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71
室內35 │ 王正行 《室內interior》是業界的指標
工一設計是由三位設計師好友王正行、袁丕宇、張豐祥共同創立,經過多年業界的陶冶,累積豐富的專業涵養,打造成年輕且經驗豐富的團隊組合。室內設計作品強調材質本身自然質感及精準的比例處理,透過與周遭環境的互動,經由流動的空氣與光線潤飾空間,為每位使用者打造獨一無二的專屬風格,將工學與美學合而為一。 請簡述自己。 王正行:我是一個在各種人事物之間的關係中尋求平衡的人。不論是是跟團隊、跟業主,還是在現實的預算和思緒中建立的藍圖,我認為設計師是在各種情境間尋求平衡的角色。 回顧自己的35歲? 王正行:35歲是在八年前,工一成立至今已經是第十年,當時公司剛剛起步兩三年,我們三人都是在其他公司歷練很久再共同創業,我在舊公司工作了七年,那時候的項目都預算充足,自己創業的前兩年才發現,有很多現實面的問題需要克服,像是在有限預算內尋求最佳結果,或是管理與制度的建立。 35歲是公司剛剛起步的階段,很多現實面的問題需要克服,包括在有條件內尋求最佳結果,以及管理與制度的建立。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王正行:大學就讀室內設計系時,我會固定訂閱設計領域的雜誌,《室內interior》也在其中。對正在求學階段的我來說,雜誌是唯一了解業界的途徑。在我入伍當兵後,也有一段迷茫徬徨的時期,困惑日後該朝哪個方向求職,想起自訂閱後就持續閱讀的《室內interior》,從中找到心儀的公司,退伍後就去決定應徵了。《室內interior》對我而言,一方面可以說是求職指南,另一方面也是一個認識設計產業的媒介。 我參與的作品第一次登上《室內interior》時還在其他設計公司,我和阿祥(張豐祥)是大學同學,我們分別所處的公司、參與的案子雙雙登上《室內interior》,而且編在鄰近的版面,我們都覺得很特別,還相約去參觀對方的作品,這也是促成我們日後合作的契機。 工一設計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蘭陽映像》,業主預計回到礁溪過退休生活,設計師觀察宜蘭當地地域特性,將當地的人文生活步調及自然環境融入於空間設計中。(詳見《室內interior》266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王正行:我覺得《室內interior》是一個品質保證的平台。這是一個多元的雜誌,純粹度極高,最難能可貴的是,你們揀選作品的標準不會被動搖,一直堅持精純內容。我們一致認為《室內interior》是業界最高的標準、對設計美學擁有最為純粹的堅持,因為《室內interior》對作品的篩選是以作品本身的美學和設計完成度為準,所以設計師會以被刊登在《室內interior》為榮,就像受到大獎肯定一樣。我覺得《室內interior》的意義在於維持一定的品質要求,提升台灣眾多業主和設計師的審美。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王正行:我覺得最讓我開心的是工一的作品曾經被選為《室內interior》第363期的封面,本來能刊載在《室內interior》裡已經很有成就感,能成為封面更是意外驚喜,看到設計團隊自豪的模樣,我也為大家感到高興。 工一設計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韶華》,縱使時光流逝,韶華匆匆,那些和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仍將凝聚成美景,深刻於心中。(詳見《室內interior》363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王正行:在我看來,設計意義在於解決問題,而我更喜歡在解決問題的當下創造額外價值。舉例來說,假使業主喜歡明亮感,我會在照明機能上增添更多的風情變化,為對方創造生活驚喜。我喜歡空間裡沒有複雜的設計符號,用簡單造型映襯建材的好質感,並且搭配精緻的細節,避免將空間複雜化。 您對未來的期許? 王正行:工一在業界很特殊,是由三個人共同成立,我一直深信一群人能比一個人走得更遠。公司至今也歷經十年,我們很習慣以合作方式共同努力,能有今天的累積,我可以自豪地說是我們當初決議合夥才能達成的結果。我希望能把團隊再擴大,吸引更多優秀的設計師加入我們工一,讓設計師能從中學習並有所提升,我們也會持續壯大隊伍並將成果反饋夥伴。 《室內interior》已經35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王正行:恭喜《室內interior》35歲,《室內interior》一直伴隨我們成長,這些年來發表了許多感動人心的作品,就和我們公司一樣,剛創業時大家一定都抱持想把事情做好的初衷,我覺得《室內interior》對我來說最可貴的地方就是,這35年來一直都未曾改變信念,始終堅持品質,沒有因為商業化而放棄對審美方面的把關。 《室內interior》最可貴的地方就是35年來一直都未曾改變信念,始終堅持品質。 資料及圖片提供」工一設計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江瑜
Interior 371
合風蒼飛設計有限公司主理人與張育睿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 專職建築、室內與景觀設計。擅長運用自然印象與元素營造簡樸之美,相信空間及設計皆是人與自然的延伸,重視概念演化、空間感與多樣性設計,為業主與使用者創造空間價值。 曾獲德國紅點Red Dot - Best of the Best 、日本 Good Design 設計大賞、第十三屆台灣室內設計大獎TID金獎、日本KUKAN DESIGN AWARD 2020、台灣金點設計獎、德國iF DESIGN AWARD 請簡述自己。 我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喜歡在工作中嘗試許多小小實驗,喜歡不可預期的成果和實驗發展過程中帶給我的滿足和刺激。 回顧自己的35歲? 35歲對我來說正好立下一個里程碑,那時候剛創業約一兩年,正投入《東海侘寂》老宅改造的案子裡,完成了一個完整的作品,它走進大眾的視野,登上學生時代就持續訂閱的雜誌《室內interior》,甚至獲選為當期封面,大家可能沒辦法想像我當時得知登上雜誌、獲選封面的興奮,這是我在35歲時最深刻的記憶點。 作品《東海侘寂》走進大眾的視野,登上學生時代就持續訂閱的雜誌《室內interior》,甚至獲選為當期封面,是我在35歲時最深刻的記憶點。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是在書店看到《室內interior》開始認識它。在讀大學和研究所時,網路的資訊不像現在這麼發達,對於很多相關設計訊息與案例的理解都是來自於書店選書與雜誌、書籍。《室內interior》對我來說,最特別的在於它是一個高端的設計雜誌,收錄的作品都很精彩,當時還是學生的我,看著雜誌產生一個夢想,就是日後有沒有可能自己的作品也能登上《室內interior》?在2017年4月,這夢想成真,當年我正好35歲。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東海侘寂之境》,此作是設計師嘗試著以「侘寂」精神切入的第一個設計案,尊重50年老建築與事物隨著時間變化的痕跡來表彰自然之道。(詳見《室內interior》283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我覺得《室內interior》是為設計界提供穩定品質內容的守護者,它選擇刊登的作品有一定的質量,從我學生時代到現在將近15 年都持續閱讀《室內interior》。誠實地說,我個人認為當中最精彩的看點不完全是設計作品,並非指這些作品不夠精彩,而是雜誌能將設計作品編輯成大眾可以閱讀、並有深度的文章內容,這個轉譯的部分在我看來是《室內interior》最精彩的看點,我很喜歡《室內interior》對於每個個案的介紹,包括它後續延伸表達的觀點。我認為,《室內interior》在台灣的設計界,提供的不僅止在介紹設計師和作品,它也是提供優質內容的重要產出平台。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印象比較深刻的作品除了2017 年發表的《東海侘寂》之外,還有2023 年發表的《Wild House》。《Wild House》做了很多實驗性的東西,包括動線、材料,甚至是在一個環境比較嚴酷的山區做的住宅設計,充滿挑戰。它不是單純工程上的挑戰,甚至外部環境和氣候都是挑戰的一部分,能夠完成它對我可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是一個用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心態去創造的作品,而這個作品能登上《室內interior》是很大的肯定。合風蒼飛時常會做一些實驗性的創新,實驗性的內容有時未必符合市場大眾的審美,但是能登上《室內interior》,說明我們的實驗設計也被人看見、被人肯定,這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Wild House》,以「變化」為題,導入山谷之景與攀登作為設計概念,將自然景色藉由不間斷的高層變化納入室內,使人們能於空間中體驗自然不變真理:變化。(詳見《室內interior》350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我是受現代主義建築教育出身的設計師,在公司裡身兼室內設計師和建築師,長久以來的學習環境中,老師和老闆都相當重視現代建築的原則,但是我個人的想法反而更傾向離開現代建築給我們的論述和限制,誠然它給了我們很多養分,但相對也帶給現代的建築師和設計者很多框架,好像只要離開這些原則,就背離了設計的主軸。 我認為,每個設計師的背景不同、思路不同,這就是每個人做設計時的不同養分。以自身為例,我從小在山間長大,山林的自然和鄉間的質樸,那些原始的材料和顏色都是我在成為設計師之後最美好的聯想,促使我把童年在大自然體會的一切帶給業主。 大家對合風蒼飛的作品常常識別到自然、時間的痕跡,這些第四維的項目放到三維的空間設計,甚至還有一些傳統人文的元素。那是因為,我常常往山裡去,讓身體單純地感受自然、體會空間,我喜歡在自然裡面觀察其中的規律,那些啟發影響了作品的平面或結構常有起伏不定的形狀,因為我覺得那才是最符合自然的線條。 常常有人問我在這個時代會想用AI來做什麼,AI是一種趨勢,可是為什麼要把設計裡最有趣的部份交給它呢?我覺得靈感來源離不開親身體會和親自動手,我們的腦袋裡有很多想法,經由親手輸出,抽象的思想才能在內部消化、外顯為設計,這個過程不能被取代。設計師不是要拒絕AI,而是要將它用對地方,你要知道自己的熱情在哪裡,不能到最後被消磨了熱情。 透過設計,我會很期待看到每個人內心那段最美好的記憶被提煉出來,營造出獨一無二的作品。我尋求的美感不是強調要做與眾不同的事情,而是從自身出發,挖掘自身的養分,把這些養分化用到設計裡。我希望大家不要被大眾流行元素牽著走,希望每個人最終都能打磨出自己的設計理念,能看到一個更多采多姿的台灣設計界。 您對未來的期許? 希望合風蒼飛能持續做實驗性的作品,未必要前衛,而是去挑戰不同空間領域的邊界,建立不同文化之間的橋樑,產生一些小小的影響。每完成一個作品我都會寫一篇文章來回饋自己,梳理內在的感受和總結,整理這些材料並訴諸於文字時,讓我能更明確自己想要前進的未來,希望團隊接下來不是只有我會這麼做,每個同事都能嘗試參與,這是我接下來一年裡想要推行的目標。我今後也會持續的做設計,用文字表達反饋,透過論述來整理自己的內在思考。 《室內interior》已經35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一定要堅持下去!希望《室內interior》能繼續保持一貫的態度,輸出高品質的內容,在業界往前走。我認為,《室內interior》內容最重要的部分不僅止於設計師們提供的作品照片,最重要的還是內容和文字的傳承,讓空間化成文字的藝術持續不輟,甚至讓人看到連設計師都沒有發現的價值,這是設計界很需要的,因為我們都忙碌於設計工作,有時會遺忘了文字的力量。 我希望設計界不會只關注作品的外表或風格,也會關注論述,從《室內interior》的文字當中可以發現作品從一個概念落到實境當中的過程,以及每位設計師的差異和特質,我覺得這是文字最重要的力量,一如我在大學時閱讀《室內interior》所得到的啟發。照片還是有其力不能及的地方,它不能像文字那樣完整傳遞思想,《室內interior》持續在傳遞思想方面耕耘多年,甚至是建立台灣設計界的思想架構,我希望《室內interior》能在這個時代持續前進,繼續輸出我們喜愛的紙本內容。 從《室內interior》的文字當中能發現作品從概念落到實境當中的過程,以及每位設計師的差異和特質,我覺得這是文字最重要的力量。 資料及圖片提供」合風蒼飛設計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江瑜
Interior 371
敘研設計主持設計師 荷蘭貝拉赫建築學院碩士Berlage Institute 敘研設計專注於利用設計的手法,整合空間與環境的關係,讓生活的需求被具體地安排。團隊細膩地呈現空間的本質與自然的姿態,呈現富有豐饒而考慮周全的使用機能,同時具備恆久的美學秩序,與事物獨有的純粹。 請簡述自己。 從小就喜歡獨特的事物,也喜歡自己動手做東西,喜歡看到物件由圖紙具象化的過程。我對空間產業一直都深感興趣,喜愛純粹的調性,著迷於材質的肌理和質感變化;我的生活就是圍繞著對產業的熱情而形塑出的樣貌,期待能在日常時光接觸各種不同面向的本質,並保有自我覺察的能力,藉此應對各式挑戰。 回顧自己的35歲? 30歲的階段是我職業生涯的初步成熟期,不論是對於工作流程、工法、與人的應對進退方面已有初步的雛形;每個人都有擅長的事項以及喜愛的特質,那35歲是我創業的初期,說實在當時不太清楚自己會「長成」什麼模樣,也不知道客戶眼中的我具備何種特質,對我而言,就是一段探索的過程,透過不斷的學習和摸索所產生的化學效應,發展出更適合自己和公司的模式。 回頭望向35歲的我,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什麼有趣的事物都想嘗試,而現在的我,則更專注於提升公司的營運效率,並打造一支施工品質穩定、值得客戶信賴的團隊,就像新世界的探險家,遇到困難就想辦法克服,逐步建立永續的公司文化,讓同事投注的心血能獲得最好的回報。 35歲的我正經歷一段探索的時期,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透過大量的學習和嘗試,奠定現在的設計基礎:忠於人事物的純粹本質。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在網際網路尚未如此發達的年代,我們對設計的理解,除了課堂上的學習外,大概就是大量閱讀相關書籍。那時我和同學很常泡在誠品敦南店或圖書館的室內空間領域區塊,發現處處都可見《室內interior》,且資訊和內容品質對空間專業者來說十分豐富,有助於我們更詳盡地了解空間建構的細節與想法。 《室內interior》346期首次刊登了敘研設計團隊的作品,之於我而言,雜誌是指標性的存在,一直陪伴著我成長,我追隨著前輩的身影、試圖跟上他們的步伐,有一天發現自己的作品也有機會和大師並駕齊驅,那種肯定和鼓勵真的是無法用言語表達。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琉光寓所》。複層空間的設計,著重在樓層空間的情境轉換;公私領域的交界則透過藝術品的樣式與屬性,將流動的空間進行銜接。(詳見《室內interior》346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室內interior》可以說是我心中的一盞明燈,在諸多的設計風格和潮流洗禮下,客觀地指出現行趨勢,並呈現許多精彩之作,讓我受益良多,也滋養我成為現在的我。也由於雜誌提供了眾多不同面向的觀點,不僅拓展我的視野,也教導我:「任何事情都不會只有一個方向,應該盡力探索更多可能性」。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2023年的《溫潤雅居》是我認為最特別的作品,也有幸成為雜誌封面。這個案子算是團隊接案以來規模較大的委託,有趣的地方在於,看似素淨、保有許多留白的空間,其實暗藏著很多細膩的細節,同時也十分注重施工品質。我們透過跟業主的來回溝通回溯空間本質,收斂設計的力度,將生活的彩度交予居住者,期待真實傳遞他們的所需所求;這個作品十分符合我們希冀實踐的理念,也讓團隊更真切的理解到,每個委託案都需仰賴設計者和業主雙方平衡且互信的關係,才有可能盡善盡美。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溫潤雅居》。公私領域的邊界透過層疊的動線設計進行劃分,空間的主次關係也因為使用者需求而重新調整。展示藝術品的區域躍為空間主角,由設計細節與質感相互鋪陳出底蘊。(詳見《室內interior》360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作為室內設計師,需要有很強的執行能力,不容絲毫差錯,但在嚴謹的思維下,你又必須找到空間與眾不同的特點和魅力,那這個特色就是從每次與業主的交流中找尋蛛絲馬跡,或者是梳理基地既有條件後形塑出的特殊性。身為設計執業者,我認真面對每個空間狀態,並提供兼具實用和美學的解決方案;同時,我也貫徹自己遵循的原則,不論是材質銜接的介面、結構收邊等細節皆盡可能純粹簡約,利用素雅筆觸提點出空間韻味。 您對未來的期許? 一路走來團隊打下了十分穩固的基礎,所建立的設計方法亦深受業主肯定,時至今日已培養了一群理解也信任我們的客群。放眼未來,期許自己能勇敢踏出下一步,在既有的設計準則下尋覓更多亮點和可能性,這個亮點並非「為設計而設計」,應該是由本質中提煉,並將其發展成足以代表我們個性的概念。 「敘研」這個名字其實隱喻著我的期待,作為空間的敘述、轉譯者,我們致力將業主的需求轉化為具獨特性的設計語彙,活用自然、光線這些環境因子,讓生活氛圍更為靈動。最近我們也有在練習書寫,靜下心來梳理脈絡,將片段的靈光整合成有系統、有內涵的內容,建立專屬於敘研的資料庫,並演化為自身的方法論。 《室內interior》已經35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這35年來,《室內interior》一直都是定義並引領產業的雜誌,也滋養著室內設計師,扶植我們立穩根基;不管未來怎麼變動,室內雜誌選出來的作品勢必要能代表時代趨勢和產業方向,並成為讓空間從業者和一般讀者都能親近的書籍,扮演建構雙方觀點的橋樑。這個責任很重大,但室內的同仁們一直做得很好,期待未來的35年能夠繼續為這個產業創造無限的可能。 《室內interior》滋養著室內設計師,同時也引領著產業發展,是一本責任重大的雜誌。 資料及圖片提供」敘研設計 採訪」陳映蓁
Interior 371
自2007年創立以來,開物設計以靈活的文化符碼,營造出空間的價值與深度,成功為客戶提供創新策略與商業模式,整合空間特質以開展出競爭優勢。為成就空間之多元與獨特,開物設計延攬室內設計專才,與行銷企劃、平面設計、藝術文化領域之菁英積極合作,以跨領域的組合,創造出組織靈活、專業分工而理念一致的堅強團隊,創造不設限的空間型態。為住宅、娛樂空間、辦公空間、公共空間和商業空間設計出創新而精湛的新氣象,進而延伸出家具設計、燈具設計、產品設計和平面設計的全面性規劃,全面提升空間設計的完整與價值。 請簡述自己。 我是一位面對單一事件思考很單一的人。所謂「單一事件」指的是,當我看待每個設計委託時,幾乎在最短的時間內,它完成的模樣就會浮現在我腦海中,且當確立方案後我幾乎不會再做更動,所有的討論或修正都只是為了優化細節呈現。另外,我也發現自己從浪漫主義逐漸走向「務實」的浪漫主義,年輕時非常堅持自己欲執行的方向,會將一切限制拋諸腦後;現在的我則會認真思考預算和設計之間的平衡。 回顧自己的35歲? 35歲的我沒有太多外在壓力,經濟雖不寬裕,但對工作十分投入,可以廢寢忘食的一股腦向前衝,以至於我整個人體態乾扁且比較沒精神。當時我崇拜著許多前輩,每每翻閱《室內interior》時,我都暗自希望有朝一日能跟這些前輩大師們站上同個頒獎台、抑或是有機會認識他們。 35歲最難忘的經驗莫過於獲得TID Award的新銳設計師獎,在我之前獲獎的每位設計師都實力堅強,要如何讓外界知道我「夠格」背負這個獎項的重量前行,成為我給自己的強烈鞭策,有鑑於此,我更努力面對每件事,也積極訓練自己的口條、簡報能力,亦透過大量閱讀來深厚自身的知識庫。 35歲的我,夜以繼日的燃燒精力、投入於工作。我將對前輩大師們的崇拜化為拼勁,期許有一天能與他們並駕齊驅,走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之路。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室內interior》在我高中就已發行,那時就已經知道這本雜誌的存在,但高中、大學的求學時期,其實我比較常閱讀國外的進口雜誌。真正開始研讀《室內interior》是從我出社會開始,因為認知到自己就是立足於台灣這片土地,應該要回過頭來重新認識台灣的設計及其趨勢,同時,也透過雜誌的閱覽從中梳理自己與他人的差異,藉此做出精確的公司定位。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菲舶設計》。薈萃現代與古典的調性,詮釋這間平面設計辦公室的俐落與高雅,傳遞了他們掌握創意共存的氛圍與氣勢。(詳見《室內interior》240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室內interior》帶給我的價值,一直不僅於介紹室內設計案這麼簡單,早期的雜誌收錄諸多具學術深度的文章,引領設計執業者更深入且多面向的去思考空間架構。當時的我雖然不確定自己理解或吸收了多少內容,但從這些精闢的文字中,我找到了富含理想的目標,期許自己貢獻一己之力,一齊精進這個產業,這個遠大的憧憬指引了我耕耘的方向,同時提醒我不忘初衷。 近期的《室內interior》則邀請許多不同的設計師撰寫專欄,藉由閱讀我可以理解其他設計師的所見所聞與他們的設計思維,並藉此切磋交流。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室內interior》是否選用、刊登公司作品,成為我檢驗、自省的重要環節,對我而言,可以持續在《室內interior》刊登作品、甚至登上封面,是比得獎還大的肯定;也因此,每個案子都在我的生命歷程中佔了一席之地。 319期刊登的《金棕時寓》,是我心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實這個案子主要是由我的合夥人羅尤呈設計師主導,我覺得很驕傲的地方是,證明了開物設計並不是圍繞著我個人打轉,而是公司的每位設計師都十足優秀,有能力撐起重責大任。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金棕時寓》。金棕時寓打破一般住宅的對稱,以長條的金色流線切斷空間的平衡,再利用材質的細節,洗鍊出空間的前衛思維。(詳見《室內interior》319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以住宅設計來講,近年來我不覺得一定要有什麼美學堅持或理念,因為這個世代的業主,對於自身生活都有非常強烈的自我意識,設計者主要是協助他們落實夢想並透過材質運用、造型呈現等細節,加以闡述故事,並在預算內盡善盡美。 而商業空間的規劃,我們目前則主力發展「品牌整合」的概念,讓空間依照團隊的調研、建議,發展成適合時代趨勢的模樣,協助品牌以絕佳形象打入市場、站穩腳步。 您對未來的期許? 開物設計因為同仁的不懈努力,進入了擴張組織的階段,我不斷反思自己可以對公司帶來怎樣的影響,那公司又能對社會做出哪些回饋。放眼未來,針對設計的遠景,我期望能向年輕一輩傳承經驗,扶持他們成為理想中的樣貌;也鼓勵他們更自由的創作,拓展多元觸角藉此服務更多客戶。 在設計之外,我們也開始經營自媒體,以「動態的美學雜誌」為抱負,推廣不同領域職人微小卻偉大的精神,同時分享設計和生活的大小事,嘗試運用自媒體闡述屬於我們眼中的台灣品味,並發揚這些美學,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們願意加入。 《室內interior》已經35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室內interior》承載了台灣室內設計的發展史,雜誌必須維持中立立場,將室內設計的演變不停記錄下去,並藉這些紀錄檢視並反饋每個時代的變遷,幫助室內設計從業者成長。我個人認為,台灣設計界面臨著不夠多元的困境,那《室內interior》一直致力將設計的多面向展現給更多人知道,因此,我期盼雜誌未來能秉持開放、關懷,甚至帶點批判的眼光收錄更多作品,當然這也仰賴設計師們必須抱持獨一無二的信念產出具鑑別度的案子,創造媒體和產業的共榮。 《室內interior》承載了台灣室內設計史的脈絡,也記錄了每個時代重要的設計臉孔,期許雜誌能繼續扮演這個角色。 資料及圖片提供」開物設計 採訪」陳映蓁
Interior 370
台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稱北美館)近日展出「2024 TFAM年度個展:倪祥、陳以書、徐瑞憲、蔡咅璟」,邀請四位藝術家從自身出發,以獨特的創作視角,訴說對不同議題想法,並將其轉化為作品呈現。為鼓勵當代藝術創作,每年皆辦理TFAM年度個展,透過評審討論與層層徵選,提供國內優秀藝術創作者展現的舞台,期望帶給觀眾多樣創作型態與對當代的思辨。 個展作品:倪祥、陳以書、徐瑞憲、蔡咅璟 大家都來看你了 / 倪祥 大家都來看你了─倪祥個展」展場圖。 倪祥取自照護家人的親身經驗,藝術家以詼諧手法,探討高齡化社會下陪病關係的身心負荷,以及面對死亡離去的無措感。透過放大、改造、轉化家人囤積物件、藥品及照護器材,再現隱沒於社會角落的長照議題,從另一視角察覺,在無法離席的照護歷程裡,家庭成員彼此牽絆的生命狀態,並從中審視照護者生活,同感於破碎時光中的角色與轉變。 假山水 / 陳以書 「假山水─陳以書個展」展場圖。 展覽陳列系列繪畫,以太湖石造景為靈感,並受義大利攝影師Luigi Ghirri的等比例縮小人造風景,對照著幻覺與現實為啟發,陳以書運用石塊物形的堆疊構圖,將「假山」概念植入畫景,亦突顯其基座的橫切底線,透過視覺揭露以假入真、以虛入實的意圖。創作期間亦納入當今烏俄戰爭議題,於畫面中的地景圖像往返推移抽象的框線與色塊,提供觀者思索關於國界/國土、界線/定位的問題。 之間II / 徐瑞憲 「之間II─徐瑞憲個展」展場圖。 為回應2022年烏克蘭「Tsina Viyny(戰爭的代價)」活動,徐瑞憲遠赴烏克蘭收集資料,邀請當地居民及在外烏克蘭人參與計畫,並在台灣各地募集上百台嬰兒車,結合機械動力與聲音裝置,讓每台嬰兒車承載不同訊息、音樂或聲音,包含烏克蘭人的故事或戰火中所採集的環境音,藉此呈現和記錄,而各種聲響所產生的集體力量,期望延伸出對戰爭的反思,觸動更深刻的生命意涵。 帝國的標本 / 蔡咅璟 「帝國的標本─蔡咅璟個展」展場圖。 藝術家探究台灣日治時期所遺留的物種標本,隨著歷史與環境變遷被遺忘或佚失相關紀錄,而產生不同價值與意涵。標本曾是現代化進程中的代表,最初以特定目的而製成,亦是人類意志和欲望的延伸。藝術家藉由動物溝通師和靈媒等協助,與成為標本的祂們溝通;技術展現載體如同召靈的科技義肢,在科學與歷史之外,理解被佚失的標本。 北美館透過每一屆的TFAM年度個展,給予年輕藝術家大顯身身手的園地,並藉由多元的展示方式,傳達深耕於心中的想法,轉譯為具體作品,嘗試帶著觀者一同暢遊,一覽藝術家們的眼中世界。 2024 TFAM年度個展:倪祥、陳以書、徐瑞憲、蔡咅璟 時間」2024年7月27日至2024年10月20日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3A、3B展覽室 詳情請見北美館官網。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70
3+2設計利用擅長的美學思維,賦予一棟50年老公寓煥然一新的模樣,同時也美化了周圍雜亂的小巷,引入綠意盎然的生機,使得鄰里環境更加宜人舒適,近期,更與一葉藍朵設計共同發起了「小停院-街邊藝廊計畫」。 由3+2設計與一葉藍朵設計共同發起的「小停院-街邊藝廊計畫」,靈感源自於柏油路上的「停」字。 隨著越來越多路人、遊客在此停留、駐足觀望,「走入巷弄間,不自覺被窗內的景色吸引而停下步伐,好奇地探頭往內窺視」,這是小停院的起心動念。轉角巷弄的柏油路上,剛好印有一個大大的路標「停」,意在提醒用路人到此處需要慢行觀察,這也是小停院希望帶給來訪者的體驗:讓生活的步調稍作停留,不要那麼快、那麼趕,坐著休息一下吧! 3+2設計透過擅長的美學設計,讓老屋有了全新的樣貌,搭配上蔥鬱綠意,打造宜人的巷弄環境。 街邊藝廊 種下美的種子 首展邀請「大塊文化」一同為南港老城帶入藝文氣息。 小停院首展邀請大塊文化,擷取繪本《種子和風》的精彩片段與旅人共享。 由留法藝術家王妤璇,與《阿鼻劍》編劇馬利、剪紙藝術家楊士毅共創的浪漫繪本《種子和風》,此次展覽將書中的精華片段以窗貼及複製畫的型態,展現在轉角空間以及周圍店家的牆面,期待與旅人們不期而遇;也藉此呼應大塊文化的品牌核心:「A place where something interesting is happening」(有趣的事情正在發生)。展期至2024年8月30日,邀請大眾一起走入《種子和風》的情感世界,從中探尋不同的人生視野。 《種子和風》繪者-留法藝術家王妤璇。 透過窗貼、複製畫等方式,將藝術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展現出來。 小停院的展覽內容不拘形式,任何能與民眾拉近距離的展演方式都是團隊欲嘗試的方向,目前也與圖文插畫家、台灣品牌及在地藝術家陸續洽談合作,同時,也串連昆陽周圍店家,形成區域的共融連結,希望從這小小的巷弄種下美的體驗、四處發芽,讓每間店面都有機會成為城市中的一道美景。 透過窗貼、複製畫等方式,將藝術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展現出來。 小停院-街邊藝廊計畫 日期」2024年8月30日前 地點」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398巷1弄2號1樓 資料及圖片提供」3+2設計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70
年度特展《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近期在高雄市立美術館揭開序幕,展出55幅近百年藝術史的經典鉅作,一同探索畢卡索、安迪.沃荷、杉本博司等知名大師作品,飽覽世界級名作。 高美館《瞬間》展場一隅。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是英國泰德美術館歷年展期最長特展之一,高雄作為英國海外唯一展出站,呈現國際級私人珍稀收藏,展出20世紀最關鍵繪畫與影像作品,從繪畫與攝影的互動關係,穿梭百年攝影與繪畫,交織出不同時期的創作瞬間。 百花齊放的世紀作品 第一展區「攝影時代的繪畫」,以20世紀繪畫受攝影影響所發展出的新風格,呈現繪畫回應攝影帶來的挑戰,展出畢卡索(Pablo Picasso)〈水手〉、〈女子肖像〉及畢生代表作之一〈哭泣的女人〉,以多重視角摺疊,描繪經典瞬間。第二展區「拉鋸」,展現藝術家利用繪畫素材與技巧表現層層交疊的構圖。 畢卡索〈哭泣的女人〉。 傑夫.沃爾(Jeff Wall)《突如其來的一陣風》拍攝超過百張照片,擬仿日本畫家葛飾北齋的作品,以巨幅燈箱形式呈現觀眾眼前。 第三展區「如畫的場景」引人走入繪畫與攝影界線模糊的場景,傑夫.沃爾(Jeff Wall)的創作挑戰「攝影紀錄真實世界」的概念,《突如其來的一陣風》經過縝密的編導設計,拍攝超過百張擬仿日本畫家葛飾北齋的作品。 衫本博司《海景》系列。 大衛.霍克尼〈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大型巨作高美館登場,曾創下在世藝術家拍賣最高價紀錄。 第四展區「凝視的詩意」表現新一代攝影藝術家從傳統繪畫汲取養分,打造新的觀看方式,以壯觀的大尺幅照片、工整構圖,觸發對觀看行為的反思。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以攝影探索影像製作的結構本質;而杉本博司《海景》系列,呈現各地大海影像,傳遞普世通用且永世不變的概念。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以拍攝的照片作畫出〈兩支蠟燭〉,展現繪畫創作賦予攝影真實存在的意義。 第五展區「歷史取鏡」展現繪畫所賦予攝影真實存在的意義,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以拍攝照繪出〈兩支蠟燭〉;威爾漢姆.薩斯奈爾(Wilhelm Sasnal)的攝像繪畫中飽含歷史、新聞和記憶元素,顛覆傳統攝影與繪畫既定印象。 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自肖像〉,是藝術家創新嘗試的代表作。 第六展區「融合新境」匯聚藝術家們多方探索繪畫的創新嘗試,推翻繪畫至上的觀念,本區名作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自肖像〉,就透過絹版印刷工藝打破自畫像真實性的神話,呈現最具代表性的普普藝術,展現對後世無數創作者的影響力。 讓藝術融入生活 高美館致力打造親近藝術的無限可能與多元形式,串連高雄品牌響應藝術,邀請高雄品牌永心鳳茶旗下月光茗酊室,聯名《瞬間》調飲,以「杯中的美術館」為系列主題,從安迪.沃荷〈自肖像〉為發想,調出「自畫像的異想」無酒精飲料,多變層次味覺與畫作相呼應;而飲品「飄盪的湖中輕舟」也幻化出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作品中的加拿大湖泊,結合在地風土食材傳遞清新風味。 結合永心鳳茶品牌聯名《瞬間》調飲。 民眾不只從視覺欣賞作品,還能喝到名作的飲品創作,透過藝術體會美好生活。高美館化身為時代的載體,讓觀眾置身在巨幅作品中穿越繪畫與攝影的旅程,看見藝術作品的文化脈絡,展現當代社會與視覺藝術的指標性藝術作品。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時間」2024年6月29日至11月7日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70
石坊空間設計研究 創始人&總監 英國北倫敦大學建築設計研究所 實踐大學設計學院講師 郭宗翰設計師擅長運用建築的線性語彙以及原創的材質肌理營造純粹、大器美學的靜謐空間,並賦予作品獨具生命力之氛圍,透過人文厚度植入,構建空間生活的哲學,觸動人們對空間美學的無限想像。 請簡述自己。 若以材質為喻,感覺從事設計行業至今的這段造程,自己就像黑鐵,會隨著時間而氧化,改變表面材質的表情,但本質內核依然。也像清水模,用於裝飾建築的表面會隨著時間影響,外表打磨出不同的肌理表情。也如同草木、礦石,因為吸收自然界的各種養分,生長出不同的枝枒和年輪,就像自己持續吸收來自各種環境的資訊,或是面對不一樣的挑戰,與時俱進做出不一樣的調整。雖然這些材質最初給人的感覺都比較森冷、剛毅,隨著時間、年齡和環境,或是種種不可抗力的打磨,開始產生一些始料未及的改變,變得更溫潤。但是,無論外表如何變化,其實深藏於內在的本質始終如一。 回顧自己的35歲? 35歲時是 2010年,正好是處在心境「由動轉靜」的時期。所謂「由動轉静」,大約是從25歲從英國回到台灣為始、35歲為終,在設計界歷經十年左右的狀態,還有許多想法和衝勁都尚未統一,還有很多想追求和想嘗試的部分。35歲以後的自己經過前面十年的歷練,過往經歷隨著時間沉澱在內心,把想法濃縮和調整,開始步入一個比較冷靜的狀態,大概也是在那時才慢慢摸索出日後的自己想要前進的方向。 35歲是心境「由動轉靜」的時期。過往經歷隨著時間沉澱,把想法濃縮和調整,慢慢摸索出日後的想要前進的方向。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第一次看到《室內interior》雜誌時還在英國讀書,因為認識一位台灣同學,被他正在閱讀的雜誌勾起興趣,對於當時更習慣閱讀外國雜誌的我,第一次看到台灣竟然有這麼專業的空間設計雜誌,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在沒有網路,紙本媒體當道的環境中,《室內interior》不管是版型設計、編排,都具有相當國際化的專業素質。直到1998年,我剛從倫敦回到台北實習,第一件事就是去誠品書店買了第一本屬於自己的《室內interior》。從自身角度出發,正式認識《室內interior》大約是在1998年,但有實際接觸是在2006年第一次在《室內 interior》發表作品。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光舞迴旋曲》。空間若是戲臺,光線必是醉人的舞者,賦予空間路徑可迴旋、律動的特質;讓居所擁有「親自然」、「與光共舞」的特色。(詳見《室內interior》第160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放在當年,《室內interior》本身的質感已經是走在時代前端的國際化雜誌,現代人受到網路薰陶、平日接收訊息的速度太快太多,個人認為《室內interior》之於台灣的設計產業,最重要的部分還是在於一本初衷,雜誌繼續維持這樣的理念,讓台灣有熱情、有創造力的設計人公平競爭,呈現出真正有趣的、或是對業界有啟發意義的作品。《室內interior》最重要的部分,就在提供一個最好的舞台,無論是年輕或資深的設計師,都有機會在這個專業的平台上發表自己的原創作品。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應該是2023年發表的 《光之旅程》。對我而言最特別的意義在於它是個複層的空間,位在大樓的頂層,是少數同時具有建築和空間元素的作品,從建築到室內空間完整呈現,整合兩者概念並彼此相融。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光之旅程》。在動線旅程裡光與景是空間重點,以引光與切割的手法創造框景,利用垂直向度構成迴遊式動線,構劃同感光景變化與偶藏驚喜的旅程。(詳見《室內interior》第346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從美學的部分,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來看。第一個部分是空間的平面配置,希望能夠塑造出足以引發使用者共鳴的動線旅程。其次在立面分割,無論是在使用材質、分割手法等方面,都希望能夠達到中庸適切,不要過度切割,也不要過度補貼不必要的材質。最後,是所謂空間氛圍的拿捏掌握,我希望能堅持原創精神,它不是追求標新立異,而是在堅持原創的基礎上營造空間氛圍,針對不同的空間條件與使用者需求而創作。 對未來的期許? 對自己最大的期許是能回到「見山是山」的狀態。希望自己看待設計的心態能夠回到18、19歲時,那種做設計、念設計,學習設計的純粹狀態,那個時候看待設計,感覺一切都是美好的、有趣的,沒有包袱的往前走。但是經過一些實務的操作,從當初學習到現在也已經三十多年了,中間經歷許多轉折、很多改變,又調整回來,如今還是希望能回到當初的純粹心境。 《室內interior》已經35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謝謝《室內interior》雜誌的一本初衷。在現如今的時代環境裡,很難得還能看到這樣一個純粹的,給室內空間、建築的設計人公平競爭的平台。如果要說鼓勵的話,還是希望可以看到《室內interior》有下一個35年。 謝謝《室內interior》雜誌一本初衷,讓年輕或資深的設計師有機會在這個平台上發表原創作品。 資料及圖片提供」石坊空間設計研究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江瑜
Interior 370
覺知造所 主持人 胡廷璋設計師認為空間應能使人更容易進入當下感受與存在,而非成為阻礙。作品善於將美感融入生活,減化與日常需求無關的線條與設計,盡可能的讓空間回歸到人與人間最純粹型態。重要得獎記錄為德國iF 金質獎、台灣TID 金獎、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等。 設計工作僅為其日常中一個面向。除此之外,他亦是日本裏千家茶道講師與唎酒師,短暫兼職任於劇場表演,研修居合道,並透過書寫分享設計工作以外的角度與觀點。 請簡述自己。 主觀與直覺感很強,可以很快地接收與連結訊號找到需要的答案。最近發現自己的心態越來越兼容,不再固執「堅持」捍衛自己的觀點,尊重觀點殊異其實是時間問題,對方的時間軸可能還沒經歷這個階段,強行催促他接受一個答案,反而會讓他錯失自己思考的過程,因此在對方不需要的時候,不要硬是做那個「劇透」的人,導致對方失去興趣而錯失解題的歷程;現在的我正學習克制自己的「劇透」欲望,希望對方的觀點也能被看到,會開始思考用什麼方式讓彼此觀點能達到和諧,希望透過設計實現對方的夢想,協助他傳遞自身觀點。 回顧自己的35歲? 35歲的我正在夢想中的室內設計公司裡學習和工作,接觸到很多不一樣的案子,接觸到很多不一樣的人,雖然經手很多很有趣而且龐大的專案,但我更想深入去了解身處其中的人們都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好奇在空間裡面的人會看見什麼樣的事物、有什麼感受,這讓我想要了解更多事物,去理解更深的層次,也在當中開始反思,並進一步探索自己想要成為一位什麼樣的設計師。 35歲的我更想去了解身處空間裡的人會看見什麼樣的事物,也開始反思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設計師。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我回台灣之後進入事務所工作,下班後常在深夜時去敦南誠品翻書,第一次翻閱《室內interior》雜誌時,看到陳瑞憲老師的作品就入迷了,驚艷於雜誌內的設計者和設計作品,開始不時去翻閱雜誌,追蹤喜歡的設計師的新作品,每一次都讓我有新的刺激,並且在翻閱過程中感到充實。 2018年時覺知造所剛完成第一個案子《心傳動物醫院》,我其實一直不確定自己做的設計是不是正確的?能否被市場接受?被看到?設計師其實少有途徑去具體了解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我希望能得到更多他人的反饋,所以投稿給《室內interior》,想知道在一本我很喜歡的雜誌裡面,他們會從什麼角度看待我的作品,或在市場上可能被如何評價。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心傳動物醫院》,用土壤作為空間材質輔以柔和光線,勾勒出動物基因裡對洞穴本能感到安寧平靜的形狀。(詳見《室內interior》第312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室內interior》歷史悠久,記錄了台灣每個時代的優秀設計者、設計空間和觀點,設計師、創作者都會選擇在《室內interior》發表作品。我覺得很幸運,能有這樣一本雜誌來記錄我們的脈絡,讓後人可以繼續觀看過去、放眼未來。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對我來說最特別的作品應該是《裊緲蜂巢》這個案子,這座酒吧跳脫尋常設計,它一方面摘取很多無法被控制的元素,一方面又很理性規劃,是兩者濃縮後的設計,它的本質是衝突的,所以很特別且難再複製。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裊緲蜂巢》,用纖維紙與六角鐵網的皺褶取代燃香捏塑出環繞空間中炊煙裊裊。凝聚成巢形塑空間,以此帶出酒吧名稱的隱喻。(詳見《室內interior》第338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我認為空間就像是一個托盤。它承載著盤中的物體,無論是杯子、器皿,或呈現一個很珍貴的寶物,托盤的作用其實就是襯托所承載的物品,讓它們可以被打亮、被人看見。空間也是,應該照亮使用者,只要把人放在對的地方,他的生命就會閃閃發亮。 您對未來的期許? 我希望自己可以永遠保持著好奇心與渴望探知。 《室內interior》已經35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希望《室內interior》可以繼續挖掘新的創作者,更多的設計,跟更新的觀點角度。 希望《室內interior》可以繼續挖掘新的創作者,更多的設計,跟更新的觀點角度。 資料及圖片提供」覺知造所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
Interior 370
周正峰設計工作室 主持人 周正峰設計師於2002年取得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建築學士學位,2005年取得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進階建築設計碩士學位。2016 年開始兼任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設計課講師。2013年成立「周正峰設計工作室」,致力於追求簡單深刻的事物。希望透過明晰的概念及淨簡的空間,帶給人心境的安定與寬廣。 請簡述自己。 不愛說話,喜歡獨處,曾經喜歡熱鬧,不過現在更享受和家人相處的時光。喜歡凡事都能夠盡量簡單,不管是工作上,還是處理生活中各方面大小瑣事的決策。 回顧自己的35歲? 那是十三年前,當時還在替前老闆的事務所工作,隔年就因為成家立業,為了有更多陪伴家人的時間,選擇獨立創業。那時花了很多時間在家裡,一方面是為了照顧孩子,另一方面是因為接手的案子正好都和住宅有關;對內有很多家庭瑣事,對外則接觸到居家空間的設計,內外的生活都與「家」的概念相關,因此導向更多思考設計與「家」的關聯性到底該怎麼拿捏。 35歲後獨立創業,內外的生活都與「家」的概念相關,因此導向更多思考設計與「家」的關聯性。 與《室內interior》的緣分從何開始? 《室內interior》的品質很好。留學回國後,我去書店翻閱雜誌,從鎖定的幾個業界相關雜誌中,選定了《室內interior》。第一次透過《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對當時的編輯文字感到驚豔,也基於對其專業性的肯定,能放心地把自己的作品交給對方。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淨簡哲理 │ The Element Apartment》,是獨立創業後的第一個住宅空間設計作品。開始認真摸索自己,排除雜念,將本質反應在空間裡。(詳見《室內interior》第282期) 您認為《室內interior》雜誌之於台灣空間美學領域的意義? 推廣和教育。《室內interior》不太會去迎合大眾,內容也不侷限於某些特定類型,主要是以品質作為評價標準,所以對專業設計者來說這是一個很有公信力的平台。而對年輕設計師、以及想認識設計師的一般民眾來說,《室內interior》也是一個很好的媒介。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 《永恆的十年》。屋主很特別,他跟我一樣相信住宅有多元面向,不應該只有一種公認的規格,希望以他們的生活模式來打造生活空間,他也很樂意跟我一起投入尋找一種新的、詮釋住宅空間的方法。 至今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最特別作品,《永恆的十年 │ KOA Apartment》,根據屋主的要求,希望未來十年的住家,有地方睡、坐、吃、洗即可。著重在有大桌子可用和足夠讓孩子奔跑的空間。(詳見《室內interior》第333期) 您所主張並實踐的空間精神/美學? 我其實不太談美感。回憶我的工作模式,都是與屋主討論如何使用,主要是從滿足功能為發想,先提出空間使用方面會出現的問題,再以解決問題的思路作為設計核心。在解題的過程中,如果可以先從中尋出一條最精簡的解法,以此為基準,描繪的平面也會非常地有次序,從平面的次序感再衍生成一個立體空間,它就會是一個穩定的畫面,這是我最喜歡的設計方式。 您對未來的期許? 在處理《永恆的十年》時,我遇到一個瓶頸,因為它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可以將住宅空間的拆解做到極致,經過這次極致的拆解和重組,我覺得自己已經達到一個個人很難再突破的境界,希望未來的我能持續有新的動力,在設計方面能繼續找到新的突破點。 《室內interior》已經35歲,請給我們鼓勵與話語。 謝謝《室內interior》讓我學習,也謝謝它幫我推廣作品。希望《室內interior》能繼續為所有從事室內設計的業者提供一起努力成長的動力。 希望《室內interior》能夠繼續為所有從事室內設計的業者提供一起努力成長的動力。 資料及圖片提供」周正峰設計工作室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江瑜