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73
室內35 │黃鈴芳《室內interior》擅長發掘新的美學
黃鈴芳 馥閣設計集團創辦人暨設計長 設計經歷20年,2009年創立馥閣設計。曾獲德國iF金質獎、德國紅點獎、日本Good Design Award、台灣TID金獎、金點設計獎、義大利A'國際設計大獎賽、中國築巢獎、金堂獎、現代裝飾傳媒大獎等眾多知名設計獎項。 擅長以細膩的心思挑戰並創造空間尺度,被譽為台灣最具國際設計能力的女性設計師之一。對於設計總有天馬行空的想法,設計初衷是讓每個人每天都能接觸到自己喜歡的空間,喜歡自己在生活中的模樣,主張好的設計應該要隱形於空間中,讓使用者自然地感受,體驗無形的設計能量。 擅長以細膩的心思挑戰並創造空間尺度,被譽為臺灣最具國際設計能力的女性設計師之一。對於設計總有天馬行空的想法,設計初衷是讓每個人每天都能接觸到自己喜歡的空間,喜歡自己在生活中的模樣,主張好的設計應該要隱形於空間中,讓使用者自然地感受,體驗無形的設計能量。 請簡述自己。 我是一位從事室內設計的職業婦女,對設計的想法、過程、靈感,都來自生活裡的積累,我會將自己的經歷與感受反饋到設計裡,更細膩的照顧使用者的需求。我在學生時期就希望日後從事設計行業,即使求學過程中依循家人的期待來規劃,但我未曾放棄對空間設計的憧憬,入社會後也從不同領域的工作裡,更加篤定自己對設計領域的熱情,決心成為一位室內設計師。 回顧自己的35歲? 我在35歲時從事設計工作大約已經累積十年,當時開始受到媒體關注,作品參賽獲獎,處於事業的上升期,同時也正值孩子們的幼兒園時期。 因為職業婦女身分,一方面要在事業上衝刺,一方面要照顧小孩,更需要效率的運用時間,我白天在辦公室工作,下班後就將工作場地轉移到公園,當時有許多設計方案都是在公園陪孩子玩耍的過程中構思完成。 我自己有很多作品的靈感都來自陪伴孩子的當下,許多設計理念根基於自己人生不同階段的經歷與感想,以此延伸創作,為業主提出更適切的方案,提前為他們設想五年內可能的空間需求。 當時的公司案量和同事人員增長快速,對我而言工作與家庭的平衡十分重要,但我不曾覺得難熬,甚至感到快樂,有很多有趣的想法都是在陪伴孩子的過程裡浮現,特別是住宅的設計,我想像著,這麼小的空間如果以孩子的視角去看,如何在微妙的高低差之間做變化,讓它變得有趣。 在住宅設計上,大部分是女性屋主主導討論,我能感同身受她們對工作和家務時間分配的擔憂,我在自己的生活裡摸索,怎麼樣的空間規劃,能幫助人打理工作和家務都更有效率,並將它應用在設計裡。 35歲時從事設計工作大概已經有了十年,事業和孩子都正值成長期,忙碌且快樂,許多有趣的創意就是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浮現的。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從誠品書店開始閱讀《室內interior》。書架上的《室內interior》是非常醒目的,因為版面乾淨、簡約,反而脫穎而出,閱讀之後,我覺得這本雜誌就像是一部武功秘笈,裡面介紹的平面、動線和背後的設計思路,讓我有很大的進益。在2019年,我的作品終於被選錄在《室內interior》裡。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神秘學者之家》。星座專家私宅,為其創造不同視野與對話、提供靈活空間使用,能在家工作,也能在家生活。(詳見《室內interior》311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我覺得《室內interior》像是一部教科書,累積了台灣35年設計脈絡的重要資產,是一個主流審美的呈現,《室內interior》不曾偏向單一風格,也很擅長發掘新的美學,然後將它介紹給大眾。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自由綠洲》是我個人設計的轉折。以前做住宅常聚焦在解決需求、建立美感與使用機能,雖然都是以人為本,但相對而言更多是停留在比較表象的層次,很少去探尋思想與故事內涵。通常客戶只提出一些基本、機能性的要求,如果想達到空間的獨特性,就必須深探那些業主未曾直言的感受。《自由綠洲》觸發我們開始深入感受屋主的個人特質,在過程裡將屋主的旅行與人生經歷融入空間,發掘其中的故事與想像性。 在空間規劃上,我一直很喜歡環形動線。總在不同的空間裡,運用小區域環形動線設計,希望從中挖掘這樣的鋪陳會對居住者的生活產生什麼效果。而《自由綠洲》是首次以全室為範圍,完整地讓整個家都成為這個環中的一部分,空間領域的變化性與環形動線的自由感,是我認為它最特別的地方。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自由綠洲》。以獨立且彈性的生活畫面進行空間重塑,建立極大自由回字動線,「沙漠綠洲」概念呼應屋主經歷,整體純粹自然。(詳見《室內interior》349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無形的設計,我希望每個人生活的空間都是自己喜歡的模樣,是不刻意的,比如說坐下的位置、看見的遠方,是被安排好但平時不會注意到的驚喜,讓人有種會心一笑的感覺。無形的設計給予人輕鬆舒適的感受,自然而然地會意到空間的細節,以住宅來說,一個設計的完成,可能會與屋主相伴十年二十年,如果設計做得過於喧嘩,業主恐怕無法在裡面安身享受。 您對未來的期許? 我希望可以持續創作,身為設計師我認為自己不該深陷在管理工作裡,希望今後能減輕管理層面的工作量,投入更多時間在設計上,不偏離我當初熱愛設計的初衷。 我清楚自己想做什麼,也想朝向跨領域挑戰,我覺得室內設計很有趣的部分就是可以拓展設計的範圍,將創意實現在空間、產品、服裝上,也希望能挑戰更多不同類型的項目,嘗試跨領域的合作,讓自己持續的學習與成長。 《室內interior》已經35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我覺得35歲是一個從空白到精華的時間點,過去的35年,《室內interior》與台灣的設計產業共同走過,同步變得成熟,未來也希望可以同步一起迎接往後未知的挑戰。 希望未來的35年,《室內interior》能繼續與我們同步一起迎接未知的挑戰。 資料及圖片提供」馥閣設計、拾卓設計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江瑜
Interior 373
卓思齊 洛川設計事務所 主理人 洛川設計事務所是由卓思齊設計師創立,著力於住宅、商業空間及建築設計。擅長將使用者的性格融入空間,並在電影、小說、音樂或日常生活中找尋靈感,提出務實與浪漫平衡的最佳方案,為每座空間打造專屬美學。 請簡述自己。 我是一個追求簡單的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盡量簡單化,也希望能從工作中找出有條有理的處世方法。我覺得自己也是個很愛玩的人,想要專注於工作,同時也希望平衡自己想要的刺激、資訊吸收和旅行,我把工作視為生活的一部分,一直在思考怎麼做才能讓工作變得有趣,能把它轉化成具有學習養分的遊戲,與自己的旅行、閱讀經驗相交融。我喜歡有溫度的空間,希望設計能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讓空間予人豐富的感知,甚至觸碰到心靈層面。 回顧自己的35歲? 我大約30歲左右從上海回台灣創業,早期的工作經驗讓我累積了許多能量和創意,我一直在尋找一個表達的出口,闡述自己的設計理想和風格,這是促成我想獨立創業的原因。經營事務所後,才發現自己還有那麼多不足,意識到自己的渺小,也因為好奇心旺盛努力吸收新知,同時學習如何在麵包和理想之間達成平衡點。 35歲的我像個停不下來的小孩,沉浸在工作中不停探索設計的形式、設計風格,忙著思考事務所的運作、如何在理想和商業之間取得平衡?如何深入理解客戶的需求,用理想的空間詮釋給予答案。我也不斷精進自己在設計上的能力,大量的旅行、觀摩大師的作品,這些充實經驗,如今回憶起來,都是人生中美好的過程和印記。 35歲的我生活充實得好似在燃燒生命,如今回憶起來,都是人生中美好的過程和印記。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在學期間,曾經有同學暑假時在事務所實習,他接觸到的案子登上了《室內interior》,因此將當期雜誌帶到學校和大家分享,我至今仍記得看到設計團隊裡羅列同學姓名時的衝擊!為此下定決心,將來某一天,自己的作品和名字也要登上《室內interior》。 因為學生時代的憧憬,我在第一個獨立設計案完成後就迫不及待地投稿,也希望能藉此驗證自己的能力,第一次登上《室內interior》是在2014 年,正是我35歲的時候,剛從上海回來兩三年,《生活畫布》的特殊性除了登上了《室內interior》,也是我在設計生涯奠定設計風格和基礎的立足點。被選錄的心情格外雀躍,當年的雜誌至今還在我的書架上珍藏著。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生活畫布》。這座白色三層住宅自頂樓天井引入自然光與雨水,讓居住者感受日出日落及四季流轉的變化,釋放設計師對「清澈、簡單、與環境對話」的追求,奠定事務所設計風格的基調。(詳見《室內interior》252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室內interior》完整且忠實地記錄了台灣設計業界這35年的發展,裡面收錄的作品無一不是當代最嶄新、最有品味的空間創作,我覺得《室內interior》對全台的設計師而言是很棒的見證者,另一方面,它也提供設計師一個發揮自己、表達自己創作思想的一個優秀舞台。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鑒於我第一個被收錄的作品是在我35歲那年,我選擇2024年8月刊收錄的作品《藝芸詩光》做為最特別的那個,因為它同時見證了我的45歲和《室內interior》的35歲,這份巧合的紀念意義十分特殊。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藝芸詩光》。在住宅的木質調性中結合屋主的生活理念與軟裝品味,臥室裡留白的畫作讓空間自然流露適得其所的空靈感。(詳見《室內interior》371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我從事設計工作的初衷是不斷探索可能性,維持簡潔美學,並且照顧使用者在空間裡的感官享受,不隨波逐流,表達自己對設計的「純淨」的追求。 我一直期許自己能實踐一種極簡、清澈的設計與生活美學,讓空間的外顯與內涵都能滿足居住者,這可能體現在我在作品裡的細節,比如,對簡潔材料的運用、或者喜歡空間上帶有一種視覺的穿透性,透過一些空間的壓縮、天花板的高低層次、地坪的起伏⋯⋯等技巧塑造空間的層次倫理,甚至給予生活儀式感。 在創業初期,我曾一度偏重設計感,力求讓人一眼驚艷,可是經過十年磨練,我理解到除了視覺美學,業主可能更重視生活溫度,與家人共享美好生活的理想。在不知不覺間,我的設計變得更加圓滑、更尊重生活的細節,更重視使用者的感受與感官細膩的照顧,收斂了設計上的表現衝動。 隨著閱歷漸豐,我慢慢體認到設計與人生經歷之間的聯繫。回顧35歲時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第一個作品,可以看出當時強調設計感且氛圍冷峻的創作偏好,而在這十年間經歷了婚姻、孩子出生,透過孩子意識到自己與家人的連結,這些體悟都慢慢帶入設計,作品中反映出包容和圓滑的內涵。縱然風格相異,審視十年來的變化,我依然慶幸自己沒有背離初衷,未曾向商業化或流行妥協,作品在在驗證了我對設計的堅持、對簡潔美學不變的追求。 您對未來的期許? 我期許自己在前進的道路上堅守初衷,持續精進自己在設計上的深度和能力。期許自己對設計的風格和理解,能滿足使用者的實質需求、舒適度和美感。除了肉眼可見的美學,我更重視形而上的精神內涵,也期待作品能更上一層樓,像類似文學、戲劇或是藝術般滋養使用者心靈,表達手法可能是透過材質、氣味、情境或是動線進程,讓人在空間體感與親觸裡感受內涵。 《室內interior》已經35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非常感謝《室內interior》,它不只記錄台灣設計界這35年來的變化和發展,同時也見證了我35歲的起點,記錄我一路走來的成長歷練。如今我邁入45歲,很榮幸見證了《室內interior》的35周年,希望我們可以一起迎接下一個《室內interior》的50歲、60歲甚至70歲。 《室內interior》不只記錄台灣設計界這35年來的變化和發展,同時也見證了我35歲的起點,記錄我一路走來的成長和歷練。 資料及圖片提供」洛川設計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江瑜
Interior 373
朱怡芬Celia Chu Celia Chu Design & Associates (元璽國際企業) 負責人暨設計師 Celia Chu Design同名設計公司的靈魂人物和夢想領航員,擅長以精緻複雜、層次豐富的手法,優雅打造各式當代酒店和高級住宅設計案。憑藉對藝術與設計的熱情,以獨到的表現技巧結合實用功能和設計靈感,為所經手設計案提供全方位的切入視角。因此,所完成的作品皆極為精緻和個性化,透過重新詮釋多元文化和背景元素,創造出獨特的設計風格。 請簡述自己。 我自認為個性有很多缺點,但是在工作和設計上,我會將這些缺點轉化為助力。比如,我是個善變的人,喜歡挑戰多元的項目,設計風格也從不定型。因為是個懶惰的人,在工作上非常重視效率與精準。我是個很愛作夢的人,這種特質豐富了我的創造力。 我很喜歡旅遊,透過不同項目讓我走訪許多國家,在異地認識新朋友,與業主、藝術家、專案人員、廠家的交流都開拓了我的視野。我不是一個脾氣特別好的人,這讓我在創作上能有更好的堅持,因為溝通過程裡每個人的立場不同,個性與堅持反而有利於完整作品的呈現。 回顧自己的35歲? 35歲時的我對設計充滿想像力與熱情,有很強的爆發力,無畏挑戰,喜歡挑選遙遠異地的項目,以及挑戰未曾嘗試過的案型。 當時充滿活力,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對陌生的地方和國家都感興趣,透過設計工作認識各國文化,用旅遊經歷去滋養設計創意,這些歷練都讓現今的我擁有拓展項目的選擇權。 當時我會單純從設計師的角度去創作,從中體會純粹的、有趣的故事,但相對來說也可能受限於個人角度,在觀察市場上顯得不夠全面。逐漸的,我開始變得更圓熟,學習理解業主在商業角度的考量,也會觀察別人看到設計方案的反應,除了維持作品的純粹性,也藉由他人的回饋客觀審視自己的創作。 35歲的我內心充滿自由,透過四處旅行來吸收養分,雖然不夠圓熟,但有更多的可能性。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我在第一份工作就認識《室內interior》,當時業界有很多設計刊物,《室內interior》脫穎而出的最大特點就是收錄作品的原創性以及內容質感,這也是我從入行以來就持續關注的原因。 第一次正式與《室內interior》的合作是2010 年時在日本福岡君悅酒店設計的《White Rose Chapel》(白玫瑰教堂)發表,那是我創作至今最浪漫的作品,故事性和純粹性都極為鮮明,如果讓我選最想在《室內interior》發表哪一個作品,它絕對是我的首選。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White Rose Chapel》。白玫瑰教堂位於購物中心和酒店之間,設計師及其團隊成功將一條普通通道轉化為一個滿佈白玫瑰的婚禮聖地。(詳見《室內interior》204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室內interior》最大的意義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台,讓有理想、願意做原創設計的人們有優秀的發表空間,對於喜歡講故事、談論創作背景的設計師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發聲管道。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每個作品都曾經給予我不同的設計體驗,讓我交到許多朋友,若要選出最特別,我會說是最具挑戰性的《曼谷Rosewood Hotel》,推進這個項目的不只有我,還有其他優秀的設計師,我們各自負責不同城市,就是為了重新定位Rosewood品牌的DNA。 Rosewood品牌作為全球知名的奢華五星級酒店,有強烈的自我個性,更偏向lifestyle的特色,對我而言都是嶄新的挑戰。因為酒店是新建築,從打地基時我們就參與了項目,從第一天到完成,總共歷經八年時間,如何讓八年前提出的設計,在八年後依然能打動市場,甚至要確定這個設計方案對未來二十年的消費者都有足夠的說服力,是另一項重大考驗。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Rosewood Bangkok》。曼谷瑰麗酒店的室內設計確實展現了永恆的美學,巧妙地將泰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創新相結合。(詳見《室內interior》314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完全不變的精神就是「說故事」。我喜歡利用空間來涵蓋的國家、城市、品牌和文化等等不同元素,建構我想訴說的內涵。我一直以來都是以說故事的方式來創作空間,裝飾手法可以有很多變化,但是唯有故事才能讓空間的靈魂和獨特性被鮮明點出。說故事有許多方法,我最喜歡採用沉浸式體驗,先在項目當地生活一段時間,理解在地環境條件、接觸真實的人事物,捕捉不一樣的創作靈感。 我喜歡為每個項目量身打造,發掘出它的獨特性。從最簡單的部分來說,我可能會從當地的歷史元素入手,也可能從客戶的家族故事切入,有時也可能單純是我到當地時遇到的第一個人,因為和對方的互動所產生的感觸。把這些感動聯繫起來,編織出故事性的聯想,再帶入空間創作裡,訴說一個溫暖的故事。 我也希望能透過空間體感傳達出情境觀。我認為適度留白能給予人想像空間,希望來訪者每次都能發現不一樣的小角落或細節,豐富他對這個空間的記憶和想像。藝術是我作品裡的重要元素,尤其是飯店設計,我喜歡從當地的庶民生活裡發掘傳統手工藝或藝術家,再與空間設計結合詮釋,形塑出新的特色。 您對未來的期許? 我希望今後能在環保議題上有更好的貢獻,老實說現在我們在推動上仍然有些難處,投資方常會因為經濟或大環境的條件所限,捨棄成本較高的環保材選項。我更期許的是在未來,無論是業主、設計師到廠家,大家都能將環保視為理所當然的必要考量,讓這件事變得更容易一些、甚至稀鬆平常。 《室內interior》已經35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我覺得《室內interior》一直是個支持原創作品的好雜誌,希望你們能堅持下去,讓喜歡說故事的設計者有機會發表更多作品,啟發更多年輕的設計師。 《室內interior》是支持原創作品的好雜誌,希望能堅持下去。 資料及圖片提供」Celia Chu Design & Associates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江瑜
Interior 373
王俊宏 森境設計創辦人 1999年創立王俊宏室內設計,2012年成立森境設計,堅持設計源自於生活的態度,不僅追求藝術形式表現、講究極致工藝,更透過客觀視角,化解空間難題,集眾人之力,朝美學境界與獨創性前進,讓設計從拔尖之「木」,匯頂級之「材」,創極上之「森」。持續追求設計、工藝、藝術與生活的進化,讓空間設計,不只是設計。 請簡述自己。 「人無信而不利」是我人生的座右銘,我覺得誠信非常重要,如果工作跟生活中沒有「信任」作為一個錨定點,人就會像浮萍一樣,沒有根,就此隨波逐流。設計工作也是如此,設計師經手的案子規模可能從一間小住宅到一座社區,業主基於信任將空間交託給我們,我們也該誠懇地把所有工作確實完成,再交付予甲方。 我平時是較偏向感性的人,雖然整體而言還是有一顆熱忱的心,有著去衝刺、去探索的欲望,但是在工作上,身為領導者必須理性,不能任意而為,決策理應顧及團隊員工,確保公司流暢運作,擔起應負的責任。 回顧自己的35歲? 35歲我還在摸索自己的道路。我34歲成家,35歲第一個孩子誕生,身為一位住宅設計師,我對家的定義在那時才進一步產生更深刻的體認,人生的拼圖也大致有了比較清晰的輪廓。當時在衝刺事業,其實錯過了很多孩子成長的瞬間,但孩子的存在始終帶給我充足的溫暖和前進的動力。他的出生對我的設計思考產生很大的影響,開啟了另一個設計緯度,我意識到人與空間的關係,不能僅僅依循當下年歲的主觀解讀,而是應該擴大同理,思索從0到80歲不同身分的多元視角。 相較於年輕時候總是充滿熱情、想用自己的設計征服所有人,成家後自己所經歷人生的蛻變,讓設計開始轉向「形隨機能」,體認到設計不是用炫技手法去征服他人,而是思考使用者的真實需求,同理各種類型的業主。 35歲的我還在摸索自己的道路,因為孩子出生,我對家的定義才進一步產生更深刻的體認,人生拼圖也在那時候才大致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輪廓。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我早年在俱意設計馬昌國先生的公司工作,經常在馬先生的桌上看到《室內 interior》雜誌,也開始追溯公司收藏的期刊,閱讀各期《室內interior》內容,閱讀雜誌收錄的前輩大師作品,我對登琨豔的印象特別深刻。當年他在事業高峰期放下一切,轉換跑道到上海重新開始,這段經歷激起了我的憧憬,也埋下一顆種子,在日後促使我前往上海、踏足更多城市。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珍藏》。以貝殼意象呼應維納斯的誕生,設計靈感源於藝術與美,打造出如珍珠般閃耀的設計,開啟無盡想像的都市秘境。(詳見《室內interior》319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年輕時候資訊得來不易,買的每本《室內interior》都會反覆翻閱,直至封面受損都樂此不疲,很珍惜閱讀的每一頁內容。現今訊息流通的速度快速,資訊的氾濫反而容易讓人產生一種「迷航」的錯覺。 對我來說,《室內interior》在空間美學這個板塊,一直扮演著一位引路者,不管是建築、人文、藝術還是空間,都報導著最前沿的設計題材,深挖最動人的設計故事,我覺得《室內interior》就像一個導航系統,引導讀者前行的方向,也讓所有人都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遠方。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慢步》。這個作品完成於新冠疫情期間,當時我往返於兩岸工作,時常平均三天就移動到另一座城市,最北可達烏魯木齊,最南到海南島和香港,有時在飯店醒來,我會忘記自己身在何處。長期把時間耗在通勤上,缺乏整理內在思考的餘裕,對很多事開始依賴直覺反應,我覺得這漸漸背離了我從事設計的初衷。蔣勳對「忙」字的見解彷彿象徵我十年間的工作狀態,為了事業到處奔走、不斷產出,但是「忙」這個字拆開,就是一顆心的消亡,「心都死了,還談什麼創作呢?」。 新冠疫情期間的隔離,讓我紮實地慢了下來,隔離期間沒有雜事,規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的步調和心態因此靜了下來,體會到「慢」的感受,開始湧現豐富的創作靈感。作品名《慢步》,「慢」是時間,「步」是空間,因為在被封閉時格外嚮往開闊的地方,所以在設計中融入四十米的環形竹林。 過去為了讓公司茁壯,工作模式與心力都聚焦在追求「量」,在每個城市的停留都是為了工作,高壓生活令我沒有心力去沉澱或思考,因為疫情,我的心態改變了,不再追求「量」的累積,而是更期待「質」的深入和挖掘可能性。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慢步》。慢,才能體會時間的流逝;步,才能悠遊於空間的自在,以竹為核心,創造自然環繞的空間,讓人體悟空間之美。(詳見《室內interior》362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室內設計是一份專業的服務諮詢工作,所謂「食君之祿,擔君之憂」,應該放下個人情緒、站在專業角度思考業主需求,妥善完成工作,而不是汲營於自我主張的表現。秉持誠信至上的精神,誠實地面對所有一切然後付諸行動,真誠地服務甲方。 設計究竟是在成就誰?是設計師自己還是客戶?這把誠實的尺應該錨記在哪裡?我認為,設計者應該更誠實地面對自己,設計是客製化的服務,不是以參賽為目的的創作,因為最終居住在空間裡的人是業主,空間裡的生活是屬於他的,設計師的思考重心應是如何完善業主的夢想,成為他築成理想的助攻手。 您對未來的期許? 室內設計產業的運行邏輯有兩個板塊,一是知識庫,一是方法論。知識庫源自每個人積累的知識量,越多越好;至於方法論,每個公司各有主張,我想更深入這個領域,盡可能輸出一些自己的實務心得,引發他人的共感,也希望能透過《室內interior》這樣優秀的平台分享給更多人。把自己的感受和經驗整理為方法論,進行分享和傳承,即便是錯誤經驗也可以作為他人借鏡,從中吸取到更深刻的教訓,我想釋出這樣的資訊,分享給更多對這個行業感興趣的人,這是我未來想做的事情。 《室內interior》已經35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祝福《室內interior》35歲生日快樂。一篇篇報導、一則則專訪,每一頁都記錄著35年來的設計脈絡,《室內interior》是設計師展示作品及思考的平台,也是靈感汲取的來源,祝願《室內interior》能繼續引領業界,邁入下一個35年的里程碑。 《室內interior》一篇篇報導、一則則專訪,每一頁都記錄著35年來的設計脈絡,既是設計師展現的平台,也是靈感汲取的來源。 資料及圖片提供」森境設計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江瑜
Interior 373
沈志忠 沈志忠1998年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雀爾喜學院,返台後陸續創辦建構線設計有限公司與沈志忠聯合設計有限公司,並擔任負責人與設計總監職務。其設計理念是透過建構的「線性張力」探索空間本質,挖掘空間與空間相互的恆定關係。 執業以降,國內外獲獎無數,歷年來囊括涵蓋亞洲及歐美等指標性設計金獎獎項,同時受邀出席兩岸演講邀請,不勝枚舉。 請簡述自己。 成為室內設計師的契機,起源於幼時家中有請建築師畫圖,當時看到圖面覺得非常有意思,這個記憶也於無形間引領我走上這條路。我認為自己是設計產業中不善社交的「獨行俠」,也拜個性所賜,我能完全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投注在設計中,浸淫於藝術和美學之中。 一直以來我的夢想都是希望自己的設計可以被更多人看見,這股強大的動力讓我遭遇困難或瓶頸時,反而會不斷鑽研,探尋自己認可的結果或方案。我的座右銘是:「當你不如意的時候就向後看」,因為是真心喜愛設計這個工作,過程中的所有挫折都能夠自我治癒。 回顧自己的35歲? 35歲算是我設計職涯剛起步的時期,我從倫敦藝術大學畢業回台後,致力發展「空間藝術化,藝術機能化」的概念,不過當時設計界的風氣著重於風格化發展,因此得不到認同,令我頗為苦惱;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跟業主溝通,怎樣將實用機能藉由藝術角度進行詮釋或美化,透過不斷的演練、實戰經驗逐漸總結出屬於自身的脈絡及流程。 35歲這個階段還有一件影響我深遠的事情,就是兒子的出生。兒子出生前我是個非常理想化的人,可以不計成本、甚至自掏腰包,只為呈現符合內心標準的作品;但兒子出生後,我開始慢慢收斂自己的藝術家特質,必須更務實地思考設計之外的面向,藉此達到一個適切的平衡。 35歲是我的職涯初期,透過多重的試煉和經驗累積,逐漸找到合適的設計脈絡。同時,也因為孩子的出生,我必須拿捏好理想和務實之間的平衡。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在我年輕時,《室內interior》扮演著導師的角色,替我指點出學習的方向,在資訊還不是如此充足的年代,我每個月都很期待閱讀《室內interior》,因為雜誌收錄了許多前輩的作品,編輯團隊的文字亦精闢闡述了設計見解和思維,這些精彩案例都是我成長的養分。也因為雜誌的高度和專業的定位,不論是過去或現在,我都十分期盼公司作品能登上《室內interior》,這算是鞭策我不停前進的驅動力。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放懷翱東西》。「透」反映出虛、實,當空間的媒介轉換為穿透性的材質,他們已從獨立空間的物件,躍升為整體空間的物件,同時被閱讀著。(詳見《室內interior》232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室內interior》在每個時代節點都為台灣設計界定下了一個高度,同時提供所有設計者一個理解、閱讀趨勢的管道。我認為《室內interior》最大的價值在於,對年輕世代而言,雜誌扮演著指導的角色;對中生代設計者而言,雜誌是我們追尋的目標,清晰承載著台灣室內設計發展史的演進,也忠實記錄了每位設計者的樣貌與印記,是非常重要且珍貴的存在。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公司作品《行墨鑄境》被選為《室內interior》368期的封面,對我個人而言是非常大的肯定跟鼓舞。直到現在我依舊親力親為在做設計,期許自己能以最純粹的初心,真誠地替業主打造他們的專屬境地。每個案子我們都盡心盡力地完成,能得到雜誌的青睞真的是件令我很開心的事情,也讓我激勵自己要不斷保有創新的能量或有所突破,努力開創更多設計可能性,並以更成熟的思維實踐理念。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行墨鑄境》。本案的設計以「墨鑄」為主軸,追求並呈現墨水般深邃而多層次空間;在動線規劃上,設計師細膩地將公私領域劃分,保有彼此的獨立性。(詳見《室內interior》368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我一直維持著從一而終的心境,以熱忱的態度跟極高的自我要求確保設計的純粹跟自身理想。美學這件事情是需要不斷耕耘的,現在我們所運用的材質、空間語彙、格局思考等,都是這20年多來我所歸納出的論述;設計師必須因應基地條件以及業主生活需求提出適合的方案,有鑑於此,形式、材料、工法皆勢必要能解決問題,並做出良好的整合。 另一方面,設計除了突顯「美」之外,更需回歸本質,專注於人與他們的生活,因此跟業主的溝通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有助於使設計的力量真正走入日常,而非僅停留於表層的風格型態。透過對談,我們梳理了龐雜的資訊,去蕪存菁,訂出最為合適的策略,並依此邏輯選擇契合的材質與表現手法,構築空間樣態。 您對未來的期許? 相信設計從業者對自己都有很大的期許跟很強烈的目標,就我而言,現階段最大的願景是希望團隊可以在穩定中求突破。身為設計師與經營者雙重身分,我自知肩上責任重大,如何在創意跟管理兩方面取得協調,真的非常困難;再加上我本身的藝術家性格,管理者該具備的理性與果斷,是我必須不斷學習的課題。 最近我也在思考,工作之餘該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我十分喜愛大自然,時常到花蓮「閉關」,赤腳踩著地、聞著大地的味道、聽海吹風,享受身心的淨化,反璞歸真回到最原始的狀態;我也開始登山、打太極拳,嘗試在工作之餘放慢自己的腳步。 《室內interior》已經35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保持初心是最重要的,我從事設計行業約20年,依舊把自己想像成新鮮人,用滿腔熱忱揮灑創意;正如同《室內interior》這35年來一直扮演著教育跟推廣的角色,對業界有莫大的幫助,期許《室內interior》繼續維持這樣的高度和做法,指引並陪伴設計者們前行。 期許《室內interior》保有初心,以教育和推廣的定位伴隨設計師們前進。 資料及圖片提供」沈志忠聯合設計 採訪」陳映蓁
Interior 373
魏郁珊 淬山設計總監 2019年創立淬山設計。反覆探討空間的比例線條,置入細膩的色彩元素與肌理質調,在加減之間尋求完美平衡,形塑舒適清新的氛圍。設計之本,唯有不斷淬鍊,基石便能成山。 請簡述自己。 我的作品沒有特定風格,十分講究「客製化」,致力將客戶的喜好或是想像化為現實。如何適切拿捏各風格所需的元素?我認為多觀察、多增廣見聞都是很好的方法,現今世代無論由書籍、網路汲取新知,或是出國遊歷拓展視野已非難事,客戶所描繪的空間畫面一定也跟他的生命經驗息息相關,因此,多管齊下的體驗生活是設計者很重要的課題。 我的個性比較瞻前顧後,一同共事的夥伴就格外關鍵,目前雖然沒有員工,但有跟平面設計師、軟裝設計師、施工相關廠商合作、共同組成團隊,各司其職發揮所長,同時創造無限的可能性,我覺得這樣的設計能量最為強大。 展望自己的35歲? 現階段希望穩穩地在設計業界走下去,不求公司一飛沖天,但求默默耕耘,期待日後有機會能進軍國際,承接國外的委託案,嘗試更多有趣的挑戰。台灣市場的空間類型雖然多元豐富,但在現實基地條件方面依舊有著諸多限制,如果有機會踏足不同國度的文化民情並留下自己的設計軌跡,相信會是我的設計里程碑。 展望35歲,期許自己穩紮穩打、站穩腳步,並積累設計能量,做出國際化視野與質量的作品。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求學時期我就對設計行業很有興趣,在逢甲大學就讀室內設計系時,同儕都會經由《室內interior》了解當時台灣厲害的設計前輩們所提出的見解,並觀摩設計圈的流行趨勢,甚至也會翻閱雜誌尋找憧憬的設計公司,作為就業的參考。 《室內interior》和日本節目《全能住宅改造王》算是我走上室內設計師這條路的啟蒙者,前者增長並豐厚了我對設計的思維,後者最令我觸動的環節,即為節目中的職人時常將委託者舊家看似不堪用的樑柱、建材保留下來,並藉另一種形式賦予它們新生,不僅留下曾經的記憶,也實踐了「重新再利用」的理念;這部分對我有著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永續環保材料的應用亦是我關注且探索的課題。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TIMELESS》。當時正處於探尋自我、慌張無法定義屬於自己風格的階段,與此案客戶聊天,客戶堅定地說:「就是因為你沒有既定的風格,才能擁有無限的可能」。每一次的案子都能帶來成長。(詳見《室內interior》348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室內interior》最具鑑別度的部分在於,雜誌對於風格和元素呈現的接納及包容度十分廣闊,不同流派的作品都有機會被報導刊登。 另一方面,媒體有其社會責任,對於觀念的推廣必須扮演推進的角色,並替圈內圈外的雙方搭建起溝通橋樑;設計的存在終歸是為了解決問題,現今大眾必須面對自然能源匱乏的現實,如何運用最少的有限資源改善人類的居住品質,同時保有地球永續的可能,我認為是室內設計界目前亟需關切的議題,也鼓勵《室內interior》能在這個面向提供更深入的資訊。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每個作品都是生命歷程的印證與成長,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第一個案子《TIMELESS》,它見證了我在探尋設計定位時的徬徨。從事藝術相關行業的客戶,洞察了我作品中的多元性,給予我很大的鼓勵,讓我知道就算沒有特定風格也沒關係,因為這樣就有著不被侷限的無限可能。 另一個餐酒館作品《Curious. Taiwan》則融合了複雜的語彙及樣態,並以「中西合璧」的邏輯擘劃空間氛圍,西方畫家的壁紙與壁布被用於燈籠表層,艷麗大膽的色彩在光源襯托下呈現一抹新式東方的氣息。客戶的豐富閱歷大大拓展了我的眼界。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Curious. Taiwan》。此作著重於將未嘗試過且複雜的元素與材料在空間中兼容,並符合品牌空間意象概念。設計師認為這是最大的挑戰,也很開心達成目標。(詳見《室內interior》352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如前述所提,我對風格美學雖沒有特定的喜好或習慣,但每個案子一以貫之的精神就是「整合」,該如何巧妙安排諸多元素是我非常注重的環節;與客戶的溝通則是一場靈魂的拷問,要懂得協助他們爬梳真正的需求,並在合理範圍內做出取捨,藉此打造與個性契合的專屬境地。針對住宅設計,我重視情感交流和互動,因此公共空間面積通常會較私領域來得寬闊;商業空間的部分,則會奠基並延續品牌的核心價值,考量商空翻新率高,材料選擇較為多元,有鑑於此,我會盡量使用環保材構築場域架構,以期達成永續願景。 您對未來的期許? 現今講求跨界合作,我期許自己能更積極的向外尋找更多可能,工作技能只是個工具,重要的是腦袋裡的知識要如何活用、突破僵化制式的思維,構建具故事性的空間。和不同領域的佼佼者進行切磋交流的過程,因大家思考模式相異,很有可能互不理解甚或產生衝突,但我認為優秀的設計者要能夠針對各種情境做出對應,梳理並統整各個面向的專業,這也是我日後欲發展的方向。 環保建材是未來的必定趨勢,在設計上我會盡量說服客戶選用,雖然我的力量微小,但如果能透過設計作品將這些理念傳遞出去,觸及懷有同樣價值觀念的人們,就有機會使永續材料更加普及化。環保材質範疇博大精深,對於製程、特性的鑽研我亦需持續學習,期望能與更多優秀的台灣材料商共同前進,優化業界生態也替地球資源盡一份心力。 《室內interior》已經35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期待《室內interior》能持續呈現內容的多元性,帶領設計師和讀者們擴展新的視野,一同構畫更精彩的生活想像。同時也希望《室內interior》在空間與建材議題推廣能有更多元的著墨,成為設計的「卓見」,呈現更多不同的設計面向與視野。 《室內interior》多元的包容性是我最喜愛的特色,交織出設計與生活的全新想像和視野。 資料及圖片提供」淬山設計 採訪」陳映蓁
Interior 372
游雅清 游雅清設計空間 主持設計師 作品《陽光禮讚》獲得2012年TID Award 居住空間類 | 複層TID獎作品《立樺建設忠孝無極》獲得2020德國iF Design Award、義大利A'design Award、德國Iconic Award 游雅清的設計趨向均來自於生命的覺察與關注,為每個不同的室內空間,揉和延展出更精彩而獨特的空間性格。作品強調彰顯空間的人文氣質,使設計不只是純粹的視覺或裝置藝術,而能因應不同的空間特質,與人產生對話,且重視使用者的細膩感受,精心規劃映托空間、風格獨具的構圖。 請簡述自己。 人會隨年齡經歷有所轉變,在不同情境也會浮現各種面向。身為設計師,我性格中自信、直率果斷的特質,使我面對工作裡大小決策能迅速判斷、精準呈現於空間作品。然而私下的我對人對事溫和隨興,兩相對照,是明顯有所切換的。因此我認為毋須對現階段的「自己」下定論,替自我保留彈性,自然不會對他人評價過於患得患失。 回顧自己的35歲? 我在倫敦求學時攻讀視覺藝術,已立定志向進事務所,希望累積建築、室內設計的實務能力。回台灣後積極投履歷、進入了「竹間建築事務所」跟隨簡學義老師工作學習,累積非常扎實的設計思考與實踐方法。 幾年過去,35歲那年適逢我創業第三年,幸運承蒙建設公司青睞,接連承接兩個頗具規模的公設設計案,無論量體、建材應用或創意發揮,皆讓當時的我獲得突破的能量。那時的我正努力追尋嶄新的設計策略,同時對空間裡的曲線、弧面感到興趣,便試著應用於這兩個案子,並完整地執行至工程尾聲。當時自己的熱切及設計活力,仍歷歷在目,無論學習或創造能量,都是充滿爆發性的一年。 35歲的我不停地追尋嶄新的樣貌和手法,或許稍顯稚嫩,但有充滿爆發力的熱情。 與《室內 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在英國讀書時即有閱讀《室內 interior》的習慣,回國後剛入事務所上班時,記得簡老師有座書庫存放琳瑯滿目的建築書籍,而唯一一本空間設計雜誌就是《室內 interior》,且依每期出版順序陳列,是我每月必讀的雜誌。 2012年,我在台南設計的自宅《陽光禮讚》榮獲TID Award,首度登上《室內 interior》,難忘當時替自己雀躍和驕傲的心情。不過如今回頭檢視,該案恰逢35、36 歲獨當一面、設計能量爆發的年紀,創作亟欲突顯創意及個人理想,假如交給現在的我,其實不一定會追求完美、卻會更和諧。 例如當時我利用許多錯層、高低差連接空間,並以光影作為視覺軸心、表現空間的生命力;以視覺張力來看確實達成目標,但更上一層去體現空間的生命力、情感柔軟度的抽象感受,尚有著力空間,也是多年後再回顧才有的設計體會。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陽光禮讚》。著重思考日光與空間、生活與鄉里的關係,以竹籬概念平衡引光與隱私,靜靜紀錄時光。(詳見《室內interior》232期) 您認為《室內 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室內 interior》是設計圈的標竿,對我們五六年級生而言,登上這個媒體正如獲得TID Award 一樣具備公信力及困難,一年裡有個案子能刊載在《室內 interior》就很開心,至今仍懷著這般情懷在看待這本雜誌,可以說《室內 interior》是陪伴我們這些設計師一起成長的平台。 至今在《室內 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最特別的首個作品是《陽光禮讚》,又因為是個人私宅,入選《室內 interior》刊載給予我鼓勵,無論設計能量或個人情感,皆錨定了一個生命階段的理想。 第二重要的作品是同樣在台南的《夕日細語》,它甚至獲選為《室內 interior》326期的封面,對我而言皆是重要而榮耀的作品記錄。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夕日細語》。以珊瑚橘基底的底色增添溫度,明晰光影軌跡,納入室內造型,讓空間與日昇日落無聲對話。(詳見《室內interior》326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 美學? 早期設計時,我會努力說服業主接受我的創意,急著替設計概念爭取更多表現空間。但年紀漸長、人生狀態和課題不停滾動更迭,我轉而希望在主觀創意及使用者理想間取得平衡,並將折衷拿捏視為這份工作給我的個人課題。 因為設計,我總在不斷打磨執念的過程找尋更全面的提問與解答,換個角度想,這是人生中極美好的事。 前陣子聽聞甘泰來老師可愛且率性說:「就隨順吧⋯⋯」我認為那也是現階段自己的設計軸心和生活哲學,隨順我心不是期盼完美,而是各方狀態的和諧圓滿,不隨波亦不勉強。以此態度注入設計,我希望作品不僅實踐某種表面狀態,還能帶入生命深度與廣度,持續透過作品傳達這份心境。 您對未來的期許? 無論是年少的熱血勇敢,現在的內斂沉穩,都在作品裡留下思想軌跡。我將持續在設計道路上應對人生的問題,從中淬煉並勉勵自己不斷精進。我認為工作與處世皆然,隨順因緣、由衷感到平穩自在,自然能表現在設計與空間氛圍,何時何地皆流動而敞亮。 《室內 interior》已經35 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在台灣,《室內interior》是以客觀、專業角度去審視設計作品的媒體,多年來記載無數優秀的設計作品、傳承美學視野,無論從前或當前環境,能成長到35 歲皆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尤其持續地輸出紙本,更顯珍貴。也感謝雜誌團隊們的付出,不忘初衷,維持設計產業裡眾人仰望的紙本媒體價值,無論未來雜誌經營方向會隨時代變化如何調整、多元化,我都給予深深的祝福,願《室內interior》的視野觀點能持續流傳。 謝謝雜誌團隊因應時代的努力,或許日後方向會更多元,但我認為《室內interior》紙本的價值不會因此被抹煞。 資料及圖片提供」游雅清空間設計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江瑜
Interior 372
陳連武 城市設計 設計總監 德國iF設計獎、德國red dot紅點設計大獎、日本G-mark Good Design Award、美國 IDEA傑出工業設計獎 出生藝術世家,父親為東方畫會創始人之一陳道明先生。畢業於台北淡江大學建築系,並以第一名的成績保送研究所。後赴美國紐約一年進修經歷,養成其獨樹一格的設計風貌。於1999年成立城市設計,定位為專業的室內設計司,提倡『後風格主義』,主張設計不該被風格所侷限,而是挑戰曾經的創意,顛覆已發展的形式與思維,注重將設計概念的完整且流暢地體現於空間中。 請簡述自己。 我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小就知道想往設計領域發展,擁有這份天賦並運用它幫助別人,認為這是自己來到世界的使命。我把設計當作是面對真實世界和真實自我的途徑,透過設計試圖更了解自己,也更認識世界;對我而言,設計也像是人生的課題,或者是一場修煉,這個修煉至今持續進行,未來會走往哪個方向我不確定,只能說我非常感謝,也會繼續努力。 回顧自己的35歲? 我的35歲適逢千禧年,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我深刻認識到人生無常,間接促成我毅然前往紐約再深造,把身處異國的自己當成一塊海綿,竭力吸收不同文化的養分,更新對設計的理解。紐約多元融合的文化,讓我深刻的意識到不該困守於狹隘認知,在異國時我接納了形形色色的風土民情養分,觸動我想挖掘自身多樣面貌的企圖,這都要歸功於當年出行的決定。至今,我依然希望能一直保持35歲時的精神,放開心胸,多看、多體驗。 35歲的我決定到異國充電,把自己當成一塊海綿,竭力吸收不同文化的養分,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和更新對設計的理解。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在我讀研究所時,當時的室內設計類雜誌較傾向裝潢,並不是那麼強調設計與空間的關係。但是在《室內interior》出現後,它讓我驚訝,覺得建築人也應該讀這本雜誌,它點出了室內和戶外、和建築之間的關係,以及設計與空間的關係。後來,自己投入室內設計領域後,想讓作品登上《室內interior》的企圖也在我的心底萌發。 作品第一次登上《室內interior》是在1996 年,它給予我很大的肯定。在完工後業主特意寫給我一封感謝函,信裡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原來,設計師也是創造幸福感的工程師。」 這是多麼大的鼓勵!我一直把它當成座右銘,這是一份非常溫暖的動力,讓我覺得自己能透過設計給予別人幸福感,這封信促成了我的使命感,對我而言,美的本質應該要能讓人碰觸到幸福,如果人們能夠透過我的設計,從日常中感受到美好,甚至產生幸福感,那才是我身為設計師一直在追求的目標;要貫徹它其實並不容易,在學院裡我們學習到各種關於美的標準,如何拋開過去訓練的認知,把為他人建構「幸福」作為重心,是我「修煉」的一部份,同時也是我對設計的反思。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空間尺度和分際》。在重新規劃布局後,搭配玻璃材質連貫空間,將美景引入業主與家人共進晚餐的天倫之樂。(詳見《室內interior》51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這35年來市場變得更多元,《室內interior》也面臨了需要明晰自身定位的問題。我發覺《室內interior》走向一個有趣的方向,借用電影《美國情人夢》的橋段比喻說明,有個配角拿著一部攝影機,對著一個空中飄舞的塑膠袋聚焦拍攝了三分鐘,即便沒有一句台詞,這個過程也讓人感覺到難以描摹的美感,這份美需要一個人來掌鏡、挑選,最後呈現在觀眾眼前,要如何切割、放大,這個過程是很重要的。 《室內interior》就是這個掌鏡人,從空間切入作為出發點,是一個很棒的開始,但是你們並不自滿於此,還與時俱進地發展出更多元的面貌,這點也使我聯想到自己的美學。 美不是只有一種風格,它有各種層次和面向,以前的我對《室內interior》會存在一種固定印象,認定你們只會刊登某種風格的作品,但是如今的《室內interior》讓我放下這份成見,我會想先投稿,讓你們看看我的作品,再來交流彼此的想法,從中開啟另外一個審美角度的鏡頭,看到更多不同方向的思考。 我期許台灣設計界能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每位設計師的主張都如此不同,作品五花八門,當一個平台能夠像《室內interior》這般,用相對客觀的角度和不帶刻板印象的視角去呈現作品時,才是一個真實的台灣設計呈現。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湖濱散記—獻給父親》是我和父親的聯合創作。空間裡的藝術作品是我父親的畫,我父親在2017年逝世,作品的刊登則在2018年,在我心裡,這個作品是獻給父親的致意。 空間規劃裡,要揀選哪些畫作、對應哪些家具和設計,都是我與父親對話的一種方式,透過這樣的思考,讓我理解了藝術的存在不應該被侷限在美術館,它也能融入生活,透過空間做到更好的表述。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湖濱散記—獻給父親》。取用梭羅《湖濱散記》華爾登湖及木房子的意象,凝鑄於空間,將其父陳道明八幅抽象畫作自藝廊攜入生活場域,詮釋畫作與空間的雙聯展。(詳見《室內interior》294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有了孩子之後,我對設計和生活有了不同解讀,已經超越對美的追求。對現在的我而言,有一件事情是能夠超越美的,那就是愛。 當你將關愛之情投注於設計,對業主的關懷會讓你看到空間不同的可能性,就好像以前我會希望行李箱保持乾淨純美的狀態,但是當我發現自己的孩子在上面貼滿心愛的貼紙時,我會捨不得撕下來,也在那一剎那從對美的堅持進一步跨入對愛的包容。 每個住宅空間都承載著家庭成員的互動與情感,我必須在這當中投入關愛之心,才能把各方面都料理完全,用更寬廣的視角與更柔軟的心態去看待,才能讓使用者在空間裡感受幸福。我不太刻劃風格,更樂意用「後風格」來定義自己,「後」這個字,可以解釋為在風格之後,也可以是反風格的意思。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貼合業主的需求與期待,呈現獨一無二的靈魂。 您對未來的期許? 導演李安曾經說過,風格是一種心魔。如果你執意要表現出某種特定風格,它反而會限制你的發展。反觀創作這件事,如果我執著於表現自己,它反而會侷限了設計能量,我希望未來能在持續變化裡嘗試更多挑戰,湧現更多創作能量,並且從中獲得樂趣。 我認為心態保持快樂有益於創作,我不認同堅守苦行僧般的嚴肅情緒,即使面對挑戰也會抱持與業主一同「遊戲」的愉悅心態,讓彼此激發創意的火花,用開放心態理解對方生活,明晰出「家」的形貌。 我發現,縱然業主對居家懷抱不同期望,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期待「精緻」,這份「精緻」正是「城市設計」的專業體現,「精緻」是設計、機能、美學、溝通、服務的總合,我期許團隊能不斷打磨、提升,一同交流、學習,踏實且認真地對待每一天。 《室內interior》已經35 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媒體需要考量很多面向,比如市場定位和觀眾喜好,但是如果顧慮這些,就會在創作時絆手絆腳,我覺得《室內interior》很勇敢的地方在於,能放下來自市場與流行的束縛,專注思考要為讀者呈現什麼樣的美學內涵與設計內容,請繼續保持這份純粹。同時,也希望今後能透過《室內interior》將台灣的作品推廣出去,讓更多人看到台灣設計的多元與精彩。 《室內interior》一直專心思考要為讀者呈現什麼樣的美學與設計,請保持下去。 資料及圖片提供」城市設計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江瑜
Interior 372
方俊傑 形構設計Morpho-Design 總監 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 兼任助理教授 形構設計以型態/構造為主軸,為使用者創造空間的獨特性及專屬性,慣於打破既有空間框架,強調型態置入空間後的設計探索,構成美學與生活啟發,藉由當代技術到構造型式的運用全面整合空間機能、使用行為、實務建構、落實效率,以達數位工匠之設計精神,貫徹空間機能的適任性、製造技術的工藝性、當代科技的智慧性與形態建構的藝術性。 請簡述自己。 我不擅長表達,但是談到專業領域就能滔滔不絕,抗壓力很高、組織能力也不錯,意志堅定。 上大學前曾經歷過一次重考,考上建築系,因為覺得自己入學的機會得之不易,就學期間十分刻苦,幾乎不太回宿舍,從大一到大五都是處在高強度的學習狀態,自覺這樣持續加強學習,壓縮休息時間能提升吸收知識的效率,這種態度也影響了日後投入職場的自己。 回顧自己的35歲? 35歲正是一頭熱的時候,約莫是留學回台的第六年、也是「形構」創立的第六年,我們做了一些關於型態的探討工作,特別聚焦在數位設計和數位製造這一塊,為此成立了DMO,也就是Design & Make Organization 組織。 這個組織包含我跟我哥總共五名成員,匯集了成員的瘋狂想法,我們想創立一所學校,專注於傳授與研討數位設計和數位製造,學校是提供養成的園地,但是人們進入職場後,很多業界的工具或技術其實已經邁向下一個階段,身在職場中的人卻沒有進一步學習的管道,我們的課程就是專門為實務的、製造的,理性的、非常設計層面的人所規劃。 我們想在DMO 辦展覽、挖掘台灣優秀的製造廠商,再把他們介紹給所有設計師。將這個組織定義為一個體制外的、設計製造的、跟空間相關專業的學校。在組織成立的第一年,甚至將所有的活動集結成冊,直接出書﹔所以說35 歲那一年,感覺是很瘋狂的。 DMO 的活動在前幾年逐漸緩下來,停止於疫情期間,它的階段性任務已完成,恰好「形構」原址也在疫情時租約到期,就搬過來承租DMO原本的聚點。DMO 和「形構」在本質上很相似,公司裡能看到很多奇奇怪怪像實驗品的物件,也因為有這些累積過程,才有機會在《室內interior》開闢專欄,分享有關特殊製造的知識。 35歲對我而言是很瘋狂的一年,特別聚焦在數位設計和數位製造,和同好一起成立了DMO。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我印象中大約是就學時期,去書店找設計相關資訊時就留意到,在2010 年從英國學成返台加入「形構」後,開始接觸室內設計工作,對《室內interior》也投入了更多關注。 第一個投稿刊登的作品是牙醫診所,當年的台灣診所開始重視美學,尤其牙醫和醫美,因為診所偏向商業空間,需要吸睛,所以讓我們有機會實驗將特殊型態介入空間,我們在每一個作品都盡可能嘗試置入一個特殊型態的研究,展現空間型態的概念變革。這段累積也讓我們開始接觸到很多加工產業,開始建立知識體系,甚至將它運用在住宅設計。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潔品牙醫》。異質型態開始置入看診空間,在不同區域對感官帶來的擾動,是我們開始嘗試型態構成重要的開端。(詳見《室內interior》203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室內interior》就是「室內」一詞的代言者。《室內interior》是一部活歷史,完整記載台灣空間設計領域的演變,想看歷史、演變過程或台灣不同時期流行的風格走向,我覺得閱讀35 年來累積的《室內interior》,就差不多能整理出台灣空間設計史的大致脈絡了。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如果一定要舉出「形構」最具特色的內容,最直接的投射應是曲面的木樁和曲面的金屬板實作,它很直接地反應了型態構成,以及「形構」 努力的方向。 過去做牙醫診所設計,作品裡都有完整的曲面來因應人的使用。到後期,我們開始嘗試表層型態以外的可能,越來越重視單元構造,尤其住宅設計上,使用了木筒、木樁的連續曲面的數位切削,這些作品可能讓大家印象比較深刻, 也是對「形構」最精準的定位。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誠泰大院》。首次將型態與數位加工及材質特性徹底整合邁向型態構造構成的更深入研究,型態構成的韻律感,真實的擾動空間的感知。(詳見《室內interior》279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型態構成。在台灣,大家很怕談型態,我覺得某種程度是因為在校期間老師會一再重複提醒不要形式操作,在這種氛圍下大家不太願意只談型態,我們有點反骨,我們就是直接談型態構成,覺得型態是一個人感知空間最直接的點。 型態的構成有非常多樣的狀態,假設我們談的型態是表皮,構造構成就是內在的骨骼,就像人體,我們看得到表皮,但看不到皮下的構成;構成可以讓人看到一個型態發展的韻律、趨勢,跟整個姿態,所以我們非常重視構造。這是我 們很重視、也是不變的精神。 您對未來的期許? 保持樂觀。身在設計產業裡,大家都知道很辛苦,對這個行業的甘苦談,我能想到的就是一直熬夜加班。 這是我們選擇的路,一個專案要怎麼完成是個人的選擇,是否在精力耗盡的情況下還要加班熬夜來完善工作,也是個人的決定。促使我們投入的,是設計師內心不想放過自己的執著,想讓這樣的心態一直處於「熱情」而非「負擔」,關鍵就是保持樂觀。 《室內interior》已經35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個人覺得很有意思的是,35歲對設計師來說正是報名新銳設計獎的最後年限,與已經35歲的《室內interior》類比,人的35歲大概要扣掉前面18年的養成過程,才能說自己開始成熟了,可以為自己負責、下決定,但《室內interior》在誕生的那一刻就必須很成熟,他得是一個大人,對讀者才有足夠的說服力,走過35年的時光,我覺得此時的《室內interior》應是呈現一個老頑童的狀態。 希望你們持續的成熟、專業,同時依然保持赤子之心的創造力和純粹。 希望《室內interior》持續的成熟、專業,同時依然保持赤子之心的創造力和純粹。 資料及圖片提供」形構設計 採訪」室內編輯部、江瑜
Interior 372
何俊宏 紐約Pratt Institute室內設計碩士、丹麥DIS建築及設計課程研究、紐約Gene Kaufman Architect P.C.設計師、香港商穆氏設計規劃有限公司設計師,2005年於台 北成立創研空間設計。 創=開創力 / 創造力,研=研究力 / 思考力;創+研,為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左腦與右腦的並用,有生活的實用,有心靈的感觸,用心思考、熱情創造,希望用設計團隊對空間的看法與詮釋,提供給客戶不同的空間體驗與感受。從潛藏於基地與人物的時空背景理出脈絡,去詮釋、表述設計的獨特與專屬;不僅是美學感官的外顯訴求,更強調符合本質文化的內在精神,蘊含著對於當下生活浪潮的反思。 請簡述自己。 我是位室內設計師,我想,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應該都需要擁有理性與感性並存的思維,因為我們得感性的幫業主思考空間故事、理性地實踐設計理想並控制預算,情感與邏輯兩方面必須獲得平衡。對我而言,心靈跟質感的契合,一直都是我所追尋的方向,我不會刻意去浸淫於美的議題中,但藉由旅行、閱讀或生活中不經意的觀察,都是我汲取靈感的途徑。 回顧自己的35歲? 35歲時是我的創業初期,之所以決定創業,是因為我領悟到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需要借助團隊的專業去觸及更多不同的設計面向,當時不論是設計方向或公司的營運流程,都還在摸索的階段。回頭望向那時的我,雖然不至於青澀,但作品的確比較稚嫩、小清新一些,不過設計的純度很高,十分專注於細節的操作,這些經驗的累積造就了現在的我。 35歲的階段是創立公司的初期,當時的創作風格較為清新而純粹,對細節要求亦一步步探索;這些經驗累積成就了現在的我,使我更有餘裕去面對所有的委託。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室內interior》創立35週年,我應該30年前就知道這本雜誌了,大學時期經常透過《室內interior》閱覽前輩大師們的精彩之作,對我來說是每個月必讀的刊物,這個閱讀的習慣從求學時期一直延續到現在,彷彿是設計界聖經一般的存在。第一次以「創研空間設計」的名義登上《室內interior》,大約是在2006年,我記得當時非常開心創業後的作品能被雜誌收錄。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關於生活的第一音節》。2006年完成的案子,剛好是設計師35歲時的作品。第一次操刀獨棟住宅,從室內到庭院到外觀,回首再看依然可以感受到當時對設計的熱情。(詳見《室內interior》157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市面上設計雜誌百家爭鳴,我個人覺得《室內interior》不論是在專業度或整體內容的投入程度,都是最深入的一本。《室內interior》的選案標準是有一定的高度在,因此作品能被編輯團隊收錄刊登,對設計師而言都是很大的肯定;雖然雜誌的定位可能比較偏向服務專業人士,但我相信業界內的設計師朋友們,對《室內interior》的評價應該都跟我差不多。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其實能被《室內interior》選錄刊登的作品,對我來說都是一種肯定,每個案子我和團隊同仁都非常認真對待,也仰賴客戶端的配合,最終才能成就出完整的面貌。我印象十分深刻的其中一個作品,就屬280期報導的《A'tolan阿都蘭》,它不是以設計案的形式發表,而是編輯利用特別企劃的方式做了十分深入的分享及剖析。這個案子有別於傳統室內設計的邏輯,特別講究空間與環境、自然之間的關係,是公司成立以來獲得諸多迴響、國內外獎項的作品,可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A'tolan阿都蘭》。10年後另一個獨棟私宅,非常規的案子,坐擁更大的基地與更廣闊的景致。設計心態也更成熟,能夠靜靜梳爬出10年來設計的脈絡及軌跡。(詳見《室內interior》280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每個案子都有不同的特色和條件,以《A'tolan阿都蘭》這個案子為例,我會希望從基地和時空背景去梳理出空間脈絡,或是由業主個性、喜好中探尋值得切入的要點,就像是從蛛絲馬跡中找到線索,並透過符合當代美學的設計語彙和元素做出回應,賦予每個空間最適合的詮釋。 設計這份工作可以比擬成一場遊戲,會遭遇很多挑戰,如何思考、尋找線索,進而提出解方,好似一個個等待破解的關卡,我覺得跟業主溝通、與同仁相互激盪,到最終成果的展現,這些過程都是設計的醍醐味,我也從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 您對未來的期許? 公司發展日益穩定,同仁各司其職,共同分擔工作,讓我能投注更多心力和時間好好發想設計概念;也期許自己能以更輕鬆、有餘裕的心境來面對各種設計委託,團隊能繼續產出優秀的作品,並獲得更多肯定。當然也希望能持續在《室內interior》或其他國際媒體刊登我們的案子,讓更多人認識創研空間設計。 《室內interior》已經35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室內interior》在設計師族群的定位,始終都是業界的標竿,同時也是精神食糧,我希望《室內interior》可以一直維持在這樣的高度,讓設計師們有可以遵循的方向,且能不間斷地提供我們展現的舞台。 《室內interior》可說是設計師的精神食糧,期許雜誌能一直維持這樣的境界,提供我們表現的舞台。 資料及圖片提供」創研空間設計有限公司 採訪」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