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74

森本空間設計《桑心實驗室》 返鄉創業的夢想發源地

南投縣埔里鎮的桃米坑,因主產業沒落造成人口老化、青壯年外移的困境,爾後又因921大地震造成了嚴重災情,不過,在許多人士的努力下,逐漸進行轉型,朝著「桃米生態村」的理想前進。本次榮獲金點設計獎標章的《桑心實驗室》即坐落於此,業主毅然決然返鄉創業,以自己微小卻深刻的力量,重新點亮這片土地,活絡地區也替自己的生命帶來全新活力。   森本空間設計 / 黃義峯 彭康甯 四根柱子立起,便形成空間,成為生活的載體,人在其中穿梭互動,慢慢累積生活經驗;而森本也有四棵樹,團隊在這裡分享也談論著夢想;當樹慢慢形成一片森林,生活也填滿空間載體,以我為本的空間持續擴大,這是「森本」的日常對話。     設計養成從認識「味道」開始 負責操刀《桑心實驗室》的森本空間設計黃義峯設計師提到,公司一以貫之的理念,在於「理解需求」以及「整合美感」,每個人的生活背景不同,對於觀點亦會有多元的見解,在承接設計委託時,必須懂得以同理的角度傾聽業主內心期待的美學價值,並奠基於他們的想像發想設計方向。 當然討論中有可能產生意見分歧、或是相互碰撞出火花,但設計者要理性且客觀地剖析各方案的優缺點,盡量敞開心胸,放大設計的彈性,去蕪存菁保留溝通中提出的新穎概念,並與基地條件或品牌形象產生連結;另外,他也十分注重「動線的合理性」,企圖透過明確又舒適的動線,打造流暢的平面布局,以符合生活容器或商業空間的使用。   在黃義峯眼中,設計者就像「廚師」,業主則是出資的「老闆」,設計規劃的旅程好似廚師在料理時,會運用各式不同食材、調味、手法呈現菜色,讓所有元素的搭配是巧妙且協調的,同時也需斟酌成本等務實面。因此,在設計養成的過程中,必須清楚知悉各種味道的組成,也就是材料語彙的特性,大量觀摩國內外優秀經典的作品;細膩觀察和敏銳度亦不可少,台灣的文化豐富濃烈,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設計者也應透過四處遊歷,由飲食、潮流等多面向探尋悸動,再內化為自己的論述,並依循每個基地訂製出適切且不失原創性的專屬解方。   圍繞植物發展的設計脈絡 針對《桑心實驗室》的設計概念,黃義峯分享,業主是他的舊識,如何藉由店面的開設達到活化地方的企圖,是他們關注的切入點,不過,基地擁有諸多既存限制,包含透天形式的建物,樓上是居民的生活空間,必須特別注意客人與居民的動線分流,而水線排水問題也甚為棘手,需要重新配管,在基礎工程方面耗費了許多心力。 基地位於南投鄉間馬路邊,設計師規劃了種植大量乾旱植物的庭院,吸引人們停留。 另外,打造願意使人停留、消費的氛圍更可謂本作關鍵,設計團隊首先整理建物外觀,並與馬路做出適度的退縮,創造一個庭院空間,並與台灣塊根植物專門店「酉5pm.twcaudex」合作,藉由大量乾旱植物的陳設,象徵大自然的堅韌與純粹,如同回鄉的青年們一樣,有著不屈不撓的鬥志。 外立面保留了材料的斑駁紋理;LOGO採用油墨印刷,在陽光曝曬下的些微褪色亦符合設計師欲營造的粗獷氣息。   當戶外的園藝設計成功吸引造訪者駐足後,室內同樣需形塑足夠的驚艷感。設計上以在地樸實的角度為出發點,同時保留與業主個性相襯的率性態度,店面外觀和內部裝修皆以深咖啡色夾板為主,藉由獨特的outdoor風格表現質樸跟粗獷氣息,線條雖然簡單但充滿力量;入門的L型基地以花圃為中心,上面種滿各種乾旱植物,兼具座位區塊的分隔功能,也成為視覺焦點。 室內中央特別設置了一座與戶外庭院相呼應的花圃,作為視覺焦點,也於無形之間提點出場域的過渡。   粗獷材質隱喻業主初衷 《桑心實驗室》的願景,在於想替繁忙喧囂的城市緩下步調,讓心緒獲得鬆弛。桑心,取自於放鬆的台語發音「ㄙㄤ」,鼓勵人們走出室內,進入這片沙漠荒野,享受獨有迷人的異域情懷。   用餐區緊扣主軸,配置了露營桌椅和實木樁,部分天花板採用軟裝掛布,營造戶外天幕般的效果,不僅營造氛圍,亦巧妙地遮蔽了老舊的管線。黃義峯進一步解釋,outdoor風格的材質選用原則,希冀呈現時間洗禮下慢慢變「壞」的調性,木質的枯化、翹曲型態在設計團隊眼中亦有獨樹一格的自然韻致;特意捨棄顯眼的招牌,改與平面設計師合作,以印刷方式直接轉印至外觀立面,油墨在陽光曝曬下日漸褪色的斑駁亦是設計師所追求的效果。 花圃亦可扮演區劃座位區域的角色。為契合場景設定,選用露營桌椅和實木樁。 室內外植栽可說是全作的靈魂所在,成功營造出沙漠荒野的氛圍。 室內地坪採用最原始的水泥粉光作法,經由師傅手工鏝抹的痕跡,形成一條條弧形紋理,豪放中帶有一絲柔軟感受。畫面的構築同時暗示業主「鮭魚返鄉」的背景,盡量避免過於精緻的語彙,以接地氣的手法讓店面融入在地。 地坪的原始水泥粉光顯露溫潤樸實的鏝抹肌理。   本案描繪了回鄉遊子重振鄉里的初心,將閒置的空間轉化為多樣用途,以一種新穎且充滿生氣的面貌,重回大眾視野。黃義峯認為,金點設計獎的肯定讓他更加相信團隊與業主並肩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最要感謝的是施工單位和合作方的鼎力支援及協助,而業主也十分尊重設計專業,給予很大的創作自由,讓他有機會和這麼多職人一起共創出精彩成果。獲獎的激情過後,他也不忘時刻提醒自己要誠懇真切地走穩每一步,以更嚴謹、更謙和的態度面對所有委託,淬鍊出職涯的豐盛果實。 天花板的軟裝掛布形塑戶外天幕的效果。     資料及圖片提供」森本空間設計 空間攝影」無著色工作室 平面設計」White On White Design 景觀設計」酉5pm.twcaudex 採訪」陳映蓁

上滕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山簷之家》 順應地景脈絡的謙和家宅

Interior 374

「與大自然和諧共生」是許多建築從業者追尋的目標。以《山簷之家》榮獲金點設計獎肯定的上滕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更在此一理念之上進一步思索建築除了遮風避雨的基本生存庇護(sheltering)需求外,人們對「家」的想像與渴望又是什麼?     上滕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 劉彥佑 楊秋煜 張雯怡 上滕設計成立於2008年,是一個追求創意熱情、與自然環境協調的建築師設計事務所,並於2015年與30年經驗之林獻瑞建築師事務所結合成為兼具創新與實務經驗的設計團隊─上滕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專注於跨領域整合的設計思考,對於規劃、景觀、建築、室內與家具設計等提出整體性的空間策略。並多次獲得獎項與競圖優勝的肯定。     讓建築成為人感知自然的媒介 主持建築師楊秋煜分享,團隊在建築實踐的過程中,秉持的核心價值即在於強調「空間與生活的感知」。透過對涵構環境、空間形式、構築方式、材料、生活方式、時間等「介面」連動處理,營造出充滿感知體驗並且與環境和諧共存的建築;正如同事務所在2020年時舉辦了12週年作品展《感知之間》,以自我探究、梳理建築本質為出發點,陳述空間作為生活的載體,如何讓人們感知空間、感知自然的風與光線、感知人與人的互動,進而交織出真實的生活感受。   不論是建築或室內設計產業,其意義都是為了創造更優質的生活模式,構築更具想像的藍圖,因此設計者需細心且用心地替業主設想到所有細節,另外,也必須時刻接收新知,打開自身的視野,透過大量瀏覽、透析國內外的作品,觀察他人生活模式,活化思維,才有可能提供多元且創新的解方。   豐富變化的山簷屋頂 延續這樣的精神,《山簷之家》的概念雛形同樣奠基於基地既有條件並做出回應。位於山坡社區的入口處,路旁來往車輛繁多,為顧及起居空間的隱蔽,遂將量體背對社區道路配置,營造出內埕空間,同時將建築嵌入於山坳處並降低高度,減少視覺壓迫。 《山簷之家》坐落於新開發的山城社區,建築師將建築量體至於山坳,降低視覺壓迫,也能滿足隱蔽需求。山簷屋頂也低調與地景結合。 上層主要作為公共區域使用,私領域則被安排在下層,藉由陽台鏈結內外互動,大量開窗的規劃也滿足了採光與通風需求。建築外觀則以連續高低變化的山簷屋頂塑造家的意象,也作為人造地景低調的融入自然地形。 不同大小層次的屋頂無形說明場域的機能分界。   建築師進一步說道,屋頂選用鋼構材質,與柱體的銜接更以細微的轉換接頭做串聯,以脫開形式提點出量體的輕盈感受。建築上半部主要以木紋水泥板構建,保留木材般的天然肌理,也不需擔心維護問題;下半部則特別透過相異的立面材質暗示空間配置,RC構造塗鋪草綠色油漆與周圍綠意交融,深化私空間的隱密程度。 公共空間布局於建物上層,私領域則安排於下層,並透過不同的立面材質暗示此配置。   連續流動的室內空間 山簷屋頂下的空間,是一進一進的序列,同時也是開放、連續、流動的生活場域,讓視線順著屋脊方向延伸至前方連綿山巒,不論位處家中何處,皆能覺察四季流轉。 黑色木紋斜牆來到內凹入口,此處為第一進的外玄關。 順著暗示性黑色木紋斜牆來到入口,第一進的玄關和室內以牆面相互串接,形成一種亦內亦外的屋中屋,走進室內,映入眼簾的是開放連續的廣闊空間,藉由四座不同大小層次的屋頂範圍界定出場域各自的機能。 室內空間以開放、連續、流動為關鍵字,視線可順著地板與大出簷,眺望窗外群山。 客廳的山形雙層書櫃疊砌出空間的延伸感受,下凹座位區提供居者一個不同於以往的觀看高度,視線順著地板及大出簷蔓延至窗外的遠山群;倒山形線性燈具則定義了用餐環境,活動範圍更外擴至戶外窯烤區。 下凹式座位提供居者不同的觀看高度,圍塑放鬆包覆的感受。   幾何階梯創造了書架的流動性。 串接上下樓層的階梯佐以型態多變的開窗,讓行進間亦能體會外界的四時變化,下層的主臥室消弭了社區人車噪音的干擾,大面開窗則面向家宅的中庭,確保了隱私需求。 虛實合併的階梯捎來獨特的光線變化。 楊秋煜建築師認為,全作盡量弱化過度的裝飾性,而是著重於簡練結構的呈現,以多變的場景設定錨定家宅的可變性,再透過開窗、向外延伸的天花板型態等,體現事務所所追求的「感知」,讓居者清晰知曉季節山景變化,舒心自在地享受每個美好片刻。 多元的開窗形式讓人能時刻感知光影、景致的流轉。     資料及圖片提供」上滕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空間攝影」OS Studio/原間影像 採訪」陳映蓁

融入美學設計與地方文化 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

Interior 373

商圈,是生活的來處,人們互惠生息。由中央、地方、商圈組織、專家顧問、設計團隊共同合作的「商圈脈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藉由設計為地域注入能量與活力,展開商圈的生氣!   本計劃由經濟部商業發展署及台灣設計研究院(簡稱:設研院)共同推動促成,選定「彰化小西商圈」、「台南孔廟商圈」、「台南國華友愛商圈」以及「高雄哈瑪星商圈」作為改造標的,設研院「從研究凝聚大眾共識」、「從輔導創造商圈特色」、「從行銷匯集媒體注目」,期望透過多管齊下的方式為商圈創造新的活力。   為了順利推動計劃進行,以經濟部商業發展署為首、設研院整合了彰化縣、台南市與高雄市地方政府單位,與商圈共同組織合作,舉辦多場會議、課程、工作坊、講座,讓各方利害關係人、單位一同參與擬定策略,同時也有助於後續動員相關人員持續活化商圈。   彰化小西商圈 小西街曾是繁華的商業中心,當時成衣、布料、旅社和酒樓聚集於此,不過隨著時代變遷與交通改變,產業逐漸式微沒落。現在的小西街,穿梭於巷弄之間,傳承數十年的老字號小吃攤位和復古風情的建築仍所處可見,也有不少文創個性商店進駐,帶來新的活力。過去以布業繁盛聞名的小西商圈正逐步轉型為融合懷舊與年輕風格的慢遊之地。 改造後,車站前入口意象公園。   突顯小西特色街巷中歷史。 由「嶼人設計工作室」統籌的改造,期待藉由品牌識別的建立,提升商圈知名度;而公共空間的一致性則有助於強化街區特色。設計師曾雅欣解釋,小西商圈周邊生活感十足,綠意盎然,有歷史屋舍,有藝術裝置,每個角落都是驚喜,這裡自古是彰化市核心地帶,如何強化地方與彰化市連結的記憶點十分重要,於是設計團隊將「小西」加上彰化老地名「半線」,並將「半」字加入「人」字旁、「手」字旁,以「伴線」、「拌線」表達小西不僅是商業街,更有著巷弄鄰里生活的特色,是以人情味為本、還有美食好手藝的地方性概念。 小西商圈品牌識別。利用布業文化中的線畫成一隻錢鼠,尾巴捲成圓形錢幣帶領旅人進入小西街巷內尋寶。   「小西伴線」品牌識別設計概念出自於在地文化脈絡,因布業曾繁盛一時,原有吉祥物「錢鼠」富裕繁榮的意象也存在居民的生活中已久,因此新的品牌識別利用布業文化中的「線」畫成一隻「錢鼠」,長長的尾巴捲成圓圓的錢幣,帶領旅人進入小西街巷內尋寶。 突顯小西特色街巷中歷史。   而「線」的概念簡單好應用,可以勾勒出小西當地知名歷史建物高賓閣、代表美食的叉子湯匙、小吃攤等形象,還可以繪製成地面上的標線,在空間中穿針引「線」;「線」甚至「3D化」在城市空間的節點上轉變成實體街道家具,提供遊客及居民休憩聚集和傳遞地方資訊等功能。 主街道上導入商圈品牌識別。 除公共空間外,也輔導個別店家進行改造。圖為堂記糯米炸。   材料選擇上,則選用了多項環保材,地面標線使用冷塑型止滑塗料,不含溶劑,施作時不產生額外的碳排放且抗滑性高、耐磨耗、耐紫外線;鐵件街道家具的座椅上方坐墊為菌絲生物材料,而沿著座椅線條延伸至天際線的燈具,則採太陽能板照明燈具,盡可能發掘新技術,達到環境友善的目標。期望強調鄰里生活探索感與商業街氛圍共構的特色環境,用「線」元素串起小西商圈中無行且分散的點,串連為「有形」且「連續」的生活空間。 小西商圈設計團隊-嶼人設計工作室。   台南孔廟商圈 孔廟商圈是台灣最具歷史文化的商圈之一。以台灣最古老的孔廟為中心,「泮宮石坊」為入口,街巷內保存多處歷史遺跡與文化景點,提供工藝、小吃、咖啡館等豐富體驗。不過,商圈缺乏整體設計和設計,且與古蹟無串連,改造團隊「木長木設計」以現代筆觸轉譯古典建築語彙,將石坊與孔廟大成坊的形象融合成商圈品牌識別設計,以清新、素樸而優雅的嶄新姿態呈現儒學兼容並蓄的風範;此識別也將統合商家之營業設施如營業傘、拒馬等,促進場域之一體性,並可於未來與孔廟周邊商品及活動聯名。 台南孔廟商圈西入口告示區。導入商圈品牌誌別,並增設街道座椅。   東入口告示牌。維持商圈街廓介紹、路線指引功能。 空間改造上,設計師將孔子儒學思想作為硬體空間再造的論述基調,以六藝為用,將內涵深植於孔廟商圈的街道家具。儒學精神融進舒適的休憩空間、符合識別系統的色彩計畫融合於體貼的遮蔭設施及整潔儒雅的街道,使遊客步行於府中街上,也得以一窺古文之美。 打開閒置空間做遊客休憩空間,也是商圈辦理活動小舞台。 個別店家改造:石獅下鮮果冰城。   改造成果彰顯了商圈本身的美好樣貌,期盼將孔廟的文化與象徵資本融入其中,讓此處充滿文化的力量和人本精神,成為與時俱進的商業藍圖。   台南孔廟商圈設計團隊-木長木設計。 台南國華友愛商圈 國華友愛商圈曾是台南著名的舶來品街,爾後發展為集結最多府城傳統美食的區域,被國內外媒體認為是台南必遊必嘗的美食景點。此街區代表府城新、舊時代興盛交替的地標,而商圈內的百年榕樹「護境松王 百年夫妻樹」則為地方上重要信仰。負責改造統籌的「映品形象設計有限公司」針對永樂市場以「活潑熱鬧」為核心,選用鮮豔的顏色和動感的圖形,傳遞市場的熱鬧氛圍及豐富的食物文化,不僅突顯多樣性,還確保了視覺識別的清晰度和易讀性。 台南國華友愛商圈-永樂市場。改造後的公有側招牌。 台南國華友愛商圈-永樂市場。改造後的公有側招牌。   而西門淺草商場則以「現代感」和「時尚氛圍」為重點,採用線條流暢且簡潔的字體,體現商場的現代和文創特色,亦融合歷史人文元素。護境松王夫妻樹的設計以「松樹」和「愛情」的意象結合,透過象徵元素的融合,呈現出充滿深意且視覺吸引力的品牌形象。 台南國華友愛商圈-西門淺草。以全新品牌識別系統打造入口意象。   台南國華友愛商圈設計團隊-映品形象設計團隊。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撰文」陳映蓁

學美.美學5.0 學習環境的設計共創行動

Interior 373

108年啟動的「學美.美學」計畫,由設計業界與教育體系進行大規模合作,串連教育和設計之能量並產生加乘效果,迄今已協助全國共91所公私立高中職、國中、國小等成為美學學習環境的示範學校。透過先後公開徵選學校及專業設計團隊,導入具前瞻性的設計思考,加以教學理念與方式的共創,為台灣提出未來學習場景的示範。   112年「學美.美學」於公開徵選期間共計有145所學校提出申請,經過專業評審團評選後,共遴選出16組的合作學校,與設計團隊攜手完成學習環境的改造,今年的改造案例更呈現出教育現場的趨勢焦點,打開學習環境更豐富多元的想像力。   宜蘭縣五結國中×十作設計:心寧聚所 首度改造「輔導諮商空間」,從陪伴學生探索自我及潛意識出發,透過室內外動線節點的重新規劃,布局出一條讓師生得以安放身心的幽靜小徑,引導學生漫步至探索內在的心路。 諮商輔導室入口。 在建築與空間的設計策略上,打通隔間釋放空間,讓校園綠意盎然的草地與活力陽光能進入輔諮室,塑造一處充滿擁抱及全然接納的小天地。   以中性調性進行色彩規劃,使空間與氛圍可隨個人心境詮釋。 宜蘭縣大同國中×三形設計+gapa associates:sbnwayan rgyax山語圖書館 透過木地板的「旋轉」、「抬升」與「沉降」,設計師在空間裡打造一處內斂而有匯聚性的閱讀池,同時也向走廊「延伸」,打破室內外的箇有框架。 以棚架遮蔽風雨,同時創造戶外活動空間。 此外,也在室內設置植栽池,把鄰近山林裡既有的植物帶進室內,創造一個藏於自然、與山林對話的山語圖書館。   透過旋轉下沉閱讀區,創造室內植栽區以面對山林的濕氣。 臺北市芳和實中×陳彥儒建築師事務所+乙乙:小芳堂 臺北市芳和實中獨具特色的教學型態與「學習慶典」成果,希望能在學校迎賓門面的穿堂展現出來。改造團隊首先打開穿堂外側封閉的玻璃門,引入光線與風的流動,再輕巧地置入一道半虛實曲面牆,形塑出更開放的展覽區域,同時提高場域的包容與公共性。 輕巧置入半虛實曲面牆,形塑更加開放的區域。   另外也善用旋轉樓梯下方的閒置空間,以回收橡膠再製成連緜起伏的弧形緩丘,圍塑出可讓學生閱讀、閒聊的放鬆驛站。 重新定義穿廊屬性,打造休憩棧點。   國立關西高中×十彥建築+米索空間設計:關西製茶所Tea Factory 國立關西高中擁有全台唯一且歷史悠久的製茶實習工廠,然而曾見證台灣茶業歷史的珍貴機具逐漸閒置。在校方和改造團隊的討論下,開發出全新課程—「製茶學:製茶設備之演進」,將茶工廠內部空間重新規劃為教學、實作及展覽三大分區。 工廠南側新入口立面。圖片提供」十彥建築、米索空間設計 攝影」原間攝影工作室 同時打開工廠南側大門作為主要入口,引入校園綠意與天光。「鎮校之寶」—檜木製望月型揉捻機則扮演迎賓角色,延續老茶工廠的文化與精神。   以浪菁機為場景焦點,陳述關西高中歷年的重要紀事。圖片提供」十彥建築、米索空間設計 攝影」原間攝影工作室 苗栗縣三灣國小大坪分校×織理設計:大坪小食堂Food Lab 設計團隊深入了解任課老師的教學內容後,共同規劃「置物櫃門把共創課程」,為大坪分校的食育教室量身打造故事大綱,帶著學生發揮想像力,將腦海中的豐富情境畫出來,再由設計師從中擷取並轉化為食育教室內櫥櫃的造型門把,也帶著學生們親手打磨木片、鑽孔,結合木片與卡榫,最後上色。 教室正前方。 從學生的想像擷取畫面,轉化為櫥櫃的造型門把。   雲林縣華南實小×無有設計+林子文建築師事務所:想法放大室 以「戶外教育」為校內特色課程的華南實小,學生透過各式的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專題式學習模式,轉換並應用不同的學習策略與工具進行課堂討論;因此學習空間亟需改造為更能對應師生互動的環境。 打開既有立面,打造學生可自由進出的四季之丘。   設計團隊開發出移動式白板車作為教室主角,在空間裡形成由小至大的「版面」,提供學生依不同的規劃及程度,進行連續性表達、溝通及反饋的學習模式。   窗台上可展延的活動黑板牆,提供多元的課堂使用情境。 雲林縣崇德國中×有禮設計:慢飛天使之家 以提供特教生教育、活動與知覺動作訓練的教室作為改造標的,並在設計上強調「普特融合」的包容性與應用性。 教室入口正立面。 依課程模式、學生程度,重新定位空間秩序,將教室劃分為大分組實作區、一般授課區、靜心緩和區及教師座位區;設計師選用生活常見且操作明確的家具及配件,構建像「家」一樣的學習空間,陪伴學生學習、適應各種日常的生活技能。 教室空景。   嘉義縣民和國中×群作築耕:重山.重生原民科學實驗室 作為嘉義縣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的民和國中,校方致力將原住民族議題融入跨領域課程的共備教材。重視人文觀察與田野記錄的改造團隊,經過多次訪談部落耆老、原民工藝家等,從扎實的田調內容裡擷取山與自然中的「三角形」,以此元素為基本型態,整合貫穿於實驗教室內東西向的燈槽至系統櫃的設計之中,並回應不同實驗規格與行為情境的需求,打造出融合遠山近學、清新的原住民族科學實驗室。 教室空景。 山型鐵櫃的格柵在推動過程中,還原傳統編織的動態感。   臺南市新化國小×永哲制作+和語工事:盒樂教室Harmony Box 以「多寶盒」概念規劃空間的收納系統,將「運動器材、料理烘焙、靜態課程」巧妙分布在教室的三個區域,並在牆面融入不同樣式的活動桌椅,發展出配合不同課程類型、打開不同櫃牆的有趣機制。 以「多寶盒」概念規劃收納系統,將不同物品依性質種類整合收納至四面牆體。   亦嘗試引導學生產生正向、不經意的「共融」,特別打開面走廊的窗台,串連室內外活動,形成通透的流動空間。   打開教室對外牆面,串連內外,創造「普特共融」的遊戲環境。 臺南市左鎮國中×從缺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藏寶圖多工智慧基地 活化閒置空間,以台南著名的月世界之「山形」意象為發想,運用不同高層階梯打造新型態的閱讀空間,並將上課模式定義成教學、閱讀、發表、討論等四類,空間上則劃分出閱讀、教學兩大區塊,巧妙融合教學與收納,讓不同的教學與學習的行為都能在此靈活展開。 教室外走廊。 以月世界的「山形」意象為發想,運用不同高層階梯打造空間。   高雄市新莊高中×一起設計Atelier Let's:僅公參考 首度嘗試將學生納入「改造團隊」,規劃了多堂「公民審議×參與式設計」課程,讓同學以公民科教學場域改造精神為基礎,實驗共創改造的可能。 在學生的建議下,擴大電腦區的操作空間,同時也放大中央的學習互動區。圖片提供」一起設計Atelier Let's 李廣宣   在學生的建議下,擴大了電腦區的個人操作空間,放大教室中央的學習互動區;學生們也親身走進左營與鳳山等舊城區採集地方色彩,並再製成影音實作室內的簾幕圖樣。 教室後方獨立隔間作為影音實作室,簾幕為學生們採集的地方色彩。圖片提供」一起設計Atelier Let's 李廣宣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陳映蓁

綉溪安平接軌國際藝術 日本藝術家駐館創作

Interior 373

台南綉溪安平飯店攜手日本當代藝術藝廊JILL D’ART GALLERY推出駐館創作計畫,計畫靈感源自日本當代著名詩人谷川俊太郎(Tanikawa Shuntaro)的詩詞作品《早晨的接力》,以早晨為主題,邀請不同藝術家接力駐館創作,透過他們獨特的視野與創作風格,與環境對話,捕捉流轉於早晨時光的生命力,呈現安平之美。   2024年12月24日前,《早晨的接力》由擅長詮釋自然之美的加藤ノブヤ(Nobuya Kato)擔任首位駐館藝術家,透過水彩畫結合複合媒材進行創作,細膩呈現其眼前不斷更替,自然綻放的世界。作品亦將成為飯店的收藏,為各個空間賦予生動的藝術生命。 藝術家在綉溪安平的頂樓室外觀景台進行創作,天空的漸變和分形圖案會在鏡子上反射和重複,模糊自然與作品的邊界。   以創作演繹藝術家眼中的安平早晨 綉溪安平坐落於台南市安平區,建築外觀致敬安平古堡,空間設計由安平在地設計師曾輝榮、許瑞燕操刀,融入在地特色並結合歐洲前衛品牌的家具家飾,營造傳統又現代的視覺衝擊。 台南綉溪安平飯店外觀。   此次與JILL D’ART GALLERY合作《早晨的接力》駐館創作計畫,描繪早晨時間隨著經度,在地球上不同國家流轉的過程,希望將安平古今之美接軌國際,進一步豐厚飯店的藝術氣息。 由擅長詮釋自然之美的加藤ノブヤ(Nobuya Kato)擔任首位駐館藝術家,透過水彩畫結合複合媒材進行創作。   藝廊旗下的藝術家加藤ノブヤ,1986年出生於岐阜縣,畢業於日本聲譽卓著的「金澤藝術大學」,擅長詮釋自然之美的他,在駐館期間於可遠眺安平美景的頂樓空間「綉溪之眼」進行創作。 以「FRACTAL分形」為概念,將相同的元素重複組成,藉由不同大小的筆觸營造出漸層效果,勾勒藝術家眼中《朦朧的早晨》。 透過水彩畫結合複合媒材,以「FRACTAL分形」為概念,將相同的元素重複組成,藉由不同大小的筆觸營造出漸層效果,勾勒他眼中《朦朧的早晨》。為了將隨時間變化的空間色彩融入作品中,天空的漸變和分形圖案會在鏡子上反射和重複,模糊了自然與作品之間的邊界。 作品在頂樓的星空露台上與天空互相照耀閃爍。 藝術家表示:「在創作作品時,我會融入當地的環境與氛圍,我認為生活的感受將會體現於作品中,希望觀者能找到他們心目中最佳的觀賞時刻,並享受自己與作品間的互動。」 如何將空間擴展的體驗轉化為壁掛藝術是一大挑戰。   展覽期間飯店住客可不限時段無限參觀,亦首度開放非住客報名參與限定活動,詳情可洽綉溪安平飯店官網。   如何將空間擴展的體驗轉化為壁掛藝術是一大挑戰。 資料及圖片提供」綉溪安平飯店 編輯」陳映蓁

2024 TID Award 翻轉視野 打開視界

Interior 373

2024年第17屆台灣室內設計大獎(Taiwan Interior Design Award, TID Award)於10月底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舉行頒獎典禮,特別將得獎者座席設置於舞臺中央,不同以往的視角參與典禮,打破觀眾席單一視角,呼籲今年的主題「翻轉視野,打開視界」,為大家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體現了TID Award不斷突破自我的用心。 本屆評審團主席趙璽帶領數十位評審,歷時將近一個月,從近千件參賽作品中選出102件參賽作品,除了秉持TID Award一貫的精神,開創、鼓勵、相互觀摩,本次競賽評審標準更納入永續再生設計、社會通用設計、創新技術設計以及全齡設計等具有時代意義的重要議題,希望藉此鼓勵優秀的室內設計師們繼續探索、實踐對社會更有影響力的設計。   TID Award一共涵蓋十大主題和類別,分別是居住空間、商業空間、工作空間、公共空間、展覽空間、臨時建築與裝置、空間家具、空間裝飾藝術、品牌傳達、政府單位整合設計類。   金獎作品共計11組,包含「山谷之家」、「私。美術館」、「葭園主題概念空間」、「喜瑪拉雅設計辦公室」、「氤氳時代 - 鐵道博物館 臺北機廠員工澡堂常設展」、「SHEERIN協銳岩板2023廣州設計周展廳」、「光棚計畫 - 彰化縣湖東國小韻律教室改造(學美美學4.0)」、「自然之棲」、「大群動物醫院」、「禾光之屋」、「銹Jazz Club」。   新銳設計師獎則由「饅頭實驗所」系嶼設計設計師黃崇文獲頒;而壓軸頒發的最大獎——評審團特別獎,由「煌奇石業廠區改造設計」草原市務所的黃順奇、黃薔囊括。 決審評審胡朝聖有感而發,室內設計師的工作看似是各行其是,其實密不可分,文化是來自生活的總和,藏在建築內部的室內設計,如同一個城市裡看不見的思想集結,從室內走到室外的都市規劃,乃至於整個國家美學的呈現,都是從最細微的地方開始。種種藝術文化的呈現,都是生活印記的再現,透過設計作品可以見到台灣、乃至亞洲各地的設計者如何將對生活的觀察,轉化成文化符號,用自己的創意品味和美學建構屬於這個時代的室內設計美學。   針對現場與本次典禮的結合,建築師林家如點出在得獎的喜悅之外,設計者們更應該著重於自身的作品如何在使用中不斷改變、再進化、再定義,如此體現空間設計者的責任和愉悅的來源,透過投入使用的作品,他們得以傳達自身的理念,同時推進台灣的設計能量更進步,觸發更多設計者透過作品改變世界,改善大家生活的空間。   談到TID Award 的展望,CSID 林彥穎理事長指出,回顧17 年過往的累積與堅持,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站在發展台灣室內設計歷史的起點,始終希望以推廣優秀室內設計作品、讓社會更重視設計產業等目標為主體,藉由鼓勵優秀作品以東方文化與台灣觀點的設計思考與全世界交流。十幾年來的過程中一起經歷了疫情等災難,卻也不能動搖TID Award 的初衷。   今年翻轉了舞臺,象徵觀點與設計想法都有更大的角度與包容。同時也堅定的相信,設計會帶給人們更好的生活。 (獲獎名單依據TID Award 及CSID 官網公佈為準)     TID評審特別獎 煌奇石業廠區改造設計 草原市務所 / 黃順奇、黃薔   《煌奇石業廠區改造設計》藉由新設展示間與廠房局部改造,結合工廠與地圖互動概念,通過整理閒置倉庫過渡由外入廠的緩衝帶,延續工廠金屬建材與通透的玻璃與石材,展現新型展示空間和技術場合相互依存的可能性,不同材質的外牆展示工廠的產線流程,也重新調整各處大門的質感,藉由精緻細節帶來不同情緒渲染。展示間提供工人的日常須知和工廠地圖細節。       新銳設計師獎 饅頭實驗所 系嶼設計有限公司 / 黃崇文 此案為饅頭製造與零售空間,有別於傳統製造,致力於口味和造型上創新。本案以實驗室的概念為發想,運用大面鍍鈦金屬表現簡潔俐落的實驗氛圍,搭配水泥塗料呈現的自然抹面,揉塑麵團般的肌理感。整體採用低飽和度的灰階色調,含蓄襯托商品的色彩繽紛。以販售中島為空間中心,結合圓潤外型和塗料、嵌入方型鍍鈦檯面,回應饅頭製造工具與饅頭的互動。      金獎 山谷之家 合風蒼飛設計|張育睿建築師事務所 / 張育睿、林毅軒、林裳嫻 對應周遭環境,將長向街屋解構成五棟錯綜的建築,利用量體的橫豎參差創造縫隙,讓自然介入,形成順應風向和日照的建築型態,將山谷意象結合台灣傳統合院,生活場域往後方推移,降低冷風和潮濕帶來的負影響,通過退縮、挖除等等手法形塑高低差,在平視、仰式與俯視之間創造建築和自然的新關係。     金獎 私。美術館 寬玠設計 / 陸威年、林詠瑄 藏身在巷弄間,宛如一座私釀低調的美術館,氣質內斂,引天光和流雲遠山點綴窗口,文藝薰陶廊道端景,層層遞進生活的軌跡。敞開玻璃門,木質溫潤的鋪陳漫入會客空間,交織人文情感和山野自然的美麗。 全室控制得當的色域裡,僅一方植滿綠意的窗景成為焦點,透過一隅自然框景點亮整體氛圍,藉微微一線幽光及綠意帶來舒適。石材牆面紋理呼應天邊流雲,再一次強調人文與自然的互動。     金獎 葭園主題概念空間 杭州山地土壤室內設計 / 董甜甜 取用葭園品牌中的「園」字意象,以傳統園林發想,將整體空間以「外園、入園、遊園、留園」為層層遞進的序幕展開敘事。感知到現代建築與土地的衝突和覆蓋,設想人工建造和有機自然的和諧生機,思考生活化景觀是山地土壤為項目尋找的突破口,對「日常生活地景」進行提取從而獲得空間型態。     金獎 喜瑪拉雅設計辦公室 廈門喜瑪拉雅設計裝修有限公司 / 胡若愚 以三維空間形塑日常為切入點,將概念具象化於空間架構。三向的杆件搭接作為空間設計主體語言,通過家具、燈具以及標示等等不同型態在空間裡轉譯,組成多維度的信息引導。 以暗色鋪陳主色調,使用繁複的材料和工藝,在細節處向客戶展示多元素材的使用和變化,維持整體上的簡潔。     金獎 氤氳時代 - 鐵道博物館 臺北機廠員工澡堂常設展 本埠設計 / 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B+P Architects / 蔡嘉豪 在舊有建築的殼下,重新規劃一條動線、置入一個清透的盒子,構成新的觀看角度,通過展品引導來客與古建築的對話,展場於焉形成。藉由展示規劃回應澡堂建築的格局,將建築本身從背景化為展覽物件之一。概念以「輕」、「透」以及「隱約」出發,陳設造型與空間格局透過線條與弧度相互呼應,呈現修復與浴場生活,氤氳雲霧也將現今的展場與過往的日常融為一體。     金獎 SHEERIN協銳岩板2023廣州設計周展廳 加減建築設計(廣州)有限公司 / 趙煒昊、胡彥、曾喆 此案為2023年的廣州設計展廳,通過人造建材模擬再現開採自然石礦的空間氛圍,突顯人工與自然的互動對照,設計的目的不僅止於完美重現場景、行為與空間的因果關係,更著重強調展場構築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可能,是一場關於可持續展會搭建的探討。     金獎 光棚計畫 - 彰化縣湖東國小韻律教室改造( 學美美學4.0) 永哲製作︱YUNGCHEI.plus Architects / 張哲毓、林天永、黃冠語 校方希望這間教室成為練舞室、美術作品發表空間、社會律動教室以及小型集會場所等等多功能應用空間。設計師打開教室與集會穿堂之間的介面,使兩個場域可聯可斷。 「光棚」的空間系統以「線性光帶、點狀照明、網狀面板、展示及投影系統」四大面向切入,整合空調、消防與機電設備,構成水平帶狀的天花板秩序,界定動靜場合的使用領域,創造內外空間連續性,讓教室不被單一機能束縛。     金獎 自然之棲 今古鳳凰設計機構 / 葉暉 將空間尺度橫縱向延展,使家居排列更顯休閒,室內安置的雕塑作品與綠色植物牆相互映襯,透過自然光的引入,搭配原木色調家具,和自然取得巧妙聯繫。空間規劃打破一定的思維邊界,以簡約線條材質勾勒場景,襯托大自然呈現的四季變化,室內聲色交織,白色空間布幕與金屬漆層櫃背景形成舞臺互動,旨在為人們提供一個放鬆心靈的空間。     金獎 大群動物醫院 覺知造所 / 胡廷璋、鍾雨潤、趙雨儂 急診醫療與其他專科的差別在於症狀突發且不能拖延處理,設計師將外場空間視為手術搶救行為第一線的延伸,以入院即入手術室為概念,簡化報到流程。通過空間色調和建材選擇,從細節處一一配合醫療行為所需,提升醫療空間質感,並為空間帶來新意,整體天地壁採用抗菌抗酸鹼材質,去除空間中無機能性的裝飾與設計,簡化繁忙院區的日常。     金獎 禾光之屋 曉房子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 許晃銘 探討街屋設計的變化性,以彈性開放和弱界定組建整體空間,設置半穿透的牆面創造空間層次,重開原有天井,通過採光串聯上下樓層,藉由室外的視聽變化豐富室內空間。配合住家使用模型形成陽台、玄關等空間,將街道和入口的關係形塑為半封閉狀態,利用彈性開闔為二、三樓創造不同的空間使用模式,活化露臺使用。     金獎 銹 Jazz Club RMA共和都市 / 黃永才 20年前瀏陽河廢棄的淨水設施透過設計師的奇思妙想,聯繫廢墟材料與生機,轉化為嶄新的銹 Jazz Club。鏡面延展空間縱深,大理石、皮藝水泥質地與燈結合,向下索取空間,原本的水箱、水罐改造為餐廳、辦公室、VIP空間,整個空間渾然一體,大幅降低分割感,無聲傳遞「工業不再是需要掩飾的傷口,而是塑造新美學的基礎」的設計理念。   資料及圖片提供」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本屆獲獎各大事務所 採訪」江瑜

室內35 │簡嘉儀《室內interior》是因美好而存在

Interior 373

簡嘉儀 和和設計主持設計師 與人和,始氣和。和和設計有限公司,擁有創意與執行力同時到位的設計團隊,以人為本,以空間為盡善美之地,傾聽居主者內在聲音,涵納於生活空間,以提升好感度的居室體驗,是和和設計不斷致力以達的設計服務。 作品曾獲2022德國iF獎 - 隱光爍爍、2022 GOOD DESIGN AWARD、2022金點設計獎 空間設計類 - 金點標章。     請簡述自己。 我是一個不多話、純粹的人,平時有些孩子氣,和工作狀態的嚴肅截然不同。我熱衷工作,甚至有點工作狂,喜歡旅行,喜歡藉著出遊增廣見聞,見習、觀摩飯店空間或建築設計,見識新的材料和工藝,將旅行中獲得的靈感融入日後的設計。   我是建築系出身,畢業後投入建築事務所工作,因緣際會逐漸對空間設計產生興趣,閱讀了許多雜誌、書籍和國內外的案例,認識到室內設計的多樣化,也在探索過程裡,從對建築的理解發掘出新的思考角度。一路走來,獲得許多貴人的幫助,譬如材料商或工班,在合作中我學到許多知識,也持續閱讀相關書籍和《室內interior》,消化方方面面的資訊後,內化為自己的想法。     回顧自己的35歲? 35歲的我處於獨立接案大概已經5年左右,還在事業的摸索期中,對自己的定位尚未明晰,當時生活節奏明快且急促,除了在工地現場和業主方兩頭奔波,零碎時間也忙碌於繪圖、吸收相關經驗,渴望自己能做出成績,所以努力的接案,很感謝這段時間遇到許多貴人,願意信任我,把他們的家交給我做設計,我也腳踏實地的一步步走到今天,雖然確實已達成最初的期許,但我依舊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     35歲的我處於摸索期,對自己的定位尚未明晰,生活節奏急促,因為家人的支持,我才能全心地投入事業。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在建築跨入室內設計領域的過程中,我參閱了許多相關雜誌,當中也包括《室內interior》,從中看到唐忠漢老師的作品,初見便驚為天人。當中的線條跟細節、使用材質,整體組合使我反覆閱讀,也因此對《室內interior》留下強烈的第一印象。   在自己的作品有一定的積累後,開始嘗試投稿。我知道《室內interior》的標準並非普通作品所能企及,但是依然對首次投稿的作品《隱光爍爍》懷著初生之犢的自信,它不但幸運入選,甚至成為封面,對我來說是很大的肯定。這個作品我投入了許多努力,採用設計界少用的玻璃磚搭建大量牆面,為它鑽研工法,和師傅在現場研究,甚至親手施工,經過反覆嘗試才淬鍊出合適的作法,完成這個作品對我來說意義重大,也是讓我在設計界立足的第一份成績。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隱光爍爍》。透過一房一衛的設計,為屋主重新定義生活的重心;並用玻璃磚構成端景、玻璃取代隔間等手法來演繹。(詳見《室內interior》329 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我覺得《室內interior》的意義不僅止於一本雜誌,它介入了台灣每個時期的設計歷程,就像一本設計的史書。它給予我很多靈感,也給了我很多想法,不僅是設計作品的照片,還有平面空間的配置與安排,都激發了我很多靈感。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除了《隱光爍爍》,我覺得最特別的作品應該是《厭厭風塵》,它是我從業以來經手過坪數最大的案子,業主給予極大的自由發揮,只要求達成主要機能需求,其餘都尊重我的創意,讓我有機會在空間裡嘗試量體的堆疊與變化,挑戰全室塗料運用。我也在《隱光爍爍》和《厭厭風塵》兩個作品橫跨的時間中,階段性地定調了設計風格。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厭厭風塵》。以「洞穴」為靈感,藉低彩度的色彩營造靜謐氛圍;簡單俐落的線條創造層層動線,用無雜質的空間回應屋主需求。(詳見《室內interior》347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空間設計無需太多雜質,我對空間的審美追求是純粹,希望從中體現建材肌理、建築量體、比例和線條,在達成業主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到讓使用者五感舒適的享受,儘可能減少不必要的裝飾,選用自然材料和天然素材。我會大面積的使用單一材料維持空間的整體性,避免雜亂資訊擾人心神,也會使用色調或紋理一致的材料來鋪陳靜謐氛圍。   我做設計的思維是理性的,不會做過多花俏的設計,希望能展現空間最純粹美好的亮點,將整體簡單化,去除雜質,給人寧靜的感受,為居住者打造一座心靈綠洲,讓他們每天回家時都有期待感,在空間裡感受幸福。     您對未來的期許? 現階段的我期待在事業上衝刺和突破,生活重心更傾向於工作。和和設計從2016年創立至今,8年期間遭遇了各種考驗,所幸團隊攜手一一突破,希望我們未來能拓展和擴編,能持續進步。也期待挑戰不同類型的空間項目,嘗試住宅設計外的可能。我會持續旅行並充實自己,也會嘗試不同運動,讓自己在鍛練肢體的過程裡活絡思路,透過多方面的刺激為創作提供更多活力。     《室內interior》已經35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室內interior》對設計業界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不論是設計面還是觀點面,都帶給設計師們豐富的養分與知識,我覺得《室內interior》是因美好而存在的雜誌,希望你們能持續下去。     《室內interior》是因美好而存在的雜誌,希望能持續為設計師帶來豐富的養分和知識。     資料及圖片提供」和和設計 採訪」室內設計編輯部、江瑜

室內35 │黃鈴芳《室內interior》擅長發掘新的美學

Interior 373

黃鈴芳 馥閣設計集團創辦人暨設計長 設計經歷20年,2009年創立馥閣設計。曾獲德國iF金質獎、德國紅點獎、日本Good Design Award、台灣TID金獎、金點設計獎、義大利A'國際設計大獎賽、中國築巢獎、金堂獎、現代裝飾傳媒大獎等眾多知名設計獎項。 擅長以細膩的心思挑戰並創造空間尺度,被譽為台灣最具國際設計能力的女性設計師之一。對於設計總有天馬行空的想法,設計初衷是讓每個人每天都能接觸到自己喜歡的空間,喜歡自己在生活中的模樣,主張好的設計應該要隱形於空間中,讓使用者自然地感受,體驗無形的設計能量。 擅長以細膩的心思挑戰並創造空間尺度,被譽為臺灣最具國際設計能力的女性設計師之一。對於設計總有天馬行空的想法,設計初衷是讓每個人每天都能接觸到自己喜歡的空間,喜歡自己在生活中的模樣,主張好的設計應該要隱形於空間中,讓使用者自然地感受,體驗無形的設計能量。     請簡述自己。 我是一位從事室內設計的職業婦女,對設計的想法、過程、靈感,都來自生活裡的積累,我會將自己的經歷與感受反饋到設計裡,更細膩的照顧使用者的需求。我在學生時期就希望日後從事設計行業,即使求學過程中依循家人的期待來規劃,但我未曾放棄對空間設計的憧憬,入社會後也從不同領域的工作裡,更加篤定自己對設計領域的熱情,決心成為一位室內設計師。     回顧自己的35歲? 我在35歲時從事設計工作大約已經累積十年,當時開始受到媒體關注,作品參賽獲獎,處於事業的上升期,同時也正值孩子們的幼兒園時期。   因為職業婦女身分,一方面要在事業上衝刺,一方面要照顧小孩,更需要效率的運用時間,我白天在辦公室工作,下班後就將工作場地轉移到公園,當時有許多設計方案都是在公園陪孩子玩耍的過程中構思完成。   我自己有很多作品的靈感都來自陪伴孩子的當下,許多設計理念根基於自己人生不同階段的經歷與感想,以此延伸創作,為業主提出更適切的方案,提前為他們設想五年內可能的空間需求。   當時的公司案量和同事人員增長快速,對我而言工作與家庭的平衡十分重要,但我不曾覺得難熬,甚至感到快樂,有很多有趣的想法都是在陪伴孩子的過程裡浮現,特別是住宅的設計,我想像著,這麼小的空間如果以孩子的視角去看,如何在微妙的高低差之間做變化,讓它變得有趣。   在住宅設計上,大部分是女性屋主主導討論,我能感同身受她們對工作和家務時間分配的擔憂,我在自己的生活裡摸索,怎麼樣的空間規劃,能幫助人打理工作和家務都更有效率,並將它應用在設計裡。     35歲時從事設計工作大概已經有了十年,事業和孩子都正值成長期,忙碌且快樂,許多有趣的創意就是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浮現的。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從誠品書店開始閱讀《室內interior》。書架上的《室內interior》是非常醒目的,因為版面乾淨、簡約,反而脫穎而出,閱讀之後,我覺得這本雜誌就像是一部武功秘笈,裡面介紹的平面、動線和背後的設計思路,讓我有很大的進益。在2019年,我的作品終於被選錄在《室內interior》裡。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神秘學者之家》。星座專家私宅,為其創造不同視野與對話、提供靈活空間使用,能在家工作,也能在家生活。(詳見《室內interior》311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我覺得《室內interior》像是一部教科書,累積了台灣35年設計脈絡的重要資產,是一個主流審美的呈現,《室內interior》不曾偏向單一風格,也很擅長發掘新的美學,然後將它介紹給大眾。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自由綠洲》是我個人設計的轉折。以前做住宅常聚焦在解決需求、建立美感與使用機能,雖然都是以人為本,但相對而言更多是停留在比較表象的層次,很少去探尋思想與故事內涵。通常客戶只提出一些基本、機能性的要求,如果想達到空間的獨特性,就必須深探那些業主未曾直言的感受。《自由綠洲》觸發我們開始深入感受屋主的個人特質,在過程裡將屋主的旅行與人生經歷融入空間,發掘其中的故事與想像性。   在空間規劃上,我一直很喜歡環形動線。總在不同的空間裡,運用小區域環形動線設計,希望從中挖掘這樣的鋪陳會對居住者的生活產生什麼效果。而《自由綠洲》是首次以全室為範圍,完整地讓整個家都成為這個環中的一部分,空間領域的變化性與環形動線的自由感,是我認為它最特別的地方。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自由綠洲》。以獨立且彈性的生活畫面進行空間重塑,建立極大自由回字動線,「沙漠綠洲」概念呼應屋主經歷,整體純粹自然。(詳見《室內interior》349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無形的設計,我希望每個人生活的空間都是自己喜歡的模樣,是不刻意的,比如說坐下的位置、看見的遠方,是被安排好但平時不會注意到的驚喜,讓人有種會心一笑的感覺。無形的設計給予人輕鬆舒適的感受,自然而然地會意到空間的細節,以住宅來說,一個設計的完成,可能會與屋主相伴十年二十年,如果設計做得過於喧嘩,業主恐怕無法在裡面安身享受。     您對未來的期許? 我希望可以持續創作,身為設計師我認為自己不該深陷在管理工作裡,希望今後能減輕管理層面的工作量,投入更多時間在設計上,不偏離我當初熱愛設計的初衷。   我清楚自己想做什麼,也想朝向跨領域挑戰,我覺得室內設計很有趣的部分就是可以拓展設計的範圍,將創意實現在空間、產品、服裝上,也希望能挑戰更多不同類型的項目,嘗試跨領域的合作,讓自己持續的學習與成長。     《室內interior》已經35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我覺得35歲是一個從空白到精華的時間點,過去的35年,《室內interior》與台灣的設計產業共同走過,同步變得成熟,未來也希望可以同步一起迎接往後未知的挑戰。     希望未來的35年,《室內interior》能繼續與我們同步一起迎接未知的挑戰。     資料及圖片提供」馥閣設計、拾卓設計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江瑜

室內35 │卓思齊《室內interior》是台灣設計的見證者

Interior 373

卓思齊 洛川設計事務所 主理人 洛川設計事務所是由卓思齊設計師創立,著力於住宅、商業空間及建築設計。擅長將使用者的性格融入空間,並在電影、小說、音樂或日常生活中找尋靈感,提出務實與浪漫平衡的最佳方案,為每座空間打造專屬美學。     請簡述自己。 我是一個追求簡單的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盡量簡單化,也希望能從工作中找出有條有理的處世方法。我覺得自己也是個很愛玩的人,想要專注於工作,同時也希望平衡自己想要的刺激、資訊吸收和旅行,我把工作視為生活的一部分,一直在思考怎麼做才能讓工作變得有趣,能把它轉化成具有學習養分的遊戲,與自己的旅行、閱讀經驗相交融。我喜歡有溫度的空間,希望設計能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讓空間予人豐富的感知,甚至觸碰到心靈層面。     回顧自己的35歲? 我大約30歲左右從上海回台灣創業,早期的工作經驗讓我累積了許多能量和創意,我一直在尋找一個表達的出口,闡述自己的設計理想和風格,這是促成我想獨立創業的原因。經營事務所後,才發現自己還有那麼多不足,意識到自己的渺小,也因為好奇心旺盛努力吸收新知,同時學習如何在麵包和理想之間達成平衡點。   35歲的我像個停不下來的小孩,沉浸在工作中不停探索設計的形式、設計風格,忙著思考事務所的運作、如何在理想和商業之間取得平衡?如何深入理解客戶的需求,用理想的空間詮釋給予答案。我也不斷精進自己在設計上的能力,大量的旅行、觀摩大師的作品,這些充實經驗,如今回憶起來,都是人生中美好的過程和印記。     35歲的我生活充實得好似在燃燒生命,如今回憶起來,都是人生中美好的過程和印記。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在學期間,曾經有同學暑假時在事務所實習,他接觸到的案子登上了《室內interior》,因此將當期雜誌帶到學校和大家分享,我至今仍記得看到設計團隊裡羅列同學姓名時的衝擊!為此下定決心,將來某一天,自己的作品和名字也要登上《室內interior》。   因為學生時代的憧憬,我在第一個獨立設計案完成後就迫不及待地投稿,也希望能藉此驗證自己的能力,第一次登上《室內interior》是在2014 年,正是我35歲的時候,剛從上海回來兩三年,《生活畫布》的特殊性除了登上了《室內interior》,也是我在設計生涯奠定設計風格和基礎的立足點。被選錄的心情格外雀躍,當年的雜誌至今還在我的書架上珍藏著。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生活畫布》。這座白色三層住宅自頂樓天井引入自然光與雨水,讓居住者感受日出日落及四季流轉的變化,釋放設計師對「清澈、簡單、與環境對話」的追求,奠定事務所設計風格的基調。(詳見《室內interior》252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室內interior》完整且忠實地記錄了台灣設計業界這35年的發展,裡面收錄的作品無一不是當代最嶄新、最有品味的空間創作,我覺得《室內interior》對全台的設計師而言是很棒的見證者,另一方面,它也提供設計師一個發揮自己、表達自己創作思想的一個優秀舞台。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鑒於我第一個被收錄的作品是在我35歲那年,我選擇2024年8月刊收錄的作品《藝芸詩光》做為最特別的那個,因為它同時見證了我的45歲和《室內interior》的35歲,這份巧合的紀念意義十分特殊。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藝芸詩光》。在住宅的木質調性中結合屋主的生活理念與軟裝品味,臥室裡留白的畫作讓空間自然流露適得其所的空靈感。(詳見《室內interior》371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我從事設計工作的初衷是不斷探索可能性,維持簡潔美學,並且照顧使用者在空間裡的感官享受,不隨波逐流,表達自己對設計的「純淨」的追求。   我一直期許自己能實踐一種極簡、清澈的設計與生活美學,讓空間的外顯與內涵都能滿足居住者,這可能體現在我在作品裡的細節,比如,對簡潔材料的運用、或者喜歡空間上帶有一種視覺的穿透性,透過一些空間的壓縮、天花板的高低層次、地坪的起伏⋯⋯等技巧塑造空間的層次倫理,甚至給予生活儀式感。   在創業初期,我曾一度偏重設計感,力求讓人一眼驚艷,可是經過十年磨練,我理解到除了視覺美學,業主可能更重視生活溫度,與家人共享美好生活的理想。在不知不覺間,我的設計變得更加圓滑、更尊重生活的細節,更重視使用者的感受與感官細膩的照顧,收斂了設計上的表現衝動。   隨著閱歷漸豐,我慢慢體認到設計與人生經歷之間的聯繫。回顧35歲時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第一個作品,可以看出當時強調設計感且氛圍冷峻的創作偏好,而在這十年間經歷了婚姻、孩子出生,透過孩子意識到自己與家人的連結,這些體悟都慢慢帶入設計,作品中反映出包容和圓滑的內涵。縱然風格相異,審視十年來的變化,我依然慶幸自己沒有背離初衷,未曾向商業化或流行妥協,作品在在驗證了我對設計的堅持、對簡潔美學不變的追求。     您對未來的期許? 我期許自己在前進的道路上堅守初衷,持續精進自己在設計上的深度和能力。期許自己對設計的風格和理解,能滿足使用者的實質需求、舒適度和美感。除了肉眼可見的美學,我更重視形而上的精神內涵,也期待作品能更上一層樓,像類似文學、戲劇或是藝術般滋養使用者心靈,表達手法可能是透過材質、氣味、情境或是動線進程,讓人在空間體感與親觸裡感受內涵。     《室內interior》已經35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非常感謝《室內interior》,它不只記錄台灣設計界這35年來的變化和發展,同時也見證了我35歲的起點,記錄我一路走來的成長歷練。如今我邁入45歲,很榮幸見證了《室內interior》的35周年,希望我們可以一起迎接下一個《室內interior》的50歲、60歲甚至70歲。     《室內interior》不只記錄台灣設計界這35年來的變化和發展,同時也見證了我35歲的起點,記錄我一路走來的成長和歷練。     資料及圖片提供」洛川設計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江瑜

室內35 │朱怡芬《室內interior》是原創設計的優秀舞台

Interior 373

朱怡芬Celia Chu Celia Chu Design & Associates (元璽國際企業) 負責人暨設計師 Celia Chu Design同名設計公司的靈魂人物和夢想領航員,擅長以精緻複雜、層次豐富的手法,優雅打造各式當代酒店和高級住宅設計案。憑藉對藝術與設計的熱情,以獨到的表現技巧結合實用功能和設計靈感,為所經手設計案提供全方位的切入視角。因此,所完成的作品皆極為精緻和個性化,透過重新詮釋多元文化和背景元素,創造出獨特的設計風格。     請簡述自己。 我自認為個性有很多缺點,但是在工作和設計上,我會將這些缺點轉化為助力。比如,我是個善變的人,喜歡挑戰多元的項目,設計風格也從不定型。因為是個懶惰的人,在工作上非常重視效率與精準。我是個很愛作夢的人,這種特質豐富了我的創造力。   我很喜歡旅遊,透過不同項目讓我走訪許多國家,在異地認識新朋友,與業主、藝術家、專案人員、廠家的交流都開拓了我的視野。我不是一個脾氣特別好的人,這讓我在創作上能有更好的堅持,因為溝通過程裡每個人的立場不同,個性與堅持反而有利於完整作品的呈現。     回顧自己的35歲? 35歲時的我對設計充滿想像力與熱情,有很強的爆發力,無畏挑戰,喜歡挑選遙遠異地的項目,以及挑戰未曾嘗試過的案型。   當時充滿活力,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對陌生的地方和國家都感興趣,透過設計工作認識各國文化,用旅遊經歷去滋養設計創意,這些歷練都讓現今的我擁有拓展項目的選擇權。   當時我會單純從設計師的角度去創作,從中體會純粹的、有趣的故事,但相對來說也可能受限於個人角度,在觀察市場上顯得不夠全面。逐漸的,我開始變得更圓熟,學習理解業主在商業角度的考量,也會觀察別人看到設計方案的反應,除了維持作品的純粹性,也藉由他人的回饋客觀審視自己的創作。     35歲的我內心充滿自由,透過四處旅行來吸收養分,雖然不夠圓熟,但有更多的可能性。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我在第一份工作就認識《室內interior》,當時業界有很多設計刊物,《室內interior》脫穎而出的最大特點就是收錄作品的原創性以及內容質感,這也是我從入行以來就持續關注的原因。   第一次正式與《室內interior》的合作是2010 年時在日本福岡君悅酒店設計的《White Rose Chapel》(白玫瑰教堂)發表,那是我創作至今最浪漫的作品,故事性和純粹性都極為鮮明,如果讓我選最想在《室內interior》發表哪一個作品,它絕對是我的首選。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White Rose Chapel》。白玫瑰教堂位於購物中心和酒店之間,設計師及其團隊成功將一條普通通道轉化為一個滿佈白玫瑰的婚禮聖地。(詳見《室內interior》204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室內interior》最大的意義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台,讓有理想、願意做原創設計的人們有優秀的發表空間,對於喜歡講故事、談論創作背景的設計師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發聲管道。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每個作品都曾經給予我不同的設計體驗,讓我交到許多朋友,若要選出最特別,我會說是最具挑戰性的《曼谷Rosewood Hotel》,推進這個項目的不只有我,還有其他優秀的設計師,我們各自負責不同城市,就是為了重新定位Rosewood品牌的DNA。   Rosewood品牌作為全球知名的奢華五星級酒店,有強烈的自我個性,更偏向lifestyle的特色,對我而言都是嶄新的挑戰。因為酒店是新建築,從打地基時我們就參與了項目,從第一天到完成,總共歷經八年時間,如何讓八年前提出的設計,在八年後依然能打動市場,甚至要確定這個設計方案對未來二十年的消費者都有足夠的說服力,是另一項重大考驗。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Rosewood Bangkok》。曼谷瑰麗酒店的室內設計確實展現了永恆的美學,巧妙地將泰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創新相結合。(詳見《室內interior》314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完全不變的精神就是「說故事」。我喜歡利用空間來涵蓋的國家、城市、品牌和文化等等不同元素,建構我想訴說的內涵。我一直以來都是以說故事的方式來創作空間,裝飾手法可以有很多變化,但是唯有故事才能讓空間的靈魂和獨特性被鮮明點出。說故事有許多方法,我最喜歡採用沉浸式體驗,先在項目當地生活一段時間,理解在地環境條件、接觸真實的人事物,捕捉不一樣的創作靈感。   我喜歡為每個項目量身打造,發掘出它的獨特性。從最簡單的部分來說,我可能會從當地的歷史元素入手,也可能從客戶的家族故事切入,有時也可能單純是我到當地時遇到的第一個人,因為和對方的互動所產生的感觸。把這些感動聯繫起來,編織出故事性的聯想,再帶入空間創作裡,訴說一個溫暖的故事。   我也希望能透過空間體感傳達出情境觀。我認為適度留白能給予人想像空間,希望來訪者每次都能發現不一樣的小角落或細節,豐富他對這個空間的記憶和想像。藝術是我作品裡的重要元素,尤其是飯店設計,我喜歡從當地的庶民生活裡發掘傳統手工藝或藝術家,再與空間設計結合詮釋,形塑出新的特色。     您對未來的期許? 我希望今後能在環保議題上有更好的貢獻,老實說現在我們在推動上仍然有些難處,投資方常會因為經濟或大環境的條件所限,捨棄成本較高的環保材選項。我更期許的是在未來,無論是業主、設計師到廠家,大家都能將環保視為理所當然的必要考量,讓這件事變得更容易一些、甚至稀鬆平常。     《室內interior》已經35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我覺得《室內interior》一直是個支持原創作品的好雜誌,希望你們能堅持下去,讓喜歡說故事的設計者有機會發表更多作品,啟發更多年輕的設計師。     《室內interior》是支持原創作品的好雜誌,希望能堅持下去。     資料及圖片提供」Celia Chu Design & Associates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