是讓上門的客人可以舒適地坐下來更換室內拖;考慮到日式空間裝飾藝術,以日本傳統的室內造景工法打造,利用小碎石勾勒出山澗流水的氣息,形塑簡潔不拘泥的自然意象。 二樓。室內氛圍沉穩平和,又不失質感。   二樓與三樓刻意捨棄了一部分的室內空間,透過退縮的三角窗的天井中庭,強化通透感,並融合室內外的視覺界線,精心調配的採光讓室內的每個視角布滿日式庭園的氛圍。 設計師轉化「形」之概念,將符號分配在空間角落,扣合日本文化意涵。   以樸素語彙構築韻味 設計師進一步分享道,本作在材質的選擇與搭配上,以「樸質」、「自然」、「典雅」為三大關鍵字,大多採用天然且紋理清晰的材質,例如灰泥塗料、仿古面石材、竹簾、水泥劈面、實木噴砂、黑鐵以及舊化銅等作為主要材質。 本作的材料著重「樸質」、「自然」、「典雅」,彼此堆疊出獨具韻味的畫面;而材料的天然肌理也突顯了本質之美。 這些材料不僅能夠突顯自然之美,亦能替空間增添一抹簡樸又優雅的個性,在光影的變化下,這些材質能提供更細微的變化,就算是同一種材質,不同的肌理也能展現出萬千面貌,如同懷石料理一樣,將同一食材藉由多變的調理手法,做出豐富的變化。 自然採光沿樹梢和竹簾灑落,暈出靜謐高雅的氛圍。   所有的座位區皆圍繞著中庭的青楓,在品嘗精緻佳餚之餘亦能享受四季流轉的景色。 材質與燈光是相輔相成的環節,在燈光布局上,新澄設計以「漫光影」為主要策略,燈光沿著樹梢和竹簾灑落,結合自然採光,描繪清幽又雅致的情調;用餐區並未刻意強調食物和桌面的色彩,而是嘗試創造平衡協調的畫面;三樓料理台則著重於突顯廚師和料理的藝術,讓刀光反射與食材色澤成為職人舞台的焦點。 打散機能,營造流暢動線 在動線的規劃以及空間劃分上,設計師特別考量了服務人員和食客的需求,將兩者動線有效地分開。平心而論,室內整體面積並不算寬裕,因此,團隊選擇將服務機能碎化並分配在各個樓層中,這種方式能依照頻率跟需求,提供最高效且便利的服務,並將用餐空間最大化。 依據實際的機能和需求,將服務區塊分散在不同樓層,可更有效率地顧及每位客人。 以多種不同形式的座位,滿足食客的用餐需求。 而食客的用餐區則根據不同屬性區分,一方面弱化客人之間彼此的干擾,一方面則是優化用餐的體驗感,上下樓層共有四種不同型態的用餐形式,可依客群的喜好分配於適當的環境。 二樓與三樓捨棄了一部份的座席空間,而是藉由退縮的三角窗打開了天井,使通透感漫延至室內每一隅。 設計師強調,唯一的共通點是座位均聚焦於中央的樹景四周,透過引景入室的方法,讓視覺圍繞在中庭的青楓,使四季更迭的自然景色成為品嘗精美料理的絕佳襯底,而口中的時令食材則帶出獨有風味,領人細膩品味甘潤鮮美的佳餚,視覺與味覺皆獲得極大的滿足。 三樓料理台上演著細膩的料理藝術,讓此區成為職人大展身手的舞台。   十口月.究食方 設 計 者」新澄設計 / 黃重蔚 參 與 者」盧胤家 攝 影 者」Hey!cheese 面    積」90坪  新澄設計-黃重蔚 新澄設計2009年成立於台中,主要以建築、住宅、商業空間規劃,包含整體形象設計,並提供專業的工程承攬管理,以精確的施工技術,為客戶打造出獨特專屬的生活空間。團隊善於「傾聽」,依據基地的既有情況,配合屋主的生活習慣,融合動線、搭配素材、注重細節,打造出符合客戶需求兼具舒適、實用、人性化的生活空間。   資料及圖片提供」新澄設計 採訪」陳映蓁

承襲過去翻轉空間 荷蘭PostNL總部辦公室

Interior 358

皇家荷蘭郵政PostNL是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義大利的郵件運營上市公司,1998年創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旗下擁有多家子公司的PostNL,其位在海牙市Hollands Spoor火車站旁的總部,正是前郵件處理中心-Stationspostgebouw,經由KCAP和Kraaijvanger Architects的細緻規劃,改造成具二十一世紀風情的永續建築,致力打造內涵豐富且舒心的辦公空間。 PostNL總部位於Hollands Spoor火車站旁。 作為前身的Stationspostgebouw是由首席政府建築師G.C. Bremer 於1939年操刀設計,占地面積廣大,以獨特淺色磚、彎曲結構和玻璃窗所構築而成,引人注目的外觀不僅展現其人文風情,更在現代語彙中,沿著鐵路緩緩道出這棟富有歷史的城市建築,成為海牙市內的著名地標。 前身為郵件處理中心Stationspostgebouw,其獨特外觀尤為顯眼。 本案以「改善採光」及「恢復紀念價值」為主要目標,設計團隊從建築立面著手,以玻璃窗戶搭配玻璃磚交錯來引光入室,賦予極佳視野及優良採光。另一方面,為保留其紀念地標的角色,進行翻新時,不大幅度改動建築結構,而是著重於保持主體樑柱的完好狀態,突顯出背景意義:Stationspostgebouw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混凝土柱的案例之一。 藉由玻璃窗引光穿過中庭,直向延伸照亮整棟建築。 自然光景:日照與永續 為打造永續空間,以WELL和BREEAM的環保認證為標準,在立面加強設置隔音玻璃,以降低公路、鐵路等交通噪音,不僅完整保存原有樣貌,同時根據循環經濟原則,重複使用現有材料,滿足機能需求並構築綠色環境。經過重新設計後,此節能措施獲得荷蘭最高能源標籤A級認證,創下值得紀念的里程碑。 天窗搭配玻璃帷幕提供良好的採光條件。 結合自然永續的公共場域,在玻璃帷幕與天窗的搭襯下,日光照耀為忙碌的工作帶來清新朝氣。然而由於建築量體垂直深邃,若單從天窗及周圍窗景引光,無法為較低樓層提供足夠日照,因此設計團隊打開局部樓面規劃中庭,讓寬窄不一的空間走道相互交錯,在樓層間形成生動的交互感,藉視線貫穿下勾勒出活力風采,同時呼應前身郵件處理中心的動線。 各場域看似獨立卻又相連,呈現寬敞舒心的視覺感受。 KCAP合夥人Irma van Oort表示:「我們利用環繞中庭層層堆疊的樓板、作為連接橋梁的樑柱和樓梯,隱喻著過去從車站投遞郵件的傳送帶分揀系統,在現代風景中描摹過去圖像。」藉由新穎的布局安排,聯繫跨越時間的情感,吸引人們聚集互動加深團體默契,在獨處與自由探索中,營造愉快且自發的工作氛圍。 開放式場域提供舒心自在的工作環境。 層疊中的多重空間 除了敞開空間引注日光,為滿足隱密性及功能性,在樓面置入柔和紗屏劃分多個獨立區域,在朦朧溫潤的視覺感受中,形塑出助人專注的靜謐之所。設計團隊表示,擁有一個好的工作環境建構質感生活,能夠激盪出嶄新的思考模式,而對於在開放與隱私之間的拿捏得宜,Kraaijvanger Architects考量其功能,根據場域定位規劃出大小空間,並以多元方式將正式與非正式、開放與隱私區相互鏈接,創造活潑清爽的氛圍。 開放式場域以紗屏區隔,隨意轉換公私場景。 在層層堆疊的視景中,整體格局考量機能而布劃,一樓設置接待處、咖啡廳、公共區域、會議室、工作區等空間,圍塑社區情感;較高樓層以創新技術和靈活格局,根據使用需求分劃彈性場所,Irma van Oort期望透過類居家氛圍,予人安心之感。 一樓是明亮簡約的接待處。 為呼應全新布局以及PostNL創新的工作模式,在室內設計方面Kraaijvanger Architects專注於靈活協作、多功能用途、員工福利等區塊,致力塑造幽靜雅致的工作場景,副合夥人Chantal Vos指出:「期望這座具紀念價值的建築,不論是玻璃立面還是結構深度,皆呈現獨一無二的氛圍。」 一樓公共區域設於大面落地窗旁,休憩之餘能夠欣賞戶外景致。 以特殊的建築結構為特色,團隊從原有基礎出發,透過細膩設計改善自然採光,並突破框架安排動線布局,滿足業主的機能需求;此外為實踐城市願景,此次改造特別添入無障礙相關設施,表現其人性化的設計風格,同時搭配獨特外觀,讓PostNL總部成為具歷史價值的城市風景。 透明窗戶搭配玻璃磚,引光入室同時保有隱密感。 PostNL總部辦公室 業主」PostNL + LIFE + SENS real estate 總建築師」KCAP 室內設計」Kraaijvanger Architects 結構工程」BESIX、J.P. van Eesteren、Unica、Traject、Coors、 DELV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Urbanism 主要結構」混凝土地板、玻璃磚、樑柱、淺色磚、彎曲結構 空間性質」辦公空間 坐落位置」荷蘭 總面積」30000 m² 資料及圖片提供」KCAP、Kraaijvanger Architect、Ossip van Duivenbode 撰文」林靖諺

推翻傳統教育場景 LUISS大學活動中心

Interior 358

遙望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古城-帕里奧利區,經過多個世紀的洗禮,逐漸蛻變為歷史與創新兼具的文化城市。聚焦眼前,此區不僅擁有上世紀30年代的宮殿,亦具備了精緻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公園等休閒場所,擁有極為完善的生活機能。沿著街道林立的精品店、露天市場、咖啡廳等景點漫遊,可細品羅馬古城在新舊語彙碰撞下所綻放的活潑氛圍,翻轉舊城的傳統框架,展現全新的都市樣貌,進而成為教育學生的最佳地點。 設置木格柵為空間增添自然風景。 此次Alvisi Kirimoto與Studio Gemma合作,為LUISS Guido Carli University構築一處被綠植環繞的活動中心;藉拆除舊棚屋、擴建等手法,加強與周圍綠景的連結,並以輕透玻璃劃分空間,模糊場域界線、敞開視野,打造與自然交會的教育場所。 將建築量體架高,營造樹屋之感。 俐落金屬搭配溫潤木材,形塑和諧平靜的沉穩氛圍。 童話故事般的樹屋 此作位於樹林中,通透立面將繁盛綠景引入室內,整齊排列的木格柵在光影照映下,勾勒出虛實交錯的豐富層次。另一方面,設計團隊以年輕學子作為切入點,參考童話故事場景,推翻固有思考,架高建築量體,盡可能預留出底層空間,讓二樓與樹梢密切接觸,加強與鄰近樹林的對話,形塑如樹屋般的恬適場景。 入口、教室、服務區皆設於一樓。 戶外經重新規劃,以礫石鋪設地坪,沿著兩旁綠蔭小徑延伸,將蔥鬱樹林與校內廣場相互連接,接續校園與城市風貌。然而,豐富而雜亂的畫面,成為此次設計的一大挑戰,為讓整體視覺與背景和諧相融,周圍設置木格柵與天然帷幕自然搭襯,形成舒適的簡約視景。 二樓圓形劇場採用隔音板做天花,並配備精密系統提供完善機能。 整體布局簡潔明瞭,一樓設有入口、教室及服務區,二樓則規劃圓形劇場及兩間教室,並架設懸空隔音板,柔化量體所帶來的沉重感,展現輕盈姿態。透過設計團隊的巧妙設計,令場域擁有極為完善的多項設施,不僅能用於舉辦各類教育、文化、藝術等交際活動,亦可作為會議、課程教學等正式場所,同時考量師生的休閒娛樂,預留舉行晚會及電影放映的彈性空間。 樓梯輕盈連接上下樓層,敞亮而舒適。 為滿足多樣需求,不僅重新定義傳統的教學系統,靈活規劃二樓圓形劇場及教室,平衡現場授課與遠程教學的力度,亦為視聽會議室配備精密系統,給予專業而舒心的會談場所。 與自然對話的悠活場景 二樓玻璃帷幕搭配木格柵圍塑空間,細細描摹樹梢輪廓,倒映出婆娑光影,在開放與隱密間細膩連結內外景致,舒緩心境營造愉悅氛圍,提供能夠暢所欲言的互動環境。Massimo Alvisi表示,建築結構與周圍綠植的關係密不可分,既訴說著新一代的教育方式,亦代表著重回最原始、真誠的環境,增加學生的學習熱忱與動力,讓他們在鼓勵中茁壯成長。 陽光穿過木格柵和輕透玻璃,在樓梯間勾勒出多樣光影。 另外,設計團隊獲得綠建築LEED認證,在細節上,從色調到紋理皆遵循設計脈絡,並盡可能選用同質性高的天然材料。整體以簡約灰為基底鋪陳,溫潤木材與俐落金屬和諧搭襯,並裝飾珊瑚紅做點睛之筆,串連視野烘托亮點,當夜晚降臨,亮麗色彩讓空間依然充滿著生動氣息。 使用玻璃圍塑空間,增加室內的自然採光。 綜觀全作,設計團隊推翻過去對教學環境的肅穆印象,經改寫、重塑,營造和諧又多元的校園氛圍,就如拿著一個巨大的望遠鏡,延伸綠地俯瞰廣場,在這座懷舊古城中展翅遨遊,一覽這富有青春活力的嶄新校園。 LUISS大學活動中心 業主」Luiss Libera Università Internazionale degli Studi Sociali Guido Carli 總建築師」Alvisi Kirimoto、Studio Gemma 總承包商」ECOFAST Sistema srl 結構工程」INGE.CO srl、Planex srl、Habitec Distretto Tecnologico Trentino Scarl、Engineer Andreas Hoischen、Engineer Gianluca Gangemi 主要結構」木材、玻璃、吸音板、磁磚、礫石 空間性質」公共空間 坐落位置」義大利 總面積」1500m² 資料及圖片提供」Marco Cappelletti、Alvisi Kirimoto、Studio Gemma 撰文」林靖諺

《大安幽境》演繹休閒住宅的自在與愜意

Interior 358

《大安幽境》坐落在繁華的台北市中心,且位於密集的都會住宅之中,在車水馬龍、人聲嘈雜的環境之中,如何為屋主打造一個幽然自在的居家空間是此次設計的首要目標。 以陽台外的樹木綠意、和煦陽光以及潺潺流動的水景為靈感,用大自然的蓬勃生氣,為空間開啟浪漫意象。 林之豐設計師說道,此案最大的特色在於基地配有開闊的陽台與水池的設計,所以她便以陽台外的樹木綠意、和煦陽光以及潺潺流動的水景為靈感,用大自然的蓬勃生氣,為空間開啟浪漫意象。 放大公共空間的尺度,並透過開放式設計開闊視線,用大氣滂薄的氛圍作為場域的開端。 幽然之境 屋主在溝通初期即表示,他們非常喜歡飯店大器、低調的風格,以及能讓身心放鬆的設計機能,為了滿足屋主對於飯店式設計的想望,設計師放大公共空間的尺度,並透過開放式設計開闊視線,用大氣滂薄的氛圍作為場域的開端。 客餐廳沿著L型陽台與窗景規劃,為了不讓窗外風景與自然採光被切割,設計師用無向度的沙發串連了客、餐廳兩個場域。 客餐廳沿著L型陽台與窗景規劃,為了不讓窗外風景與自然採光被切割,設計師用無向度的沙發串連了客、餐廳兩個場域。無向度的沙發不僅可以讓屋主依照使用需求、朝不同面向使用,同時也整合了客、餐廳兩個空間的機能,藉迴游動線、模糊場域界線,同時釋放了公領域的尺度。 廚房採用開放式的ㄇ字型設計,使得動線更為流暢。 廚房採用開放式的ㄇ字型設計,使得動線更為流暢,兩側搭配色彩透亮、紋理鮮明的白色石材鋪蓋,讓空間隨著日光的照射明亮了起來。 運用地坪材質的變化,重新界定出客餐廳、與廚房,同時形成通往私領域的廊道。 設計師說道,為了讓公共空間顯得開放且通透,她移除牆面與隔間的阻隔,看似模糊了場域與場域之間的界線,但卻運用地坪材質的變化,從溫潤的木材轉換成薄片磁磚,重新界定出客餐廳、與廚房,同時形成通往私領域的廊道。 多功能書房。 飯店機能的休憩空間 設計師將飯店予人的大器、高雅感,透過公領域的佈局來呈現;而飯店式的機能,則透過私領域的寢居區著墨。私區一共規劃了三間臥房,主臥室、次臥室以及一間多功能書房。 次臥室。 舒適的沐浴空間,是屋主喜愛飯店的原因之一。傳統住宅空間的衛浴設計,會將浴缸規劃在角落或是空間的底端,以防止水氣等問題,但也因此讓沐浴空間變得幽閉;為此,設計師顛覆傳統,將主臥室的衛浴打開。 主臥室,將飯店予人的大器、高雅感,透過公領域的佈局來呈現 將獨立式浴缸與盥洗空間結合,規劃在衛浴的入口處,如廁以及淋浴空間則轉變佈置在衛浴的底端。雙盥洗台不僅增添實用機能,也寬敞了盥洗時的舒適度;而浴缸則巧妙地以圓弧轉圜嵌入了延伸的檯面。 將獨立式浴缸與盥洗空間結合,規劃在衛浴的入口處。 衛浴空間透過石材拼接豐富層次語彙,搭配鐵件架構的置放設計,將日常生活的便利性,用簡潔俐落的工藝呈現,讓衛浴不單是沐浴的場域,而是轉化為裝置藝術般的存在。 讓衛浴不單是沐浴的場域,而是轉化為裝置藝術般的存在。 主臥室選用沈穩的色彩與溫潤的材質,營造舒適寧靜的休憩氛圍。為了滿足屋主的收納需求,除了在床頭後方設置了獨立的更衣室,在臥室的兩側也都規劃了衣櫃。 主臥室,選用沈穩的色彩與溫潤的材質,營造舒適寧靜的休憩氛圍。 設計師在陽台為屋主佈置了簡單的休憩桌椅,讓屋主可以在這裡用餐、品茶、喝咖啡,讓繁忙的日常因有了這些愜意的時光而得到鬆綁。 陽台,佈置簡單的休憩桌椅,讓屋主可以在這裡用餐、品茶、喝咖啡,讓繁忙的日常因有了這些愜意的時光而得到鬆綁。 林之豐設計師在擁擠的城市裡,重新演繹休閒住宅的自在與愜意。她希望,讓家,成為賞心悅目的休憩空間,更是體現生活美學的場域。 基地配有開闊的陽台與水池的設計。 HODDI 禾邸設計 / 林之豐  公司品牌風格融合現代與東方元素,創造優雅時尚私人會所及公設大堂,以渡假、酒店方向重新詮釋台灣空間風格,美感與實用並重琢磨比例、堅持細節,完美演繹訂製級品味,構築現代生活美學。從空間習性出發,回歸需求的本質,解放生活場域的自由度。從空間規劃、燈光設計、收納與使用機能,著實使用者高級感受。  資料及圖片提供」HODDI 禾邸設計 採訪」歐陽青昀

茶生活 遠韻沁人的當代東方美

Interior 357

  從玄關開始,就以45°的動線作為延伸。 這是一座以茶為題,卻不固守傳統的茶室。 整體空間規劃回歸品茶雅事初衷。從玄關開始,就以45°的動線作為延伸,引導茶客自路徑的過渡與轉折裡體會空間氛圍,再直抵共用茶廳。   沉靜氛圍讓人放鬆心緒。 主通道天花板借助光滑的鏡面材質創造「倒影」,有如虛像的河水浮於頂上,為空間帶出了流動氣息。通道兩側亦可進入獨立茶室,從動線變化裡感受移步換景的趣味。   動線轉折可感受一步一景。 動線設計秉持天人合一的設計觀,流暢的線條,粗糙的紋理,不加修飾,映照了聽風觀雨的自然禪意和飲茶心境。   主動線可通往不同個室,別有洞天。 茶廳盡頭有別傳統山水畫的留白意境,令石階與燈箱的畫作融為一體,連合了近與遠、古與今,深秋之美在留白意境裡層層遞進,延伸空間的視覺體驗。因畫面想像與空間融為一體,消融了邊界,臺階通向另一個時空是想像之境。 茶廳的石階裝置與畫作共通延續想像。 簡約空間配入玻璃磚運用,風格新穎而現代。 室內大面積使用黑色碳化木,提煉出沉穩氛圍。環境靜謐之中,簡約牆面配上玻璃磚的組合,新穎而現代。   暖色燈光相襯雅致陳設。 空間用暖色系燈光,令陳設更顯典雅,讓忙碌的當代都會生活能在此片刻放鬆,在空間中獲得靜心與治癒,以現代設計感提煉茶道內核,看似隨性卻天人合一的設計觀,吸引更多人親近茶文化。   用留白創造別具東方韻味的空間。 素美而雅致的品茶空間。 觀韻‧茶生活 設計者」IDMD創境合美 / 陳兆培、何茂物 攝影者」隱象建築攝影 / 歐陽雲   坐落位置」中國 主要材料」bobo薄板、藝術塗料、碳化木、天然石皮 面積」91坪   資料及圖片提供」IDMD創境合美 編輯」Sum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